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双离子束反应溅射沉积设备和制备氧化钒薄膜的方法

一种双离子束反应溅射沉积设备和制备氧化钒薄膜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双离子束反应溅射沉积设备,该设备添加了多通道的闭环控制系统和RGA反馈控制装置,提高了反应气体的流量控制精度,并稳定了反应气体氧的分压,保证沉积氧化钒(VOx)薄膜方块电阻、厚度和TCR等参数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另外,氧气从腔室的辅源通入,消除了靶材与氧反应造成“靶中毒”的风险,提高了靶的使用寿命和设备的利用率。以及应用此设备制备氧化钒薄膜的方法,其方法为:首先对衬底圆片进行离子铣;其次使用改进的双离子束反应溅射沉积的方法制备氧化钒薄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3447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烟台睿创微纳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06001.8

  • 发明设计人 王宏臣;甘先锋;孙瑞山;杨水长;

    申请日2012-01-10

  • 分类号C23C14/00(20060101);C23C14/34(20060101);C23C14/0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12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杨立

  • 地址 264006 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珠江路32号留学生创业园3#E区539室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43: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9-14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C23C14/0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20110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3-09-11

    授权

    授权

  • 2012-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23C14/00 申请日:201201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双离子束反 应溅射设备以及应用此设备制备氧化钒薄膜的方法。

背景技术

自从发现氧化钒具有高的电阻温度特性以来,人们对氧化钒薄膜 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尤其近二十年来,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飞速 发展,其核心技术之一就是电阻热敏材料的选择和性能改进。氧化钒 薄膜是一种优良的电子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热敏特性,在红外探测 和热成像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当受到外界红外辐射照射时,吸收层和 介质层吸收红外辐射,导致氧化钒热敏材料的温度发生改变,从而导 致氧化钒热敏材料的电阻发生变化。由此可以把外界的红外辐射信号 转换为电信号,应用于红外探测和热成像。氧化钒(VOx)薄膜由于 其具有高的电阻温度系数(TCR,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且薄膜制备工艺与集成电路工艺兼容。目前,大约有70% 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使用VOx薄膜作为热敏材料。

随着微型测辐射热计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对VOx薄 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高的TCR,还要具有合适的 方块电阻,致密的微观相结构,稳定的加工重复性和平滑的电阻温度 特性曲线。但由于钒呈现多种稳定的化学价态,其氧化物在自然界中 有多达13种不同的相结构,半导体性质的氧化钒(VOx)薄膜沉积 工艺窗口非常狭窄,薄膜性质很容易在金属-半导体-绝缘介质之间变 化。因此要制备具有重复性高,稳定性好,满足一定TCR的氧化钒 薄膜就变得非常的困难。离子束溅射沉积技术(IBSD,Ion Beam  Sputter Deposition)是制备高品质薄膜的常用方法,其相对于传统的 磁控溅射技术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轰击靶材表面的离子在转移自 身携带的能量或动量时,引起靶表面层原子的级联碰撞,使靶原子脱 离表面形成溅射原子。如果在溅射原子通量内设置衬底,则携带一定 能量的溅射原子沉积于衬底表面,随着溅射与沉积过程的持续,沉积 原子在衬底表面经过成核及晶粒生长,以岛状方式、层状方式或无序 原子堆等方式形成和生长成薄膜。

现有的技术大都使用单离子源溅射,钒靶作为溅射靶材,轰击气 体Ar和反应气体O2通过离子源离化成Ar+和O2+,通过加速栅加速 后轰击金属钒靶,并在金属钒靶的表面反应生成VOx,VOx再被溅 射到衬底上,形成离子束反应溅射沉积。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沉积 的薄膜致密度较低,不容易控制,重复性和稳定差。更容易造成金属 钒靶材的过度氧化,发生“靶中毒”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双离子束反应溅 射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制备氧化钒薄膜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改进的双离子束 反应溅射设备(如图1),主要包括反应腔(1)、靶座(2)、主源 (3)、辅源(4)、第二进气阀门(5)、分子泵(9)、晶圆(13)、 干泵(11)、样品台(14)第一进气阀门(6)等设备;其中反应腔 (1)内部主要由主源(3)、辅源(4)、样品台(14)、晶圆(13)、 靶座(2)组成,反应腔(1)外接的干泵(11)、分子泵(9)用于 抽真空;晶圆(13)固定在样品台(14)上,主源(3)、辅源(4) 分别与第二进气阀门(5)、第一进气阀门(6)连接,用于气体的进 入;其中所述辅源(4)与第一质量流量计连接,通过第一质量流量 计与多通道的闭环控制系统(如SpeedfloTM)连接,控制气体流量; 所述的反应腔(1)还设有进气口(15),反应腔(1)通过该进气口 (15)与第二质量流量计相连,第二质量流量计与RGA(Residual Gas  Analyser)反馈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所述辅源(4)与第一进气阀门(6)相连,通过第一进 气阀门(6)与第一质量流量计连接;主源(3)与第二进气阀门(5) 相连,通过第二进气阀门(5)与第三质量流量计连接。

SpeedfloTM是一种多通道的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在反应溅射中用 于快速调节反应气体的流量。这种系统使用先进的数字化控制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模拟PID控制来说更加适合于质量流量计(MFC:Mass  Flow Controller)的精确性控制要求。该系统在PC网络和监控程序的 控制下工作,在工艺腔的一侧安装有独立的控制器,系统的控制算法 嵌入该控制器内,可以快速精确控制MFC满量程流量的±1%的流量 精度,如果使用量程为20.0sccm的MFC,控制精度可以达到±0.2sccm, 从而保证辅源反应气体流量波动的快速稳定。

通过RGA(Residual Gas Analyser)反馈控制系统装置,控制工 艺腔体氧分压,调节氧分压的气体进气口(15)。RGA监控氧分压, 当监控的气体分压发生波动时,通过闭环反馈控制系统自动调节进气 口(15)的氧气流量,保证氧分压稳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反应气体流量波动快速稳 定,从而使气体分压更加稳定,进而可以保证工艺的稳定性。

一种制备氧化钒薄膜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调整样品台(14)和靶座(2)的角度,使晶圆(13) 位于溅射钒原子或钒离子通道的正对面上,对反应腔(1)抽真空, 使真空度达到1E-5Pa以下,加热样品台(14),使样品温度控制在 150~250℃。

步骤二:对晶圆进行离子铣:从辅源(4)通入Ar气体,流量 在5.0sccm~15.0sccm的范围之间,施加50~200V的离子电压,使 Ar气体离子化,进行晶圆表面的离子铣,铣掉的表面层。

步骤三:靶材预溅射:从主源(3)通入Ar气体,使用MFC控 制Ar气体的流量在10.0~20.0sccm之间,使用800~1200V的电压 将Ar气体离化成Ar+离子,对金属钒靶靶座(2)进行预溅射;预溅 射前使用挡板遮挡住晶圆。

步骤四:制备氧化钒薄膜:预溅射结束后,从主源(3)继续通 入Ar气体,使用MFC控制Ar气体的流量在10.0~20.0sccm之间, 从辅源(4)通入氧气,MFC和SpeedfloTM多通道的闭环控制系统控 制氧气的流量在5.0~15.0sccm,同时从进气口(15)通入辅助氧气, 使用质量流量计与RGA反馈控制系统同时控制其流量在0.2~5.0sccm 之间;待通入反应气体使腔体压强升至1E-2Pa~4E-2Pa,后移开挡板, 对晶圆(13)进行VOx薄膜的双离子束反应溅射沉积,同时装载晶 圆的转盘以20转/分进行转动,待薄膜厚度达到预设目标后,结束工 艺。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改善了氧化钒薄膜沉积质量,增强 了氧化钒薄膜在晶圆表面上的附着力,减少了杂质对薄膜的污染;提 高了薄膜沉积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使沉积的氧化钒薄膜组分可控,沉 积的氧化钒薄膜电阻率、厚度、TCR的重复性高,均匀性变好,同 时提高TCR的数值;增加工艺控制的自由度,使得可以从多个参数 去改善沉积的质量;能够使沉积的氧化钒薄膜用于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和其他光学器件的生产制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靶材,防止“靶 中毒”现象,减少了工艺靶材预溅射时间,提高了靶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双离子束反应溅射沉积设备腔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反应腔,2、靶座,安装有金属钒靶,3、主源,4、辅源,5、 第二进气阀门,6、第一进气阀门,7、排气阀,8、高阀,9、分子 泵,10、级阀门,11、干泵,12、干泵阀门,13、晶圆,14、样品台, 15、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 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测试方法说明:方块电阻使用4探针进行测试,25点/片,边缘 5mm排除。非均匀性计算方法:1sigma/mean。

TCR计算公式:半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Steinhart-Hart 方程表示:

12=C1+C2·LnR(T)

C1和C2是与温度无关的Steinhart-Hart系数,因此LnR(T)与1/T 是线性关系,斜率为1/C2。

根据上述的Steinhart-Hart方程,电阻的温度系数可以根据如下 公式计算:

TCR(T)=d[LnR(T)]dT=-1C2·1T2

实施案例1:

步骤一:调整样品台(14)和靶座(2)的角度,靶座角度为27 °,使晶圆(13)位于溅射钒原子或钒离子通道的正对面上,对反应 腔(1)抽真空,使本底真空达到1E-5Pa,加热样品台(14),使样 品温度控制在200℃。

步骤二:对晶圆进行离子铣:从辅源(4)通入Ar气体,使用 MFC控制Ar气体的流量在10.0sccm,施加100V的电压,使Ar气 体离子化,用离子铣掉的表面层。

步骤三:靶材预溅射:从主源(3)通入Ar气体,使用MFC控 制Ar气体的流量在15.0sccm,加1000V的电压将Ar气体离化成Ar+ 离子,对金属钒靶靶座(2)进行3min的预溅射;预溅射前需要开启 晶圆(13)前的挡板,遮挡住晶圆。

步骤四:制备氧化钒薄膜:预溅射结束后,从主源(3)通入Ar 气体流量仍为15.0sccm,从辅源(4)通入氧气,使用MFC和SpeedfloTM多通道的闭环控制系统控制氧气的流量在12.0sccm,同时从进气口 (15)通入辅助氧气,使用MFC与RGA反馈控制系统控制其流量 在3.0sccm;使反应腔(1)压强升至2E-2Pa;然后移开挡板,对晶 圆(13)进行VOx薄膜的双离子束反应溅射沉积,同时装载晶圆的 转盘以20转/分进行转动,沉积时间为20min,结束工艺。

沉积薄膜的方块电阻的非均匀性为1.8%(1sigma/mean),TCR为 -2.8%(20℃),膜厚非均匀性为1.5%(1sigma/mean)。

实施案例2:

步骤一:调整样品台(14)和靶座(2)的角度,靶座角度为27 °,使晶圆(13)位于溅射钒原子或钒离子通道的正对面的切向面上, 对反应腔(1)抽真空,使本底真空达到1E-6Pa以下,加热样品台(14), 使样品温度控制在250℃。

步骤二:对晶圆进行离子铣:从辅源(4)通入Ar气体,使用 MFC控制Ar气体的流量在5.0sccm,施加50V的电压,使Ar气体 离子化,用离子铣掉的表面层。

步骤三:靶材预溅射:从主源(3)通入Ar气体,使用MFC控 制Ar气体的流量在10.0sccm,待气体稳定后施加1200V的电压将 Ar气体离化成Ar+离子,对金属钒靶靶座(2)进行3min的预溅射; 预溅射前需要开启晶圆(13)前的挡板,遮挡住晶圆。

步骤四:制备氧化钒薄膜:预溅射结束后,从主源(3)通入Ar 气体流量仍为10.0sccm,从辅源(4)通入氧气,使用MFC和SpeedfloTM多通道的闭环控制系统控制氧气的流量在5.0sccm,同时从进气口 (15)通入辅助氧气,MFC与RGA反馈控制系统控制其流量在 0.2sccm;使反应腔(1)压强升高至1E-2Pa;然后移开挡板,对晶圆 (13)进行VOx薄膜的双离子束反应溅射沉积,同时装载晶圆的转 盘以20转/分进行转动,沉积时间为20min,结束工艺。

沉积薄膜的方块电阻的非均匀性为1.5%(1sigma/mean),TCR为 -2.7%(20℃),膜厚非均匀性为1.3%(1sigma/mean)。

实施案例3:

步骤一:调整样品台(14)和靶座(2)的角度,靶座角度为27 °,使晶圆(13)位于溅射钒原子或钒离子通道的正对面的切向面上, 对反应腔(1)抽真空,使本底真空达到1E-6Pa,加热样品台(14), 使样品温度控制在150℃。

步骤二:对晶圆进行离子铣:从辅源(4)通入Ar气体,使用 MFC控制Ar气体的流量在15.0sccm,施加200V的电压,使Ar气 体离子化,用离子铣掉的表面层。

步骤三:靶材预溅射:从主源(3)通入Ar气体,使用MFC控 制Ar气体的流量在20.0sccm,加上800V的电压将Ar气体离化成 Ar+离子,对金属钒靶靶座(2)进行3min的预溅射;预溅射前需要 开启晶圆13前的挡板,遮挡住晶圆。

步骤四:制备氧化钒薄膜:预溅射结束后,从主源(3)通入Ar 气体流量仍为20.0sccm,从辅源(4)通入氧气,使用MFC和SpeedfloTM多通道的闭环控制系统控制氧气的流量在15.0sccm,同时从进气口 (15)通入辅助氧气,使用MFC与RGA反馈控制系统控制其流量 在5.0sccm;使腔体压强升至4E-2Pa;然后移开挡板,对晶圆(13) 进行VOx薄膜的双离子束反应溅射沉积,同时装载晶圆的转盘以20 转/分进行转动,沉积时间为22min,结束工艺。

沉积薄膜的方块电阻的非均匀性为2.0%(1sigma/mean),TCR为 -2.7%(20℃),膜厚非均匀性1.8%(1sigma/mean)。

上述三个实施案例,沉积的VOx薄膜方块电阻均匀型,膜厚非 均匀性,重复性都小于3%(1sigma/mean),TCR绝对值都大于2.0% (20℃),沉积的VOx薄膜可用于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生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 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 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