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治疗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的中药

一种用于治疗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的中药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的中成药及其制备工艺,它以青黛、马齿苋、白芷、土茯苓、紫草、贯众、蒲公英、丹参、萆薢、白鲜皮、乌梅、五味子、山楂、建曲等药物原料制备而成,组方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消斑,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进行期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等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07365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7-11-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陕西天宁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610041678.X

  • 申请日2006-01-16

  • 分类号A61K36/90(20060101);A61K9/48(20060101);A61K9/20(20060101);A61P17/06(20060101);A61P17/00(20060101);

  • 代理机构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中群

  • 地址 718000 陕西省绥德县天宁路175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9:20:1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07-11

    专利权全部无效 IPC(主分类):A61K36/896 授权公告日:20090415 无效宣告决定日:20101126 无效宣告决定号:15634 申请日:20060116

    专利权的无效宣告

  • 2010-05-26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1K36/896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00419 申请日:20060116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09-04-15

    授权

    授权

  • 2008-01-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7-11-2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品的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银屑病、玫瑰糠疹和药疹的中成药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其基本损害为具有特征性银白色成层磷屑的丘疹或斑丘疹,病程慢性,易于复发。患者患病后感觉奇痒难忍,往往禁不住搔抓,以致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其痛苦难以言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交、睡眠、饮食及正常工作。由于该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因此国内外还没有一种药物能根治本病。治疗上,国外多以外用类固醇激素,口服抑制DNA类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制剂及维生素等方法治疗,但大部分药物长期使用副作用增多,且停药易复发。中医以往对银屑病的治疗药物虽然不少,但疗效明显者甚少。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主要表现为皮疹呈玫瑰红色,微微高出皮肤,有的含在皮内,大小不一,有的象小钮扣大小,有的象钱币大小,呈椭圆形,上面覆盖着一层糠状的薄皮,称为糠状鳞屑。玫瑰糠疹的患者一般都无症状,有的自觉发痒,痒感轻重不等,个别病人有低烧、头痛、全身不适、咽喉痛、关节痛或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玫瑰糠疹的病因不明。西医认为与病毒感染及免疫有关;从中医学角度讲,玫瑰糠疹又叫“风热疮”,是由于外感风热之邪,怫郁肌腠,毛窍闭塞,阳气闭郁,蕴而生热,血热化燥,伤及阴液,外泛皮肤所致。西医多以对症处理为主,虽能取得一些疗效,但对人体却存在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药疹是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反应。皮疹特点是局限性园形或红斑、鲜红设或紫红色、水肿性、炎症剧烈者中央可形成水疱。目前西医除多以皮质激素、抗生素及其它药物做对症治疗外,亦无更有效的治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本领域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发掘祖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而提供一种组方科学、制备方便、疗效高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用于治疗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的纯中药制剂。

本发明所述药物的研发方案是根据祖国传统医学对外感风热、血热内蕴、热毒炽盛等证侯的分析论治思想并结合现代医学药理学实验基础而获得的。

中医认为银屑病的发病因素包括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即既有饮食不节,情志抑郁,脏腑失调等内因,又有感受风毒或湿热之外邪因由,引致血热、血燥、血瘀,搏于肌肤。从而发病。《诸病源侯论》首先对本病病机作了概括性论述:“此由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气相搏,则血气否涩发此疾也。”及云:“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瘙痒,皮搔之白屑出是也。”“白疕”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始见于清代《外科大成》。谓:“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疕,俗呼蛇风。”《外科证治全书》说:“白疕,一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色白,搔之屑疕起,渐至肢体枯燥诉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对本病的描述更为详细具体。对本病的辩证应注意辨别皮疹颜色及鳞屑,斑疹色红为热,由于热毒及瘀血外壅肌肤,故斑疹色红,压之退色;肌肤失荣后形成鳞屑,血热生风,风盛化燥,燥盛则干,故而鳞屑干燥色白,层出不穷。银屑病目前中医辩证趋向有血热挟瘀证、血虚挟瘀证、血瘀风燥证、风湿痹阻证、热毒炽盛证等五证。血热挟瘀证和热毒炽盛证,主要表现为血热及血瘀,因热毒壅于血络而发红斑;风热燥盛则发疹发痒。

玫瑰糠疹相当于中医所指的“风热疮”,《外科启立》首先提出其病名并认为其病因是“肺受风热,故皮毛间有此症也”。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内有血热,复感风邪或外感风热而致。过食肥甘辛辣之品,或情绪急躁,五志化火,导致血热内蕴,复感风热之邪,风热相搏,蕴郁肌肤,闭塞腠理,发为风热疮。邪热雍盛则脉络充盈,故见皮肤红斑,热灼阴血,肌肤失于濡润,则起鳞屑;血燥生风,加之外感风邪、往来肌腠,故发瘙痒。临床辩证常有风热、血燥证侯,也可互挟出现。

药疹属于中医“中药毒”范畴,病名始见于《诸病源侯论·蛊毒病》一节,其病因常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先天禀赋虚弱、胎中遗热,血分蕴蓄浊恶热毒之气,复因药物所袭,药毒与浊热之气互结,外达肌表而发为斑疹;误服刚剂热药,火毒内攻,邪热入血,使气血两燔,发为斑疹;病久则热灼阴津,津液内耗,肌肤失养,则见皮肤脱屑,正如《证治准绳·病科》所论:“此积热在内……服金石刚剂太过,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作”。也有因外感风热,郁于肌腠,发为斑疹;风热上乘,则见头面肿,临床辩证常有毒热邪风、血热发斑、血瘀成斑等证,其中以风热、血热、血瘀证候较为多见。

综上所述,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虽然在病因及临床表现上不尽相同,但主要的病因病机则大致相同,均具有外感风热、血热内蕴,甚则热毒炽盛的病理基础,中医临床辩证均有血热挟瘀,热毒炽盛证候。根据异病同治,标本兼顾的原则,临床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消斑,祛风止痒为主,使三种不同病症共有的病理证候从根本上得以改善。据此,本发明设计者特精选出一些药效集中且易于为人体吸收的中药原料制备成方,方中药物由包括青黛、马齿苋、白芷、土茯苓、紫草、贯众、蒲公英、丹参、萆薢、白鲜皮、乌梅、五味子、山楂、建曲在内的十四味药物组成,由此构成的组方药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消斑,祛风止痒的功效,对于进行期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等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构成本发明所述中成药的各原料组分的重量配比量值为:

青  黛3~15       马齿苋10~50   白  芷5~25

土茯苓5~25       紫  草4~20    贯  众3~15

蒲公英4~20       丹  参5~25    萆  薢5~25

白鲜皮5~25       乌  梅10~50   五味子(酒)5~25

山楂(炒焦)3~15   建  曲3~15

构成本发明所述中成药的制备工艺为:

制备工艺1:

以上十四味,取青黛和土茯苓混合粉碎成细粉,混匀;其余土茯苓、丹参等十二味药混合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再用青黛与土茯苓混合粉包衣,干燥,即得本药丸剂。

制备工艺2:

以上十四味,取紫草与白芷各1/2量粉碎成细粉,与青黛细粉混匀;剩余1/2量白芷与白鲜皮用水蒸气馏法提取挥发油,药渣与其余土茯苓等味药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60℃)的清膏,与上述细粉制粒,低温干燥,过筛;将挥发油用少量乙醇溶解,喷入颗粒中,闷润,混匀,装入胶囊,即得本药胶囊剂。

本发明处方中各味药的功能主治与药理作用如下所述:

                           青黛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

[药理作用]

青黛(木蓝)醇浸液(05g/ml)在体外对炭疽杆菌、肺炎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皆有抑制作用。

                             马齿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试管内在1∶4浓度时对痢疾杆菌有杀菌作用,此种杀菌作用不是由于药物本身较强的酸性所致。

2.一般药理作用。

                             白芷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药理作用]

1.10%川白芷水煎剂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杆菌、人型结核杆菌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2.小量白芷毒素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都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量使用能引起强直性间歇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

3.比克白芷素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的作用。

                             土茯芩

[功能主治]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紫草

[功能主治]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痳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药理作用]

1.避孕作用。

2.抗菌、抗炎作用。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煎剂对健康家兔及蟾蜍之离体或整体心脏,皆有明显的兴奋作用,此作用与煎剂中含钙有关。

4.抗肿瘤作用。紫草根对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葡萄胎有一定的疗效。

                             贯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驱虫。用于虫积腹痛,疮疡。

[药理作用]

1.驱虫作用。

2.抗病毒作用。贯众对流感病毒(流感原甲型PR8株、亚洲甲型病毒)在鸡胚试验上有强烈抑制作用,在小鼠(滴鼻法)试验上也有效,但作用较弱。

3.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些抑制作用。

                            蒲公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药理作用]

蒲公英注射液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及卡他球菌亦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丹参

[功能主治]袪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癓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药理作用]

1.煎剂对狗、兔有降压作用;灌胃能减轻CCL4引起的肝坏死,抑制血清中转氨酶上升。

2.丹参水溶性成分经灌流实验证明能明显扩张冠脉,拮抗吗啡、心得安的缩冠作用。

3.丹参注射剂对豚鼠及家兔的离体心脏有扩张冠脉作用,能短期增快微循环血流,降低心肌收缩幅度。又能促进肝再生功能;静脉滴注能提高机体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机能,抑制抗体,提高补体水平,能延长小鼠在常压缺氧或低压缺氧的存活时间。

4.丹参注射剂体外实验能使血小板数减少,聚集功能降低,促进纤维旦白酶的溶解,使凝血酶元时间加长。有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5.乙醚提取物及菲醌类化合物体外实验(试纸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别是耐药菌株有抗菌作用;对结核杆菌H37RV及两种毛发癣菌有抑制作用。

6.口服丹参酮对三联菌苗致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对大白鼠感染关节炎肿痛,巴豆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萆薢

[功能主治]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药理作用]

萆薢根茎中所含之薯蓣皂甙或薯蓣皂素毒甙有杀昆虫作用。薯蓣皂甙、克拉塞林甙还有抗真菌作用。

                             白鲜皮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药理作用]

体外试验白鲜皮的1∶4水浸剂;对多种致病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根皮有解热作用,给发热(温刺法)之家兔口服其煎剂,能使体温下降。

                             乌梅

[功能主治]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

[药理作用]

1.水浸剂对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疮癣菌有抑制作用,热水浸出液或醇浸出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福氏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2.乌梅有脱敏感作用,可能由于非特异性刺激产生了更多游离抗体,中和了侵入体内的过敏原所致。

                             五味子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药理作用]

1.五味子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功能,能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间,阻止氢化可的松所致的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对机体呈现强壮作用。还能提高小鼠或大鼠烧伤的存活时间,减轻烧伤局部水肿。

2.五味子醇提物口服或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相作用,能改善人的智力和体力活动。

3.五味子醇提物及木脂素类成分口服或者注射能明显降低肝组织谷丙转氨酶的活性,促进肝糖元生成,减轻肝细胞损伤,并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活性,对肝脏呈现较强的保护作用。口服五味子粉对肝细胞有良好修复效果,促进纤维化重新吸收,因此对肝炎细胞浸润吸收有一定效果。

4.五味子醇提物给麻醉动物静注,使动物心律减慢,血压下降。又能使人的手指血管扩张,对血压有调整作用。

5.五味子醚提物及五味子甲素经动物实验证明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五味子醇乙的镇咳作用ED50为572mg/kg。

6.五味子素、五味子醇乙对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具有解热、解痉、利胆、制酸和肌肉松弛作用。

7、体外实验证明,五味子乙素(99mg/ml),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小鼠S180-U细胞和人胚或纤维细胞DNA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8、五味子酚5%吐温80混悬液对Wistar大鼠肝微粒体单氨氧化酶有诱导作用,并能减轻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

                             山楂

[功能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药理作用]

1.果实乙醇提取物对于豚鼠、大鼠和家兔等动物的实验性心肌缺血、缺氧和心肌损伤、坏死有预防作用。山楂的多种提取物对离体或在体蟾蜍心脏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

2.浸膏有降血压,降血脂,增加冠脉流量作用。提取物10mg/ml在体外,对兔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醇提物、水提物4g/ml,对兔的十二指肠或大鼠的胃平滑肌具有促进收缩作用,从而调整了肠胃的功能,消除消化不良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3.煎剂有抑制志贺氏、斯密士、福氏IIa型和宋氏痢疾杆菌的作用。

4、黄烷聚合物、羟乙基芦丁能缩小家兔的实验性心肌梗塞范围。

                             建曲

[功能主治]解表和中。用于寒热头痛,食滞阻中,呕吐胀满。

上述用于治疗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的药物原料均符合《中国药典》有关各品种的规定。方中以青黛及马齿苋为君药,臣药为白芷、土茯苓、蒲公英、贯众、紫草、丹参,佐使药为白鲜皮、萆薢、五味子、乌梅、山楂、建曲。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斑化瘀,祛风止痒之功效。

本发明的实际产品可以是用常规制备工艺制成的包括丸剂、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等剂型在内的各种药剂学所说剂型的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青  黛90g;    马齿苋300g;    白  芷150g;

土茯苓150g;   紫  草120g;    贯  众90g;

蒲公英120g;   丹  参150g;    萆  薢150g;

白鲜皮150g;   乌  梅300g;    五味子(酒)150g;

山楂(炒焦)90g;建  曲90g。

以上十四味,取青黛和土茯苓混合粉碎成细粉,混匀;其余土茯苓、丹参等十二味药混合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再用青黛与土茯苓混合粉包衣,干燥,制得本药丸剂,每丸6g。

实施例二

青  黛120g;    马齿苋400g;    白  芷200g;

土茯苓200g;    紫  草160g;    贯  众120g;

蒲公英160g;    丹  参200g;    萆  薢200g;

白鲜皮200g;    乌  梅400g;    五味子(酒)200g;

山楂(炒焦)120g;建  曲120g。

以上十四味,取紫草80g与白芷100g粉碎成细粉,与120g青黛细粉混匀;剩余100g白芷与白鲜皮用水蒸气馏法提取挥发油,药渣与其余土茯苓等味药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60℃)的清膏,与上述细粉制粒,低温干燥,过筛;将挥发油用少量乙醇溶解,喷入颗粒中,闷润,混匀,装入胶囊,即得本药胶囊剂,每胶囊内装0.5g。

临床观察及疗效:

在本发明研制过程中,为客观评价该药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人体的安全性,申请人单位曾委托西安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西京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等医院对本发明丸剂及胶囊剂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总结职如下:

根据本配方及工艺制成的胶囊剂与丸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观察资料:

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为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病程7天至30年不等。其中胶囊剂试验组为150例,丸剂对照组72例。

1.1性别颁布情况:

胶囊剂试验组男性89例,女性61例。丸剂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25例。两组男女比例经X2检验(P>0.05),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男女病例分配有可比性。见表1。

               表1性别分布表

    组别    例数    男    女    胶囊剂组    丸剂组    150    72    89    47    61    25

1.2年龄分布情况:

胶囊剂组年龄18~30岁67例;31~45岁53例;46~65岁30例。丸剂组年龄18~30岁32例;31~45岁26例;46~65岁14例。见表2。

                  表2年龄分布表

经X2检验,胶囊剂组与丸剂组男女年龄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可比性。

1.3病程分布情况:

胶囊剂试验组患者1年(≤1年)83例,1年至10年(>1年≤10年)49例,10年以上(>10年)18例。丸剂对照组患者1年(≤1年)40例,1年至10年(>1年≤10年)24例,10年以上(>10年)8例。见表3。

                     表3病程分布表

经X2检验,胶囊剂组与丸剂组病程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可比性。

1.4各证型病例分布情况:

通过中医辨证,胶囊剂组属血热挟瘀证者52例,血瘀风燥证者49例,热毒炽盛证者49例。丸剂组属血热挟瘀证者25例,血瘀风燥证者23例,热毒炽盛证者24例。见表4。

                 表4各医院病例分布统计表

胶囊剂组与丸剂组各证型病例数比较,经X2检验,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2.病例选择:

2.1中医辩证、诊断标准依据: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研究院朱仁康主编的《中医外科学》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有关章节内容。

2.2中医辩证、诊断标准:

2.2.1血热挟瘀证:斑块、丘疹紫红或红,银白色鳞屑,点状出血或同形反应,心烦、口渴、咽痛、溲赤、舌质红或绛或有瘀斑,脉弦数。

2.2.2血瘀风燥证:斑块、丘疹紫红,屑起干燥,鳞屑厚而多层,或见折裂,搔痒颇剧,口舌干燥,舌质紫红,苔薄白有裂纹,脉沉迟涩。

2.2.3热毒炽盛证:皮疹扩大增多,鳞屑薄而粘连紧密,毗邻者可融合成大片,皮肤潮红灼热,口干渴,便干溲赤,舌质红绛,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2.3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标准》(1992.2制定)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

2.4西医诊断(基本损害):

2.4.1浸润性红斑或丘疹,边缘清楚,覆多层银白色、云母状鳞屑,刮去屑后,有发亮薄膜,再刮去有点状渗血。

2.4.2皮损分布:头皮和四肢伸侧为主,可泛发全身。

2.4.3皮损形态:点滴状、钱币形为主,发慌迅速,呈进行性可有同形反应。

2.5病例入选标准

2.5.1符合2.2诊断标准病例。

2.5.2年龄在18周岁以上65周岁以下者。

2.5.3肝功能正常者。

2.5.4二周内未用其它药物者。

2.6病例排除标准:

2.6.1妊娠及哺乳妇女。

2.6.2体弱、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者(即中医认为脾胃虚弱者)。

2.6.3不能随诊者。

2.6.4未能按时服药治疗,或兼用他种药物,影响疗效判定者。

2.7疗效性观察方法:

采用主症次症计分法

皮损情况:6分、4分、2分、0分

搔  痒:3分、2分、1分、0分

皮肤潮红灼热:3分、2分、1分、0分

口干舌燥:3分、2分、1分、0分

便干溲赤:3分、2分、1分、0分

脉    舌:(不计分)

3.试验方法:

3.1试验组:口服本发明胶囊剂,每次4粒,每日3次(每粒0.5g,4粒共2g)。

3.2对照组:口服本发明丸剂,每次6克,每日3次。

3.3两组药物均为一个月疗程,每一个疗程判断疗效一次,一般需观察1~3个疗程。

3.4随机原则: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

4.试验结果:

4.1疗效判定标准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8-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内容。

4.2疗效判定标准:

4.2.1基本治愈:皮损全部消退或消退90%(包括90%)以上或积分改善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90%。

4.2.2显效:皮损消退70~90%或积分改善率为70~90%。

4.2.3有效:皮损消退30~70%或积分改善率为30~70%

4.2.4无效:皮损消退30%以下或未被控制反而加重或积分改善率<30%。

4.2.5总疗效:按显效率计算,有效率不计入。

4.3治疗结果:见表5。

                     表5综合疗效结果分析表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无效 显效率(%)    胶囊剂    丸剂 150 72 75 30 45 25 28 1522 80.0 76.4

胶囊剂组150例,其中痊愈75例,显效45例,有效28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80.0%。丸剂组72例,其中痊愈30例,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76.4%。两组综合疗效经等级序值法显著性检验,U<1.96,P>0.05,y说明胶囊剂组综合疗效与丸剂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4.3.1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比较。见表6。

                       表6不同证型疗效比较表

证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无效  显效率(%)血热挟瘀证血瘀风燥证热毒炽盛证  胶囊剂组  丸剂组  胶囊剂组  丸剂组  胶囊剂组  丸剂组  52  25  49  23  49  24  29  9  18  7  28  14 13 8 21 11 11 6 9 7 9 4 10 4111100  80.7  68.0  79.6  78.3  79.6  83.3

三种证型胶囊剂组与丸剂组之间综合疗效经等级序值法显著性检验,结果血热挟瘀证U<1.90,P>0.05,血瘀风燥证U<1.90,P>0.05,热毒炽盛证U<1.90,P>0.05,说明胶囊剂组与丸剂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胶囊剂组血热挟瘀型显效率为80.7%,血瘀风燥型显效率为83.6%,热毒炽盛型显效率为79.6%,各型疗效间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4.3.2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情况。见表7。

                     表7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表

  症状    胶囊剂组  差值  d(%)    丸剂组  差值  d(%)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  皮损情况  皮肤潮红灼热  瘙痒  口干舌燥  便干溲赤  合计 749 337 333 178 159 1756 160 63 34 17 14 288  78.64  81.31  89.80  90.45  91.19  83.60 380 185 148 90 66 869 108 36 15 12 9 180  71.59  80.54  89.86  86.67  86.36  79.29

本发明胶囊剂试验组与丸剂对照组积分改善率分别为83.60%和79.29%,经X2检验,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两组症状缓解程度基本一致。

4.4不良反应:

试验组94例治疗前后均检测了血常规、肝肾功能,前后均未见异常及其它不良反应。见表8。

                              表8不良反应表

  症状  胶囊剂组(150例) 丸剂组(72例)  治前  治后  发生数  发生率 治前  治后 发生数发生率  胃部不适  腹    账  恶    心  食欲不振  腹    痛  腹    泻  合    计  0  0  0  0  0  0  0  2  0  0  0  1  1  4  2  0  0  0  1  1  4  1.33%  0  0   0.67%  0.67%  2.67%  0  0  0  0  0  0  0  3  5  3  1  2  1  15 3 5 3 1 2 1 154.17%6.94%4.17%1.39%2.78%1.39%20.84%

胶囊剂试验组4例患者有不良反应,而丸剂对照组15例患者有不良反应,经X2检验,胶囊剂试验组与丸剂对照组不良反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说明胶囊剂试验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5.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某,男,35岁,系西安某高校教师,全身反复发生鳞屑性红斑约7年,曾用维生素B12、转移因子等多种药物治疗,皮疹反复发作,未获治愈。查体:躯干四肢大小不等圆形红斑,表面覆较厚银白色鳞屑,部分皮诊融合,头皮发际周围也可见明显的类似皮疹;剥去皮损表面鳞屑后有较明显的点状出血及薄膜现象。部分指甲呈顶针甲样主改变,舌体胖大,舌质红苔黄腻,有沟纹状改变。临床诊断: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给予本发明胶囊剂口服治疗,每日3次,每次4粒,连续服用30天后皮疹鳞屑逐渐消失,遗留暗红色斑,颜色逐渐转暗。60天后全身皮肤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斑,头皮、舌部、无明显异常发现,临床积分改善明显,达临床治愈,经复查肝功,肾功及血尿便三大常规无明显异常改变。

6.讨论:

本发明胶囊剂及丸剂由青黛、土茯苓、紫草、丹参、白芷等1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斑化瘀、祛风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实验证明本发明胶囊剂能降低血液粘度、减慢血沉,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抑制体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目的,亦可明显对抗鳞酸组织胺致痒反应,具有明显止痒效果。本发明胶囊剂对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显效率为80.0%,略优于丸剂(显效率为76.4%),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7.结论:

本发明胶囊剂与丸剂对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有相同的治疗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丸剂及胶囊剂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作用显著,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轻微,值的推广使用。

根据本配方及工艺制成的胶囊剂与丸剂治疗玫瑰糠疹和药疹的临床观察资料:

一、玫瑰糠疹验证报告

采用本发明所述中药对120例玫瑰糠疹进行治疗,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66例,平均年龄为32±3.87岁,年龄范围18~63岁,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来自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病门诊及住院患者。

1.病例选择标准

1.1诊断标准

1.1.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外科学》六版教材。

(1)好发于青年人和中年人,以春秋季多见。

(2)基本皮损在躯干或四肢某处出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称为原发斑或母斑。母斑出现1~2周后,在躯干和四肢近端出现多数与母斑相似的小红斑,称为子斑或继发斑。皮损横列,椭圆,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中心略有细微皱纹,边缘清楚不整,略似锯齿状,表面附有少量糠秕状细小鳞屑。多数皮损孤立,不相融合。子斑出现后,母斑颜色暗淡,斑疹色泽不一,自鲜红至褐色、褐黄或灰褐色不等。

(3)皮损好发于胸、背、腹、四肢近端,颈部,尤以胸部两侧多见,股部少见,颜面及小腿一般不发生,粘膜偶有累及。

(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初起可有周身不适、头痛、咽痛、轻度发热、颈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5)病程  一般约4~6周自然消退,不留任何痕迹,预后良好;亦有延至2~3月者,甚至更长时间才痊愈,愈后一般不复发。

1.1.2中医辩证

(1)风热蕴肤证  发病急骤,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斑片,中心有细微皱纹,表面少量糠秕状鳞屑,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微黄,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2)风热血操证  斑片鲜红或紫红,鳞屑较多,瘙痒较剧,伴有抓痕血痂,舌红,苔少,脉弦数。

1.1.3中医诊断标准《现代皮肤病学》杨国亮主编1996年出版,第525页。

1.2纳入标准

符合本病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辩证者,可纳入试验病例。年龄在18~65岁,自愿受试者。

1.3排除病例标准

(1)年龄在18岁以下,65岁以上。

(2)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3)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

(4)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糖尿病或精神病患者。

(5)合并有二种以上疾病者。

1.4病例的剔出和脱落

(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需予剔除。

(2)受试者依从性差、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者等均为脱落病例,统计分析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处理,如发生不良反应者应计入不良反应的统计;因无故而自行脱落者应计入疗效分析;不能完成整个疗程者,是否判为脱落,应按试验方案中的规定处理。

1.5退出试验标准

因患者自身因素,不愿继续接受试验,可退出试验,但应询问其退出原因,分析退出缘故,并记录在册。

2.临床试验方法

2.1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共观察120例,按1∶1对照,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药为本发明丸剂,试验药为本发明胶囊剂。

2.2用药方法

胶囊剂一次4粒,一日3次,口服。丸剂一次6克,一日3次,口服。疗程为一个月,每周判定疗效一次,疗程结束后,判定最后疗效。

2.3随机方法:为了保证患者进入观察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采用简单随机法,由发药人按患者取药时的顺序号,随机进入胶囊剂组和丸剂组。

3.观测指标

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观察,用药过程中观察患者出现的多种不良反应,并严格记录。

3.1疗效性观察

采用主症次症计分法,主症分别6、4、2、0分,次症分别记3、2、1、0分,主症皮损情况:

无皮损或皮损完全消退         0分

皮损占体表面积约<5%        2分

皮损占体表面积约≥5%~25%  4分

皮损占体表面积约≥25%       6分

次症包括瘙痒,周身不适,头痛,咽痛,低热,颈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等,按症状的无、轻、中、重记分为0、1、2、3分。

4.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全身症状消失,皮损全部消退或病情积分改善率≥90%

显效:全身症状明显好转,病情积分改善率≥70%~90%

好转:全身症状好转,病情积分改善率≥30%~70%

无效:全身症状无好转或加重,病情积分改善率<30%

5.结果

5.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可比性分析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  中医证型  年龄  X±S    治疗前积分    X±S    男  女  蕴肤症血燥症胶囊剂组丸剂组  60  60    28    26  32  34  40  382022  32±2.67  32±3.15    11±1.69    11±1.58P值    P>0.05    P>0.05  P>0.05    P>0.05

由上表可见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分布、中医证型及病情程度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病例具有均衡可比性。

5.2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两组疗效结果分析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痊愈率%胶囊剂组丸剂组  60  60  32  30  18  16  9  13  1  1  83.33  76.67 53.33 50.00

胶囊剂组和丸剂组疗效经用Ridit检验结果表明,R值区间为R=0.4544~0.6034,说明胶囊剂组和丸剂组总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对两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X2=0.469<3.84,P>0.05,说明两组有效率亦无显著性差异。

5.3不同中医症型的疗效比较

                      表3  两种中医症型疗效结果分析

型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痊愈率%风热蕴肤证风热血燥证  40  20  23  9  10  8 6 3 1 0  82.5  85.0 57.5 45.0

两种中医证型的总体疗效经Ridit检验,R值范围为0.415~0.673,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其有效率经卡方检验X2=0。01<3.84,P>0.05,表明两组有效率亦无明显差异。

5.4疗程与疗效的关系分析

                            表4  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疗程  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痊愈率%用药2周用药4周  60  60  17  32  11  18  23  9  9  1  46.67  83.33 28.33 53.33

两组疗效用Ridit分析,R值范围为0.6233~0.7723,说明4周疗程疗效明显优于2周疗程。

6.不良反应

胶囊剂组有2例在服药间有轻微腹胀、腹痛和稀便,但未停药,用药两周后逐渐好转,停药后完全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丸剂组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腹痛、腹胀和便稀,也未停药,坚持用药后逐渐减轻,停药后完全捎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卡方检验X2=2.76<3.84,P>0.05,说明不良反应发生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7.验证小结

(1)本发明胶囊剂对玫瑰糠疹的疗效与本发明丸剂基本相同,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

(2)不良反应发生率胶囊剂略低于丸剂,但无统计学差异。

(3)本发明胶囊剂与丸剂治疗玫瑰糠疹,患者使用方便,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二、药疹验证报告

对120例不同表现的药疹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59例,平均年龄36±3.12岁,所有患者均来自西医二院皮肤科门诊和住院患者。

1.病例选择标准

1.1诊断标准

1.1.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外科学》五版、六版教材

(1)发病前有用药史,原因去除易于治愈。

(2)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的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发病突然、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发热、倦怠、全身不适、纳差、大便干、小便黄等全身症状。

(4)皮损分布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皮损形态多样。

A、荨麻疹样型:呈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风团,瘙痒剧烈,重者出现口唇、包皮及喉头等皮肤粘膜疏松部位的血管神经性水肿。

B、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皮疹红灼热,皮疹为针尖至米粒大小丘疹或斑丘疹,分布稀疏或密集,有自上而下的发疹顺序,以躯干为多,也可扩展到四肢,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1.1.2中医辨症

风热型:主要皮损为丘疹、红斑、风团。来势快,多在上半身,分布稀疏或密集。灼热作痒,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苔薄黄,脉浮数等症状。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荨麻疹样型的初起阶段。

1.1.3西医诊断标准《现代皮肤病学》杨国亮主编,1996年出版,第418页。

1.2纳入标准

符合本病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辩证者,可纳入试验病例。年龄在18~65岁,自愿受试者。

1.3排除标准

(1)年龄在18岁以下,65岁以上。

(2)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3)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

(4)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糖尿病或精神病患者。

(5)合并有二种以上疾病者。

1.4病例的剔出和脱落

(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需予剔除。

(2)受试者依从性差,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者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者等均为脱落病例,统计分析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处理,如发生不良反应者应计入不良反应的统计;因无效而自行脱落者应计入疗效分析;不能完成整个疗程者,是否判为脱落,应按试验方案中的规定处理。

1.5退出试验标准

因患者自身因素,不愿继续接受试验,可退出试验,但应询问其退出原因,分析退出缘故,并记录在册。

2.临床试验方法

2.1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共完成病例120例,胶囊剂试验组60例,丸剂对照组60例。

2.2治疗方法

2.2.1试验组为本发明胶囊剂,对照组为本发明丸剂,服药方法为:胶囊剂一次4粒,一日3次,口服;丸剂一次6克,一日3次,口服。

2.2.2疗程:一个月,每周判定疗效一次,用药一月后,判定最后疗效。

2.2.3简单随机法,将病例随机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以保证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的均衡可比性。

2.3观测指标

2.3.1疗效性评价

按主证和次证计分法,主证分别计6、4、2、0分,次证计3、2、1、0分。

主证皮损情况:

皮损颜色鲜红,占全身面积大于或等于70%        6分

皮损颜色暗红,占全身面积大于或等于50小于70%  4分

皮损颜色稍淡,占全身面积大于或等于30小于50%  2分

皮肤颜色正常,皮损消退或皮损小于30%          0分

次证:瘙痒,恶寒发热,鼻寒、咳嗽等按无、轻、中、重将积分记为0、1、2、3分。

2.3.2不良反应观察,主要观察患者用药期间有何副作用发生。

3.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全身症状消失,皮损全部消退或病情病情积分改善率≥90%。

显    效: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积分改善率≥70%~90%。

好    转:全身症状减轻,病情积分改善率≥30%~70%。

无    效:全身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病情积分改善率<30%。

4.结果

4.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表5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X±S

  组别  例数  年龄    性  别    治疗前积分  男  女  治疗组  对照组  60  60  36±2.85  36±3.65  29  32  31  28    8.4±2.26    8.1±2.23  P值  P>0.05    P>0.05    P>0.05

上表结果表明胶囊剂组和丸剂组在性别,年龄分布及病情程度等方面具有均衡可比性。

4.2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分析

                       表6  两组疗效结果分析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痊愈率%  治疗组  对照组  合  计    60    60    120   31   29   60  16  16  32   11   12   23 2 3 5  78.33  75.00  76.67  51.67  48.33  50.00

胶囊剂组和丸剂组疗效经用Ridit检验结果表明,R值区间为R=0.470~0.619,说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对两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X2=0.047<3.84,P>0.05,亦说明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4.3疗程与疗效的关系分析

                          表7  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疗程   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痊愈率%用药2周用药4周   60   60   14   31   12   16  27  11   7   2   43.33   78.33  23.33  51.67

两组疗效用Ridit分析,R值范围为0.6408~0.7899,说明4周疗程组疗效明显优于2周疗程组。

4.不良反应

胶囊剂组有3例患者在服药后一周内有腹胀和轻微腹痛,但未停药,以后逐渐减轻,停药后完全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丸剂组治疗过程中有4例患者出现恶心,轻度腹泻和腹胀,未停药,坚持用药后逐渐好转,停药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卡方检验X2=2.26<3.84,P>0.05,说明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5.验证小结

临床验证表结果表明:

本发明胶囊剂对药疹有一定治疗作用,其疗效与本发明丸剂相当。

本发明胶囊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本发明丸剂,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本发明胶囊剂对药疹的治疗具有患者服用方便,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验证结论

经对两种剂型进行临床疗效验证并分别对玫瑰糠疹和药疹共24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胶囊剂试验组和丸剂对照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无明显差异,Ridi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两组疗效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胶囊剂比丸剂低。由此可见胶囊剂和丸剂对玫瑰糠疹和药疹的治疗具有患者服用方便,疗效可靠,安全性好的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