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使金针菇基部褐色变浅的栽培方法

一种使金针菇基部褐色变浅的栽培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使金针菇基部褐色变浅的栽培方法,包括金针菇的一级种、二级种和培养料的制备,无菌条件下二级种接入培养料,发菌培养,出菇。出菇方法为发菌到28-30天移入出菇棚,温度在8-15℃,向料表面喷重水,然后覆黑色塑料地膜,隔时掀膜通风、透氧,菇蕾长到13-15cm时,进行采收。本发明利用低成本的黑色塑料地膜进行金针菇栽培,与传统方法栽培的金针菇相比颜色由深褐色变为浅黄色,菇体由细长变为中粗,产量提高了8-10%,在提高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商品性和经济效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16105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8-04-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0710114645.8

  • 申请日2007-11-27

  • 分类号A01G1/04(20060101);C05G1/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7219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许德山

  • 地址 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桑园路2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9:54:1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1-0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1/04 授权公告日:20100901 终止日期:20131127 申请日:2007112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8-29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4 合同备案号:2012370000171 让与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受让人:武汉如意食用菌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名称:一种使金针菇基部褐色变浅的栽培方法 公开日:20080416 授权公告日:20100901 许可种类:独占许可 备案日期:20120706 申请日:20071127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生效、变更及注销

  • 2012-02-22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A01G1/04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71127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0-09-01

    授权

    授权

  • 2008-06-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04-16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工业原料作为栽培金针菇的材料,使金针菇基部由深褐色变为浅黄色,从而提高了黄金针菇的品质,属于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Curtis ex Fr.)Sing),又名冬菇、朴菇、构菌、毛柄金钱菇。金针菇是我国最早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金针菇营养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每10克干菇中氨基酸总量达20.9毫克,其中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分别达1.024毫克和1.231毫克,高于一般菇类,金针菇还含有多种矿物质,经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疾病及胃肠道溃疡,并能促进儿童体力和智力发育,所以,日本称它为增智菇。我国各省市对金针菇产品的开发都很重视,金针菇深加工产品、系列饮料、保健产品都已面世,在国际市场上,金针菇售价十分昂贵,同时对金针菇的品质要求也提高了。金针菇品种很多,金针菇杂交19引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该品种开伞速度较慢,菌柄硬,是目前国内较为理想的高产金针菇,但因该品种基部在栽培过程中易褐变,直接影响菇农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使金针菇基部褐色变浅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可使金针菇基部褐色变浅的栽培方法,包括金针菇的一级种、二级种和栽培袋培养料的制备,无菌条件下二级种接入栽培袋的培养料,发菌培养,出菇,其特征在于,出菇方法如下:发菌到14-16天时,栽培袋通氧,到28-30天菌丝长到培养料高的2/3-4/5时,移入出菇棚,使温度在8-15℃,打开栽培袋袋口,向料表面喷重水,使料面有水滴,然后在袋口上覆黑色塑料地膜,4-5天后,把地膜掀开通风,5-7天后,料面有1cm-1.2cm高菇蕾,待菇蕾长到4-5cm时,再覆上黑色地膜,这时,每天掀膜通风,透氧,晚上通风2-3小时,菇蕾长到13-15cm时,进行采收。

上述出菇方法中所用黑色塑料地膜为工业原材料,尺寸以宽150cm,厚0.06cm为佳,但不限于此。在出菇管理过程中利用工业原料黑色塑料地膜栽培金针菇和传统栽培金针菇相比金针菇基部由深褐色变为浅黄色,菇体由细长变为中粗,使金针菇所产外观宜人,同时产量提高了8-10%左右。

优选的,上述培养料的制备方法如下:培养料的重量份为棉籽壳100份,麸皮10-15份,豆饼或棉饼4-7份,白糖1-2份,过磷酸钙1-2份,水120-150份;先将棉籽壳暴晒2-3天,然后与其它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堆焖25-35分钟,装入长32cm、宽20cm、厚0.04-0.05cm聚丙烯折角塑料袋中,装湿料每袋重1.1-1.2千克,装好后用直径1-1.5 cm的木棒在料中央位置从上向下打一洞,用塑料绳扎口,栽培袋灭菌。

上述栽培袋采用常压灭菌,1个大气压保持10-12个小时。

上述栽培袋也可采用高压灭菌,高压灭菌在0.12-0.15兆帕下保持2-3小时。

无菌条件下向上述栽培袋的培养料中接入金针菇的二级种(麦粒),接种量为18-20个麦粒/每袋,接种后用塑料绳扎紧;接种后栽培袋移入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0-22℃,避光,培养时间为30-40天。

采收应抓住时机适时采收,采收过早,影响产量,采收晚了,菇体老化影响品质,所以一般在菌柄长到13-15cm,菌盖直径在1-1.2cm时就可采收。

上述方法中,金针菇的一级种和二级种的制备可按本领域现有技术,优选的具体操作将在实施例中详细说明。

优选的,金针菇的一级种制备方法:金针菇原始母钟为菌种,PDA+蛋白胨为培养基,斜面接种,PDA是本领域常用培养基,包括去皮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和水。将去皮马铃薯加水煮沸,过滤,再将其它基料放入,加热至琼脂融化,分装试管中,在0.098-0.12兆帕压力下灭菌25-30分钟,试管斜面冷却后,无菌条件下接种0.3cm2的金针菇原始母钟,放置在25℃恒温培养箱培养9-12天。

优选的,金针菇的二级种制备方法:在掺有1%wt石膏粉的麦粒培养基上接种金针菇的一级种,放置在20-22℃培养室中培养25-30天。

本发明优良效果如下:

1、提高经济效益

利用工业原料黑色塑料地膜栽培金针菇和传统栽培金针菇相比颜色由深褐色变为浅黄色,菇体由细长变为中粗,使金针菇所产外观宜人,同时产量提高了8-10%左右,在提高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金针菇商品性和经济效益,每斤金针菇比不覆膜的金针菇价格至少提高0.50元。

2、丰富菜篮子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金针菇不仅丰富了菜篮子市场,而且可以满足人们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由吃饱到吃口味、吃商品性、吃保健这一消费特点,作为国际食用菌市场上的热门品种,栽培高品质的金针菇可以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3、推广前景广阔

我国是农业大国,栽培金针菇的原料大约有8亿吨,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巨大的冲击,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发展劳动力,提高食用菌的商品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所以,利用低成本的黑色塑料地膜栽培金针菇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对比分析:

栽培方式颜色生物学效率(%)经济效益(12万袋)塑料地膜(12万袋)比较普通栽培方式基部深褐色100%3.00元/斤0.00元12万斤×3.00元=36万元

本发明栽培方式  基部浅  褐色  110%3.50元/斤  250.00元14.4万斤×3.50元-250元=50.375万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不限于此。实施例中所用黑色塑料地膜为工业原料,莱州市东兴地膜有限公司产售,宽150cm,厚0.06cm。

实施例:一种可使金针菇基部褐色变浅的栽培方法

1.金针菇一级种制备

金针菇原始母钟为菌种,PDA+蛋白胨为培养基,斜面接种,PDA是本领域常用培养基,包括去皮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和水。

配方:去皮马铃薯200份、(重量份,下同)葡萄糖20份、琼脂15份、蛋白胨2份、磷酸二氢钾3份、硫酸镁1.5份、水1000份、PH自然。

制作:将去皮马铃薯200份加水1000份煮沸20分钟,纱布过滤,滤液补充水分到1000份,再将其它药品放入,在电炉上熬至琼脂融化,分装试管,在0.098-0.12兆帕压力下灭菌30分钟,试管斜面冷却后,无菌条件下接种0.3cm2的金针菇原始母钟,放置在25℃恒温培养箱培养9-12天。

2.二级种制备

在掺有石膏粉的麦粒培养基上接上一级种,具体操作条件如下:

配方:小麦麦粒干重100份,石膏粉1份。(均为重量份)

制作:将麦粒浸泡24小时,洗净去杂质后在锅中煮沸至麦粒没有白心,表皮没有破裂,捞出凉干,使麦粒含水量控制在40-50%,掺入石膏粉混拌均匀,装罐头瓶,在0.12-0.15兆帕压力下灭菌2-2.5小时,待罐头瓶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入0.8-1.5cm2的一级种,放置在20-22℃培养室中培养25-30天。

3.培养料制备

主料:棉籽壳100份(均为重量份,下同)

辅料:麸皮    10份

豆饼或棉饼    5份

白糖          1份

过磷酸钙      1份

水            140份

制作:选择新鲜,无霉变的棉籽壳暴晒2-3天,和其它辅料混合,用水搅拌均匀,堆焖25-30分钟,装袋。选用长32cm、宽20cm、厚0.04-0.05cm聚丙烯折角塑料袋,将已处理好的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中,装湿料重1.1-1.2千克,装完后用直径1-1.5cm的木棒在料中央位置从上向下打一洞,用塑料绳扎口,灭菌。可采用常压或高压灭菌,常压灭菌1个大气压保持10-12个小时,高压灭菌在0.12-0.15兆帕下保持3小时。

4.接种

无菌条件下将上述栽培袋一头接入二级种(麦粒),接种量为18-20个麦粒/每袋,接种后用塑料绳扎紧。

5.发菌培养,出菇管理

接种后栽培袋移入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0-22℃避光,培养时间为30-40天。具体操作条件如下:

接种后栽培袋移入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0-22℃避光,发菌到14-16天左右时,松松扎口绳,通氧,到28-30天左右袋子菌丝长到2/3-4/5时,移入出菇棚,温度在8-15℃左右,把袋口解开,用喷雾器向料表面喷一遍重水,喷至料面有水滴为宜,然后在袋口上覆黑色塑料地膜,4-5天后,把膜掀开通风,5-7天后,料面有1-1.2cm高、菌盖有火柴头大小的菇蕾,待菇蕾长到4-5cm时,再覆上黑色地膜。这时,每天掀膜通风,透氧,晚上通风2-3小时,菇蕾长到13-15cm时,进行采收。

6.采收

采收应抓住时机适时采收,采收过早,影响产量,采收晚了,菇体老化影响品质,所以一般在菌柄长到13-15cm,菌盖直径在1-1.2cm时就可采收。采收的方法是一手按住塑料袋,一手握住菇柄,轻轻往上一提,即可将整丛金针菇采下,采收时动作要轻,以防止菇体折断影响质量,如带起培养料,可用小刀切整齐。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