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视觉传输技术的医疗眼科治疗仪

一种视觉传输技术的医疗眼科治疗仪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视觉传输技术的医疗眼科治疗仪,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面固设有左右位置对称的滑杆,所述滑杆顶端固设有探测仪,所述探测仪内设有左右两个位置对称且开口向前的固定槽;本发明设有带多个扫描摄像头的一号齿条环,然后通过一号齿条环内的扫描摄像头对患者眼部进行多方位的扫描,并且将眼部图像实时传输到医生的电脑屏幕上,医生能够在不与患者接触的情况下进行诊疗,又设有可拆卸的检测仪,能够对病患的近视力进行查验,同时通过发光管进行照明,能够排除反光或者侧光的影响,提高查验准确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65636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何天豪;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87512.3

  • 发明设计人 何天豪;

    申请日2021-02-18

  • 分类号A61B3/032(20060101);A61B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海宁东路1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40:1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医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视觉传输技术的医疗眼科治疗仪。

背景技术

我国通用的近视力表是耶格近视力表和标准视力表。检查时光源照在表上,但应避免反光,让被检者手持近视力表放在眼前然后进行检查。但是由于是让被检者手持近视力表进行检测,因此近视力表与被检者眼部之间的距离是不可控的,检测出的结果会存在偏差,同时由于室内光源的不确定,也会对结果产生不可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视觉传输技术的医疗眼科治疗仪,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视觉传输技术的医疗眼科治疗仪,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面固设有左右位置对称的滑杆,所述滑杆顶端固设有探测仪,所述探测仪内设有左右两个位置对称且开口向前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侧壁内连通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槽内滑动连接有一号齿条环,所述一号齿条环内设有前后贯穿的扫描腔,所述扫描腔侧壁内安装有扫描摄像头,所述一号齿条环前后侧面内设有位置对称的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动槽前后侧面上固设有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动槽上方的所述探测仪内设有第一动力腔,所述第一动力腔前壁上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后侧面安装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上固设有与所述一号齿条环啮合的第一齿轮,所述固定槽后壁内连通设有贯穿所述探测仪后侧面的一号采光道,所述探测仪后侧面设有开口向后且上下位置对称的螺纹槽,所述探测仪后侧安装有可拆卸的检测仪,所述检测仪前侧面设有上下两个安装装置,所述安装装置能够将所述检测仪与所述探测仪安装固定,所述检测仪前侧面设有开口向前且与所述一号采光道平滑连接的二号采光槽,所述二号采光槽后侧连通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滑动槽后壁内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前侧面安装有延伸至所述第二滑动槽内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前侧末端固设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内设有多组前后贯穿的贯穿槽,所述贯穿槽内安装有能够检测病患近视力的验视装置,所述第二滑动槽前后壁上安装有四个将所述转动盘定位的定位装置,所述第二滑动槽后壁内连通设有三号采光槽,所述三号采光槽后壁上安装有发光管,所述三号采光槽内设置有遮光器。

可选地,所述安装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检测仪前侧面开口向前的缓冲槽,所述缓冲槽内滑动连接有驱动块,所述驱动块内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前侧面安装有贯穿所述驱动块前侧面的螺纹轴,所述驱动块后侧面与所述缓冲槽后壁之间通过弹簧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槽上下壁内连通设有位置对称的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滑道内滑动连接有与所述驱动块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

可选地,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转动盘前后侧面且位置对称的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动槽前后壁上固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二滑轨内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下壁内设有位置对称的滚动槽,所述滚动槽内转动连接有与所述第二滑轨侧壁滚动连接的滚轮。

可选地,所述验视装置包括固设于所述贯穿槽内的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设有前后贯穿的四号采光槽,所述四号采光槽侧壁内连通设有第三滑轨,所述第三滑轨内滑动连接有显示块,所述显示块外侧面设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三滑轨外侧壁固设有与所述第二滑道滑动连接的固定块,所述显示块内设有前后贯穿的透光槽,所述透光槽内安装有透光膜,所述透光膜上设有E字,不同的所述贯穿槽内的E字大小不同并与标准视力表的大小相同,所述显示块前侧面固设有二号齿条环,所述第三滑轨前侧的所述四号采光槽顶壁内设有第二动力腔,所述第二动力腔顶壁上安装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底面安装有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上固设有与所述二号齿条环啮合的第一锥齿轮,所述显示块前侧的所述四号采光槽顶壁内安装有第三动力腔,所述第三动力腔右侧面安装有第五电机,所述第五电机左侧面安装有第四转动轴,所述第四转动轴上固设有多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三动力腔底壁内转动连接有多组延伸至所述四号采光槽内的第五转动轴,所述第五转动轴顶端固设有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的第三锥齿轮,所述四号采光槽内的所述第五转动轴上固设有遮挡片。

可选地,所述滑杆上安装于移动器,所述移动器上固设有托板,所述托板顶面固设有软垫,所述托板左右侧面固设有把手。

可选地,所述固定槽上方的所述探测仪顶面固设有遮光板。

可选地,所述检测仪顶面固设有能够控制所述第三电机启动的控制按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本发明设有一号齿条环,在一号齿条环内设有多个扫描摄像头,并且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齿轮转动从而控制一号齿条环转动,使得一号齿条环内的扫描摄像头转动对患者眼部进行多方位的扫描,并且将眼部图像实时传输到医生的电脑屏幕上,医生能够在不与患者接触的情况下进行诊疗;

第二,本发明又设有可拆卸的检测仪,并在检测仪内设有多个验视装置,在验视装置内的显示块内设有透光膜,并在透光膜上刻有E字,不同的显示块内的E字大小不同并与标准视力表的大小相同,然后通过第四电机和第一锥齿轮带动显示块转动, 从而调整E字的朝向,并且通过遮挡片在调整E字朝向时进行遮挡,能够对病患的近视力进行查验,并在查验时固定患者眼部与E字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发光管进行照明,能够排除反光或者侧光的影响,提高查验准确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视觉传输技术的医疗眼科治疗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第一动力腔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定位装置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验视装置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B-B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C-C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第三动力腔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照图1-8,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视觉传输技术的医疗眼科治疗仪,包括底座15,所述底座15顶面固设有左右位置对称的滑杆17,所述滑杆17顶端固设有探测仪12,所述探测仪12内设有左右两个位置对称且开口向前的固定槽14,所述固定槽14侧壁内连通设有第一滑动槽45,所述第一滑动槽45内滑动连接有一号齿条环42,所述一号齿条环42内设有前后贯穿的扫描腔47,所述扫描腔47侧壁内安装有扫描摄像头46,所述一号齿条环42前后侧面内设有位置对称的第一滑轨44,所述第一滑动槽45前后侧面上固设有与所述第一滑轨44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43,所述第一滑动槽45上方的所述探测仪12内设有第一动力腔39,所述第一动力腔39前壁上安装有第一电机38,所述第一电机38后侧面安装有第一转动轴40,所述第一转动轴40上固设有与所述一号齿条环42啮合的第一齿轮41,所述固定槽14后壁内连通设有贯穿所述探测仪12后侧面的一号采光道13,所述探测仪12后侧面设有开口向后且上下位置对称的螺纹槽21,所述探测仪12后侧安装有可拆卸的检测仪71,所述检测仪71前侧面设有上下两个安装装置101,所述安装装置101能够将所述检测仪71与所述探测仪12安装固定,所述检测仪71前侧面设有开口向前且与所述一号采光道13平滑连接的二号采光槽72,所述二号采光槽72后侧连通设有第二滑动槽30,所述第二滑动槽30后壁内安装有第二电机34,所述第二电机34前侧面安装有延伸至所述第二滑动槽30内的第二转动轴33,所述第二转动轴33前侧末端固设有转动盘31,所述转动盘31内设有多组前后贯穿的贯穿槽32,所述贯穿槽32内安装有能够检测病患近视力的验视装置103,所述第二滑动槽30前后壁上安装有四个将所述转动盘31定位的定位装置102,所述第二滑动槽30后壁内连通设有三号采光槽37,所述三号采光槽37后壁上安装有发光管36,所述三号采光槽37内设置有遮光器35。

优选地,所述安装装置101包括设置于所述检测仪71前侧面开口向前的缓冲槽25,所述缓冲槽25内滑动连接有驱动块24,所述驱动块24内安装有第三电机23,所述第三电机23前侧面安装有贯穿所述驱动块24前侧面的螺纹轴22,所述驱动块24后侧面与所述缓冲槽25后壁之间通过弹簧26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槽25上下壁内连通设有位置对称的第一滑道28,所述第一滑道28内滑动连接有与所述驱动块24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27,手动将螺纹轴22与螺纹槽21对齐,接着第三电机23启动后带动螺纹轴22转动,螺纹轴22会深入螺纹槽21内并且带着驱动块24向前移动,松开手后检测仪71会在弹簧26作用下向前移动,使得检测仪71前侧面与探测仪12后侧面紧贴。

优选地,所述定位装置102包括设置于所述转动盘31前后侧面且位置对称的第二滑轨48,所述第二滑动槽30前后壁上固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二滑轨48内的定位块51,所述定位块51上下壁内设有位置对称的滚动槽50,所述滚动槽50内转动连接有与所述第二滑轨48侧壁滚动连接的滚轮49,转动盘31转动时会使得滚轮49发生转动减少摩擦,同时前后两个位置对称的定位块51能够将转动盘31固定避免转动盘31发生位置的偏移。

优选地,所述验视装置103包括固设于所述贯穿槽32内的控制箱52,所述控制箱52内设有前后贯穿的四号采光槽64,所述四号采光槽64侧壁内连通设有第三滑轨53,所述第三滑轨53内滑动连接有显示块65,所述显示块65外侧面设有第二滑道73,所述第三滑轨53外侧壁固设有与所述第二滑道73滑动连接的固定块54,所述显示块65内设有前后贯穿的透光槽67,所述透光槽67内安装有透光膜66,所述透光膜66上设有E字,不同的所述贯穿槽32内的E字大小不同并与标准视力表的大小相同,所述显示块65前侧面固设有二号齿条环68,所述第三滑轨53前侧的所述四号采光槽64顶壁内设有第二动力腔57,所述第二动力腔57顶壁上安装有第四电机55,所述第四电机55底面安装有第三转动轴56,所述第三转动轴56上固设有与所述二号齿条环68啮合的第一锥齿轮58,所述显示块65前侧的所述四号采光槽64顶壁内安装有第三动力腔59,所述第三动力腔59右侧面安装有第五电机69,所述第五电机69左侧面安装有第四转动轴70,所述第四转动轴70上固设有多组第二锥齿轮60,所述第三动力腔59底壁内转动连接有多组延伸至所述四号采光槽64内的第五转动轴62,所述第五转动轴62顶端固设有与所述第二锥齿轮60啮合的第三锥齿轮61,所述四号采光槽64内的所述第五转动轴62上固设有遮挡片63,第四电机55启动能够通过第三转动轴56带动第一锥齿轮58转动,第一锥齿轮58通过二号齿条环68带动显示块65转动,显示块65转动后能够改变透光膜66内的E字方向,第五电机69启动后通过第四转动轴70带动第二锥齿轮60转动,第二锥齿轮60通过第三锥齿轮61带动带动第五转动轴62转动,第五转动轴62打动遮挡片63转动将四号采光槽64进行遮挡。

优选地,所述滑杆17上安装于移动器19,所述移动器19上固设有托板18,所述托板18顶面固设有软垫16,所述托板18左右侧面固设有把手20,使用者能够将下巴靠在软垫16上,避免头部发生移动。

优选地,所述固定槽14上方的所述探测仪12顶面固设有遮光板11,遮光板11能够避免光线进入固定槽14内影响治疗。

优选地,所述检测仪71顶面固设有能够控制所述第三电机23启动的控制按钮29。

初始状态时,弹簧26处于不受力状态,检测仪71与探测仪12分离。

当需要进行眼部检查工作时,移动器19启动调整托板18的位置,然后患者手握住把手20并将下巴靠在软垫16上确保患者眼部高度与固定槽14相同,然后眼部靠近固定槽14并紧贴探测仪12前侧面,然后第一电机38启动通过第一转动轴40带动第一齿轮41转动,第一齿轮41带动一号齿条环42和安装在一号齿条环42内的扫描摄像头46转动,同时扫描摄像头46启动对患者眼部进行扫描,将患者眼部状况显示在医生的电脑屏幕上,医生能够在不与患者接触的情况下进行诊疗;

当需要对眼部近视力进行检测时,手动将检测仪71贴近探测仪12并确保螺纹轴22与螺纹槽21位置对应,然后按下控制按钮29启动第三电机23使检测仪71固定安装在探测仪12后侧,接着发光管36启动将通过遮光器35调节强度后的光线照射至三号采光槽37、贯穿槽32、二号采光槽72和一号采光道13内,当光线进入贯穿槽32内时会将透光膜66上的E字显示出来,同时通过启动第五电机69带动遮挡片63转动将四号采光槽64封闭,同时第四电机55启动带动透光膜66上的E字发生转动,然后第五电机69再次启动将四号采光槽64打开再次进行测试,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并且第二电机34启动能够通过第二转动轴33带动转动盘31转动,切换不同的贯穿槽32能够对病患能够进行完整的近视力检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