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进气歧管和内燃发动机

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进气歧管和内燃发动机

摘要

一种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其构造成将内燃发动机(10)内的窜缸混合气排放至进气歧管(12)内的进气通道(13)。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包括窜缸混合气通道(15)、流量控制阀(18)、连通孔(40)和盖(50)。窜缸混合气通道(15)包括发动机气体通道(16)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连通孔(40)设置在进气歧管(12)中。连通孔(40)构造成连通进气歧管(12)的外部与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位于流量控制阀(18)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部分。连通孔(40)使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通向大气。盖(50)构造成打开及闭合连通孔(40)。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88877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610083949.1

  • 发明设计人 岩爪幸男;矢野秀任;

    申请日2016-02-06

  • 分类号F01M13/00;F02M35/104;

  • 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艳江

  • 地址 日本爱知县丰田市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0:23:3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6-26

    授权

    授权

  • 2017-11-10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F01M13/00 登记生效日:2017102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0206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9-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01M13/00 申请日:201602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8-2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窜缸混合气从内燃发动机内排放至进气通道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涉及一种设置在内燃发动机中的进气歧管、以及涉及一种内燃发动机。

背景技术

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设置有发动机气体通道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发动机气体通道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用作窜缸混合气在其中经过的通道并且在下文被称为窜缸混合气通道。发动机气体通道与例如气缸盖的内燃发动机一体地形成。进气歧管气体通道与进气歧管一体地形成。内燃发动机的内部与形成在进气歧管内的进气通道通过窜缸混合气通道彼此连通。随后,窜缸混合气排放至进气通道。窜缸混合气通道设置有用于控制通过窜缸混合气通道排放至进气通道的窜缸混合气的量的流量控制阀。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3-151872(JP 2013-151872 A)公开了一种用作窜缸混合气通道的通道,该通道在内燃发动机内延伸并且允许气缸盖的内部与曲轴箱的内部彼此连通。

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监测窜缸混合气通道在流量控制阀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一部分中的压力(下游部分)。这使得可以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运行检查例如如下文所述地执行。

在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中,窜缸混合气通道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部分与进气通道连接。作为流量控制阀——频繁使用的阀,该阀在窜缸混合气通道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部分中的压力变得比上游侧的部分中的压力低时打开,其中,窜缸混合气通道在上游侧的部分在下文被称为上游部分。这意味着这些流量控制阀中的许多流量控制阀根据下游部分与上游部分之间的压力差打开及关闭。在其 中使用这样的流量控制阀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中,窜缸混合气通道的下游部分内的气体被抽吸,并且对下游部分的内部压力进行监测。因此可以执行对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

由于气体的抽吸,窜缸混合气通道的下游部分的内部压力降低,并且流量控制阀正确地打开。随后,发动机内的压力从上游部分引入到下游部分中。因此,下游部分中的压力不会变得很低。相比之下,当流量控制阀保持关闭并且即使在窜缸混合气通道的下游部分的内部压力由于气体的抽吸而降低的情况下也没有打开时,发动机内的压力没有引入到下游部分。因此,下游部分中的压力极大地降低。通过监测窜缸混合气通道的下游部分的内部压力,可以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即流量控制阀的运行检查。

当执行具有下述结构的这种类型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时:在该结构中,发动机气体通道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通过软管彼此连接,可以通过运行检查设备来使软管断开连接以及连接软管。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简单的程序来监测窜缸混合气通道内的压力。

发明内容

然而,当窜缸混合气通道与内燃发动机和进气歧管一体地形成时,不太可能采用使窜缸混合气通道的一部分断开连接并且将窜缸混合气通道的该一部分与运行检查设备连接的方法。因此,难以监测窜缸混合气通道的内部压力以及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作为其中窜缸混合气通道与内燃发动机和进气歧管一体地形成的示例,在JP 2013-151872 A中描述了窜缸混合气通道。

提供了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和进气歧管,其中,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即使在窜缸混合气通道与内燃发动机和进气歧管一体地形成时也容易地执行。

根据实施方式,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将内燃发动机内的窜缸混合气排放至进气歧管内的进气通道。该装置包括发动机气体通道、进气歧管气体通道和窜缸混合气通道。发动机气体通道形成在内燃发动机中,并且进气歧管气体通道形成在进气歧管中。窜缸混合气通道允许内燃发动机的内部与进气通道彼此连通。窜缸混合气通过 窜缸混合气通道。该装置还包括流量控制阀和连通孔。流量控制阀设置在窜缸混合气通道中并且控制通过窜缸混合气通道的窜缸混合气的量。连通孔设置在进气歧管中。由于连通孔,流量控制阀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部分与进气歧管的外部连通。这意味着连通孔允许进气歧管气体通道通向大气。此外,该装置包括设置成打开及闭合连通孔的盖。

由于允许窜缸混合气通道的内部与进气歧管的外部彼此连通的连通孔设置在进气歧管中,可以通过利用连通孔来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然而,简单地设置连通孔使得在内燃发动机运行时窜缸混合气通道的位于流量控制阀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部分(进气歧管气体通道)通过连通孔通向大气。因此,窜缸混合气通道内的气体(包括窜缸混合气和进气)释放到大气中,并且大气流入到窜缸混合气通道中,从而引起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错误运行。关于此点,通过上述装置,由于提供了能够打开及闭合连通孔的盖,窜缸混合气通道在内燃发动机运行时由于通过盖闭合了连通孔而没有通向大气。因此,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正常运行。此外,当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时,通过打开盖,窜缸混合气通道的位于流量控制阀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部分通过连通孔而通向进气歧管的外部。通过将运行检查设备连接至连通孔,可以容易地监测窜缸混合气通道的内部压力。因此,根据上述装置,即使窜缸混合气通道与内燃发动机和进气歧管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容易地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

根据实施方式,盖可以包括第一边、第一通孔和狭槽。狭槽可以包括第二通孔,并且第一边可以为盖的长边中的一个长边。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可以彼此相距给定的距离设置,以及狭槽可以从第二通孔延伸至第一边。狭槽可以延伸至圆的圆周的轨迹与第一边彼此相交的交点处。该圆可以具有由从第一通孔至第二通孔的距离所限定的半径。盖可以构造成在闭合连通孔时通过插入到第一通孔中的第一外螺纹部和插入到第二通孔中的第二外螺纹部紧固至进气歧管。

根据上述装置,通过利用设置在盖中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以及分别插入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的第一外螺纹部和第二外螺纹部的螺纹连接,可以在闭合连通孔的状态下将盖紧固并且固定至进 气歧管。此外,从用作起始点的第二通孔延伸的狭槽形成在盖中,从而可以在没有使盖撞击第二外螺纹部的情况下使盖绕第一通孔转动。因此,通过松开两个螺纹连接部分处的螺钉,可以在不移除盖的情况下使盖绕第一通孔转动。因此,可以通过将盖从进气歧管的连通孔闭合的位置移位而使连通孔通向外部。如上文所述的,根据上述装置,可以在不将盖从进气歧管移除的情况下使用盖来闭合连通孔或使连通孔通向进气歧管外部。

根据实施方式,流量控制阀可以在流量控制阀正常时构造成使得流量控制阀的开度根据发动机气体通道中与进气通道中的压力差而改变。

在上述装置中,当流量控制阀在气流方向上的上游侧与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之间具有压力差时,窜缸混合气通道在流量控制阀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部分(下游部分)中的压力根据流量控制阀的打开/关闭状态来改变。因此,可以在流量控制阀正常打开时通过监测下游部分中的压力、以及在流量控制阀在正常关闭时通过监测下游部分中的压力来判定流量控制阀是否正常运行。

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了构造成允许流体朝向内燃发动机的进气端口通过的进气通道。窜缸混合气通道构造成允许窜缸混合气通过。窜缸混合气的流量通过流量控制阀来控制。窜缸混合气通道包括发动机气体通道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发动机气体通道与内燃发动机一体地形成。连通孔将进气歧管气体通道的一部分连通至外部。进气歧管气体通道的该一部分位于流量控制阀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连通孔使得进气歧管气体通道通向大气,并且盖构造成打开及关闭连通孔。

通过设置允许进气歧管气体通道的内部与进气歧管的外部彼此连通的连通孔,可以通过利用连通孔来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即,流量控制阀)的运行检查。然而,通过简单地设置连通孔,在内燃发动机运行时,进气歧管气体通道的位于流量控制阀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部分通过连通孔通向大气,并且进气歧管气体通道内的气体(包括窜缸混合气和进气)释放到大气中,并且大气流入到进气歧管气体通道中。关于此点,在上述进气歧管中,由于设置了能够打开及闭合连通孔的盖,在内燃发动机运行时,进气歧管 气体通道由于通过利用盖来闭合连通孔而没有通向大气。此外,当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时,通过打开盖,使进气歧管气体通道的位于流量控制阀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部分通过连通孔通向进气歧管的外部。通过将运行检查设备连接至连通孔,可以容易地监测窜缸混合气通道的内部压力。因此,根据上述进气歧管,即使窜缸混合气通道(进气歧管气体通道)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容易地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

根据实施方式,盖可以包括第一通孔、狭槽和第一边。狭槽可以包括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可以彼此相距一定距离设置。狭槽可以从第二通孔延伸至第一边,并且延伸至圆的圆周的轨迹与第一边彼此相交的交点处。该圆可以具有由从第一通孔至第二通孔的距离所限定的半径。盖可以构造成在闭合连通孔时通过插入到第一通孔中的第一外螺纹部和插入到第二通孔中的第二外螺纹部紧固至进气歧管。

根据进气歧管,通过利用设置在盖中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以及分别插入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的第一外螺纹部和第二外螺纹部的螺纹连接,可以在闭合连通孔的情况下将盖紧固并且固定至进气歧管。此外,从用作起始点的第二通孔延伸的狭槽形成在盖中,从而可以在没有使盖撞击第二外螺纹部的情况下使盖绕第一通孔转动。因此,通过松开两个螺纹连接部分处的螺钉,可以在不移除盖的情况下使盖绕第一通孔转动。因此,可以通过将盖从连通孔闭合的位置移位而使连通孔通向进气歧管的外部。如上文所述的,根据进气歧管,可以在不移除盖的情况下使用盖来闭合连通孔或使连通孔通向进气歧管外部。

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内燃发动机。内燃发动机包括进气歧管、发动机气体通道、流量控制阀和盖。进气歧管包括进气通道、进气歧管气体通道和连通孔。发动机气体通道设置在内燃发动机中。发动机气体通道和进气通道通过进气歧管气体通道彼此连接。发动机气体通道、进气歧管气体通道和进气通道构造成使得窜缸混合气从发动机气体通道的内部通过进气歧管气体通道流入到进气通道中。流量控制阀构造成控制窜缸混合气的量,并且设置在其中进气歧管气体通道与发动机气体通道彼此连接的部分处。盖构造成打开及闭合连通孔。 连通孔构造成将进气歧管的外部连通至进气歧管气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一部分位于流量控制阀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连通孔使得进气歧管气体通道通向大气。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和进气歧管的大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PCV阀的外周部分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3为进气歧管的立体图;

图4为进气歧管的立体图;

图5为进气歧管中的盖的外周部分的立体图;

图6为进气歧管中的连通孔的立体图;

图7为盖的侧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8为进气歧管的盖的外周部分在盖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9为在打开盖时盖及其外周部分的侧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10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和进气歧管的大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以及

图11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PCV阀的外周部分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和进气歧管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中所示,进气歧管12安装在内燃发动机10的气缸盖11上。在进气歧管12内形成有进气通道13,流体、主要是吸入的空气通过该进气通道13。进气通道13与形成在气缸盖11中的各个进气端口14连接。内燃发动机10为直列四缸发动机。

在该实施方式中,窜缸混合气通过的通道(窜缸混合气通道15)由发动机气体通道16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构造而成。窜缸混合气从气缸盖11的内部排放至进气歧管12的进气通道13。发动机气体通道16形成在气缸盖11中,并且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形成在进气歧管12中。如图2中所示,发动机气体通道16在气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部分——在下文被简称为上游侧——与气缸盖11的内部连通。随后,发动机气体通道16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部分——在下文被简称为下游侧——在气缸盖11与进气歧管12的连接表面11A上开口。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在上游侧的端部部分在气缸盖11与进气歧管12的连接表面12A上开口。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在下游侧的端部部分与进气歧管12的进气通道13连通。

在气缸盖11与进气歧管12之间具有发动机气体通道16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连接部分。在该连接部分中设置了PCV阀18。该PCV阀18为控制通过窜缸混合气通道15的窜缸混合气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阀。PCV阀18设置在发动机气体通道16的内部的连接部分侧的端部部分。在正常时,PCV阀18的开度根据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的压力差而改变。更详细地,PCV阀18在发动机气体通道16的内部压力比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高时打开。PCV阀18的开度在发动机气体通道16的内部压力变得比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高时减小。当PCV阀18打开时,气缸盖11内的窜缸混合气通过窜缸混合气通道15流入到进气歧管12内的进气通道13中,该窜缸混合气通道15由发动机气体通道16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形成。随后,通过窜缸混合气通道15的窜缸混合气的流量根据PCV阀18的开度来控制。本文中的窜缸混合气更详细地意为包含窜缸混合气的气体。

接下来,对前述进气歧管12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和图4中所示,用作稳压罐(surge tank)的容积部分21形成在进气歧管12内。在进气歧管12中形成有进气引入端口22,进气引入端口 22允许进气歧管12的外部与容积部分21的内部彼此连通。进气管(未示出)与进气引入端口22连接。在进气歧管12内形成有四个分支通道,所述四个分支通道从用作起始点的容积部分21延伸至进气歧管12的连接表面11A。四个分支通道为第一进气分支通道23、第二进气分支通道24、第三进气分支通道25和第四进气分支通道26。第一进气分支通道23至第四进气分支通道26分别与图1中示出的内燃发动机10的气缸的进气端口14连接。在进气歧管12中,进气通过进气引入端口22流入到容积部分21中。随后,已经流入的进气通过第一进气分支通道23至第四进气分支通道26分配至内燃发动机10的进气端口14中的每一者。

更详细地,前述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具有从用作起始点的进气歧管12的连接表面11A延伸的共用通道31。共用通道31分成两个分离通道32。所述分离通道32中的一个分离通道分成第一通道33和第二通道34,并且另一分离通道分成第三通道35和第四通道36。第一通道33的端部边缘在第一进气分支通道23内开口。第二通道34的端部边缘在第二进气分支通道24内开口。第三通道35的端部边缘在第三进气分支通道25内开口。第四通道36的端部边缘在第四进气分支通道26内开口。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图1中示出的发动机气体通道16和PCV阀18的已经流入到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窜缸混合气被分配到内燃发动机10的各个气缸中并且被排放。更详细地,窜缸混合气通过共用通道31、分离通道32、以及第一通道33至第四通道36被分配到第一进气分支通道23至第四进气分支通道26。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图1中示出的内燃发动机10的气缸盖11内的窜缸混合气通过窜缸混合气通道15和PCV阀18排放至进气歧管12的进气通道13,该窜缸混合气通道15由发动机气体通道16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形成。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内燃发动机10的运行停止时,仍可以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当PCV阀18的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具有压力差时,窜缸混合气通道15在PCV阀18的下游侧的部分的内部压力(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根据PCV阀18的打开/关闭状态而改变。基于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 部压力在PCV阀18正常运行时打开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此外,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在PCV阀18正常运行时关闭的情况下进行监测。因此,可以判定PCV阀18是否正常运行。

具体地,在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内的气体被抽吸的同时监测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随后,判定PCV阀18是否正确地打开。在该运行检查中,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由于气体的抽吸而降低。当PCV阀18正确打开时,气缸盖11内的压力通过发动机气体通道16引入到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中。因此,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中的压力不会变得很低。相比之下,当PCV阀18保持关闭并且即使在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由于气体抽吸而降低的情况下也没有打开时,气缸盖11内的压力没有引入到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中。因此,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中的压力极大地降低。通过如上所述地监测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可以检查PCV阀18的阀打开。

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运行检查中,在将气体引入到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中的同时监测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从而判定PCV阀18是否正确关闭。当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由于气体的引入而增高并且PCV阀18正确关闭时,气体不再从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流出至发动机气体通道16。因此,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中的压力变高。另一方面,当PCV阀18保持打开并且即使在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由于气体的引入而增高的情况下也没有关闭时,气体从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流出到发动机气体通道16中。因此,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中的压力没有变得很高。通过如上文所述地监测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可以检查PCV阀的阀关闭。

通过设置允许进气歧管12的外部与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彼此连通的连通孔40,可以将运行检查设备与连通孔40连接。运行检查设备构造成监测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这意味着可以利用与连通孔40连接的运行检查设备来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然而,仅设置连通孔40使得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在内燃发动机10运行的同时通过连通孔40通向大气。因此,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内的气体(包括窜缸混合气和进气)释放至大气, 并且大气流入到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中,从而使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错误地运行。

基于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进气歧管12设置有连通孔40和盖50,该连通孔40允许进气歧管12的外部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彼此连通,该盖50能够打开以及闭合该连通孔40。随后,当不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时,盖50闭合连通孔40。另一方面,当执行运行检查时,盖50打开,并且连通孔40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因此通向大气。

下文对盖50和连通孔4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和图7中所示,盖50具有平板形状并且包括具有大体为长圆形形状的基部部分51。基部部分51的两个长边被称为第一边71和第二边72。第一通孔52沿纵向方向设置在基部部分51的一个端部附近。第二通孔53设置在另一端部附近。狭槽54也设置在基部部分51中。具有长孔形状的狭槽54从第二通孔53延伸至第一边。

如图7中所示,第一通孔52的中心设定为中心C,并且假定绘出圆(在附图中由交替的长短虚线示出),其中,从第一通孔52的中心至第二通孔53的中心的距离R用作该圆的半径。狭槽54为在从第二通孔53至第一边的轨迹上延伸的长缺失部分。更具体地,狭槽54沿与第一通孔52的中心和第二通孔53的中心之间的直线正交的方向线性地延伸。

如图5和图7中所示,在盖50中,接合凸耳55分别沿纵向方向设置在基部部分51的两个端部部分中。接合凸耳55具有沿连接第一通孔52的中心和第二通孔53的中心的方向延伸的形状。接合凸耳55中的每一个接合凸耳均由从基部部分51的端部部分彼此平行地突出的两个突出板构造而成。在盖50中,阻挡凸耳56也沿纵向方向设置在基部部分51的端部部分中的一个端部部分中。阻挡凸耳56具有沿与第一通孔52的中心和第二通孔53的中心之间的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形状。

此外,如图5和图6中所示,进气歧管12具有允许进气歧管12的外部与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即共用通道31彼此连通的连通孔40。在进气歧管12的表面上,设置有具有绕连通孔40的整 个圆周延伸的形状的垫圈41。

在进气歧管12中,两个外螺纹部——第一外螺纹部42和第二外螺纹部43——在夹持连通孔40的位置处直立。当盖50安装成闭合连通孔40时,第一外螺纹部42插入到盖50的第一通孔52中,并且第二外螺纹部43插入到盖50的第二通孔53中。此外,在进气歧管12中,两个圆柱形接合突出部分44在夹持第一外螺纹部42与第二外螺纹部43的位置处直立。当盖50安装成闭合连通孔40时,两个接合突出部分44分别与两个接合凸耳55接合。

此外,在进气歧管12中,四个阻挡(interfering)突出部分45、46、47和48设置有在连通孔40的外周突出的形状。所有阻挡突出部分45至48在盖50固定在闭合连通孔40的状态时(图5中示出的状态)形成为沿着盖50的端部部分中的一个端部部分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形状。

在进气歧管12中,在第一外螺纹部42的附近设置有以圆柱形形状突出的接合突出部分49。图8示出了盖50在进气歧管12的在第一外螺纹部42插入盖50的第一通孔52中的状态下绕该第一外螺纹部42在给定角度下转动的状态。接合突出部分49在盖50处于该状态下时设置在允许盖50的接合凸耳55中的一个接合凸耳与接合突出部分49接合的位置处。

当连通孔40由盖50闭合时,第一外螺纹部42插入到盖50的第一通孔52中,并且第二外螺纹部43插入到盖50的第二通孔53中。螺母57分别拧到第一外螺纹部42和第二外螺纹部43中。因此,盖50在盖50夹持在螺母57与进气歧管12之间的状态下紧固至进气歧管12。随后,连通孔40由盖50闭合。此时,由于垫圈41在进气歧管12与盖50之间保持在压缩状态中,因此,进气歧管12的表面与盖50之间的间隙由垫圈41密封。

下文对通过设置连通孔40和盖50所获得的效果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盖50的第一通孔52和第二通孔53、以及进气歧管12的第一外螺纹部42和第二外螺纹部43,可以在连通孔40由盖50闭合的状态(图5中示出的状态)下将盖50紧固至进气歧管12。当内燃发动机40运行时,连通孔40由盖50闭合。因此, 窜缸混合气通道15没有通向大气。由此,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正确地运行。

当盖50紧固至进气歧管12、同时闭合连通孔40时,盖50的两个接合凸耳55和进气歧管12的两个接合突出部分44分别彼此接合。因此,在闭合连通孔40的同时接合盖50,从而使得可以限制盖50不必要地绕第一通孔52转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从用作起始点的第二通孔53延伸的狭槽54形成在盖50中。因此,当绕第一通孔52转动盖50时,可以在不撞击第二外螺纹部43的情况下转动盖50。因此,通过松开紧固至第一外螺纹部42的螺母57和紧固至第二外螺纹部43的螺母57,可以在不将盖50从进气歧管12上移除的情况下使盖50绕第一通孔52转动。

然而,在该实施方式中,阻挡突出部分45至48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进气歧管12中。因此,即使盖50在盖50仍位于用于闭合连通孔40的位置处时试图转动,盖50撞击阻挡突出部分45至48,并且限制盖50转动。因此,如图9中所示,当转动盖50以打开连通孔40时,需要将盖50首先移动离开连通孔40。这意味着盖50从连通孔闭合的位置移动至盖50不撞击阻挡突出部分45至48的位置。因此,可以使盖50绕第一通孔52转动。此处,连通孔40闭合的位置为在图9中由交替的长短虚线示出的位置。盖50没有撞击阻挡突出部分45至48的位置为图9中由实线示出的位置。

由于设置了上述阻挡突出部分45至48,在转动盖50时,盖50与阻挡突出部分45至48的顶端接触。因此,盖50沿朝向连通孔40的方向上的运动被限制。因此,当盖50转动时,可以抑制盖50摩擦垫圈41,并且抑制盖50的端部部分与垫圈41接触。因此,可以抑制损坏垫圈41。

如由图8中的箭头所示的,通过使盖50绕第一通孔52转动,可以使连通孔40通向进气歧管12的外部。

在该实施方式中,盖50和进气歧管12具有下述结构:所述结构使接合凸耳55中的一个接合凸耳和接合突出部分49能够在盖50转动至给定转动位置(图8中示出的状态)时彼此接合以打开连通 孔40。通过允许盖50的接合凸耳55中的一个接合凸耳与进气歧管12的接合突出部分49彼此接合,限制了盖50绕第一通孔52的转动。以此方式,盖50构造成在连通孔40打开的状态下被锁定。由于该结构,因此在将运行检查设备与连通孔40连接时,不需要用手托着盖50,从而使得容易地完成运行检查设备的连接。

根据该实施方式,可以在不将盖50从进气歧管12移除的情况下,通过盖50来闭合连通孔40或者使连通孔40通向进气歧管12的外部。

当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时,通过打开盖50可以使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通过连通孔40通向进气歧管12的外部。因此可以将运行检查设备与连通孔40连接。运行检查设备为能够吸入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内的气体以及将气体引入到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中的设备。此外,运行检查设备包括用于测量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的设备。

如上文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窜缸混合气通道15、即发动机气体通道16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与进气歧管12和气缸盖11一体地形成。然而,通过打开盖50并且将运行检查设备与连通孔40连接,可以容易地监测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因此,可以容易地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盖50在错误的安装条件下试图安装在进气歧管12上时,盖50的阻挡凸耳56在安装过程中撞击进气歧管12的阻挡突出部分45、48和接合突出部分49,从而限制盖50的安装。

具体地,当盖50在进气歧管12的第一外螺纹部42插入到盖50的第一通孔52中并且第二外螺纹部43插入到盖50的第二通孔53中的状态下里面翻到外面时,盖50的阻挡凸耳56撞击阻挡突出部分48。同时,即使盖50在第二外螺纹部43错误地插入到第一通孔52并且第一外螺纹部42错误地插入到第二通孔53时没有里面翻到外面,盖50的阻挡凸耳56撞击阻挡突出部分45。此外,当第二外螺纹部43错误地插入到第一通孔52并且第一外螺纹部42错误地插入到第二通孔53时,并且此外,盖50里面翻到外面,盖50的阻挡凸耳56撞击接合突出部分49。

反之,当盖50在如图5中所示的正确的安装条件下安装时,盖50的阻挡凸耳56不撞击进气歧管12的阻挡突出部分45、48和接合突出部分49。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防止盖50错误地安装。

如到目前为止所说明的,根据该实施方式,获得了下文陈述的效果。进气歧管12设置有允许进气歧管12的外部与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彼此连通的连通孔40,使得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通向大气。此外,盖50设置在进气歧管12中,以能够打开及闭合连通孔40。因此,即使窜缸混合气通道15与进气歧管12和气缸盖11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容易地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

盖50的基部部分51设置有狭槽54,该狭槽54具有从第二通孔53延伸至基部部分51的端部、即第一边的长孔形状。狭槽54具有延伸至交点A的形状,在该交点A处,圆与盖50的端部相交。圆绕用作中心C的第一通孔52形成,并且从第一通孔52至第二通孔53的距离R用作其半径。当用盖50闭合连通孔40时,第一外螺纹部42首先插入到第一通孔52中,并且第二外螺纹部43插入到第二通孔53中。随后,通过将螺母57分别拧到第一外螺纹部42和第二外螺纹部43中,盖50紧固至进气歧管12。因此,可以在不将盖50从进气歧管12移除的情况下闭合连通孔40以及使连通孔40通向进气歧管12的外部。

由于使用了PCV阀18,在其中,正常时开度变化取决于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的压力差。因此,在PCV阀18在PCV阀18正常运行时打开的情况下、以及在PCV阀18在PCV阀18正常运行时关闭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监测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内部压力来判定PCV阀18是否正常运行。

在下文中,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和进气歧管的主要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进行了说明。

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和进气歧管中,仅PCV阀18的布置位置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和进气歧管的PCV阀18的布置位置不同。下文对PCV阀18的布置模式进行说明。

图10示出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和进气歧管的大体结构。图11示出了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中的PCV阀的外周部分的截面结构。在图10和图1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中那些部分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省略了对那些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窜缸混合气通道65由发动机气体通道66和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构造而成,该发动机气体通道66与气缸盖61一体地形成,该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与进气歧管62一体地形成。窜缸混合气通道65为窜缸混合气从内燃发动机60的气缸盖61的内部排放至进气歧管62的进气通道13所通过的通道。

如图11中所示,发动机气体通道66在上游侧的端部部分与气缸盖61的内部连通。发动机气体通道66在下游侧的端部部分在气缸盖61与进气歧管62的连接表面61A上开口。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在上游侧的端部部分在气缸盖61与进气歧管62的连接表面62A上开口。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在下游侧的端部部分与进气歧管62的进气通道13连通。

PCV阀18设置在气缸盖61与进气歧管62之间的发动机气体通道66与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的连接部分中。PCV阀18控制通过窜缸混合气通道65的窜缸混合气的流量。PCV阀设置在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的内部的连接部分侧的端部部分中。

根据该实施方式,获得了下文陈述的效果。进气歧管62设置有允许进气歧管62的外部与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彼此连通的连通孔40,从而使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通向大气。同样,构造成能够打开及闭合连通孔40的盖50设置在进气歧管62中。因此,尽管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与进气歧管62一体地形成,可以通过打开盖50将运行检查设备与连通孔40连接。因此可以容易地监测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的内部压力。这意味着可以容易地执行PCV阀18的运行检查。

盖50的基部部分51设置有狭槽54,该狭槽54从第二通孔53延伸至基部部分51的端部。假定绘制了圆,其中,第一通孔52的中心设定为中心C,并且从第一通孔52的中心至第二通孔53的中心的距离R用作该圆的半径。在这种情况下,狭槽54具有延伸至 其中圆的轨迹与盖50的第一边相交的交点A的形状。随后,当用盖50闭合连通孔40时,第一外螺纹部42插入到盖50的第一通孔52,并且第二外螺纹部43插入到盖50的第二通孔53。在螺母57分别拧入到第一外螺纹部42和第二外螺纹部43时,盖50紧固至进气歧管62。因此,可以在不将盖50从进气歧管62移除的情况下使用盖50来闭合连通孔40或使连通孔40通向进气歧管62的外部。

由于使用了PCV阀18,在其中,正常时开度变化取决于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的压力差。因此,在PCV阀18在PCV阀18正常运行时打开的情况下、以及在PCV阀在PCV阀18正常运行时关闭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监测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的内部压力来判定PCV阀18是否正常运行。

前述实施方式可以如下文所述地改变以及实施。在各个前述实施方式中,用于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的模式可以随意地改变,只要可以基于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67的内部压力来精确地判定是否发生异常即可。具体地,作为运行检查设备,可以使用测量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67的内部压力的设备。运行检查设备能够基于由运行检查设备在内燃发动机10的运行期间测量的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67的内部压力与由发动机的运行情况所了解到的PCV阀18的运行状态之间的关系来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

在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中,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67与进气歧管12、62的进气通道13连接。因此,当PCV阀18在内燃发动机10、60的运行期间关闭时,进气负压力引入到进气歧管进气通道17、67中。随后,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67的内部压力变低。另一方面,当PCV阀18在内燃发动机10的运行期间打开时,气缸盖11、61内的压力从发动机气体通道16、66引入到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67中。因此,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67的内部压力没有变得很低。根据上述装置,通过监测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67的内部压力,可以监测PCV阀18的阀关闭。应用了用于执行运行检查的上述模式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还能够适用于其中电磁控制阀设置为基于根据内燃发动机10、60的运行状态的命令信号而运行的PCV阀的装置。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进气歧管12、62中的各阻挡突出部分45至48。在各个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省略进气歧管12、62的各个接合突出部分44、49。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盖50的各个接合凸耳55。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盖50的阻挡凸耳5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PCV阀18设置在发动机气体通道16的内部的发动机气体通道16与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的连接部分侧的端部部分中。随后,设置了连通孔40,该连通孔40允许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在PCV阀18的下游侧的部分与进气歧管12的外部彼此连通。在第二实施方式中,PCV阀18设置在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的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与发动机气体通道66的连接部分侧的端部部分中。随后,设置了连通孔40,该连通孔40允许进气歧管气体通道67在PCV阀18的下游侧的部分与进气歧管62的外部彼此连通。这意味着,只要设置允许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67在PCV阀18的下游侧的部分与进气歧管12、62的外部彼此连通的连通孔40,就可以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即使在窜缸混合气通道15、65与内燃发动机10、60和进气歧管12、62一体形成情况下也是如此。因此,PCV阀18的布置位置可以随意地改变,只要连通孔40形成在允许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67在PCV阀18的下游侧的部分与进气歧管12、62的外部彼此连通的位置处即可。例如,可以将PCV阀18设置在进气歧管气体通道17、67的途中,或者设置在发动机气体通道16、66的途中。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用于打开以及闭合连通孔40的盖可以构造成在执行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检查时从进气歧管12移除。

根据各个实施方式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和进气歧管可以适用于具有一缸至三缸的内燃发动机或具有五缸或更多缸的内燃发动机。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