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助听器以及助听器充电系统

助听器以及助听器充电系统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助听器以及助听器充电系统,即使高功耗化也避免频繁地进行电池的更换作业,并且实现构造的简化以及防水性的提高。助听器具有:二次电池(3),其标称电压超过空气电池的标称电压;驱动部件(5),其利用从二次电池(3)供给的电力来工作;充电部(112),其以规定电压向二次电池(3)供给直流电力;以及变压部(124),其将二次电池(3)的充电电力以适合于驱动部件(5)的工作的电压向驱动部件(5)输出。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59423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54798.6

  • 发明设计人 畑中武蔵;津田尚;

    申请日2014-09-29

  • 分类号H04R25/00;H02J7/00;H04R25/02;

  • 代理机构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刘新宇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12:1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4-17

    授权

    授权

  • 2016-06-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R25/00 申请日:201409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5-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二次电池的电力来工作的助听器以及助听器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地,为了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助听器具备能量密度高的空气电池作为电源。因而,现有的助听器具有用于取入外部的空气的构造,且包括以空气电池的输出电压即1.2V的电压工作的驱动部件(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15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2-5063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助听器中,当伴随高功能化而高功耗化时,空气电池的电力在短期间内被消耗,其结果,需要频繁地进行将已消耗的空气电池更换为满容量的空气电池的作业。另外,在上述现有的助听器中,为了使空气电池的放电持续进行而需要用于取入空气的构造,因此也存在构造容易复杂化这种问题、或防水性受损这种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高功耗化也能够避免频繁地进行电池的更换作业、并且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以及防水性的提高的助听器以及助听器充电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助听器,具有:二次电池,其标称电压超过空气电池的标称电压;驱动部件,其利用从所述二次电池供给的电力来工作;充电部,其以规定电压向所述二次电池供给直流电力;以及变压部,其将所述二次电池的充电电力以适合于所述驱动部件的工作的电压向所述驱动部件输出。

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在二次电池以超过空气电池的标称电压的标称电压输出充电电力的情况下,通过由变压部将二次电池的充电电力以适合于驱动部件的工作的电压输出,也能够与使用空气电池来使驱动部件工作的情况同样地使用二次电池的充电电力来使驱动部件稳定地工作。由此,能够维持与以往的采用空气电池的助听器同等的性能,并且即使二次电池由于助听器的高功耗化而在短期间内消耗,也能够通过再次充电来反复使用助听器,因此能够避免频繁地进行电池的更换作业。并且,不需要使用空气电池的情况下那样的用于取入空气的构造等,其结果,能够简化助听器的构造,并且能够提高防水性。

在本发明的助听器中,也可以是,所述二次电池是锂离子电池。

根据上述的结构,锂离子电池的标称电压在3.6V~3.7V的范围内,因此超过空气电池的标称电压。而且,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因此与使用空气电池的情况、使用镍氢二次电池的情况相比,能够更长时间驱动助听器。

在本发明的助听器中,也可以是,具有多个所述驱动部件,多个所述驱动部件中的两个以上的驱动部件是利用电压相同的电力来工作的,所述变压部构成为,对利用所述电压相同的电力来工作的各所述驱动部件,以适合于各所述驱动部件的工作的电压分别向各所述驱动部件输出电力。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使用以相同的电压工作的多个驱动部件,因此能够提高选择驱动部件的余地以及配置的自由度。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助听器的成本。

在本发明的助听器中,也可以是,具有多个所述驱动部件,多个所述驱动部件中的两个以上的驱动部件是利用电压不同的电力来工作的,所述变压部构成为,对利用所述电压不同的电力来工作的各所述驱动部件,以适合于各所述驱动部件的工作的电压分别向各所述驱动部件输出电力。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使用以不同的电压工作的多个驱动部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选择驱动部件的余地。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助听器的成本。

在本发明的助听器中,也可以是,所述变压部具有升压电路和降压电路中的至少一方的电路,其中,该升压电路使电压上升到高于所述二次电池的端子电压,该降压电路使电压下降到低于所述二次电池的端子电压。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使用以高于二次电池的端子电压的电压或低于二次电池的端子电压的电压工作的驱动部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选择驱动部件的余地。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助听器的成本。

在本发明的助听器中,也可以是,所述驱动部件中的一个以上的驱动部件是在所述二次电池的充电终止电压到放电终止电压的范围内工作的专用部件。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使用二次电池的充电终止电压到放电终止电压的范围内的电压直接使专用部件工作,因此能够降低变压部中的升压时或降压时的电力损耗。

在本发明的助听器中,也可以是,所述驱动部件中的一个以上的驱动部件是以所述二次电池的标称电压工作的专用部件。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使用二次电池的标称电压直接使专用部件工作,因此能够降低变压部中的升压时或降压时的电力损耗。

在本发明的助听器中,也可以是,还具有:受电模块,从外部以非接触的方式对该受电模块供给电力;以及整流部,其通过对被供给到所述受电模块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来将直流电力输出到所述充电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进一步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受电模块的供电,能够与以线缆等的有线方式或端子之间接触的接触方式进行供电的情况相比扩大受电模块的配置的自由度,并且能够提高防水性。另外,变压部将二次电池的充电电力以适合于驱动部件的工作的电压向驱动部件输出,因此能够将以各种电压工作的驱动部件用作助听器的驱动部件。由此,可从大量生产的一般的各种驱动部件中选择,因此能够降低助听器的成本。另外,即使二次电池的端子电压随着向驱动部件的电力供给而变化,也由于变压部将向驱动部件供给的电压维持为固定而能够使驱动部件长期稳定地工作。

在本发明的助听器中,也可以是,还具有:受电模块,从外部利用共振现象对该受电模块供给电力;以及整流部,其通过对被供给到所述受电模块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来将直流电力输出到所述充电部,其中,所述整流部、所述充电部、所述变压部以及所述二次电池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在利用所述共振现象形成的、磁场强度比其它部位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空间内。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进一步利用共振现象进行受电模块的供电,能够实现与利用电磁感应供电的情况相比长距离的电力传送,因此能够扩大受电模块的配置的自由度。另外,变压部将二次电池的充电电力以适合于驱动部件的工作的电压向驱动部件输出,因此能够将以各种电压工作的驱动部件用作助听器的驱动部件。由此,能够从大量生产的一般的各种驱动部件中选择,因此能够降低助听器的成本。另外,即使二次电池的端子电压随着向驱动部件的电力供给而变化,也由于变压部将向驱动部件供给的电压维持为固定而能够使驱动部件长期稳定地工作。

进一步,根据上述的结构,利用共振现象使得在被供给电力的受电模块的附近位置出现磁场小的空间部分,并将该空间部分有效用作整流部等电子电路部件的配置位置。由此,在难以确保电子电路部件的配置位置的助听器中,也能够容易地确保电子电路部件的配置位置,进而能够实现助听器的小型化。

本发明也可以是一种助听器充电系统,具有:上述的任一结构的助听器;以及充电装置,其对所述助听器的所述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充电装置具有:保持台,其以规定的供电姿势装卸自如地保持所述助听器;以及供电模块,其以非接触的方式向保持在所述保持台的所述助听器的受电模块供给电力。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将由保持台保持的助听器的受电模块与充电装置的供电模块之间的距离以及位置关系维持为固定,能够以适合于二次电池的充电特性的电压进行充电。

在本发明的助听器充电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充电装置还具有:助听器检测器,其检测保持在所述保持台的所述助听器;以及供电模块控制部,其只在由所述助听器检测器检测出所述助听器时使所述供电模块工作。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以适合于二次电池的充电特性的电压进行充电。

在本发明的助听器充电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充电装置还具有盖构件,该盖构件能够覆盖保持在所述保持台的所述助听器的露出部,在所述盖构件设置有所述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盖构件覆盖所述助听器的露出部时,所述供电模块与所述助听器的受电模块相向。

根据上述的结构,只在助听器被盖构件覆盖时进行充电,因此能够将是否利用盖构件覆盖助听器用作充电执行中和充电停止中的确认方法。即,能够容易地进行充电执行中和充电停止中的辨认。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高功耗化也能够避免频繁地进行电池的更换作业,并且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以及防水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助听器充电系统的说明图。

图2是助听器充电系统的说明图。

图3是助听器充电系统的说明图。

图4是助听器充电系统的说明图。

图5是助听器充电系统框图。

图6是电路基板的概要框图。

图7是电路基板的详细框图。

图8是表示耳背式助听器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9A是模块部件的俯视图。

图9B是模块部件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充电装置收容有助听器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助听器6: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助听器具有:二次电池3,其标称电压超过空气电池的标称电压;驱动部件5,其利用从二次电池3供给的电力来工作;充电部112,其以规定电压向二次电池3供给直流电力;以及变压部124,其将二次电池3的充电电力以适合于驱动部件5的工作的电压向驱动部件5输出。

在此,“标称电压”是被决定为在正常状态下使用电池的情况下得到的端子之间的电压的估计值的值,在接近于满充电的电池中,得到高于标称电压的端子电压,但是在进行放电的情况、向负载供给大的电流的情况下,成为低于标称电压的端子电压。空气电池的标称电压为1.2V~1.4V。此外,镍氢二次电池的标称电压也与空气电池同样,为1.2V~1.4V。

另一方面,在例如二次电池3是锂离子电池(LiB)的情况下,标称电压为3.6V~3.7V。另外,锂离子电池的“放电终止电压”与“充电终止电压”之间的电压范围为2.7V~4.2V。“放电终止电压”是指能够安全地进行放电的放电电压的最低值的电压,“充电终止电压”是指能够安全地进行充电的充电电压的最高值的电压。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二次电池3以超过空气电池的标称电压的标称电压输出充电电力的情况、电池电压相对于放电时间改变的情况下,通过由变压部124将二次电池3的充电电力以适合于驱动部件5的工作的电压输出,均能够与使用空气电池来使驱动部件5工作的情况同样地,使用二次电池3的充电电力来使驱动部件5稳定地工作。由此,能够维持与以往的采用空气电池的助听器6同等的性能,并且即使二次电池3由于助听器6的高功耗化而在短期间内消耗,也能够通过再次充电来反复使用助听器6,因此能够避免频繁地进行二次电池3的更换作业。并且,不需要使用空气电池的情况下那样的用于取入空气的构造等,其结果,能够实现助听器6的构造的简化以及防水性的提高。

从充电装置7对助听器6的二次电池3供给再次充电用的电力。从充电装置7对助听器6的供电方式可以是接触供电方式和非接触供电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作为接触供电方式,有使用电力线将充电装置7和助听器6连接来进行供电的方法、通过使充电装置7的端子与助听器6的端子接触来进行供电的方法等。在接触供电方式的情况下,充电装置7可以输出交流电力和直流电力中的任一种电力。此外,在利用交流电力供电的情况下,助听器6的充电部112具备整流功能。

另外,作为非接触供电方式,有电磁感应方式、磁场共振方式。当详细说明磁场共振方式的助听器6时,如图2所示,助听器6具有:二次电池3,其标称电压超过空气电池的标称电压;驱动部件5,其利用从二次电池3供给的电力来工作;受电模块61,其利用共振现象被从外部(充电装置7的供电模块71)供给电力;整流部111,其通过对被供给到受电模块61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来输出直流电力;充电部112,其将从整流部111输出的直流电力以规定电压向二次电池3供给;以及变压部124,其将二次电池3的充电电力以适合于驱动部件5的工作的电压向驱动部件5输出。

由此,助听器6通过利用共振现象进行受电模块61的供电而能够实现与利用电磁感应供电的情况相比长距离的电力传送,因此能够扩大受电模块61的配置的自由度。另外,变压部124将二次电池3的充电电力以适合于驱动部件5的工作的电压向驱动部件5输出,因此能够将以各种电压工作的驱动部件用作助听器6的驱动部件5。由此,能够从大量生产的一般的各种驱动部件中选择助听器6的驱动部件5,因此能够降低助听器6的成本。另外,即使二次电池34的端子电压随着向驱动部件5的电力供给而变化,也由于变压部124将向驱动部件5供给的电压维持为固定而能够使驱动部件5长期稳定地工作。

(助听器6:二次电池3)

助听器6的二次电池3能够应用标称电压超过空气电池的标称电压的所有类型。例如,作为二次电池3,能够例示铅蓄电池、控制阀式铅蓄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锂-二氧化锰二次电池、碳包覆钛酸锂二次电池等。此外,锂离子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的标称电压为3.6V~3.7V。锂-二氧化锰二次电池的标称电压为3.0V。碳包覆钛酸锂二次电池的标称电压为1.5V。

优选的是,二次电池3为锂离子电池。在该情况下,锂离子电池的标称电压在3.6V~3.7V的范围内,因此超过空气电池或镍氢二次电池的标称电压即1.2V~1.4V。另外,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电压表现出随着放电而从4.2V左右降低到2.7V左右的放电特性,能量密度高于空气电池或镍氢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因此与使用空气电池或镍氢二次电池的情况相比,能够更长时间地驱动助听器6。

(助听器6:驱动部件5)

驱动部件5包括如麦克风或扬声器、发光器、显示器等那样通过电力来工作的所有类型的助听器用部件。当具体地进行说明时,如图5所示,驱动部件5具有扬声器或发光部件、显示器等输出部65以及麦克风或开关等输入部66。输出部65和输入部66的驱动部件5由以成为空气电池的放电电压的1.2V左右的电压工作的驱动部件构成。因而,在利用变压部124的降压电路将电压从锂离子电池的标称电压即3.7V降低至1.2V之后,对驱动部件5供电。

此外,助听器6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多个驱动部件5,这些驱动部件5中的两个以上的驱动部件是利用电压相同的电力来工作的,变压部124对于利用电压相同的电力来工作的各驱动部件5,以适合于这些各驱动部件5的工作的电压分别向各驱动部件5输出电力。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用以相同的电压工作的多个驱动部件5,因此能够提高选择驱动部件5的余地以及配置的自由度。

另外,助听器6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多个驱动部件5,这些驱动部件5中的两个以上的驱动部件是利用电压不同的电力来工作的,变压部124对于利用电压不同的电力来工作的各驱动部件5,以适合于这些各驱动部件5的工作的电压分别向各驱动部件5输出电力。当具体地进行说明时,例如如图3所示那样构成为,在驱动部件A51的工作电压为1.2V、驱动部件B52的工作电压为1.8V、驱动部件C53的工作电压为5V的情况下,使用第一降压部124a、第二降压部124b以及升压部124c构成变压部124,从第一降压部124a以1.2V电压向驱动部件A51供给电力,从第二降压部124b以1.8V电压向驱动部件B52供给电力,从升压部124c以5V电压向驱动部件B52供给电力。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以不同的电压工作的多个驱动部件A51~驱动部件C53,因此能够提高选择驱动部件A51~驱动部件C53的余地。由此,能够降低助听器6的成本。

此外,作为工作电压为1.2V的驱动部件A51,能够例示DSP(Digital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部件、麦克风。作为工作电压为1.8V的驱动部件B52,能够例示音频编解码器部件。作为工作电压为5V的驱动部件C53,能够例示无线通信接口部件。

另外,助听器6也可以具有以二次电池3的标称电压工作的一个以上的专用部件。当具体地进行说明时,在助听器6中,也可以利用以标称电压工作的锂离子电池用的专用部件构成驱动部件A51~驱动部件C53的一部分或全部。即,专用部件是以锂离子电池的标称电压即3.6V~3.7V左右的电压工作的驱动部件。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能够降低变压部124中的升压时或降压时的电力损耗。

此外,专用部件也可以是在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3的充电终止电压到放电终止电压的范围内工作的部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变压部124向驱动部件5供电,但是在由专用部件构成驱动部件5的全部驱动部件的情况下,能够使用锂离子电池的端子电压直接使驱动部件5工作,因此也可以删除变压部124。即,二次电池3与驱动部件5也可以直接连接。

(助听器6:受电模块61)

如图5所示,利用共振现象被从外部供给电力的受电模块61具有由带绝缘覆膜的铜线材料形成的受电共振线圈611和电力取出线圈612。作为用作受电共振线圈611和电力取出线圈612的线圈的类型,能够例示螺旋型或螺线管型、环型。在此,“共振现象”是指两个以上的线圈在共振频率调谐。利用共振现象的供电与利用磁场共振(共振)方式的供电和利用电磁感应方式的供电同义,流过特定频率的电流来产生相应周期的磁场变化,使共振线圈彼此共振来提高供电效率。而且,磁场共振(共振)方式能够使共振线圈之间的距离为与磁场变化的周期的波长相同的程度,因此能够实现与电磁感应方式的使用电磁波来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情况相比长距离的电力传送。

(助听器6:整流部111、充电部112、变压部124)

整流部111具有通过对交流电力进行整流来输出直流电力的功能,例如能够如图7所示那样使用整流/稳定化IC。整流/稳定化IC是将全桥同步整流、电压调节以及无限功率控制、针对电压/电流/温度的异常的保护功能等各功能集成在单芯片而形成的IC。

充电部112具有将来自整流部111的直流电力以规定电压向二次电池3供给的功能,能够使用恒流/恒压线性充电用的IC。充电部112具有告知充电电流已降低至所设定的规定值的功能或利用计时器的充电结束功能、利用热反馈的充电电流的稳定化功能、高电力工作时或高周围温度条件下的芯片温度限制功能等。

变压部124具有将二次电池3的充电电力以规定的固定电压向驱动部件5输出的功能。变压部124具有升压电路和降压电路中的至少一方的电路,其中,该升压电路使电压上升到高于二次电池3的端子电压,该降压电路使电压下降到低于二次电池3的端子电压。作为降压电路,能够应用线性调节器,作为升压电路及降压电路,能够应用开关调节器。由此,变压部124能够使用以高于二次电池3的端子电压的电压或低于二次电池3的端子电压的电压工作的驱动部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选择驱动部件5的余地。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助听器6的成本。

(助听器6:电路基板1)

如图5所示,助听器6具有电路基板1,该电路基板1安装有发挥上述的整流部111、充电部112、变压部124的各功能的充放电电路。电路基板1构成为,一个处理电路工作时产生的噪声不对另一个处理电路的工作状态造成影响。即,如图6所示,电路基板1具有第一处理电路11以及第二处理电路12,该第二处理电路12被配置在随信号处理而产生的噪声会使第一处理电路11误动作的位置,且在第一处理电路11工作时成为停止状态。在此,“信号处理”是对光信号或声音信号、电磁信号、电信号等信号进行处理,包括模拟信号处理和数字信号处理中的至少一方的处理。

由此,在电路基板1中,第二处理电路12在第一处理电路11工作时成为停止状态,因此即使在将第二处理电路12与第一处理电路11靠近地配置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由于第二处理电路12的信号处理而产生的噪声使第一处理电路11误动作的情形。由此,能够将第一处理电路11与第二处理电路12在甚至受到噪声影响的范围内靠近地配置,并且能够将第一处理电路11与第二处理电路12之间的噪声的影响从设计参数中排出,因此能够扩大电路配置的设计的自由度。

当具体地进行说明时,电路基板1的第一处理电路11与由输出交流电力的受电模块61构成的受电模块61以及能够进行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3相连接。第一处理电路11具有整流部111和充电部112。另一方面,第二处理电路12具有变压部124、检测部123以及切换控制部122,其中,该检测部123用于检测第一处理电路11处于工作状态,该切换控制部122只在检测部123检测出第一处理电路11处于工作状态时将变压部124从工作状态切换为停止状态。

检测部123是利用从整流部111输出的直流电力来输出表示第一处理电路11处于工作状态的检测信号的检测电路。检测电路可以由晶体管等模拟电路形成。当具体地进行说明时,如图7所示,在检测部123中,将NPN晶体管的基极端子123a连接在整流部111与充电部112之间的输出电力线1111,将发射极端子123b接地。另外,通过将集电极端子123c经由电阻器而连接在二次电池3的正侧来设为高阻抗状态,并且集电极端子123c与切换控制部122的输入端子122a连接。

由此,在没有从整流部111输出直流电力的情况下,检测部123的基极端子123a成为低电平,从而发射极端子123b与集电极端子123c之间成为非导通状态,因此高电平的检测信号被输入到切换控制部122的输入端子122a。另一方面,当从整流部111经由输出电力线1111而向充电部112供给直流电力时,基极端子123a成为高电平,其结果,集电极端子123c与发射极端子123b成为导通状态,集电极端子123c变化为接地电位的低电平的检测信号。其结果,切换控制部122的输入端子122a被输入低电平的检测信号。此外,检测部123也可以由数字电路形成。

如图6所示,切换控制部122是如下的切换控制电路:在被输入了低电平的检测信号时将变压部124设为停止状态,另一方面,在被输入了高电平的检测信号时(没有被输入低电平的检测信号时)将变压部124设为工作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低电平的检测信号作为变压部124的停止条件,将高电平的检测信号作为变压部124的工作条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低电平的检测信号作为变压部124的开始条件,将高电平的检测信号作为变压部124的停止条件。

由此,关于充放电电路的电路基板1,能够通过使开关调节器等变压部124可能产生噪声的定时与第一处理电路11停止的定时同步,能够使用简单的电路结构高密度地形成第一处理电路11不会由于第二处理电路12的噪声而误动作的充放电电路。

此外,优选的是,第一处理电路11和第二处理电路12由将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和模拟信号处理电路集成化而得到的模拟/数字混合集成电路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将电路基板1集成化时的设计的自由度,并且通过将电路基板1单芯片化来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助听器6:控制基板63)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电路基板1如图5所示那样与控制部125的电路基板一起被安装在控制基板63。控制基板63与输出部65和输入部66相连接,具有向输出部65输出控制信号的功能、接收来自输入部66的输入信号的功能、以及对与助听器6的使用目的相应的各种信息或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

所述控制基板63被配置在利用共振现象形成的、磁场强度比其它部位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空间内。即,助听器6具有如下结构:在利用共振现象供电时使在受电模块61的内侧位置或附近位置出现磁场小的空间部分,将该空间部分设为控制基板63的配置位置。控制基板63具备充放电电路的电路基板1和控制部125。由此,在助听器6中,配置在空间部分的控制基板63中的由磁场引起的涡电流的产生被抑制,由此防止误动作、规定温度以上的发热。

此外,助听器6中,除控制基板63以外,二次电池3、输出部65、输入部66也可以被配置在空间部分(磁场空间)。换言之,在助听器6中,只要将整流部111、充电部112、变压部124以及二次电池3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磁场空间内即可。根据上述的结构,使在利用共振现象被供给电力的受电模块61的附近位置出现磁场小的空间部分,并将该空间部分有效用作整流部111等电子电路部件的配置位置。由此,在难以确保电子电路部件的配置位置的助听器6中,也能够容易地确保电子电路部件的配置位置,进而能够实现助听器的小型化。

(磁场小的空间部分)

接着,详细说明被设为控制基板63的配置位置的“磁场小的空间部分”。

助听器6构成为,在期望的位置形成“磁场小的空间部分”。空间部分的在期望的位置的形成能够通过对与充电装置7之间的位置关系或供电状态、内部结构等供电条件进行设定来实现。

例如,助听器6也可以构成为,在利用共振现象从充电装置7的供电模块71中的供电共振线圈711向受电模块61中的受电共振线圈611供给电力时,在供电模块71中的供电共振线圈711与受电模块61中的受电共振线圈611之间的期望的位置形成具有比该期望的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受电模块61的充电装置7侧的附近位置出现“空间部分”,因此通过将受电模块61的配置位置设定为比外壁构件的充电装置7侧的前端部稍靠后侧,能够将外壁构件的前端部侧确保为控制基板63的配置位置。

当详细说明“空间部分”的形成方法时,能够例示如下方法:在利用共振现象从充电装置7的供电模块71中的供电共振线圈711向助听器6的受电模块61中的受电共振线圈611供给电力时,以使流向供电模块71中的供电共振线圈711的电流的朝向与流向受电模块61中的受电共振线圈611的电流的朝向成为相反朝向的方式,设定向供电模块71中的供电共振线圈711供给的电力的频率。

根据上述的形成方法,在进行利用共振现象的电力传送时,通过将供电模块71中的供电共振线圈711与受电模块61中的受电共振线圈611靠近地配置,来使表示供电共振线圈711与受电共振线圈611的耦合的强度的耦合系数变高。当在如上述那样耦合系数高的状态下测量传送特性“S21”(成为从供电共振线圈711向受电共振线圈611输送电力时的输电效率的指标的值)时,其测定波形的波峰分离到低频侧和高频侧。而且,通过将向供电共振线圈711供给的电力的频率设定为该高频侧的波峰附近的频率,使流向供电共振线圈711的电流的朝向与流向受电共振线圈611的电流的朝向成为相反朝向,在供电共振线圈711的内周侧产生的磁场与在受电共振线圈611的内周侧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由此在供电共振线圈711和受电共振线圈611的内周侧由磁场产生的影响被降低,从而能够形成具有比供电共振线圈711和受电共振线圈611的内周侧以外的位置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

另外,作为“空间部分”的其它形成方法,能够例示如下方法:在利用共振现象从供电共振线圈711向受电共振线圈611供给电力时,以使流向供电共振线圈711的电流的朝向与流向受电共振线圈611的电流的朝向成为相同朝向的方式,设定向供电共振线圈711供给的电力的频率。

根据上述的形成方法,在进行利用共振现象的电力传送时,通过将供电共振线圈711与受电共振线圈611靠近配置,来使表示供电共振线圈711与受电共振线圈611的耦合的强度的耦合系数变高。当在如上述那样耦合系数高的状态下测量传送特性时,其测定波形的波峰分离到低频侧和高频侧。而且,通过将向供电共振线圈711供给的电力的频率设定为该低频侧的波峰附近的频率,来使流向供电共振线圈711的电流的朝向与流向受电共振线圈611的电流的朝向成为相同朝向,在供电共振线圈711的外周侧产生的磁场与在受电共振线圈611的外周侧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由此在供电共振线圈711和受电共振线圈611的外周侧由磁场产生的影响被降低,从而能够形成具有比供电共振线圈711和受电共振线圈611的外周侧以外的位置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

另外,关于“空间部分”,也可以改变与供电共振线圈711和受电共振线圈611相关的调整参数,基于在供电共振线圈711与受电共振线圈611之间产生的磁场耦合的强度来设定“空间部分”的大小。例如,能够通过使供电共振线圈711与受电共振线圈611之间产生的磁场耦合相对弱,来扩大磁场空间的大小。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使供电共振线圈711与受电共振线圈611之间产生的磁场耦合相对强,来缩小磁场空间的大小。由此,能够形成最适于助听器6的尺寸的“空间部分”。

此外,也可以是,将供电共振线圈711的配置关系和受电共振线圈611的配置关系设为调整参数,改变该调整参数来变更供电共振线圈711与受电共振线圈611之间产生的磁场耦合的强度,由此变更磁场空间的大小。

另外,关于“空间部分”,也可以是,将供电共振线圈711和受电共振线圈611的形状设为调整参数,使这些线圈的形状改变为期望的形状,来变更在供电共振线圈711与受电共振线圈611之间以及周边产生的磁场耦合的强度,由此将“空间部分”的形状设定为期望的形状。在该情况下,通过将供电共振线圈711和受电共振线圈611设为期望的形状,能够以按照线圈的形状的期望的形状形成磁场强度相对弱的磁场空间。

另外,关于“空间部分”,也可以是,将供电共振线圈711与电力供给线圈712之间的第一距离和电力取出线圈612与受电共振线圈611之间的第二距离中的至少一个设为调整参数,并基于该调整参数来设定“空间部分”的大小。例如,通过相对地缩短供电共振线圈711与电力供给线圈712之间的第一距离和电力取出线圈612与受电共振线圈611之间的第二距离,能够使磁场耦合相对弱从而扩大磁场空间的大小。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地延长供电共振线圈711与电力供给线圈712之间的第一距离和电力取出线圈612与受电共振线圈611之间的第二距离,能够使磁场耦合相对强从而缩小磁场空间的大小。

并且,关于“空间部分”,也可以是,将磁性构件配置为覆盖受电共振线圈611和供电共振线圈711的除相向面以外的至少一部分的面,在供电共振线圈711与受电共振线圈611之间使磁场变化来进行电力传送,由此在期望的位置形成具有比该期望的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例如,磁性构件也可以被配置为覆盖受电共振线圈611的内周面。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在受电共振线圈611的内周侧产生的磁场屏蔽,从而在受电共振线圈611的内周侧形成具有比较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

另外,磁性构件也可以被配置为覆盖供电共振线圈711和受电共振线圈611的与相向面相反侧的面。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在受电共振线圈611的与相向面相反侧的面附近产生的磁场屏蔽,从而在受电共振线圈611的与相向面相反侧的面附近形成具有比较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

如上述那样,助听器6能够基于上述的空间部分的形成方法中的一个以上的组合来在受电模块61的内侧或附近的期望的位置有意图地形成磁场强度小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并且能够设定“空间部分”的大小或形状。即,助听器6能够根据受电模块61的设置形态来形成期望的空间部分。

(助听器充电系统8、充电装置7)

如图5所示,利用助听器充电系统8对助听器6充电。助听器充电系统8具有助听器6、以及对助听器6的二次电池3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7。充电装置7具有例如如图10所示那样以规定的供电姿势装卸自如地保持作为助听器6的一种的耳背式助听器9的保持台13。当具体地进行说明时,保持台13具有能够收容耳背式助听器9的凹部13a。凹部13a形成为,在水平方向和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对耳背式助听器9进行定位。此外,通过在耳背式助听器9被载置在凹部13a时、耳背式助听器9的下侧面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与凹部13a抵接来进行高度方向的定位。由此,在将耳背式助听器9载置在保持台13的凹部13a时,利用凹部13a在水平方向和高度方向上保持耳背式助听器9,由此,助听器充电系统8能够将耳背式助听器9的受电模块61与充电装置7的供电模块71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关系维持为固定,能够以适合于二次电池3的充电特性的电压进行充电。此外,保持台13的凹部13a的形状是应用于耳背式助听器9的情况下的例示,是根据助听器6的类型或尺寸而变化的形状。

充电装置7的供电模块71具备由带绝缘覆膜的铜线材料形成的供电共振线圈711和电力供给线圈712。作为用作供电共振线圈711和电力供给线圈712的线圈的类型,能够例示螺旋型或螺线管型、环型。另外,充电装置7具有向供电模块71供给交流电力的振荡部72。充电装置7还具有助听器检测器74和供电模块控制部73,其中,该助听器检测器74用于检测保持在保持台13的助听器6(耳背式助听器9),该供电模块控制部73只在由助听器检测器74检测出助听器6时使供电模块71工作。助听器检测器74能够应用光或磁等的非接触式传感器、通过与助听器6的接触来接通/断开的接触式传感器。由此,充电装置7能够以适合于二次电池3的充电特性的电压进行充电。

充电装置7还具有能够覆盖保持在保持台13的助听器6的露出部(上表面侧)的盖构件14。盖构件14被设置为能够将保持台13的上表面打开和关闭。在盖构件14设置有利用共振现象来对保持在保持台13的助听器6的受电模块61供给电力的供电模块71。供电模块71被配置为,在盖构件14覆盖助听器6的露出部时,该供电模块71与助听器6的受电模块61相向。由此,只在助听器6被盖构件14覆盖时进行充电,因此能够将是否利用盖构件14覆盖助听器6用作充电执行中和充电停止中的确认方法。即,充电装置7能够根据盖构件14的开闭状态容易地进行充电执行中和充电停止中的辨认。

此外,供电模块71也可以设置在保持台13。另外,充电装置7也可以与助听器6同样地具有如下结构:在利用共振现象供电时使在供电模块71的内侧位置或附近位置出现磁场小的空间部分,并将该空间部分设为振荡部72或供电模块控制部73的配置位置。在该情况下,除助听器6以外,还能够实现充电装置7的小型化。

(助听器6的具体例)

接着,详细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助听器6被应用于耳背式助听器9的情况。

如图8所示,耳背式助听器9具备:助听器主体91,其被佩戴在耳廓;耳模92,其抵接在耳孔开口或其附近;连结部93,其将助听器主体91与耳模92连结;控制基板63,其具备充放电电路的电路基板1和控制部125;以及与控制基板63相连接的输出部65和输入部66。输出部65是用于输出声音的扬声器651等。输入部66是用于控制音量水平或电源接通/断开的操作按钮661,或是将外部的声音转换为电声信号的集音麦克风等。

助听器主体91具有从顶部到底部沿耳廓的根部弯曲的六面体的壳体(外壁构件)。即,助听器主体91的壳体具有位于顶部的上表面部911d、位于底部的底面部911c、抵接于头部的头部抵接面部911a、与头部抵接面部911a相向配置且抵接于耳廓的耳廓抵接面部911e、沿耳廓的根部面状地抵接的内侧抵接面部911b、以及与内侧抵接面部911b相向配置的外侧面部911f。另外,助听器主体91能够以头部抵接面部911a和耳廓抵接面部911e分割为两个部分。由此,头部抵接面部911a作为盖体发挥功能,耳廓抵接面部911e作为收容体发挥功能。

助听器主体91的上表面部911d与连结部93的一端部相连接。连结部93形成为中空的管状。连结部93的另一端部与耳模92相连接。由此,耳背式助听器9能够将在助听器主体91中收集且放大后的声音从扬声器651经由连结部93而输出到耳模92,使耳背式助听器9的配戴者听取到清楚的声音。

(助听器6:耳背式助听器9:模块部件10)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耳背式助听器9在规定位置可装卸地具备模块部件10。模块部件10具有利用共振现象接受电力的受电功能、能够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功能、对二次电池进行充放电的充放电功能、以及使耳背式助听器9的各部工作的控制功能。

如图9A及图9B所示,模块部件10具备平板状的控制基板63、以及设置在控制基板63的上表面的电路基板1和二次电池3。电路基板1也可以作为控制基板63的一部分而形成。电路基板1具备上述的整流部111等,并且具备控制部125。另外,在控制基板63的周围设置有壁构件101。壁构件101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在壁构件101的外周面设置有受电共振线圈611和电力取出线圈612。在受电共振线圈611和电力取出线圈612中使用带绝缘覆膜的铜线材料。

由此,通过以覆盖受电共振线圈611和电力取出线圈612的内周面的方式配置作为磁性构件发挥功能的壁构件101,来使配置在受电共振线圈611和电力取出线圈612的内周侧的电路基板1存在于比较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内。其结果,设置在控制基板63上的电路基板1难以受到受电模块61接收电力时的磁场的影响。

另外,在壁构件101的内周侧以覆盖电路基板1和耳背式助听器9的方式填充有树脂且该树脂被固化。由此,模块部件10的电路基板1和二次电池3难以由于冲击或漏水而受损。

在控制基板63的端面,端子部631突出。端子部631与控制部125相连接,形成有各种控制信号端子、GND端子、电源端子等。而且,端子部631作为公型连接器发挥功能,能够装卸母型连接器662。母型连接器662与扬声器等输出部651和输入部661相连接。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模块部件10,在制造或修理耳背式助听器9时,能够通过以模块部件10为单位进行装卸来完成各作业,因此能够短时间且简单地进行制造或修理。并且,通过将模块部件10的尺寸或形状、端子部631标准化,模块部件10除了在耳背式助听器9中应用以外,还能够在多种类型的助听器6中通用,并且能够在包括助听器6在内的便携式设备中通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使用作为磁性构件发挥功能的壁构件101来覆盖控制基板63的周围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进一步使用磁性构件覆盖模块部件10的下表面(控制基板63的下表面)或使用磁性构件覆盖模块部件10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控制基板63上的各驱动部件存在于磁场强度更小的磁场空间。

在以上的详细说明中,为了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而以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详细说明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应用,并且应尽可能广地解释其应用范围。另外,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和语法是为了准确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使用的,并不是为了对本发明的解释进行限制而使用的。另外,如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根据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发明的概念而容易地推想出本发明的概念所包含的其它结构、系统、方法等。因而,权利要求范围的记载应被视为在不偏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包括等同结构。另外,为了充分理解本发明的目的以及本发明的效果,期望充分参考已被公开的文献等。

附图标记说明

1:电路基板;3:二次电池;5:驱动部件;6:助听器;7:充电装置;8:充电系统;9:耳背式助听器;10:模块部件;11:第一处理电路;12:第二处理电路;13:保持台;14:盖构件;61:受电模块;71:供电模块。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