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瘦肉型猪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瘦肉型猪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瘦肉型猪新品种-申衣I号的选育方法,其包括:A)以大约克公猪与二花脸母猪杂交,得大×二杂交母猪;然后与长白公猪杂交,获得长×(大·二)三元杂种猪;B)组建长×(大·二)三元杂种猪基础选育群,作为申农I号猪零世代;C)将公猪和母猪交配产仔猪,逐步选择良好个体留种;D)继续培育良好个体至性成熟,分别根据繁殖性能及肉质性状和胴体性能及生长性能选留优秀个体母、公猪作为下一世代种猪;E)重复步骤C)和D)4~15次。通过繁殖性能和肉质性状作为母本新品系申农I号猪的主要选育指标,申农I号猪具有较好的猪肉品质,表现在肉色红,系水力好,肌内脂高,嫩度好等。在繁殖性能方面,申农I号母猪头胎产仔数达10头以上。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2-2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K67/02 授权公告日:20120523 终止日期:20151230 申请日:20091230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5-23

    授权

    授权

  • 2010-08-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7/02 申请日:200912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6-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畜牧选育技术领域,尤指一种优质瘦肉型种猪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猪肉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据统计,我国消费的动物蛋白中70%以上是猪肉及其产品。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的营养观念和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的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对瘦肉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世界各国的种猪选育方案也均转向提高商品猪的产肉性能。

然而现实是目前种猪的选育方案却忽视了肉质变差的内在机理,加之高密度的饲养管理,导致在提高瘦肉率的同时,猪肉的肉质性状也发生了变化,猪肉已不再是鲜红色,口感嫩度、风味、咀嚼性能等大不如从前。而且这种劣质肉的出现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美国仅猪肉的肌肉系水力下降一项每年约损失1万吨肉,英国劣质肉的损失约占全部屠宰猪瘦肉价值的2.2%。因此,有必要提高猪肉肉质性状品质,来提高人们对猪肉的口感需求并减少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利用二花脸猪的高产仔率和肉质鲜美等优点,以其作为母本,利用国外种猪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好和瘦肉率高的优点,采用长白猪、大约克猪以及二花脸猪三元杂交模式,获得长×(大·二)三元杂种猪,以此为基础群并通过闭锁繁育与横交固定获得一种优质瘦肉型猪新品种(系)-申农I号。申农I号猪作为母系与瘦肉型父系猪杂交所生产的商品猪具有瘦肉率高和肉质性状优异的特点,其选育过程如图1所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肉质性状优越的瘦肉型猪新品种-中农I号的选育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以大约克公猪作父本,与二花脸母猪杂交,获得大×二杂交一代母猪;然后以长白公猪作父本,与大×二杂交一代母猪杂交,获得长×(大·二)三元杂种猪;

B)组建申农I号猪零世代选育群体,以长×(大·二)三元杂种猪作为基础选育群体,培育基础选育群体的公猪和母猪;

C)将公猪和母猪交配产仔猪,培育仔猪,在仔猪出生至4~5月龄期间,逐步选择良好个体留种;

D)继续培育步骤C)得到的良好个体至性成熟,母猪根据母亲的繁殖性能和同胞的肉质性状选留优秀个体作为种猪,公猪根据自身的胴体性能和生长性能选留优秀个体作为种猪;

E)重复步骤C)和D)4~15次。

其中步骤D)中,优秀个体母猪的选留还结合自身的生长性能及胴体性能;优秀个体公猪的选留还结合同胞的肉质性状。

在繁殖性能、肉质性状、生长性能和胴体性能四个选育性状指标中,具体各性状的权重如何取舍,因此本发明具体是根据综合选择指数SI=W1h12P1P1+W2h22P2P2+W3h32P3P3+W4h42P4P4进行选留,选留综合选择指数高的优秀个体作为种猪,其中h2代表性状的遗传力,P代表某一性状的群体平均数,P代表某一性状的个体表型值,W代表性状的经济重要性即各性状的权重,并且各权重W1+W2+W3+W4=1.0,在本发明中,1、2、3、4分别表示繁殖性能、肉质性状、生长性能和胴体性能四个选育性状指标;其中,选留母猪的权重W1为60~70%、W2为30~40%、W3为0~10%、W4为0~10%,较佳地权重W1为60%、W2为30%、W3为5%、W4为5%;选留公猪的权重W1为0%、W2为5~20%、W3为25~50%、W4为35~60%,较佳地权重W1为0%、W2为10%、W3为45%、W4为45%。

通过上述表现型的选育指标,可以获得具有优异肉质性状及繁殖性能的申农I号瘦肉型母本新品系猪,用以杂交生产出肉质鲜美的商品猪。

本发明的申农I号在选育过程中,还可以利用DNA标记来进行辅助选择,较佳地如步骤B)中的基础选育群体和步骤C)中良好个体的选择根据:母猪选择Hal基因为NN型和Nn型,ESR基因为BB型和AB型;公猪选择Hal基因为NN型,ESR基因为BB型和AB型。通过DNA标记辅助选择以加速和加强高繁殖性能和优异肉质申农I号母猪的纯合。还可进一步通过表现型指标进行选择:在28日龄断奶时选留体重大于4kg,体型外貌佳,发育良好,全身被白毛;于4月龄时,对个别发育不良者、体重小于40kg以及有杂毛和花斑者予以剔除。

步骤A)中,所述大×二杂交一代母猪的选留措施可以是:第一次选留在4周断奶时进行,选择被毛全白,体重不低于4kg,乳头数7对以上,体型健壮匀称的母猪;第二次选留于4月龄进行,淘汰体质差,毛色杂有黑斑的,生长速度慢的母猪;第三次选留于6月龄时进行,选择日增重550克以上、料肉比不高于3∶1、100kg活体背膘22mm以下,眼肌面积大于30cm2以上的母猪留种。

步骤A)中,选择二花脸母猪25头以上,大约克与二花脸数量比例1∶4~6;选择杂交一代母猪60头以上,长白公猪与杂交一代母猪数量比例1∶4~6。

步骤B)中的基础选育群体以及步骤D)中随后的每个世代选留公猪20头以上,母猪120头以上。

步骤D)中,繁殖性能选择母亲的初产仔数和自身的FSH激素水平参数中的一种或几种,较佳地选择母亲的初产仔数参数,肉质性状选择肌肉系水力、肉色、嫩度、肌内脂肪含量参数中的一种或几种,较佳地选择肌内脂肪含量和嫩度参数;生长性能选择达100kg体重日龄和饲料转化率、平均日增重参数中的一种或几种,较佳地选择平均日增重参数;胴体性能选择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参数中的一种和几种,较佳地选择眼肌面积。

步骤E)中,较佳地重复步骤C)和D)4~10次。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通过繁殖性能和肉质性状作为申农I号杂交用母本品系的主要选育指标,可以显著地提高申农I号猪的繁殖率,具体表现在申农I号母猪头胎产仔数已将近10头,并且提高肉质的品质,主要表现在肉色较红,系水力较好,肌内脂肪较多,嫩度好。并且通过氟烷(Hal)基因及雌激素受体(ESR)基因作为选育指标,可以更快地提高申农I号猪母本品系的猪肉品质和繁殖性能,缩短选育周期,具体表现在经过多个世代的选育,初产仔数达到10头以上,经产达到12头。

附图说明

图1为优质瘦肉型猪新品种(系)一申农I号的选育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杂交一代母猪

以江苏省著名的地方猪种太湖猪中产仔数最高的二花脸猪作为母本,选择优秀个体25头,以英国大约克猪作为父本,选择优秀个体5头,进行杂交并产仔猪。对仔母猪进行培养选留,第一次选留在4周断奶时进行,选择被毛全白,体重不低于4kg,乳头数7对以上,体形健壮匀称的母猪;第二次选留于4月龄进行,淘汰体质差、毛色杂有黑斑、生长速度慢的母猪;6月龄时进行第三次选择,根据日增重、料肉比以及活体B超检测结果进行选留,选择日增重550g以上、料肉比不高于3∶1、100kg活体背膘22mm以下,眼肌面积大于30cm2以上的母猪留种,最终选留出杂交一代母猪60头。并测试杂交一代母猪的产仔数、体重、增重、料肉比、胴体瘦肉率等性能。

结果:杂交一代母猪含有50%的太湖猪(二花脸猪)血统和50%英系大约克猪血统;杂交一代母猪初产平均窝产仔数10.55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为12.25头,初生重为0.98kg,28日龄断奶重5.43kg,平均日增重为525g,料肉比3.35∶1,胴体瘦肉率达52.82%。

实施例2长×(大·二)杂交猪并组建基础选育群体

以选出的杂交一代母猪作为母本核心群,以5个血统的丹系长白公猪12头作为父本,进行第二次杂交,产长×(大·二)杂交仔猪。培养仔猪并进行选留,第一次选留根据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母猪选择Hal基因为NN型和Nn型,ESR基因为BB型和AB型的;公猪选择Hal基因为NN型,ESR基因为BB型和AB型的。第二次选择在28日龄断奶时进行,选留下来的猪符合:体重大于4kg,体形外貌佳,发育良好,全身被白毛。第三次选留于4月龄进行,对个别发育不良者,体重小于40kg以及有杂毛和花斑者,予以剔除。6月龄进行最后一次选择,根据体型外貌选留长×(大·二)杂交公猪20头,杂交母猪120头,组建基础选育群,为申农I号零世代猪。

结果:基础选育群体含有25%太湖猪(二花脸猪)血统,25%英系大约克猪血统和50%丹系长白猪血统,初生重平均1.1kg,28日龄断奶重6.34kg,平均日增重为598g,料肉比3.08∶1,胴体瘦肉率达58.33%。

实施例3群体闭锁繁育和多世代选育

对基础群进行闭锁繁育,并进行多个世代选育。培养申农I号公猪和母猪,按照全同胞和半同胞避免交配的原则进行配种产仔,培养仔猪并进行选留。第一次选留根据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母猪选择Hal基因为NN型和Nn型,ESR基因为BB型和AB型的;公猪选择Hal基因为NN型,ESR基因为BB型和AB型的。第二次选择在28日龄断奶时进行,选留下来的猪符合:体重大于4kg,体形外貌佳,发育良好,全身被白毛。第三次选留于4月龄进行,对个别发育不良者,体重小于40kg以及有杂毛和花斑者,予以剔除。6月龄进行最后一次选择,记录平均日增重、眼肌面积,母亲的头胎产仔数,屠宰1~2头待选种猪的同胞个体并记录肉质性状如肌内脂含量,母猪按照

SI=0.6×h12P1P1+0.3×h22P2P2+0.05×h32P3P3+0.05×h42P4P4

计算综合选择指数。

其中,h2代表性状的遗传力,P代表某一性状的群体平均数,P代表某一性状的个体表型值,W代表性状的经济重要性即各性状的权重。

其中,h12=0.11(头胎产仔数,繁殖性能),h22=0.5(肌内脂,肉质性状),h32=0.31(平均日增重,生长性能),h42=0.48(眼肌面积,胴体性能)

公猪按照

SI=0.1×h22P2P2+0.45×h32P3P3+0.45×h42P4P4

计算综合选择指数其中,其他参数同上。

分别从高到底排列公母猪的SI值,公猪选留SI值靠前的20头,母猪选留SI值靠前的120头,作为下一代种猪,一年一个世代,共进行8个世代的横交固定,建立起申农I号猪核心群体300头以上,其中公猪血统5个以上。

所述申农I号核心群体猪的各项性能指标如下

繁殖性能:初产10头以上,经产12头以上。

生长速度:600g/d以上。

胴体和肉质性状:瘦肉率55%以上,平均背膘2.1,眼肌面积35cm2左右,肌内脂肪2.5%以上,肉色鲜红。屠宰后45min内pH1在6.0~6.5之间,屠宰后24h pH24在5.7~5.9之间,肌肉系水力为86~88%。

实施例4

对申农I号3~6世代母猪头胎、二胎、三胎的产仔性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申农I号3~6世代猪的产仔性能

实验数据表明:通过世代选育,申农I号猪群具有较高的繁殖性能。一般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8~10个世代的选育,才能使其性状得到稳固。申农I号经过前六个世代的选育,初产仔数达到10头左右,经产达到11头左右。

实施例5申农I号的肉质性状和胴体性能测定

申农I号猪作为优良母本新品系肉质较优良,对申农I号6世代猪的肉质性状进行测定。抽取申农I号6世代猪6头,耳号分别为6562、6545、6541、6556、6549、6566进行屠宰,测试胴体性能指标如平均背膘厚、6-7肋膘厚、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以及测定其肉质性状如肉色(用猪肉颜色与大理石纹评分标准图进行对比)、pH1、肌内水分、系水力、大理石纹(用猪肉颜色与大理石纹评分标准图进行对比)、嫩度、肌内脂含量等,结果分别如表2和3所示。

表2申农I号6世代猪的胴体性能

从表2的屠宰测定实验数据来看,申农I号六世代猪的平均瘦肉率达到55.64%,平均眼肌面积为39.28cm2

表3申农I号6世代猪的肉质性状

从表3可以看出:申农I号猪经过六个世代的选育,肉质性状优良,在肉色上,评分基本在3~4之间,表明肉色鲜红,肌内脂含量较高,平均值在3.08%。剪切力也是反应猪肉嫩度的重要指标,从表3中可以看出,申农I号猪的剪切力较低,低于5.83kg.f。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