留青竹刻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高等教育、雕塑技法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33种,包括天工、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美术教育研究等相关会议1种,包括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8学术年会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共21条结果
1.[期刊]
摘要: 常州留青竹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常州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
2.[期刊]
摘要: 2019年8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江苏理工学院邵晨霞老师的著作——《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该书是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作者历时3...
3.[期刊]
摘要: 留青竹刻作为中国雕刻历史长河中出现较早的表现手法,以其精湛细腻的刀法细致篆刻,层层渲染。更以中国绘画作为切入点,使其在古今雕刻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留青竹刻的美...
4.[会议]
博物馆展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从"妙手削轻筠——白士风白雪飞父女留青竹刻艺术展"谈起
摘要: 我国的留青竹刻技艺起源于唐代,而与书画艺术结缘则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张希黄.自明代以来,竹刻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各种刻法均有长足发展.直至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独...
5.[期刊]
论本地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系"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以校"留青竹刻"社团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经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自身所具备的能够传承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的特性,使其能够...
6.[期刊]
摘要: 2019年8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江苏理工学院邵晨霞老师的著作——《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该书是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作者历时3...
7.[期刊]
留青竹刻工艺发展史及表现形式创新——评《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
摘要: 水墨山水,文人意趣。中国古代文人多善于绘画,藉此抒发情怀。松竹梅兰是传统绘画中常见题材。当绘画艺术与竹相遇,除了水墨画作之外,也有一部分文人另辟蹊径,就地取材...
8.[期刊]
摘要: 竹子在中国分布较广,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起居和文化载体等方面.留青竹刻作为一项竹雕技艺,伴随着人们审美的提升,对精神形态的追求,也为世人所欣赏.通过留青竹刻的...
9.[期刊]
摘要: 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非遗"的教学内容,按照"二课堂三进阶"的架构,遵循德、艺、技兼修,工、学、练结合的育人机制,构建了以"大师工作室为依托、以大师...
10.[期刊]
关于雕刻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承载与创新研究——以无锡留青竹刻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载体,能够唤醒人们的民俗认同和文化认同,极具文化精神传递的特性和历史传承意义。随着时代更迭,数字化已然成为大时代背景下...
11.[期刊]
摘要: 常州留青竹刻作为常州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它却像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难逃逐渐没落的命运.对本土心系民族艺术的研究者来说,探寻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之道...
12.[期刊]
摘要: 依据传统留青竹刻纹样形成方法和特点,对仿留青竹刻纹样制版创新设计和编织工艺作深入研究,分析了国产电脑横机成圈、集圈、翻针、移圈、移床等编织动作,充分利用绞花、...
13.[期刊]
摘要: 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以刀代笔,以竹代纸,在竹子表面仅0.1毫米厚的竹皮上,通过雕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把诗、书、画、篆刻融于一体,呈现文静淡雅、清...
14.[期刊]
摘要: 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历史悠远,代代传承.在20世纪中期崭露头角的主要有徐、 白两大流派.徐素白、 白士风这两位留青竹刻大家分别是这两大流派的创始人.这...
15.[期刊]
摘要: 本文从非遗技艺的特色出发,提出用非遗体验吸引参与者。分析了“非遗”体验对象,提出了“非遗”体验情境,最后总结了“非遗”体验推进非遗传承发展策略。
16.[期刊]
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播及博物馆传承的可行性研究——以数字媒体作品留青竹刻项目为例
摘要: 文章聚焦江浙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的发展现状,基于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及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获奖作品《留青竹刻》,尝试利用新兴电子技...
17.[期刊]
论本地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系“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以校“留青竹刻”社团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经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自身所具备的能够传承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的特性,使其能够...
18.[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非遗产品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在大众生活水平和审美逐渐提高的当代,由于非遗自身的局限性及市场开拓等因素制约,...
19.[期刊]
摘要: 目前,多数产品的包装在使用后都会被丢弃,出现大量资源浪费的情况,违背了绿色设计理念.为此文章以绿色设计为基础,通过可拆卸再利用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
20.[期刊]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职校非遗特色社团课程实践探索--以留青竹刻为例
摘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于把事情做到极致,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达到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的精神信念和态度,体现在对职业的敬畏热爱、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
21.[期刊]
摘要: 留青竹刻以其丰富广泛的创作题材、精湛绝妙的技艺功底和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常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审美价值.从留青竹刻的发展历史及其非...
共20条结果
1.[期刊]
关于雕刻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承载与创新研究——以无锡留青竹刻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载体,能够唤醒人们的民俗认同和文化认同,极具文化精神传递的特性和历史传承意义。随着时代更迭,数字化已然成为大时代背景下...
2.[期刊]
摘要: 常州留青竹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常州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
3.[期刊]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职校非遗特色社团课程实践探索--以留青竹刻为例
摘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于把事情做到极致,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达到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的精神信念和态度,体现在对职业的敬畏热爱、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
4.[期刊]
摘要: 留青竹刻作为中国雕刻历史长河中出现较早的表现手法,以其精湛细腻的刀法细致篆刻,层层渲染。更以中国绘画作为切入点,使其在古今雕刻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留青竹刻的美...
5.[期刊]
摘要: 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非遗"的教学内容,按照"二课堂三进阶"的架构,遵循德、艺、技兼修,工、学、练结合的育人机制,构建了以"大师工作室为依托、以大师...
6.[期刊]
摘要: 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以刀代笔,以竹代纸,在竹子表面仅0.1毫米厚的竹皮上,通过雕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把诗、书、画、篆刻融于一体,呈现文静淡雅、清...
7.[期刊]
摘要: 依据传统留青竹刻纹样形成方法和特点,对仿留青竹刻纹样制版创新设计和编织工艺作深入研究,分析了国产电脑横机成圈、集圈、翻针、移圈、移床等编织动作,充分利用绞花、...
8.[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非遗产品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在大众生活水平和审美逐渐提高的当代,由于非遗自身的局限性及市场开拓等因素制约,...
9.[期刊]
论本地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系“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以校“留青竹刻”社团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经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自身所具备的能够传承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的特性,使其能够...
10.[期刊]
摘要: 常州留青竹刻作为常州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它却像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难逃逐渐没落的命运.对本土心系民族艺术的研究者来说,探寻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之道...
11.[期刊]
论本地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系"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以校"留青竹刻"社团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经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自身所具备的能够传承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的特性,使其能够...
12.[期刊]
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播及博物馆传承的可行性研究——以数字媒体作品留青竹刻项目为例
摘要: 文章聚焦江浙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的发展现状,基于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及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获奖作品《留青竹刻》,尝试利用新兴电子技...
13.[期刊]
摘要: 目前,多数产品的包装在使用后都会被丢弃,出现大量资源浪费的情况,违背了绿色设计理念.为此文章以绿色设计为基础,通过可拆卸再利用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
14.[期刊]
摘要: 本文从非遗技艺的特色出发,提出用非遗体验吸引参与者。分析了“非遗”体验对象,提出了“非遗”体验情境,最后总结了“非遗”体验推进非遗传承发展策略。
15.[期刊]
摘要: 留青竹刻以其丰富广泛的创作题材、精湛绝妙的技艺功底和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常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审美价值.从留青竹刻的发展历史及其非...
16.[期刊]
摘要: 2019年8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江苏理工学院邵晨霞老师的著作——《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该书是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作者历时3...
17.[期刊]
摘要: 2019年8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江苏理工学院邵晨霞老师的著作——《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该书是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作者历时3...
18.[期刊]
摘要: 竹子在中国分布较广,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起居和文化载体等方面.留青竹刻作为一项竹雕技艺,伴随着人们审美的提升,对精神形态的追求,也为世人所欣赏.通过留青竹刻的...
19.[期刊]
留青竹刻工艺发展史及表现形式创新——评《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
摘要: 水墨山水,文人意趣。中国古代文人多善于绘画,藉此抒发情怀。松竹梅兰是传统绘画中常见题材。当绘画艺术与竹相遇,除了水墨画作之外,也有一部分文人另辟蹊径,就地取材...
20.[期刊]
摘要: 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历史悠远,代代传承.在20世纪中期崭露头角的主要有徐、 白两大流派.徐素白、 白士风这两位留青竹刻大家分别是这两大流派的创始人.这...
共1条结果
1.[会议]
博物馆展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从"妙手削轻筠——白士风白雪飞父女留青竹刻艺术展"谈起
摘要: 我国的留青竹刻技艺起源于唐代,而与书画艺术结缘则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张希黄.自明代以来,竹刻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各种刻法均有长足发展.直至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