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控制产L‑乳酸菌米根霉菌球形态的方法

一种控制产L‑乳酸菌米根霉菌球形态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产L‑乳酸菌米根霉菌球形态的方法,包括米根霉菌体的培养及发酵培养步骤,其特征在于在菌体培养基中加入Ca(OH)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75442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台州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1710016227.9

  • 申请日2017-01-10

  • 分类号C12N1/14;C12R1/645;

  • 代理机构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尹慧晶

  • 地址 318000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市府大道1139号台州学院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2:14:5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1-08

    授权

    授权

  • 2017-06-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N1/14 申请日:201701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5-3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添加外源微粒控制产L-乳酸菌米根霉菌球形态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添加外源微粒,会增加培养基粘度以及增加后续的分离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添加的外源微粒不溶,一直滞留在培养基中,虽然这种方法,能控制菌球形态,但产生的后续问题也较多。

现有技术讨论了钙离子对米根霉菌体形态及L-乳酸合成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可溶性的CaCl2和难溶性的CaCO3对菌体形态及产酸的影响,从实验结果上来看,虽然两种钙源的添加对产乳酸的提高都有较大提高,但是从糖酸转化率来看,最大的糖酸转化率只有0.73g/g,远低于目前文献报道的0.9g/g左右,分析认为,两种钙离子对菌体形成的机制不一样,同时,菌球内部结构,包括菌体密度,菌球结构聚集的方式等,对后期的产酸都有较大影响(可参见Appl>2是可溶性钙源,它的添加可改变菌丝生长方式以及菌体聚集方式,CaCO3是难溶性菌体,它的添加更多的是作为外源微粒,起到影响菌丝聚集的作用,但对菌体的生长方式并未有较大影响。为此,寻找外源微粒是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添加外源微粒有效控制产L-乳酸菌米根霉菌球形态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控制产L-乳酸菌米根霉菌球形态的方法,包括米根霉菌体的培养及发酵培养步骤,在菌体培养基中加入Ca(OH)2,浓度为0.5-2g/l。

所述的菌体的培养采用的菌体培养基为葡萄糖20-30g/l,蛋白胨3-5g/l,KH2PO40.2-0.3g/l,MgSO4·7H2O>2单独灭菌,最后添加至菌体培养基内。

所述的发酵培养采用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80-100g/l,(NH4)2SO4>4·7H2O>4·7H2O>350.0-70.0g/l。

所述的菌体培养采用的条件为120-150转/min,30℃培养18-24h。

发酵培养采用的条件为:接种量为10%,120-150r/min,30℃培养至糖耗光。

米根霉菌种可以为米根霉NRRL-395,来源R.oryzae LA-UN-1;也可以选择通用米根霉菌种。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氢氧化钙能适当增加溶液中钙离子的浓度,同时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所以,氢氧化钙又可作为微粒起到改变环境电荷和聚集菌体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氢氧化钙的选择,不会影响溶氧的传氧传质,在发酵过程中,生成的酸能中和氢氧化钙,聚集在菌体内的氢氧化钙在发酵过程中析出,留出位点,留出的位点进一步会促进发酵过程的传氧传质,另外,氢氧化钙和酸中和,会溶解,不会影响后期的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Ca(OH)2添加量下,菌体形态的宏观及微观状态图。

图2为Ca2+不同浓度时菌丝形态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

实施例1

米根霉菌体放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在30℃的温度下培养七天。然后用无菌水把PDA表面的真菌孢子洗下来,浓度大约为108个孢子/ml,并放置在在4℃的环境中保存。

取50ml种子培养基装入250ml摇瓶,120转/min,30℃培养24h。250ml摇 瓶每瓶装50ml种子液,取1ml浓度108个/ml的孢子液接入到菌体培养基中,120r/min,30℃培养24h,获得不同直径大小的菌球,后用该菌球进行乳酸发酵。菌体培养基:葡萄糖20g/l,蛋白胨3g/l,KH2PO4>4·7H2O>

发酵培养:250ml摇瓶每瓶装50ml发酵培养液,接种量为10%,150r/min,30℃培养至糖耗光,测乳酸产量;发酵培养液:葡萄糖80g/l,(NH4)2SO4>4·7H2O>4·7H2O>3>

实施例2

米根霉菌体放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在30℃的温度下培养七天。然后用无菌水把PDA表面的真菌孢子洗下来,浓度大约为1*106个孢子/ml,并放置在在4℃的环境中保存。

取50ml种子培养基装入250ml摇瓶,120转/min,30℃培养24h。250ml摇瓶每瓶装50ml种子液,取1ml浓度106个/ml的孢子液接入到菌体培养基中,150r/min,30℃培养18h,获得不同直径大小的菌球,后用该菌球进行乳酸发酵。菌体培养基:葡萄糖20g/l,蛋白胨3g/l,KH2PO4>4·7H2O>

发酵培养:250ml摇瓶每瓶装50ml发酵培养液,接种量为10%,150r/min,30℃培养至糖耗光,测乳酸产量;发酵培养液:葡萄糖80g/l,(NH4)2SO4>4·7H2O>4·7H2O>3>

观察Ca(OH)2作为碳源进行不同添加时菌体宏观形态和微观形态。

同时观察菌丝形态由于Ca2+的存在而产生影响(见图2A-2D)。当Ca2+离子浓度过低时,菌丝在极端延生的过程中,会出现菌丝肿胀,粗短现象(图2A),使得菌丝相互之间聚集难度加大,从而易形成絮状菌体,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菌丝向前衍生,膨胀现象减少(图2B),一开始形成球絮状形态;钙离子达到一定浓度时,菌丝分支频率增加,菌丝之间聚集程度增加(图2C),从而球状菌体形态由于聚集而越来越明显;然而,钙离子浓度继续增加,此时分支过多,同时,菌丝粗短(图2D),易形成团块状。(图中,Ca2+浓度分别为A<0.2g/l,0.2g/l<B<1.5g/l,C=1.5g/l-2.0g/l,D>2.0g/l)

对比试验例:

Ca(OH)2是碱性物质,在常规米根霉菌体培养过程中,难以用作钙源添加到培养基中,然而本发明Ca(OH)2氢氧化钙添加对产酸的影响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乳酸产量显著提高,以下,Ca(OH)2与CaCl2和CaCO3分别添加至菌体培养基(葡萄糖20g/l,蛋白胨3g/l,KH2PO4>4·7H2O>

表1 Ca(OH)2添加对乳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

表2 CaCl2和CaCO3对乳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