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中式面点全自动熟化系统

一种中式面点全自动熟化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式面点全自动熟化系统,涉及中式面点蒸制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的自动熟化系统包括盛放生面点托盘的架车,依次且相互独立设置的醒发房、蒸箱房和冷却房;醒发房紧邻蒸箱房,醒发房与蒸箱房之间设置自动门Ⅰ,蒸箱房与冷却房之间设置自动门Ⅱ,醒发房、蒸箱房和冷却房中均设置有用于勾取架车的搂钩装置,蒸箱房内至少设置有两组搂钩装置。本发明的醒发房、蒸箱房和冷却房独立设置,每间房间内采用独立的搂钩装置进行架车的输送,且醒发房与蒸箱房之间架车的过渡也是通过两个房间的搂钩装置配合实现,本发明的自动熟化设备,可以有效解决产量低、工效低和面点品质易受影响的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93175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松川远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347619.X

  • 发明设计人 陈海波;崔光辉;何京华;

    申请日2021-03-31

  • 分类号A23L5/10(20160101);A23P30/00(20160101);A21C14/00(20060101);A21C9/08(20060101);B65G37/00(20060101);

  • 代理机构51211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冉鹏程

  • 地址 201700 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大道988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24:21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式面点蒸制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中式面点全自动熟化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的中式面点生产中,面点的醒发和蒸制工序不连续,导致醒发完成后面点坯暴露的时间过程,而且,在面点坯出醒发箱时容易产生温冲效应,降低面点的品质。此外,以往的面点生产中,有较多工序需要手工完成,不但用人多,劳动强度大,作业条件较差,而且,生产卫生条件难以保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造成了产量和工效较低的问题。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2年1月11日,公开了一件公开号为CN202104194U,名称为“醒蒸自动生产线”的实用新型专利,该实用新型专利包括封闭链式输送机,所述封闭链式输送机包括两端开口的封闭运输通道和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的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分别位于封闭运输通道的两端开口处,封闭运输通道由隔断件顺序分为醒发段、蒸熟段和冷却段,冷却段设置排风通道。进一步的,所述醒发段设置加热加湿装置。进一步的,所述蒸熟段包括设置在蒸熟段封闭运输通道内的蒸汽管路喷口。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段由隔断件分为第一冷却段和第二冷却段,第一冷却段中部设置排风通道,第二冷却段出口处设置排风通道。进一步的,所述生产线还包括排盘取和出盘区,它们分别位于所述封闭运输通道的两端开口处。

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醒蒸自动生产线,可以克服醒发和蒸制工序不连续,人工操作工序多,食品卫生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1、上述现有技术采用一输送机构贯穿整个生产线,即输送机构带动面点盛放托盘或架车依次进入醒发段、蒸熟段和冷却段。由于采用一台输送机构贯穿整个生产线,则导致了面点在醒发段、蒸熟段和冷却段停留的时间相同,会导致面点过度醒发、冷却或蒸制,又或者导致面点醒发不足、蒸制不足或冷却不足;现有的是以其中一道工序的时间为基准,调整其他两个工序的时间,例如以蒸制工序的时间为基础,则调节醒发段和/或冷却段的温度和湿度,从而使得面点在醒发段和冷却段停留的时间与蒸制段相同;但这种方式,并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会导致产量和工效低的问题。

2、现有技术采用一输送机构贯穿整个生产线,封闭运输通道由隔断件顺序分为醒发段、蒸熟段和冷却段,输送机构需要从封闭运输通道内穿过,会导致隔断件无法将醒发段、蒸熟段和冷却段密封隔离出来,会出现蒸熟段的蒸汽向冷却段或醒发段泄漏,无法确保蒸熟段的密封性,也无法确保醒发段的温湿度,也无法确保冷却段的通风度和温湿度,会影响面点的品质。

3、上述现有技术中,对于面点的连续生产均是针对面点放在托盘上的加工生产方式,是对托盘进行输送;这种加工方式,一次加工面点量较少;而将托盘放置在架车上,进行整车醒发、蒸制、冷却加工的生产方式,目前还需要人工介入,将架车推送至醒发室、蒸制室和冷却室,目前针对架车整车面点加工的生产模式,还不存在自动化的熟化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式面点全自动熟化系统,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面点自动蒸制生产线中存在的产量、工效低、蒸制面点品质易受影响的问题。本发明的自动熟化系统包括盛放生面点托盘的架车,依次且相互独立设置的醒发房、蒸箱房和冷却房;醒发房一端设置有入口门,醒发房另一端紧邻蒸箱房,醒发房与蒸箱房之间设置自动门Ⅰ,蒸箱房与冷却房之间设置自动门Ⅱ,醒发房、蒸箱房和冷却房中均设置有用于勾取架车的搂钩装置,蒸箱房内至少设置有两组搂钩装置,两组搂钩装置分别位于蒸箱房的入口和出口处。本发明的醒发房、蒸箱房和冷却房独立设置,每间房间内采用独立的搂钩装置进行架车的输送,且醒发房与蒸箱房之间架车的过渡也是通过两个房间的搂钩装置配合实现,本发明的自动熟化设备,可以有效解决产量低、工效低和面点品质易受影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中式面点全自动熟化系统,包括用于盛放生面点托盘的架车、用于醒发生面点的醒发房、用于蒸制生面点的蒸箱房和用于冷却蒸制后面点的冷却房,醒发房、蒸箱房和冷却房相互独立;醒发房紧邻蒸箱房,两者之间通过自动门Ⅰ密封分隔;冷却房紧邻蒸箱房,两者之间通过自动门Ⅱ密封分隔;醒发房、蒸箱房和冷却房内均设置有用于勾取移动架车的搂钩装置;所述蒸箱房内至少设置有两组搂钩装置,其中一组搂钩装置位于自动门Ⅰ位置处;另一组搂钩装置位于自动门Ⅱ位置处。

所述蒸箱房内设置有两端安装有启闭门的蒸箱,一组搂钩装置位于蒸箱一端启闭门与自动门Ⅰ之间,另一组搂钩装置位于蒸箱另一端启闭门与自动门Ⅱ之间。

所述醒发房内设置有两组搂钩装置,醒发房内一组搂钩装置设置在位于醒发房一端的入口门处,另一组搂钩设置在位于醒发房另一端的自动门Ⅰ处。

所述冷却房包括有过渡室、冷却室Ⅰ和冷却室Ⅱ,过渡室与冷却室Ⅰ之间通过自动门Ⅲ密封分隔;冷却室Ⅰ与冷却室Ⅱ之间通过自动门Ⅳ密封分隔。

过渡室、冷却室Ⅰ和冷却室Ⅱ内均设置有搂钩装置。

所述冷却房还包括缓冲室,缓冲室紧邻冷却室Ⅱ,且缓冲室与冷却室Ⅱ之间通过自动门Ⅴ密封分隔,缓冲室还安装有出口门。

所述搂钩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至少一组钩板;钩板安装在驱动机构上,且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往复运动;钩板上安装有用于勾取架车底部框架且单向转动的钩爪。

驱动机构上设置有两组钩板或两组以上钩板,钩板均匀间隔布置在驱动机构上;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移动设定长度距离后复位。

钩板的中部与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钩板前后两端设置有两组钩爪,每组钩爪包含有两个钩爪,两个钩爪位于钩板两侧。

两组钩爪之间的距离与架车底部框架长度适配;每组中两个钩爪之间的距离与架车底部框架宽度适配。

钩爪为棘轮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带来的有益的技术效果表现在:

1、本发明是针对面点托盘放置在架车上,整车进行蒸制加工的生产方式的改进,现有技术中针对此类生产方式并不存在自动化生产系统,均需要人工介入。本申请将醒发房、蒸箱房和冷却房相连,相互之间通过自动门分隔,使得三个工序房相对独立且封闭。在此之前的现有技术中,醒发房、蒸箱房和冷却房也是相对独立设置的,但是并没有紧凑连接在一起,也没有通过自动门分隔,现有的方式是人工将架车推送至醒发房,醒发完成后人工将架车从醒发房中取出,再将架车推送至蒸箱内,等蒸箱内蒸制结束后,再人工将架车由蒸箱推出,推至冷却房内冷却。本发明是将醒发房、蒸箱房和冷却房依次相连,中间采用自动门隔开,使得各个工序房相互独立,在各个工序房内增设用于勾取架车的搂钩装置,可以替代人工推送架车,同时搂钩装置的活动范围仅在其所在的工序房内运动,不会对自动门的启闭造成影响,不会影响三个工序房之间的密闭性和温湿度;三个工序房内的搂钩装置均相对于其他工序房独立运行,三个工序房内的搂钩之间不会出现相互干涉的情况出现。

2、在本发明中,搂钩装置往复移动定长距离,勾取架车间歇式向前输送,当架车通过自动门时,自动门打开,前一工序房内的搂钩装置勾住架车底部的后端框架,将架车向自动门勾送,前一工序房内的搂钩装置达到移动定长位置后,退回准备推送下一辆架车,此时架车前端部分位于前一工序房,后端部分位于后一工序房内;后一工序房内的搂钩装置勾住架车底部前端框架,将架车勾入该工序房内进行处理。本发明的搂钩装置移动定长,架车间歇式运动,搂钩装置负载小,制造成本低,且这种方式有利于架车从当前工序房移动至下一工序房内,搂钩装置不会与自动门及下一工序房内的搂钩装置发生干涉,可以有效保障各工序房的相对独立,架车可以快速稳定地通过自动门,避免自动门开启时间过长,而导致相邻两工序房内的温湿度等参数发生变化。

3、在本发明中,蒸箱房内可以设置单独的蒸箱,也可以将整个蒸箱房设置成蒸箱;而在蒸箱房内设置单独的蒸箱,有利于控制蒸制的温度、湿度和蒸制压力等蒸制参数,当蒸箱房自动门打开或者关闭时,由于有独立的蒸箱存在,蒸箱房受其他工序房内温湿度等控制参数影响较小,且蒸箱房对其他工序房内的温湿度等控制参数影响较少。蒸箱则采用两端安装有启闭门的蒸箱,一端为进口,一端为出口,确保架车的顺利移动。本发明的蒸箱房内设置两组搂钩装置,一组将架车由醒发房与蒸箱房之间的自动门Ⅰ勾至蒸箱房内的蒸箱内;另一组将架车由蒸箱内移动至自动门Ⅱ内。确保架车顺利由自动门Ⅰ过渡到蒸箱内,再有蒸箱过渡到自动门Ⅱ,操作简单,运转顺畅。

4、在本发明中醒发房内设置两组搂钩装置,一组用于将架车由醒发房外勾至醒发房内,另一组将架车送入自动门Ⅰ,当醒发房长度较长时,可以设置多组搂钩装置,以确保架车在醒发房内的顺利移动。

5、在本发明中,冷却房包括有过渡室、冷却室Ⅰ与冷却室Ⅱ,过渡室的作用是对由蒸箱内输出的架车进行冷却过渡,防止架车直接进入冷却室,而形成较大温差,对面点产生温冲效应,影响面点品质。在本发明中,过渡室的设置使得由蒸箱房内输出的架车,温度缓慢下降,压力缓慢下降,避免出现温冲效应,影响面点品质。冷却室设置成两个,也是确保面点缓慢降温降压。过渡室、冷却室Ⅰ与冷却室Ⅱ内的搂钩装置,一方面可以起到架车的移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搂钩装置使得架车可以快速通过各工序室之间的自动门,避免开门时间过程,造成相邻两工序室内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的变化。

6、本发明设置缓冲室的目的是给经过冷却的面点提供一缓冲空间和缓冲时间,避免形成温冲效应。

7、在本发明中,搂钩装置上的钩板与架车底部框架配合,确保架车的稳定移动,在某一时刻,同一搂钩装置或相邻搂钩装置上相邻的钩板,前一钩板的前端钩爪勾住架车底部后端框架,后一钩板的后端钩爪勾住架车底部前端框架,共同移动同一架车;以确保架车的移动的稳定性。或者,相邻搂钩装置上相邻的钩板,前一钩板的后端钩爪勾住架车底部后端框架将架车移动至后一搂钩装置的勾取范围后,后一搂钩装置的钩板的后端钩爪,勾住架车底部前端框架,带动架车移动(本文所称前一钩板、后一钩板中的“前”和“后”是指工序的前后,本文所称的前端和后端,是指架车移动方向的前后)。本发明中,钩爪是单向转动的,即当钩板向前移动时,钩爪不发生转动可以勾取架车框架,带动架车移动;当钩板向后移动时,与后方架车会发生干涉,此时钩爪与架车底部框架接触,在架车底部框架的限制下,钩爪发生转动,以避让开后方架车,并在越过架车框架后钩爪复位以勾住架车底部框架(本文所称单向转动的钩爪,是指初始状态的单向转动,不包括转动后复位的转动方向)。或者可以采用棘轮结构。

8、本发明中,搂钩装置移动定长距离后复位,该定长距离越短越好,该定长距离越短,则搂钩装置上的钩板往复运动的频率就会越快,勾动架车移动的间隔就会越来越短,可以提高架车驱动效率。

9、本发明中,钩板上钩爪的布局限定,可以有效确保架车移动过程的稳定,避免架车转向而影响后续输送。钩板中部与驱动机构连接,使得钩板可以伸出于驱动机构之外,即钩板与驱动机构的连接处位于驱动机构的极限位置时,钩板前端或钩板后端均处于伸出驱动机构极限位置的状态,这种结构部件,一方面可以缩短驱动机构的长度,另一方面也可使得钩板伸入到自动门位置处,而不影响自动门的密闭(钩板位于自动门时,驱动机构不位于自动门处,从而不影响自动门的密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式面点全自动熟化系统的主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式面点全自动熟化系统的俯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搂钩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搂钩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搂钩装置中钩爪的一种实施结构图;

附图标记:1、架车,2、醒发房,3、蒸箱房,4、冷却房,5、自动门Ⅰ,6、自动门Ⅱ,7、搂钩装置,8、启闭门,9、蒸箱,10、入口门,11、过渡室,12、冷却室Ⅰ,13、冷却室Ⅱ,14、自动门Ⅲ,15、自动门Ⅳ,16、缓冲室,17、自动门Ⅴ,18、出口门,19、驱动机构,20、钩板,21、钩爪,22、开槽,23、槽壁,24、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进一步详细地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说明书附图1,一种中式面点全自动熟化系统,包括用于盛放生面点托盘的架车1、用于醒发生面点的醒发房2、用于蒸制生面点的蒸箱房3和用于冷却蒸制后面点的冷却房4,醒发房2、蒸箱房3和冷却房4相互独立;醒发房2紧邻蒸箱房3,两者之间通过自动门Ⅰ5密封分隔;冷却房4紧邻蒸箱房3,两者之间通过自动门Ⅱ6密封分隔;醒发房2、蒸箱房3和冷却房4内均设置有用于勾取移动架车1的搂钩装置7;所述蒸箱房3内至少设置有两组搂钩装置7,其中一组搂钩装置7位于自动门Ⅰ5位置处;另一组搂钩装置7位于自动门Ⅱ6位置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搂钩装置7的活动范围仅在其所在的工序房内运动,不会对自动门的启闭造成影响,不会影响三个工序房之间的密闭性和温湿度;三个工序房内的搂钩装置7均相对于其他工序房独立运行,三个工序房内的搂钩之间不会出现相互干涉的情况出现。

本文所称前一架车1、后一架车1、前一搂钩装置7、后一搂钩装置7、前一钩板20、后一钩板20中的“前”和“后”是指工序的前后;本文所称的前端和后端,是指架车1移动方向的前后。

参照说明书附图1所示,架车1输送机构将架车1输送至醒发房2的入口门10处,且架车1前端部分位于醒发房2内;搂钩装置7勾住该架车1前端,将架车1勾至醒发房2内;搂钩装置7往复移动,间歇带动架车1在醒发房2内排列,可以控制架车1的往复间歇运动频率,以使得架车1由醒发房2入口门10进入到由醒发房2与蒸箱房3之间的自动门Ⅰ5输出的时间为醒发时间。

架车1由醒发房2进入蒸箱房3时,自动门Ⅰ5打开,醒发房2内的搂钩装置7勾住架车1底部后端框架,将架车1向自动门Ⅰ5输送,醒发房2内的搂钩装置7复位时,该架车1一部分位于蒸箱房3,一部分位于醒发房2,蒸箱房3内的搂钩装置7勾住架车1底部前端框架,将架车1完全勾入蒸箱房3内;架车1在蒸箱房3内的移动与在醒发房2内的移动方式一致,当蒸箱房3整体为蒸箱9对面点进行蒸制时,可以通过控制架车1在蒸箱房3内的移动速率,使得架车1由自动门Ⅰ5进入,到由自动门Ⅱ6输出的时间为蒸制时间。

架车1由蒸箱房3进入冷却房4的方式参照上述架车1有醒发房2进入蒸箱房3的方式。

作为本发明又一种实施方式,醒发房2温度控制在38℃-40℃,醒发时间约40分钟;蒸箱房3内熟化时间为15分钟,进出准备时间5分钟;架车1在过渡室11内存储过渡时间为20分钟;冷却室Ⅰ12内温度控制在10℃-15℃,冷却时间约20分钟,冷却室Ⅱ13温度设置为0℃-5℃,冷却时间60分钟;根据上述醒发工序、蒸制工序和冷却工序的时间,在建造本系统之初设计好各工序房的长度,使得架车连续输入加工,形成最优的设计比例,使得产量最大化,工效最大化。

作为本实施例又一种实施方式,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2,在蒸箱房3内设置单独的蒸箱9,有利于控制蒸制的温度、湿度和蒸制压力等蒸制参数,当蒸箱房3自动门打开或者关闭时,由于有独立的蒸箱9存在,蒸箱房3受其他工序房内温湿度等控制参数影响较小,且蒸箱房3对其他工序房内的温湿度等控制参数影响较少。蒸箱9则采用两端安装有启闭门8的蒸箱9,一端为进口,一端为出口,确保架车1的顺利移动。本发明的蒸箱房3内设置两组搂钩装置7,一组将架车1由醒发房2与蒸箱房3之间的自动门Ⅰ5勾至蒸箱房3内的蒸箱9内;另一组将架车1由蒸箱9内移动至自动门Ⅱ6内。确保架车1顺利由自动门Ⅰ5过渡到蒸箱9内,再有蒸箱9过渡到自动门Ⅱ6,操作简单,运转顺畅。

作为实施例又一种实施方式,醒发房2内的搂钩装置7仅仅将架车1输送至自动门Ⅰ5处,此时架车1还位于醒发房2内,当自动门Ⅰ5打开,蒸箱房3内的搂钩装置7伸入到醒发房2内将架车1直接勾入醒发房2;当架车1由蒸箱房3向冷却房4移动时,可由蒸箱房3内的搂钩装置7将架车1送入冷却方内之后再复位,待蒸箱房3内的搂钩装置7复位后再关闭自动门Ⅱ6。

作为本实施例又一种实施方式,醒发房2内的搂钩装置7可部分伸入到蒸箱房3内,将架车1送入蒸箱房3后再复位,蒸箱房3内的搂钩装置7可部分伸入到冷却房4内,将架车1送入冷却房4后再复位。

作为本实施例又一种实施方式,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2,醒发房2内设置有两组搂钩装置7,醒发房2内一组搂钩装置7设置在位于醒发房2一端的入口门10处,另一组搂钩设置在位于醒发房2另一端的自动门Ⅰ5处。醒发房2内设置的两组搂钩装置7,一组用于将架车1由醒发房2外勾至醒发房2内,另一组将架车1送入自动门Ⅰ5,当醒发房2长度较长时,可以设置多组搂钩装置7,以确保架车1在醒发房2内的顺利移动。

作为本实施例又一种实施方式,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2,冷却房4包括有过渡室11、冷却室Ⅰ12和冷却室Ⅱ13,过渡室11与冷却室Ⅰ12之间通过自动门Ⅲ14密封分隔;冷却室Ⅰ12与冷却室Ⅱ13之间通过自动门Ⅳ15密封分隔。过渡室11的作用是对由蒸箱9内输出的架车1进行冷却过渡,防止架车1直接进入冷却室,而形成较大温差,对面点产生温冲效应,影响面点品质。在本发明中,过渡室11的设置使得由蒸箱房3内输出的架车1,温度缓慢下降,压力缓慢下降,避免出现温冲效应,影响面点品质。冷却室设置成两个,也是确保面点缓慢降温降压。过渡室11、冷却室Ⅰ12和冷却室Ⅱ13内均设置有搂钩装置7。过渡室11、冷却室Ⅰ12与冷却室Ⅱ13内的搂钩装置7,一方面可以起到架车1的移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搂钩装置7使得架车1可以快速通过各工序室之间的自动门,避免开门时间过程,造成相邻两工序室内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的变化。

冷却房4还包括缓冲室16,缓冲室16紧邻冷却室Ⅱ13,且缓冲室16与冷却室Ⅱ13之间通过自动门Ⅴ17密封分隔,缓冲室16还安装有出口门18。设置缓冲室16的目的是给经过冷却的面点提供一缓冲空间和缓冲时间,避免形成温冲效应。

作为本实施例又一种实施方式,参照说明书附图3和4,所述搂钩装置7包括驱动机构19和至少一组钩板20;钩板20安装在驱动机构19上,且在驱动机构19的带动下往复运动;钩板20上安装有用于勾取架车1底部框架且单向转动的钩爪21。驱动机构19上设置有两组钩板20或两组以上钩板20,钩板20均匀间隔布置在驱动机构19上;在驱动机构19的带动下移动设定长度距离后复位。钩板20的中部与驱动机构19连接。

搂钩装置7上的钩板20与架车1底部框架配合,确保架车1的稳定移动,在某一时刻,同一搂钩装置7或相邻搂钩装置7上相邻的钩板20,前一钩板20的前端钩爪21勾住架车1底部后端框架,后一钩板20的后端钩爪21勾住架车1底部前端框架,共同移动同一架车1;以确保架车1的移动的稳定性。或者,相邻搂钩装置7上相邻的钩板20,前一钩板20的后端钩爪21勾住架车1底部后端框架将架车1移动至后一搂钩装置7的勾取范围后,后一搂钩装置7的钩板20的后端钩爪21,勾住架车1底部前端框架,带动架车1移动(本文所称前一钩板20、后一钩板20中的“前”和“后”是指工序的前后,本文所称的前端和后端,是指架车1移动方向的前后)。本发明中,钩爪21是单向转动的,即当钩板20向前移动时,钩爪21不发生转动可以勾取架车1框架,带动架车1移动;当钩板20向后移动时,与后方架车1会发生干涉,此时钩爪21与架车1底部框架接触,在架车1底部框架的限制下,钩爪21发生转动,以避让开后方架车1,并在越过架车1框架后钩爪21复位以勾住架车1底部框架(本文所称单向转动的钩爪21,是指初始状态的单向转动,不包括转动后复位的转动方向)。如图5所示,钩爪21铰接在钩板20中,钩板20上设置有开槽22,钩爪21铰接在所述开槽22中,开槽22后端的槽壁23阻挡钩爪21向后转动,使得钩爪21可以向前转动,以避开架车1底部框架,当避开架车1底部框架后,钩爪21在复位弹簧24作用下复位,抵住架车1底部框架,以带动架车1运动。

作为本实施例又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钩爪21可以采用棘轮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搂钩装置7移动定长距离后复位,该定长距离越短越好,该定长距离越短,则搂钩装置7上的钩板20往复运动的频率就会越快,勾动架车1移动的间隔就会越来越短,可以提高架车1驱动效率。

作为本实施例又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钩板20前后两端设置有两组钩爪21,每组钩爪21包含有两个钩爪21,两个钩爪21位于钩板20两侧。两组钩爪21之间的距离与架车1底部框架长度适配;每组中两个钩爪21之间的距离与架车1底部框架宽度适配。

钩板20上钩爪21的布局限定,可以有效确保架车1移动过程的稳定,避免架车1转向而影响后续输送。钩板20中部与驱动机构19连接,使得钩板20可以伸出于驱动机构19之外,即钩板20与驱动机构19的连接处位于驱动机构19的极限位置时,钩板20前端或钩板20后端均处于伸出驱动机构19极限位置的状态,这种结构部件,一方面可以缩短驱动机构19的长度,另一方面也可使得钩板20伸入到自动门位置处,而不影响自动门的密闭(钩板20位于自动门时,驱动机构19不位于自动门处,从而不影响自动门的密闭)。

作为本实施例又一种实施方式,本文所称的驱动机构19可以是链条驱动结构形式(如图4所示)。还可以是齿轮齿条结构形式,还可以是滚珠丝杠结构形式,或者采用气缸驱动结构形式(气缸驱动的形式其伸缩频率需可以满足生产需求)。只要可以实现带动钩板20往复运动的现有驱动结构,均可作为本实施例中搂钩装置7的驱动机构19。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