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沙杵菇栽培料及沙杵菇栽培方法

沙杵菇栽培料及沙杵菇栽培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沙杵菇栽培料,其各个组分的重量份配比如下:沙蒿渣:48‑52份;玉米秸粉:25‑30份;干羊粪粉:10‑15份;干鸡粪粉5‑9份;石膏粉0.005‑0.01份;碳酸钙0.5‑0.7份。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沙杵菇栽培方法。本发明的沙杵菇栽培方法,通过对沙杵菇栽培料发酵和对温棚温度、湿度等条件的控制,能够满足沙杵菇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半人工半野生栽培方式,能够实现人工栽培;同时,还有出菇时间长的优点,即使在北方寒冷时期,出菇时间从10月上旬开始,至12月份,只要保持棚内不结冰,在满足适当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均能出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34886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1-2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内蒙古漠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610731013.5

  • 发明设计人 吕根觅;吕艺;李明;

    申请日2016-08-26

  • 分类号C05G3/00;C05F17/00;A01G1/04;

  • 代理机构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武君

  • 地址 017100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杨子华村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24:1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6-02

    授权

    授权

  • 2017-03-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5G3/00 申请日:201608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1-2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蘑菇的栽培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沙杵菇栽培料及沙杵菇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在鄂尔多斯市布尔陶亥沙漠地区的沙蒿下,生长着一种野生菌,当地村民称之“沙棒槌”,每年春秋两季,当地农牧民大量采食,远道的食客也络绎不绝。而如今由于市场需求飞速增加,滥采乱挖日益严重,使得这一珍贵且稀有的野生食用菌资源频于灭绝。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沙杵菇栽培料及沙杵菇栽培方法,能够实现人工栽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首先提出了一种沙杵菇栽培料,其各个组分的重量份配比如下:沙蒿渣:48-52份;玉米秸粉:25-30份;干羊粪粉:10-15份;干鸡粪粉5-9份;石膏粉0.005-0.01份;碳酸钙0.5-0.7份。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沙杵菇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水用石灰粉调PH值为13-14,然后与沙蒿渣拌合,起堆发酵12-15天,得到发酵沙蒿渣,所述沙蒿渣与水的拌合时的重量比例为1:1.4;

2)按照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沙杵菇栽培料,将除沙蒿渣的其他配料按照重量比1:1.2与水拌合,然后再与所述发酵沙蒿渣混合,继续发酵12-15天,得到发酵配料;

3)将所述发酵配料装入编织袋中,在温度为60-80℃的汽包中发酵100-170小时,发酵期间每隔12小时排气一次,直至没有氨味为止,得到发酵料;

4)将所述发酵料铺设在温棚的畦床内,待所述发酵料温度降至28℃以下,将沙杵菇菌种与所述发酵料混合,覆盖黑地膜,并控制棚内温度为22-25℃;

5)10天后,揭去黑地膜,在所述发酵料上覆盖黄沙;每日对所述温棚换气,并控制棚内温度为18-23℃,控制所述发酵料温度为23-25℃,且在温棚换气过程中,控制棚内相对湿度大于等于70%,并保持覆盖的黄沙湿润;

出菇期间,控制棚内温度15-20℃,棚内湿度大于等于90%,并向覆盖的黄沙上喷水以供应出菇水分。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将所述沙蒿渣与水拌合后,堆成底宽1.5-1.8米,高0.9-1.2米的梯形长堆发酵。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发酵后的第5天、第8天和第11天分别各翻堆一次。

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发酵时间为15天,且在发酵后的第7天、第12天和第15天分别各翻堆一次。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每个所述编织袋内的所述发酵配料的重量小于等于25kg。

进一步,所述步骤4)中,所述发酵料的铺设厚度为6cm,每一平米所述发酵料内混合有1kg沙杵菇菌种。

进一步,所述步骤5)中,若棚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半夜、早晨和晚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午间换气时间;若棚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早上和午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夜间换气时间。

进一步,若棚内的湿度低于设定范围,则往覆盖的黄沙上轻喷雾水和/或向地面、棚内壁喷洒石灰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沙杵菇栽培方法,通过对沙杵菇栽培料发酵和对温棚温度、湿度等条件的控制,能够满足沙杵菇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半人工半野生栽培方式,能够实现人工栽培;同时,还有出菇时间长的优点,即使在北方寒冷时期,出菇时间从10月上旬开始,至12月份,只要保持棚内不结冰,在满足适当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均能出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水用石灰粉调PH值为13,然后与沙蒿渣拌合,堆成底宽1.5米,高1.2米的梯形长堆发酵,发酵12天,得到发酵沙蒿渣,所述沙蒿渣与水的拌合时的重量比例为1:1.4,发酵后的第5天、第8天和第11天分别各翻堆一次。

2)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料的各个组分的重量份配比如下:沙蒿渣:48份;玉米秸粉:30份;干羊粪粉:10份;干鸡粪粉9份;石膏粉0.005份;碳酸钙0.6份。按照该配比的沙杵菇栽培料,将除沙蒿渣的其他配料按照重量比1:1.2与水拌合,然后再与所述发酵沙蒿渣混合,继续发酵15天,得到发酵配料。本实施例的发酵时间为15天,且在发酵后的第7天、第12天和第15天分别各翻堆一次。

3)将所述发酵配料装入编织袋中,每个所述编织袋内的所述发酵配料的重量等于25kg,在温度为60℃的汽包中发酵170小时,发酵期间每隔12小时排气一次,直至没有氨味为止,得到发酵料。

4)将所述发酵料铺设在温棚的畦床内,待所述发酵料温度降至28℃时,将沙杵菇菌种与所述发酵料混合,覆盖黑地膜,并控制棚内温度为22℃,具体的,发酵料的铺设厚度为6cm,每一平米所述发酵料内混合有1kg沙杵菇菌种。

5)10天后,揭去黑地膜,在所述发酵料上覆盖黄沙;每日对所述温棚换气,并控制棚内温度为23℃,控制所述发酵料温度为25℃,且在温棚换气过程中,控制棚内相对湿度大于等于70%,并保持覆盖的黄沙湿润。若棚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半夜、早晨和晚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午间换气时间;若棚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早上和午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夜间换气时间。若棚内的湿度低于设定范围,则往覆盖的黄沙上轻喷雾水和/或向地面、棚内壁喷洒石灰水。

出菇期间,控制棚内温度20℃,棚内湿度大于等于90%,并向覆盖的黄沙上喷水以供应出菇水分。若棚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半夜、早晨和晚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午间换气时间;若棚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早上和午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夜间换气时间。

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方法,通过对沙杵菇栽培料发酵和对温棚温度、湿度等条件的控制,能够满足沙杵菇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半人工半野生栽培方式,能够实现人工栽培;同时,还有出菇时间长的优点,即使在北方寒冷时期,出菇时间从10月上旬开始,至12月份,只要保持棚内不结冰,棚内温度能够达到20℃左右,在满足适当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均能出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水用石灰粉调PH值为14,然后与沙蒿渣拌合,堆成底宽1.8米,高0.9米的梯形长堆发酵,发酵15天,得到发酵沙蒿渣,所述沙蒿渣与水的拌合时的重量比例为1:1.4,发酵后的第5天、第8天和第11天分别各翻堆一次。

2)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料的各个组分的重量份配比如下:沙蒿渣:52份;玉米秸粉:25份;干羊粪粉:15份;干鸡粪粉5份;石膏粉0.01份;碳酸钙0.5份。按照该配比的沙杵菇栽培料,将除沙蒿渣的其他配料按照重量比1:1.2与水拌合,然后再与所述发酵沙蒿渣混合,继续发酵12天,得到发酵配料,本实施例的发酵时间为12天,且在发酵后的第7天、第12天分别各翻堆一次。

3)将所述发酵配料装入编织袋中,每个所述编织袋内的所述发酵配料的重量等于20kg,在温度为80℃的汽包中发酵100小时,发酵期间每隔12小时排气一次,直至没有氨味为止,得到发酵料。

4)将所述发酵料铺设在温棚的畦床内,待所述发酵料温度降至25℃时,将沙杵菇菌种与所述发酵料混合,覆盖黑地膜,并控制棚内温度为25℃,具体的,发酵料的铺设厚度为6cm,每一平米所述发酵料内混合有1kg沙杵菇菌种。

5)10天后,揭去黑地膜,在所述发酵料上覆盖黄沙;每日对所述温棚换气,并控制棚内温度为18℃,控制所述发酵料温度为23℃,且在温棚换气过程中,控制棚内相对湿度大于等于75%,并保持覆盖的黄沙湿润。若棚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半夜、早晨和晚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午间换气时间;若棚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早上和午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夜间换气时间。若棚内的湿度低于设定范围,则往覆盖的黄沙上轻喷雾水和/或向地面、棚内壁喷洒石灰水。

出菇期间,控制棚内温度15℃,棚内湿度大于等于92%,并向覆盖的黄沙上喷水以供应出菇水分。若棚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半夜、早晨和晚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午间换气时间;若棚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早上和午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夜间换气时间。

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方法,通过对沙杵菇栽培料发酵和对温棚温度、湿度等条件的控制,能够满足沙杵菇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半人工半野生栽培方式,能够实现人工栽培;同时,还有出菇时间长的优点,即使在北方寒冷时期,出菇时间从10月上旬开始,至12月份,只要保持棚内不结冰,棚内温度能够达到20℃左右,在满足适当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均能出菇。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水用石灰粉调PH值为13.5,然后与沙蒿渣拌合,堆成底宽1.6米,高1米的梯形长堆发酵,发酵13天,得到发酵沙蒿渣,所述沙蒿渣与水的拌合时的重量比例为1:1.4,发酵后的第5天、第8天和第11天分别各翻堆一次。

2)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料的各个组分的重量份配比如下:沙蒿渣:50份;玉米秸粉:28份;干羊粪粉:12份;干鸡粪粉:7份;石膏粉0.008份;碳酸钙0.7份。按照该配比的沙杵菇栽培料,将除沙蒿渣的其他配料按照重量比1:1.2与水拌合,然后再与所述发酵沙蒿渣混合,继续发酵13天,得到发酵配料,本实施例的发酵时间为13天,且在发酵后的第7天、第12天分别各翻堆一次。

3)将所述发酵配料装入编织袋中,每个所述编织袋内的所述发酵配料的重量等于15kg,在温度为70℃的汽包中发酵140小时,发酵期间每隔12小时排气一次,直至没有氨味为止,得到发酵料。

4)将所述发酵料铺设在温棚的畦床内,待所述发酵料温度降至20℃时,将沙杵菇菌种与所述发酵料混合,覆盖黑地膜,并控制棚内温度为23℃,具体的,发酵料的铺设厚度为6cm,每一平米所述发酵料内混合有1kg沙杵菇菌种。

5)10天后,揭去黑地膜,在所述发酵料上覆盖黄沙;每日对所述温棚换气,并控制棚内温度为20℃,控制所述发酵料温度为24℃,且在温棚换气过程中,控制棚内相对湿度大于等于80%,并保持覆盖的黄沙湿润。若棚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半夜、早晨和晚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午间换气时间;若棚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早上和午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夜间换气时间。若棚内的湿度低于设定范围,则往覆盖的黄沙上轻喷雾水和/或向地面、棚内壁喷洒石灰水。

出菇期间,控制棚内温度17℃,棚内湿度大于等于95%,并向覆盖的黄沙上喷水以供应出菇水分。若棚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半夜、早晨和晚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午间换气时间;若棚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早上和午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夜间换气时间。

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方法,通过对沙杵菇栽培料发酵和对温棚温度、湿度等条件的控制,能够满足沙杵菇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半人工半野生栽培方式,能够实现人工栽培;同时,还有出菇时间长的优点,即使在北方寒冷时期,出菇时间从10月上旬开始,至12月份,只要保持棚内不结冰,棚内温度能够达到20℃左右,在满足适当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均能出菇。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水用石灰粉调PH值为13,然后与沙蒿渣拌合,堆成底宽1.7米,高1.1米的梯形长堆发酵,发酵14天,得到发酵沙蒿渣,所述沙蒿渣与水的拌合时的重量比例为1:1.4,发酵后的第5天、第8天和第11天分别各翻堆一次。

2)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料的各个组分的重量份配比如下:沙蒿渣:49份;玉米秸粉:26份;干羊粪粉:14份;干鸡粪粉8份;石膏粉0.009份;碳酸钙0.7份。按照该配比的沙杵菇栽培料,将除沙蒿渣的其他配料按照重量比1:1.2与水拌合,然后再与所述发酵沙蒿渣混合,继续发酵14天,得到发酵配料,本实施例的发酵时间为15天,且在发酵后的第7天、第12天分别各翻堆一次。

3)将所述发酵配料装入编织袋中,每个所述编织袋内的所述发酵配料的重量等于15kg,在温度为75℃的汽包中发酵150小时,发酵期间每隔12小时排气一次,直至没有氨味为止,得到发酵料。

4)将所述发酵料铺设在温棚的畦床内,待所述发酵料温度降至22℃时,将沙杵菇菌种与所述发酵料混合,覆盖黑地膜,并控制棚内温度为24℃,具体的,发酵料的铺设厚度为6cm,每一平米所述发酵料内混合有1kg沙杵菇菌种。

5)10天后,揭去黑地膜,在所述发酵料上覆盖黄沙;每日对所述温棚换气,并控制棚内温度为21℃,控制所述发酵料温度为24.5℃,且在温棚换气过程中,控制棚内相对湿度大于等于85%,并保持覆盖的黄沙湿润。若棚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半夜、早晨和晚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午间换气时间;若棚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早上和午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夜间换气时间。若棚内的湿度低于设定范围,则往覆盖的黄沙上轻喷雾水和/或向地面、棚内壁喷洒石灰水。

出菇期间,控制棚内温度18℃,棚内湿度大于等于96%,并向覆盖的黄沙上喷水以供应出菇水分。若棚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半夜、早晨和晚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午间换气时间;若棚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范围,则在早上和午间增加换气时间,减少夜间换气时间。

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方法,通过对沙杵菇栽培料发酵和对温棚温度、湿度等条件的控制,能够满足沙杵菇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半人工半野生栽培方式,能够实现人工栽培;同时,还有出菇时间长的优点,即使在北方寒冷时期,出菇时间从10月上旬开始,至12月份,只要保持棚内不结冰,棚内温度能够达到20℃左右,在满足适当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均能出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