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能转换成收纳包的袖子的制作工艺及制作的收纳包

一种能转换成收纳包的袖子的制作工艺及制作的收纳包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能转换成收纳包的袖子的制作工艺及制作的收纳包,该袖子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准备袖片;2)缝接凸片;3)在袖片两侧各缝接一布条,并在袖片上开设四个通孔,四个通孔每两个与一块布条上的通道连通;4)用尼龙绳穿过各通孔并首尾相连后作为背带;5)设置袖口连接件。通过上述制作工艺制作的袖子能够从衣身上拆卸下并转换成收纳包,方便携带。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79463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常熟理工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2210600447.7

  • 发明设计人 高岩;宋嘉乐;王思文;

    申请日2022-05-30

  • 分类号A41H31/00;A41H43/02;A41D15/04;A41D27/10;A41D27/00;A45F4/02;

  • 代理机构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王鹏翔

  • 地址 215506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南三环9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09:3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29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转换成收纳包的袖子的制作工艺及制作的收纳包。

背景技术

目前户外运动服装袖子可以拆卸,但是卸下来的袖子若拿在手上则会给户外运动带来诸多不便,影响户外运动质量,因此袖子存放便成了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此外,目前没有将拆卸下来的袖子进行利用的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户外运动中袖子从服装拆卸后不便携带、且对拆卸下来的袖子利用少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转换成收纳包的袖子的制作工艺及制作的收纳包。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转换成收纳包的袖子的制作工艺,上述袖子具有用于与衣身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袖片,袖片正面朝下,反面朝上,所述袖片包括袖山和梯形片,袖山连接在梯形片的上边,梯形片的上边长度长于下边长度;

2)在袖山上缝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梯形片的下边缝接一个凸片;

3)在梯形片反面在靠近上边的位置缝接一条平行于上边的第一布条,在靠近下边的位置缝接一条平行于下边的第二布条,第一布条与梯形片之间形成一个平行于上边的第一通道,第二布条与梯形片之间形成一个平行于下边的第二通道;在梯形片上与第一布条相对应的位置开设两个贯穿梯形片的通孔分别作为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孔和第二孔与第一通道相通,在梯形片上与第二布条相对应的位置也开设两个贯穿梯形片的通孔分别作为第三孔和第四孔,第三孔和第四孔与第二通道相通,第一孔和第四孔位于袖片的纵向中线的同一侧,第二孔和第三孔位于袖片的纵向中线的另一侧;

4)使用一根尼龙绳将一端自梯形片的正面从第一孔穿入沿第一通道伸出第一通孔的一端,再沿梯形片反面从第一通道的另一端穿入后从第二孔穿出,接着从第三孔穿入沿第二通道伸出第二通道的一端,再沿梯形片反面从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穿入后从第四孔穿出,并与尼龙绳的另一端连接;

5)在袖山和凸片的反面分别缝接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将梯形片的两条腰拼合并缝合形成缝合区,第一通道的两端口和第二通道的两端口均位于缝合区外,缝合后形成袖筒,梯形片的正面作为袖筒的外表面,在袖筒外表面的缝合区缝接用于和第二连接件配合使用的第四连接件、及用于和第三连接件配合使用的第五连接件,即得袖子。

上述第一连接件为拉链,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均位于袖片的纵向中线上,第二连接件距离梯形片上边为8-10cm,第三连接件距离梯形片下边为5-6cm,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均为魔术贴的毛面,第四连接件距离梯形片的上边为8-10cm,第五连接件距离梯形片的下边为5-6cm,第四连接件和第五连接件均为魔术贴的勾面。

上述凸片为半圆形,凸片与梯形片连接的部分的长度小于梯形片的下边长度。这样设置后,增加袖口的美观性。

上述第一布条上侧边距离梯形片上边的距离为2-3cm,第二布条下侧边距离梯形片下边的距离为2-3cm,第一布条和第二布条的宽度均为2-2.5cm,第一孔和第二孔、及第三孔和第四孔均以袖片的纵向中线为对称轴,相对称的两个孔之间的距离为1-1.5cm,各孔的孔径为1-1.5c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收纳包,其将根据上述的能转换成收纳包的袖子的制作工艺制作的袖子,使第二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连接,第三连接件与第五连接件连接,再将袖筒外的尼龙绳朝远离袖子的方向拉紧使袖子两端收口而得。上述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均为魔术贴的毛面,第四连接件和第五连接件均为魔术贴的勾面。

有益效果:通过本发明的制作工艺能够制作可以转换成收纳包的袖子,通过袖山、凸片将袖子两端口盖住并通过尼龙绳拉紧将袖子两端收口,便成为一个能够背在身上、能够收纳物件的收纳包,避免了户外运动中需要手拿袖子的不便情况;在需要穿回袖子时,将尼龙绳松开,翻开袖山、凸片,露出袖子两端口并使袖子恢复穿戴的状态,再通过拉链安装回衣身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可拆卸袖子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可拆卸袖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袖山、凸片遮盖袖子两端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拉紧尼龙绳将袖子两端收口后形成的收纳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袖子安装回服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袖山;2、梯形片;3、凸片;4、第一连接件;5、第一布条;6、第二布条;7、第二连接件;8、第三连接件;9、第四连接件;10、第五连接件;11、第一孔;12、第二孔;13、第三孔;14、第四孔;15、尼龙绳;16、缝合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如图1-5所示,一种能转换成收纳包的袖子,该袖子具有用于与衣身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4,第一连接件4例如为拉链或摁纽,该袖子通过以下制作工艺而得。

1)准备袖片,俯视时,袖片正面朝下,反面朝上,袖片包括袖山1和梯形片2,袖山1连接在梯形片2的上边AA',梯形片2的上边AA'长度长于下边BB'长度。

2)在袖山1上缝接上述拉链,在梯形片2的下边BB'缝接一个材质与梯形片2相同的半圆形凸片3,凸片3的直径边与梯形片2的下边BB'重合,且直径边的长度小于梯形片2的下边BB'长度。

3)在梯形片2反面在靠近上边AA'的位置缝接一条平行于上边AA'的宽度为2-2.5cm的第一布条5,第一布条5的长度略小于梯形片2的上边AA'的长度,第一布条5上侧边距离梯形片2的上边AA'的距离为2-3cm;在靠近下边BB'的位置缝接一条平行于下边BB'的宽度为2-2.5cm的第二布条6,第二布条6的长度略小于梯形片2的下边BB'的长度,第二布条6下侧边距离梯形片2的下边BB'的距离为2-3cm;第一布条5与梯形片2之间形成一个平行于上边AA'的第一通道,第二布条6与梯形片2之间形成一个平行于下边BB'的第二通道;在梯形片2上与第一布条5相对应的位置开设两个贯穿梯形片2的通孔分别作为第一孔11和第二孔12,第一孔11和第二孔12与第一通道相通,在梯形片2上与第二布条6相对应的位置也开设两个贯穿梯形片2的通孔分别作为第三孔13和第四孔14,第三孔13和第四孔14与第二通道相通;第一孔11和第四孔14位于袖片的纵向中线HG的同一侧,第二孔12和第三孔13位于袖片的纵向中线HG的另一侧,且第一孔11和第二孔12、及第三孔13和第四孔14均以袖片的纵向中线HG为对称轴,相对称的两个孔之间的距离为1-1.5cm,各孔的孔径为1-1.5cm。

4)使用一根尼龙绳15将一端自梯形片2的正面从第一孔11穿入沿第一通道伸出第一通孔的一端,再沿梯形片2反面从第一通道的另一端穿入后从第二孔12穿出,接着从第三孔13穿入沿第二通道伸出第二通道的一端,再沿梯形片2反面从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穿入后从第四孔14穿出,并与尼龙绳15的另一端连接,将连接头窜动藏于布条的通道中,使袖子外形美观。

5)在袖山1和凸片3的反面在袖片的纵向中线HG上分别缝接第二连接件7和第三连接件8,第二连接件7和第三连接件8均为魔术贴毛面,魔术贴毛面大小为3cm*2cm,其中第二连接件7距离梯形片2的上边AA'为8-10cm,第三连接件8距离梯形片2的下边BB'为5-6cm;将梯形片2的两条腰PM、NK拼合并缝合形成缝合区16,第一通道的两端口和第二通道的两端口均位于缝合区16外,缝合后形成袖筒,梯形片2的正面作为袖筒的外表面,在袖筒外表面的缝合区16分别缝接用于和第二连接件7配合使用的第四连接件9、及用于和第三连接件8配合使用的第五连接件10,第四连接件9和第五连接件10均为魔术贴勾面,第四连接件9距离梯形片2上边AA'为8-10cm,第五连接件10距离梯形片2的下边BB'为5-6cm,即得袖子。

将上述制作的袖子使第二连接件7的魔术贴毛面与第四连接件9的魔术贴勾面连接,使第三连接件8的魔术贴毛面与第五连接件10的魔术贴勾面连接,再将袖筒外的尼龙绳15朝远离袖子的方向拉紧使袖子两端收口而得收纳包,尼龙绳15可以挂在肩上作为背包,袖山1和凸片3分别变为两端的包盖。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解开收纳包恢复成袖子安装在衣身上。

上述未特别提及的技术均参照现有技术。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发明,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发明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