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缓解炉辊结瘤程度及炉辊结瘤后处理的方法

一种缓解炉辊结瘤程度及炉辊结瘤后处理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解炉辊结瘤程度及炉辊结瘤后处理的方法,适用于冷轧硅钢生产过程;包括:1)严格控制热轧原料钢板氧化铁皮;2)常化炉加热温度控制;3)氧化气氛控制;4)出钢钢板温度控制;5)生产作业顺序控制:6)定期磨辊;7)定期测量在线炉辊的直径,对于磨损后直径有变化的炉辊进行转数调整;本发明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根据炉辊结瘤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可有效缓解炉辊结瘤程度,加快生产节奏,提高冷轧硅钢的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63013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1-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610562173.1

  • 申请日2016-07-18

  • 分类号C21D9/00(20060101);C21D1/74(20060101);C21D11/00(20060101);F27D25/00(20100101);

  • 代理机构21224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张群

  • 地址 114000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环钢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4:24:4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3-26

    授权

    授权

  • 2018-02-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21D9/00 申请日:201607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1-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轧硅钢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解炉辊结瘤程度及炉辊结瘤后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钢铁产品中,冷轧硅钢用作各种电机和变压器的铁芯,是电力、电子和军工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软磁合金,也是一种节能的重要金属功能材料和国内急需的高技术含量产品,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控制难点多,其生产可作为一个国家钢铁生产综合实力的表现。

冷轧硅钢生产时需要在常化炉中进行热处理,保证组织均匀、性能稳定,同时进行去氧化铁皮处理,保证进入下道轧制工序时的表面质量。在实际生产运行中,由于冷轧硅钢带钢的板温在1130℃左右,带钢局部与炉辊接触的地方会粘附在炉辊上形成结瘤;炉辊结瘤以后在辊道表面形成凸点,高温钢板经过时,在凸点处钢板与炉辊之间的压力最大,生产初期时钢板下表面由于结瘤凸点的压入会出现下表压痕;如果在高温下持续生产,将进一步加重炉辊结瘤,最终会造成钢板下表面撕裂形成下表麻点,俗称“结瘤硌印”,成为一种严重质量缺陷;该种缺陷在轧制工序中无法消除,因此会产生大量废品。

在目前常规生产过程中,常采用磨辊的方式进行炉辊结瘤处理,即对于已下线的缺陷炉辊等待生产结束时利用降温间隙,重新上线抛丸酸洗,这样既拖缓了生产节奏,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解炉辊结瘤程度及炉辊结瘤后处理的方法,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根据炉辊结瘤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可有效缓解炉辊结瘤程度,加快生产节奏,提高冷轧硅钢的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缓解炉辊结瘤程度及炉辊结瘤后处理的方法,适用于冷轧硅钢生产过程;包括:

1)严格控制热轧原料钢板氧化铁皮;

若热轧原料钢板入常化炉时表面氧化铁皮较厚,将导致高温区炉辊快速结瘤,当原料钢板表面存在边部铁皮压入或结疤重皮缺陷时,在入常化炉前切除缺陷部分;

2)常化炉加热温度控制;

根据原料钢板的钢种对常化炉加热温度进行调整.在保证钢板组织性能的情况下,将最易发生炉辊结瘤的炉段温度下调10~15℃,使其低于熔化点温度;

3)氧化气氛控制;

为了减少二次氧化铁皮产生,采用氧含量≤100ppm的微氧化气氛加热工艺,严格控制空燃比为0.9~0.96;同时调整引风机风力,保持炉内为3~4Mpa的微正压,杜绝炉门吸风现象,保证炉内氮气气氛,使氮气压力维持在10~12Pa;及时监控出炉后钢板的表面质量,防止炉生二次氧化铁皮出现;采用辐射管加热时,定期检查辐射管状态,出现开裂漏气的及时更换;

4)出钢钢板温度控制;

为防止钢板下表面氧化进一步加剧,在正常工艺范围内调整下炉膛温度低于上炉膛温度,使出钢时钢板上、下表面温差控制在8~12℃;

5)生产作业顺序控制:

在炉辊已经结瘤的条件下,钢板自重及硬度是产生“结瘤硌印”的重要影响因素;生产时按先厚规格后薄规格、先高硬度后低硬度的顺序安排生产作业;在出现“结瘤硌印”前期,马上更换后续规格或钢种的钢板,可以在炉辊已结瘤的情况下继续生产,延长辊印处理周期;

6)定期磨辊;

在炉辊结瘤状况严重到无法继续正常生产时,必须清除炉辊结瘤,清除方法包括停炉打磨炉辊和在线磨辊2种方法;

a、停炉打磨炉辊;

每月常化炉停炉后,进炉检查炉辊表面,对于结瘤较重的炉辊采用手动砂轮打磨方式处理,结瘤严重的将炉辊整体换下进行车削及修复处理;

b、在线磨辊;

升温到600℃保温时,输入SPCC调整用钢板,利用其重量及硬度进行600℃磨辊,将辊面结瘤压平;磨辊后炉辊投入生产一段时间后再发现结瘤时,将工艺温度降到800℃,选择2.8~3.0mm厚的SPCC作为调整钢板,将焊缝置于炉外,切断工艺段张力,控制炉辊向前或向后动作,动作间隔时间20~30分钟;

7)定期测量在线炉辊的直径,对于磨损后直径有变化的炉辊,进行转数调整,保证其与带钢的运行速度一致,防止由于两者的线速度差异造成粘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可有效缓解炉辊结瘤程度,加快生产节奏;

2)根据炉辊结瘤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即结瘤初期采用低温磨辊处理,结瘤中期采用高温磨辊处理,结瘤后期采用人工打磨处理,在提高冷轧硅钢的成品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一种缓解炉辊结瘤程度及炉辊结瘤后处理的方法,适用于冷轧硅钢生产过程;包括:

1)严格控制热轧原料钢板氧化铁皮;

若热轧原料钢板入常化炉时表面氧化铁皮较厚,将导致高温区炉辊快速结瘤,当原料钢板表面存在边部铁皮压入或结疤重皮缺陷时,在入常化炉前切除缺陷部分;

2)常化炉加热温度控制;

根据原料钢板的钢种对常化炉加热温度进行调整.在保证钢板组织性能的情况下,将最易发生炉辊结瘤的炉段温度下调10~15℃,使其低于熔化点温度;

3)氧化气氛控制;

为了减少二次氧化铁皮产生,采用氧含量≤100ppm的微氧化气氛加热工艺,严格控制空燃比为0.9~0.96;同时调整引风机风力,保持炉内为3~4Mpa的微正压,杜绝炉门吸风现象,保证炉内氮气气氛,使氮气压力维持在10~12Pa;及时监控出炉后钢板的表面质量,防止炉生二次氧化铁皮出现;采用辐射管加热时,定期检查辐射管状态,出现开裂漏气的及时更换;

4)出钢钢板温度控制;

为防止钢板下表面氧化进一步加剧,在正常工艺范围内调整下炉膛温度低于上炉膛温度,使出钢时钢板上、下表面温差控制在8~12℃;

5)生产作业顺序控制:

在炉辊已经结瘤的条件下,钢板自重及硬度是产生“结瘤硌印”的重要影响因素;生产时按先厚规格后薄规格、先高硬度后低硬度的顺序安排生产作业;在出现“结瘤硌印”前期,马上更换后续规格或钢种的钢板,可以在炉辊已结瘤的情况下继续生产,延长辊印处理周期;

6)定期磨辊;

在炉辊结瘤状况严重到无法继续正常生产时,必须清除炉辊结瘤,清除方法包括停炉打磨炉辊和在线磨辊2种方法;

a、停炉打磨炉辊;

每月常化炉停炉后,进炉检查炉辊表面,对于结瘤较重的炉辊采用手动砂轮打磨方式处理,结瘤严重的将炉辊整体换下进行车削及修复处理;

b、在线磨辊;

升温到600℃保温时,输入SPCC调整用钢板,利用其重量及硬度进行600℃磨辊,将辊面结瘤压平;磨辊后炉辊投入生产一段时间后再发现结瘤时,将工艺温度降到800℃,选择2.8~3.0mm厚的SPCC作为调整钢板,将焊缝置于炉外,切断工艺段张力,控制炉辊向前或向后动作,动作间隔时间20~30分钟;

7)定期测量在线炉辊的直径,对于磨损后直径有变化的炉辊,进行转数调整,保证其与带钢的运行速度一致,防止由于两者的线速度差异造成粘辊。

本发明实施后,磨辊时间由每隔两班磨8小时,每月共计200小时减少到50小时,提高常化机组产能2000余吨。由于炉辊结瘤产生“结瘤硌印”的冷轧硅钢废品基本降为零,另外减少煤气、氮气消耗8万元/月吨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