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在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进行集装箱演示的夹具

用于在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进行集装箱演示的夹具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在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进行集装箱演示的夹具。本发明的夹具包括框架、角铸件、扭锁和把手。框架由轻质铝管制得,并且具有与要装载到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的集装箱的底部区域对应的区域。角铸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的角部的下面。扭锁分别紧固到所述角铸件的下表面。在进行集装箱演示时,扭锁被装到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所设置的集装箱基底(承座)中。把手设置在所述框架的上表面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61536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9-12-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现代重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910132369.7

  • 发明设计人 朴兴燮;

    申请日2009-03-30

  • 分类号G09B25/00;

  • 代理机构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周建秋

  • 地址 韩国蔚山广域市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3:18:4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5-1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9B25/00 授权公告日:20110727 终止日期:20150330 申请日:20090330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07-27

    授权

    授权

  • 2010-0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12-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用于在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进行集装箱演示的夹具,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在交付给船主之前进行集装箱演示的夹具,该夹具构造成能够防止在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进行集装箱演示过程中会发生的意外事故。

背景技术

通常,集装箱演示是在集装箱船中进行的工作,用于测试集装箱是否能够顺利地装载到集装箱船上,方式是在将完工的集装箱船交付给船主之前,作为初期测试(见图4),将与实际集装箱具有相同形状的模型集装箱(见图3)实际装载到舱口盖顶上和装入到货舱内,货舱具有用于装载集装箱的空间。

然而,这种演示工作由于使用模型集装箱而具有如下问题。

首先,在演示工作中使用的模型集装箱具有所有侧面都封闭的箱体形状,因此站在集装箱角落控制集装箱位置的工人相互之间不能顺利沟通,一个工人无法看到对面的工人。因此,在控制集装箱位置时存在诸多困难,延长了工作时间。

其次,因为集装箱会由于风力作用而不规则移动,因此存在工人被夹在集装箱之间的风险。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立足于现有技术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集装箱演示的夹具,其减轻了重量,从而方便在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进行演示工作,并且工人能够用肉眼观察到对面的工人且能够与其顺利沟通,从而能够更安全、快捷地进行集装箱演示工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在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进行集装箱演示的夹具,该夹具包括:由轻质铝管制得的框架,该框架的区域与要装载到舱口盖顶上的集装箱的底部区域对应;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的角部下面的角铸件(corner casting);分别紧固到所述角铸件下表面的扭锁,从而在进行集装箱演示时,该扭锁被装到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所设置的集装箱基底(承座)中;以及设置在所述框架上表面上的把手。

所述框架可以包括中心加强骨架和对角加强骨架,所述中心加强骨架将形成所述框架四个侧边的铝管的长边的中部彼此横向连接以防止扭应力;所述对角加强骨架在被所述中心加强骨架分割的框架的每个内部空间内沿对角方向连接到所述中心加强骨架和所述框架,所述对角加强骨架用于增强所述中心加强骨架和所述框架。

此外,可以通过将在所述框架的每个长边铝管的上表面上焊接两个铝管来形成提升架,并且所述中心骨架上可以安装有垂直架。所述提升架的四个铝管的末端可以在所述框架中心部分的上方聚集并焊接到所述垂直架上。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用于在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进行集装箱演示的夹具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用于集装箱演示的夹具的仰视图;

图3是显示根据传统技术,用于在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进行集装箱演示的模型集装箱的透视图;以及

图4是使用根据传统技术的模型集装箱进行集装箱演示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当确定针对传统功能和传统结构的详细描述会混淆本发明的主旨时,可以省略该详细描述。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用于在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进行集装箱演示的夹具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用于集装箱演示的夹具的仰视图。

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夹具用于在将完工的集装箱船交付给船主之前,容易且安全地进行集装箱演示,以测试集装箱是否能够正确地装载到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所设置的集装箱基底(承座)上。

具体地,夹具包括框架1、角铸件2、扭锁(twistlock)3和至少四个把手4。框架1使用轻质铝管形成,具有与要装载到舱口盖顶上的集装箱的底部区域相对应的区域。角铸件2设置在框架1的角部的下面,以便将扭锁3紧固到框架1上。扭锁3分别紧固到角铸件2的下表面,从而在进行集装箱演示时,扭锁3装配到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所设置的集装箱基底(承座)中。把手4设置在框架1的上表面上。

框架1由轻质铝管制得,并通过焊接或者类似方式将铝管的末端彼此连接而形成为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与集装箱的底部区域对应。由此,因为框架1由轻质铝管制得,所以在进行集装箱演示工作时几个工人就能直接移动该夹具。

优选地,在框架1的每个长边上设置有两个把手4。此外,该把手4设置在框架1的角上。由此,因为在框架1上设置有把手4,所以工人能够抓握该把手4而方便地移动该轻的夹具。另外,抓握该把手4的工人能够观察到扭锁3,从而将夹具插入到集装箱基底(承座)中。

框架1包括中心加强骨架5和对角加强骨架6,中心加强骨架5将形成框架1四个侧边的铝管的长边的中部彼此横向连接以防止扭应力;对角加强骨架6在被中心加强骨架5分割的框架1的每个内部空间内,对角连接中心加强骨架5和框架1,以增强中心加强骨架5和框架1。由此,因为框架1由多个加强骨架增强,所以尽管具有相对较轻的重量,但仍然具有卓越的耐久性,从而本发明的夹具能够长期使用。

此外,如果需要使用升降装置例如起重机来提升和移动本发明的夹具,可以在框架1上设置提升架7,使得该提升架7的第一端连接到框架1的上表面,该提升架7的第二端在框架1的中心部分的上方彼此连接在一起。优选地,为了形成提升架7,将两个铝管焊接到框架1的每个长边铝管的上表面上,将在框架1中心部分的上方聚集在一起的该四个铝管的第二端焊接到垂直架8上,该垂直架8安装在中心加强骨架5上以限制夹具的高度。

角铸件2用于将扭锁3紧固到框架1上。具体地,因为由铝管制得的框架1的形状无法直接支撑要插入到集装箱基底(承座)中的扭锁3,所以可以通过典型的连接方法例如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等将角铸件2安装到框架1的下表面,从而通过该角铸件2能够将扭锁3牢固地紧固到框架1上。因此,集装箱演示工作根据其预期目的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另外,公知的扭锁可以用于连接到角铸件2上的扭锁。

根据本发明的夹具具有所有侧面都开放的框架结构,所以工人能够用肉眼观察到夹具对面的情况,并且减小了风阻。因此,本发明能够防止在传统技术中会发生的意外事故,在传统技术中,使用模型集装箱来实施集装箱演示工作,该模型集装箱虽然与真实集装箱具有相同的形状,但是其构造成工人无法观察到对面的情况,所以会发生意外事故,例如工人被集装箱夹住、或者被压在集装箱下面、或者跌倒。另外,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即在调整集装箱位置以便将扭锁3插入到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设置的对应的四个集装箱基底(承座)中时,很难精确地调整集装箱的位置,这是因为集装箱会由于吹到集装箱侧面上的风力作用而随机移动。

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夹具进行的集装箱演示过程与传统的集装箱演示过程相同,在传统集装箱演示过程中,模型集装箱的扭锁被插入到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设置的集装箱基底(承座)中,以测试集装箱基底(承座)是否设置在正确的位置。因此,不必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在本发明中,仅四个工人就能够抓住夹具的把手来移动夹具,而不需要使用在传统技术中必须要使用的起重机。此外,与使用模型集装箱、工人无法观察到对面情况从而存在事故风险的传统技术不同,在本发明中,工人透过具有开放表面的夹具能够容易地观察到对面的情况,所以他们能够安全地进行演示工作。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在集装箱船的舱口盖顶上进行集装箱演示的夹具中,工人在进行集装箱演示时,能够透过框架观察到对面的情况。另外,由于框架的结构特征,所以减小了风阻。因此,能够安全地进行集装箱演示工作。

此外,因为夹具的重量减轻,所以操纵例如控制夹具的位置更加方便。因此,缩短了工作时间。

此外,由于夹具的重量减轻,所以大约四个工人就能够容易地移动夹具并将其放在舱口盖顶上设置的集装箱基底(承座)中,而不需要使用单独的起重机。因此,大大减少了移动夹具所需的时间。因此,本发明非常有效和实用。

虽然为了说明的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在没有脱离如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各种各样的修改、增添和替换都是可能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