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以幼穗为外植体的甜高粱高频再生体系建立的方法

一种以幼穗为外植体的甜高粱高频再生体系建立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幼穗为外植体的甜高粱高频再生体系建立的方法,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选取甜高粱剑叶期2~3cm的幼穗,切成小段,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培养,形成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分化培养,进行根的诱导,移栽到温室或大田。本发明表明幼穗是建立甜高粱再生体系比较理想的一种外植体,可以用于进一步的转化研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28311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12-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吉林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110168768.6

  • 发明设计人 边鸣镝;邓川;杨振明;

    申请日2011-06-22

  • 分类号A01H4/00;

  • 代理机构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魏征骥

  • 地址 130062 吉林省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4:08:4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7-1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H4/00 授权公告日:20130327 终止日期:20170622 申请日:20110622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3-27

    授权

    授权

  • 2012-02-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H4/00 申请日:201106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12-2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以幼穗为外植体的甜高粱高 频再生体系建立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甜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又称糖高粱,是普通粒用高粱的一个变种,具 有抗旱、耐涝、耐贫瘠、耐盐碱等特性,适宜在盐碱干旱等边际性土壤种植,同时, 甜高粱生长快、产量高,茎秆糖汁含量丰富,因此,被誉为“生物能源系统中最有力 竞争者”(Antonopoulou et al.2008;Carpita et al.2008)。甜高粱作为最具优势的再生能 源作物,已经引起广泛关注(Rooney 2004;Farrell,2006)。2009年,美国能源部联合 基因组研究所等机构完成了粒用高粱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工作(Andrew et al.2009), 这极大地推动了甜高粱分子遗传学的深入研究。目前,迫切需要通过转基因技术挖掘 和鉴定优异的抗逆境胁迫基因,进而应用于甜高粱品种的定向遗传改良。迄今为止, 甜高粱的遗传转化工作研究开展规模较小,技术发展缓慢。因此,建立高效稳定的甜 高粱再生体系用于遗传转化,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针对甜高粱组织培养的研究还很少。粒用高粱研究相对较早,为我们研究甜 高粱提供了依据和参考。1970年Masteller等以芽原基为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并 获得了再生植株,这是通过组织培养获得高粱再生植株的最早报道。此后,各国学者 相继开展了高粱组织培养的研究工作,现已从高粱幼胚(Dunstan et al.1979;Elkonin et  al.1995;Ma et al.1987;Sairam et al.2000;Zhao et al.2000;Hagio 2002)、成熟胚 (Mackinnon et al.1986;Cai et al.1987)、茎尖(Nahd et al.1995;Kishore et al.2006)、籽 粒(Yang et al.1990)和幼叶(Wernicke et al.1980;Sairam et al.1999)等不同外植体上均 获得了再生植株,幼穗具有分化率高、易获得再生植株的优点,被认为是高粱组培理 想的外植体(Brettell et al.1980;Wen et al.1991;Kaeppler et al.1997;Mani et al.2003; Jogeswar et al.2007)。

高粱的组织培养受基因型影响较大(Kaeppler et al.1997;Hagio 1994; Kuruvinashetti et al.1998),缺少优良受体基因型是高粱遗传转化研究工作发展缓慢的 主要原因。获得愈伤诱导与分化再生能力强的基因型,是转化成功的先决条件。迄今 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幼穗为外植体的甜高粱高频再生体系建立的方法,以用于甜高 粱的遗传转化研究。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如下顺序步骤:

1)选取甜高粱剑叶期2~3cm的幼穗,切成小段;

2)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培养,形成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 +2,4-D 3mg/L+KT(激动素)0.5mg/L+30g/L蔗糖+8.0g/L琼脂pH5.8;

3)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转移到继代培养基中培养,继代培养基为:MS基本培 养基+2,4-D 1.5mg/L+KT(激动素)0.25mg/L+30g/L蔗糖+8.0g/L琼脂pH5.8;

4)继代培养30天后,将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中培养至出苗,分化培养基 为:MS基本培养基+IAA(吲哚乙酸)1mg/L+KT(激动素)0.5mg/L+抗坏血酸10 mg/L+30g/L蔗糖+8.0g/L琼脂pH5.8;

5)将再生苗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中进行根的诱导,生根培养基为:1/2MS培养基+ 30g/L蔗糖+8.0g/L琼脂pH5.8;

6)移栽到温室或大田。

所述幼穗长度为2~3cm,在-4℃冰箱中放置2天,切成2-3mm长。

所述诱导培养基中培养条件为:于25±2℃暗培养30天。

所述继代培养为7天继代一次。

所述分化培养基中培养条件为:于25±2℃下16h/d光照培养。

所述再生苗长至约5cm高时,移至生根培养基中。

所述甜高粱品种为FETERITA NIDIANA、MN-2949、MN-2904、MN-3013和 SILVER TOP-1。

本发明利用甜高粱幼穗为外植体,采用特定的培养基成分对愈伤诱导,增殖,分 化,直至得到再生植株,本发明方法能得到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实现结 果表明幼穗是建立甜高粱再生体系比较理想的一种外植体,可以用于进一步的转化研 究。

附图说明

图1:甜高粱幼穗再生体系建立示意图。

A:接种;B:幼穗膨大;C-F:不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形态;G:愈伤分化初期;H:小 苗生根过程;I:移栽成活的小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用于甜高粱再生体系建立的幼穗材料选择与准备

本发明选取甜高粱剑叶期2~3cm的幼穗,在-4℃冰箱中放置2天,取出后用75%乙 醇擦拭外植体,然后将外层苞叶剥去,在超净工作台中用手术刀剥取幼穗,将幼穗切 成2-3mm长;

2)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2,4-D 3mg/L+KT(激 动素)0.5mg/L+30g/L蔗糖+8.0g/L琼脂pH5.8,25±2℃暗培养30天;

3)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的幼穗5d后略膨大,7天左右穗轴基部或小花顶部开始形 成愈伤,接种30d~40d后大部分外植体都诱导出愈伤组织,去掉严重褐化的愈伤组织, 转移到继代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2,4-D 1.5mg/L+KT(激动素) 0.25mg/L+30g/L蔗糖+8.0g/L琼脂pH5.8,7天继代一次,培养条件为25±2℃暗培养;

4)继代培养30天后,将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分化培养基为:MS基本培 养基+IAA(吲哚乙酸)1mg/L+KT(激动素)0.5mg/L+抗坏血酸10mg/L+30g/L蔗糖 +8.0g/L琼脂pH5.8中,在25±2℃下16h/d光照培养,光照强度约为40-45μmol m-2S-1

5)待再生苗长至约5cm高时,分开成单棵苗,转移至生根培养基,生根培养基 为:1/2MS培养基+30g/L蔗糖+8.0g/L琼脂pH5.8中进行根的诱导,将已生根的幼苗从 培养基中移出,洗净粘在根系上的琼脂;

6)移载到温室或大田。

1、基因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供试的61种基因型材料,有49种基因型甜高粱被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同基因型的 甜高粱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状态不同,有的愈伤组织呈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状,生长速 度较快;有的愈伤组织外表呈黄色,质地致密,生长速度快,一般不褐化;还有一种 愈伤组织外表呈浅黄色,紧密、分泌粘液,长势较弱,生长较慢。基因型不同,愈伤 组织诱导率不同,FETERITA NIDIANA、MN-2949、MN-29043个基因型出愈能力最 强,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96.7%、96.7%、100%。方差分析(表1)结果表明,基因 型间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基因型对愈伤组织的诱导起 着重要作用。

表1愈伤组织诱导率的方差分析

2、基因型对分化再生的影响

对愈伤组织诱导成功的49个基因型甜高粱进行了分化和再生,结果表明,基因 型间愈伤组织分化率差异明显,其中MN-3013和SILVER TOP-1具有较高的分化能力, 分化率最高,达到87.5%和64.1%,方差分析(表2)结果表明,基因型间愈伤组织分 化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基因型是影响分化再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2愈伤组织分化率的方差分析

3、褐化现象

褐化现象贯穿着整个外植体成愈过程。成愈初期,外植体边缘就开始出现褐化 现象,愈伤组织逐渐形成大量深褐色或紫色色素的色素,并向培养基中扩散素,严重 的会造成愈伤组织坏死。在组培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褐化现象,为减少褐化,可通过缩 短继代时间来解决,本发明继代时间为7天,较好地控制了褐化现象,在继代过程中 将褐化愈伤组织部分切除,防止褐化蔓延;选择品种时,也应尽力避免使用褐化程度 严重的基因型。

结论:本发明表明不同基因型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及分化率有明显差异,综合出愈 率、分化能力、褐化程度等几方面的表现,认为基因型FETERITA NIDIANA、 MN-2949、MN-2904、MN-3013和SILVER TOP-1的幼穗对组织培养的反应相对较好, 可作为基因转化的理想受体材料。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