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鉴定桑树桑黄的培养基及其配置方法与应用

一种用于鉴定桑树桑黄的培养基及其配置方法与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鉴定桑树桑黄的培养基及其配置方法与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鉴定桑树桑黄的培养基包括以下组分:蚕沙粉、KH2PO4、MgSO4、水,其质量比为41.25:0.3:0.15:58.3,培养基PH值为8.5‑8.8,然后121℃灭菌30min,制作成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只有真正的桑树桑黄菌丝,才能在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而其他菌种均无法在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将桑树桑黄菌种长期在上述鉴定培养基培养保存,5年内未发现桑树桑黄菌种有任何退化、变异等现象,无需复壮即可顺利诱导出桑树桑黄子实体。证明该培养基不仅可以鉴定真正的桑树桑黄,并且完全适合桑树桑黄菌种的长期保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19510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科技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2010689695.4

  • 发明设计人 方荣俊;方星辰;

    申请日2020-07-17

  • 分类号C12N1/14(20060101);C12N1/02(20060101);C12R1/645(20060101);

  • 代理机构32204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丁静静

  • 地址 212008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梦溪路2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29:0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鉴定桑树桑黄的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是一种寄生于桑树(Morus L.)上的极为稀有的药用真菌。桑黄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抗癌效率最好的药用真菌之一

我国自汉代以来的历代医书中,均有对桑黄使用的记载。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魏晋时期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初唐时期甄权的《药性论》等

近二十年来,桑黄以其卓越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美日韩等国及国内研究人员的重视,而“桑黄”一词却被逐渐被滥用。有学者已经对桑黄做了一定的分类,明确真正的桑黄仅一种,并且在野外也确实只长在桑树树干

这些所谓的“桑黄”,基本可归为两类:一类是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的子实体,如:属于纤孔菌属的暴马丁香黄、忍冬黄、栎树黄、杨树黄等;另外一类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的子实体,如:属于火木层孔菌的漆树黄、属于针层孔菌属的松树黄,及部分杂树黄等。

此前诸多文献中,将生长在非桑树上的黄色无柄蕈类,均冠以“桑黄”是不严谨的:诸多研究论文中,也往往也将上述两类黄色无柄蕈类误认为为桑树桑黄,极少能提供真正的桑树桑黄的生境图片。桑黄的分类也一度陷入混乱。直到2014年,有学者发现,桑黄是一个独立的新属

鉴于桑树桑黄卓越的药用价值及上述现状,亟需制定一种简单可行的鉴别桑树桑黄的方法,厘清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桑黄,才能逐渐减少对“桑黄”二字的滥用,为桑黄这一非常重要的药用真菌正名,真正促进桑黄这一珍贵中药材的研究和应用,为推进我国中医药学做贡献。

桑树分布广泛,生存能力强,活体桑树不易被食用菌寄生;桑树富含乳胶,内含各种抑制糖苷酶生物活性的生物碱,是一种对大部分食草昆虫有毒性的防御性物质

蚕沙(Faeces bombycis)即为家蚕幼虫期食用桑叶后产生的粪便(蚕粪),呈墨绿色,六棱型,有自然的清香味,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民间常用作婴儿头枕。蚕沙对微生物的功效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与常规的培养食用菌菌种的PDA培养基相比,蚕沙中具备相似的糖类、脂肪、粗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蚕沙的营养价值较苜蓿(干粉)、米糠和麦麸高,可以满足食用菌菌丝正常的生长需要

家蚕作为典型的完全变态的鳞翅目昆虫,从一龄发育至五龄,特别是五龄即将老熟上蔟前,体内器官发生剧烈的变化,所排出的粪便(蚕沙)内物质的成分和含量与1-4龄的蚕沙相比,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既然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家蚕和桑黄均以桑树为营养物质来源,对桑树均产生了适应性,而蚕沙是家蚕的排泄物,利用蚕沙来检测桑树桑黄的适应性,借此制作简单、高效的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鉴别长在桑树上的桑黄,即“桑树桑黄”与其他“桑黄”(容易与桑树桑黄混淆的子实体)的方法。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鉴定桑树桑黄的培养基,包括蚕沙。

作为优选,所述蚕沙为家蚕5龄上蔟前一天的蚕沙,要求家蚕健康无病、蚕沙纯净(仅含少量家蚕食用后的碎桑叶,无任何防僵粉及石灰等养蚕用药品)。

进一步地,包括:蚕沙粉、KH

其中,蚕沙粉、KH

用于鉴定桑树桑黄的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家蚕5龄上蔟前一天的蚕沙;

(2)取5目筛子,初筛新鲜蚕沙,去除较大的碎桑叶;

(3)60℃烘干10h,电风扇风选一次,并用镊子人工再精选一次,剔除较小的桑叶碎屑;

(4)置于150目筛子,清水淘洗一次,再次去除附着在蚕沙表面细微的桑叶碎屑,得到纯净的5龄上蔟前蚕沙;

(5)将5龄上蔟前蚕沙在60℃再次烘干1h,用粉碎机粉碎,得到纯净的5龄上蔟前的干蚕沙粉;

(6)配置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配置:称取上述干蚕沙粉,添加水、KH

一种桑树桑黄的鉴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待检测菌种转接到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上,封口膜封口;

(2)完全黑暗、28℃静置培养10-12天;

(3)在上述培养条件下,只有桑树桑黄菌丝能在上述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而其他菌种均无法在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中正常生长。

本发明鉴定桑黄的详细步骤如下:

(1)首先野外考察,并采集桑树桑黄子实体、各类与桑树桑黄容易混淆的子实体(图1);

(2)分离上述各类子实体菌种,暂时保存于PDA培养基中(图2A)。上述菌种在PDA培养基均能顺利生长,仅从颜色,形态,气味等方面,无法准确区分哪个才是真正的桑树桑黄。

(3)取新鲜的家蚕5龄上蔟前一天的蚕沙,要求家蚕健康无病、蚕沙纯净(仅含少量家蚕食用后的碎桑叶,无任何防僵粉及石灰等养蚕用药品);

(4)用筛子初筛新鲜蚕沙,去除较大的碎桑叶;

(5)烘干后电风扇风再选一次,并用镊子人工再精选一次,剔除较小的桑叶碎屑;

(6)清水淘洗一次,进一步剔除附着在蚕沙表面细微的桑叶碎屑,得到纯净的5龄上蔟前蚕沙(除蚕沙外,无任何其他杂质)。

(7)再次烘干后用粉碎机粉碎,得到纯净的5龄上蔟前的干蚕沙粉;

(8)配置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配置:称取上述干蚕沙粉,添加水、KH

(9)将上述培养基原料置于培养皿,平铺一层,高温高压灭菌,置于超净台冷却备用。

(10)挑取上述各类生长在PDA培养基中的各类菌种,转接到上述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中,完全黑暗、28℃静置培养10-12天;

(11)在上述培养条件下,只有桑树桑黄菌丝能在上述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而供试的其他菌种寄生的树种并非桑树,均无法在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图2B);

(12)将桑树桑黄菌种长期保存在上述鉴定培养基培养,5年内未发现桑树桑黄菌种有任何退化、变异等现象(图3);用纯桑枝制作子实体菌袋(无任何添加物质),无需复壮即能顺利培养出桑树桑黄子实体(图4)。

有益效果:本发明首次基于家蚕与桑树、桑树桑黄与桑树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利用家蚕5龄蚕沙加以改进,制作了真正适合桑树桑黄鉴定的培养基。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可以非常直观、高效地辨别市场上绝大部分黄色无柄蕈类是否为真正的桑树桑黄。本发明可以克服绝大部分人没有见到过真正野生的桑树桑黄,无法从子实体外观辨认桑树桑黄的困难;也可以克服各类菌种均能在PDA培养基顺利生长,无法从菌丝颜色,形态,气味等方面准确区分的困难;本发明的培养基是一种绿色培养基,所采用的鉴定的原料(蚕沙)获得简单,天然,环保无毒害,是一种养蚕废弃物的再利用,成本低廉;鉴定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不需要借助更多实验室检测设备。本发明提供的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配方,不仅可以甄别市场上绝大部分非桑树桑黄,也可以作为桑树桑黄菌种长期培养保存的优秀培养基,桑树桑黄菌种用此长期保存,无有任何退化、变异等现象,无需复壮即能顺利培养出桑树桑黄子实体。

附图说明

图1为野外采集的桑树桑黄子实体及各类与桑树桑黄容易混淆的子实体。

1.暴马丁香黄(吉林);2.忍冬黄(西藏);3.栎树黄(浙江);4.杨树黄(贵州);5.杨树黄(辽宁);6.桑树桑黄(桑黄)(云南);7.漆树黄(湖南);8.松树黄(西藏)。

图2为各类菌种的培养与鉴定。A:保存在PDA培养基上的各类菌种,B:各类菌种在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1.漆树黄(湖南);2.松树黄(西藏);3.松树黄(湖南);4.暴马丁香黄(湖北);5.暴马丁香黄(吉林);6.暴马丁香黄(黑龙江);7.忍冬黄(西藏);8.栎树黄(浙江);9.杨树黄(贵州);10.杨树黄(辽宁);11.桑树桑黄(桑黄)(云南);12.桑树桑黄(桑黄)(西藏)。

图3为桑树桑黄的菌种在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长期(5年)培养(完全黑暗)的生长状态。

图4利用保存在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中的菌种诱导出的桑树桑黄子实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桑树桑黄及其他菌种分离培养

(1)检索文献及网络中经常被误认为桑黄桑黄的黄色无柄蕈类(表1);野外采集的桑树桑黄子实体及各类与桑树桑黄容易混淆的子实体(图1)。

表1:桑树桑黄及各类与桑树桑黄容易混淆的子实体

(2)分离上述各类子实体菌种,暂时保存于PDA培养基中。上述菌种在PDA培养基均能顺利生长,仅从颜色,形态,气味等方面,无法准确区分哪个才是真正的桑树桑黄(图2A)。

实施例2、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制作

(1)取新鲜的家蚕5龄上蔟前一天的蚕沙,要求家蚕健康无病、蚕沙纯净(仅含少量家蚕食用后的碎桑叶,无任何防僵粉及石灰等养蚕用药品);

(2)取5目筛子,初筛新鲜蚕沙,去除较大的碎桑叶;

(3)60℃烘干10h,电风扇风选一次,并用镊子人工再精选一次,剔除较小的桑叶碎屑;

(4)置于150目筛子,清水淘洗一次,进一步剔除附着在蚕沙表面细微的桑叶碎屑,得到纯净的5龄上蔟前蚕沙(除蚕沙外,无任何其他杂质)。

(5)60℃再次烘干1h,用粉碎机(不锈钢中药粉碎机,拜杰BJ-800A)粉碎,得到纯净的5龄上蔟前的干蚕沙粉;

(6)配置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配置:称取上述干蚕沙粉,添加水、KH

(7)将上述培养基原料置于培养皿,平铺一层(每个9cm的培养皿底部加入5-6g),121℃灭菌30min,置于超净台冷却备用。

实施例3、桑树桑黄鉴定

(1)挑取上述各类生长在PDA培养基中的各类菌种,转接到上述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种,封口膜封口。

(2)完全黑暗、28℃静置培养10-12天。

(3)在上述培养条件下,只有桑树桑黄菌丝能在上述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而供试的其他菌种寄生的树种并非桑树,均无法在桑树桑黄鉴定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图2B)。

(4)将桑树桑黄菌种长期用上述鉴定培养基培养,5年内未发现桑树桑黄菌种有任何退化、变异等现象(图3),用纯桑枝制作子实体菌袋(无任何添加物质),无需复壮即能顺利培养出桑树桑黄子实体(图4)。

参考文献:

1.Ikekawa T:Antitumor action of some Basidiomycetes,especiallyPhellinus linteus(Notes).Gann 1968,59(2):155.

2.包海鹰,杨烁,李庆杰,图力古尔,李玉:“桑黄”的本草补充考证.菌物研究2017.

3.吴声华,黄冠中,陈愉萍,戴玉成,周丽伟:桑黄的分类及开发前景.菌物研究2016(4).

4.戴玉成,崔宝凯:药用真菌桑黄种类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5):1-6.

5.Konno K,Ono H,Nakamura M,Tateishi K,Hirayama C,Tamura Y,Hattori M,Koyama A,Kohno K:Mulberry latex rich in antidiabetic sugar-mimic alkaloidsforces dieting on caterpillar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2006.

6.严桂芹,章世元:蚕沙的综合利用.饲料研究2007(6):000070-000072.

7.刘桃李:蚕沙分步制取果胶、叶绿素锌钠盐和叶蛋白.广西大学;2014.

8.刘玲:利用蚕沙制备叶绿素铜钠盐及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广西大学;2007.

9.Asano N,Nash R,Molyneux R,Fleet G:Sugar-mimic glycosidaseinhibitors:natural occurrence,biological activity and prospects fortherapeutic application.2000,11(8):1645-1680.

10.陈卫东,肖更生,廖森泰:蚕桑资源物质药用研究和开发进展.中药材1999(9):52-55.

11.孙波,李勇,吴洪丽,吴恢:蚕沙成分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中国蚕业2009,30(4):18-21.

12.崔锡强,李杏翠,王磊,陈若芸:蚕沙化学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8(21):2493-2496.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