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震
开发地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2537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中国地质教育、地学前缘、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开发技术座谈会、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5年学术交流会、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等;开发地震的相关文献由18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文岭、侯伯刚、侯月明等。
开发地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537篇
占比:99.78%
总计:32610篇
开发地震
-研究学者
- 刘文岭
- 侯伯刚
- 侯月明
- 朱洪昌
- 朱莉
- 李熙盛
- 玄长虹
- 王成龙
- 鲁全贵
- 余学兵
- 刘升余
- 刘巍
- 卢春阳
- 姚逢昌
- 廖仪
- 张亮
- 张永江
- 李雷
- 李黎
- 汪生好
- 王经荣
- 甘利灯
- 胡水清
- 邓海东
- 韩大匡
- 高兴友
- 万文胜
- 于世焕
- 于晨
- 于赟舟
- 付国强
- 任东
- 任殿星
- 余国清
- 傅朝奎
- 冯涛
- 冯英
- 刘东明
- 刘云燕
- 刘光鼎
- 刘奇
- 刘守善
- 刘振武
- 刘景彦
- 刘朋坤
- 刘益永
- 刘艳红
- 刘雯林
- 刘颖
- 卫平生
-
-
蔡东梅;
杨会东;
孙立东;
刘朋坤;
杨丽瑛;
石荣
-
-
摘要:
鉴于松辽盆地大型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废弃河道平面组合面貌和成因的复杂性,及其对老油田剩余油潜力有效开发的重要性,以大庆长垣河流-三角洲高弯曲分流河道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岩心、测井和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利用不同成因废弃河道的地球物理综合响应特征分析、岩心观察描述及地震沉积学等技术手段,系统分析渐弃型、轻度废弃型及重度废弃型3种废弃河道测井相、地震波形及振幅属性特征,建立"井点微相控制与地震沉积学平面预测协同分析"的废弃河道精细描述方法,实现复杂废弃河道的精细识别.结果表明:井震结合废弃河道精细描述方法使废弃河道的平面识别精度提高11%;依据废弃河道分布的复杂程度,可建立截弯取直模式、可分连续多河道模式、交叉连续多河道模式、交叉不连续鳞片状模式4种分布模式;应用上述模式指导废弃河道导致的"局部遮挡型"剩余油精细挖潜,应用效果良好,能够为水聚两驱综合措施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
-
-
-
罗惠玉1
-
-
摘要:
辽河油田地质条件复杂、油藏类型多样,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水平井的规模应用,给油田地质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已进入高含水期的老油田,尽管井网密度较大,但井间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精细刻画地质体,尤其是有效预测井间砂体空间展布,实现精细研究和精细部署,是现阶段油田研究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联合应用''点多、面广、量大''的地震信息与精度高、微观刻画性好的钻/测井等资料,提高开发部署中对地质体的预测精度,全力推动新油田高效开发、老油田二次开发、低品位储量有效开发等工作,实现水平井技术规模应用,有力支撑辽河油田千万吨稳产。
-
-
罗惠玉
-
-
摘要:
辽河油田地质条件复杂、油藏类型多样,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水平井的规模应用,给油田地质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已进入高含水期的老油田,尽管井网密度较大,但井间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精细刻画地质体,尤其是有效预测井间砂体空间展布,实现精细研究和精细部署,是现阶段油田研究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联合应用"点多、面广、量大"的地震信息与精度高、微观刻画性好的钻/测井等资料,提高开发部署中对地质体的预测精度,全力推动新油田高效开发、老油田二次开发、低品位储量有效开发等工作,实现水平井技术规模应用,有力支撑辽河油田千万吨稳产.
-
-
卢春阳
-
-
摘要:
当前,三维地震技术进行储层的预测和描述在各大油区均取得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有些地区没有三维资料,甚至没有高分辨率的二维地震资料,那么在地震开发时如何深入挖掘老资料的潜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庆敖古拉油田的TA 2井区即为这种情况,在S 0组的开发地震研究中,通过对老资料的深入挖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
刘艳红;
罗强;
万文胜;
袁霁;
马宝军
-
-
摘要:
开发地震的兴起使得地质技术的应用范围大为扩展,但针对开发阶段的地质问题,应用地震资料来快速有效解决的手段和技术较少.本文主要以高精度地震处理资料为基础,针对目的工区小层标志层不清、老井测井曲线测深不够、控制井点少,砂体展布认识不清等问题,应用多井合成记录的联合统层、时深曲线延拓技术、岩性快速随机反演进行了应对解决,积累了地震资料在开发应用中的实用技术,使地震资料也能被开发人员快速转化应用起来.
-
-
-
张红杰
-
-
摘要:
物探技术从勘探向开发领域延伸已为成物探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地震技术解决油田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问题,是近年来已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赋予的新使命.从开发地震技术的内涵及研究目的,揭示吉林油田开展开发地震研究的必要性.从高精度目标处理、井控精细构造解释、高分辨率储层预测、地震地质水平井导向等四个方面阐述吉林油田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最新进展,并结合其应用效果证实了开发地震技术研究在油田开发领域的重要性.为采油厂在开发方案调整、剩余油挖潜、开发井位部署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物探技术支持.同时也填补了吉林油田在油藏地球物理方面发展空白,对油田增储上产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
-
侯伯刚;
韩大匡;
刘文岭;
任殿星;
邓晓梅
-
-
摘要:
高含水后期陆相油藏可寻找的剩余油多分布在较薄的储层中,高效挖潜剩余油的重点和难点是井间储层的预测,因为现有井网仍然无法有效控制砂体边界,因此随机反演技术成为预测井间砂体边界的有效手段.以XSG油田典型区块为试验区,分析改变变差函数的参数和参与反演的井数对随机反演预测井间储层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垂向变差函数对随机反演结果的影响比水平变差函数更敏感;随着反演井数的增加,预测的砂岩储层空间分布趋于更加客观真实.在正确选择变差函数和密井网的条件下,随机反演可以大幅度提高薄储层反演的精度.因此,具有良好薄层预测能力的随机反演将是高含水后期薄储层预测的一项关键技术.
-
-
-
范廷恩;
胡光义;
高云峰;
董建华;
王晖;
宋来明;
樊鹏军;
赵卫平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开发技术座谈会》
| 2012年
-
摘要:
受海洋环境的制约,海上油田作业成本高,开发前期探井、评价井少,油田后续滚动勘探开发能力受平台位置限制.为此,总体开发方案(ODP)研究阶段,充分挖掘地震资料信息,是非常必要而有意义的.历时多年的ODP研究实践,大胆移植和创新应用了勘探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形成了ODP研究阶段的开发地震技术体系,系统地集成优化了六大开发地震技术组合,包括解释性处理技术、精细断层刻画技术、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建立技术、地震相分析技术、储层参数定量表征技术、地震信息地质建模整合技术等,建立了开发地震技术工作流程,并成功运用于储量品质分析、注采井网部署、开发策略制定等,为ODP研究提供了决策支持,在渤中34-1、秦皇岛33-1、旅大27-2、金县1-1、渤中26-3、旅大32-2等油田开发前期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