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EGFR类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制备方法

一种EGFR类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制备方法

摘要

一种EGFR类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化合物II)与间氨基苯乙炔(化合物III)进行取代反应,得化合物IV;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化合物IV经水解反应得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反式-4-二甲胺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与酰化反应试剂酰化反应后,产物与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缩合反应,即得。该方法具备原料易得、工艺简洁、生产成本低、经济环保、适合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13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C07D 215/54 专利号:ZL2015105025029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后: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225500 江苏省泰州市苏中路1号 变更后:225500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苏中路1号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江苏苏中药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变更后:江苏苏中药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20-05-22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07D215/54 登记生效日:20200508 变更前: 变更后: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9-04-26

    授权

    授权

  • 2016-01-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7D215/54 申请日:201508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路线设计及其原料药和中间体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其结构式为:

(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I)是由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迈度药物研发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新型EGFR类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是一种不可逆的泛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ErbB1和ErbB2酪氨酸激酶活性,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治疗。

CN1867564A报道了化合物(I)类似物阿法替尼(Afatinib)的一种制备方法:采用witting反应引入二甲氨基侧链,收率为91%,但是反应的副产物含有取代苯和磷等分子量较大的原子,废渣较多,环境危害大,且原料经济性不佳。

US20050250761A报道了化合物(I)另一类似物PF299804的一种制备方法:将溴代巴豆酸与草酰氯反应,得到的酰氯与N-(3-氯-4-氟-苯基)-7-甲氧基喹唑啉-4,6-二胺发生酰化,随后加入哌啶,得到PF299804。此方法由于溴代物的活性较强,产物杂质含量偏多,另外溴代物已经接近反应的最终产物,具有基因毒性杂质的风险,影响终产物的质量。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原料易得、产品质量可控、生产成本低,工艺简洁且环保经济的(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I)的制备新方法。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主要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化合物Ⅱ)与间氨基苯乙炔(化合物Ⅲ)进行取代反应,得化合物IV;

(2)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化合物IV经水解反应得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

(3)反式-4-二甲胺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与酰化反应试剂酰化反应后,产物与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缩合反应,即得(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化合物I);

反应方程式如下:

步骤(1)中,取代反应温度为40-100℃,优选70-90℃,反应时间为8-12h;取代反应溶剂为DMF、甲醇、乙醇、四氢呋喃或乙腈,优选乙醇;取代反应体系中还包括催化剂,所述催化剂为甲苯磺酸、甲磺酸或三氟甲磺酸,优选甲磺酸;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化合物Ⅱ)与间氨基苯乙炔(化合物Ⅲ)的摩尔比为1:0.8-1.2,优选1:1.1。

步骤(2)中,水解反应温度为40-100℃,反应时间为19-24h;水解反应溶剂选自甲醇、乙醇、水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乙醇;水解反应完成后,反应液0到40℃冷却析晶,优选10-20℃冷却析晶;水解反应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进行,优选盐酸溶液;盐酸的浓度范围2.0N~4.0N,优选2.50N~2.90N,氯化氢与化合物II的摩尔比为6.0:1~9.0:1,优选8.5:1~8.75:1。

步骤(3)中,酰化试剂为酰胺链接试剂,优选草酰氯、二氯亚砜或三氯化磷,更优选草酰氯;酰化反应温度为0-40℃,优选25-30℃,反应时间为2-6h;酰化反应溶剂为非质子溶剂,优选四氢呋喃、乙腈或二氧六环,更优选四氢呋喃;缩合反应温度为-10-30℃,优选0-10℃,反应时间为10-14h;缩合反应为乙腈、N-甲基吡咯烷酮或四氢呋喃,优选四氢呋喃。

步骤(3)中,反式-4-二甲氨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酰化试剂与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的摩尔比为1~2:1~2:1,优选1.5:1.5:1。

步骤(3)中,缩合反应后,反应液中加入碱性水溶液调pH至9~12,优选10~11,即析出化合物I;所述碱性水溶液为碳酸钾、碳酸氢钾、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水溶液。

化合物(V)和化合物(VI)缩合反应得到化合物(I)的过程,可使用的缩合反应条件包括羧酸化合物(VI)与酰化试剂形成酰卤,或者与磺酰氯、氯代甲酸酯形成混合酸酐化合物,碳二亚胺类化合物CDI,EDC,DCC等缩合剂与活化剂DMAP,HOBt,HOAt的组合,优选地,将使用的化合物(VI)活化制备成酰氯。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具备原料易得、工艺简洁、生产成本低、经济环保、适合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采用的反式-4-二甲胺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容易通过商业途径获得,其他形式的盐或者游离态不改变本发明的本质,也可以根据专利CN1761644A制备,步骤如下:

(1)反式-4-二甲胺基巴豆酸甲酯盐酸盐的制备

在1.0L三颈瓶中加入四氢呋喃(400ml)、三乙胺(129.4g,0.94mol,2.0equiv)和二甲胺的四氢呋喃溶液(wt%20.0%,126.9g,0.56mol,1.2equiv),搅拌均匀并冷却至0℃,搅拌下滴加85%的4-溴巴豆酸甲酯(100g,0.47mol,1.0equiv),搅拌反应30min至原料反应完全。抽滤,滤液浓缩,用异丙醇(150ml)稀释,用氯化氢异丙醇溶液调节pH至2。冷却至室温,抽滤,滤饼用150ml异丙醇洗涤。50℃烘干,得白色固体79.6g,收率93.3%。1HNMR(DMSO-d6,300MHz):δ2.73(s,3H,-N(CH3)2);3.71(s,3H,-OCH3);3.95(d,J=6.9Hz,2H,-NCH2CH=CH-);6.32(d,1H,-NCH2CH=CH-);6.95(m,1H,-NCH2CH=CH-);11.74(s,1H,HCl);MS(ESI):m/z144.1[M-HCl+H]+

(2)反式-4-二甲胺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的制备

将反式-4-二甲胺基巴豆酸甲酯盐酸盐(79.5g,0.44mol,1.0equiv)用100ml水溶解加入500ml反应瓶中,搅拌下降温至0℃,加入氢氧化钠(35.2g,0.88mol,2.0equiv),搅拌反应30min,降温至0℃,浓盐酸调节pH至2,搅拌1h,将反应液减压浓缩至干,用无水乙醇(250ml)加热溶解,反应液趁热抽滤,滤液冷却至室温析晶12h。抽滤,滤饼用0℃无水乙醇(20ml)洗两次,抽干,50℃烘干,得白色结晶性粉末47.2g,收率64.0%。1HNMR(DMSO-d6,300MHz):δ2.72(s,3H,-N(CH3)2);3.91(d,J=5.6Hz,2H,-NCH2CH=CH-);6.21(d,1H,-NCH2CH=CH-);6.85(m,1H,-NCH2CH=CH-);11.60(s,1H,HCl);12.62(s,1H,-COOH);MS(ESI):m/z130.1[M-HCl+H]+

本发明采用的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化合物Ⅱ)容易通过商业途径获得。

下面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这些详细描述仅用于示例目的而并非意图作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1

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其结构式如下:

其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在10L反应瓶中加入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250.0g,0.863mol,1.0equiv),乙醇3.0L,搅拌均匀;间氨基苯乙炔(111.2g,0.950mol,1.1equiv)用3.0L乙醇溶解,投入反应瓶;搅拌下加入甲磺酸(23ml,0.35mol),84℃反应6h,反应混和液降至室温,将稀释后的盐酸(2.65L,2.89mol/L)搅拌下加入反应液,加热到85℃反应22h,反应液温度降至10℃,析晶12h,抽滤,滤饼用95%乙醇(6L)混悬,搅拌下加入碳酸钾水溶液(4.0L,1mol/L)室温下搅拌1小时,过滤,滤饼用1.0L水洗涤两次,50℃干燥10h,得到黄色固体粉末222.6g,收率78.5%。经HPLC检测,目标产物(化合物V)含量为99.167%,1HNMR(DMSO-d6,300MHz):δ1.44(t,J=7.0Hz,3H,-CH2CH3);4.14(s,1H,-C≡CH);4.24(q,J=7.0Hz,2H,-CH2CH3);5.53(s,2H,-ArNH2);7.16~9.16(m,8H,-Ar-H,ArNHAr);MS(ESI):m/z329.1[M+H]+

中间体化合物IV在这里作为杂质,含量为0.83%。结构确证数据如下:1HNMR(DMSO-d6,300MHz):δ1.44(t,J=6.9Hz,3H,-CH2CH3);2.11(s,3H,-NCOCH3);3.44(m,1H,ArNHAr);4.05(s,1H,-C≡CH);4.22(q,J=6.9Hz,2H,-CH2CH3);6.98~8.75(m,7H,-Ar-H);9.11(s,1H,-ArNHCO-);MS(ESI):m/z371.2[M+H]+

实施例1-2

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的制备,步骤如下:

在3L反应瓶中加入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75.0g,0.26mol,1.0equiv),乙醇600ml,搅拌均匀;间氨基苯乙炔(33.39g,0.28mol,1.1equiv)用600ml乙醇溶解,投入反应瓶;搅拌下加入甲磺酸(7.0ml,0.11mol),加热到82℃,反应9h,反应混合液降至室温,将稀释后的盐酸(612ml,2.90mol/L)搅拌下加入反应液,加热到85℃,反应21.5h,反应液温度降至25℃,析晶15h,抽滤,滤饼用95%乙醇(1.8L)混悬,搅拌下滴加碳酸钾水溶液(1.2L,1.0mol/L)室温下搅拌1小时,过滤,滤饼用300ml水洗涤两次,50℃干燥11h,得到72.58g黄色固体粉末,收率85%。经HPLC检测,目标产物(化合物V)的含量为99.24%,化合物IV作为杂质,含量为0.76%。

对比例1-3

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的制备,步骤如下:

在10L反应瓶中加入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249.5g,0.863mol,1.0equiv),乙醇3.0L,搅拌均匀;间氨基苯乙炔(111.4g,0.951mol,1.1equiv)用2.0L乙醇溶解,投入反应瓶,后用1.0L乙醇淋洗加料装置,一并加入反应瓶;搅拌下加入甲磺酸(22.5ml,0.35mol),83℃反应12h,反应混和液降至室温,将稀释后的盐酸(2.6L,2.0mol/L)搅拌下加入反应液,加热到83℃反应23h,反应液温度降至10℃,析晶12h,抽滤,滤饼用95%乙醇(6L)混悬,搅拌下加入碳酸钾水溶液(4.0L,1mol/L)室温下搅拌1小时,过滤,滤饼用1.0L水洗涤两次,50℃干燥10h,得到黄色固体粉末191.5g,收率67.5%。经HPLC检测,目标产物(化合物V)含量为97.65%,化合物IV作为杂质,含量为1.98%。

对比例1-4

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的制备,步骤如下:

在10L反应瓶中加入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249.5g,0.863mol,1.0equiv),乙醇3.0L,搅拌均匀;间氨基苯乙炔(111.4g,0.951mol,1.1equiv)用3.0L乙醇溶解,投入反应瓶;搅拌下加入甲磺酸(22.5ml,0.35mol),84℃反应6h,反应混和液降至室温,将稀释后的盐酸(2.0L,4.0mol/L)搅拌下加入反应液,加热到80℃反应23h,反应液温度降至15℃,析晶11h,抽滤,滤饼用95%乙醇(6L)混悬,搅拌下加入碳酸钾水溶液(4.0L,1mol/L)室温下搅拌1小时,过滤,滤饼用1.0L水洗涤两次,50℃干燥10h,得到黄色固体粉末222.5g,收率78.5%。经HPLC检测,目标产物(化合物V)含量为98.29%,化合物IV作为杂质,含量为1.64%。

实施例2

(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化合物I)的制备

将四氢呋喃(180ml)及反式-4-二甲胺基巴豆酸盐酸盐(14.9g,0.09mol,1.5equiv)投入1.0L三颈瓶,降温至0℃,滴加草酰氯(11.4g,0.09mol,1.5equiv),搅拌均匀,滴加N,N-二甲基甲酰胺(1.2ml),缓慢升温至20℃,反应4h;降温至0℃,取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19.8g,0.06mol,1.0equiv)用四氢呋喃(225ml)溶解,滴加至反应液中,滴加完毕后室温反应12h。反应液用1000ml水稀释;搅拌下,用10%NaOH溶液调节pH值至10,析出沉淀,抽滤,滤饼用水(50ml)洗涤3次;置50℃烘箱干燥,得土黄色固体25.0g,收率94.4%。1HNMR(DMSO-d6,300MHz):δ1.48(t,J=7.0Hz,3H,-CH2CH3);2.18(s,6H,-N(CH3)2);3.08(d,2H,-NCH2CH=CH-);4.19(s,1H,-C≡CH);4.32(q,J=7.0Hz,2H,-CH2CH3);6.59~6.84(m,2H,-CH=CH-);7.22~9.68(m,9H,-Ar-H,ArNHAr,ArNHCO-);MS(ESI):m/z440.2[M+H]+

实施例3

(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的制备,步骤如下:

(1)在乙腈溶剂中,在甲苯磺酸催化剂存在下,摩尔比1:0.8的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化合物Ⅱ)与间氨基苯乙炔(化合物Ⅲ)40℃下取代反应12h,得化合物IV;经HPLC检测,目标产物(化合物V)含量为99.152%,化合物IV作为杂质,含量为0.66%;

(2)在甲醇溶剂中,在酸性条件下(溶液中,氯化氢与化合物II的摩尔比为6.0:1),化合物IV在40℃下水解反应19h得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水解反应完成后,反应液10℃冷却析晶;

(3)在四氢呋喃溶剂中,反式-4-二甲胺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与酰化反应试剂草酰氯0℃酰化反应2h;产物与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10℃缩合反应10h,缩合反应后,反应液中加入碳酸钾调pH至12,即析出(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化合物I);其中,反式-4-二甲氨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酰化试剂与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的摩尔比为2:1:1。产率为94.2%。

实施例4

(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的制备,步骤如下:

(1)在DMF溶剂中,在甲磺酸催化剂存在下,摩尔比1:1.2的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化合物Ⅱ)与间氨基苯乙炔(化合物Ⅲ)100℃下取代反应8h,得化合物IV;经HPLC检测,目标产物(化合物V)含量为99.219%,化合物IV作为杂质,含量为0.61%;

(2)在水溶剂中,在酸性条件下(溶液中,氯化氢与化合物II的摩尔比为9.0:1),化合物IV在100℃下水解反应24h得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水解反应完成后,反应液40℃冷却析晶;

(3)在二氧六环溶剂中,反式-4-二甲胺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与酰化反应试剂二氯亚砜40℃酰化反应6h;产物与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30℃缩合反应14h,缩合反应后,反应液中加入氢氧化钾调pH至9,即析出(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化合物I);其中,反式-4-二甲氨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酰化试剂与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的摩尔比为1:2:1。产率为94.4%。

实施例5

(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的制备,步骤如下:

(1)在乙醇溶剂中,在三氟甲磺酸催化剂存在下,摩尔比1:1.0的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化合物Ⅱ)与间氨基苯乙炔(化合物Ⅲ)70℃下取代反应10h,得化合物IV;经HPLC检测,目标产物(化合物V)含量为99.063%,化合物IV作为杂质,含量为0.72%;

(2)在乙醇溶剂中,在酸性条件下(溶液中,氯化氢与化合物II的摩尔比为8.5:1),化合物IV在60℃下水解反应22h得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水解反应完成后,反应液0℃冷却析晶;

(3)在乙腈溶剂中,反式-4-二甲胺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与酰化反应试剂三氯化磷25℃酰化反应4h;产物与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0℃缩合反应12h,缩合反应后,反应液中加入碳酸钠调pH至10,即析出(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化合物I);其中,反式-4-二甲氨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酰化试剂与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的摩尔比为1.5:1.5:1。产率为94.7%。

实施例6

(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的制备,步骤如下:

(1)在DMF溶剂中,在三氟甲磺酸催化剂存在下,摩尔:1:1.0的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化合物Ⅱ)与间氨基苯乙炔(化合物Ⅲ)90℃下取代反应10h,得化合物IV;经HPLC检测,目标产物(化合物V)含量为99.207%,化合物IV作为杂质,含量为0.79%;

(2)在水溶剂中,在酸性条件下(溶液中,氯化氢与化合物II的摩尔比为8.75:1),化合物IV在80℃下水解反应22h得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水解反应完成后,反应液20℃冷却析晶;

(3)在四氢呋喃溶剂中,反式-4-二甲胺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与酰化反应试剂草酰氯30℃酰化反应4h;产物与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10℃缩合反应12h,缩合反应后,反应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调pH至11,即析出(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化合物I);其中,反式-4-二甲氨基巴豆酸盐酸盐(化合物VI)、酰化试剂与3-氰基-6-氨基-7-乙氧基-4-(3-乙炔基苯胺基)喹啉(化合物V)的摩尔比1.5:1.5:1。产率为95.2%。

对比例1

在10L反应瓶中加入N-(4-氯-3-氰基-7-乙氧基喹啉-6-基)乙酰胺(250.0g,0.863mol,1.0equiv),乙醇3.0L,搅拌均匀;间氨基苯乙炔(111.2g,0.951mol,1.1equiv)用3.0L乙醇溶解,投入反应瓶;搅拌下加入甲磺酸(22.5ml,0.35mol),82℃反应7h,反应混和液降至室温,将稀释后的盐酸(2.8L,3.30mol/L)搅拌下加入反应液,加热到80℃反应13h,反应液温度降至10℃,析晶11h,抽滤,滤饼用95%乙醇(6L)混悬,搅拌下加入碳酸钾水溶液(4.0L,1mol/L)室温下搅拌1小时,过滤,滤饼用1.0L水洗涤两次,50℃干燥15h,得到黄色固体粉末201.5g,收率71.1%。经HPLC检测,目标产物(化合物V)含量为97.00%,化合物IV作为杂质,含量为1.25%;氰基水解杂质(6-氨基-4-(3-乙炔苯基)氨基-7-乙氧基-3-喹啉基甲酰胺)含量为1.36%,该杂质经过结构确证研究,数据如下:1H-NMR(DMSO-d6,300MHz):δ1.42(t,3H,CH3CH2O-);2.51(d,2H,-CONH2);4.16(q,2H,CH3CH2O-);5.02(s,2H,Ar-NH2);7.00(s,1H,2’-NH-Ph-H);7.08(d,1H,4’-NH-Ph-H);7.29(t,1H,5’-NH-Ph-H);7.39(d,1H,6’-NH-Ph-H);7.41(s,1H,8-quinoline-H);8.01(s,1H,2-quinoline-H);9.28(s,1H,5-quinoline-H);ESI-MS:m/z369.1[M+Na]+,345.2[M-H]-

该中间体产品中的杂质理化性质接近于化合物V,难以除去,并伴随化合物V参与步骤3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化合物I中的杂质,(E)-N-[4-(3-乙炔苯基)氨基-3-氨基甲酰基-7-乙氧基-6-喹啉基]-4-(二甲基氨基)-2-丁烯酰胺,该杂质经过结构确证研究,数据如下:1H-NMR(DMSO-d6,300MHz):δ1.48(t,3H,CH3CH2O-);2.17(s,6H,(CH3)2N-);2.58(s,1H,CH≡C-);2.59(d,1H,-CONH2);3.07(d,2H,(CH3)2N-CH2-);4.33(q,2H,CH3CH2O-);6.60(t,1H,-COCH=CH-CH2N(Me)2);6.70(dt,1H,-COCH=CH-CH2N(Me)2);7.44(d,2H,4’,6’-Ph-H);7.51(t,1H,5’-Ph-H);7.71(s,1H,2’-Ph-H);7.75(s,1H,8-quinoline-H);8.58(s,1H,2-quinoline-H);9.03(s,1H,5-quinoline-H);9.47(s,1H,quinoline-NH-Ph);9.76(s,1H,quinoline-NH-CO-CH=CH-)ESI-MS:m/z480.2[M+Na]+,458.2[M+H]+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