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三位一体统筹式立体公共交通系统

三位一体统筹式立体公共交通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位一体统筹式立体公共交通系统,包括上层城市高架通道、中层城市低架通道、地面人行及非机动通道、地下轨道及公交通道,城市高架通道、城市低架通道、地下轨道及公交通道通过高架桥墩桩统筹规划共同支撑;城市低架通道高于地面与地面隔离;轨道及公交通道与人行及非机动通道设有相通的开放式出入口;城市高架通道和城市低架通道设置中国结式立交。本发明有效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充分发挥立体空间优势,提高车辆通行效率,避免或缓解拥堵现象,实现地铁、公交和行人的有机统筹结合和有效分离,避免人车交通事故的发生;车辆根据需要经不同换向通道转向或调头,避免了驾驶人员因错误驾驶导致的无法调头或者绕路转头等现象。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85188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10-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颜金龙;苏州颜博创意策划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010201260.7

  • 发明设计人 颜金龙;

    申请日2010-06-17

  • 分类号E01C1/00;E01C1/04;

  • 代理机构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范晴

  • 地址 215011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狮山路185号1栋510室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0:52: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5-3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E01C1/00 授权公告日:20120222 终止日期:20180617 申请日:2010061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2-22

    授权

    授权

  • 2010-11-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1C1/00 申请日:201006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10-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共交通系统,具体属于一种三位一体统筹式立体公共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公共交通由通路、交通工具、站点设施等物理要素构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公共交通事业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环节。现在,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对公共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由于道路资源的日趋紧张,家庭汽车的普及推广,堵车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交通的老大难问题了,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不但浪费了人们的时间,而且浪费了整个社会资源,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目前,公共交通事业中的交通方式主要有高架道路,地铁轻轨和普通道路,这些交通形式通常单一实现,不但严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且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无法满足现代人日益提高的出行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三位一体统筹式立体公共交通系统,改变传统高架道路单层次的设计,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充分的立体空间,优化多种交通方式的统筹融合,显著改善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人们的出行现状,缓解道路汽车拥堵的问题,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位一体统筹式立体公共交通系统,包括上层的城市高架通道、中层的城市低架通道、地面的人行及非机动通道、地下的轨道及公交通道,所述城市高架通道和城市低架通道高架桥墩桩统筹共同支撑,所述城市低架通道高于地面并与地面完全隔离。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位一体统筹式立体公共交通系统,包括上层的城市高架通道、中层的城市低架通道、地面的人行及非机动通道、地下的轨道及公交通道,所述城市高架通道和城市低架通道高架桥墩桩统筹共同支撑,所述城市低架通道高于地面并与地面完全隔离;所述轨道及公交通道采用箱式半沉结构,设有地铁轨道和公交专用车道;所述人行及非机动通道分为人行通道和非机动车通道;所述轨道及公交通道与人行及非机动通道设有相通的开放式出入口。

本发明更详细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位一体统筹式立体公共交通系统,包括上层的城市高架通道、中层的城市低架通道、地面的人行及非机动通道、地下的轨道及公交通道,所述城市高架通道和城市低架通道高架桥墩桩统筹共同支撑,所述城市低架通道高于地面并与地面完全隔离;所述轨道及公交通道采用箱式半沉结构,设有地铁轨道和公交专用车道;所述人行及非机动通道分为人行通道和非机动车通道;所述轨道及公交通道与人行及非机动通道设有相通的开放式出入口;所述地铁轨道之间设置维护及应急通道;所述城市高架通道和城市低架通道在交通枢纽处设置中国结式立交;所述中国结式立交分为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所述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之间连接有调转方向的换向通道;所述四个换向通道呈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和中心对称;所述每个换向通道包括一个与上层通道相通的接口通道、一个与下层通道相通的接口通道、连接两接口通道的弯通道,所述同侧的同层接口通道之间连接有直通道。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在高架形式的城市主干道基础上设置低架通道,将低架通道与地面完全隔离,这样有效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立体空间的优势,提高了车辆的可通行效率,避免或缓解拥堵现象,同时行人与汽车实现了人车分离,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2.本发明在地面下采用轨道交通和公交通道,通过开放式站台与地面的人行通道相通,这样实现了地铁、公交和行人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3.本发明在路况比较复杂的交通枢纽处采用可以多向换行的立交形式,车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经不同的换向通道转向或调头,避免了驾驶人员因错误驾驶导致的无法调头或者绕路转头等现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立交形式的示意图。

其中:1为城市高架通道;2为城市低架通道;3为高架桥墩;4为地铁轨道;5为公交专用车道;6为维护及应急通道;7为人行通道;8为非机动车通道;9为上层通道;10为下层通道;11为换向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三位一体统筹式立体公共交通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上层的城市高架通道1、中层的城市低架通道2、地面的人行及非机动通道、地下的轨道及公交通道。所述轨道及公交通道采用箱式半沉结构,设有地铁轨道4和公交专用车道5。所述人行及非机动通道分为人行通道7和非机动车通道8。所述地铁轨道4之间设置维护及应急通道6。所述轨道及公交通道与人行及非机动通道相通的开放式出入口供行人自由换乘地铁或者公交车。

所述上层城市高架通道1离地大约10m左右,中层城市低架通道2离地2m左右,与地面完全隔离,地下的轨道及公交通道位于地表下3m~5m,所述城市高架通道1和城市低架通道2通过高架桥墩桩3共同统筹支撑,该高架桥墩桩3可以深入地下60m,共同支撑城市高架通道1和城市低架通道2以达到多次利用的目的。

如图2所示,所述城市高架通道1和城市低架通道2在重要交通枢纽处设置中国结式立交。所述中国结式立交分为上层通道9和下层通道10,所述上层通道9和下层通道10之间连接有四个调转方向的换向通道11,所述四个换向通道11呈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和中心对称。所述每个换向通道11包括一个与上层通道9相通的接口通道、一个与下层通道10相通的接口通道、连接两接口通道的弯通道,所述同侧的同层接口通道之间连接有直通道。

驾驶者可以通过换向通道11从上层通道9绕至下层通道10,或者从下层通道10绕至上层通道9,并且可以经多个换向通道11进入不同方向的车道,在一个立交实现方便的转向或调头。如图2所示,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以上层通道9正在由东至西行驶的车辆为例,该车可以右转至西北侧的换向通道11,在西北侧的换向通道11上左转至下层通道10由北向南行驶;该车也可以右转至西北侧的换向通道11后,然后直行至西南侧的换向通道11,在西南侧的换向通道11上左转至上层通道9由西向东行驶;该车还可以右转至西北侧的换向通道11后,然后直行至西南侧的换向通道11,接着直行至东南侧的换向通道11,在东南侧的换向通道11上左转至下层通道9由南向北行驶。其他方向行驶的车辆换向方法与上述相同。

上述实施例中,在大型立体交通枢纽处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架通道的基础建设停车场、商业中心或者换乘中心,充分利用高架通道的立体空间,降低成本,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本发明在高架形式的城市主干道基础上设置低架通道,将低架通道与地面完全隔离,这样有效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立体空间的优势,提高了车辆的可通行效率,避免或缓解拥堵现象,同时行人与汽车实现了人车分离,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本发明在地面下采用轨道交通和公交通道,通过开放式站台与地面的人行通道相通,这样实现了地铁、公交和行人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本发明在路况比较复杂的交通枢纽处采用可以多向换行的立交形式,车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经不同的换向通道转向或调头,避免了驾驶人员因错误驾驶导致的无法调头或者绕路转头等现象。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