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减震降幅的船舶自动化用生产装置

一种基于减震降幅的船舶自动化用生产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船舶生产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减震降幅的船舶自动化用生产装置,包括结构主体,所述结构主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外部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操作台,所述支撑组件的两端靠近第一操作台的一侧皆设置有第一转盘。该发明,通过直接将第二操作台移出使用,从而解决了未冷却凝固完全的产品对工作台的占有时间,且当需要对产品进行转移时,可直接转移整个第一操作板或第二操作板,利用第二刷毛和第二刷毛实现了对第一操作板或第二操作板表面污物的刮除处理,从而即可避免了未冷却凝固完全的产品在转移过程中发生形变,保证了后期成型后产品的品质,又能自身对第一操作板和第二操作板表面进行清理,便于下次使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3398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210452090.2

  • 发明设计人 张鹏飞;邵海军;陈丽君;

    申请日2022-04-27

  • 分类号B29C45/00(2006.01);B29C45/17(2006.01);

  • 代理机构南昌中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48;

  • 代理人陈海涛

  • 地址 332000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城西港区九江双创示范基地4号厂房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14: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9C45/00 专利申请号:2022104520902 申请日:202204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减震降幅的船舶自动化用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减振降噪措施的采用是船舶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措施主要包括螺旋桨的减震降噪,机电设备的减振降噪以及避免共振,各种减振降噪措施的采用不仅要强调效果,同时必须考虑到经济性,所以减振降噪只要达到合理适度,足使用要求的效果就可以。

船舶自动化是利用自动化装置代替人工直接操纵和管理船舶,为了应用的机动灵活,倾向于用多台微处理机代替一台较大存贮量的计算机承担全船自动化的任务,为便于对船舶自动化进行生产和制造,从而出现了相应的生产装置。

然现有的船舶自动化生产装置中的操作台用于存放多个注塑成型产品,若产品未完全冷却凝固时,则不能轻易对产品进行转移,从而需要使其继续停留在操作台上,且停留的时间,操作台上存放有未完全冷却凝固的产品时,该操作台则不能作为下一工序的操作台使用,同时中间停留的时间属于空白时间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工作的时间,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减震降幅的船舶自动化用生产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减震降幅的船舶自动化用生产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舶自动化用生产装置中的操作台用于存放多个注塑成型产品,若产品未完全冷却凝固时,则不能轻易对产品进行转移,从而需要使其继续停留在操作台上,且停留的时间,操作台上存放有未完全冷却凝固的产品时,该操作台则不能作为下一工序的操作台使用,同时中间停留的时间属于空白时间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工作的时间,降低了工作的效率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减震降幅的船舶自动化用生产装置,包括结构主体,所述结构主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外部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操作台,所述支撑组件的两端靠近第一操作台的一侧皆设置有第一转盘,所述第一转盘的顶部皆均匀设置有多组第一卡齿,两组所述第一转盘相邻一端的中间位置处插设有转动杆,所述支撑组件的外侧远离第一操作台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操作台,所述支撑组件的两端靠近第二操作台的一侧皆转动连接有第二转盘,所述第二转盘的顶部皆均匀设置有多组第四卡齿,所述支撑组件的侧面设置有驱动组件,两组所述第二转盘相邻一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转动轴,所述支撑组件的一端设置有刮动组件,所述第一操作台底部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二操作台底部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二滑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一侧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一对接架,所述框架的顶部远离第一对接架一侧的两端皆设置有支杆,所述支杆的顶部皆设置有第二对接架,所述框架底部的四角处皆设置有配重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操作台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操作板,所述第一操作板底部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皆呈“回”字型结构,所述第一支架内部的顶端和底端皆均匀设置有多组与第一卡齿相匹配的第二卡齿,所述第一支架底部的两侧皆设置有第一支撑腿,所述第一支撑腿的底部皆设置有与第一滑轨相匹配的第一滑块。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操作台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操作板,所述第二操作板底部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皆呈“回”字型结构,且每组所述第二支架内部的顶端和底端皆均匀设置有多组与第四卡齿相匹配的第三卡齿,每组所述第二支架底部的两侧皆设置有第二支撑腿,所述第二支撑腿的底部皆设置有与第二滑轨相匹配的第二滑块。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大型滚盘,所述转动杆外部的一端套设有第一小型滚盘,所述大型滚盘的外直径是第一小型滚盘外直径的三倍,所述大型滚盘通过皮带与第一小型滚盘转动连接,所述框架顶部一侧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中型滚盘,所述转动轴外部的一端套设有第二小型滚盘,所述中型滚盘通过皮带与第二小型滚盘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盘通过转动轴和第一对接架与框架对接连接。

进一步的,两组所述第一转盘皆通过转动杆和第二对接架的相互配合与第一支架对接连接。

进一步的,两组所述第一转盘皆通过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的相互配合与第一支架内部的顶端和底端啮合连接。

进一步的,两组所述第二转盘皆通过第四卡齿和第三卡齿的相互配合与第二支架内部的顶端和底端啮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刮动组件包括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皆位于框架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杆通过第一螺栓与框架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位于第一操作台和第二操作台相邻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杆通过第二销轴与框架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位于第一操作台远离框架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一端的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对接栓和第二对接栓,所述第一支杆通过第一对接栓对接有第一纵杆,所述第一纵杆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多组第一刷毛,所述第二支杆通过第二对接栓对接有第二纵杆,所述第二纵杆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多组第二刷毛,所述第一纵杆和第一刷毛位于第一操作台的上方且位于第二操作台的下方,所述第二纵杆和第二刷毛位于第二操作台的上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该发明,通过设置的第一转盘、第一卡齿、转动杆、第一操作台、第二操作台、第二转盘、第四卡齿和转动轴,使用时,第二电机的输出端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中型滚盘在皮带作用下带动第二小型滚盘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和第二转盘转动,使第二转盘对位于第二支架内部顶端的第三卡齿产生向右的推动力,使其缓缓移动至第一操作板的下方,当第二转盘持续转动,直至第二转盘外侧的第四卡齿移动至其下方位置处时,第四卡齿对第二支架内部底端的第三卡齿产生向左的推动力,从而便于将第二操作板从第一操作板的底部移出,从而即可实现当第一操作台在使用时,可直接将第二操作台移出使用,从而解决了未冷却凝固完全的产品对工作台的占有时间,且当需要对产品进行转移时,可直接转移整个第一操作板或第二操作板,同时移动中的第一操作板或第二操作板分别向左或向右移动时,其表面分别沿着第二纵杆和第二刷毛以及第一纵杆和第一刷毛的底部移动,利用第二刷毛和第二刷毛实现了对第一操作板或第二操作板表面污物的刮除处理,从而即可避免了未冷却凝固完全的产品在转移过程中发生形变,保证了后期成型后产品的品质,又能自身对第一操作板和第二操作板表面进行清理,便于下次使用。

2、该发明,通过设置的第一转盘、第二转盘、第一卡齿、第二卡齿、第三卡齿、第四卡齿和刮动组件,在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的外侧皆分别设置少于半数的第一卡齿和第四卡齿,利用第一卡齿和第四卡齿在转力作用下分别以转动杆和转动轴为基点转动,若顺时针转动,当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位于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的上半部位置时,则会对啮合的第二卡齿和第三卡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内部顶端的第二卡齿和第三卡齿)产生向右的推动力,当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位于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的下半部位置时,则会对啮合的第二卡齿和第三卡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内部底端的第二卡齿和第三卡齿)产生向左的推动力,从而利用一组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即能实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向左移动,又能实现其的向右移动,同时由于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一端设置有贯穿至其另一端的转动杆,从而使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只能沿着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水平面左右移动,当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处于静止状态时,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上的第一卡齿和第四卡齿会对第二卡齿和第三卡齿产生阻力影响,从而保证了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不受转力影响滑动,从而保证了其静止时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结构更为简单,还降低了操作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结构主体;2、支撑组件;201、框架;202、第一对接架;203、支杆;204、第二对接架;205、配重块;3、第一转盘;4、第一卡齿;5、转动杆;6、第一操作台;601、第一操作板;602、第一支架;603、第二卡齿;604、第一支撑腿;605、第一滑块;7、第二操作台;701、第二操作板;702、第二支架;703、第三卡齿;704、第二支撑腿;705、第二滑块;8、第二转盘;9、第四卡齿;10、转动轴;11、驱动组件;1101、第一电机;1102、大型滚盘;1103、皮带;1104、第一小型滚盘;1105、第二电机;1106、中型滚盘;1107、第二小型滚盘;12、刮动组件;1201、第一支杆;1202、第一螺栓;1203、第一对接栓;1204、第一纵杆;1205、第一刷毛;1206、第二支杆;1207、第二对接栓;1208、第二纵杆;1209、第二刷毛;13、第一滑轨;14、第二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看图1-4:一种基于减震降幅的船舶自动化用生产装置,包括结构主体1,结构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组件2,支撑组件2外部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操作台6,支撑组件2的两端靠近第一操作台6的一侧皆设置有第一转盘3,第一转盘3的顶部皆均匀设置有多组第一卡齿4,两组第一转盘3相邻一端的中间位置处插设有转动杆5,支撑组件2的外侧远离第一操作台6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操作台7,支撑组件2的两端靠近第二操作台7的一侧皆转动连接有第二转盘8,第二转盘8的顶部皆均匀设置有多组第四卡齿9,支撑组件2的侧面设置有驱动组件11,两组第二转盘8相邻一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转动轴10,支撑组件2的一端设置有刮动组件12,第一操作台6底部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一滑轨13,第二操作台7底部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二滑轨14。

该发明,第一电机1101的输出端带动大型滚盘1102顺时针转动,然后在皮带1103作用下带动第一小型滚盘1104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盘3顺时针转动,同时在第一卡齿4和第二卡齿603的相互配合下对第二卡齿603产生向右的推动力,从而使其带动第一操作板601向右滑动,缓缓将其底部的第二操作板701裸露出来,若需要使第一操作板601复位时,第一转盘3在第一电机1101的作用下持续转动,直至第一转盘3顶部的第一卡齿4转动至第一转盘3的靠下方位置处,从而使第一卡齿4与第一支架602内部顶端的第二卡齿603接触,并对该位置处的第二卡齿603产生向左的推动力,从而使第一操作板601缓缓移动至第二操作板701的上方,同样的,第二电机1105的输出端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中型滚盘1106在皮带1103作用下带动第二小型滚盘1107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10和第二转盘8转动,使第二转盘8对位于第二支架702内部顶端的第三卡齿703产生向右的推动力,使其缓缓移动至第一操作板601的下方,当第二转盘8持续转动,直至第二转盘8外侧的第四卡齿9移动至其下方位置处时,第四卡齿9对第二支架702内部底端的第三卡齿703产生向左的推动力,从而便于将第二操作板701从第一操作板601的底部移出,从而即可实现当第一操作台6在使用时,可直接将第二操作台7移出使用,从而解决了未冷却凝固完全的产品对工作台的占有时间,且当需要对产品进行转移时,可直接转移整个第一操作板601或第二操作板701,从而避免了未冷却凝固完全的产品在转移过程中发生形变,保证了后期成型后产品的品质,同时第一操作板601和第二操作板701上下叠加存放,降低了空间占有率。

请着重参阅图1和4,支撑组件2包括框架201,框架201一侧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一对接架202,框架201的顶部远离第一对接架202一侧的两端皆设置有支杆203,支杆203的顶部皆设置有第二对接架204,框架201底部的四角处皆设置有配重块205,利用配重块205增加了框架201底部的重量,提高了稳定性。

请着重参阅图1、2和3,第一操作台6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操作板601,第一操作板601底部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一支架602,第一支架602皆呈“回”字型结构,第一支架602内部的顶端和底端皆均匀设置有多组与第一卡齿4相匹配的第二卡齿603,第一支架602底部的两侧皆设置有第一支撑腿604,第一支撑腿604的底部皆设置有与第一滑轨13相匹配的第一滑块605,在第一转盘3和第二转盘8的外侧皆分别设置少于半数的第一卡齿4和第四卡齿9,利用第一卡齿4和第四卡齿9在转力作用下分别以转动杆5和转动轴10为基点转动,若顺时针转动,当第一卡齿4和第二卡齿603位于第一转盘3和第二转盘8的上半部位置时,则会对啮合的第二卡齿603和第三卡齿703(第一支架602和第二支架702内部顶端的第二卡齿603和第三卡齿703)产生向右的推动力,当第一卡齿4和第二卡齿603位于第一转盘3和第二转盘8的下半部位置时,则会对啮合的第二卡齿603和第三卡齿703,第一支架602和第二支架702内部底端的第二卡齿603和第三卡齿703产生向左的推动力,从而利用一组第一转盘3和第二转盘8即能实现第一支架602和第二支架702的向左移动,又能实现其的向右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结构更为简单,还降低了操作的难度。

请着重参阅图1和2,第二操作台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操作板701,第二操作板701底部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二支架702,第二支架702皆呈“回”字型结构,且每组第二支架702内部的顶端和底端皆均匀设置有多组与第四卡齿9相匹配的第三卡齿703,每组第二支架702底部的两侧皆设置有第二支撑腿704,第二支撑腿704的底部皆设置有与第二滑轨14相匹配的第二滑块705,利用第二滑块705降低了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其的移动更为省力,同时起到了减震降幅的作用。

请着重参阅图1,驱动组件11包括第一电机1101,第一电机1101的输出端设置有大型滚盘1102,转动杆5外部的一端套设有第一小型滚盘1104,大型滚盘1102的外直径是第一小型滚盘1104外直径的三倍,大型滚盘通过皮带1103与第一小型滚盘1104转动连接,框架201顶部一侧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电机1105,第二电机1105的输出端设置有中型滚盘1106,转动轴10外部的一端套设有第二小型滚盘1107,中型滚盘1106通过皮带1103与第二小型滚盘1107转动连接。

请着重参阅图1、2、3和4,第二转盘8通过转动轴10和第一对接架202与框架201对接连接,两组第一转盘3皆通过转动杆5和第二对接架204的相互配合与第一支架602对接连接,利用转动杆5和第二对接架204的相互配合,使第一转盘3与第一支架602对接连接。

请着重参阅图1、2和3,两组第一转盘3皆通过第一卡齿4和第二卡齿603的相互配合与第一支架602内部的顶端和底端啮合连接,,两组第二转盘8皆通过第四卡齿9和第三卡齿703的相互配合与第二支架702内部的顶端和底端啮合连接。

请着重参阅图1和4,刮动组件12包括第一支杆1201和第二支杆1206,第一支杆1201和第二支杆1206皆位于框架201的一端,第一支杆1201通过第一螺栓1202与框架20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位于第一操作台6和第二操作台7相邻的一端,第二支杆1206通过第二销轴1206与框架20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位于第一操作台6远离框架201的一端,第一支杆1201和第二支杆1206一端的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对接栓1203和第二对接栓1207,第一支杆1201通过第一对接栓1203对接有第一纵杆1204,第一纵杆1204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多组第一刷毛1205,第二支杆1206通过第二对接栓1207对接有第二纵杆1208,第二纵杆1208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多组第二刷毛1209,第一纵杆1204和第一刷毛1205位于第一操作台6的上方且位于第二操作台7的下方,第二纵杆1208和第二刷毛1209位于第二操作台7的上方。

综上,本发明在使用时,第一电机1101的输出端带动大型滚盘1102顺时针转动,然后在皮带1103作用下带动第一小型滚盘1104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盘3顺时针转动,同时在第一卡齿4和第二卡齿603的相互配合下对第二卡齿603产生向右的推动力,从而使其带动第一操作板601向右滑动,缓缓将其底部的第二操作板701裸露出来,若需要使第一操作板601复位时,第一转盘3在第一电机1101的作用下持续转动,直至第一转盘3顶部的第一卡齿4转动至第一转盘3的靠下方位置处,从而使第一卡齿4与第一支架602内部顶端的第二卡齿603接触,并对该位置处的第二卡齿603产生向左的推动力,从而使第一操作板601缓缓移动至第二操作板701的上方,同样的,第二电机1105的输出端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中型滚盘1106在皮带1103作用下带动第二小型滚盘1107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10和第二转盘8转动,使第二转盘8对位于第二支架702内部顶端的第三卡齿703产生向右的推动力,使其缓缓移动至第一操作板601的下方,当第二转盘8持续转动,直至第二转盘8外侧的第四卡齿9移动至其下方位置处时,第四卡齿9对第二支架702内部底端的第三卡齿703产生向左的推动力,从而便于将第二操作板701从第一操作板601的底部移出,从而即可实现当第一操作台6在使用时,可直接将第二操作台7移出使用,从而解决了未冷却凝固完全的产品对工作台的占有时间,且当需要对产品进行转移时,可直接转移整个第一操作板601或第二操作板701,从而避免了未冷却凝固完全的产品在转移过程中发生形变,保证了后期成型后产品的品质,同时第一操作板601和第二操作板701上下叠加存放,降低了空间占有率,且在第一转盘3和第二转盘8的外侧皆分别设置少于半数的第一卡齿4和第四卡齿9,利用第一卡齿4和第四卡齿9在转力作用下分别以转动杆5和转动轴10为基点转动,若顺时针转动,当第一卡齿4和第二卡齿603位于第一转盘3和第二转盘8的上半部位置时,则会对啮合的第二卡齿603和第三卡齿703(第一支架602和第二支架702内部顶端的第二卡齿603和第三卡齿703)产生向右的推动力,当第一卡齿4和第二卡齿603位于第一转盘3和第二转盘8的下半部位置时,则会对啮合的第二卡齿603和第三卡齿703(第一支架602和第二支架702内部底端的第二卡齿603和第三卡齿703)产生向左的推动力,从而利用一组第一转盘3和第二转盘8即能实现第一支架602和第二支架702的向左移动,又能实现其的向右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结构更为简单,还降低了操作的难度。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