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组合式浮水植物生态浮岛及其应用

一种组合式浮水植物生态浮岛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式浮水植物生态浮岛,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观景层、浮水植物层、沉水植物层。观景层包括框架一及设于框架一内的支撑板,框架一底部设有第一组支撑杆;浮水植物层包括框架二及设于框架二内的网格一,框架二顶部设有第二组支撑杆,框架二底部设有第三组支撑杆;沉水植物层包括框架三及设于框架三内的网络结构,框架三顶部设有第四组支撑杆,第三组支撑杆底部设有挡块一,框架三网络结构设有若干通孔,通孔底部设有网兜。将观景层、浮水植物层、沉水植物层分别自由组装在一起,形成四种生态浮岛,分别应用于不同的污染水域,充分利用了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净化效果,同时还可满足美观的需求,适用性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52085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533845.9

  • 申请日2020-12-23

  • 分类号C02F3/32(20060101);

  • 代理机构51280 成都诚中致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曹宇杰

  • 地址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1700号3栋3单元14层1407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21:15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浮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浮水植物生态浮岛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生态浮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净化水体的技术,人工地将水生植物或经改良驯化的陆生植物移植到水面载体——浮岛上,生长在浮岛上的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吸附大量藻类等浮游生物,根系释出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分泌物,加速污染物分解,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对污染水体进行原位修复,达到净化的目的的水处理技术。生态浮岛的框架一般用纤维强化塑料、不锈钢加发泡聚苯乙烯、特殊发泡聚苯乙烯加特殊合成树脂、盐化乙烯合成树脂、混凝土等材料制作,使其能悬浮于水中。

研究表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过多会沉积到水底的污泥中,污泥中的有害物质更难净化,且持续释放到水体中,因为沉水植物可净化水底污泥中蓄积的有害物质,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沉水植物、或沉水植物与景观植物结合的方式净化水体及污泥,但存在一些植物回收困难、净化作用较慢等问题,在水体净化过程中,浮水植物的净化作用很少被利用起来,可以考虑如何将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景观植物和生态浮岛进行多种有机结合,来满足不同污染水域的需求,净化水体及水底污泥的有害物质,提高净化效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式浮水植物生态浮岛及其应用,将观景层、浮水植物层、沉水植物层分别自由组装在一起,形成四种生态浮岛,分别应用于不同的污染水域,充分利用了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净化效果,同时还可满足美观的需求,适用性广。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组合式浮水植物生态浮岛,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观景层、浮水植物层、沉水植物层。

观景层包括框架一及设于框架一内的支撑板,框架一底部设有第一组支撑杆,支撑板包括盆栽板 、装饰板,盆栽板 、装饰板交替设于框架一,盆栽板设有若干贯穿口一,贯穿口一用于放置盆栽,装饰板设有若干贯穿口二;

浮水植物层包括框架二及设于框架二内的网格一,框架二顶部与第一组支撑杆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组支撑杆,第一组支撑杆内部中空、底部开口设置,通过将第二组支撑杆装配于第一组支撑杆,观景层连接于浮水植物层,框架二底部设有第三组支撑杆,网格一用于放置浮水植物;

沉水植物层包括框架三及设于框架三内的网络结构,框架三顶部与第三组支撑杆对应的位置设有第四组支撑杆,第四组支撑杆内部中空设置,顶部设有开口,开口尺寸以允许第三组支撑杆通过为准,第三组支撑杆装配于第四组支撑杆内,第三组支撑杆底部设有挡块一,挡块一大于开口,框架三网络结构设有若干通孔,通孔底部设有网兜,网兜用于放置沉水植物。

进一步的,支撑板两端通过凹凸结构连接于框架一,凹凸结构包括倒U形结构、框架一相应位置设有长条形槽,倒U形结构一侧装配于长条形槽,另一侧紧贴框架一内壁,支撑板连接于倒U形结构侧壁。

进一步的,凹凸结构设有把手。

进一步的,观景层还包括花盆,花盆包括盆体、设于盆体顶部周侧的支撑环,支撑环底部设有环形槽,贯穿口一处设有固定环,固定环内径与贯穿口一一致,固定环尺寸与环形槽匹配。

进一步的,框架二底部设有网格二。

进一步的,第三组支撑杆还设有挡块二, 挡块二位于第四组支撑杆上方。

进一步的,沉水植物层还包括设于框架三底部的水下固定装置,水下固定装置包括重锤,重锤设置于水底,重锤通过绳索连接于框架三。

进一步的,网络结构活动连接于框架三,网络结构周边设有多个拉环,框架三内壁相应位置设有横槽,拉环位于横槽内,螺钉依次贯穿横槽顶部、拉环,将拉环固定于横槽底部。

进一步的,第一组支撑杆、第二组支撑杆和第三组支撑杆、第四组支撑杆内分别螺纹连接于框架一、框架二、框架三。

一种组合式浮水植物生态浮岛的应用,包括上述所述的组合式浮水植物生态浮岛,将浮水植物层、观景层与浮水植物层,浮水植物层与沉水植物层、观景层、浮水植物层及沉水植物层分别组合在一起,产生四种生态浮岛,分别应用于不同的污染水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将观景层、浮水植物层、沉水植物层分别自由组装在一起,形成四种生态浮岛,分别应用于不同的污染水域,充分利用了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净化效果,同时还可满足美观的需求,适用性广。

2、盆栽、装饰板交替设于框架一,盆栽板用于放置盆栽,装饰板设有若干贯穿口二,贯穿口二作用是雨水排泄口,防止雨水积聚在观景层,另外还可增加观景层下方的透光率,贯穿口二设置成美观的形状,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且支撑板通过倒U形结构卡于框架一,通过把手,方便进行观景层的组装的拆卸。

3、网格一用于放置浮水植物,浮水植物可以是浮萍,网格状的结构可提高浮水植物的稳定性,防止浮水植物受水流的冲击而四处飘散,堆积到角落,影响净化效果,有时水流冲击较大,可能将浮水植物上下晃动的激烈,导致浮水植物从框架二脱离出来,框架二2底部周测侧设有网格二,有效防止浮水植物被冲走。

4、当水体水位变化时,框架二的浮力发生改变,第三组支撑杆在第四组支撑杆上下滑动,及时调整高度,保证框架二一直处于水体表面,为了防止第四组支撑杆紧贴框架三,可能破坏网格二的状态,导致浮水植物冲走,第三组支撑杆设有挡块二,用于阻挡第四组支撑杆。

5、沉水植物层底部设有水下固定装置,用于将框架三固定在预设位置,从而将沉水植物一直接触到水底的污泥,甚至其发达的根系可深入到污泥中,提高了净化效果,还能防止本装置受水流冲击而四处漂移。

6、网络结构通过螺钉活动连接于框架三,当本装置净化完成后,取下螺钉,即可拆卸掉网络结构,方便进行沉水植物的统一回收,简单高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生态浮岛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观景层结构图;

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浮水植物层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网格二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沉水植物层结构图;

图7为图6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结构的结构图;

图9为图8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花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对于城市中人工湖或旅游景点湖泊的污染治理,有时需要美观与净化功能并存的生态浮岛,而且为了净化水体及水底污泥中沉积的有害物质,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浮水植物生态浮岛,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观景层1、浮水植物层2、沉水植物层3。

具体的,如图2所示,观景层1包括框架一11及设于框架一11内的支撑板12,框架一11底部设有第一组支撑杆14,支撑板12包括盆栽板121 、装饰板122,盆栽板121 、装饰板122交替设于框架一11,盆栽板121设有若干贯穿口一1211,贯穿口一1211用于放置盆栽,装饰板122设有若干贯穿口二1221,贯穿口二1221的作用是雨水排泄口,防止雨水积聚在观景层1,另外还可增加观景层1下方的透光率,贯穿口二1221设置成美观的形状,还能起到装饰作用。

优选的,如图3所示,支撑板12两端通过凹凸结构15连接于框架一11,凹凸结构15包括倒U形结构151、框架一11相应位置设有长条形槽111,倒U形结构151一侧装配于长条形槽111,另一侧紧贴框架一11内壁,支撑板12连接于倒U形结构151侧壁,凹凸结构15设有把手13,通过以上方式,支撑板12两端通过凹凸结构15卡于框架一11内,方便本实施例的组装和拆卸工作,使用时,利用把手13依次将盆栽板121 、装饰板122交替装配于框架一11,倒U形结构151提高了本实施例的稳定性。

更具体的,如图10所示,观景层1还包括花盆5,花盆5包括盆体51、设于盆体51顶部周侧的支撑环52,支撑环52底部设有环形槽53,贯穿口一1211处设有固定环1212,固定环1212内径与贯穿口一1211一致,固定环1212尺寸与环形槽53匹配,使用时,先在花盆5中种植好景观植物,通过固定环1212与环形槽53配合,将花盆5卡在盆栽板121上。

具体的,如图4所示,浮水植物层2包括框架二21及设于框架二21内的网格一22,框架二21顶部与第一组支撑杆14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组支撑杆23,第一组支撑杆14内部中空、底部开口设置,通过将第二组支撑杆23装配于第一组支撑杆14,观景层1连接于浮水植物层2,框架二21底部设有第三组支撑杆24,网格一22用于放置浮水植物,浮水植物可以是浮萍,网格状的结构可提高浮水植物的稳定性,防止浮水植物受水流的冲击而四处飘散,堆积到角落,影响净化效果。

优选的,如图5所示,有时水流冲击较大,可能将浮水植物上下晃动的激烈,导致浮水植物从框架二21脱离出来,框架二21底部周测侧设有网格二25,有效防止浮水植物被冲走。

具体的,如图6、8、9所示,沉水植物层3包括框架三31及设于框架三31内的网络结构32,框架三31顶部与第三组支撑杆24对应的位置设有第四组支撑杆33,第四组支撑杆33内部中空设置,顶部设有开口331,开口331尺寸以允许第三组支撑杆24通过为准,第三组支撑杆24装配于第四组支撑杆33内,第三组支撑杆24底部设有挡块一241,挡块一241大于开口331,当水体水位变化时,框架二21的浮力发生改变,第三组支撑杆24在第四组支撑杆33上下滑动,及时调整高度,保证框架二21一直处于水体表面,框架三31网络结构32设有若干通孔321,通孔321底部设有网兜35,网兜35用于放置沉水植物,使用时,先在陆地上将沉水植物放置于网兜35内培养,等培养出大量根系后,再将其放入水体中,因沉水植物与网兜35紧密结合在一起,防止沉水植物被水流冲走。

优选的,第三组支撑杆24还设有挡块二242, 挡块二242位于第四组支撑杆33上方,挡块一241用于将第三组支撑杆24卡在第四组支撑杆33内,挡块二242用于阻挡第四组支撑杆33,防止第四组支撑杆33紧贴框架三31,可能破坏网格二25的状态。

更具体的,沉水植物层3还包括设于框架三31底部的水下固定装置4,水下固定装置4包括重锤41,重锤41设置于水底,重锤41通过绳索42连接于框架三31,绳索42设置为无弹力绳,用于将框架三31固定在预设位置,从而将沉水植物一直接触到水底的污泥,甚至其发达的根系可深入到污泥中,提高净化效果。

优选的,如图7所示,网络结构32活动连接于框架三31,网络结构32周边设有多个拉环322,框架三31内壁相应位置设有横槽311,拉环322位于横槽311内,螺钉34依次贯穿横槽311顶部、拉环322,将拉环322固定于横槽311底部,通过以上方式,当本实施例净化完成后,取下螺钉34,即可拆卸掉网络结构32,方便进行沉水植物的统一回收,简单高效。

优选的,第一组支撑杆14、第二组支撑杆23和第三组支撑杆24、第四组支撑杆33内分别螺纹连接于框架一11、框架二21、框架三31,一方面方便零件的运输及组装,另外可进行更换损坏的零件,还可根据需要,匹配合适长度的支撑杆。

实施例2

对于污染较轻且不需要美观需求的水域,为了净化水体的有害物质,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浮水植物生态浮岛,包括实施例1中所述的浮水植物层2,使用时,将框架二21、网格一22、网格二25组装好放置于水体,网格一22内放入适量浮水植物。

实施例3

对于污染较轻且需要美观需求的水域,为了净化水体的有害物质,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浮水植物生态浮岛,包括实施例1中所述的观景层1、浮水植物层2,使用时,先将第一组支撑杆14连接于框架一11底部,将第二组支撑杆23连接于框架二21顶部,将盆栽放置于盆栽板121 ,再将盆栽板121 、装饰板122交替装配于框架一11,将第一组支撑杆14套在第二组支撑杆23上,从而观景层1架于浮水植物层2上方,将本实施例放置于水中,网格一22内放入适量浮水植物。

实施例4

对于污染较重、水体较深且不需要美观需求的水域,为了净化水体及底部污泥的有害物质,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浮水植物生态浮岛,包括实施例1中所述的浮水植物层2、沉水植物层3,使用时,前期在陆地上将沉水植物放置于网兜35内培养,等培养出大量根系后,通过螺钉34将网络结构32连接于框架三31,将第三组支撑杆24与第四组支撑杆33的连接体分别连接于框架二21、框架三31,将水下固定装置4连接于框架三31底部,通过辅助装置,将本实施例放入水体中,网格一22内放入适量浮水植物。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生态浮岛的四种组装方式,分别应用于不同的污染水域,充分利用了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净化效果,同时还可满足美观的需求,适用性广。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并不表示是唯一的或是限制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情况下,对本发明进行的各种改变或同等替换,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