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本发明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其内部含有大量的醚键,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生理条件下化学结构稳定;其表面含有大量的反应性基团,可用来键合多种药物,分子探针以及靶向基团,其内核具备的空腔结构也可负载药物和生物探针,可以作为生物载体材料广泛地用于药物、基因、造影剂,生物探针的输送;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合成步骤少,分离纯化简单,容易合成高分子量的树枝状大分子,大幅提高了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效率,使得这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树枝状大分子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72562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043825.6

  • 发明设计人 唐建斌;韩玉鑫;刘祥瑞;申有青;

    申请日2015-01-28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胡红娟

  • 地址 310027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9:28:3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7-07

    授权

    授权

  • 2015-07-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8G65/00 申请日:201501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6-2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载体材料,具体涉及一种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 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树枝状大分子由于其分子结构能够被精确控制,因此被作为一种极富 潜力的平台化合物广泛研究,如作为药物,基因或造影剂等的载体(如: Kaminskas,L.M.;McLeod,V.M.;Ryan,G.M.;Kelly,B.D.;Haynes,J.M.; Williamson,M.;Thienthong,N.;Owen,D.J.;Porter,C.J.H.,Pulmonary  administration of a doxorubicin-conjugated dendrimer enhances drug exposure  to lung metastases and improves cancer therapy.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4,183,18-26.)。首先,树枝状大分子可以利用内部空腔对疏水 性小分子进行包裹运输(Wen,X.F.;Lan,J.L.;Cai,Z.Q.;Pi,P.H.;Xu,S.P.; Zhang,L.J.;Qian,Y.;Wang,S.N.,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 simulation  on drug loading/release in polyester(-PEG)dendrimer.J.Nanopart.Res.2014, 16(5).);其次,树枝状大分子表面大量的官能团也可以用于链接各种功能 基团,如荧光基团,MRI基团,药物以及各类靶向基团(Krippner,G.Y.; Williams,C.C.;Kelly,B.D.;Henderson,S.A.;Wu,Z.;Razzino,P.Targeted  polylysine dendrimer therapeutic agent.US 08420067,Apr 162013,2013; Baker,J.R.;Cheng,X.-m.;Thomas,T.P.;Huang,B.M.Dendrimer conjugates. US 08445528,May 212013,2013.)。

在各种类型的树枝状大分子中,聚甘油结构的树枝状大分子由于其生 物相容性好,毒副作用低,在生理条件下结构稳定,因此具有极佳的发展 潜力。然而,传统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具有合成方法复杂,分子量 低,免疫原性等缺点,限制了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的大规模应用。

传统工艺中,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通常由发散(Haag,R.;Sunder, A.;Stumbé,J.F.,An Approach to Glycerol Dendrimers and Pseudo-Dendritic  Polyglycerols.J.Am.Chem.Soc.2000,122(12),2954-2955.)和收敛法 (Elmer,S.L.;Man,S.;Zimmerman,S.C.,Synthesis of Polyglycerol, Porphyrin-Cored Dendrimers Using Click Chemistry.Eur.J.Org.Chem 2008, 2008(22),3845-3851.)合成。

发散法合成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以季戊四醇为核时,目前报道的聚甘 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的最高分子量为2.2kDa,分子量过低,难以作为药物 或各类探针的载体;并且该分子量的纯净产物的获得至少需要8个反应步 骤,且每步反应都需要通过柱层析色谱法分离提纯,操作较为繁琐。这些 原因导致了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的制备不仅过程非常复杂,而且产量 低下且难以扩大化生产。

收敛法合成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分子合成的 效率,也能够一定程度的提高分子量。然而,这种方法的合成体系仍然涉 及使用HPLC进行分离提纯,因此会损失大量的树枝状大分子,导致产率 低下,同时分子量仍然较低。

因此,设计一种制备过程简单、分子量高、表面性质容易调节的树枝 状大分子,对于其在医用材料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该树枝状大分子分子量 高,表面性质容易调节。

1、一种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式(Ⅰ)中,a、b、c、d均为0;

或者,d为2,a、b、c均为0;

或者,c、d均为2,a、b均为0;

或者,b、c、d均为2,a为0;

或者,a、b、c、d均为2;

X表示结构单元;

R表示基团(即-CH2CH=CH2)、(即-CH2CHOHCH2OH) 基团或巯基单体。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环糊精和不饱和卤代烷进行威廉姆斯反应,获得第1代带 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2)利用第1代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交替地进 行双键氧化反应和威廉姆斯反应,获得第2代、第3代、第4代或第5代 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3)取利用第1代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进行双 键氧化反应获得的第1.5代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交替地进行威廉姆斯反应和双键氧化反应,获得第2.5代、第3.5代或第 4.5代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4)在氮气保护、紫外光照和安息香二甲醚存在下,将第1代~第5 代中任一带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与巯基单体进行加成反应, 获得带巯基单体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本发明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以环糊精为核,以不饱和卤代烷为 单体,交替地进行威廉姆斯反应和双键氧化反应,经威廉姆斯反应获得带 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经双键氧化反应获得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进一步利用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 树枝状大分子与巯基单体进行加成反应,可以获得表面带不同官能团的聚 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此时R表示巯基单体)。

具体地,所述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环糊精和不饱和卤代烷进行威廉姆斯反应,获得第1代带 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进一步地,所述威廉姆斯反应包括:

(1.1)将环糊精与金属钠或氢化钠反应,生成醇钠化合物;

将氢化钠或金属钠溶于无水DMF(N,N-二甲基甲酰胺)中,获得A 液;将环糊精溶于无水DMF中,获得B液;将B液逐滴加入A液中,搅 拌反应13~17min后,在冰浴中冷却;

氢化钠或金属钠与环糊精的用量比为63:1(mol/mol)。

所述环糊精可选用α-环糊精,β-环糊精或γ-环糊精;更优选为β-环糊 精。

(1.2)在氮气保护下,将所述醇钠化合物与不饱和卤代烷反应,生成 第1代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将不饱和卤代烷在冰浴条件下逐滴加入上述B液与A液的反应液中, 在氮气保护下,室温搅拌反应5.5~6.5h;反应产物经旋蒸、洗涤后真空干 燥,即得第1代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不饱和卤代烷一方面为威廉姆斯反应提供具有活性的卤素,一方面为 后续为双键氧化反应提供不饱和键。

所述不饱和卤代烷可选用卤代丙烯或卤代丙炔,优选为碘丙烯、溴丙 烯或氯丙烯,更优选为氯丙烯。氯丙稀反应活性适中,且副反应少。

(2)对第1代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交替地进行 双键氧化反应和威廉姆斯反应,获得第1代、第1代、第4代或第5代带 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作为优选,所述双键氧化反应为:在含锇催化剂存在下,对低代带 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进行氧化。

具体地,将低代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溶解(可采 用丙酮、叔丁醇以及去离子水组成的混合溶解体系)后,加入氧化物,搅 拌混匀后加入含锇催化剂,室温搅拌10~30h。

所述氧化物可选用氮甲基吗啉氮氧化物、叔丁基过氧化氢或过氧化 氢。

所述含锇催化剂可选用锇酸钾或四锇酸。

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经双键氧化后获得带 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该带的聚甘油结构树枝 状大分子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与不饱和卤代烷继续进行威廉姆斯反应, 获得代数更高的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用于连接巯基 单体,以获得带不同表面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3)在氮气保护、紫外光照和安息香二甲醚存在下,将第1代~第5 代中任一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与巯基单体进行加成 反应,获得带不同表面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本发明中,所述巯基单体为3-巯基-1,2-丙二醇、巯基丙酸、巯基乙胺 或半胱氨酸。利用3-巯基-1,2-丙二醇可获得表面带羟基的聚甘油结构树枝 状大分子,利用巯基丙酸可获得表面带羧基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利用巯基乙胺可获得表面带氨基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利用半胱氨 酸可获得表面带氨基酸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在制备药物、基因、造 影剂或生物探针载体材料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表面含有大量的反应性基团,如氨 基、羟基、羧基或氨基酸基团,其中间产物上带有的双键也属于反应性基 团,可用来键合多种药物、分子探针以及靶向基团,其内核具备的空腔结 构也可负载药物和生物探针,因此,本发明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可 以作为生物载体材料广泛地用于药物、基因、造影剂或生物探针的输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以环糊精为核制备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由于其 内部含有大量的醚键,因此具有类似PEG的生物学和化学性质,如良好 的生物相容性,生理条件下化学结构稳定性;

(2)本发明的树枝状大分子的表面含有大量的反应性基团,如双键、 氨基、羟基和羧基等,可用来键合多种药物,分子探针以及靶向基团,其 内核具备的空腔结构也可负载药物和生物探针,因此,它可以作为生物载 体材料广泛地用于药物、基因、造影剂,生物探针的输送;

(3)本发明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的制备方法,合成步骤少,分 离纯化简单,容易合成高分子量的树枝状大分子,大幅提高了聚甘油结构 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效率,使得这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树枝状大分子规 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4代表面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的 反应原理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第1~4代表面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 子的核磁图;

图2B为本发明第1~4代表面氨基酸修饰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 的核磁图;

图3为本发明中明第1~4代表面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 分子的GPC图;

其中,Time(min)表示时间(分钟);

图4为本发明第1~4代表面氨基酸修饰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以 及PAMAM与FBS相互作用的DLS结果;

其中,Size(d.nm)表示规格(粒径,纳米),Intensity(%)表示强 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第1代表面带基团的聚甘油树枝状大分子(G1)的合成

将11.1g的NaH(80%)和干燥DMF在500mL圆底烧瓶中混合,10 gβ-环糊精溶解于100mL干燥DMF中逐滴加入圆底烧瓶;搅拌该浊液15 分钟后在冰浴中冷却,然后将31mL溴丙烯在冰浴条件下逐滴加入圆底烧 瓶中;室温条件下,将该反应在氮气气氛保护下继续搅拌8h;将反应溶 剂减压蒸发得到黄色油状的粗产物,将粗产物用200mL甲醇稀释并过滤, 清液用200mL正己烷洗涤3次;甲醇相经旋转蒸发,真空干燥,得到14.6g 淡黄色油状产物,产率为83%。

实施例2第1.5代表面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G1.5) 的合成

取14.6g G1置于500mL圆底烧瓶中用100mL丙酮溶解,在溶液中 加入30mL叔丁醇,55mL 50%氮甲基吗啉氮氧化物和45mL去离子水, 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146mg锇酸钾,将反应体系于室温下搅拌20h后, 在500mL丙酮中沉淀,得到棕色粗产物,将粗产物用50mL甲醇稀释, 过滤除去固体;旋转蒸发,真空干燥得到黄色固体13.2g,产率为67%。

实施例3第2代表面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G2)的合 成

将4.7g NaH(80%)和100mL干燥DMF在250mL圆底烧瓶中混合, 5g G1.5在50mL干燥DMF中溶解并滴加至该浊液中;搅拌该浊液15分 钟后在冰浴中冷却,然后将14mL溴丙烯在冰浴条件下逐滴加入反应器。

反应过程与纯化过程同实施例1,得到黄色油状产物(G2)4.6g,产 率为57%。

实施例4第2.5代表面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G2.5) 的合成

将4.6g G2在250mL圆底烧瓶中用50mL丙酮溶解,在溶液中加入 20mL叔丁醇,16mL 50%氮甲基吗啉氮氧化物和40mL去离子水,搅拌 混合均匀后加入46mg锇酸钾。反应过程与纯化过程同实施例2,得到黄 色固体(G2.5)4.2g,产率为70%。

实施例5第3代表面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G3)的合 成

将3.5g NaH(80%)和30mL干燥DMF在250mL圆底烧瓶中混合, 4g G2.5在50mL干燥DMF中溶解并滴加至该浊液中;搅拌该浊液15分 钟后在冰浴中冷却,然后将10mL溴丙烯在冰浴条件下逐滴加入反应器。 反应过程与纯化过程同实施例1,得到黄色油状产物(G3)3.5g,产率为 55%。

实施例6第3.5代表面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G3.5) 的合成

将3g G3在100mL圆底烧瓶中用30mL丙酮溶解。在溶液中加入10 mL叔丁醇,13mL 50%氮甲基吗啉氮氧化物和20mL去离子水,搅拌混 合均匀后加入30mg锇酸钾。反应过程与纯化过程同实施例2,得到黄色 固体(G3.5)3.0g,产率为76%。

实施例7第4代表面带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G4)的合 成

将2.5g NaH(80%)和30mL干燥DMF在250mL圆底烧瓶中混合, 3g G3.5在30mL干燥DMF中溶解并滴加至该浊液中;搅拌该浊液15分 钟后在冰浴中冷却,然后将7mL溴丙烯在冰浴条件下逐滴加入反应器。 反应过程与纯化过程同实施例1,得到黄色油状产物(G3)1.6g,产率为 34%。

实施例8第4代表面带氨基酸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G3-Cys) 的合成

取0.5g G3,7.8g L-半胱氨酸盐酸盐和0.15g安息香二甲醚溶解于100 mL甲醇中,通入氮气15分钟排除空气,紫外灯照射下反应6h,获得的 粗产物溶液旋蒸至黄色粘稠液体;通过1000Da透析膜在水中透析1天, 冻干得到淡黄色粉末0.79g,产率为75%。

实施例9第4代表面带氨基酸基团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G4-Cys) 的合成

取0.5g G4,7.8g L-半胱氨酸盐酸盐和0.15g安息香二甲醚溶解于100 mL甲醇中,通入氮气15分钟排除空气,紫外灯照射下反应6h,获得的 粗产物溶液旋蒸至黄色粘稠液体;通过1000Da透析膜在水中透析1天, 冻干得到淡黄色粉末0.82g,产率为81%。

实施例10第3代表面带氨基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G3-NH2)的合 成

0.5g G3,5.0g半胱氨盐酸盐和0.11g安息香二甲醚溶解于100mL 甲醇中,通入氮气15分钟排除空气,紫外灯照射下反应6h,获得的粗产 物溶液旋蒸至黄色粘稠液体;通过1000Da透析膜在水中透析1天,冻干 得到淡黄色粉末0.56g,产率为65%。

实施例11第3代表面带羧基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G3-COOH)的 合成

取0.5g G3,4.6g巯基丙酸和0.11g安息香二甲醚溶解于100mL甲 醇中,通入氮气15分钟排除空气,紫外灯照射下反应6h,获得的粗产物 溶液旋蒸至黄色粘稠液体,乙醚中沉淀真空干燥得到黄色粘稠固体,0.64 g,产率为65%。

实施例12第3代表面带羟基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G3-OH)的合 成

取0.5g G3,4.7g 3-巯基-1,2-丙二醇和0.11g安息香二甲醚溶解于 100mL甲醇中,通入氮气15分钟排除空气,紫外灯照射下反应6h;获 得的粗产物溶液旋蒸至黄色粘稠液体,丙酮中沉淀真空干燥得到无色粘稠 固体,0.46g,产率为49%。

测试例1树枝大分子表征

(1)利用1H-NMR(表征结果见图2A),GPC(图3)以及Maldi-tof, 对表面带双键的聚甘油结构树枝状大分子(G1,G2,G3,G4)进行表征。

其中,G1的表征数据为:

1H NMR(CDCl3,400Hz),δppm:6.0~5.8(m,21H,CH2CHCH2O), 5.23~5.16(m,21H,HCHCCH2-O-),5.16~5.0(m,21H,HCHCCH2-O-and  C(1)H ofβ-CD),4.42-4.46(m,7H,CH2CH-HCH-O-),4.19~4.24(m,7H, CH2CH-HCH-O-),4.10(s,14H,CH2CHCH2-O-),3.94(s,14H, CH2CHCH2-O-),3.84~3.87(d,7H,C(5)H ofβ-CD),3.70~3.75(s,14H,C(6)H  ofβ-CD),3.63~3.70(d,7H,C(2)H ofβ-CD),3.50~3.57(d,7H,C(3)H of β-CD),3.22~3.33(m,7H,C(4)H ofβ-CD);

GPC(DMF,0.8mL/min at 40℃):Mn 2.08kDa,Mw 2.16kDa,PDI 1.09;

Maldi-tof:2027.76 Da。

G2的表征数据为:

1H NMR(CDCl3,400Hz),δppm:6.0~5.8(s,42H CH2CHCH2O),5.28~5.20(d,42H,HCHCCH2-O-),5.14(s,42H,HCHCCH2-O-and 7H, C(1)H ofβ-CD),4.14(s,42H,CH2CHCH2-O-),3.98(s,42H,CH2CHCH2-O-), 3.2~3.9(broad,147H,-O-CH2CH(O)CH2-O-and C(2)H~C(6)H ofβ-CD);

GPC(DMF,0.8mL/min at 40℃):Mn 4.99kDa,Mw 5.29kDa,PDI 1.06;

Maldi-tof:4418.55 Da。

G3的表征数据为:

1H NMR of G3(CDCl3,400Hz),δppm:6.0~5.8(s,42H,CH2CHCH2O),5.28~5.20(d,42H,HCHCCH2-O-),5.14(s,42H,HCHCCH2-O-and 7H, C(1)H ofβ-CD),4.14(s,42H,CH2CHCH2-O-),3.98(s,42H,CH2CHCH2-O-), 3.2~3.9(broad,357H,-O-CH2CH(O)CH2-O-and C(2)H~C(6)H ofβ-CD);

GPC(DMF,0.8mL/min at 40℃):Mn 9.63kDa,Mw 10.38kDa,PDI 1.07。

G4的表征数据为:

1H NMR of G4(CDCl3,400Hz),δppm:6.0~5.8(s,168H,CH2CHCH2O),5.28~5.20(d,168H,HCHCCH2-O-),5.14(s,168H,HCHCCH2-O-and 7H, C(1)H ofβ-CD),4.14(s,168H,CH2CHCH2-O-),3.98(s,168H, CH2CHCH2-O-),3.2~3.9(b,777H,-O-CH2CH(O)CH2-O-and C(2)H~C(6)H  ofβ-CD);

GPC(DMF,0.8mL/min at 40℃):Mn 20.82kDa,Mw 21.56kDa,PDI 1.04。

(2)表面羟基,氨基,羧基以及氨基酸(图2B)等结构的树枝状大分 子,均利用1H-NMR进行表征。

其中G3-Cys的1H-NMR(D2O,400Hz)的数据为:

δppm:5.18(s,7H,C(1)H ofβ-CD),4.0(s,84H,HOCOCH(NH2)), 3.83~3.25(broad,525H,-SCH2CH2CH2O-and C(2)H~C(6)H ofβ-CD),3.05 (s,168H,-SCH2CH(NH2)-),2.61(s,168H,-SCH2CH2CH2O-),1.80(s,168H, -SCH2CH2CH2O-)。

测试例2表面氨基酸修饰的聚甘油结构树枝大分子的抗蛋白吸附试验

利用动态光散射仪(DLS)测定PBS、胎牛血清以及树枝状大分子混 合溶液中蛋白质颗粒粒径的变化,表征表面氨基酸结构树枝状大分子抗蛋 白质吸附的性质。

将1ml胎牛血清(FBS)与1mL PBS、1ml G3-Cys的PBS溶液、1mL  PAMAM(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5代,下同)的PBS溶液分别混合, 依次获得溶液1(阴性对照)、溶液2、溶液3(阳性对照),静置5分钟, 在DLS中测定粒径大小。测定结果见图4。

其中,溶液2与溶液1现象一致,溶液澄清,粒径分布在200nm以下; 而溶液3,肉眼可见浑浊,粒径主要分布在1000nm左右。证明表面氨基 酸结构的树枝状大分子G3-Cys有较好的抗蛋白质吸附的能力。

树枝状大分子G3-Cys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主要是由其表面的Cys基 团决定的,表面连接有Cys基团的其他代数的树枝状大分子也具备相同的 抗蛋白质吸附的能力。

测试例3表面氨基酸修饰的聚甘油结构树枝大分子的肝脏富集实验

将罗丹明B异硫氰酸酯标记的G3-Cys和PAMAM溶于PBS中,浓度 分别为22.9mg/mL和15.7mg/mL;对5周龄ICR雌性小鼠分别通过尾静 脉给药10mL/kg。注射PAMAM的小鼠在给药后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反应并 在注射后0.75h左右死亡。而注射G3-Cys的小鼠在注射后1h时处死,并 将两只老鼠分别解剖,取出肝脏制备冷冻切片,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 行观察发现,发现PAMAM在肝脏中富集明显,呈点状分布;而G3-Cys 在肝脏中基本无富集。

这是因为PAMAM易于与蛋白质结合,从而容易被肝脏中的kuffer 细胞捕获,进而在肝脏中富集。而G3-Cys具有良好的抗蛋白吸附能力, 因此并未在肝脏中富集;抗蛋白吸附性能使其生物相容性更好,体内循环 时间更长,作为载体能够更加有效的将药物基因等输送到病灶部位。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