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经心尖植入瓣膜的瓣膜输送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经心尖植入瓣膜的瓣膜输送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提供一种经心尖植入瓣膜的瓣膜输送系统,包括控制单元、输送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输送单元相连接;瓣膜装载在所述输送单元上;所述输送单元用于输送、释放及回收瓣膜;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瓣膜的输送、释放及回收。本发明提供的经心尖植入的瓣膜输送系统可以在小切口的条件下,将自膨式的非对称性瓣膜经心尖通过介入方法植入到病患位置,克服了以往输送系统无法对非对称性瓣膜从心尖植入的缺陷,可控性优于目前的从股动脉植入系统,也优于释放后无法调整位置的球囊扩张型瓣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78401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10126144.8

  • 申请日2011-05-17

  • 分类号A61F2/24;

  • 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韩国胜

  • 地址 201612 上海市松江区莘砖公路518号2号楼7层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7:21:4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6-24

    授权

    授权

  • 2013-01-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F2/24 申请日:201105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11-2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瓣膜置换的瓣膜输 送系统。

背景技术

风湿性心脏病、部分先心病以及老年人的瓣膜钙化是导致病人瓣 膜损坏的主要原因,损坏是不可逆的,因此最终的瓣膜置换是最有效 和唯一根治瓣膜病的方法。瓣膜置换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瓣膜置换只能用外科手术,需要建立体外循环行开胸 以及心包切开术,将瓣膜缝到病变位置,手术风险很大而且对病人造 成巨大生理和心理创伤,另外有很大比例的病人,尤其是70岁以上的 患者属于外科禁忌患者,不能行外科手术,这个比例占到30%的患者。 2002年,国外首次进行主动脉介入瓣膜的临床,可以不行开胸手术, 直接将瓣膜通过导管释放到病变位置,病人没有任何大的痛苦,术后 病人很快便可出院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的两种瓣膜,一种是Edwards公司的球囊扩 张型瓣膜,此种瓣膜可以从股动脉入路(逆行法),也可以从心尖入 路(顺行法),属于两端对称型,因此顺行逆行并无影响。但是由于 该瓣膜为球囊扩张型,一旦释放就无法回收,如果手术有意外对患者 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另一种是corevalve的自膨胀瓣膜,此系统只能通过逆行法进行植 入,而且无法回收。

自膨式瓣膜由于其特点,往往比球囊扩张型瓣膜长,考虑到解剖 结构,为了尽量减少瓣膜对人体的影响,非对称性瓣膜往往不是圆筒 形,即非对称形,如corevalve瓣膜,因此非对称性瓣膜有方向性,而 挂钩的位置需要放在其中的特定的一端,用来调整非对称性瓣膜的释 放,因此corevalve系统只能从股动脉穿刺释放。

现有技术中一般从股动脉穿刺,如图6所示,沿虚线,按箭头方 向,到目标位置大概有1-1.3米的距离,由于管道过长,鞘管就有了摆 动的余地,对非对称性瓣膜的控制就显得非常空难,往往造成危险或 者定位不准的现象。而从心尖入路,距离只有20cm-30cm,如此短的 管道,医生操作就相对容易。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对非对称性瓣膜回收 并且可以顺行法入路即从心尖入路的瓣膜输送系统,同时本发明还需 要提供一种经心尖植入瓣膜的瓣膜输送系统的操作方法。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经心尖植入瓣膜的瓣膜 输送系统,包括控制单元、输送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输送单元 相连接,所述输送单元用于装载、输送、释放及回收瓣膜;所述控制 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瓣膜的输送、释放及回收。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单元包括鞘管、推送杆、固定杆和固定头;

所述推送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杆的长度,所述推送杆外表面套 接所述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及所述推送杆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 述固定杆另一端连接所述固定头,所述固定头用于固定所述瓣膜,所 述推送杆可相对于固定杆前后移动;

所述鞘管位于输送单元的最外层,所述鞘管包括近端外鞘和装载 鞘管,所述近端外鞘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近端外鞘和装载鞘管 的相近端处径向尺寸相同,所述装载鞘管与所述近端外鞘相近端的相 对端连接有柔软尖头,所述装载鞘管与柔软尖头连接端的内部与所述 推送杆固定,所述装载鞘管可随着推送杆前后移动;

所述近端外鞘和装载鞘管对接,瓣膜装载于所述装载鞘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头上设置有挂钩,所述挂钩用于固定瓣膜。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外壳、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止血阀、 第一固定装置、第二固定装置和输送控制机构;

其中所述止血阀的一端连接所述近端外鞘,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 固定装置;

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连接所述固定杆与固定头相对端的端部;

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可以和止血阀、固定杆及近端外鞘一起沿壳体 移动;

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一端连接所述推送杆,所述推送杆相对于所述 壳体轴向固定;

所述输送控制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与所述推送杆相对端 的端部,用于推送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在所述壳体内沿壳体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控制机构包括主螺母和螺杆;

所述主螺母可沿壳体移动,所述主螺母与所述螺杆固定连接,所 述螺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装置;通过移动主螺母,所述螺杆沿壳 体位移,推拉所述第二固定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控制机构包括主螺母和螺杆;

所述主螺母相对于所述壳体固定,所述螺杆与所述主螺母螺纹连 接,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装置;通过旋转螺杆,所述螺杆沿壳体 位移,推拉所述第二固定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瓣膜输送系统输送的瓣膜为非对称性瓣膜,所述 非对称性瓣膜展开后的两端尺寸不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瓣膜输送系统在病人体内植入瓣膜 的方法,包括:

步骤1,在患者左胸前做小切口,暴露心尖,穿刺建立导丝通道;

步骤2,将所述瓣膜输送系统沿所述导丝送往预定位置;

步骤3,在所述预定位置,所述控制单元向前推动推送杆,带动 装载鞘管向前;所述装载鞘管与所述近端外鞘分离,瓣膜部分扩展开; 确认是否准确到达预定位置;

步骤4,所述瓣膜输送系统到达的预定位置不准确,所述控制单 元向后拉所述推送杆,从而所述装载鞘管与所述近端外鞘合并,重新 调整所述瓣膜输送系统的位置。

步骤5,所述装载鞘管与所述近端外鞘完全分离,瓣膜释放到病 患的预定位置,覆盖原有病变瓣膜;

步骤6,瓣膜释放完成,瓣膜输送系统恢复原状,退出。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6瓣膜输送系统恢复原状为,所述近端外鞘 向前推进与装载鞘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6瓣膜输送系统恢复原状为,所述装载鞘管 向后退与近端外鞘连接。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经心尖植入瓣膜的瓣膜输送系统及操作方 法,此系统可以通过心尖穿刺植入自膨型非对称性瓣膜。对比球囊扩 张型瓣膜系统,此系统可以重新定位,对比现有的自膨胀瓣膜系统, 经心尖穿刺比从股动脉穿刺的路径短了70%以上,可控性大大提高, 而且本系统改进了瓣膜与固定头的挂接方式,使瓣膜回收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瓣膜输送系统装载所述非对称性瓣膜时的 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瓣膜输送系统释放所述非对称性瓣膜时的 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非对称性瓣膜完全释放时的输送单元的结 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非对称性瓣膜部分释放时的输送单元的结 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瓣膜输送系统的控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逆行法入路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顺行法入路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非对称性瓣膜与固定头连接示意图;

其中,1:装载鞘管;2:推送杆;3:固定头;4:固定杆;5: 近端外鞘;6:非对称性瓣膜;7:止血阀;8:第一固定装置;9:第 二固定装置;10:主螺母;11:螺杆;12:外壳;13:旋杆;14:挂 钩;15:挂载单元;16:输送单元;17:控制单元;18:柔软尖头; 19:鞘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 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图1及图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瓣膜输送系统装载非对 称性瓣膜6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瓣膜输送系统 16释放非对称性瓣膜6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瓣膜输送 系统,用于输送非对称性瓣膜6从心尖植入,由于非对称性瓣膜6的 有方向性,如corevalve瓣膜。非对称性瓣膜6可以扩展和压缩,瓣 膜输送系统包括控制单元17、输送单元16控制单元17与输送单元 16相连接。本发明输送系统输送的非对称性瓣膜6是自膨式瓣膜其 特点在于比球囊扩张型瓣膜长,考虑到解剖结构,为尽量减少瓣膜对 人体的影响,非对称性介入瓣膜不是圆筒形即非对称形,两端大小不 等。非对称性瓣膜6可以装载在输送单元16的内部或顶端。本发明 中输送单元16内部装载非对称性瓣膜6;输送单元16用于输送、释 放及回收非对称性瓣膜6;控制单元17用于控制输送单元16对非对 称性瓣膜6的输送、释放及回收。整个瓣膜输送系统的使用需要经过 导丝的引导,向前推进。由于导丝为本领域的基本技术,所以图中并 未体现,导丝连接在输送单元16的顶端。如图1所示,非对称性瓣 膜6压缩装载于输送单元16内,控制单元17控制输送单元16对非 对称性瓣膜6的推送及释放。到达预定位置时,如图2所示,控制单 元17对输送单元16控制,将非对称性瓣膜6释放,就覆盖原有的病 变瓣膜。

结合图3及图4,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非对称性瓣膜完全释放 时的输送单元16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非对称性瓣 膜部分释放时的输送单元16的结构示意图。输送单元16包括鞘管 19、推送杆2、固定杆4和固定头3;推送杆2的长度大于固定杆4 的长度,推送杆2外表面套接固定杆4,固定杆4及推送杆2一端连 接控制单元17,固定杆4另一端连接固定头3,固定头3用于固定非 对称性瓣膜;推送杆2可相对于固定杆4前后移动;鞘管19位于输 送单元16的最外层,鞘管19包括近端外鞘5和装载鞘管1,近端外 鞘5和装载鞘管1可以相对滑动,近端外鞘5与控制单元17连接, 近端外鞘5和装载鞘管1的相近端处径向尺寸相同。近端外鞘5和装 载鞘管1相近端处采取相同的外径尺寸,可以保证外表面的平滑;装 载鞘管1与近端外鞘5相近端的相对端连接有柔软尖头18,装载鞘 管1与柔软尖头18连接端的内部与推送杆2固定,装载鞘管1可随 着推送杆2前后移动;采用柔软尖头18是为了可以顺应导丝平滑地 向前推进瓣膜输送系统,而不会对所经过的组织不造成损伤。

瓣膜输送系统经导丝引导,瓣膜输送系统输送过程中近端外鞘5 和装载鞘管1对接,非对称性瓣膜可以压缩于装载鞘管1内;瓣膜输 送系统经导丝引导到预定位置时,推送杆2推送近端外鞘5使得近端 外鞘5和装载鞘管1打开到非对称性瓣膜6部分扩展,瓣膜输送系统 的位置如果不是准确的预定位置,则推送杆2回拉,带动装载鞘管1, 将非对称性瓣膜6重新回收进装载鞘管1内,瓣膜输送系统重新调整 位置,直到非对称性瓣膜6的位置达到准确的预定位置;推送杆2推 送,带动装载鞘管1与近端外鞘5分离到非对称性瓣膜完全扩展,从 而覆盖原有的病变瓣膜。

非对称性瓣膜与固定头3通过机械方式连接,连接方式可以参见 专利ZL201020247378.9。如图8所示,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非对 称性瓣膜6与固定头连接示意图,本发明中提供的非对称性瓣膜包括 挂载单元15,固定头3包括挂钩14,挂载单元15卡在挂钩14上。 挂钩14嵌入式设计在固定头3上,非对称性瓣膜的挂载单元15与挂 钩14相配合,此种连接方式更为牢固,避免了非对称性瓣膜6在回 收时与固定头脱落。如图8所示,所示,非对称性瓣膜上挂载单元 15挂靠在固定头3上的挂钩14,形成牢靠的挂接。

如图5所示,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瓣膜输送系统的控制单元结 构示意图。控制单元17包括外壳12及位于外壳内部的止血阀7、第 一固定装置8、第二固定装置9和输送控制机构。止血阀7连接近端 外鞘5,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装置8;第一固定装置8连接固定杆4 与固定头3相对端的端部;第一固定装置8可以和止血阀7、固定杆 4及近端外鞘5一起沿壳体12移动;第二固定装置9一端连接推送 杆2,推送杆2相对于壳体12轴向固定;输送控制机构16连接第二 固定装置9与推送杆2相对端的端部,用于推送第二固定装置9在壳 体12内沿壳体移动。

第一固定装置8在壳体12内轴向固定不动,不会因为第一固定 装置8在壳体内发生旋转而随着转动,对固定杆4起到稳固的作用。 第一固定装置8可以和止血阀7、固定杆4及近端外鞘5一起沿壳体 12方向移动,实现对固定杆4及近端外鞘5的推动。第二固定装置9 可以设置成在壳体12内沿壳体12内壁滑动,实现对推送杆2的推动。 但推送杆2相对于壳体12轴向固定,不会因为第二固定装置9在壳 体内发生旋转而随着转动。推送杆2带动装载鞘管1向前推动,与近 端外鞘5分离,装载鞘管中的瓣膜释放后,可以根据输送系统所处的 位置进行多种调整:第一固定装置8固定不动,第二固定装置9向后 滑动,带动推送杆2及装载鞘管1,实现装载鞘管1与近端外鞘5形 成完整光滑鞘管;第二固定装置9固定不动,第一固定装置8向前滑 动,进而推送止血阀7、固定杆4及近端外鞘5一起沿壳体12向前 移动,与装载鞘管1形成光滑鞘管;第一固定装置8和第二固定装置 9均相对移动,分别带动近端外鞘5与装载鞘管1相对移动进而合并 形成完整光滑鞘管。

输送控制机构16包括主螺母10和螺杆11;主螺母10可沿壳体 12移动,主螺母10与螺杆11固定连接,螺杆11一端连接第二固定 装置9;通过移动主螺母10,螺杆11沿壳体12位移,推拉第二固定 装置9。主螺母10相对于壳体12也为移动螺母,主螺母沿壳体12 向前或向后运动,从而带动螺杆11,相应的带动第二固定装置9,从 而带动推送杆2和装载鞘1向前或向后运动,从而释放或回收瓣膜。

主螺母10也可以相对于壳体12固定,螺杆11与主螺母10螺纹 连接,一端连接第二固定装置9;通过旋转螺杆11,螺杆11沿壳体 12位移,推拉第二固定装置9。主螺母10相对于壳体12为固定螺母, 螺杆11上有与主螺母匹配的螺纹,螺杆11可以在主螺母10中旋转, 螺杆11可以带动第二固定装置9,从而带动推送杆2和装载鞘1向 前或向后运动,从而释放或回收瓣膜。

输送控制机构还包括旋钮13,旋钮13与螺杆11连接,旋钮用 于推动或旋转螺杆11。通过设置旋钮13用以增大调节的力矩或便于 操作者手持。旋钮13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推送或旋转螺杆11,便于 操作者的操作。还可以在旋钮13上设置如刻度线、限位机构等便于 操作者观察及操作的机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本发明提供瓣膜输送系统在病人体内植入 瓣膜的方法,包括:

步骤1,在患者左胸前做小切口,暴露心尖,穿刺建立导丝通道, 通道方向如图7所示,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顺行法入路示意图,图6 为传统的从股动脉入路的逆行法,采用顺行法入路即经心尖穿刺比从 股动脉穿刺的路径短了70%以上,可控性大大提高;

步骤2,将瓣膜输送系统沿导丝送往预定位置;

步骤3,在预定位置,控制单元17向前推动推送杆2,带动装载 鞘管1向前;装载鞘管1与近端外鞘5分离,非对称性瓣膜6部分扩 展开;确认是否准确到达预定位置;

步骤4,为避免在释放非对称性瓣膜时位置不够准确,而造成瓣 膜的浪费,到达的预定位置不准确时,控制单元17向后拉推送杆2, 从而装载鞘管1与所述近端外鞘5合并,调整瓣膜输送系统的位置。 调整后重新释放,确保非对称性瓣膜6的释放位置为最佳,相比较以 往的球囊扩张型瓣膜有很大的优势。

步骤5,装载鞘管1与近端外鞘5完全分离,非对称性瓣膜6释 放到病患的预定位置,覆盖原有病变瓣膜;

步骤6,非对称性瓣膜6释放完成,瓣膜输送系统恢复原状,退 出。

对于瓣膜输送系统的回撤,可以选择步骤6瓣膜输送系统恢复原 状为,近端外鞘5向前推进与装载鞘管1连接。步骤6瓣膜输送系统 恢复原状为,装载鞘管1向后退与近端外鞘5连接。上述两种方法, 即选择近端外鞘5与装载鞘管1对接方式可以灵活选择,选择的原则 是尽量不损坏已经释放的非对称性瓣膜瓣膜,以及考虑到主动脉弓对 系统的影响。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经心尖植入的瓣膜输 送系统可以在小切口的条件下,将自膨式的非对称性瓣膜从心尖通过 介入方法植入到病患位置,可控性优于目前的从股动脉植入系统,也 优于释放后无法调整位置的球囊扩张型瓣膜。本系统改进了非对称性 瓣膜与固定头的挂接方式,使非对称性瓣膜回收成为可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 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