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降低ITO薄膜红外吸收率的方法

一种降低ITO薄膜红外吸收率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ITO薄膜红外吸收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片清洗步骤:透明的优质浮法玻璃作为基底,使用丙酮在超声的环境下进行清洗;ITO薄膜制备步骤:沉积ITO薄膜,设定靶材转速、溅射功率,经过设定时间得到ITO薄膜;退火处理步骤:使用快速热处理炉对制备好的ITO薄膜进行快速热退火处理,退火后得到最终的ITO薄膜。本发明实现了低红外吸收、高透射率的ITO薄膜的制备,并且薄膜的电阻率较低。且本发明的后续的处理工艺简易、稳定。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10640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交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2110290390.0

  • 申请日2021-03-18

  • 分类号C23C14/35(20060101);C23C14/08(20060101);C23C14/58(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36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胡晶

  • 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50:4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硅光通讯的薄膜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降低ITO薄膜红外吸收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硅光通信系统中,光电探测器、调制器等有源器件需要使用电极以使器件正常工作。常用的电极材料一般是Ti/TiN/Al,Al/Ti/Au,W/Cu等金属电极。但是金属电极对红外通信波段的光有强烈的红外吸收,导致光在波导中的传播损耗较大,因此降低了探测器的响应度。而ITO薄膜经过工艺优化兼具高透光率和低电阻特性,可以作为探测器电极,很好地解决金属电极的高红外吸收问题。

林峰等人(专利号:201310306744.1)对透明薄膜基材进行完全的清洁和抛光,选取合适的磁控溅射条件沉积ITO薄膜,最后在90-150℃的环境中退火15-25分钟,得到应用于移动通讯触摸屏领域的高透光率、低电阻率的ITO导电膜。王文君等人(专利号:201310737480.5)通过皮秒激光的焦点距离ITO薄膜2-3mm,移动ITO薄膜做出纳米波纹结构,提高其应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红外波段透光率。洪瑞金等人(专利号:201611121607.0)在一定的真空度和一定的功率下,通过电子束辐照轰击Cu/ITO复合薄膜表面使其改性,冷却得到近红外透射增强的复合薄膜。

上述第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触摸屏领域,薄膜电阻率仍然较高,不适用于硅光通信;而后两种方法的纳米波纹结构和Cu/ITO复合薄膜制备过程复杂。

为了降低ITO薄膜的红外吸收率和电阻率,提高其透光率,我们在空气氛围中对特定条件下磁控溅射的ITO薄膜进行退火处理,得到的高透射率低电阻率ITO薄膜。这种方法对ITO薄膜的后续处理简单、稳定性好,并且可以作为低红外吸收电极很好地应用于1510-1630nm波段范围内的锗硅光电探测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ITO薄膜红外吸收率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降低ITO薄膜红外吸收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基片清洗步骤:透明的优质浮法玻璃作为基底,使用丙酮在超声的环境下进行清洗;

ITO薄膜制备步骤:沉积ITO薄膜,设定靶材转速、溅射功率,经过设定时间得到ITO薄膜;

退火处理步骤:使用快速热处理炉对制备好的ITO薄膜进行快速热退火处理,退火后得到最终的ITO薄膜。

优选地,采用Denton磁控溅射设备沉积ITO薄膜。

优选地,ITO薄膜制备步骤中,靶材转速为3.6rpm,溅射功率为200W。

优选地,ITO薄膜制备步骤中,经过583s得到300nm的ITO薄膜。

优选地,还包括光学性能测试步骤:使用Lamda95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试薄膜的吸收率(A)、透射率(T)、反射率(R),实验设置的测量范围是400-1800nm。

优选地,还包括电学性能测试步骤:使用半导体参数测试仪对ITO薄膜进行I-V测试。

优选地,所述半导体参数测试仪包括Aglient BA1500设备。

优选地,快速热处理炉包括RTP-CT150M设备。

优选地,退火处理步骤中,退火温度为300-500℃,退火时间为5分钟。

优选地,退火处理步骤中,退火氛围为空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实现了低红外吸收、高透射率的ITO薄膜的制备,并且薄膜的电阻率较低。

2、本发明的后续的处理工艺简易、稳定。

3、经过本发明工艺得到的ITO薄膜在1510-1630nm的波长范围内,红外吸收率降低至10%以下,透光率提高至80%以上,电阻率为9.35*10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的步骤流程图。

图2-7为未退火及不同退火温度处理后薄膜的光学性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ITO薄膜红外吸收率的方法,在空气氛围退火过程中,ITO薄膜中金属相的In元素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形成氧化态的In

步骤S1:基片清洗:透明的优质浮法玻璃作为基底,使用丙酮在超声的环境下进行清洗,确保基片表面的清洁。

步骤S2:制备ITO薄膜:使用Denton磁控溅射设备沉积ITO薄膜,靶材转速为3.6rpm,溅射功率为200W,经过583s得到300nm的ITO薄膜。

步骤S3:退火处理:使用快速热处理炉(Premtec RTP-CT150M)对制备好的ITO薄膜进行快速热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300-500℃,退火时间为5分钟,退火氛围为空气。退火后得到最终的ITO薄膜。

步骤S4:光学性能测试:使用Lamda95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试薄膜的吸收率(A)、透射率(T)、反射率(R)。实验设置的测量范围是400-1800nm。不同退火条件下得到的薄膜测试的结果见图2-7。1550nm处的吸收率和透过率的如表1。

步骤S5:电学性能测试:使用半导体参数测试仪(Aglient BA1500)对ITO薄膜进行I-V测试,得到不同退火温度下的薄膜电阻率如表2。

表1不同退火温度下的ITO薄膜的吸收率和透过率

表2不同退火温度下的ITO薄膜的电阻率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1)基片清洗:透明的优质浮法玻璃作为基底,使用丙酮在超声的环境下进行清洗,确保基片表面的清洁。

(2)制备ITO薄膜:使用Denton多靶磁控溅射设备沉积ITO薄膜,靶材转速为3.6rpm,溅射功率为200W,经过583s得到300nm的ITO薄膜。

(3)退火处理:使用快速热处理炉(Premtec RTP-CT150M)对制备好的ITO薄膜进行快速热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300℃,退火时间为5分钟,退火氛围为空气。退火后得到最终的ITO薄膜。

(4)光学性能测试:使用Lamda95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试薄膜的吸收率(A)、透射率(T)、反射率(R)。实验设置的测量范围是400-1800nm。不同退火条件下得到的薄膜测试的结果见图3。

(5)电学性能测试:使用半导体参数测试仪(Aglient BA1500)对ITO薄膜进行I-V测试,得到的薄膜电阻率如表2。

实施过程除以下不同外,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将步骤(2)中制备的ITO薄膜使用快速热处理炉(Premtec RTP-CT150M)对制备好的ITO薄膜进行快速热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350℃,退火时间为5分钟,退火氛围为空气。退火后得到最终的ITO薄膜。

所得结果与实施例1中ITO薄膜的光学性质不同,所得结果如图4所示;电阻特性不同,得到的薄膜电阻率如表2。

实施过程除以下不同外,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将步骤(2)中制备的ITO薄膜使用快速热处理炉(Premtec RTP-CT150M)对制备好的ITO薄膜进行快速热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400℃,退火时间为5分钟,退火氛围为空气。退火后得到最终的ITO薄膜。

所得结果与实施例1中ITO薄膜的光学性质不同,所得结果如图5所示;电阻特性不同,得到的薄膜电阻率如表2。

实施过程除以下不同外,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将步骤(2)中制备的ITO薄膜使用快速热处理炉(Premtec RTP-CT150M)对制备好的ITO薄膜进行快速热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450℃,退火时间为5分钟,退火氛围为空气。退火后得到最终的ITO薄膜。

所得结果与实施例1中ITO薄膜的光学性质不同,所得结果如图6所示;电阻特性不同,得到的薄膜电阻率如表2。

实施过程除以下不同外,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将步骤(2)中制备的ITO薄膜使用快速热处理炉(Premtec RTP-CT150M)对制备好的ITO薄膜进行快速热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500℃,退火时间为5分钟,退火氛围为空气。退火后得到最终的ITO薄膜。

所得结果与实施例1中ITO薄膜的光学性质不同,所得结果如图7所示;电阻特性不同,得到的薄膜电阻率如表2。

在450℃的空气氛围中退火5分钟,得到的ITO薄膜在1510-1630nm的波长范围内,红外吸收率降低至10%以下,透光率提高至80%以上,电阻率为9.35*10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