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建筑物开口覆盖物的百叶窗系统的有选择翻转配置

用于建筑物开口覆盖物的百叶窗系统的有选择翻转配置

摘要

用于窗户百叶窗的翻转器系统使得百叶窗的板条根据翻转缆绳或致动器缆绳的安排以多种板条的构造来翻转开启或闭合。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30039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8-11-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亨特道格拉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680041157.2

  • 发明设计人 D·E·弗拉塞尔;

    申请日2006-08-28

  • 分类号E06B9/322;

  • 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温大鹏

  • 地址 美国新泽西州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0:53:5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1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E06B 9/322 专利号:ZL2006800411572 申请日:20060828 授权公告日:2012070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7-04

    授权

    授权

  • 2008-12-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11-0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要求2005年9月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S/N 60/714139 的优先权,该申请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开口的覆盖物,并且更特别是本发明涉及水平 百叶窗,例如威尼斯式百叶窗,设计成有选择地翻转(tilt)开启或 翻转闭合百叶窗的多个部分,或者以标准节距翻转开启,同时在房间 侧向上(room-side up)或房间侧向下(room-side down)翻转闭合 时具有传统百叶窗的外观。

通常,威尼斯式百叶窗具有顶部机头导轨或者其它框架构件,两 者都支承百叶窗并隐藏用来升高和降低或者开启和闭合百叶窗的机 构。通过附接在底部导轨(或者底部板条)上的提升绳索,来实现升 高和降低。从机头导轨支承的板条可以翻转,以便通过房间侧向下来 闭合百叶窗(靠近房间的板条的边缘面向下,这意味着板条的靠近窗 户或墙壁的其它边缘将面向上),或者通过房间侧向上来闭合百叶窗。

为了阻挡光线或者获得隐私或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翻转闭合百叶 窗。为了从百叶窗获得最佳性能,希望的是开启百叶窗的一部分,而 闭合百叶窗的另一部分。例如,希望的是在办公室环境下翻转闭合百 叶窗的下部来阻挡阳光照射在计算机屏幕上,或者为了提供隐私,使 得站在窗户外的某些人不能穿过窗户盯着看并看到房间发生的事情。 但是同时,希望的是使得百叶窗上部翻转开启,使得某些自然光和/或 通风进入房间。用于这种“分离式”百叶窗构造的应用的另一实例可 以是在房屋地板位于比室外地面高的高度上的家庭中。站在房屋内的 的人可自由往外看,但是除非百叶窗的开启区段允许达到的最高位置, 外面的人不能有效地看到内部。

除了隐私问题和和消除盯着看,分离式百叶窗结构的光学控制特 征(还称为有选择翻转的结构)还有利于减小阳光照射在内部家具、 地毯、硬木地板等上造成的紫外线退化,同时始终保持来自于外部的 间接照明以及对外部的清楚视野。在屋顶悬挂在窗户之上的建筑物或 者窗户凹入墙壁以形成突出部的区域中,这是特别实用和适用的。

在某些情况下,希望尽可能翻转开启百叶窗,使得更多的光线经 过百叶窗或者使得不受到阻挡的视野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 标准宽度的板条来实现,其中在翻转开启时,相邻成对的板条运动到 一起,相互贴靠叠置,造成“双重节距”配置。在这种双重节距配置 中,相邻成对板条之间的开启区域基本上是板条在正常配置中等距隔 开的板条所实现的开启区域的两倍,因此是“双重节距”结构。

在其它情况下,希望的是在一个方向(即房间侧向上)上翻转闭 合一个板条,而与此板条相邻的板条在另一方向(房间侧向下)上闭 合。这在百叶窗闭合时造成百叶窗的美观的“折叠外观(pleated look)” (同样有时称为丝绢外观)。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百叶窗系统使得使用者翻转开启或翻转闭合整 个百叶窗,以及有选择地翻转开启百叶窗的一部分,而翻转闭合百叶 窗的另一部分。

在另一实施例中,百叶窗系统使得使用者如同传统百叶窗那样(房 间侧向上或房间侧向下)翻转闭合板条,但是翻转开启双重的标准节 距。

在另一实施例中,百叶窗系统使得使用者如同传统百叶窗那样翻 转开启板条,但是在交替方向(一个板条在房间侧向上而下一个板条 在房间侧向下)翻转闭合板条,以便形成“折叠”的外观。

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提供具有翻转缆绳的圆筒部分和/或连接到 多个圆筒部分上的致动器缆绳。由于翻转缆绳和致动器缆绳都用来致 动百叶窗的板条,在此说明书中有时互换地使用术语“翻转缆绳”和 “致动器缆绳”。

一种翻转机构使用大致平行但是不相互同轴的两个圆筒。这两个 圆筒通过延伸穿过其各自圆筒的转动轴线的分离翻转杆单独驱动。

翻转缆绳(或者致动器缆绳)与圆筒的多种固定和安排(routing) 配置造成两种类型的翻转机构,能够实现任何所需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按照本发明制造的百叶窗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其 中表示百叶窗之上的机头导轨内的机构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翻转站之一的透视图,其中出于清楚目的而去除壳 体盖;

图3是图2的翻转站的分解透视图;

图3B是沿着图2的翻转站的转动轴线截取的垂直截面的透视图;

图4是图3的圆筒之一的透视图;

图5是图4的圆筒的相对端的透视图;

图6是图5的圆筒的前端视图;

图7是图3的另一圆筒的透视图;

图8是图7的圆筒的相对端透视图;

图9是图3的翻转站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10是图9的壳体的较小角度、相对端、透视图;

图11是图3的翻转站的圆筒驱动器的透视图;

图12是图11的圆筒驱动器的相对端、透视图;

图13-15是一系列透视图,表示图3的两个圆筒、圆筒驱动器和 弹簧的组装过程;

图16是穿过图5的圆筒的截面图;

图17-19是所述一系列透视图的继续,表示图3的两个圆筒、圆 筒驱动器和弹簧的组装过程;

图20是图1的百叶窗的局部剖视的示意、透视图,表示圆筒的位 置以及用于双重节距构造的翻转缆绳的安排,以及圆筒的相应端视图, 以便更加清楚表示圆筒的相对转动位置;

图21类似于图20,但是表示百叶窗在房间侧向下闭合时百叶窗板 条以及圆筒的位置;

图22类似于图20,但是表示百叶窗在房间侧向上闭合时百叶窗板 条以及圆筒的位置;

图23是图1的百叶窗的局部剖视的示意透视图,表示圆筒的位置 以及用于翻转构造的翻转缆绳的安排,使得百叶窗一部分开启,而另 一部分闭合,以及圆筒的相应端视图,以便更加清楚表示圆筒的相对 转动位置;

图24类似于图23,但是表示百叶窗在房间侧向上闭合时百叶窗板 条以及圆筒的位置;

图25类似于图23,但是表示百叶窗下部在房间侧向下闭合而百叶 窗的上部保持翻转开启时百叶窗板条以及圆筒的位置;

图26是图1的百叶窗的局部剖视的示意透视图,表示圆筒的位置 以及用于折叠外观和双重节距构造的翻转缆绳的安排,以及圆筒的相 应端视图,以便更加清楚表示圆筒的相对转动位置;

图27类似于图26,但是表示百叶窗在一个方向上折叠闭合时百叶 窗的板条以及圆筒的位置;

图28类似于图27,但是表示百叶窗在相反方向上折叠闭合时百叶 窗的板条以及圆筒的位置;

图29是按照本发明制造的百叶窗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其 中表示百叶窗之上的机头导轨内的机构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30是图29的百叶窗的分度齿轮机构的透视图;

图31是图30的分度齿轮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32是图30的分度齿轮机构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33是沿着图32的线33-33截取的视图;

图34是用于图31的分度齿轮机构的壳体盖的透视图;

图35是图31的分度齿轮机构的从动齿轮之一的透视图;

图36是图31的分度齿轮机构的分度齿轮的透视图;

图37是图29的百叶窗的翻转站之一的透视图;

图38是图37的翻转站的分解透视图;

图39是图37的翻转站的圆筒之一的透视图;

图40是图37的翻转站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41是图29的百叶窗的局部剖视的示意透视图,表示圆筒的位 置以及用于双重节距构造的翻转缆绳的安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相 应视图,以便更加清楚表示从动齿轮的相对转动位置;

图42类似于图41,但是表示百叶窗在房间侧向下闭合时百叶窗的 板条、圆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位置;

图43类似于图42,但是表示百叶窗在房间侧向上闭合时百叶窗的 板条、圆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位置;

图44是图29的百叶窗的局部剖视的示意透视图,表示圆筒的位 置以及用于翻转构造的翻转缆绳的安排,使得百叶窗的一部分开启, 而另一部分闭合,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相应视图,以便更加清楚表示 从动齿轮的相对转动位置;

图45类似于图44,但是表示百叶窗的下部在房间侧向下闭合而百 叶窗的上部保持翻转开启时百叶窗的板条、圆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 位置;

图46类似于图44,但是表示百叶窗的下部在房间侧向上闭合而百 叶窗的下部保持翻转开启时百叶窗的板条、圆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 位置;

图47是图29的百叶窗的局部剖视的示意透视图,表示圆筒的位 置以及用于折叠外观和双重节距构造的翻转缆绳的安排,以及分度齿 轮机构的相应视图,以便更加清楚表示从动齿轮的相对转动位置;

图48类似于图47,但是表示百叶窗在一个方向上折叠闭合时百叶 窗的板条、圆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位置;以及

图49类似于图47,但是表示百叶窗在相反方向上折叠闭合时百叶 窗的板条、圆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单个翻转杆、同轴圆筒结构

图1的百叶窗10包括机头导轨12和多个板条14,板条14通过一 起包括阶梯带的翻转缆绳16及其相关的横向绳索16t(见图20)从机 头导轨12悬挂。提升缆绳20紧固在通常比其它板条14重的底部板条 (或者底部导轨)18的底部处,如本领域公知那样,提升缆绳20经过 板条14内的挖孔、经过机头导轨12以及经过绳索锁定机构22离开。 翻转绳索24操作用来围绕其纵向轴线转动翻转杆28以便致动翻转站 30的绳索翻转器26。在此实施例中,具有两组翻转缆绳16,在下面给 出更加特定的标示:

-16是翻转缆绳的总体标示

-后缀“a”用于第一组翻转缆绳,并且“b”用于第二组翻转缆绳

-另外的后缀“f”或“r”用来表示前侧(房间侧)或后侧(墙壁 侧或窗户侧)。

注意到在某些情况下,没有第二组翻转缆绳。致动器缆绳还可用 于某些情况下(例如图23),并且标示为16x。致动器缆绳16x平行于 翻转缆绳16延伸,并且经由结头32(见图23)或者例如夹子连接件 32的其它固定装置附接在翻转缆绳16之一上,夹子连接件32在题为 “用于建筑物开口的覆盖物的有选择翻转配置”的美国专利 NO.6845802中详细描述,该专利结合于此作为参考。虽然此实施例中 的翻转杆28通过绳索翻转器26(在1997年12月4日(1997/12/04) 的“Anderson”的加拿大专利NO.2206932中详细描述(该专利结合于 此作为参考)),应该理解到可以使用其它类型的致动器,例如棒式翻 转器或机动翻转器。

简要参考图2和3,翻转站30包括第一圆筒34、第二圆筒36、圆 筒驱动器38、间隙弹簧(lash spring)40、壳体42以及壳体盖44。

参考图4、5、6和16,第一圆筒34包括通过对中定位的幅材(web) 50互连的两个同心筒体46、48。外部筒体46限定大致一百二十度(120) 分开的两个轴向延伸的带细槽开口52以及离开两个带细槽开口52之 一大致六十度(60)的轴向伸出的限制止挡54。

大致穿过其轴向尺寸一半时,内部筒体48突然在其周向的大部分 膨胀到较大直径内部筒体58。这造成围绕内部筒体48的周边延伸大致 二百二十度(220)的月牙形凸缘56(见图6),并且此凸缘56终止于 径向延伸的台肩60、62。如下面更加向下描述那样,凸缘56用来在翻 转站30内定位并容纳圆筒驱动器38,并且台肩60、62使得圆筒驱动 器38转动驱动每个圆筒34、36。幅材50限定用来将间隙弹簧40连接 到圆筒34、36上的贯穿开口64(见图6),如下面更加详细描述那样。

参考图7和8,除了第二圆筒36包括具有略微大于外部筒体46的 外直径的内直径的轴向延伸的周向环66之外,第二圆筒36与第一圆 筒34相同。此环66被发现只在圆筒36的与限定带细槽开口52和限 制止挡54的端部相对的端部上,并且定位环66的端部称为第二圆筒 36的内端部68,而另一端是外端部70。类似地,第一圆筒34具有内 端部72以及外端部74。在圆筒34、36组装在一起时,第二圆筒36的 环66覆盖第一圆筒34的内端部72,以便防止翻转缆绳16落入第一和 第二圆筒34、36之间,如下面变得清楚那样。

参考图11和12,圆柱形圆筒驱动器38限定非圆柱形型面、内部 中空轴76,轴76设计成接合翻转杆28,使得翻转杆28的转动造成圆 筒驱动器38转动。圆筒驱动器38还包括定位在圆筒驱动器38的端部 之间一半处的轴向延伸、矩形键78。在组装在一起时,圆筒驱动器38 的长度略微长于两个圆筒34、36的长度,并且这些端部可用于圆筒组 件在壳体42的鞍座96、98上转动支承,如下面更加详细描述那样。 在两个圆筒34、36组装在一起时,键78的长度大致等于从第一圆筒 34的凸缘56到第二圆筒36的凸缘56的距离。圆筒驱动器38的外直 径略微小于第一和第二圆筒34、36的内部筒体48的直径。在圆筒驱 动器38插入两个圆筒34、36内时,如下面更加详细描述那样,圆筒 驱动器38位于两个圆筒34和36内部并与其同轴对准。根据翻转杆28 的转动方向,键78有选择地接合圆筒34、36的台肩60、62,如下更 加详细描述那样。

如图3所示,间隙弹簧40包括两个轴向延伸的端部80、82,该端 部如下面更加详细描述那样延伸穿过圆筒34、36的幅材50内的开口 64,将第一和第二圆筒34、36连接在一起,并且使其贴靠圆筒驱动器 38的键78预加载。同样如图3B所示,间隙弹簧40的绕圈位于形成在 外部筒体46、内部筒体48的较大直径部分58和圆筒34、36的幅材 50之间。

图13-15和17-19表示组装两个圆筒34、36、圆筒驱动器38和弹 簧40的过程。图13表示第一步骤是将弹簧的端部82插入第二圆筒36 内的开口64(见图6)。下一个步骤(图14)是将圆筒驱动器38插入 第二圆筒36的内部筒体48,其中键78的一端被推入(见图15),直 到它邻靠第二圆筒36的凸缘56为止。接着,第一圆筒34以如下方式 组装,即通过将弹簧40的第二端部80插入第一圆筒34内的开口64, 并且接着将两个圆筒34、36带到一起,直到它们的相应内端部72、68 相遇并第二圆筒36上的环66覆盖第一圆筒34的内端部72为止(见 图17)。

下一个步骤是弯曲弹簧40的伸出穿过圆筒34、36的各自开口64 的端部80、82,以便将端部80、82固定在其各自圆筒34、36上。工 具84(如图17所示)可用于此目的,或者该端部可简单使用针鼻镊子、 平头改锥或者其它公知工具弯曲。圆筒34、36现在与组件内的间隙弹 簧40和圆筒驱动器38组装。弹簧40将圆筒34、36保持在一起(由 于弹簧40的端部80、82侧向弯曲使其将不滑动离开圆筒34、36)。

下一个步骤(见图18)是贴靠圆筒驱动器38的键78预加载圆筒 34、36。这通过抓握每个圆筒34、36并且将其分开足以将圆筒34、36 之一轴向运动离开圆筒驱动器38的键78的程度。圆筒34接着相对于 圆筒36逆时针转动360度,并且圆筒再次被带到一起,并且接着松开。 两个圆筒34、36马上在相反方向上转动,通过间隙弹簧40的偏压力 压迫,直到第一圆筒34的第一台肩60和第二圆筒36的第二台肩62 贴靠圆筒驱动器38的键78冲击为止。两个圆筒34、36现在贴靠圆筒 驱动器38的键78预加载。

如图19所示,任何的圆筒34、36可围绕其公共转动轴线(同样 与圆筒驱动器38的转动轴线相对应)转动。如果第一圆筒34顺时针 转动(从图19的有利位置观看),同时保持第二圆筒36不动,第一圆 筒34的第二台肩62贴靠圆筒驱动器38的键78冲击,造成圆筒驱动 器38同样顺时针转动。键78继而贴靠第二圆筒36的第二台肩62冲 击,同样造成第二圆筒36顺时针转动,并且整个组件作为一个单元转 动,并且直到某些情况阻止这种转动为止(如下面描述那样,准确的 说是圆筒34、36上的限制止挡54贴靠壳体42上的限制止挡之一时出 现的情况)。

另一方面,如果第一圆筒34逆时针转动,其第二台肩62运动离 开键78,使得第一圆筒34可相对于因此保持固定的第二圆筒36转动。 但是,为了转动第一圆筒34,必须克服弹簧40的预加载力。

第二圆筒36具有相同的情况,假设有利的位置是图19的相对端。 即从图19的后侧观看,只在整个组件与其一起转动时,第二圆筒36 可顺时针转动,并且它可以逆时针转动,而假设使用者克服弹簧40的 预加载力,第一圆筒34保持固定。在此说明书的其它部分中,我们将 参考圆筒34、36的位置,其中对于翻转站30的中间位置(neutral position)来说,没有作用额外的力来克服弹簧40的预加载力。即在 第一圆筒34使其第二台肩62贴靠键78并且第二圆筒36使其第二台 肩62贴靠键78的位置上。

现在参考图3、9和10,壳体42包括两个侧壁86、88、两个端壁 90、92以及底壁94。端壁90、92分别限定“U”形鞍座96、98,鞍座 通过支承圆筒驱动器38的端部来提供圆筒组件的转动支承。臂100、 102从端壁90、92限定的平面以大致45的角度延伸,并且它们在杆 28经过圆筒驱动器38时在翻转杆28的中心线之上伸出,因此防止圆 筒组件升高离开壳体42。圆筒34、36的内部筒体48的端部的直径大 于鞍座96、98,并且内部筒体48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略微小于鞍座96、 98之间的距离,使得如果圆筒34、36在轴向上移动,内部筒体48将 邻靠鞍座96、98之一,因此防止圆筒34、36在轴向上移动太大。

在每个鞍座96、98任一侧上,具有两个支架110、112(如图3清 楚所示,贴靠端壁92,但是还可位于相对端壁90内),其中上部支架 110比下部支架112较小地凹入(在较高高度处)。这些支架110、112 通过与其各自圆筒34、36上的限制止挡协作而用作限制止挡,以便限 制圆筒34、36在任何方向上自由转动的角度。此限制止挡的特征在下 面更加详细描述。

壳体42的底壁94限定两个细长的带细槽开口104、106以及较短 的矩形开口108。细长的带细槽开口104、106用于前部和后部翻转缆 绳,以便穿过壳体42和机头导轨12内的相应开口(未示出)。较短矩 形开口108用于提升绳索20。

参考图3和3B,壳体盖44卡扣在壳体42上,以便为壳体42添加 尺寸整体性,并防止翻转缆绳16在缆绳松弛状态(例如在实际上有人 掀开百叶窗10的某些板条14)下缠绕圆筒34、36或从其掉落。

参考图1和3,一旦圆筒组件组装并且如图13-19所示预加载,圆 筒组件掉落到壳体42内,圆筒驱动器38的端部通过壳体42的鞍座96、 98转动支承。翻转杆28插入穿过圆筒驱动器38的中空轴76,并且翻 转杆28的一端连接到绳索驱动翻转器机构26上,如图1所示。通常, 两个或多个翻转站30安装在翻转杆28上,并且整个翻转驱动组件安 装在百叶窗10的机头导轨12内。在将翻转驱动组件安装在机头导轨 12上之前或之后的某些时刻,按照所需安排,翻转缆绳16可连接到圆 筒34、36上,以便获得所需的构造,如下面更加详细描述那样。为了 将翻转缆绳16连接在圆筒34、36上,增大装置(例如结头或小球) 连接到翻转缆绳的将被固定的端部上,此增大装置插入到所需圆筒34、 36的外部筒体46内的所需带细槽开口52之后,而翻转缆绳16的其它 部分延伸穿过该带细槽的开口52。增大装置防止翻转缆绳16被拉动离 开各自圆筒34、36,并由此快速和有效地将翻转缆绳16连接在各自圆 筒34、36上。

双重节距构造

图20-22表示用于典型双重节距百叶窗构造的翻转缆绳的安排。 在三个附图中,并且在随后的所有类似附图中,翻转缆绳16的安排和 圆筒34、36的位置(特别是描述翻转缆绳16的端部与圆筒34、36的 打结的相对位置)相对于百叶窗10的板条14的相应位置描述。为了 更加清楚,相应圆筒34、36的端视图被包括作为这些视图的一部分, 以便有助于表示每个翻转缆绳16的打结点(在圆筒34、36的带细槽 开口52处打结)的位置,或者限制止挡54的位置。

如较早描述那样,翻转缆绳总体标示为16,但是通过以下后缀来 进一步限定:

-“a”用于第一组翻转缆绳,它们支承各组顶部和底部板条14t、 14b内的上部(顶部)板条14t

-“b”用于第二组翻转缆绳,它们支承每对14t、14b内的下部(或 底部)板条14b

-“f”用于前部翻转缆绳,它们位于百叶窗的房间侧

-“r”用于后部翻转缆绳,它们位于百叶窗的墙壁侧(还称为窗 户侧)

-“x”用于通常固定在翻转缆绳16之一上的致动器缆绳

简单参考图1,注意到翻转器机构26是蜗轮齿轮绳索驱动机构, 如同美国专利6561252披露那样,该专利结合于此作为参考。绳索滑 轮直接连接到蜗轮上,蜗轮驱动连接有翻转杆28的齿轮。如本领域公 知那样,在蜗轮齿轮机构中,蜗轮能够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上驱动 齿轮。但是,齿轮不能反过来驱动蜗轮;机构在齿轮开始反过来驱动 蜗轮时锁定。虽然蜗轮齿轮是确保翻转器机构20不能反过来驱动的非 常方便和便利的方式,在可选择实施例中可采用其它装置(例如棘轮、 单向制动器或离合器,所有都具有适当的松开机构),以便确保此相同 的情况。

在任何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上从输入端驱动翻转杆28但 是不能从输出端反过来驱动翻转杆28的能力是操作翻转站30的有用 的性能,如下面更加详细描述那样。

参考图20,圆筒34、36在其中间位置(再次,此中间位置指的是 圆筒34、36的没有外部力作用来克服弹簧40的预加载力,因此在第 一圆筒34使其第二台肩62贴靠键78并且第二圆筒36使其第二台肩 62贴靠键78时的位置)。板条14在双重节距构造中开启,其中每对相 邻板条14t、14b相互贴靠叠置,并且在此对相邻板条14t、14b以及 下一对相邻板条14t、14b之间具有大的空间。这种大的空间大致是具 有等距隔开板条的传统百叶窗的板条之间的标准距离两倍或双重节距 (dp)。

每对顶部和底部板条14t、14b的顶部板条14t通过在第一组前部 和后部翻转缆绳16af、16ar之间延伸的横向绳索16t支承。(为了简 明,在我们意味着包括前部和后部翻转缆绳和连接这些前部和后部翻 转缆绳的横向绳索的整个阶梯带时,我们将指的是翻转缆绳,并且这 种使用将在其使用的文章中显而易见)。第一后部翻转缆绳16a r在翻 转站30的第一圆筒34上安排,并且固定在第一圆筒34内的带细槽开 口52ar之一上(注意到带细槽开口的总体标示是52,如图5所示,但 是此标示通过后缀ar加以调整,这与固定在特定带细槽开口上的翻转 缆绳16ar的后缀相对应。这种命名将贯穿此说明书)。第一前部翻转 缆绳16af在第二圆筒36上安排,并固定在第二圆筒36的带细槽开口 52af上。第二圆筒36的环66防止翻转缆绳落入两个圆筒34、36之间。

类似地,每对板条14t、14b的底部板条14b通过在第二组前部和 后部翻转缆绳16bf、16br之间延伸的横向绳索16t支承。第二组的后 部翻转缆绳16br在第二圆筒36上安排,并且固定在第二圆筒36内的 带细槽开口52br内。最后,第二组翻转缆绳的前部翻转缆绳16bf在 第一圆筒34上安排,并且固定在第一圆筒34的带细槽开口52bf上。

所有的翻转缆绳16被打结到圆筒34、36上,使得在圆筒位于如 图20所示的其“中间”位置时,板条14布置在双重节距构造,其中 成对相邻顶部和底部板条14t、14b相互叠置,在成组的成对板条14t、 14b之间形成大的双重节距间隙“dp”。

现在参考图1和21,翻转缆绳24之一被拉动,以便造成翻转杆 28在顺时针方向(从图1和21的有利位置观看)上转动。翻转杆28 的顺时针转动在翻转站30内造成圆筒驱动器38(以及键78)的顺时 针转动。在键78转动时,它推靠第一圆筒34的第一台肩60(见图5), 因此造成第一圆筒34也顺时针转动。由于间隙弹簧40贴靠键78预加 载第二圆筒36,第二圆筒36也想跟随键78。但是,在第二圆筒36开 始顺时针转动之后,其限制止挡54冲击壳体42的端部上的上部支架 限制止挡110(见图3),停止第二圆筒36的任何进一步顺时针转动, 而不管间隙弹簧40的压迫。自然地,由于第二圆筒36停止转动,使 用者现在必须施加足够的力来克服间隙弹簧的偏压力,以便继续转动 翻转杆28、圆筒驱动器38和第一圆筒34。在使用者继续在顺时针方 向上转动翻转杆28,第一圆筒34继续转动,直到其限制止挡54冲击 壳体42的各自端壁90上的下部支架限制止挡112为止。此时,板条 以房间侧向下的方式位于闭合位置,如图21所示。可通过将图20所 示的第一圆筒34上的限制止挡54的开始位置(在中间位置)与图21 所示的第一圆筒34上的限制止挡54的结束位置比较来更清楚地看出 圆筒34、36的位置上的变化,支承第一圆筒34逆时针转过几乎完全 的180度的行程。

第一圆筒34上的连接到第一后部翻转缆绳16ar和第二前部翻转 缆绳16bf上的带细槽开口52ar和52br同样转过大致180度行程的相 同距离。因此,顶部板条14t的后部翻转缆绳16ar被向上拉动大致等 于∏×r的距离(其中r是圆筒34的半径),并且底部板条14b的前部 翻转缆绳16bf延伸相同的距离。连接到第二圆筒36上的其它两个翻 转缆绳16af、16br实际上保持不动。因此,顶部板条14t的前部(房 间侧)边缘不运动,而这些顶部板条14t的后部(墙壁侧)边缘向上 摆动到房间侧向下翻转闭合取向(见图21)。类似地,底部板条14b 的后部(墙壁侧)边缘只向上运动非常短的距离,而这些底部板条14b 的前部(房间侧)边缘向下摆动以便完成图21所示的百叶窗的房间侧 向下翻转闭合取向。

总的来说,在图21中,第二圆筒36不转动(或者在限制止挡防 止其进一步转动之前转动仅仅几度行程的非常短的距离),并且第一圆 筒34顺时针转动(如图21左侧所示),以便将图20的双重节距的完 全开启百叶窗运动到图21的房间侧向下闭合的百叶窗。第二圆筒36 的非常短的端轴使得相邻成对的板条14的边缘相互覆盖,使得在百叶 窗闭合时不能看到任何光的间隙。

注意到限制止挡110、112(见图3)表示为上部限制止挡110和 下部限制止挡112,如同它们在附图中描述那样,并且这种标示使其容 易区分两个止挡110、112。但是,限制止挡110、112可都相互位于同 样高度上,所以可以更加准确地将其称为第一止挡110和第二止挡 112。

间隙弹簧40压迫圆筒34、36回到中间位置,压迫第一圆筒34逆 时针转动,并且压迫第二圆筒36顺时针转动。但是,现在具有防止两 种转动的机构,如下面描述那样。由于其限制止挡54与壳体42的限 制止挡110的相互作用,第二圆筒36不能顺时针转动。由于通过绳索 翻转器26停止,第一圆筒34不能逆时针转动。由于圆筒驱动器38的 键78接触第一圆筒34的第一台肩60,为了使得第一圆筒34逆时针转 动,可以在逆时针方向上推动圆筒驱动器38。由于圆筒驱动器38和翻 转杆28的配合的非圆形截面造成它们一起转动,转动圆筒驱动器38 还需要翻转杆28转动。但是,为了翻转杆28通过圆筒34逆时针驱动, 必须驱动翻转器26的蜗轮齿轮(如早些描述那样,此翻转器26在1997 年12月4日(1997/12/04)的“Anderson”的加拿大专利NO.2206932 中详细描述(该专利结合于此作为参考))。但是,如早些描述那样, 蜗轮齿轮不能反过来驱动,所有通过翻转杆28驱动翻转器26的任何 企图造成翻转器机构26锁定。因此,除非或者直到使用者通过在翻转 器26的输入端上的翻转绳索26之一上拉动而驱动它们到新位置,百 叶窗10的板条14保持在使用者希望的位置上。为了将百叶窗从此位 置返回到图20的中间位置,使用者将在其它翻转绳索24上拉动,在 逆时针方向上驱动翻转机构、翻转杆28和圆筒驱动器38。这使得弹簧 40将第一圆筒34返回到中间位置,同时第二圆筒36保持在相同位置 上。

图22表示与图20相同的双重节距百叶窗,但是其中翻转机构将 百叶窗运动到板条在房间侧向上翻转闭合的位置上。为了从图20的中 间位置实现这种情况,使用者在另一翻转绳索24上拉动(见图1)(不 是为了获得图21的房间侧向下翻转闭合的位置而被拉动的翻转绳索)。 这造成翻转杆28逆时针转动以及圆筒34、36逆时针转动。但是,第 一圆筒34上的限制止挡54几乎马上冲击壳体42的各自壁90上的上 部支架限制止挡110,使得第一圆筒34的进一步转动停止。第二圆筒 36继续逆时针转动,直到最后其限制止挡54冲击壳体42的各自端部 92上的下部支架止挡112为止,使得第二圆筒36停止。第二圆筒36 将逆时针转动大约180度(可通过与图20和22的第二圆筒36上的限 制止挡54的位置比较看出)。

固定在第一圆筒34上的第一后部翻转缆绳16ar和第二前部翻转 缆绳16bf实际上保持固定,而第一前部和第二后部翻转缆绳16af和 16br的端部和第二圆筒36逆时针转动。第一前部翻转缆绳16af卷绕 在第二圆筒36上,向上拉动顶部板条14t的房间侧边缘大致∏×r的 距离。同时,第二后部翻转缆绳16br从第二圆筒36上展开,将底部 板条14b的墙壁侧边缘下降相同的∏×r的距离。最终结果是图22的 房间侧向上翻转闭合的百叶窗。

有选择的翻转构造

图23-25表示非常类似于所述的机构以便实现百叶窗的一部分闭 合而另一部分保持开启的的配置的机构上的翻转缆绳16的安排。参考 图23表示这种构造和图20所示构造之间的几个硬件差别。首先,不 是具有两组双重节距阶梯带,此百叶窗具有一个标准的单节距阶梯带, 该阶梯带具有后部翻转缆绳16r、前部翻转缆绳16f和在前部和后部翻 转缆绳16f、16r之间延伸的横向绳索16t。其次,另一翻转缆绳或致 动器缆绳16x在结头32或例如绳索连接夹32的其它固定装置处固定 在后部翻转缆绳16r上。第三,第一圆筒34不具有限制止挡54(限制 止挡54可简单地从标准第一圆筒34上去除以便适用于此构造)。

在此构造中,后部翻转缆绳16r逆时针围绕第二圆筒36卷绕,并 且在带细槽开52r处连接在第二圆筒36上。前部翻转缆绳16f围绕 第二圆筒36顺时针卷绕并且在带细槽开口52f处连接在第二圆筒36 上。第三翻转缆绳或致动器缆绳16x围绕第一圆筒34顺时针卷绕并且 在带细槽开口52x处连接在第一圆筒34上。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圆筒34 的其它带细槽开口52不用于锚固绳索。在图23中,圆筒34、36表示 成在其中间位置,板条14都以单节距构造翻转开启,所有板条14均 匀隔开。

在图24中,翻转绳索之一被拉动,造成翻转器26逆时针驱动翻 转杆28,同样逆时针驱动圆筒驱动器38和圆筒34、36。第二圆筒36 通过圆筒驱动器38上的键78逆时针驱动,在其限制止挡54达到壁92 上的下部支架限制止挡112时停止。由于第一圆筒34上的限制止挡54 被去除,不能防止弹簧40驱动第一圆筒34和第二圆筒一起逆时针转 动。在第二圆筒36逆时针转动时,它将升高前部缆绳16f并降低后部 缆绳16r。在第一圆筒34逆时针转动时,它将致动器缆绳16x降低与 后部翻转缆绳16r相同的距离。因此,整个百叶窗在房间侧向上翻转 闭合。在翻转缆绳24松开时,翻转驱动器26上的蜗轮齿轮将翻转杆 28锁定就位,造成圆筒34、36保持在翻转绳索24松开时所处位置上。

为了返回到中间位置以及超过该位置,另一翻转绳索24被拉动, 造成翻转杆28顺时针转动。图25表示翻转杆28顺时针转动超过图23 的中间位置时的百叶窗的位置。在翻转杆28通过翻转驱动器26顺时 针驱动时,它顺时针驱动圆筒38,并且圆筒驱动器38的键78接触第 一圆筒34上的台肩,顺时针驱动第一圆筒34。弹簧40开始造成第二 圆筒36和第一圆筒34一起顺时针转动,但是其限制止挡54在中间位 置处冲击壳体42的壁92上的上部支架限制止挡110,防止第二圆筒 36的任何进一步顺时针转动。第一圆筒34继续顺时针转动,造成致动 器缆绳16x卷绕在第一圆筒34上,升高致动器缆绳16x。由于致动器 缆绳16x在点32处连接到后部翻转缆绳16r上,它在该点32处升高 后部翻转缆绳16r。通过横向绳索16t支承在点32之下的所有板条14 在后部翻转缆绳16r升高这些板条14的墙壁侧边缘时受到影响。结果 是致动器缆绳16与后部翻转缆绳16r的打结点32之下的所有板条14 在房间侧向下翻转闭合,并且板条14的平衡部保持翻转开启,如图25 所示。

打结点32相对于后部翻转缆绳16r的位置确定在翻转闭合的板条 和保持翻转开启的板条之间出现“突变”的点。如果致动器缆绳16x 交替地连接在前部翻转缆绳16f上而不是后部翻转缆绳16r上,那么 百叶窗的打结点32之下的部分将在房间侧向上位置上闭合,而不是这 里所示的房间侧向下位置上闭合。通过颠倒圆筒34、36在壳体42内 的位置,百叶窗10的动作可以与以前描述颠倒。例如,在图23-24中, 板条14可在房间侧向上闭合,而不是所示的房间侧向下闭合。

折叠外观构造

图26-28表示用于典型折叠外观的百叶窗构造的翻转缆绳的安排。 参考图26,在折叠外观构造和图20的双重节距构造之间没有硬件差 别。在两种情况下,两组翻转缆绳16af、16ar、16bf和16bf是标准 节距两倍。唯一的区别在于翻转缆绳16的安排。

在此配置中,具有两种翻转缆绳。顶部板条14的第一前部翻转缆 绳16af围绕第二圆筒36逆时针卷绕,并且在带细槽开口52af处连接 在第二圆筒36上。顶部板条14t的第一后部翻转缆绳16ar围绕第一 圆筒34顺时针卷绕,并且在带细槽开口52ar处连接到第一圆筒34上。 底部板条14b的第二前部翻转缆绳16bf围绕第二圆筒36顺时针卷绕 并在带细槽开口52bf处连接到第二圆筒36上。最后,底部板条14b 的第二后部翻转缆绳16br围绕第一圆筒34逆时针卷绕,并在带细槽 开52br处连接到第一圆筒34上。

如同图20所示的双重节距百叶窗的情况,图26的折叠外观构造 在圆筒34、36位于中间位置时也开始于双重节距构造的板条14。现在 参考图27,在翻转驱动器26在顺时针方向上驱动翻转杆28时,键78 接触第一圆筒34,顺时针地驱动它,并且弹簧40压迫第二圆筒36, 以便同样顺时针转动。但是,第二圆筒36上的限制止挡54几乎马上 冲击壳体42端部92处的上部支架限制止挡110,防止第二圆筒36超 过中间位置的任何进一步顺时针转动。第一圆筒34继续转动直到其限 制止挡54冲击壳体42的壁90内的下部支架限制止挡112为止。

由于底部和顶部板条14t、14b的前部(或房间侧)翻转缆绳16af、 16bf打结到第二圆筒36上,并且在其限制止挡防止进一步顺时针转动 之前,此第二圆筒36只转动几度,这些板条14t、14b的前部(或房 间侧)边缘几乎保持固定。另一方面,后部翻转缆绳16ar和16br打 结到转动的第一圆筒34上。在第一圆筒34顺时针转动时,第一后部 翻转缆绳16ar卷绕到第一圆筒34上,将顶部板条14t的后部(或墙 壁侧)边缘升高到图27所示的位置。同时,底部板条14b的后部翻转 缆绳16br从第一圆筒34展开,将底部板条14b的后部(或墙壁侧) 边缘降低到图27所示的位置,造成折叠外观翻转闭合的百叶窗,其中 顶部板条14t在房间侧向下翻转,并且顶部板条14b在房间侧向上翻 转。

图28表示图26的折叠外观的百叶窗,但是在与图27相反的方向 上翻转闭合。在这种情况下,翻转杆28逆时针转动,并且只有第二圆 筒36和它一起逆时针转动(第一圆筒34只开始转动并且通过接触壳 体42的壁90上的上部支架限制止挡110的限制止挡54马上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和第二后部翻转缆绳16ar和16br连接到第 一圆筒34上,并且第一圆筒34不转动,那么顶部和底部板条14t、14b 的后部(墙壁侧)边缘保持大致固定。同时,第一和第二前部翻转缆 绳16af、16bf和第二圆筒36一起转动,其中在圆筒36逆时针转动时, 第一前部缆绳16af卷绕在第二圆筒36上,由此升高顶部板条14t的 前部(房间侧)边缘。在圆筒36逆时针转动时,底部板条14b的第二 前部翻转缆绳16bf从第二圆筒36上展开,并且这将降低底部板条14b 的前部(房间侧)边缘。结果是折叠外观的翻转闭合的百叶窗,其中 顶部板条14t在房间侧向上翻转,并且底部板条14b在房间侧向下翻 转,如图28所示。

应该注意到为了在相反方向上翻转时闭合板条14,如同所述的折 叠外观构造的情况,有利的是在每对板条14的前部和后部边缘上制成 缺口,以便留出横向阶梯16t的间隙。此缺口可只位于底部板条14b 上,或者只位于顶部板条14t上,或者它可以位于顶部和底部板条14t、 14b上,或者它可以位于每个板条14的一个边缘(相对边缘)上。

成双的翻转杆、平行圆筒结构

现在参考图29,百叶窗120非常类似于图1的百叶窗10,除了不 使用翻转站30,翻转功能通过使用成双的翻转杆28来实现,翻转杆 28在功能上互连到具有分度齿轮机构124平行圆筒翻转站122上,如 下面更加详细描述那样。分度齿轮机构124继而经由短翻转杆28’连接 到例如蜗轮齿轮翻转器26的翻转器机构上。

简单参考图30-33,分度齿轮机构124包括分度齿轮126、房间侧 从动齿轮128、墙壁侧从动齿轮130、分度齿轮壳体132以及壳体盖134。

参考图36,分度齿轮126是限定左部分136和右部分138的大致 圆柱形齿轮。左部分136包括以具有大致200度的弧形延伸的带齿部 分140,其中左部分136的平衡部是平滑的无齿部分142。类似地,右 部分138限定延伸经过具有200度的相同弧形的平滑无齿部分144,与 带齿部分140相对应。但是,固体突起146沿着右部分138的平衡部 延伸。分度齿轮126还限定非圆柱形型面的中空轴148,该轴148设置 尺寸以便接收类似型面的翻转杆28’。此轴148的外侧限定圆柱形轴 150。

现在参考图35,墙壁侧从动齿轮130是限定左部分152和右部分 154的大致圆柱形的元件,并且这些部分152、154通过径向伸出的凸 缘155分开。右圆柱形部分154限定非圆柱形型面的中空轴156,该轴 156设置尺寸以便接收类似型面的翻转杆28。左部分152包括第一平 滑部分158,具有准确制造的凹入区段160(还可见图31),以便与分 度齿轮126上的锁定轮毂或突起146配合,从而防止从动齿轮130在 停止过程中运动,如下面更加详细描述那样。左部分152还包括接合 分度齿轮126的带齿部分140的带齿部分162。最后,短轴164从带齿 部分162左侧伸出。房间侧从动齿轮128与墙壁侧从动齿轮130相同。

参考图34,壳体132限定容纳分度齿轮126的主要空腔166。贯 通开口168(还可见图31)转动地支承分度齿轮126的朝左侧伸出超 过带齿部分140的轴150。贯通开口168的任一侧上的两个较小直径的 空腔172接收并可转动支承从动齿轮128、130的左端164。

参考图31,壳体盖134包括限定可转动地支承分度齿轮126的轴 150的左端的贯穿开口176的板174。板174还限定两个中空圆柱形突 出部178,突出部设置尺寸以便可转动地容纳和支承从动齿轮128、130 的右端154。

为了组装分度齿轮机构124,分度齿轮126和从动齿轮128、130 插入壳体132的各自空腔166、170(见图34),使得分度齿轮126的 轴150的左端延伸穿过壳体132内的开口168,并且从动齿轮128、130 的轴164接收在壳体132内的凹口172内。壳体盖134接着卡扣到壳 体132上(其中壳体132上的突出部135卡扣在盖内的开口137内, 使得分度齿轮126的轴150的右端延伸穿过壳体盖134内的开口176, 并且从动齿轮128、130的左端部分154延伸进入壳体盖134的两个中 空圆柱形突出部154。从动齿轮128、130如图32所示与分度齿轮126 对准,其中从动齿轮128、130的凹入区段160刚好要接合分度齿轮126 的突起146。我们将从动齿轮128、130相对于分度齿轮126的位置(以 及下面描述的翻转圆筒184、182的相应位置)称为中间位置。

分度齿轮机构124使用日内瓦分度驱动器的原理操作,将连续转 动运动转换成间歇运动,对于相同位置提供可重复分度。在这种情况 下,在分度齿轮126从中间位置(从图31-33的有利位置观看)顺时 针转动时,房间侧从动齿轮128简单逆时针转动,直到其凹入区段160 与分度齿轮126的突起146配合为止。房间侧从动齿轮128的带齿部 分142接着遇到分度齿轮126的平滑、无齿部分142。分度齿轮126 可因此继续顺时针转动,而房间侧从动齿轮128保持固定,防止通过 邻靠房间侧从动齿轮128的凹入区段160的分度齿轮126的突起146 转动。

但是,在分度齿轮126继续顺时针转动时,墙壁侧从动齿轮130 逆时针转动,并且在其凹入区段160邻靠分度齿轮126的突起146之 前,继续转动长达几圈,使得进一步转动停止。

如果分度齿轮126从中间位置逆时针转动,出现相反情况。即, 在通过其邻靠分度齿轮126的突起146的凹入区段160防止进一步转 动之前,墙壁侧从动齿轮130顺时针转动。房间侧从动齿轮128也顺 时针转动,并且在其凹入区段160邻靠分度齿轮126的突起146之前, 继续转动长达几圈,使得进一步转动停止。当然,翻转杆28延伸到中 空圆柱形突出部178内,并且接收在从动齿轮128、130的右部分154 的中空轴156内,使得翻转杆28和其各自从动齿轮128、130一起转 动。

现在参考图37和38,每个翻转站122包括壳体180、墙壁侧翻转 圆筒182和房间侧翻转圆筒184。

图39表示墙壁侧翻转圆筒182,圆筒182是限定从两端伸出的圆 柱形轴185的圆柱形元件,每个圆柱形轴185限定非圆柱形、内部中 空轴186,轴186设置尺寸以便接收并接合类似型面的翻转杆28。墙 壁侧翻转圆筒182还限定经由幅材190连接到内部圆柱形轴185的外 部圆柱形表面188。两个细长开口192经由外部圆柱形表面限定。开口 192之一靠近筒体188的一端定位,另一开口192靠近另一端定位,其 中两个开口192相互隔开大约180度。两个开口192可在图39中看到。 翻转缆绳16固定在这些开口中,如下面更加详细描述那样。房间侧翻 转圆筒184与墙壁侧翻转圆筒182相同。

图40是图37和38的翻转站122的壳体180的透视图。壳体180 包括两个侧壁194、196、两个端壁198、200以及底壁202。端壁198、 200各自限定提供圆筒182、184的轴185的可转动支承的两个“U”形 鞍座204a、204b以及206a、206b,如图37所示。臂208a、208b和 210a、210b从端壁198、200限定的平面以大致45度的角度延伸,并 且它们在延伸穿过圆筒182、184的中空轴186的翻转杆28的中心线 之上伸出,因此用来防止圆筒182、184升高离开壳体180。

壳体180的底壁202限定两个纵向对准的带细槽开口212,其中较 短的矩形开口216位于两个带细槽开口212之间。带细槽开口212用 于穿过壳体180和穿过机头导轨12内的相应的开口(未示出)的前部 和后部翻转缆绳。矩形开口216提供提升绳索20的通道。

为了组装图29所示的翻转机构,首先组装翻转站122。翻转缆绳 16被安排经过壳体180的底表面202内的带细槽开口212。翻转缆绳 16的端部在其各自带细槽开口192处固定在其各自圆筒182、184上。 这些翻转缆绳16的安排和连接按照下面的说明实现,以便获得所需的 翻转构造。

圆筒182、184各自安装在其各自U形的鞍座204a、204b、206a 和206b内。翻转杆28插入穿过翻转圆筒182、184的中空轴196,并 且这些翻转杆28的端部插入从动齿轮130、128的中空轴156。从动齿 轮130、128将如上所述容易组装在分度齿轮124上。短翻转杆28’用 来将来自于绳索翻转器机构26的输出连接到分度齿轮126的中空轴 148。注意到这里所示的绳索翻转器机构26仅仅是可用于此应用的许 多翻转器机构的一种类型。虽然表示了绳索翻转器26,应该理解到翻 转杆28’可以通过例如棒式翻转器或机动翻转器的其它装置转动。甚至 可以使得分度齿轮机构124称为翻转器机构26的整体部分,从而不需 要翻转杆28’。

双重节距构造

图41-43表示用于双重节距构造的翻转缆绳16的安排。如已经描 述那样,在这三个附图中,并且在随后的所有类似附图中,缆绳16的 安排以及翻转圆筒182、184的位置(特别是描述翻转缆绳16与翻转 圆筒182、184的打结点的相对位置)相对于百叶窗120的板条14的 相应位置来描述。为了更加清楚,相应分度齿轮机构124的透视端视 图被包括作为这些视图(出于清楚起见去除壳体132)的一部分,以便 表示与翻转圆筒182、184以及板条14的取向相对应的分度齿轮126 和从动齿轮128、130的取向。

如较早描述那样,翻转缆绳总体标示为16,但是通过以下后缀来 进一步限定:

-“a”用于第一组翻转缆绳,它们支承各组内的上部(顶部)板 条14t

-“b”用于第二组翻转缆绳,它们支承每对中的下部(或底部) 板条14b

-“f”用于前部翻转缆绳,它们位于百叶窗的房间侧

-“r”用于后部翻转缆绳,它们位于百叶窗的墙壁侧(还称为窗 户侧)

-“x”用于通常固定在翻转缆绳16之一上的致动器翻转缆绳

参考图41,翻转圆筒182、184位于其中间位置(作为提醒,此中 间位置指的是翻转圆筒182、184与从动齿轮128、130的位置相对应 的位置,其中它们如图32和33所示与分度齿轮126对准,从动齿轮 128、130的凹入区段160刚好要接合分度齿轮126的突起146),并且 板条以双重节距构造开启。第一房间侧翻转缆绳16af在带细槽开口 192af处围绕墙壁侧圆筒182逆时针安排并固定其上。第一墙壁侧翻转 缆绳16ar在带细槽开口192ar处在房间侧圆筒184上顺时针安排并固 定其上。第二房间侧翻转缆绳16bf在带细槽开口192bf(图41未示出, 但在图42中可见)处逆时针安排到房间侧圆筒184上并固定其上。最 后,第二墙壁侧翻转缆绳16br在带细槽开口192br(图41未示出,但 在图43中可见)处顺时针安排到房间侧圆筒182并固定其上。在翻转 缆绳16的这种安排和构造中,在圆筒和齿轮在中间位置时,板条14 如图41和29所示以双重节距构造翻转开启。

现在参考图42,在分度齿轮126从中间位置逆时针转动(通过在 使得翻转器机构26逆时针转动翻转杆28’的两个翻转绳索24上拉动), 在其凹入区段160邻靠分度齿轮126的突起146之前,墙壁侧从动齿 轮130(以及通过翻转杆28连接到墙壁侧从动齿轮130上的相应翻转 圆筒182和它一起)刚好开始顺时针转动,防止墙壁侧从动齿轮130 的任何进一步转动。这种情况在图42中表示,其中用于顶部板条14t 的房间侧翻转缆绳16af的打结点192af表示成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几 度,在相邻成对板条14之间形成所需重叠(相对于实施例10描述那 样)。因此,固定在墙壁侧圆筒182上的第一前部和第二后部翻转缆绳 16af、16br保持大致固定。

但是,在分度齿轮126从中间位置逆时针转动时,房间侧从动齿 轮128的带齿部分162接合分度齿轮126的带齿部分140,使得此房间 侧从动齿轮128(及其相应的房间侧翻转圆筒184)顺时针驱动,并且 在其凹入区段160邻靠分度齿轮126的突起146之前,继续转动长达 几圈,防止进一步转动。在带细槽开口192ar处固定在房间侧翻转圆 筒184上的第一后部翻转缆绳16ar卷绕在房间侧翻转圆筒184上,在 顶部板条14t的墙壁侧上向上拉动。同时,第二前部翻转缆绳16bf从 房间侧翻转圆筒184展开,降低板条14b的房间侧。结果是板条14如 图42所示在房间侧向下翻转闭合的构造。

图43表示在房间侧向上翻转闭合构造中的分度齿轮126、从动齿 轮128、130以及用于百叶窗的板条14的翻转圆筒182、184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分度齿轮126从图41所示的中间位置顺时针转动。这 造成房间侧从动齿轮128开始逆时针转动,但是其凹入区段160快速 邻靠分度齿轮126的突起146,锁定房间侧从动齿轮128(及其相应的 房间侧翻转圆筒184),而不进一步逆时针转动。因此,固定在房间侧 翻转圆筒184上的第一后部和第二前部翻转缆绳16ar、16bf保持大致 固定。但是,墙壁侧从动齿轮130及其相应的墙壁侧翻转圆筒182逆 时针转动几圈,在其卷绕在墙壁侧翻转圆筒182上时升高第一前部翻 转缆绳16af,并且在其从墙壁侧翻转圆筒182展开时降低第二后部翻 转缆绳16br。结果是板条14以图43所示的房间侧向上构造翻转闭合。

可选择构造

图44-46表示翻转缆绳16在所述的相同平行圆筒机构上的可选择 安排,以便能够使得百叶窗一部分翻转闭合,而使得另一部分保持开 启。参考图44,图41的百叶窗和双重节距构造之间的硬件区别在于:

不是在每个翻转站具有两组双重节距阶梯带,此百叶窗只具有标 准节距构造的单个阶梯带,包括前部和后部缆绳和横向绳索16f、16r、 16t。它还具有在结头或绳索连接夹32处固定在后部翻转缆绳16r上 的致动器翻转缆绳16x。这些翻转缆绳16的安排如下描述。

后部(墙壁侧)翻转缆绳16r围绕墙壁侧翻转圆筒182顺时针卷 绕,并且在带细槽开口192r(在图44中未示出,但是在图46中可见) 连接到墙壁侧翻转圆筒182上。前部(房间侧)翻转缆绳16f围绕墙 壁侧翻转圆筒182逆时针卷绕,并且在带细槽开口192f处连接到墙壁 侧翻转圆筒182上。致动器翻转缆绳16x围绕房间侧翻转圆筒184顺 时针转动,并且在带细槽开口192x处连接到房间侧翻转圆筒184上。 在图44中,机构(分度齿轮126、从动齿轮128、130以及翻转圆筒 182、184)位于其中间位置,并且板条14都翻转开启。

在图45中,分度齿轮126经由翻转器26和翻转杆28’逆时针转动, 这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从动齿轮128、130(及其相应的翻转圆筒184、 182)。墙壁侧从动齿轮130在其凹入区段160与分度齿轮126的突起 146配合时几乎马上停止转动,而房间侧从动齿轮128(及其相应的翻 转圆筒184)继续转动几圈。这意味着前部和后部翻转缆绳16f、16r 不向上拉动或者从其圆筒182松开任何显著的距离。但是,在192x处 连接到房间侧翻转圆筒184上的制动器缆绳16x卷绕到房间侧翻转圆 筒184上。这升高了致动器缆绳16x,并且它还在致动器缆绳16x连接 到后部翻转缆绳16r上的点32处升高后部翻转缆绳16r,如图45所示。 最终结果是其中百叶窗的上部保持开启而百叶窗的下部在房间侧向下 翻转闭合的图45的翻转构造。

在图46中,分度齿轮126从其中间位置顺时针转动(经由翻转器 26和翻转杆28’),这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从动齿轮128、130(及其相 应的翻转圆筒184、182)。房间侧从动齿轮128(及其相应的房间侧翻 转圆筒184)开始逆时针转动,并且在房间侧从动齿轮128的凹入区段 160与分度齿轮126的突起146配合时马上防止进一步转动。连接到房 间侧翻转圆筒184上的致动器缆绳16x因此保持大致固定。

墙壁侧从动齿轮130继续逆时针转动,造成墙壁侧从动圆筒182 也逆时针转动。这造成前部翻转缆绳16f卷绕到墙壁侧翻转圆筒182 上,而后部翻转缆绳16r从墙壁侧翻转圆筒182展开。但是,由于致 动器缆绳16x在打结点32处连接到后部翻转缆绳16r上,并由于致动 器缆绳16x保持大致不动,后部翻转缆绳16r只对于打结点32之上的 那些板条14来说降低。在打结点32之下,致动器缆绳16x保持后部 翻转缆绳16r,防止它降低。因此,打结点之上的板条14在房间侧向 上翻转闭合,而板条14的平衡部只以大致45度的角度部分翻转闭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到打结点32相对于后部翻转缆绳16r 的位置影响翻转闭合的板条和保持开启的板条之间出现的“突变”的 点。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这里所示的将致动器翻转缆绳连接到前部翻转 缆绳16f而不是连接到后部翻转缆绳将造成百叶窗在突变点之下在房 间侧向上方向上翻转闭合,而不是图45所示的房间侧向下构造。

折叠外观构造

图47-49表示用于折叠外观构造的翻转缆绳的可选择安排。参考 图47,在此折叠外观构造和图41的双重节距构造之间没有硬件区别。 唯一的区别在于翻转缆绳16的安排。

顶部板条14t的前部翻转缆绳16af在点192af处围绕房间侧翻转 圆筒184顺时针卷绕并固定其上。顶部板条14t的后部翻转缆绳16ar 在192ar处围绕墙壁侧翻转圆筒182顺时针卷绕并固定其上。底部板 条14b的前部翻转缆绳16bf在点192bf处围绕房间侧翻转圆筒184逆 时针卷绕并固定其上。最后,底部板条14b的后部翻转缆绳16br在点 192br处围绕墙壁侧翻转圆筒182顺时针卷绕并固定其上。

如同图41所示的双重节距百叶窗的情况,折叠外观构造在机构位 于图47所示的中间位置时同样以双重节距构造开始于板条14。现在参 考图48,在翻转杆’顺时针转动时,它顺时针驱动分度齿轮126,并且 从动齿轮128、130(及其相应的翻转圆筒184、182)被迫逆时针转动。 在房间侧从动齿轮128与分度齿轮126的突起146配合时,房间侧从 动齿轮128及其相应的房间侧翻转圆筒184几乎马上被防止进一步逆 时针转动。因此,固定在房间侧圆筒184上的前部翻转缆绳16af、16bf 保持大致固定,并且板条14t、14b的前部保持大致固定。

墙壁侧从动齿轮130及其相应的墙壁侧翻转圆筒182继续逆时针 转动几圈。这将第一后部翻转缆绳16ar卷绕在墙壁侧翻转圆筒182上, 并且展开第二后部翻转缆绳16br,因此造成上部板条的后侧升高,以 及下部板条的后侧降低,由此造成图48的折叠外观,其中顶部板条14t 在房间侧向下翻转,并且底部板条14b在房间侧向上翻转。

图49表示图48的折叠外观的百叶窗,但是在相反方向上翻转闭 合。在这种情况下,翻转杆28’从中间位置逆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分 度齿轮126,并且顺时针驱动从动齿轮182、184。由于其凹入区段160 与分度齿轮126的突起146配合,墙壁侧从动齿轮130马上停止,只 有房间侧从动齿轮128及其相应的房间侧翻转圆筒184继续顺时针转 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和第二后部翻转缆绳16ar和16br连接 到墙壁侧翻转圆筒182上,并由于房间侧翻转圆筒182不转动,那么 顶部和底部板条14t和14b的后部(墙壁侧)边缘保持大致固定。同 时,顶部板条14t的前部翻转缆绳16af卷绕在房间侧翻转圆筒184上, 并且底部板条14b的前部翻转缆绳16bf从房间侧翻转圆筒184展开, 由此升高顶部板条14t的前部边缘,并且降低底部板条14b的前部边 缘,形成图49所示的折叠外观,其中上部板条在房间侧向上位置,并 且下部板条在房间侧向下位置。

虽然已经描述和说明了多个实施例,应该理解到实际上不能描述 本发明范围内形成的所有可能的变型和组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 理解到可以对所述的实施例进行变型,而不偏离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 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