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食材加工机构、食材加工方法、食品制造方法以及食品制造系统

食材加工机构、食材加工方法、食品制造方法以及食品制造系统

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皮等片状的柔软食材高精度地弯曲的食材加工机构、食材加工方法、食品制造方法以及食品制造系统。食材加工机构(71)具有搬运单元(11)及加工单元(12)。搬运单元(11)沿搬运方向(D1)搬运片状的柔软食材(81)。加工单元(12)在由搬运单元(11)搬运的柔软食材(81)上形成作为弯曲的基准部分的弯曲基准部分(85)。加工单元(12)具有基准形成部(21)及按压部(22)。基准形成部(21)对柔软食材(81)局部地施加力来制作弯曲基准部分(85)。当基准形成部(21)在柔软食材(81)上制作弯曲基准部分(85)的期间,按压部(22)至少暂时相对于搬运单元(11)按压柔软食材(81)。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63816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日冷食品;

    申请/专利号CN201980056892.8

  • 申请日2019-08-26

  • 分类号A21C9/06(20060101);A23L5/00(20060101);A23P20/20(20060101);A23L3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43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丁文蕴;杜嘉璐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32:1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片状的柔软食材上形成弯曲基准部分的食材加工机构、食材加工方法、以及使用形成有弯曲基准部分的片状的柔软食材的食品制造系统、食品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不仅向普通消费者,还向店铺广泛地提供各种加工食品。通过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冷藏及冷冻的技术的发展),能够以常温食品、冷藏食品、冰鲜食品以及冷冻食品等各种方式提供加工食品。随着消费者的嗜好的多样化、便利性的要求的提高以及对食品安全性的意识的提高,预计未来对这样的加工食品的需要进一步增加。尤其是,不仅期望提供加工容易的加工食品,还期望提供加工复杂且困难的加工食品。

作为这样的加工食品,例如可举出春卷、蛋卷等卷状食品。为了制作卷状食品,需要用由小麦粉等做成的皮来包裹并卷入配料。用皮来整齐且适当地卷入配料,需要相应的技术及经验,这样的作业对于不习惯烹饪的人来说非常困难,大多回避。并且,用均匀的品质大量地制作卷状食品,对于习惯烹饪的人来说也是困难的,是需要时间及劳力的负担较大的作业。因此,加工业者使用能够自动地制作这样的卷状食品的食品制造装置来制作大量的卷状食品。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配料自动地卷入到表皮材料的方法及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表皮材料通过摆动杵的摆动被抬起并弯曲,从而覆盖在配料上。这样,当通过装置用皮来包裹配料时,利用部件将主动弯曲后的皮放置在配料之上。即使是在配料被包裹在皮中的状态下将位于配料的侧方的皮的部分进一步覆盖在配料上的情况下,也相同地进行用皮来包裹配料的该处理。

并且,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制作多次折弯糕点面团来用该糕点面团包裹配料的食品(春卷、墨西哥卷饼等)的装置。

再者,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用于使用多个辊并用外皮来包入配料的卷制食品用的制造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0-1575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8,505,44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017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的装置所述,已知有能够自动地进行用皮来包裹配料的作业的食品制造装置,但期望对这样的装置及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良。

即,需求能够更均匀且高品质地制作大量的卷状食品的装置及方法。例如,当用皮来包裹配料时,若皮的折弯部位在皮间存在偏差,则不仅会损害卷状食品的外观,也有对口感等美味的程度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无法满足预定的基准而完全损害作为商品的价值的担忧。

并且,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大量地制作卷状食品,加工速度也很重要。尤其是,当用柔软且容易破损的皮来包裹配料时,需要精细的处理,但不容易高速且可靠地进行这样的精细的处理。而且,在如生产春卷的系统那样在用皮来包裹配料的作业的前后持续地进行其它作业的生产系统中,用皮来包裹配料的作业成为瓶颈,也有阻碍系统整体的生产率的提高的担忧。

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装置中,通过使板(即翻边板)上下移动来在糕点面团上形成折痕,从而需要用于驱动板的驱动机构及动力源。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装置中,为了在糕点面团上形成折痕,需要在糕点面团位于预定的位置的状态下使板上下移动。在一边使糕点面团移动一边使板上下移动的情况下,需要监视糕点面团的位置的机构,实际形成的折痕的位置也容易偏离。另一方面,在使糕点面团停止在预定位置的状态下使板上下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在糕点面团上高精度地形成折痕。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需要使糕点面团间歇地停止,所以难以进行高速处理,在生产率方面不推荐。

并且,根据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制造装置,外皮的左右端部由左右的环状带分别抬起而向内侧折弯,但在该制造装置中,难以高精度且稳定地折弯外皮的左右端部。为了稳定且大量地制造具有所希望的口感、美味且美观的最终的产品(食品),在预先决定的预定位置处高精度地折弯外皮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专利文献3的装置中,外皮的左右端部的折弯位置不稳定,有在装置中连续地进行处理后的多个外皮之间折弯位置产生偏差、或者各外皮的左右端部未对称地折弯的担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皮等片状的柔软食材高精度地弯曲的食材加工机构、食材加工方法以及食品制造方法。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同时进行片状的柔软食材上的弯曲基准部分的形成和该柔软食材的局部变形来实现处理的高速化的食材加工机构、食材加工方法以及食品制造方法。再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食品的生产率的食材加工机构、食材加工方法以及食品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一种食材加工机构,该食材加工机构具备:搬运单元,其沿搬运方向搬运片状的柔软食材;以及加工单元,其在由搬运单元搬运的柔软食材上形成作为弯曲的基准部分的弯曲基准部分,加工单元具有:基准形成部,其对柔软食材局部地施加力来制作弯曲基准部分;以及按压部,其当基准形成部在柔软食材上制作弯曲基准部分的期间,至少暂时相对于搬运单元按压柔软食材。

优选为,在与搬运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基准形成部比按压部小。

优选为,搬运单元具有供柔软食材放置并沿搬运方向行进的搬运体,基准形成部具有将沿搬运方向搬运的柔软食材与搬运体一起夹住的基准按压部,按压部以使柔软食材变形的方式相对于搬运单元按压柔软食材。

优选为,由基准形成部对柔软食材赋予的压力的最大值比由按压部对柔软食材赋予的压力的最大值大。

优选为,基准形成部对柔软食材中的在与搬运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两个以上的部位局部地施加力。

优选为,基准形成部及按压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具有一边与由搬运单元搬运的柔软食材接触一边旋转的辊。

优选为,基准形成部具有一边与由搬运单元搬运的柔软食材接触一边旋转的基准辊,按压部具有一边与由搬运单元搬运的柔软食材接触一边旋转的按压辊,基准辊的旋转的中心轴线与按压辊的旋转的中心轴线配置在同一直线上。

优选为,基准辊的直径比按压辊的直径大。

优选为,按压辊设有多个,该多个按压辊中的两个以上配置于在与搬运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

优选为,多个按压辊包括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的第一按压辊及第二按压辊,基准辊设有多个,该多个基准辊包括第一基准辊及第二基准辊,第一基准辊及第二基准辊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而且设置于第一按压辊与第二按压辊之间。

优选为,多个按压辊包括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基准辊与第二基准辊之间的第三按压辊。

本发明的其它方案涉及一种食品制造系统,该食品制造系统具备:上述的食材加工机构;以及弯曲机构,其对于利用食材加工机构而形成有弯曲基准部分的片状的柔软食材,以弯曲基准部分为基准使该柔软食材弯曲。

本发明的其它方案涉及一种食材加工方法,该食材加工方法包括利用搬运单元沿搬运方向搬运片状的柔软食材的工序,利用基准形成部对由搬运单元搬运的柔软食材局部地施加力,来形成作为弯曲的基准部分的弯曲基准部分,当在柔软食材上制作弯曲基准部分的期间,至少暂时由按压部支撑柔软食材。

本发明的其它方案涉及一种食品制造方法,该食品制造方法使用利用上述食材加工方法而形成有弯曲基准部分的片状的柔软食材。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皮等片状的柔软食材高精度地弯曲。并且,本发明能够同时进行片状的柔软食材上的弯曲基准部分的形成和该柔软食材的局部变形来实现处理的高速化。再者,本发明能够提高食品的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用于说明春卷的制造方法(尤其是皮的折弯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B是用于说明春卷的制造方法(尤其是皮的折弯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C是用于说明春卷的制造方法(尤其是皮的折弯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D是用于说明春卷的制造方法(尤其是皮的折弯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E是用于说明春卷的制造方法(尤其是皮的折弯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F是用于说明春卷的制造方法(尤其是皮的折弯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是图1A~图1F所示的春卷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是实施图3所示的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的机构的框图。

图5是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的俯视图。

图6是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的俯视图。

图8是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的侧视图。

图9是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的侧视图。

图10是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的侧视图。

图11是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的侧视图。

图12是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的侧视图。

图13是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的一个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5是弯曲机构的俯视图。

图16是弯曲机构的俯视图。

图17是弯曲机构的俯视图。

图18是弯曲机构的侧视图。

图19是弯曲机构的侧视图。

图20是弯曲机构的侧视图。

图21是弯曲机构的侧视图。

图22是弯曲机构的侧视图。

图23是弯曲机构的侧视图。

图24是示出控制部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25是示出食品制造系统的一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示出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方式的例子。为了便于图示及理解,各图所示的要素的尺寸及比例尺不一定与实物一致,并且在附图之间也不一致。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考虑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能够明确地掌握各图所示的要素的结构及作用效果。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制造春卷的系统进行说明,将春卷的皮用作“片状的柔软食材”。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春卷以外的食品。典型地,能够将本发明适当地应用于在皮中包裹有配料的卷状食品。但是,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制造其它食品的装置及方法,例如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制造在内侧未配置配料而仅由皮构成的食品(例如蛋卷等)的装置。

[春卷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图1A~图1F是用于说明春卷的制造方法(尤其是皮的折弯方法)的一例的图。图2是图1A~图1F所示的春卷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如图1A所示,将配料82放置在展开的皮81之上(准备工序S1)。本例中,将配料82放置在方形(尤其是正方形)的皮81所包括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中的一方(图1A中的下侧的三角形)之上。

然后,如图1B所示,将皮81的一部分翻转,用皮81来覆盖并包裹配料82(第一折叠工序S2)。本例中,皮81的四个顶点中的一个(图1B中的下侧的顶点;以下也称为“第一顶点C1”)向对置的顶点的一侧翻转。

然后,如图1C所示,进一步将皮81翻转,用皮81来包裹配料82(第二折叠工序S3)。本例中,以在第一折叠工序S2之后立即将配置在配料82的上方的皮81的部位的整体或一部分配置在配料82之下的方式,将皮81翻转。

然后,如图1D所示,将皮81的左右部分翻转,也用上述皮81的左右部分覆盖配料82(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皮弯曲工序)S4)。本例中,使在第一折叠工序S2及第二折叠工序S3中翻转后的部分所包括的与第一顶点C1相邻地配置的两个顶点(图1D中的左右的顶点;以下也称为“第二顶点C2”及“第三顶点C3”)移动,之后在与第一折叠工序S2及第二折叠工序S3中的皮81的折弯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折叠皮81。

然后,如图1E所示,使配料82与进行覆盖的皮81的部分一起朝向剩余的顶点(图1D中的上侧的顶点:以下也称为“第四顶点C4”)进一步滚动,从而用皮81进一步卷入配料82(第五折叠工序S5)。此时,皮81中的包括第四顶点C4的部分位于配料82的外侧。

然后,如图1F所示,以使皮81中的包括第四顶点C4的部分覆盖配料82的方式将其翻转(第六折叠工序S6)。此时,皮81中的包括第四顶点C4的部分也可以粘贴于已经覆盖有配料82的皮81的部分。关于皮81彼此的粘贴,也可以使用包括小麦粉等增稠成分的液体、不包括这样的增稠成分的液体(水等)作为浆糊。

通过实施上述一系列的工序(准备工序S1~第六折叠工序S6),能够制作具有长方形的平面形状的春卷80(参照图1F)。如上所述,为了制作春卷80,在各工序(尤其是第一折叠工序S2~第六折叠工序S6)中将皮81折弯。为了最终得到美观的春卷80,在各工序中适当地将皮81折弯是重要的。尤其是在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S4中,由于在皮81呈多层状地重叠的状态下将皮81向与配料82的滚动方向(即图1A~图1F的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弯,所以难以高品质且均匀地将皮81折弯。

因此,如图3及图4所示地进行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S4。

图3是示出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S4的一例的流程图。图4是实施图3所示的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S4的机构的框图。

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S4包括弯曲基准部分形成工序S11、弯曲工序S12以及卷起工序S13。

在弯曲基准部分形成工序S11中,利用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食材加工机构)71,在皮81上形成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S4中的折弯的基准部分(以下也称为“弯曲基准部分”)。弯曲基准部分的具体方式没有特别限定,典型地能够由折痕来构成弯曲基准部分。这样的弯曲基准部分的形成可以在配料82放置于皮81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配料82未放置于皮81的状态下进行。

以下说明的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对皮81局部地施加压力来形成折痕,并由局部地被按压的皮81的部分来构成弯曲基准部分。

在弯曲工序S12中,利用弯曲机构72,以弯曲基准部分为基准使皮81弯曲。然后,在卷起工序S13中,利用卷起机构73,使皮81的立起的部分与配料82重叠。弯曲机构72及卷起机构73可以由共同的机构构成,也可以由互不相同的机构构成。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实施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S4中的弯曲基准部分形成工序S11。以下,对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的具体结构例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装置(包括机构)及方法应用于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S4,但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装置及方法应用于伴随皮81的弯曲进行的其它工序(例如第一折叠工序S2、第二折叠工序S3、第五折叠工序S5以及第六折叠工序S6)。

[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

图5~图7是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的俯视图。图8至图13是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的侧视图。此外,图5~图13所示的皮81的状态未必严格地与上述的图1C及图1D所示的皮81的状态一致,而图5~图13是与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S4(参照图2)对应的附图。

本实施方式的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食材加工机构)71具备:搬运单元11,其沿搬运方向D1搬运片状的皮81;以及加工单元12,其在由搬运单元11搬运的皮81上形成作为弯曲的基准部分的弯曲基准部分85(参照图7)。

本实施方式的搬运方向D1及宽度方向D2均是与重力所作用的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但也可以为与铅垂方向平行的高度方向D3以及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

将由搬运单元11搬运的对象物也称为工件W。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搬运单元11搬运的皮81上已经放置有配料82(参照图1A~图1C),搬运单元11沿搬运方向D1搬运放置有配料82的状态的皮81。因此,由搬运单元11搬运的皮81及配料82也统称为工件W。此外,搬运单元11也可以仅搬运皮81,在该情况下,工件W仅由皮81构成。

[搬运单元]

搬运单元11具有放置皮81(工件W)并沿搬运方向D1行进的搬运体28。

本实施方式的搬运体28由多个绳状支撑体23构成。各绳状支撑体23具有环形形状,与搬运方向D1平行地延伸。各绳状支撑体23挂绕在配置为比加工单元12(例如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更靠上游侧的旋转轴(省略图示)和配置为比加工单元12(例如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更靠下游侧的旋转轴(省略图示)上,根据上述旋转轴中的至少一方的轴旋转而沿搬运方向D1行进。各绳状支撑体23在配置于下游侧的旋转轴(省略图示)处反转,朝向配置于上游侧的旋转轴(省略图示)行进。并且,各绳状支撑体23在配置于上游侧的旋转轴(省略图示)处反转,朝向配置于下游侧的旋转轴(省略图示)行进。

支撑皮81(工件W)的搬运单元11的支撑部由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行进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与皮81接触的部位构成。

此外,搬运单元11的搬运体28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可采用能够将工件W适当地从上游侧搬运到下游侧的任意结构。

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的搬运单元11的搬运体28(多个绳状支撑体23)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与后阶段的弯曲机构72的搬运单元的搬运体共同的装置构成。即,工件W也可以一边维持放置于共同的搬运体28的状态,一边从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向弯曲机构72搬运。

[加工单元]

加工单元12具有基准形成部21及按压部22。

基准形成部21对皮81局部地施加力来制作弯曲基准部分85(参照图7)。基准形成部21可以仅对皮81中的一个部位局部地施加力,也可以对皮81的两个以上的部位局部地施加力。图示的基准形成部21对皮81中的两个部位局部地施加力。

基准形成部21具有将沿搬运方向D1搬运的皮81与搬运体28一起夹持的基准按压部24。本实施方式的基准按压部24具有一边与由搬运单元11的搬运体28搬运的皮81接触一边旋转的基准辊25。在图示的结构中,基准辊25设有多个(两个)。两个基准辊25(第一基准辊25及第二基准辊25)配置于在宽度方向D2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并且设于两个按压辊26之间(即第一按压辊26与第二按压辊26之间)。

这样,基准形成部21对工件W的皮81中的在与搬运方向D1垂直的宽度方向D2上相互分离的两个部位局部地施加力,来在该两个部位形成弯曲基准部分85。这样,如图7所示,形成于皮81的两个部位的弯曲基准部分85设于在宽度方向D2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并且分别与搬运方向D1平行地延伸。

另一方面,在基准形成部21在皮81上制作弯曲基准部分85的期间,按压部22至少暂时与皮81接触,朝向搬运单元11按压皮81并支撑皮81。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22以使皮81的一部分变形的方式相对于搬运单元11按压皮81。

更具体而言,按压部22具有一边与由搬运单元11搬运的皮81接触一边旋转的按压辊26。在图示的结构中,按压辊26设有两个。两个按压辊26(即第一按压辊26和第二按压辊26)配置于在宽度方向D2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并且在宽度方向D2上位于比基准辊25更靠外侧。

这样,按压部22对皮81中的在宽度方向D2上相互分离的两个部位局部地施加力,使该两个部位变形成平坦形状(参照图11~图13)。此外,按压部22并不限定于图5~图13所示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在宽度方向D2上在两个基准辊25(第一基准辊及第二基准辊)之间进一步追加设置一个或多个按压辊26(以下也称为“第三按压辊26”)(参照图14)。这样的第三按压辊26例如也可以对工件W中的与配料82对应的部位(即皮81中的覆盖配料82的部位)局部地施加力。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工件W中的配置有配料82的部位按压至搬运单元11并利用第三按压辊26使之平整,从而能够更稳定地提供高品质的最终产品(食品)。在图14所示的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的一个变形例中,一个第三按压辊26与上述的第一按压辊26及第二按压辊26一起固定地安装于旋转轴部30。第三按压辊26的直径具有适于使工件W的配料82变得平整的大小,通常比各基准辊25的直径小。

此外,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利用一个辊(第三按压辊)将工件W中的与配料82对应的部位按压至搬运单元11,但也可以利用两个以上的辊对工件W中的与配料82对应的部位进行按压。

上述的两个基准辊25以及两个按压辊26具有同轴构造,安装于共同的旋转轴部30。即,各基准辊25的旋转的中心轴线与各按压辊26的旋转的中心轴线配置在同一直线上。在图示的结构中,在与宽度方向D2平行地延伸的直线上设有旋转轴部30,在该旋转轴部30固定地安装有两个基准辊25及两个按压辊26。通过使旋转轴部30以其轴线为中心旋转,各基准辊25及各按压辊26与旋转轴部30一起旋转。

各基准辊25的直径比各按压辊26的直径大。由此,由基准形成部21(即各基准辊25)施加给皮81的压力的最大值(例如,单位:MPa(兆帕))比由按压部22(即各按压辊26)施加给皮81的压力的最大值大。此外,两个基准辊25具有彼此相同的直径,两个按压辊26具有彼此相同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直径”是以中心轴线(即旋转轴部30的旋转轴线)为基准的放射方向上的尺寸,例如能够由高度方向D3的尺寸表示。

此外,各基准辊25及各按压辊26的宽度(即宽度方向D2上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通常,由于形成于皮81的弯曲基准部分85的宽度较窄,所以各基准辊25的宽度较小。另一方面,各按压辊26的宽度能够根据工件W的成型修整宽度而变动,但在大多情况下,比各基准辊25的宽度大。即,在宽度方向D2上,各基准辊25(基准形成部21)比各按压辊26(按压部22)小,各基准辊25与工件W接触的接触宽度比各按压辊26与工件W接触的接触宽度小。例如,各基准辊25配置为在放置于皮81的配料82的附近通过。并且,各基体部分86可以配置为在皮81(工件W)中的对应的端部的整体上通过。再者,各基体部分86也可以配置为不仅在皮81的对应的端部通过,还在宽度方向D2上在比该对应的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通过。

如上所述,基准形成部21是为了在皮81上形成弯曲基准部分85而设置的,该弯曲基准部分85使后阶段的弯曲机构72及卷起机构73能够适当地进行皮81的折弯。因此,各基准辊25需要对皮81局部地施加较强的压力。其结果,各基准辊25在高度方向D3上位于比各按压辊26离搬运体28更近的位置。从而,各基准辊25与搬运体28之间的最小间隔比各按压辊26与搬运体28之间的最小间隔小。此外,弯曲基准部分85既可以仅形成于工件W中的重叠多层皮81后的较厚的部位,也可以不仅形成于重叠多层的皮81后的较厚的部位,还形成于仅存在单一层的皮81的较薄的部位。当在工件W中仅存在单层的皮81的部位形成弯曲基准部分85时,各基准辊25与搬运体28之间的最小间隔比与各基准辊25接触之前的工件W的皮81的厚度(即单层的皮81的厚度)小。

另一方面,按压部22是为了按压工件W的两端部(图5~图7的上下方向的皮81的两端部(参照图7的“弯曲部分87”))使其变形成平坦形状而设置的。因此,要求各按压辊26局部地按压工件W的皮81,但不要求对皮81施加过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仅工件W中的重叠多层皮81后的较厚的部位因各按压辊26而变形,但各按压辊26不与仅存在单一层的皮81的较薄的部位接触,实质上不施加力。因此,各按压辊26在高度方向D3上位于比各基准辊25离搬运体28更远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各按压辊26与搬运体28之间的最小间隔比与各基准辊25及各按压辊26接触之前的工件W的皮81的厚度(即单一层的皮81的厚度)大。

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能够同时进行工件W(尤其是皮81)上的弯曲基准部分85的形成和工件W的两端部的平坦成型修整。然后,由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施加这样的加工后的工件W的皮81通过后阶段的弯曲机构72及卷起机构73而在降低了阻力的状态下准确且顺畅地折弯。

并且,根据上述的结构,在按压部22的按压辊26开始将工件W的皮81按压至搬运单元11的搬运体28之前,基准形成部21的基准辊25开始对皮81施加力(参照图9及图10)。即,在各基准辊25与工件W的皮81接触之后,各按压辊26与工件W的皮81接触。因此,在各基准辊25将工件W按压至搬运体28的状态下,各按压辊26能够将工件W的皮81按压至搬运体28。由此,各按压辊26能够准确地按压工件W的两端部,从而能够高精度地对皮81进行成型修整。

[食材加工方法]

由上述的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进行的食材加工方法包括由搬运单元11沿搬运方向D1搬运片状的皮81的工序。即,由搬运单元11的搬运体28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搬运工件W,该工件W通过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由此在工件W(尤其是皮81)形成弯曲基准部分85,并且工件W的两端部(皮81的弯曲部分87)被成型修整成平坦。

此时,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经由旋转轴部30主动地旋转,两个基准辊25及两个按压辊26的每一个与工件W的皮81接触的部位主动地向搬运方向D1移动。由此,由两个基准辊25及两个按压辊26的每一个与搬运体28夹持的工件W向下游侧的搬运不仅由搬运体28促进,还由各基准辊25及各按压辊26促进。此外,各基准辊25及各按压辊26的转速根据搬运体28所进行的工件W的搬运速度来决定。这样的旋转轴部30、各基准辊25以及按压辊26的旋转通过从未图示的马达等动力产生装置传递的动力来进行,由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该动力产生装置来调整转速。

此外,各基准辊25及各按压辊26也可以不主动地旋转。在该情况下,各基准辊25及各按压辊26设为以旋转轴部30为中心旋转自如。作为一例,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也可以相对于旋转轴部30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旋转轴部30。或者,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也可以固定地安装于旋转轴部30,但设为与旋转轴部30一起旋转自如。在该情况下,工件W仅由搬运体28沿搬运方向D1搬运,与工件W接触的各基准辊25及各按压辊26能够随着工件W的移动而被动地以旋转轴部30为中心旋转,并且朝向搬运体28按压工件W的皮81。但是,从可靠地搬运工件W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中的至少基准辊25(更优选为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双方)与搬运单元11(搬运体28)同步地旋转。例如,通过将搬运体28(各绳状支撑体23)在搬运方向D1上的移动速度和基准辊25在搬运方向D1上的移动速度设定为大致相同或实质上相同,能够从搬运体28及基准辊25双方对工件W施加向搬运方向D1的推进力。

这样一来,形成有弯曲基准部分85的皮81(工件W)由搬运单元11从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输送至弯曲机构72及卷起机构73(参照图4),并由弯曲机构72及卷起机构73如图1D所示那样整齐地折弯。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工件W的皮81的所希望的位置高精度地形成弯曲基准部分85。由此,利用后阶段的装置(即弯曲机构72及卷起机构73),能够高精度地弯曲并折叠工件W的皮81。

并且,利用具有同轴构造的各基准辊25及各按压辊26,能够同时进行弯曲基准部分85的形成和皮81的局部成型修整。因此,与分别进行上述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处理的高速化。尤其是,由于在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中的一方支撑皮81的状态下另一方对皮81施加压力,所以能够防止加工中的皮81的错位,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弯曲基准部分85的形成和皮81的局部成型修整。并且,由于各基准辊25及各按压辊26由共同的旋转轴部30支撑,所以通过利用单一的动力产生装置使旋转轴部30旋转,就能够使各基准辊25及各按压辊26旋转。

而且,通过如上述那样实现工件W的皮81的高精度的折弯以及处理的高速化,能够消除瓶颈,作为系统整体能够提高食品的生产率。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装置及方法中,即使存在由一对辊按压工件(皮)的两端部使之成型修整的情况,也不是与这样的成型修整同时地进行上述的弯曲基准部分85的形成的装置及方法。例如,在一对辊配置于能够根据工件的搬运从退避位置下降而与工件接触的位置、并且在工件的成型修整后再次返回到退避位置的现有的装置中,无法同时进行弯曲基准部分85的形成以及皮81(工件W)的局部成型修整。

[变形例]

在图示的结构中,基准形成部21及按压部22这两者具有辊(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但也可以仅基准形成部21及按压部22中的至少任一方具有一边与由搬运单元11搬运的皮81接触一边旋转的辊。并且,基准形成部21及按压部22这两者也可以由辊以外的按压装置构成。这样的按压装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具有环状的带,该环状的带能够与搬运方向D1平行地往复行进,并且能够对正由搬运单元11搬运的工件W的皮81施加适度的压力。该环状带的行进轨道可以是圆形轨道,也可以为非圆形轨道,还也可以局部地包括沿搬运方向D1水平地延伸的轨道。

并且,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也可以不具有同轴构造。在与搬运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上,基准辊25的中心轴线及按压辊26的中心轴线也可以相互错开。再者,即使在基准形成部21和/或按压部22由辊以外的按压装置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基准形成部21及按压部22中的一方(例如基准形成部21)相对地配置于搬运方向D1的上游侧,另一方(例如按压部22)相对地配置于搬运方向D1的下游侧。

另外,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的数量没有限定,基准辊25及按压辊26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此外,从利用按压辊26来防止皮81的错位(例如皮81沿旋转方向的移动)的观点出发,优选设置多个按压辊26,格外优选多个按压辊26中的两个以上配置于在宽度方向D2上相互分离的位置。

[弯曲机构]

接下来,对弯曲机构72(参照图4)的一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以及食材加工方法也可以与具有以下说明的结构以外的结构的弯曲机构72组合使用。

图15~图17是弯曲机构72的俯视图。图18~图23是弯曲机构72的侧视图。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在图15~图23的各图中,省略了构成弯曲机构72的要素的一部分的图示。例如,图15~图17中省略了中继导向部53、移动体导向件39的图示。并且,图18~图23中省略了第三支撑轴36的图示。另外,图15~图23所示的皮81的状态未必与上述的图1C及图1D所示的皮81的状态严格地一致,但图15~图23是与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S4(参照图2)对应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弯曲机构72是使春卷用的皮81弯曲的机构,具备搬运单元11及支撑单元13。为了如图1D所示地将皮81漂亮地折叠,利用弯曲机构72使皮81的两端部分立起,之后利用卷起机构73将皮81折叠来将两端部分重叠在配料82上。

弯曲机构72通过一边利用搬运单元11及各支撑单元13夹持皮81一边沿搬运方向D1搬运该皮81,来防止放置于搬运单元11的皮81的错位(尤其是与搬运方向D1垂直的宽度方向D2上的错位),并且使皮81的两端部分高精度地立起。

如图15所示,形成于皮81的两个部位的弯曲基准部分85设于在宽度方向D2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在一边由搬运单元11和支撑单元13夹持上述弯曲基准部分85的每一个,一边由扭转而成的绳带输送机支撑皮81的宽度方向D2的两端部分(即弯曲部分87)的状态下,通过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皮81,使皮81的两端部分连续地逐渐立起。

由弯曲机构72弯曲成所希望的形状的皮81被输送至后阶段的卷起机构73(参照图4),由卷起机构73如图1D所示那样整齐地折叠。

[皮(片状的柔软食材)]

皮81具有弯曲基准部分85、基体部分86以及弯曲部分87。

弯曲基准部分85是形成折痕的皮81的一部分,在工件W(皮81及配料82)被输送至弯曲机构72之前由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参照图5~图13)形成于皮8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皮81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弯曲基准部分85。各弯曲基准部分85与皮81的搬运方向D1平行地延伸。

基体部分86是以弯曲基准部分85为基准而位于一方侧的皮81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的基体部分86由皮81中的位于两个弯曲基准部分85之间的部分构成。即,由皮81中的宽度方向D2上的中央部分构成基体部分86。在由搬运单元11搬运皮81的期间,基体部分86一边维持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一边从上游侧被输送至下游侧。

弯曲部分87是以弯曲基准部分85为基准而位于另一方侧的皮81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分87由皮81中的相互对置的两个端部(图15~图17的上下端部)构成。即,由皮81中的宽度方向D2上的两端部分构成弯曲部分87。随着由搬运单元11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搬运皮81,各弯曲部分87慢慢地立起。

[搬运单元]

搬运单元11以在通过第一搬运区域A1之后通过第二搬运区域A2的方式搬运皮81(即工件W)。

第一搬运区域A1及第二搬运区域A2在水平方向(尤其搬运方向D1)上相互分离。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搬运区域A1是以各支撑单元13的上游侧端部为基准的上游侧区域,是第一旋转轴31附近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搬运区域A2是以各支撑单元13的下游侧端部为基准的下游侧区域,是第二旋转轴32附近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搬运区域A1在搬运方向D1上的范围以第一支撑辊51(尤其是第一支撑辊51的中心轴线)为基准来确定,第二搬运区域A2在搬运方向D1上的范围以第二支撑辊52(尤其是第二支撑辊52的中心轴线)为基准来确定。

本实施方式的搬运单元11整体由多个绳状支撑体23构成。各绳状支撑体23沿搬运方向D1延伸。

搬运单元11具有:第一结构部15,其对以各弯曲基准部分85为基准而位于一方侧的皮81的基体部分86进行支撑;以及第二结构部16,其对位于另一方侧的皮81的弯曲部分87进行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皮81的两个弯曲部分87以隔着一个基体部分86的方式配置,所以两个第二结构部16以隔着一个第一结构部15的方式设置。

构成第一结构部15的各绳状支撑体23具有环形形状,与搬运方向D1平行地延伸。构成第一结构部15的各绳状支撑体23挂绕在配置于上游侧(例如比搬运旋转轴33更靠上游侧)的旋转轴(省略图示)和配置于下游侧(例如比第二支撑辊52与第一结构部15之间的在高度方向D3上的间隔最小的位置更靠下游侧(图示的例子中为比第二支撑轴35更靠下游侧))的第三旋转轴48(参照图18~图23)上,根据上述旋转轴中的至少一方的轴旋转来沿搬运方向D1行进。

构成第一结构部15的各绳状支撑体23在配置于下游侧的第三旋转轴48处反转,朝向配置于上游侧的旋转轴(省略图示)行进。并且,构成第一结构部15的各绳状支撑体23在配置于上游侧的旋转轴(省略图示)处反转,朝向配置于下游侧的第三旋转轴48行进。

此外,图示的弯曲机构72中的搬运单元11与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的搬运单元11在至少一部分中是共同的。即,构成第一结构部15的各绳状支撑体23遍及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及弯曲机构72地延伸。并且,构成第二结构部16且挂绕在搬运旋转轴33上的各绳状支撑体23遍及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及弯曲机构72地延伸。但是,弯曲机构72中的搬运单元11也可以与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的搬运单元11的搬运体28相独立地设置。

与皮81的基体部分86接触的第一结构部15的支撑部由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行进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与皮81接触的部位构成。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行进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以能够沿搬运方向D1行进的方式由移动体导向件39(参照图18~图23)从下方支撑。由此,能够防止第一结构部15在高度方向D3上的位置因工件W(皮81及配料82)的重量的影响而产生变动,从而第一结构部15的支撑部从第一搬运区域A1至第二搬运区域A2保持在大致相同的高度方向位置。

此外,第一结构部15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可以采用能够从上游侧向下游侧适当地搬运皮81的基体部分86的任意结构。

图示的第二结构部16具有:多个绳状支撑体23,其配置在比第一搬运区域A1更靠上游侧(即,比第一旋转轴31更靠上游侧);以及多个绳状支撑体23,其遍及第一搬运区域A1至第二搬运区域A2地配置。

在第一搬运区域A1的上游侧设有搬运旋转轴33。搬运旋转轴33沿宽度方向D2延伸。第一旋转轴31在沿搬运方向D1远离搬运旋转轴33的位置处与搬运旋转轴33平行地延伸。构成比第一搬运区域A1更靠上游侧的第二结构部16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具有环形形状,挂绕在设为比搬运旋转轴33更靠上游侧的旋转轴(省略图示)和搬运旋转轴33上,根据上述旋转轴中的至少一方的轴旋转而与搬运方向D1平行地行进。

另一方面,构成在从第一搬运区域A1向第二搬运区域A2搬运皮81的期间支撑弯曲部分87的第二结构部16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具有环形形状,并且挂绕在第一旋转轴31及第二旋转轴32上。

第一旋转轴31与水平方向平行地延伸。具体而言,第一旋转轴31配置于各支撑单元13的上游侧端部的附近,沿宽度方向D2延伸。在搬运方向D1上,第一旋转轴31的中心轴线(即旋转轴线)可以配置为比第一支撑辊51的中心轴线更靠上游侧或下游侧,也可以为与第一支撑辊51的中心轴线相同的位置。第二旋转轴32不与水平方向平行地延伸。具体而言,第二旋转轴32配置于各支撑单元13的下游侧端部的附近,与高度方向D3平行地延伸。在搬运方向D1上,第二旋转轴32的中心轴线(即旋转轴线)可以配置为比第二支撑辊52的中心轴线更靠上游侧或下游侧,也可以为与第二支撑辊52的中心轴线相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两个第二旋转轴32。以使两个第二旋转轴32在宽度方向D2上隔着第一结构部15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二旋转轴32。

这样,第一旋转轴31的延伸方向与各第二旋转轴32的延伸方向互不相同,从而构成第二结构部16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中挂绕在第一旋转轴31上的部分的排列方向与挂绕在第二旋转轴32上的部分的排列方向不同。即,构成第二结构部16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中挂绕在第一旋转轴31上的部分的排列方向是水平方向(尤其是宽度方向D2),挂绕在第二旋转轴32上的部分的排列方向是高度方向D3。

构成第二结构部16的各绳状支撑体23的行进方向在所挂绕的旋转轴处反转。例如,构成比第一搬运区域A1更靠上游侧的第二结构部16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从配置为比搬运旋转轴33更靠上游侧的旋转轴朝向搬运旋转轴33行进,在搬运旋转轴33处反转,从搬运旋转轴33朝向上游侧的旋转轴行进,在搬运旋转轴33处反转而再次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行进。同样,挂绕在第一旋转轴31和各第二旋转轴32上的第二旋转轴32的绳状支撑体23从第一旋转轴31朝向对应的第二旋转轴32行进,在对应的第二旋转轴32处反转,从对应的第二旋转轴32朝向第一旋转轴31行进,在第一旋转轴31处反转而再次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行进。

因此,与皮81的弯曲部分87接触的第二结构部16的支撑部由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行进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与皮81接触的部位构成。

这样,以使第二结构部16的支撑部与第一结构部15的支撑部所成的角度从第一搬运区域A1朝向第二搬运区域A2连续地变化的方式,调整第一搬运区域A1及第二搬运区域A2各自中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的配置。

此处所说的“第二结构部16的支撑部与第一结构部15的支撑部所成的角度”例如是构成第二结构部16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中的与皮81接触的部位(尤其是在宽度方向D2上排列的部位)整体与构成第一结构部15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中的与皮81接触的部位(尤其是在宽度方向D2上排列的部位)整体所成的角度。这样的角度连续地变化的情况是指角度顺畅地变化的情况,角度急剧地变化的情况除外。此外,在角度连续地变化的情况下,不仅包括角度持续地变化的情况,还可以包括局部地存在角度不变化的区间的情况。因此,第一搬运区域A1与第二搬运区域A2之间的区间可以仅由“第二结构部16的支撑部与第一结构部15的支撑部所成的角度”变化的区间构成,也可以由这样的角度变化的区间和不变化的区间这两者构成。

具体而言,对于构成第二结构部16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而言,在第一搬运区域A1中在水平方向上(尤其是在宽度方向D2上),绳状支撑体23配置为越远离弯曲基准部分85(即绳状支撑体23配置为越远离对应的支撑单元13),在第二搬运区域A2中(即在对应的第二旋转轴32上)在高度方向D3上配置为越高的位置。

这样,作为使皮81的各弯曲部分87立起的构件的第二结构部16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在第一旋转轴31上配置为在水平方向(尤其是在宽度方向D2)上扩展,在第二旋转轴32上配置为在高度方向D3上扩展。因此,构成第二结构部16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成为在第一搬运区域A1与第二搬运区域A2之间扭转的状态。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搬运单元11,与弯曲部分87接触的第二结构部16的支撑部相对于与基体部分86接触的第一结构部15的支撑部所成的角度从第一搬运区域A1朝向第二搬运区域A2连续地慢慢变化,第二搬运区域A2中的弯曲部分87相对于基体部分86的角度比第一搬运区域A1中的弯曲部分87相对于基体部分86的角度大。即,在第二搬运区域A2中弯曲部分87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比在第一搬运区域A1中弯曲部分87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大。

因此,随着工件W(皮81及配料82)从第一旋转轴31朝向第二旋转轴32行进,皮81的两端部分(即弯曲部分87)由第二结构部16一边支撑一边逐渐向较高的位置抬起。然后,在工件W到达至作为与第二旋转轴32对应的位置的第二搬运区域A2时,皮81的两端部分到达至最高位置。这样一来,皮81的两端部分由立起构件立起,从而利用设于后阶段的卷起机构73,能够漂亮地折叠皮81(参照图1D)。

[支撑单元]

支撑单元13在从第一搬运区域A1向第二搬运区域A2搬运皮81的期间的至少一部分区间中对作为皮81的一部分的弯曲基准部分85进行支撑。本实施方式的支撑单元13至少在从第一搬运区域A1向第二搬运区域A2搬运皮81的期间内与作为皮81的一部分的弯曲基准部分85接触。在该情况下,弯曲基准部分85配置于支撑单元13与搬运单元11之间,但弯曲基准部分85在高度方向D3上可以实质上不从支撑单元13受力,也可以受力。在弯曲基准部分85在高度方向D3上从支撑单元13受力的情况下,弯曲基准部分85被支撑单元13及搬运单元11夹持,能够有效地防止弯曲基准部分85在水平方向上的错位。本实施方式的支撑单元13设有两个。两个支撑单元13将存在于皮81的两个部位的弯曲基准部分85分别稍微按压至搬运单元11。

各支撑单元13具有第一支撑辊51、中继导向部53、第二支撑辊52以及支撑移动体54。

第一支撑辊51构成支撑单元13的上游侧端部,第二支撑辊52构成支撑单元13的下游侧端部,中继导向部53设于第一支撑辊51与第二支撑辊52之间。支撑移动体54具有环形形状,挂绕在第一支撑辊51、中继导向部53以及第二支撑辊52上,根据第一支撑辊51及第二支撑辊52各自的轴旋转来行进。

在设于在宽度方向D2上相互分离的位置的两个第一支撑辊51,固定有沿宽度方向D2延伸的共同的第一支撑轴34。第一支撑轴34配置在各第一支撑辊51的中心轴线上。并且,在设于在宽度方向D2上相互分离的位置的两个第二支撑辊52,固定有沿宽度方向D2延伸的共同的第二支撑轴35。第二支撑轴35配置在各第二支撑辊52的中心轴线上。两个第一支撑辊51与第一支撑轴34一起绕中心轴线旋转。并且,两个第二支撑辊52与第二支撑轴35一起绕中心轴线旋转。

在各支撑单元13中,通过使第一支撑辊51及第二支撑辊52中的至少任一方进行轴旋转,来使支撑移动体54沿第一支撑辊51、中继导向部53以及第二支撑辊52的外周行进。尤其是,以使支撑移动体54中的与搬运单元11对置的部分(即位于比第一支撑辊51、中继导向部53以及第二支撑辊52更靠下方的部分)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即从第一支撑辊51朝向第二支撑辊52)行进的方式,驱动第一支撑辊51及第二支撑辊52中的至少任一方。

这样,各支撑单元13具有一边与对应的弯曲基准部分85接触一边从第一搬运区域A1朝向第二搬运区域A2行进的绳状的支撑移动体54。

如上所述,在搬运工件W(皮81及配料82)的搬运构件(搬运单元11)的上方,设有具备左右前后四个辊(即两个第一支撑辊51及两个第二支撑辊52)的一对支撑单元13。而且,在宽度方向D2上比各支撑单元13更靠外侧的位置,设有用于使工件W的皮81的端部分(即弯曲部分87)立起的立起构件(即第二结构部16)。

弯曲机构72还具备其它必要的设备类。

例如,也可以设有能够检测皮81在皮81(工件W)的搬运路径的任意位置处的通过的触发传感器37。图15~图23中,示出了设置在第一搬运区域A1与第二搬运区域A2之间的触发传感器37的例子。该触发传感器37在比搬运单元11(尤其是绳状支撑体23)更靠上方的位置处安装于沿宽度方向D2延伸的第三支撑轴36。该触发传感器37能够检测皮81在正下方的位置(即第一搬运区域A1与第二搬运区域A2之间的中间位置)处的通过。此外,触发传感器37也可以设于其它位置,检测皮81在搬运路径的其它位置处的通过。触发传感器37能够由光电传感器等任意的设备构成,将检测结果发送到控制部40(参照图15)。

图24是示出控制部4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在图24所示的控制部40,连接有传感器类38(例如触发传感器37)、第一搬运驱动部41以及第二搬运驱动部42。此外,控制部40也可以与图24中未图示的设备连接。并且,控制部40还控制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的搬运单元11(绳状支撑体23、搬运体28)的驱动。再者,控制部40也可以控制对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的旋转轴部30(参照图5~图13)进行旋转驱动的动力产生装置(省略图示)。

第一搬运驱动部41在控制部40的控制下驱动第一结构部15。第二搬运驱动部42在控制部40的控制下驱动第二结构部16。在图示的弯曲机构72中,由第一搬运驱动部41使挂设构成第一结构部15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的旋转轴中的至少一方旋转。并且,由第二搬运驱动部42使第一旋转轴31及各第二旋转轴32中的至少一方旋转。再者,由第二搬运驱动部42使挂设构成第二结构部16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的搬运旋转轴33以及上游侧旋转轴(省略图示)中的至少一方旋转。第一搬运驱动部41及第二搬运驱动部42分别能够包括单个或多个驱动设备,这样的驱动设备能够由马达等任意的动力产生装置构成。

此外,构成第一结构部15的各绳状支撑体23以行进位置在宽度方向D2上不会从预定位置偏离的方式以任意的形态挂设在未图示的旋转轴及第三旋转轴48的每一个上。同样,构成第二结构部16的各绳状支撑体23也以行进位置不会从预定位置偏离的方式以任意的形态挂设在上游侧旋转轴(省略图示)、搬运旋转轴33、第一旋转轴31以及第二旋转轴32上。典型地,在各旋转轴形成有多个槽部(省略图示),通过在各个槽部挂绕对应的绳状支撑体23,能够在防止各绳状支撑体23的错位的同时使各绳状支撑体23行进。

此外,实际上,受到作用于各绳状支撑体23的张力、各绳状支撑体23的行进速度及其它影响,各绳状支撑体23一边被旋转轴支撑一边行进。尤其是,关于挂绕在第一旋转轴31及第二旋转轴32上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第二结构部16),第一旋转轴31与第二旋转轴32之间的实际的行进距离、行进方向以及张力在绳状支撑体23之间未必恒定,若第一旋转轴31及第二旋转轴32具有简单的支撑构造,则绳状支撑体23容易从第一旋转轴31和/或第二旋转轴32脱落。实际上,在本申请发明人试制出的装置中,在由形成有多个槽部的传动轴构成第二旋转轴32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经过,各绳状支撑体23从对应的槽部脱落。因此,第二旋转轴32优选具有在防止各绳状支撑体23的脱落的方面有效的构造。作为一例,也可以构成为,第二旋转轴32具有多个挂绕部(省略图示),该多个挂绕部相互独立地设置,彼此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地将对应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支撑为行进自如。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交替地重复排列直径不同的两种轴承并将传动轴插入到上述轴承来构成第二旋转轴32,在直径相对较小的多个轴承分别挂绕绳状支撑体23。在该情况下,各轴承能够不受其它轴承的影响而独立地绕传动轴旋转,各绳状支撑体23以被直径相对较大的轴承夹住的方式配置。当使具备该第二旋转轴32的弯曲机构72工作时,各绳状支撑体23能够在不从第二旋转轴32脱落的状态下长时间地在预定的轨道上稳定地行进。

并且,还设有促进工件W(即皮81及配料82)从弯曲机构72向卷起机构73移动的装置。此外,从弯曲机构72向卷起机构73移送工件W的装置能够由普通的设备构成,省略其具体例的详细说明。从弯曲机构72向卷起机构73移送工件W之类的装置也可以在控制部40的控制下被驱动,例如根据图15~图23所示的触发传感器37的检测结果来控制。

[弯曲方法]

接下来,对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弯曲机构72使弯曲部分87立起来使皮81弯曲的方法的整体流程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弯曲方法在控制部40(参照图24)的控制下实施,包括利用搬运单元11以在通过第一搬运区域A1之后通过第二搬运区域A2的方式搬运皮81(工件W)的工序。

即,首先,利用搬运单元11将工件W(皮81及配料82)搬运到比第一搬运区域A1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参照图15及图18)。在该时刻,已经由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参照图4)在皮81形成有弯曲基准部分85。

然后,工件W由搬运单元11进一步向下游侧输送,进入到各支撑单元13的第一支撑辊51的下方(参照图19)。此时,挂绕在各第一支撑辊51上的支撑移动体54与对应的弯曲基准部分85接触,从上方相对于搬运单元11稍微按压该弯曲基准部分85(即皮81)。

接着,工件W随着绳状支撑体23及支撑移动体54的沿搬运方向D1的行进而从第一搬运区域A1朝向第二搬运区域A2输送(参照图16、图20及图21)。此时,皮81的弯曲部分87由对应的第二结构部16逐渐抬起,皮81以弯曲基准部分85为基准而弯曲。并且,在工件W通过触发传感器37的检测位置时,由触发传感器37检测工件W的通过(参照图20及图21)。

然后,工件W由搬运单元11进一步向下游侧输送,到达至第二搬运区域A2(参照图17及图22)。构成第二结构部16的多个绳状支撑体23的排列方向在挂绕于第二旋转轴32的位置处最接近与高度方向D3平行的方向。因此,在工件W通过第二旋转轴32之间的位置处,皮81的各弯曲部分87大致沿高度方向D3延伸。

接着,从第二搬运区域A2向下游侧移动的工件W被输送至卷起机构73(参照图4)。然后,工件W的皮81由卷起机构73折叠,皮81的两端部分(即两个弯曲部分87)重叠在配料82上(参照图1D)。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弯曲机构72及弯曲方法,能够可靠且稳定地使皮81的弯曲部分87立起,从而能够高精度且高速地使皮81弯曲。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机构72中,不使工件W整体沿高度方向D3移动,而使工件W(皮81及配料82)整体沿水平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仅使皮81的弯曲部分87在高度方向D3上立起。因此,能够连续地高速且顺畅地搬运多个工件W,并且能够防止冲击力作用于工件W,将工件W保持为所希望的形状。并且,由于弯曲部分87随着皮81沿搬运方向D1的行进而逐渐立起,所以能够不费力地可靠且漂亮地使皮81弯曲,难以产生弯曲部分87的卡住等不良情况。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弯曲机构72,通过从第一搬运区域A1朝向第二搬运区域A2搬运皮81,皮81的弯曲部分87由第二结构部16的绳状支撑体23导向,被动地自然且顺畅地立起。并且,不需要在上述的现有装置中使用的用于使皮弯曲的专用部件、专用的动力源,也不会由这样的专用部件来使皮81主动地弯曲,从而能够防止过大的力作用于皮81,能够适当地使皮81弯曲。

另一方面,在为了使皮81的弯曲部分87立起而需要使工件W整体沿高度方向D3移动的装置及方法中,为了使工件W沿高度方向D3移动,需要暂时停止工件W沿搬运方向D1的移动。因此,妨碍工件W的高速且顺畅的搬运。并且,在使工件W沿高度方向D3移动时,相应的冲击力作用于工件W,容易产生皮81的错位、形状变形等不良。再者,在使工件W沿高度方向D3移动来使皮81的弯曲部分87突然立起的情况下,有时皮81破损或者弯曲部分87卡住在装置。尤其是,随着加快整体的处理速度(例如工件W的搬运速度),有这样的不良的产生变得显著的倾向。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弯曲机构72具有使工件W仅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结构,从而与其它装置的连接性优异。因此,能够根据设于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其它装置的设置方式来比较自由地设计及设置弯曲机构72,也能够实现弯曲机构72的省空间设计。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弯曲机构72能够应对各种大小的工件W,通用性优异。例如对于宽度方向D2上的大小为60mm~120mm左右的工件W(尤其是皮81),能够使用相同的弯曲机构72。

[应用例]

上述的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弯曲机构72、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方法以及弯曲方法能够应用于各种食品制造装置、食品制造系统以及食品制造方法。例如,食品制造方法能够使用片状的柔软食材(工件W的皮81)来制造各种食品,该片状的柔软食材通过使用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的上述食材加工方法而形成有弯曲基准部分85。

例如,能够利用上述的装置及方法来适当地使在手卷饼、墨西哥卷饼、可丽饼或者其它的包装食物(即由皮来包裹配料的食品)中使用的皮弯曲。此外,放置在皮上的配料没有限定,例如,配料可以包括例如固体食材、液态食材、粘性食材(例如调料汁、沙司、奶油等)、起泡性食材(例如打泡奶油等)、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并且,也可以将食材以外的物体放置在皮上,例如也可以将并非食材的固体用具、片材、液状体以及凝胶状体放置在皮上。再者,也能够利用上述的装置以及方法,适当地使在不含有配料而仅含有皮的食品(例如蛋卷)中使用的皮弯曲。另外,也能够利用上述的装置及方法,适当地使皮以外的片状的柔软食材弯曲。这样的片状的柔软食材的成分、形状以及尺寸(即俯视尺寸及厚度)没有特别限定。

这样,食品制造系统能够具备:上述的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以弯曲基准部分85为基准使皮81弯曲的弯曲机构72;以及将由弯曲机构72弯曲后的皮81进一步折弯的卷起机构73。并且,食材制造方法能够使用通过上述的方法而形成弯曲基准部分85并折弯而成的皮81。

图25是食材食品制造系统60的一例的框图。除了具备上述的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弯曲机构72以及卷起机构73的配料包入装置64之外,图25所示的食品制造系统60还具备皮提供装置61及食材提供装置62。

皮提供装置61是准备用于包入配料的皮的装置,所准备的皮由输送机等搬运设备从皮提供装置61输送至配料包入装置64。皮提供装置61的具体结构及功能没有限定。例如,皮提供装置61可以进行皮的制造及成型修整(切割等),也可以仅进行预先制作的皮的成型修整,还可以仅将预先成型修整的皮以所希望的状态朝向配料包入装置64送出。并且,皮提供装置61也可以进行其它处理,例如也可以进行针对皮的各种前处理。

食材提供装置62是准备包裹在皮中的配料(例如糊状食材)的装置,所准备的配料由输送机等搬运设备从食材提供装置62输送至配料包入装置64。食材提供装置62的具体结构、功能没有限定。例如,食材提供装置62可以进行配料的切割及混合,也可以仅进行预先切割等后的配料的混合,还可以仅将预先混合的配料以所希望的状态朝向配料包入装置64送出。并且,食材提供装置62也可以进行其它处理,例如也可以进行针对配料的各种前处理。

配料包入装置64进行利用从皮提供装置61输送的皮来包入从食材提供装置62输送的定量配料的处理,制作产品(食品)(参照图1A~图1F)。此时,利用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弯曲机构72以及卷起机构73,按照上述的方法将皮折弯。即,配料包入装置64也可以具备上述的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弯曲机构72以及卷起机构73。而且,由配料包入装置64制作出的产品(春卷80(参照图1F)等食品)由输送机等搬运设备输送至后阶段,在后阶段进行根据需要的各种处理。

此外,图25所示的食品制造系统60只不过是一例,在食品制造系统60中,能够在上述的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1和/或弯曲机构72中组合任意的装置。并且,在食品制造方法中,能够在上述食材加工方法中组合任意的处理。例如,在制造不需要配料的食品的食品制造系统60以及食品制造方法中,不需要食材提供装置62。并且,在通过手动直接向配料包入装置64供给配料的情况下,不需要食材提供装置62。

如上所述,根据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弯曲机构72的食品制造系统60,能够改善由弯曲机构72带来的处理的瓶颈,能够连续稳定地高速且顺畅地制造多个卷状食品,并且能够提高生产率。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各要素施加各种改变。并且,包括上述的构成要素和/或方法以外的构成要素和/或方法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再者,不包括上述构成要素和/或方法中的一部分要素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另外,包括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所具有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和/或方法、以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所具有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和/或方法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因此,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上述以外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各自所包括的构成要素和/或方法彼此组合,这样的组合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并且,由本发明起到的效果也不限定于上述的效果,也能够发挥与各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相应的特有的效果。这样,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说明书摘要以及附图所记载的各要素进行各种追加、变更以及部分删除。

符号的说明

11—搬运单元,12—加工单元,13—支撑单元,15—第一结构部,16—第二结构部,21—基准形成部,22—按压部,23—绳状支撑体,24—基准按压部,25—基准辊,26—按压辊,28—搬运体,30—旋转轴部,31—第一旋转轴,32—第二旋转轴,33—搬运旋转轴,34—第一支撑轴,35—第二支撑轴,36—第三支撑轴,37—触发传感器,38—传感器类,39—移动体导向件,40—控制部,41—第一搬运驱动部,42—第二搬运驱动部,48—第三旋转轴,51—第一支撑辊,52—第二支撑辊,53—中继导向部,54—支撑移动体,60—食品制造系统,61—皮提供装置,62—食材提供装置,64—配料包入装置,71—弯曲基准部分形成机构,72—弯曲机构,73—卷起机构,80—春卷,81—皮,82—配料,85—弯曲基准部分,86—基体部分,87—弯曲部分,A1—第一搬运区域,A2—第二搬运区域,C1—第一顶点,C2—第二顶点,C3—第三顶点,C4—第四顶点,D1—搬运方向,D2—宽度方向,D3—高度方向,S1—准备工序,S2—第一折叠工序,S3—第二折叠工序,S4—第三折叠及第四折叠工序,S5—第五折叠工序,S6—第六折叠工序,S11—弯曲基准部分形成工序,S12—弯曲工序,S13—卷起工序,W—工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