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在冷箔压印方法中使用的印刷布

在冷箔压印方法中使用的印刷布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冷箔压印方法中使用的印刷布(1、20)和一种冷箔压印装置(400),该冷箔压印装置包括一个具有相应的印刷布(1、20)的转印滚筒。本发明提出,采用具有至少部分地嵌入到覆盖层(3)中的硬元件(2、21)的印刷布(1、20)。由此,冷箔压印装置(400)的转印机构(402)的转印间隙(408)中的线压力可以被这样调节或者增大,使得可以实现转印层由输送薄膜(409)到承印材料(404)上的边缘清晰的转移。通过硬的元件(2、21)到覆盖层(30)中的必要时完全的嵌入,如果期望的话可以成功地同时避免一些纹理结构由于硬元件(2、21)到转印层中的压印。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30182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8-11-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810099109.X

  • 发明设计人 A·韦伯;

    申请日2008-05-09

  • 分类号B41N10/04;B41F19/06;

  • 代理机构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曾立

  • 地址 德国海德堡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0:58:0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4-2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41N10/04 授权公告日:20121010 终止日期:20180509 申请日:2008050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10-10

    授权

    授权

  • 2010-03-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11-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冷箔压印方法中使用的印刷布,其包括一个向着一转印滚筒的牵引层、至少一个中间层和一个覆盖层。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印刷机或者一种冷箔压印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将转印层由载体薄膜转移到承印材料上的转印机构,该转印层和该载体薄膜一起构成一个转印薄膜,其中,该转印机构包括一个转印滚筒和一个压印滚筒,转印滚筒合压到压印滚筒上并且与其构成一个转印间隙,为了转印层的转移,承印材料被沿着一个输送路线输送穿过该转印间隙。另外,该印刷机还包括至少一个涂覆机构,用于至少部分地将粘合剂涂覆到承印材料上,其中,该涂覆机构设置在转印机构的前面并且转印层在转印机构中在如下所述的区域中与载体薄膜分离,在该区域中粘合剂已被涂覆在承印材料上。

优选该装置与所谓的冷箔压印的方法相关。

背景技术

在冷箔压印时,转印层被从载体材料转移到承印材料上。

使用载体薄膜作为载体材料。在该载体材料上涂覆蜡克层,该蜡克层特别是用于转印层的着色。一个铝层与该蜡克层连接,该铝层引起转印层的金属性光泽。另外,在铝层上还可以设置另一附着层,该附着层改善了转印层与承印材料上的粘合剂附着特性。由载体材料转移的层被称为转印层。

为了将转印层转移到承印材料上,转印薄膜与承印材料一起被引导穿过一个转印间隙。该转印间隙通过一个转印滚筒和一个压印滚筒构成,它们彼此靠触。转印滚筒和压印滚筒旋转地以一个力彼此合压,使得转印层在转印间隙中转移到承印材料上。

为了将转印层区域地转移到承印材料上,承印材料在薄膜转印之前设有一个粘合剂层,该粘合剂层相应于薄膜的被转移的区域。

无色的粘合剂、具有确定的本色的粘合剂或者相应地使薄膜着色的粘合剂可用作为所述粘合剂。由镀青铜技术已经公知,为了转移金属颗粒,采用一种特别粘的油墨,其着墨()相应于期望的金属化。取代着墨的粘合剂地当然也可以采用一种粘的油墨。

转印层基本上可以是一个金属层,但是也可以是其它的层。例如可以设置一个铝层,该铝层根据需求被涂覆在黄色的/金色的蜡克层或者银色的蜡克层上。

另外,也可以使用无色的层、例如由PE薄膜构成的层作为转印层,该无色的层被转移到承印材料上,以使得它在那儿形成一保护层。

也可以使用传导层作为转印层,由此可将导电和/或导热的区域转移到承印材料上。也可能的是,使用准备好的、确定界线的层区域作为转印层进行转移,在此例如也可以是RFID芯片或者其天线。也可以转移合适的陶瓷。通过这种方式可考虑的是,也可以将超导结构转移到承印材料上。

在EP 0578706B1中描述了一种用于冷箔压印的装置。

在此,冷箔压印在一种多色印刷机中进行。承印材料被沿着印刷机中预定的输送路线输送。承印材料例如可以是纸张、纸板或者卷筒纸。

在印刷机的第一印刷机构中,取代油墨地将粘合剂转移到承印材料上。为了局部地涂覆粘合剂,在该印刷机构中张紧一个被相应成像了的印版并且粘合剂如传统的胶版印刷油墨那样被转移到承印材料上。这种涂覆粘合剂的印刷机构被称为涂覆机构。

然后,承印材料被继续输送到一个第二印刷机构。在该第二印刷机构中,压印滚筒和橡皮布滚筒构成为转印机构。

在第二印刷机构的区域内存在一个具有一转印薄膜存储辊和一个转印薄膜收集辊的薄膜模块。通过一个薄膜导向装置的中间辊,所述薄膜作为转印薄膜带被由转印薄膜存储辊引导至转印间隙并且被继续引导至转印薄膜收集辊。

为了将转印层转印到承印材料上,转印薄膜带和承印材料与局部的粘合剂层一起被引导穿过转印间隙,以使得转印层靠触在粘合剂层上。然后在转印间隙中借助压力使转印层转移到承印材料上。在此,由于粘合剂,转印层被干净地由转印薄膜上取下。

为了将转印层干净地转移到承印材料上,薄膜和承印材料在转印期间在转印间隙的区域中被以相同的速度驱动。

然后,在随后的压紧机构中基本上作用到已被转移的转印层上,使得实现薄膜底层(Folienauflage)的持久性。

在此,传统的印刷布或者印刷机的橡皮布被建议作为转印滚筒上的印刷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借助于冷箔压印装置产生的印刷品的质量。

根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在冷箔压印()方法中使用的印刷布,其包括一向着一转印滚筒的牵引层(Zugschicht)、至少一个中间层和一个覆盖层,其中,硬的元件由覆盖层包围并且嵌入到该覆盖层中。

根据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冷箔压印装置,其包括:一个用于根据图像涂覆粘合剂层的涂覆机构;一个具有一转印滚筒的转印机构,该转印滚筒与一个压印滚筒一起形成一个转印间隙;一个转印薄膜,该转印薄膜与承印材料一起被引导穿过所述转印间隙,其中,一个转印层在作用到承印材料的涂覆了粘合剂的区域上的压力下被转移到承印材料上,其中,该转印滚筒具有一个本发明的印刷布,以使得能够借助于印刷布将转印层在转印间隙中进行转移。

已经证实,对于已被转移到承印材料上的转印层的品质来说,一个设置在后面的压紧机构不是必需的,因为实际的薄膜转印基本上通过粘合剂质量并且通过转印机构内部的状态确定。

已经确定,如果在转印机构中、即在转印间隙中保证足够高的压力,那么可以实现改善的薄膜转印,例如可实现转印层到承印材料上的边缘清晰的转移。

根据本发明,这种提高的压力可以通过转印滚筒上的、如本发明所述的印刷布实现。

所述印刷布用在冷箔压印机构的转印滚筒上。传统印刷机构的橡皮布滚筒用作为转印滚筒。转印滚筒被合压到压印滚筒上并且与该压印滚筒一起构成一个转印间隙。

印刷布具有一个覆盖层、至少一个位于该覆盖层下面的中间层和一个优选由织物层或者金属层构成的、向着滚筒的下牵引层。

中间层是一种可压缩的或者不可压缩的、开口孔隙的或者闭口孔隙的中间层。

本申请要求保护的印刷布具有一个覆盖层,该覆盖层具有置入到该覆盖层内的、硬的、优选难压缩甚至不可压缩的和/或柔性小甚至无柔性的元件。

这些元件可以嵌入或者浇注到覆盖层内。在一个拓展方案中,覆盖层具有一传统的橡胶层或者硅酮层,所述硬的元件被置入到所述橡胶层或者硅酮层。

另外,覆盖层应该这样构成,使得其具有小的摩擦和一光滑表面。为此,所述光滑表面可以进一步被精密地磨削、铸涂、喷射或者织构,以便进一步减少摩擦。

通过光滑的表面可以保证良好的、具有高光泽的转印结果。同时,如果期望的话,通过嵌入的硬元件优选在表面光滑的同时避免纹理结构到转印层中的压入。

特别是球形的或者球缺形的元件、例如玻璃球、塑料球、陶瓷球或者金属球可以作为硬元件。

替代地,也可以将玻璃纤维、金属纤维、碳素纤维、塑料纤维或者陶瓷纤维类型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的织物作为硬元件置入到覆盖层中。

对于硬元件的构型也可以设置其它替代的几何结构。在此,例如可以是辊形的、圆柱形的、立方形的、角锥形的或者类似的结构。

在此,这些硬元件优选应完全地由覆盖层包围。在另一实施形式中可以设定,覆盖层具有一个直至0.5mm的区域,以便所述硬元件被置入到覆盖层内并且由该覆盖层覆盖。在此,这些硬元件直至0.5mm深地被放入到覆盖层中。

替代地,所述覆盖层也可以这样程度地覆盖这些硬元件,使得由于嵌入的硬元件在覆盖层的表面上不具有纹理结构(Struktur)。在一个拓展方案中,即使在印刷布张紧到滚筒上时也不应在覆盖层的表面上具有纹理结构。

印刷布的覆盖层可以通过一种方法制造,在该方法中,这些硬元件被放入到或者浇注到覆盖层中。

根据本发明,所述印刷布被用在一种例如像DE102005046689所述的那样的所谓的冷箔压印方法中,在此对于冷箔压印方法和一种相应的装置完全广泛地参阅DE 102005046689。在此,印刷布如上述那样被张紧到转印滚筒上。转印滚筒与压印滚筒一起构成转印间隙。一个转印薄膜带和一个被涂覆了粘合剂的承印材料一起被引导穿过该转印间隙。在转印间隙中,转印层借助于压力被由转印薄膜转移到承印材料上。在此,在涂覆了粘合剂的区域上实现了转印层的符合图像的转移。

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印刷布可以有利地实现,通过硬的覆盖层(该覆盖层通过嵌入的或者置入的硬元件实现),一些元素、即转印层的区域到承印材料上的转移可以边缘清晰地实现。在此,通过一附加的光滑表面结合置入的硬元件可以实现已被转移的转印层的特别光泽的表面层,也就是说在边缘清晰的同时实现具有高光泽的印刷结果或者转印结果。

在具有传统的、位于转印滚筒上的橡皮布的至今已知的实施形式中或者甚至在采用用于减少转印滚筒与薄膜之间的摩擦的玻璃珠布的情况下,在边缘清晰地进行薄膜转印的情况下不能同时实现光泽提高。此外,通过光滑的表面也进一步保证布与薄膜之间降低的摩擦。

在采用织物形式的硬元件时,这些硬元件仅部分地嵌入到覆盖层内也可以是有利的。在此,所述织物的至少单个区域突出于覆盖层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印滚筒与压印滚筒之间的线压力并且进一步提高转印层的转移品质。有利地也可以设定,所述织物可以这样程度地突出于覆盖层,使得发生已被转移的、缎纹化的表面形式例如亚麻布纹理结构形式的转印层的压入。

附图说明

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一些实施形式,但是本发明不受限于所述实施形式并且从这些实施形式可以得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其中:

图1示出具有球形硬元件的印刷布的局部图,

图2示出具有嵌入的织物的印刷布的俯视图,

图3示出具有伸出的织物的印刷布的局部图,

图4示出用于使用所述印刷布的冷箔压印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具有嵌入的玻璃珠2的印刷布1。这些玻璃珠2嵌入到一覆盖层3中,以使得这些玻璃珠距离印刷布的表面4具有间距a。

在此,在覆盖层3的下方设置一可压缩的中间层5。替代地,在此也可以设置一不可压缩的层。

在此,在中间层5的下方示出牵引层6,印刷布1通过该牵引层靠触到转印滚筒401上。

在图2中示出印刷布20的一个替代的实施形式。在此,设置一玻璃纤维织物21形式的织物取代玻璃珠2,使得类似于图1中示例的玻璃珠1地被置入到印刷布20的覆盖层3中。

尽管在这里所示的情况中玻璃珠2直接放置在中间层5上,但是还可以考虑,玻璃珠2完全由覆盖层3包围,但是它们距离印刷布1的表面4仍为间距a。同样,这对于图2中的玻璃纤维织物21的单个线(Faden)也适用。

在这里所示的情况中优选设置橡胶作为覆盖层3的材料,但是采用硅酮也可以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在图3中示出印刷布20的另一实施形式。玻璃纤维织物21不是完全嵌入到覆盖层3中,以至于玻璃纤维织物21的各个线伸出超过印刷布20的表面4一段距离b。在其他方面,在此相同的元件也用与其余附图中一样的附图标记表示。

图4示出冷箔压印装置400的示例的结构,其中,一个如本发明所述的印刷布1、20张紧在相应的转印滚筒401上。

在一个安装在转印机构402之前的涂覆机构403中,一粘合剂层被区域地转移到印张404上。涂覆机构403相应于传统的印刷机构,其中转移的是粘合剂,而不是油墨。

转印机构402也可以是一种传统的印刷机构或者上光机构,它配设有一个转印模块405。转印薄膜409借助于导向装置406被引导穿过转印间隙408,该转印间隙通过该转印滚筒401和一个压印滚筒407构成。转印薄膜409与印张404一起穿过转印间隙408。在此,一个未示出的转印层在压力下由转印薄膜409转移到印张的根据图像涂覆了粘合剂的区域上。

印张还可以在薄膜转印之后在转印机构402中穿过其它的加工机构、例如一个在此未示出的印刷机构410。在涂覆机构403之前还可以设置其它的、在此未示出的加工机构。

通过在转印滚筒401上采用本发明的印刷布1、20,由于硬元件2、21引起的转印间隙408中的压力提高,可以在提高印刷产品光泽的情况下实现转印层的边缘特别清晰的转移。此外,如果期望的话,通过印刷布1的仍然光滑的表面4可以避免将纹理结构压入到被转移了的转印层中。但是如果期望相应的压入,那么通过伸出的织物21可以使得一相应的纹理结构成为可能。然后,各个线的间距及其曲线特别是可以适配期望的压印。

取代所述玻璃珠2和织物21的在此所示的布置地,也可以设定,玻璃珠2均匀地或者不均匀地分布和/或具有相同的尺寸或者大小不一。织物21的线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厚度和/或不均匀地或者均匀地在印刷布20的覆盖层3中分布。

参考标号表

1、20印刷布

2玻璃珠

3覆盖层

4表面

5柔性的中间层

6牵引层

21玻璃纤维织物

400冷压印装置

401转印滚筒

402转印机构

403涂覆机构

404印张

405转印模块

406导向装置

407压印滚筒

408转印间隙

409转印薄膜

410印刷机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