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简单、灵敏检测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探针及其应用

简单、灵敏检测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探针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简单、灵敏检测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探针及其应用,该探针是从5ˊ端到3ˊ端由3~6个重复的CG碱基序列构成的DNA,且3ˊ端标记荧光基团。本发明探针能自杂交成为双链DNA,G碱基与荧光基团之间发生光电子诱导转移,使探针荧光被熄灭。当检测体系中含有核酸外切酶III时,它能沿3ˊ→5ˊ方向逐步催化水解双链DNA生成单核苷酸,使荧光基团与DNA分离而游离在溶液中,荧光基团的荧光得以恢复,通过检测体系的荧光强度即可实现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定量检测。采用本发明探针检测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方法简单、快捷、灵敏,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检出限可达到5×10-4U/mL。本发明探针还可用于核酸外切酶III抑制剂的筛选。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67103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陕西师范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610111735.0

  • 发明设计人 李保新;连晋予;

    申请日2016-02-29

  • 分类号C12N15/11(20060101);C12Q1/68(20060101);C12Q1/44(20060101);G01N21/64(20060101);

  • 代理机构61201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高雪霞

  • 地址 710062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32:4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8-24

    授权

    授权

  • 2016-07-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N15/11 申请日:201602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6-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酶活性的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简单、灵敏度检测核酸外 切酶III活性的探针,以及该探针在核酸外切酶III活性检测和抑制剂筛选中的应 用。

背景技术

核酸外切酶III属于DNA水解酶,能够沿双链DNA的3'→5'方向逐步催化去 除单核苷酸。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都与核酸外切酶III的活性有关。例如,保证DNA 复制的准确性、促进基因重组的顺利进行、修复双链DNA的损坏等。同时,核酸 外切酶III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信号放大检测技术中,以实现对目标分析物的高灵敏 度检测。因此,对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检测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药物的 研制开发,而且有利于将核酸外切酶III更好地应用到生物分析检测中。

传统的检测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方法是基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探针并 结合凝胶电泳的方法。然而,这些检测技术通常是不连续的,成本高,操作繁琐且 耗时,还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防止曝光过量。近年来,人们相继报道了利用荧光法 检测核酸外切酶III的活性来替代传统的检测方法。例如,Zhao等报道了一种利用 双标记分子信标荧光法快速检测核酸外切酶III的活性(Analyst,2014,139, 1081-1087)。Min等基于氧化石墨烯和单标记核酸探针构建了一种荧光生物传感器 用于核酸外切酶III的活性检测及抑制剂的筛选(Analyst,2012,137,2024–2026)。 Leung等提出了一种基于G-四聚体无标记荧光法检测核酸外切酶III的活性 (Methods,2013,64,218-223)。Su等设计的分子信标利用3'端富含的G碱基与相 对的5'端标的荧光素相互作用来对核酸外切酶III进行实时检测,检出限为0.04U/mL (Anal.Chem.,2012,84,5059–5065)。然而上述报道的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缺点, 如反应时间过长,需要对核酸探针进行荧光基团以及猝灭基团的双标记或者需要外 加猝灭材料,灵敏度低、选择性差等,大大地增加了实验体系的复杂性以及成本, 从而限制了检测方法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检测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方法存在 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荧光法简单、灵敏检测核酸外切酶III活性 及的探针,以及该探针在核酸外切酶III活性检测和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探针是从5'端到3'端由3~6个重复 的CG碱基序列构成的DNA,优选从5'端到3'端由4个重复的CG碱基序列构成的 DNA,且3'端标记荧光基团。

上述荧光基团为6-羧基荧光素、羧基四甲基罗丹明、2,7-二甲基-4,5-二氯-6-羧 基荧光素、四氯-6-羧基荧光素、六氯-6-甲基荧光素、德克萨斯红、3H-吲哚菁染料、 7-氨基-4-甲基香豆素、二乙胺基香豆素、萘并荧光素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探针在检测核酸外切酶III活性中的应用,具体检测方法由下述步骤组 成:

1、将探针溶解于含有5mmol/LMg2+和50mmol/LNa+的pH值为7.4的Tris-HCl 缓冲溶液中,使Tris-HCl缓冲溶液中探针的浓度为1x10-4mol/L,然后将其在90℃ 保温10分钟,再自然降温至室温并孵育30分钟,得到杂交后的探针。

2、用含有5mmol/LMg2+和50mmol/LNa+的pH值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 将杂交后的探针稀释至浓度为0.1~10μmol/L,然后加入不同活性的核酸外切酶III, 在37℃下孵育10~50分钟,用荧光光谱仪检测不同活性下核酸外切酶III对应的 荧光强度,绘制荧光强度随核酸外切酶III活性变化的标准曲线。

3、按照步骤2的方法检测待测样品的荧光强度,结合标准曲线的线性方程即 可确定待测样品中核酸外切酶III的活性。

上述步骤2中,优选用Tris-HCl缓冲溶液将杂交后的探针稀释至浓度为 0.2μmol/L,然后加入不同活性的核酸外切酶III,在37℃下孵育40分钟,用荧光 光谱仪检测不同活性下核酸外切酶III对应的荧光强度,绘制荧光强度随核酸外切 酶III活性变化的标准曲线。

本发明探针在核酸外切酶III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具体检测方法为:向60μL 浓度为0.2μmol/L杂交后的探针中加入30μL活性为5U/mL核酸外切酶III和30μL 不同的抑制剂,在37℃下孵育40分钟,其中核酸外切酶III和抑制剂均用含有5 mmol/LMg2+和50mmol/LNa+的20mmol/LpH值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配制成 溶液;然后用荧光光谱仪检测不同抑制剂对应体系的荧光强度,荧光强度越小,说 明抑制剂对核酸外切酶III的抑制效果越强。

本发明利用核酸外切酶III能沿双链DNA的3'→5'方向逐步催化去除单核苷酸, 但是对单链DNA或者单核苷酸不起作用的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种结构简单的探针, 该探针在缓冲溶液中能自组装成为双链DNA,G碱基与荧光基团之间发生光电子 诱导转移,使荧光被熄灭,当检测体系中含有核酸外切酶III时,核酸外切酶III沿 着探针的3'端作用,使荧光基团和DNA分离开游离在溶液中,荧光基团的荧光得 以恢复,通过检测体系的荧光强度即可实现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定量检测。采用 本发明探针检测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方法简单、快捷、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检 出限可达到5×10-4U/mL。本发明探针还可用于核酸外切酶III抑制剂的筛选。

附图说明

图1是不同活性核酸外切酶III对应体系的荧光发射光谱。

图2是活性为5×10-4~1×10-1U/mL的核酸外切酶III对应体系的荧光强度变化 曲线。

图3是活性为1×10-1~5U/mL的核酸外切酶III对应体系的荧光强度变化曲线。

图4是不同浓度金精三羧酸对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影响。

图5是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检测核酸外切酶III的原理验证图。

图6是杂交后的探针长度对检测体系的影响。

图7是杂交后的探针浓度对检测体系的影响。

图8是杂交后的探针和核酸外切酶III作用时间对检测体系的影响。

图9是杂交后的探针对不同酶的选择性检测结果。

图10是杂交后的探针对细胞裂解缓冲液(a)、海拉细胞裂解液(b)、海拉细 胞裂解液与抑制剂ATA(c)的检测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限 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检测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探针是碱基序列为5'-CGCGCGCG-3'的 DNA,且3'端用6-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由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上述探针在检测核酸外切酶III活性中的应用,检测方法由下述步骤组成:

1、将探针溶解于含有5mmol/LMg2+和50mmol/LNa+的20mmol/LpH值为7.4 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使Tris-HCl缓冲溶液中探针的浓度为1x10-4mol/L,然后将 其在90℃保温10分钟,再自然降温至室温并孵育30分钟,得到杂交后的探针。

2、用含有5mmol/LMg2+和50mmol/LNa+的20mmol/LpH值为7.4的Tris-HCl 缓冲溶液将杂交后的探针稀释至浓度为0.2μmol/L;向60μL浓度为0.2μmol/L杂 交后的探针中分别加入60μL活性为5×10-4、1×10-3、2×10-3、5×10-3、1×10-2、2×10-2、 5×10-2、1×10-1、2×10-1、5×10-1、1、2、5U/mL核酸外切酶III(购自宝生物工程(大 连)有限公司,用含有5mmol/LMg2+和50mmol/LNa+的20mmol/LpH值为7.4的 Tris-HCl缓冲溶液配制成溶液),在37℃下孵育40分钟,用FL-4600型荧光分光 光度计在最大激发波长为490nm、发射波长为518nm处检测不同活性下核酸外切 酶III对应的荧光强度(激发狭缝为10nm,发射狭缝为10nm),结果见图1,并 绘制荧光强度随核酸外切酶III活性变化的标准曲线,结果见图2~3。

如图1所示,随着核酸外切酶III的活性逐渐增大,体系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 由图2~3可见,在5×10-4~5U/mL活性范围内,体系的荧光强度与核酸外切酶III 的活性呈线性关系,其中核酸外切酶III活性为5×10-4~1×10-1U/mL时,荧光强度 与核酸外切酶III活性变化的线性方程为F=76.76+6322.75C,核酸外切酶III活性为 1×10-1~5U/mL时,荧光强度与核酸外切酶III活性变化的线性方程为 F=694.16+59.75C,式中F为体系的荧光强度,C为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相关系数 R分别为0.9975与0.9994,由相关系数可见,荧光强度与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线 性关系很好。

3、按照步骤2的方法检测待测样品的荧光强度,结合标准曲线的线性方程即 可确定待测样品中核酸外切酶III的活性。

实施例2

实施例1的探针在核酸外切酶III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具体方法如下:

向60μL浓度为0.2μmol/L杂交后的探针中分别加入30μL活性为5U/mL核酸 外切酶III(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和30μL浓度为0.2、0.5、1.0、2.0、 5.0、10.0、20.0mmol/L金精三羧酸(ATA),在37℃下孵育40分钟,其中核酸外 切酶III和ATA均用含有5mmol/LMg2+和50mmol/LNa+的20mmol/LpH值为7.4 的Tris-HCl缓冲溶液配制成溶液。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见图4。从图4 中可以看出,在固定核酸外切酶III活性情况下,随着ATA浓度的加大,体系的荧 光强度逐渐降低,这说明随着抑制剂ATA的浓度越来越大,核酸外切酶III活性逐 渐降低。当ATA的浓度为1.08μmol/L时,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一半,抑制效率达 到50%。该结果表明本发明方法能够应用于核酸外切酶III抑制剂的筛选。

为了确定本发明的最佳技术方案,发明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试验,具体 实验情况如下:

1、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检测核酸外切酶III的原理验证

如图5所示,当没有核酸外切酶III时(曲线a),富G序列可以代替传统的熄 灭基团与3'端标记的荧光基团发生光电子诱导转移效应,从而导致荧光基团的大部 分荧光被猝灭。当有核酸外切酶III存在时(曲线b,核酸外切酶III活性为5U/mL), 核酸外切酶III能沿杂交后的探针的3'→5'方向逐步催化水解成单核苷酸,使荧光分 子和DNA分离开游离在溶液中,荧光基团的荧光得以恢复。而当加入高温失活的 核酸外切酶III后(曲线c),荧光信号值与没有核酸外切酶III的结果几乎一致,证 明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确定杂交后的探针长度

分别设计合成碱基序列为5'-CGCGCG-3'(记为6bp,其TM温度为20.0℃)、 5'-CGCGCGCG-3'(记为8bp,其TM温度为40.8℃)、5'-CGCGCGCGCG-3'(记为 10bp,其TM温度为53.3℃)、5'-CGCGCGCGCGCG-3'(记为12bp,其TM温度为 61.6℃)、5'-CGCGCGCGCGCGCG-3'(记为14bp,其TM温度为67.6℃)的DNA, 且3'端用FAM标记,作为探针。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采用上述探针检测活性为 0.1U/mL的核酸外切酶III。从图6中可以看出,探针长度为4个重复的CG碱基 序列时,信噪比最佳,再结合探针的TM温度,本发明最佳选择探针从5'端到3'端 由4个重复的CG碱基序列构成的DNA。

3、确定杂交后的探针浓度

用含有5mmol/LMg2+和50mmol/LNa+的20mmol/LpH值为7.4的Tris-HCl 缓冲溶液分别将杂交后的探针稀释至浓度为0.05、0.1、0.2、0.5、1.0μmol/L,按照 实施例1的方法检测活性为0.1U/mL的核酸外切酶III,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7 可见,当杂交后的探针浓度为0.2μmol/L时,F/F0值最大。因此,本发明最佳选择 将杂交后的探针稀释至浓度为0.2μmol/L进行核酸外切酶III活性的检测。

4、确定探针与核酸外切酶III作用时间

采用实施例1的探针,在较低的核酸外切酶III(0.1U/mL)活性下,研究时间 的变化对检测体系的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见图8。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 的增加,检测体系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并在大约40分钟左右体系的荧光强度基本 上不再发生变化。因此,本发明选择核酸外切酶III的作用时间为40分钟。另外从 图8中我们可以看出,反应在10分钟后信噪比就达到了将近6倍,说明了该反应 体系的时效性很强,很大程度地缩短了检测时间。

5、选择性

为了考察本发明探针的选择性,发明人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分别对核酸外切酶 III(ExoIII)、核酸外切酶I(ExoI)、脱氧核糖核酸酶I(DNaseI)、尿嘧啶-DNA 糖基化酶(UDG)、T4多聚核苷酸激酶(T4PNK)进行检测,酶的活性均为0.05U/mL。 如图9所示,核酸外切酶III能够明显地降低体系的荧光强度,而其他的酶对体系 的荧光强度基本上没有影响。由此可见,本发明探针和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不受其他酶的干扰。

为了验证本发明方法在实际血样中的应用效果,发明人采用实施例1的探针对 人血清进行了核酸外切酶III标准加入回收实验,结果见表1。同时对发明人对细胞 裂解缓冲液、海拉细胞裂解液、海拉细胞裂解液与抑制剂ATA分别进行了检测, 结果见图10。

表1在血样中检测核酸外切酶III活性

由表1可见,核酸外切酶III的回收率为91%~105%,相对标准偏差RSD<1% (n=3),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抗干扰能力很强。

由图10可见,由于细胞裂解缓冲液中不含核酸外切酶III酶,大部分荧光被猝 灭(曲线a),当加入1μL海拉细胞裂解液时(曲线b),荧光基团的荧光得以恢复。 而当同时加入海拉细胞裂解液以及抑制剂ATA后(曲线c),荧光信号值与空白组 几乎一致,证明了海拉细胞内存在一定含量的核酸外切酶III。进一步说明了本发明 检测体系的实用性。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