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面向DTN动态链路下的协议数据单元跨层优化方法

面向DTN动态链路下的协议数据单元跨层优化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面向DTN动态链路下的协议数据单元跨层优化方法,根据空天链路的可预测性,节点预先知道链路的信息;根据需要传输的文件大小预估所需要花费的链路的时间范围,估计当前时间范围内的平均链路长度,同时将平均的链路长度作为变化后的链路长度值放入到SNR、Pe和R的参数计算当中,并利用这些参数求出优化的传输参数的值。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实现,可以有效提高网络性能,克服动态链路下参数变化对于传输性能的影响。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22745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申请/专利号CN201510715790.6

  • 发明设计人 杨志华;钟智翔;罗世敏;杨忆;

    申请日2015-10-28

  • 分类号H04L12/715(20130101);H04L29/06(20060101);H04L12/24(20060101);

  • 代理机构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许建;韩云涵

  •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深圳大学城哈工大校区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3:28:4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0-16

    授权

    授权

  • 2016-02-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L12/715 申请日:201510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1-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空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向DTN动态链路下的 协议数据单元跨层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TCP/IP应用于具有端到端链路且数据的丢失率高的网络中。而 现有的许多网络受到网络环境和网络本身资源使用的限制,如:链路频繁 通断,长传播延时,高误码率等,使得TCP/IP无法适用于这些网络。DTN 网络可以克服网络中出现链路通断和长延时等问题,实现数据有效的可靠 的传输。DTN是基于点到点数据的存储转发,数据通过DTN路由选择中继 节点,将点到点的数据传输连接为端到端的,实现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连 接。当链路中断时,节点会将数据存储在节点的存储器中直到链路的连接 可用时再继续发送,这样就可以把端到端路径的数据传输分成多个点到点 的数据传输。由于是点到点的数据传输,当数据丢失时,数据的重传是在 两个节点之间完成,而不需要向源节点请求重传,保证了数据的可靠传输。 每一个中继节点成了数据的转运站,将接收到的数据转运到下一节点。

为了提高网络的性能,减少传输时延,提高吞吐量,在静态条件下, 对数据包bundle和segment的传输方式和大小进行了优化处理。对于单跳 链路上一个bundle的传输时延,对于segment有一个最优大小可以使其最 小,且对于链路上所能传输的最大数据尺寸,可以求出当前链路在传输数 据时,segment应该设置的大小。对于数据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保持bundle 的大小不发生改变,中间节点仅仅只是对数据进行转发作用。整个多跳链 路上的文件传输时延对于bundle而言,存在一个最优的bundle大小,可以 使得整条链路的文件传输时间最小。由于segment大小和bundle有关,bundle 大小和segment有关,以文件的长度Lfile作为bundle的初始条件触发 segment的优化计算,再以segment的尺寸触发bundle大小的优化,经过多 次的迭代优化分别可以得到一组最优的segment和bundle尺寸大小,该尺 寸大小可以作为文件传输时系统设置的参数使得整条链路的传输性能最 优。

DTN网络中为了实现数据有效的传输,对数据进行优化传输,提出了 许多不同的传输方式:

(1)对于bundle传输,空天环境下的高误比特率,导致丢失数据的多 次重传,为了能减少重传的次数,在重传开始时,加倍丢失的数据以减少 数据包的丢失率,减少重传次数,减少传输时延。

(2)当bundle在传输的过程中,链路的断开使得bundle分成两个不 同的bundle块,已传输完成的继续传输,没有完成传输的bundle块等待新 的传输机会。

(3)时变信道指信道本身的状态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导致信 道的参数发生改变。时变信道下的网络编码是根据不同时刻所计算出来的 信道状态来设定编码包的大小,可以取得最优的网络编码包长。

(4)LTP-T传输方式,中继节点可以不用收到一个完整的数据bundle, 只要成功收到的数据块就发送给下一个节点,加快数据的传输。

(5)上述静态的多跳优化方法是文件在多跳链路传输时对传输数据参 数优化的算法,算法计算过程中链路距离不发生改变。

上述的传输方式多是在静态条件下的,而没考虑链路距离的高速动态 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卫星的高速运动将使信道参数发生改变:如SNR、 传输速率R、误比特率Pe等。改变后的信道参数将会使原先设定好的优化 参数在实际的动态链路传输过程中降低网络的性能。所以当数据在动态变 化的链路上传输时,需要根据链路的动态性以及文件的传输选择优化时链 路距离和信道参数,以便数据在动态链路上传输时取得好的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面向DTN动态链路下 的协议数据单元跨层优化方法,在动态链路下需要根据文件在动态链路上 传输的情况,重新调整优化的值。每次优化都是以上一次优化后求出的传 输时延为区间,计算该区间内链路距离的平均值,以该新的链路距离作为 新的优化距离对Lseg和Lbundle求优化。在动态链路传输过程中,就以最 后求出的结果为优化参数。该方法简单易实现,可以有效提高网络性能, 克服动态链路下参数变化对于传输性能的影响。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面向DTN动态链路下的协议数据单元跨层优化方法,该方法的具 体步骤如下:

步骤1:初始化丢包率Pe(0)、传输速率R(0)、链路平均距离d_mean(0) 和bundle的长度Lbundle(0);

步骤2:对Tbundle和Tfile关于Lseg和Lbundle求导,得到Lseg和 Lbundle的极值,利用Lbundle和Lseg的极值的相互迭代运算N次,得到 一组最优的Lbundle和Lseg;

步骤3:根据需要传输的文件大小,利用最优的Lbundle和Lseg求出 需要花费的链路时间范围T;

步骤4:根据需要花费的链路时间T预估当前时间范围内的平均链路长 度,同时将平均的链路长度作为变化后的链路长度值放入到SNR、Pe和R 的参数计算当中,并利用这些参数求出优化的传输参数的值。

附图说明

图1是多层卫星模型示意图;

图2是多跳传输模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

图4(a)是Lbundle在优化过程中不同优化次数的长度的变化示意图;

图4(b)是Lseg在优化过程中不同优化次数的长度的变化示意图;

图5(a)是当传输速率为1M时不同的文件大小和不同初始误比特率 下的文件传输时延的比较示意图;

图5(b)是当传输速率为2M时不同的文件大小和不同初始误比特率 下的文件传输时延的比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 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 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首先介绍本发明的应用场景,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应用的是多跳的 传输系统模型,是以LEO、MEO和GEO卫星组成的多层卫星系统模型。 LEO层卫星作为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对数据进行发送和接收。而MEO和 GEO层的卫星作为中继节点,只对数据进行存储转发而不改变bundle的大 小。

当一个MEO或者GEO卫星节点上接收或保存有上一个卫星节点传输 的完整的bundle数据,当链路可行时,将数据发送到下一卫星节点。如果 卫星节点上没有一个完整的bundle,就需要等待接收到一个完整的bundle 再开始传输bundle到下一节点。而在单个的卫星节点上,数据的传输是在 一个bundle传输完成之后,才接着传输下一个bundle数据。一个bundle传 输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在节点上的传输时延和由于丢包所带来的重传时 延,文件的传输系统模型如附图2所示。

整个多跳中数据的传输时间由bundle传输时延最长的链路决定,所以 以bundle传输时延最长跳链路作为瓶颈链路进行数据传输时间的模型的建 立。

Tfile=Tf(Lbundle)=LfileLbundle-Lbhead×(Tbundleneck+Tpro)+Σi=1inecknTbundlei

其中,Lbhead是bundle的头部长度,Lfile是指传输文件的长度,Tbundleneck是指在多跳路径中bundle传输所需要时间最大的那一跳的传输时间,Tpro 代表单倍光程的时间,Tbundle是单个bundle传输时延计算模型,包含了传 输延时和重传延时。

Tbundle=Ts(Lseg)=LbundleLseg×Lseg+LsheadR×(1+Pseg(1-Pr>s)(1-Pseg))+Tpro+[EN-11-Pr>s(2Tpro+Trs)]+[-Pcp1-Pcp(2Tpro+Tcp+Trs)+Tcp]

上式中Lseg和Lshead分别为segment和segment头部的长度,Pseg为 segment丢包率,R传输速率,EN为重传的次数,Pcp,Prs,Tcp,Trs分别 为CP和RS数据块的丢包率和传输时延。

动态链路的变化是连续的,为了便于计算文件在实际链路上的传输时 延,将连续的链路离散化为多个时间片,以一个bundle的传输时延作为一 个时间片。在单个bundle在单个的时间片内,信道的参数假定不发生变化, 只在时间片与时间片之间,信道才发生改变。

T=Σn=1LfileLbundle-Lbhead[Tbundleneck(n)+Tpro(n)]+Σi=1ineckmTbundlei

式中n表示第n个bundle以及所处的时间片,其中Tbundle(n)为:

Tbundle(n)=LbundleLseg×Lseg+LsheadR(n)×(1+Pseg(n)(1-Pr>s(n))(1-Pseg(n)))+Tpro(n)+[EN(n)-11-Pr>s(n)(2Tpro(n)+Trs)]+[Pcp(n)1-Pcp(n)(2Tpro(n)+Tcp+Trs)+Tcp]

在Tbundle和Tfile计算公式里面,分别是关于Lseg和Lbundle的凸函 数,即存在一个最优的Lseg和Lbundle,使得Tbundle和Tfile最小。

MinTfile

s.t.Tfilei=Ts(Lbundlei)Lbundlei∈{Lbhead,Lfile}

Tfile≤Tfileii=0,1,2……n

Lbundlei>0i=0,1,2……n

Tfilei>0i=0,1,2……n

MinTbundle

s.t.Tbundlei=Ts(Lsegi)Lsegi∈{Lshead,MTU}

Tbundle≤Tbundleii=0,1,2……n

Lsegi>0i=0,1,2……n

Tbundlei>0i=0,1,2……n

对Tbundle和Tfile关于Lseg和Lbundle求导,极值点位于求导为零的 点,Lbundle和Lseg最优解的相互迭代运算几次就能到一组最优的Lbundle 和Lseg的解。

Fs(Lseg)=TbundleLseg=LbundleR--(1-Pr>s+Pr>s×Pseg)(1-Pseg)×Lshead+(Lseg+Lshead)×Lseg×PsegLseg(1-Pr>s)×[Lseg×(1-Pseg)]2+2Tpro+Trs1-Pr>s×ENLseg

Fl(Lbundle)=TfileLbundle=Lfile(Lbundle-Lbhead)2{sneck×[ENneckLbundle×(Lbundle-Lbhead)-ENneck]-hneck×Lbhead-2Tpro+Tcp+Trs1-Pcp-Tcp}+Σi=1ineckn[hi+si×ENiLbundle]

且t和h分别为t=2Tpro+Trs1-Pr>sh=Lseg+Lsheadv×Lseg×[1+Pseg(1-Pr>s)(1-Pseg)].

前面讨论过静态下存在的问题,在动态链路下需要根据文件在动态链 路上传输的情况,重新调整优化的值。每次优化都是以上一次优化后求出 的传输时延为区间,计算该区间内链路距离的平均值,以该新的链路距离 作为新的优化距离对Lseg和Lbundle求优化。在动态链路传输过程中,就 以最后求出的结果为优化参数,不再改变Lseg和Lbundle的大小。所描叙 的方法的伪代码如下:

其中,d_mean是通过在开始时刻到T时刻这段时间内取的所有距离的 平均值。T是一个通过优化所得到整个文件的传输时延,每次优化所取得的 值不一样,因此,T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值。由d_mean求取SNR的方法为:

ΔLspace=20lgd+Δdd

SNR=SNR0-ΔLspace

当SNR、Pe和R的值趋于稳定后,就可以停止迭代,通过实验可以获 得N和W的值。

本发明的方法的流程图如附图3所示。根据空天链路的可预测性,节 点预先知道链路的信息。根据需要传输的文件大小预估所需要花费的链路 的时间范围,估计当前时间范围内的平均链路长度,同时将平均的链路长 度作为变化后的链路长度值放入到SNR、Pe和R的参数计算当中,并利用 这些参数求出优化的传输参数的值。

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实现,可以有效提高网络性能,克服动态链路下 参数变化对于传输性能的影响。

本发明的方法的性能评估是以动态链路上优化过程中Lbundle和Lseg 大小变化的情况以及它们在实际链路上整个文件的传输时延为标准。

附图4(a)是Lbundle在优化过程中不同优化次数的长度的变化情况, 附图4(b)是Lseg在优化过程中不同优化次数的长度的变化情况。以初始 的距离作为初始的优化距离,所取得bundle和segment的优化解和后面所 取得的优化解有很大的差别。当Pe=5*10-4时,对于bundle的大小而言,第 一次和第二次的差值达到5*106Byte,当结果趋于稳定时,稳定结果和第一次 的差值达到3*106。当Pe=10-6时,第二次差值为2*106Byte,稳定差值也为 2*106。而对于segment的优化大小,误码率越小,结果变化越大。当Pe=10-6时,差值达到1000Byte,而当Pe=5*10-4时,所取得的结果没有什么变化。

附图5(a)是当传输速率为1M时不同的文件大小和不同初始误比特 率下的文件传输时延的比较,附图5(a)是当传输速率为2M时不同的文 件大小和不同初始误比特率下的文件传输时延的比较。正如bundle和 segment的长度所的结果一样,第二次优化后求得的传输时延和第一次优化 后求得的传输时延差值最大。传输速率为1M时,当Pe=5*10-4时,第一次 和第二次的整个文件传输时延差值达到1200s,对于稳定的仿真结果,其差 值达到了1500s。当Pe=10-6时,第一次和第二次也有300s的差值。当初始 传输速率为2M时。当Pe=5*10-4时,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差值到达500s,稳 定结果差值到600s。当Pe=10-4时,第一次结果和第二次结果的差值达到为 700s,稳定的差值结果为达到900s。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当Pe=5*10-4时, 第一次所得到的整个文件的传输时延小,所得到的平均的传播距离较小, 给传输带来的性能影响相应的减小,所以得到的差值才会小于当Pe=10-4时 传输时延的差值。在动态链路距离动态变化下,根据链路和文件的传输情 况重新设定的bundle和segment尺寸大小,可以克服动态给网络性能所带 来的影响。

本发明可以指导DTN网络中数据传输性能改进工作,根据本发明进行 合理地对不同上下行传输速率比和高误码率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对传输的 数据bundle进行聚合个数设置,有利于减少传输数据的等待时间、提高数 据传输的吞吐量,提高DTN网络中数据传输的性能。然后对RS的结构进 行修改,使得bundle聚合的传输方法在高误码率的情况下也提高数据传输 的吞吐量。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 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 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