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公告号CN10239609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公开/公告日2012-03-28
原文格式PDF
申请/专利号CN201080014087.8
申请日2010-02-10
分类号H01M4/48;C01G23/00;H01M4/485;H01M4/131;H01M4/36;H01M4/62;H01M4/02;H01M10/052;
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张珂珂
地址 比利时布鲁塞尔
入库时间 2023-12-18 04:42:57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2019-01-2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1M4/48 授权公告日:20140409 终止日期:20180210 申请日:20100210
专利权的终止
2014-04-09
授权
授权
2012-05-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M4/48 申请日:201002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12-03-28
公开
公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二次可充电锂电池负极的活性材料,其中所述活 性材料基于具有通式Li2Ti3O7或Li2.28Ti3.43O8的掺杂或未掺杂的含碳锂 钛斜方锰矿氧化物。
背景技术
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的阳极材料一般系选自碳族。碳材料在极端条 件下可能有安全问题。首先,当在非常快的速率和/或在低温下充电时, Li会沉积于碳表面且因此锂枝晶形成会引起软短路。其次,误用的过 度加热引起由电解液溶剂于石墨电位的还原产物所形成的钝化层溶 解;且所产生的溶剂连续还原可能是热失控的第一个步骤。
已经做了许多努力以找到替代性电化学活性阳极材料以代替石 墨。特别是,锂钛氧化物,如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41 (1994)L147中叙述的尖晶石相Li4Ti5O12,或Material Research Bulletin 32(1997)993中记载的斜方锰矿相Li2Ti3O7,由于对比于碳的如下数 个优点而被提出:即相对于Li的1.5V左右的较高平均电压,其改善循 环时的安全性,以及低的不可逆损失和较低的极化度。由于尖晶石到 岩盐的相转变该尖晶石结构在两相过程中将锂嵌入,其代表相对于Li 平线区为1.55V,且获得175Ah/kg的最大电容量,而该斜方锰矿以平 坦S-形充电-放电曲线将锂局部规整地嵌入固态溶液,其对应于相对于 Li为1至2V的单相过程。
锂钛氧化物(Li2Ti3O7)由于低制造成本及钛的非毒性而被视为有 前途的负极材料。尽管理论电容量为198Ah/kg,事实上可逆电容量对 于低电流密度(C/15)为介于120至130Ah/kg之间,在较高电流密度 (C)下其仅达到110Ah/kg。结果可逆电容量、锂嵌入后所观察到的极 化度及烧制过程所需的高温强烈限制此化合物的应用领域。
可使用陶瓷途径在Li2Ti3O7中使用Fe3+取代小量的Ti4+而达到较 低的合成温度以及在低电流密度下的较好的循环性。然而,第一个放 电曲线由于Fe3+/Fe2+转变而显示平线区,与Li2Ti3O7相比,其限制了可 逆电容量,且其它性能没有改善。根据EP1623473 B1,当所述锂钛氧 化物具有斜方锰矿结构时可逆电容量可改善至140Ah/kg,根据通式 Li2+VTi3-WFexMyM′zO7-α,是被一或两种如下元素共同取代:Ti3+、Co2+、 Co3+、Ni2+、Ni3+、Cu2+、Mg2+、Al3+、In3+、Sn4+、Sb3+、Sb5+。经取代 的材料是在降低的合成温度下获得的,其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根据PCT/EP2008/009763,当活性材料含有具有通式 Li2+V-4CCCTi3-WFexMyM′zO7-α的富含碳的相,且含有如下元素中的两种: Ti3+、Co2+、Co3+、Ni2+、Ni3+、Cu2+、Mg2+、Al3+、In3+、Sn4+、Sb3+、 Sb5+时,比可逆电容量提高至190Ah/kg,接近斜方锰矿钛酸锂的理论 值。电化学结果显示具有二阶电压分布(two-step voltage profile)的电 化学曲线,一个介于2.2至1.6V之间且第二个在1.5V以下。此材料是 通过下列方式获得:研磨及混合锂、钛和铁的化合物、C前体化合物及 M和M′的化合物,然后使在高温下在中性气氛中的烧结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就高能及高比功率的方面进一步改善性能,同时 顾及使用安全性及环境,这都在合理的成本下实现。
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复合负极活性材料实现,其包含具 有通式Li2-4cCcTi3O7的经碳取代的斜方锰矿相,其中0.1<c<0.5,及 具有通式Li1+xTi2-xO4的尖晶石相,其中0<x≤0.33,所述活性材料包含 多于0.1摩尔%、且优选多于1摩尔%的尖晶石相。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该复合负极活性材料包含至少99摩尔%、且优选至少99.9摩尔%的所 述经碳取代的斜方锰矿相(其具有通式Li2-4cCcTi3O7)及所述尖晶石相 (其具有通式Li1+xTi2-xO4,其中0<x≤0.33)两者。
也请求保护的是所述经碳取代的斜方锰矿相另外包含Fe、M及 M′元素,并具有通式Li2+v-4cCcTi3-wFexMyM′zO7-α,其中M及M′为具有 介于0.5至之间的离子半径并与氧形成八面体结构的金属离子; 其中-0.5≤v≤+0.5;y+z>0;x+y+z=w及0<w≤0.3;0.1<c≤(2+v) /4;及α是由关系式2α=-v+4w-3x+ny-n′z所得的M及M′的形式氧化数 n及n′,其中n和n′分别为M和M′的形式氧化数。优选M及M′为选 自Ti3+、Co2+、Co3+、Ni2+、Ni3+、Cu2+、Mg2+、Al3+、In3+、Sn4+、Sb3+、 Sb5+的不同金属;且优选M=Ni2+及M′=Al3+。
上述的活性材料优选具有1.0至1.5重量%的碳含量。也优选介于 5至16摩尔%之间、且甚至介于8至11摩尔%之间的尖晶石含量。
本发明也涵盖一种具有前述阳极材料的二次可充电电池。
本发明的负极活性材料系由主要含有掺杂或未掺杂的含碳 Li2Ti3O7斜方锰矿相及尖晶石型Li1+xTi2-xO4(其中0<x≤0.33)的第二相 的复合材料构成。若x=0.33,所述第二相由Li4Ti5O12构成。所述斜方 锰矿结构包含由八面体环境中的Ti和Li所组成的晶格以及四面体环境 中部分被Li原子占据的通道。结构锂和钛的分布可以用如下通式描述: Li1.72□2.28)c[Ti3Li0.57]1O8,其中锂原子分布于通道(c)及八面体隙位 (1)中,且通道中有2.28个空位在电化学反应期间供锂自由嵌入。被 引入该结构的碳能借着在3个氧平面中形成CO32-基团而局部取代来自 该通道的四面体的锂原子。该斜方锰矿相中的锂缺乏通过形成富含锂 的相,Li1+xTi2-xO4,0<x≤0.33,而予以补偿。
可以建立最适碳含量以便提供最大的尖晶石相。此最适值位于1 至1.5重量%C,其给出11至16摩尔%的尖晶石含量。最终过多的碳 将部分沉积在晶粒间的区段成为涂层。尽管本发明的主要实施方式的 活性材料的特别优点是不需要添加掺杂剂至该斜方锰矿相,也不需要 用其它元素取代Ti以获得比PCT/EP2008/009763中提到的更高的电容 量,特别的理由可能是该斜方锰矿相包含掺杂剂或元素。例如,较低 合成温度和在低电流密度下的较好循环性可通过在Li2Ti3O7中使用 Fe3+取代小量的Ti4+而达到;且元素M及M′可通过提高可供嵌入锂的 隙位数目或通过使现存的空隙位更易于进入从而进一步改善电化学性 能。在EP1623473 B1中提及其它潜在优点。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包含所述负极活性材料 的可充电锂电池。此电池包含上述的阳极活性材料;能可逆嵌入/释出 锂的已知阴极活性材料,如由氧化物中包含嵌入锂的化合物所构成之 高电压正极活性材料(例如LiCoO2、LiNi0.33Mn0.33Co0.33O2、 LiNi0.80Co0.15Al0.05O2或LiMn2O4)及磷酸盐材料(例如LiFePO4);以 及已知的电解液,如下文中将描述的含有LiPF6的溶液。使用该材料作 为阳极的可充电锂电池在高的电流密度下显示出提高的电容量,其中 平滑电化学曲线在1至2.5V的范围内,且与现有技术的Li-Ti-O斜方 锰矿化合物相比在循环之后具有高的电容量保持率。在10A/kg的电流 密度下,在上述1至2.5V的范围内获得180至200Ah/kg的理论电容 量值。
本发明另外涵盖一种制造上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方法,其包含如下 步骤:藉由球磨研磨及混合锂化合物、钛化合物、碳前体化合物和最 终铁化合物与M和M′化合物,然后是在高于950℃的温度下的烧结过 程,以及所述经烧结的材料的骤冷步骤,其中所述烧结过程是在包含 还原剂的气体气氛中进行。所述还原剂优选为氢、碳氢化合物及一氧 化碳中的一种或多种。也优选地,所述包含还原剂的气体气氛由氩气 构成。尤其优选由具有1至10体积%H2、且甚至3至10体积%H2的 氩-氢混合物构成的气体气氛。此方法快速且其成本低。
附图说明
本发明进一步揭示于如下详细说明及附图中:
图1:本发明(实施例2)的活性复合材料在C/10速率下的恒电 流充电/放电曲线(虚线),及其导函数dx/dV(实线)。在此图中x 是指嵌入的锂数目且V是指电位。
图2a、2b:以不同碳含量所获得的合成材料的XRD。
图3:含有0%碳(反例1)和1.09重量%碳(实施例3)的合成 材料的主峰的XRD峰分布。
图4:所述斜方空间群Pbnm中所精算的晶格参数Δa/a、Δb/b和Δc/c 随碳含量的变化。
图5:反例1及实施例2至6在C/10和C速率下以Ah/kg为单位 的电容值。
图6:本发明(实施例3)和反例7(通过异位混合(ex-situ mixing) 所获得的复合材料)的活性材料在C/10速率下在1至2.5V范围内的恒 电流充电/放电曲线。
图7:本发明(实施例8)的活性复合材料在C/10速率下的恒电 流充电/放电曲线(虚线),及其导函数dx/dV(实线)。在此图中x 是指嵌入的锂数目且V是指电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负极活性材料是含有两个活性相-斜方锰矿及尖晶石的 复合材料,其是通过碳局部取代通道中的锂四面体隙位形成。经修饰 的斜方锰矿是主要活性相并起到支撑材料的作用。刚形成的复合材料 主要在1至2.5V的范围内将锂局部规整地嵌入固态溶液。所述负极材 料提供高重量及体积电容结果(在570至635Ah/m3下,介于180至 200Ah/kg之间)并保持了与未掺杂的材料相关的优点:
●低可逆电容量,介于5至15Ah/kg之间;
●优良的循环能力;
●在C/10速率下介于50至90mV之间的低极化度。
可优选使用如下步骤以陶瓷工艺原位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
●将包含锂化合物、钛化合物、金属元素化合物(若有的话)及 碳化合物的前体混合物在行星式球磨机中反应性机械研磨及混合的步 骤;其使用限定的参数条件(容器负载、珠子数目、研磨速度及时间);
●在经控制的气氛之下使用高速温度跃升直到反应温度的一步热 处理;
●在反应温度下的平线区;
●快速骤冷步骤直到在经控制的气氛之下达到室温为止。
在此方法中,各金属元素可选自金属氧化物或该金属氧化物的无 机或有机固态前体。优选考虑如下氧化物:氧化锂(Li2O)或其前体和 氧化钛(锐钛矿TiO2)或两种氧化钛相、锐钛矿和金红石的混合物。 在所述前体混合物中的各氧化物的比例对应于所述支撑材料的化学计 量比例。
所述碳化合物优选选自含有短链(即蔗糖(sucrose)、蔗糖 (saccharose))或长链(即纤维素、淀粉)或环状链(即抗坏血酸)的 已知固态烃质化合物。优选为如糖(oses)或其化合物的已知烃质相, 例如葡萄糖、果糖、蔗糖、抗坏血酸、聚糖苷(polyosides)(其对应 于如淀粉、纤维素及肝醣的糖的缩合)。取决于所用的烃质化合物, 将热处理期间碳分解为气流中的CO及CO2列入考虑而计算该复合材 料中的碳比例。若是晶粒间区段优选过量可调整该碳比例。晶粒交点 处形成及沉积热成碳起到导电涂层的作用,改善该材料的导电性。
在还原气氛下,在高温下,即高于950℃、并优选介于980℃至 1050℃之间进行热处理1小时30分钟至2小时,以获得高结晶性及有 限的粒径。然后通过骤冷步骤降至室温,其中所产生的相为亚稳的。 在该高温步骤的期间以活性碳取代Li2Ti3O7相中(掺杂)的锂(且因而 使此结构中可能有最大量的碳),其能产生共价键合以形成Ti-O-C。 此连接表现得像在3氧平面中的CO32-型基团。该斜方锰矿相中的锂缺 乏是通过尖晶石型的富含锂的相,Li1+xTi2-xO4(其中0<x≤0.33)的形成 予以补偿。
Ar/H2气体的使用促进仅由两种电化学活性相(即斜方锰矿及尖晶 石相)组成的复合物的形成。相信气体混合物中的还原剂H2使混合价 数的钛(Ti3+/Ti4+)能以固态溶液形成于该斜方锰矿相中。其它还原剂 及载气(如气体混合物N2/H2)提供较不纯的活性相。例如,此外可获 得接近TiO2结构的斜方锰矿相及富含锂的相,Li2TiO3,其为非电化学 活性的。因而,不排除本发明中存在杂质,但是其可定量限于<1摩尔 %或甚至更低。
可归纳为本发明的材料及制法能用于可充电锂电池应用的领域 中,
-以改善现有技术的钛基负极材料(经掺杂和未掺杂)的重量和 体积电容量及性能;
-以获得安全循环的可能性;及
-以获得在第一个循环下的低不可逆电容量的高可逆性。
如下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反例1:
反例1(CE1)涉及未掺杂的Li2Ti3O7材料。通过陶瓷途径进行该 合成过程。将前体Li2CO3(0.5489g)、纳米大小TiO2(锐钛矿/金红石) (1.7805g)的化学计量混合物在Fritsch行星球磨型Pulverisette7(在 速度8下15分钟)中使用玛瑙珠(质量比粉末输入高10倍)进行反 应性机械研磨步骤。使用如下一步加热法在Ar/H2(95/5)气氛下在氧 化铝盘中进行粉末的热处理:进行7℃/分钟的加热跃升至最终温度步 骤980℃维持1小时30分钟,然后是快速冷却步骤,其中使所述材料 骤冷直到在经控制的气流下达到室温以稳定所述斜方锰矿结构。
实施例2:
实施例2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经碳取代的Li2Ti3O7材料。通过陶瓷 途径进行该合成过程。将前体Li2CO3(0.5213g)、纳米大小TiO2(锐 钛矿/金红石)(1.6911g)、蔗糖(0.100g)的化学计量混合物在Fritsch 行星球磨型Pulverisette7(在速度8下15分钟)中使用玛瑙珠(质 量比粉末输入高10倍)进行反应性机械研磨步骤。使用如下一步加热 法在Ar/H2(95/5)气氛下在氧化铝盘中进行粉末的热处理:进行7℃/ 分钟的加热跃升至最终温度步骤980℃维持1小时30分钟,然后是快 速冷却步骤,其中使所述材料骤冷直到在经控制的气流下达到室温以 稳定所述斜方锰矿结构。最终材料的碳含量也通过材料的燃烧加以分 析。碳含量为0.8重量%,其相当于每摩尔最终产物0.18摩尔碳。
由于使用最终产物的X射线衍射图测定斜方锰矿以外的相的存在 时的精确度低,所以难以测定有多少尖晶石相存在于实施例2的最终 产物中。然而当测量该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质时,尖晶石相的存在是 不可否认的。以Swagelok构造中的二电极电池进行电化学测量,其中 正极包含85重量%根据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及15重量%的导电碳黑的混 合物。负极是用作参考电极的金属锂箔。包括1M的LiPF6的碳酸乙烯 酯、碳酸二甲酯及碳酸丙烯酯(1∶3∶1)的混合物溶液用作电解液。 在室温下在C/10和C的电流速率下在电位范围相对于Li/Li+为1至 2.5V(速率C相当于每摩尔活性材料每小时交换1摩尔Li)中的恒电 流模式之下进行充电/放电试验。
图1显示了实施例2的复合物在25℃下及C/10速率下的恒电流充 电/放电曲线(虚线),及其导函数dx/dV(实线)。该dx/dV曲线显 示出典型峰(图1上的箭头),其为尖晶石相存在的特征,换言之由 尖晶石至岩盐相过渡时的1.55V相对于Li平线区所示。
在C/10下的充电-放电试验并未显示任何超过CE1中所得数值的 改善(参见下表3),在C的充电-放电试验中电容量值自CE1的 110mAh/g提高至实施例2的130mAh/g。最终,如下表2中所示及讨 论的,根据碳含量修改该斜方锰矿相的晶格参数。尽管难以定量表示 尖晶石的存在,但是例如实施例2其必定有至少0.1摩尔%、且可能1 摩尔%左右。
实施例3至6:
实施例3至6涉及使用表1中的前体的化学计量混合物的经碳取 代的Li2Ti3O7材料。研磨和烧制步骤与实施例2中所述的相同。
表1:实施例3至6的混合物组成
关于实施例3至6,最终材料的碳含量也通过材料的燃烧加以分 析。碳含量在1.09至3.8重量%变化,其相当于每摩尔最终产物0.29 至0.93摩尔碳(参见下表3)。
在图2a和2b中,所获得的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主要显示斜方锰 矿相。所述斜方锰矿支撑结构中的活性碳的取代,关于碳含量>0.8重 量%,是通过具有18.34和43.08°2θ(λCuKα)的特征峰的富含锂的 尖晶石相Li4Ti5O12或Li1+xTi2-xO4(0<x≤0.33)的形成予以补偿。X射 线衍射图上没探测到其它相,其确认了烧结过程优选在氩-氢气氛中进 行的事实。图2b显示了尖晶石峰的放大图。如前文所提及,实施例2 中仅新出现了尖晶石相,而其在实施例3至6中更显著。
图3显示了未掺杂的材料(CE1)与实施例3的经碳取代的材料 之间的峰分布的半值宽度(FWHM)。这清楚指出合成过程期间的碳 贡献调整该斜方锰矿材料的结构性质。
该斜方锰矿相的晶格参数根据碳含量作改变,如表2所示。
表2:斜方锰矿相的晶格参数
图4中将表2中的实施例2至6的晶格参数对照CE1的数值(Δa /aCE1;Δb/bCE1;Δc/cCE1,其中Δa=a实施例2-6-aCE1;Δb=b实施例2-6-bCE1; Δc=c实施例2-6-cCE1)的相对差异记载为实施例的碳含量的函数。因为碳 的离子半径小于锂合成过程期间引入碳将带来晶 格特别是参数a和b的缩小,所述参数a和b是控制该斜方锰矿结构中 的通道尺寸的参数。高于1.2重量%碳含量,由于增加在所述通道的四 面体隙位中进行取代的碳含量增加使所述晶格膨胀。所述碳取代所造 成的锂缺乏是通过富含锂的尖晶石相Li1+xTi2-xO4(0<x≤0.33)的形成予 以补偿,其导致斜方锰矿/尖晶石复合物。
如上述的方式测量根据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质,并将结 果显示于图5中。负极活性材料显示第一个循环的提高的电容量值, 其是在速率C/10和C下获得,碳含量优选高于0.8重量%,产出介于1 至16摩尔%之间的尖晶石相(参见图5的实施例2至6)。表3中提 供了概要。
表3:斜方锰矿/尖晶石复合物的电容量及组成
表3显示了当该化合物包含介于1.0至1.5重量%之间的碳时获得 最大量的尖晶石,其也造成活性材料最佳的电化学性能。一旦碳含量 超过1.5重量%,较高的电化学性能是归因于在该化合物中过多的碳起 到导电涂层的作用。
通过X射线衍射图使用Rietveld精算法计算出尖晶石/斜方锰矿比 例。假设只有斜方锰矿及尖晶石相存在该材料中计算出碳含量(C摩 尔)。此假设是基于如上所讨论的实施例2至6的XRD分析。根据经 碳取代的复合物再计算出理论电容量。实施例6中以摩尔表示的碳含 量超过c的理论值(0.5)。这意味着晶粒交叉点处有过多碳沉积物起 到导电性碳涂层的作用。
反例7:
反例7(CE7)涉及单独形成的Li2Ti3O7斜方锰矿材料(83.5重量 %)、Li4Ti5O12尖晶石材料(15重量%)及热解碳(1.5重量%)的物 理混合物。两种材料的合成过程是通过陶瓷途径进行。所述斜方锰矿 材料是如上述在980℃下获得,且所述尖晶石材料是根据其反应温度在 800℃的最终温度下合成。将所述三种材料的物理混合物在电池组中试 验并与本发明有关的材料比较,如下文所示。
图6中证明了原位形成的富含锂的尖晶石相的特殊性,其中与反 例7(实线)相比,对于实施例3(虚线)在C/10速率下获得高的可逆 电容量值(185Ah/kg),其中所述两个活性相和碳以物理方式混在一 起,并如前述于锂电池中试验。根据此图低可逆电容量及低极化度也 是本发明的有利之处。
实施例8:
实施例8涉及根据通式Li2+v-4cCcTi3-wFexNiyAlzO7-α(其中v=-0.14、 w=0.14、x=0.025、y=0.1、z=0.025及0.1≤c≤0.465)的经4-元素取代 的斜方锰矿。将Li2CO3(0.4008g)、TiO2(1.3348g)、Fe2O3(0.0116g)、 NiO(0.0436g)、Al2O3(0.0072)及蔗糖(0.2000g)的混合物精细研 磨并混合,然后进行先前在实施例2至6中所述的烧制过程。最终材 料中的碳含量为1.33重量%。其X射线衍射图类似于本发明的实施例, 其显示由两个显示12%尖晶石的电化学相所构成的复合物。使用如上 述的相同参数进行电化学测量,且显示类似于本发明的高的电容量, 分别为190Ah/kg,如图7所示。看起来,该导函数曲线dx/dV显示出 典型峰(图7中的箭头),其为尖晶石相存在的特征。
结论是,本发明允许获得包含两种在经控制的气氛下通过降低的 合成温度原位形成的电化学活性相的复合材料。在高电流密度下的高 可逆电容量及良好的循环性能允许其应用于高功率可充电锂离子电池 中。所述负极材料的高工作电位及低毒性允许获得较高安全性且是环 境友好的。尽管已经对照优选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领 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仍可对其进行不同修改及取代而不会背离附属权 利要求中设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
机译: 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的电极,可充电锂电池以及制备用于可充电锂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的方法
机译: 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可充电锂电池以及制备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的方法
机译: 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可充电锂电池以及制备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