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一种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在氮气环境和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将0.0490g~0.2937gN-乙酰-L半胱氨酸溶于100mL的去离子水中,加入1~5mL 浓度为0.1mol/L的CuCl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83032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桂林理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168533.5

  • 申请日2015-04-12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541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干路1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0:21:3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5-18

    授权

    授权

  • 2015-09-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9K11/58 申请日:201504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8-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制备领域,特别涉及在氮气环境和常温水相中,以N-乙酰-L-半胱氨酸为修饰剂制备高稳定性的水溶性近红外发光的CuS荧光量子点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材料,由于其具有窄发射,宽激发,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药物筛选、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等研究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硫化铜纳米材料的制备主要有化学沉积法、声化学法、水热合成法和微波辐射法等。这些方法一般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以及特殊的反应装置,而且这些方法制备所得的硫化铜纳米材料大多为固体,要经过后处理才具有水溶性。因此,寻找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操作、使用范围广、成本低、水溶性好及荧光稳定性高的硫化铜纳米材料的制备新方法尤为重要。铜作为人体中的必须微量元素,使得铜系硫族化合物量子点具有毒性小的特点。L-半胱氨酸是量子点制备时常用的修饰剂,但L-半胱氨酸在中性和碱性的条件下易被空气氧化,微量铁及重金属亦可促使其氧化。而利用L-半胱氨酸为主要原料合成出的N-乙酰-L-半胱氨酸则比较稳定,并且已被广泛应用在医疗方面,尤其是针对呼吸道方面的疾病治疗。本专利在常温、有氮气保护的环境中,利用N-乙酰-L-半胱氨酸为修饰剂,成功地合成出在近红外区发光、高稳定性的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稳定性、近红外发光、水溶性好的CuS荧光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具体步骤为:

   (1)在氮气环境和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将0.0490g~0.2937g N-乙酰-L-半胱氨酸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溶液呈无色,加入1~5mL 浓度为0.1mol/L的CuCl2溶液,溶液立即变浑浊,混合均匀后,用浓度为1mol/L的NaOH溶液调节体系的pH值至5.5~7.5,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溶液逐渐变澄清,随后加入0.5~1.5mL浓度为0.1mol/L的Na2S溶液,溶液立即变成棕红色,充分反应后,得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立即密封,避光保存。

(2)荧光分光光度计采用700V的电压,激发狭缝和发射狭缝均为10nm,测得的荧光光谱表明,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最佳激发波长为450~470nm,最大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区的730~780nm处;透射电子显微镜即TEM观察表明,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中的颗粒为球形,平均粒径为1.0~5.0 nm。

(3)将步骤(1)制备的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用有机溶剂聚沉后,经过离心机离心、洗涤、干燥后,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即XRD仪对所得粉末的结构进行表征,XRD测试结果表明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粉末为无定形态的CuS,EDS能谱分析结果显示粉末中Cu与S的比例为1:1。

(4)对步骤(1)所得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胶体的荧光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放置一天后,荧光强度明显增强;放置128后,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胶体的荧光强度及荧光光谱形状变化不大,表明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具有很高的荧光稳定性。

所述有机溶剂为乙醇、甲醇、丙酮、正丁醇和异丙醇中的一种。

本发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容易控制;有效提高近红外发光CuS荧光量子点的稳定性,有望于应用在细胞荧光探针和免疫分析方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 所得的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荧光图谱。

其中:a为激发光谱,b为荧光发射光谱。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得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在修饰剂与CuCl2的摩尔比为1:1、2:1、3:1、5:1和6:1条件下的荧光发射图谱。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所得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在pH值为6、7、8、9、10、11、12和13条件下的荧光发射图谱。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4所得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稳定性荧光发射图谱。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所得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T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在氮气环境和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将0.0979g N-乙酰-L-半胱氨酸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溶液呈无色,加入3mL浓度为 0.1mol/L的CuCl2溶液,溶液立即变浑浊,混合均匀后,用浓度为1mol/L的NaOH溶液调节体系的pH值至7,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溶液逐渐变澄清,然后加入1mL浓度为 0.1mol/L的Na2S溶液,溶液立即变成棕红色,充分反应后,得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立即密封,避光保存。

(2)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步骤(1)所制备的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荧光光谱,测试条件为:电压700V、激发狭缝和发射狭缝均为10nm。结果显示,所得光谱的最佳激发波长为466nm,最大发射波长在近红外区的770nm处(见图1)。采用TEM观察到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形貌为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1.28±0.54nm。

(3)将步骤(1)制备的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用无水乙醇聚沉,离心,洗涤,将所得沉淀放于60℃真空条件下干燥12小时,得到粉末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XRD结果表明上述所得粉末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是无定形态的CuS,EDS能谱分析的结果显示粉末中Cu与S的比例为1:1。

实施例2:

   (1)在氮气环境和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将0.0490g、0.0979g、0.1469g、0.2448g和0.2937gN-乙酰-L-半胱氨酸分别加入到盛有100mL去离子水的五个锥形瓶中,形成五个体系,待其溶解后,每个体系分别加入3mL浓度为 0.1mol/L的CuCl2溶液,使五个体系中N-乙酰-L-半胱氨酸与CuCl2的摩尔比分别为1:1、2:1、3:1、5:1和6:1,溶液立即变浑浊,混合均匀后,用浓度为1mol/L的NaOH溶液调节五个体系的pH值至7,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溶液逐渐变澄清,再向五个体系中分别加入1mL浓度为 0.1mol/L的Na2S溶液,溶液立即变成棕红色,充分反应后,得五份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立即密封,避光保存。

(2)荧光分光光度计采用700V的电压,激发狭缝和发射狭缝为10nm,分别测得步骤(1)所制备的五份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光谱显示最佳激发波长为450~470nm,最大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区的730~780nm(见图2)。其中,N-乙酰-L-半胱氨酸与CuCl2的摩尔比为1:1的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几乎没有荧光,而摩尔比为2:1的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荧光强度最强。表明制备条件的最佳比例为2:1。

(3)将步骤(1)制备的N-乙酰-L-半胱氨酸与CuCl2摩尔比为2:1条件下的CuS荧光量子点用无水乙醇聚沉,离心,洗涤,将所得沉淀放于60℃真空条件下干燥12小时,得到粉末样品,XRD结果表明所得粉末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为无定形态的CuS,EDS能谱分析的结果显示粉末中Cu与S的比例为1:1。

实施例3:

   (1)在氮气环境和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将0.0979gN-乙酰-L-半胱氨酸分别加入到盛有100mL去离子水的八个锥形瓶中,待其溶解后,每个体系分别加入3mL浓度为 0.1mol/L的CuCl2溶液,使体系中N-乙酰-L-半胱氨酸与CuCl2的摩尔比为2:1,溶液立即变浑浊,混合均匀后,用浓度为1mol/L的NaOH溶液调节八个体系的pH值分别至6、7、8、9、10、11、12和13,再分别向八个体系中加入1mL浓度为 0.1mol/L的Na2S溶液,溶液立即变成棕红色,充分反应后,得八份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立即密封,避光保存。

(2)荧光分光光度计采用700V的电压,激发狭缝和发射狭缝为10nm,测得步骤(1)所制备的八份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光谱显示最佳激发波长为450~470nm,最大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区的730~780nm(见图3)。其中,pH值为7的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荧光最强,而pH值≥8的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几乎没有荧光。表明制备条件的最佳pH值为7。采用TEM观察到体系pH值为7的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平均粒径为1.28±0.54nm的球形颗粒。

(3)将步骤(1)制备的体系pH值为7的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用无水乙醇聚沉,离心,洗涤,将所得沉淀放于60℃真空条件下干燥12小时,得到粉末CuS荧光量子点,XRD结果表明所得粉末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为无定形态的CuS,EDS能谱分析的结果显示粉末中Cu与S的比例为1:1。

实施例4:

   (1)在氮气环境和不断搅拌的条件下,称0.0979gN-乙酰-L-半胱氨酸溶于100mL的去离子水的中,溶液呈无色,加入3mL浓度为 0.1mol/L的CuCl2溶液,使体系中N-乙酰-L-半胱氨酸与CuCl2的摩尔比为2:1,溶液立即变浑浊,混合均匀后,用浓度为1mol/L的NaOH溶液调节体系的pH值至7,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溶液逐渐变澄清,然后加入1mL浓度为 0.1mol/L的Na2S溶液,溶液立即变成棕红色,充分反应后,得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立即密封,避光保存。

(2)荧光分光光度计采用700V的电压,激发狭缝和发射狭缝为10nm,每隔一段时间取少量步骤(1)制备的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测定荧光,放置一天后,荧光强度明显增强;放置128天后,仍然具有很高的荧光强度(见图4),而且荧光光谱的形状变化不大,说明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的稳定性很好。采用TEM观察,表明高稳定性的近红外水溶性CuS荧光量子点为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2.48±0.57nm(见图5)。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