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AMT排气和气密自检方法及带自检AMT离合机电装置

AMT排气和气密自检方法及带自检AMT离合机电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AMT排气、气密自检方法,包括:配置一端与大气连通,另一端与离合机电装置控制阀体的阀口至建压腔之间的管路连通的引流通道的步骤S1;于引流通道与大气连通的开口位置配置排气自检装置的步骤S2,该排气自检装置的内腔与所述引流通道对接,且排气装置内形成常态下关闭的排气通道;操作排气自检装置使其内部的排气通道打开,并连通外界大气与引流通道的步骤S3,则建压腔内的气体从排气自检装置排出,通过配置排气自检装置,即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下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机电执行装置存在的产品校验难度大、效率低,且内部压力释放不完全的技术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19704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183683.0

  • 申请日2020-10-29

  • 分类号F16K24/04(20060101);G01M3/02(20060101);

  • 代理机构32336 苏州彰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曹恒涛

  • 地址 325299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大道2666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30:3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AMT排气和气密自检方法及带自检AMT离合机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除气压多级分布导致空压机及控制管路产生局部压力失效点继而使得变速器进气压力过大的技术问题之外,变速器自身装配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相应的技术问题。对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而言,其装配过程,需要将离合器的摆杆克服与之相对应的弹性回位装置的弹力并调整至预设的角度位置,才能保持离合机电装置的部件准确对位。一般来说,离合机电装置部件的校准需要使用到专用工具进行辅助,而这些工具结构复杂,使用不便。

另一方面,离合机电装置的机械装结构在使用前又需要对其质量进行检验,该检验过程的完成需要外接符合一定条件的气源、压力表,亦或者是需要借助测试软件、气压传感器、管路台架等,用户端完成对变速器机械装置装车使用可靠性的检验评估之后,从而进一步完成安装过程。因此可以看出,机械式自动变速器除装配准度上的高要求外,其装配和检验过程同样显得十分繁杂。

目前的一种思路,是试图通过对变速器机电执行结构进行改进,以简化其装配和检修过程,并消除装配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而这一思路的技术问题在于,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实现离合的分离和结合过程,其实质是其内部缸体的充气和放气过程,而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内部结构包括的机电执行器即是在变速器的耦合过程中控制充气、放气过程中电量和时间量的设备。可以看出,若排气过程未执行完整时突然断电,将导致装置建压腔缸体内残留有高压能量。再结合压力多级分布的过程中突然升高的空气压力,又或者是因排气过程未执行完整,以及突然断电的情况都会导致排气过程未执行完成而余下有高压能量,并会于变速器建压缸体内贮存。贮存的高压能量会在变速器装配、检修和更换过程中,造成缸体突然爆缸,爆缸会直接导致缸体内因长期使用而松动的紧固件突然解体,伴随形成的冲击波也会对作业人员造成伤害。再考虑到维修过程中通常会对设备进行频繁通断电,则上述安全隐患会被进一步放大。

因此,现有技术中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中的机电执行装置,在装车和维修过程中,存在产品校验效率低、装车过程安装难度大,以及因其内部压力释放导致的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有鉴于此,应当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其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配置排气自检装置,即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下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机电执行装置存在的产品校验难度大、效率低,且内部压力释放不完全的技术问题的AMT排气和气密自检方法及带自检AMT离合机电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一种AMT排气自检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置一端与大气连通,另一端与离合机电装置控制阀体的阀口至建压腔之间的管路连通的引流通道的步骤S1;于所述引流通道与大气连通的开口位置配置排气自检装置的步骤S2,该排气自检装置的内腔与所述引流通道对接,且所述排气装置内形成常态下关闭的排气通道;操作所述排气自检装置使其内部的所述排气通道打开,并连通外界大气与所述引流通道的步骤S3,则所述建压腔内的气体从所述排气自检装置排出。

优选地,所述排气自检装置包括:固定件,该固定件与所述引流通道的通道口固接;活动件,该活动件于所述固定件的内腔延伸,并可沿所述固定件内腔延伸方向位移,其中,常态下,所述活动件保持朝向所述固定件方向运动的趋势并被所述固定件限位,则所述排气通道关闭;使用状态下,解除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固定件之间的密封,则所述排气通道打开。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排气自检装置包括:所述固定件为外阀体,该外阀体与所述引流通道的通道口固接,所述排气通道形成于所述外阀体的内腔内;保持架,该保持架设置于所述外阀体内腔中,并与所述排气通道的壁面固接;所述活动件为门控装置,该门控装置伸入所述保持架内,且所述门控装置与所述保持架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其中,所述门控装置上设置有密封座,所述弹性部件具有预设的形变量,该形变量产生的牵引力使得所述门控装置于常态下处于朝向所述弹性部件方向位移而其密封座又被所述保持架的内壁限位的趋势,则此时,所述排气通道与引流通道隔断;使用状态下,使得所述门控装置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牵引力而远离所述弹性部件的方向位移,则所述密封座与保持架内壁之间的限位解除,此时,所述排气通道与引流通道连通。

又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阀体的内侧壁面形成收敛的第一环状斜面,所述外阀体于该第一环状斜面处的内侧壁面与所述保持架的外侧壁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套,则所述外阀体与所述保持架之间形成密封;所述保持架的内侧壁面形成收敛的第二环状斜面,常态下,所述密封座与该第二环状斜面挤压限位并形成密封。

还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中,操作所述排气自检装置使其内部的所述排气通道打开的步骤为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牵引力持续或非持续摁压所述门控装置。

又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门控装置为截面呈“工”字形的长直状件,其两端分别形成两凸缘,分别定义为与所述弹性部件固接的第一凸缘和与所述密封座固接的第二凸缘。

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门控装置还包括第三凸缘,则所述门控装置为截面呈“王”字形的长直状件,所述第三凸缘在门控装置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之间,所述密封座位于所述第三凸缘和第二凸缘之间。

又优选地,所述固定件上还包括防尘盖,其中,所述防尘盖与所述固定件外廓之间形成空隙。

相应的,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AMT气密自检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置一端与大气连通,另一端与离合机电装置控制阀体的阀口至建压腔之间的管路连通的引流通道的步骤S1;于所述引流通道与大气连通的开口位置配置排气自检装置的步骤S2,该排气自检装置的内腔与所述引流通道对接,且所述排气装置内形成常闭的排气通道;操作所述排气自检装置使其内部的所述排气通道打开,并推动所述离合机电装置的承力导杆将所述建压腔压缩至容积最小的步骤S3;操作所述排气自检装置使其内部的所述排气通道关闭的步骤S4,若所述承力导杆未在预设时间内进行回位运动,则气密性完好;否则,则气密性不佳。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带自检AMT离合机电装置,所述离合机电装置上设置有排气自检装置,该排气自检装置与离合机电装置的引流通道对接,所述排气自检装置包括:外阀体,该外阀体与所述引流通道的通道口固接,定义所述外阀体的内腔为排气通道;保持架,该保持架设置于所述外阀体内腔中,并与所述排气通道的壁面固接;门控装置,该门控装置伸入所述保持架内,且所述门控装置与所述保持架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其中,所述门控装置上设置有密封座,所述弹性部件具有预设的形变量,该形变量产生的牵引力使得所述门控装置于常态下处于朝向所述弹性部件方向位移而其密封座又被所述保持架的内壁限位的趋势,则此时,所述排气通道与引流通道隔断;使用状态下,使得所述门控装置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牵引力而远离所述弹性部件的方向位移,则所述密封座与保持架内壁之间的限位解除,此时,所述排气通道与引流通道连通。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技术效果:

1、与现有技术下需要借助符合气源、压力表又或者借助气压传感器和测试软件等辅助设备的检测方式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在机电执行装置上配置排气自检装置,无需借助辅助设备即可在完成对自动变速器机电执行装置的检测;同时,也可以利用该排气自检装置,构筑从机电执行结构的建压腔至外界大气之间的通道开关,且使得两者之间的通道于常态下处于关闭状态,使用时,则仅需通过操作排气自检装置使其内部通道打开,即可实现建压腔与外界大气的连通,在该过程中,配合推动机电执行的导杆,以使得建压腔内的气体排出,此时所述建压腔内的活塞件受到的气体负压力,与所述建压腔内的回位弹簧对其的弹力以及所述承力导杆对其的推力平衡,从而通过观察此后承力导杆在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运动情况,判断建压腔内各密封件(包含密封座、密封块、唇形密封环等)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2、本发明中所述的排气自检装置,是通过固定件和活动件构筑了从建压腔至外界大气的常闭通道,定义该通道为排气通道,也即,该排气通道在非使用状态(或者非检测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当需要使用时,则使得活动件运动并解除其与固定件的密封接触,以使得排气装置内的排气通道打开,从而建压腔与外界构成通路,其内的残留气体通过排气通道排出。

3、将排气自检装置的该特性运用至机电执行结构的排气自检过程中,也即只需要持续或非持续地摁压排气自检装置即可将建压腔内的气体排出,降低机电执行结构在装机检查、更换维修等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4、进一步地,将排气自检装置的上述特性运用至机电执行结构的气密性检测过程中,首先操作排气自检装置使排气通道打开,而后通过将离合机电装置的承力导杆大致垂直地抵靠在刚性支撑上,并克服建压腔内的回位弹簧使得建压腔的容积归为最小值,则建压腔内的气体从排气通道内排出,而后再操作排气自检装置使其排气通道关闭,则此时,建压腔内的活塞件受到的气体负压力,与建压腔的回位弹簧对其的弹力以及承力导杆对其的推力在预设时间内处于平衡状态,则此时如建压腔内各密封件密封性能良好,则承力导杆应当在预设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而不发生回位;反之,若操作排气自检装置使其排气通道关闭后承力导杆发生回位运动,则表明建压腔内的密封件的气密性存在问题;

5、排气自检装置中的活动件为一门控装置,该门控装置通过弹性部件与保持架连接,门控装置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之间可以增设第三凸缘,第三凸缘在门控装置的活动过程中起到导程作用;操作排气自检装置的步骤即为克服弹性部件的牵引力,持续或非持续地摁压门控装置的第一凸缘,则由于操作人员的施力方向并非总能保持垂直于弹性部件的弹性形变的方向,则通过起导程作用的第三凸缘,使得门控装置的运动轨迹,总是与弹性部件的弹性力的方向垂直,以保证排气自检装置的工况实现,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6、作为固定件的外阀体的内侧壁内形成收敛的环状斜面,则外阀体与保持架之间填充橡胶密封套,则保持架顺着螺纹进给到外阀体内的预设位置后,其与外阀体之间通过密封套形成密封,该过程中,环状斜面给橡胶密封套的形变预留了空间,这样,外阀体与保持架之间的气密性不会因活动件运动导致的反复挤压使得外阀体与保持架之间的气密性失效;相应的,保持架内壁也形成收敛的环状斜面,从而起到保证装置密封效果的作用;

7、为防止外部灰尘、泥沙通过排气自检装置进入至建压腔内,在门控装置顶部设置覆盖门控装置和外阀体的防尘盖,而防尘盖与固定件(外阀体)之间留有空隙,这样,在防止污染物进入至腔体内的同时,当建压腔内的高压气体排出时,还可以显著降低排气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带自检AMT离合机电装置的剖视结构;

图2为状态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带自检离合机电装置与摆杆装配时的状态;

图3为局部放大剖视图,示出了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结构;

图4为剖视图,示出了图3中所示的门控装置和保持架装配的剖视结构;

图5为状态图,示出了图3中所示的排气自检装置内排气通道开启的状态;

图6为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具有“王”字型门控装置的排气自检装置的剖视结构;

图7为状态图,示出了图6中所示的排气自检装置内排气通道开启的状态;

图8为使用状态图,示出了图1所示的带自检AMT离合机电装置检查气密性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所述的一种AMT排气和气密自检方法及带自检AMT离合机电装置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附图未按比例画出,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AMT排气自检方法和气密自检方法都是基于离合机电装置上配置的排气自检装置而实现的。而排气自检装置又是于离合机电装置内构筑其建压腔至外界大气的可控通道,从而实现通过控制排气自检装置使得建压腔向外界排气。

首先参看图1和图2,图1为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带自检AMT离合机电装置的剖视结构;图2为状态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带自检AMT离合机电装置与摆杆装配时的状态。如图1所示,离合机电装置100包括缸体内的建压腔101、建压腔101内设置有通过承力导杆102驱动的活塞件103,以及与活塞件103相抵的回位弹簧104,再参看图2,装配状态下,离合机电装置100的承力导杆102是与摆杆105上的摆杆球窝耦合实现持续性接触的连动对接。摆杆105受预设回位力的作用,从而其与承力导杆102连接的一端始终保持朝向离合机电装置100一侧运动的趋势,并推动承力导杆102以使其驱动活塞件103压缩回位弹簧104运动,直至回位弹簧104因形变产生的弹性力与摆杆105对承力导杆102的推力平衡后静置。回看图1,离合机电装置还包括两电磁装置106,其中,与进气端对应的电磁装置106的阀口通过管路与建压腔101连通。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是在离合机电装置的缸体上开设这样一条通道,通道的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其另一端与电磁装置106的阀口与建压腔101连通的管路连通,在本发明中,定义该通道为引流通道107。如图1所示,当电磁装置106关闭时,建压腔10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引流通道107排出。而前述的排气自检装置200正是与上述的引流通道107对接的。继续参看图1,排气自检装置200与引流通道107通道口的缸体固接,本发明的思路是通过该排气自检装置200作为引流通道107的开关,控制引流通道107与外界大气的连通和隔断。

接着,具体说排气自检装置200。在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所述的排气自检装置实质上是配置一固定件和一活动件,其中,固定件用于实现与引流通道107通道口的缸体之间的固接,而活动件设置于固定件内,其于常态下,也即非开启状态下与固定件挤压接触形成密封,此时引流通道107与外界隔断。而开启状态下,是通过解除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的挤压接触,则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的密封失效,从而此时引流通道107与外界连通。

图3为局部放大剖视图,示出了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结构。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排气自检装置包括外阀体201、设置于外阀体201内并带硫化阀门的保持架202,设置于保持架202内并可于保持架202内活动的门控装置203。外阀体201与引流通道107通道口的缸体实现螺纹固接,外阀体201为中空件,则定义其内中空部分形成的腔体为排气通道204,如图3所示,排气自检装置200固接后,排气通道204与引流通道107对接。外阀体201内侧壁面形成螺纹部205,保持架202的外部形成与外阀体201的螺纹部205对应的螺纹(未示出),则保持架可从外阀体201的开口部分伸入,并顺着螺纹部进给至限位,完成与外阀体201的固接。不难看出,在该较佳实施例中,是将外阀体201和保持架202构成的整体视为固定件,固定件的分体设计更利于延长整体使用寿命,但这样的设计又必然需要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密封效果,继续参看图3,为解决两者之间的密封问题,外阀体201的内侧壁面形成朝向引流通道107通道口收敛的环状斜面,定义为第一环状斜面206,当外阀体201与保持架202固接后,则外阀体201的内侧面与保持架202的外廓面之间形成间隙,在该较佳实施例中,通过在保持架202上硫化硬质橡胶材质的密封套207对该空隙进行填充密封,从而在实现外阀体201和保持架202之间密封的同时,避免控制门控装置203的运动过程对外阀体201和保持架202之间密封效果造成的影响。另外,值得一提,解决上述两者之间密封问题的另一种容易想到的方式,是将外阀体201和保持架202一体成型构成固定件,然而,这样虽可忽略两者之间的密封问题,却又不利于整体结构使用寿命的延长,且增加了结构建模和装配的难度。

再说门控装置203。图4为剖视图,示出了图3中所示的门控装置和保持架装配的剖视结构。在该较佳实施例中,门控装置203是被作为活动件而与保持架202连接的。具体地说,继续参看图3并参看图4,从剖视结构上看,门控装置203的截面呈“工”字形的长直件,包括其两端的两块状凸缘,分别定义为远离引流通道107的第一凸缘2031和靠近引流通道107的第二凸缘2032。第一凸缘2031和保持架202之间固接有弹性部件208,第二凸缘2032上固设有密封座209,保持架202上,与其外廓壁面相一致的,在其内侧壁面也形成朝向引流通道107通道口方向收敛的环状斜面,则定义该环状斜面为第二环状斜面210,第二环状斜面210的内切面是与第二凸缘2032上的密封座209接触并形成密封。如前所述,本发明的总体构思中,是要求活动件于常态下与固定件挤压形成密封,则,在该较佳实施例中,即是需要使得门控装置203在常态下保持朝向第一凸缘2031方向运动而又被保持架202的第二环状斜面210限位的趋势。为实现该技术效果,在本发明的该较佳实施例中,将弹性部件208的一端与第一凸缘2031的底部表面固接,其另一端与保持架202的顶部表面固接,在此基础上,赋予弹性部件208以预设的压缩形变量,而由于保持架202与外阀体201螺纹给进限位,从而弹性部件208克服其压缩弹性形变产生的弹性力会朝向第一凸缘2031方向进行回位运动,也因此,使得门控装置203在常态下始终保持朝向第一凸缘2031所在方向的运动趋势,而又因密封座209与保持架202内壁的第二环状斜面210接触挤压而限位,并形成密封。至此,也就实现了常态下排气自检装置200内的排气通道204的关闭,也即,常态下,实现了引流通道107与外界的隔断。

回看图3,应当理解,如图3所示出的状态,也即是排气自检装置200处于常态关闭下的状态。再看排气自检装置200使用状态下,也即其内部排气通道204打开,使得引流通道107与外界连通的状态。图5为状态图,示出了图3中所示的排气自检装置内排气通道开启的状态。参看图5,使用状态下,对第一凸缘2031施加朝向第二凸缘2032所在方向的力,从而进一步压缩弹性部件208使其产生的形变大于预设压缩形变量,则门控装置203随之也朝向第二凸缘2032所在的方向运动,则此时克服门控装置203常态下的运动趋势,也即其上的密封座209与第二环状斜面210的挤压接触状态和密封状态被解除,从而使得排气自检装置200内的排气通道204被打开,则排气通道204作为中间通道连通了引流通道107和外界大气。在该状态下,参看图1和图5,可以看成建压腔101与外界大气连通,则若建压腔101内存有气体,会先后经过引流通道107和排气通道204排出。

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向门控装置203施加力的方向难以保持与门控装置203的轴线方向重合,则可能施力后门控装置203的运动方向出现偏斜,这样既使得密封状态解除不够,也会影响门控装置203的使用寿命。有鉴于此,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又提供了一种带导程的门控装置的结构,图6为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具有“王”字型门控装置的排气自检装置的剖视结构;图7为状态图,示出了图6中所示的排气自检装置内排气通道开启的状态。先参看图6,在该较佳实施例中,门控装置203从剖视结构上看是截面呈“王”字形的长直件,并在第一凸缘2031和第二凸缘2032之间增加第三凸缘2033,从而第三凸缘2033在垂直方向上是位于第一凸缘2031和第二凸缘2032之间的,而在该较佳实施例中,密封座209是位于第三凸缘2033和第二凸缘2032之间并与第二凸缘2032固接的。再参看图6,该实施例中的门控装置203运动过程中,第三凸缘2033可以于保持架202内对门控装置203的垂直运动起到导程作用,使其难以偏离预设的运动轨迹。从而保证了密封状态的解除效果,也保障了门控装置203的使用寿命。

另外,为防止外部灰尘、泥沙通过排气自检装置200进入至建压腔101内,在门控装置203顶部设置覆盖门控装置203和外阀体201的防尘盖211,而防尘盖211与固定件(外阀体)之间留有空隙,这样,在防止污染物进入至腔体内的同时,当建压腔内的高压气体排出时,还可以显著降低排气压力。并且,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防尘盖211的内侧面与门控装置203的第一凸缘2031设置成固接,从而对门控装置203第一凸缘2031的操作,可以转换为对防尘盖211的操作。

说完排气自检装置200的结构和工作过程,相应的,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前述排气自检装置的AMT排气自检方法和气密自检方法。

先说排气自检方法,首先在现有技术的离合机电装置上配置引流通道,引流通道的一端与大气连通,另一端与离合机电装置控制阀体(电磁装置)的阀口至建压腔之间的管路连通的引流通道。接着,在引流通道的开口位置配置如上所述的排气自检装置。排气自检装置内的排气通道与引流通道对接。常态下排气通道关闭,则引流通道与外界大气隔断。当需要检查排气时,持续或者非持续地摁压门控装置的第一凸缘或者防尘盖,以使得排气通道204持续或间歇性地打开,也即此时,引流通道107与外界大气通过排气通道204实现持续性或者间歇性地连通,则建压腔101内的气体排出。

基于该排气自检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即是前述的离合机电气密自检方法。其首先是按照相同的过程配置引流通道,并在引流通道上配置如前所述的排气自检装置。图8为使用状态图,示出了图1所示的带自检离合机电装置检查气密性的状态。参看图8,先打开排气自检装置200,而后推动承力导杆102压缩活塞件103,并使得建压腔101被压缩至最小容积,则在活塞件103压缩建压腔101的过程中,将建压腔101内的气体排出,则当建压腔101被压缩至最小容积时,控制排气自检装置200关闭,在该时刻的理想状况下,如缸体内各密封件的密封效果良好,则建压腔101内活塞件103受到气体的负压力,应当与建压腔101内回位弹簧104的对其的弹力以及承力导杆102对其的推力平衡,继而在预设时间间隔内,承力导杆102应该保持其位置,也即使得建压腔101保持最小容积。如若关闭排气自检装置后,承力导杆102立刻进行回位运动并产生位移,则说明其内活塞件103的受力平衡被打破,也即其内的密封件的密封效果不佳。在该实施例中,缸体内的密封件包括密封座209、密封套207以及活塞件103上的唇形密封件等。

以上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