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2022-12-06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穿刺引流辅具。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中-大量胸腔积液和中-大量闭合性气胸、张力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单纯的胸腔穿刺抽气、抽液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往往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即选择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中线第七/八肋间置入引流管 (采用手术刀将皮肤切开,然后采用手术分离钳将胸壁肌肉分开,捅破壁层胸膜,退出分离钳,用分离钳夹持引流管再将引流管置入胸腔内),在操作过程中每位医生的熟练程度不同,加之病人因体格胖瘦致肋间隙宽度不同,对不经常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的医生,无法准确的确定已经分离好的置管通道的手术位置,而且即使找到分离好的置管通道也需要较大力量将已经捅破的壁层胸膜捅较大破口或因位置改变不能找到第一次捅破的壁层胸膜破口需重新捅破壁层胸膜,这种暴力易导致患者出现疼痛加重、胸膜反应;甚至由于对落空感不敏感或对操作时力量把控不当致胸腔脏器损伤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对于基层医院的医生存在一定操作难度和较大风险,因此,为了便于进行手术操作,需要增大手术位置处皮肤切口尺寸,手指伸入切口钝性分离胸壁肌肉组织、触摸肋间隙,引导分离钳将引流管插入胸腔内,此种方式会增大手术创伤,手术耗时长,给手术医生带来了很多不便和风险,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伤害。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穿刺引流辅具,采用下端部的锥形针尖、上端部的按压部和将锥形针尖与按压部连接为一体的杆部组成的芯杆和套装形成的穿刺引流辅具,极大的降低了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手术难度,无需对胸壁肌肉层、壁层胸膜进行二次暴力分离,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和风险。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穿刺引流辅具,包括套管和芯杆,所述芯杆由下端部的锥形针尖、上端部的按压部和将锥形针尖与按压部连接为一体的杆部组成,所述套管为空心管状结构且套管下端口为斜坡口,所述套管上端设有环形板,所述芯杆穿过环形板和套管后按压部位于环形板上而锥形针尖穿出斜坡口设置。
其中,所述环形板上板面制有定位槽且按压部下板面定位于定位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上端一侧外圆周壁上制有与内部连通的弧形口,一次性封口板由弧形口插入套管内部并抵于套管另一侧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一次性封口板呈与套管内孔直径相同的圆形板,所述一次性封口板外圆周壁上制有便于手持的耳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
1、本技术方案采用下端部的锥形针尖、上端部的按压部和将锥形针尖与按压部连接为一体的杆部组成的芯杆和套装形成的穿刺引流辅具,极大的降低了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手术难度,降低了手术创伤面积,无需对胸壁肌肉层、壁层胸膜进行二次暴力分离,降低了手术难度、创伤和风险,提高手术效率;
2、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套管上端一侧外圆周壁上设置与内部连通的弧形口,并采用有穿过弧形口并低于套管内部另一侧内壁上的一次性封口板,在拔出芯杆插入引流管的过程中可避免空气进入胸腔和积液流出胸腔造成污染的现象;
3、本技术方案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操作简单、恢复快的优越性,有利于在胸腔闭式引流术中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半部分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次性封口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3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从而对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穿刺引流辅具,包括套管1和芯杆2,所述芯杆2由下端部的锥形针尖2-1、上端部的按压部2-2和将锥形针尖2-1与按压部 2-2连接为一体的杆部2-3组成,所述套管1为空心管状结构且套管1下端口为斜坡口1-1,所述套管1上端设有环形板3,所述芯杆2穿过环形板3和套管1后按压部2-2位于环形板3上而锥形针尖2-1穿出斜坡口1-1设置;上述结构中,采用下端部的锥形针尖2-1、上端部的按压部2-2和将锥形针尖 2-1与按压部2-2连接为一体的杆部2-3组成的芯杆2和套装1形成的穿刺引流辅具,极大的降低了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手术难度,降低了手术创伤面积,无需对胸壁肌肉层、壁层胸膜进行二次暴力分离,降低了手术创伤和风险,提高手术效率;
所述环形板3上板面制有定位槽4且按压部2-2下板面定位于定位槽4 内;在将套管1和芯杆2刺入皮肤内部时,便于通过按压部2-2和环形板3 下压后刺穿皮肤,同时有利于保证套管1和芯杆2的相对位置的可靠性;
当套管1和芯杆2刺入皮肤中胸腔引流位置处时,需要拔出芯杆2插入引流管,为了避免拔出芯杆2时空气由套管1进入胸腔内部,特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套管1上端一侧外圆周壁上制有与内部连通的弧形口5,一次性封口板6 由弧形口5插入套管1内部并抵于套管1另一侧内壁上;具体的,所述一次性封口板6呈与套管1内孔直径相同的圆形板,所述一次性封口板6外圆周壁上制有便于手持的耳板7;上述结构中,通过在套管1上端一侧外圆周壁上设置与内部连通的弧形口5,并采用有穿过弧形口5并低于套管1内部另一侧内壁上的一次性封口板6,在拔出芯杆2插入引流管的过程中可避免胸腔与外界相通的现象;
使用前,确定置管位置,用手术刀片将皮肤切开长约0.5-1.0cm切口,将锥形针尖2-1下端抵于患者穿刺引流位置处的皮肤切口上,通过向按压部2-2施加向下的穿刺力,锥形针尖2-1的设置,有利于将肌肉层分开,待穿刺至胸腔内(落空感)后,将芯杆2向上拔至锥形针尖2-1位于弧形口5上方位置,将一次性封口板6由弧形口5插入并抵于套管1上端另一侧内壁上后,再将芯杆2完全拔出后,将引流管由环形板3半插入套管1内,直至拉出一次性封口板6后,再将引流管穿出套管1下端的斜坡口1-1至引流位置即可;本技术方案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操作简单、恢复快的优越性,且套管1和芯杆2结构简单,便于内外部消毒,可重复使用,有利于在胸腔闭式引流术中推广使用。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机译: 能够检查穿刺部件向活骨结构中的穿刺状态的钻具,用于该穿刺部件的穿刺部件以及电子卡
机译: 用于操作网络中的辅站的方法,主站和用于操作网络中的辅通信系统的方法
机译: 带有集成压力传感器的胸腔引流系统,包括用于测量胸腔压力的排气系统和用于从引流腔中吸出空气和液体的引流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