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横向扩散P型金氧半晶体管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横向扩散P型金氧半晶体管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设置于半导体基板上的埋层,埋层为第一型掺杂。第一磊晶层形成于埋层上,其为第二型掺杂。第二磊晶层形成于埋层上,其为第二型掺杂;隔离结构设置于埋层上并设置于第一磊晶层与第二磊晶层之间,且该隔离结构为第一型掺杂。第一井区形成于第一磊晶层上,其为第二型掺杂;第二井区形成于第二磊晶层上,其为第二型掺杂;以及第三井区形成于隔离结构上并设置于第一井区与第二井区之间,且该第三井区为第一型掺杂。隔离结构与埋层及第三井区交界,以阻挡第一井区与第二井区的漏电流路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96787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7-05-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610019889.3

  • 发明设计人 李国廷;伍佑国;陈富信;姜安民;

    申请日2006-03-01

  • 分类号H01L29/78;H01L27/04;H01L21/336;H01L21/822;

  • 代理机构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玉双

  •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市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8:37:5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09-02-11

    授权

    授权

  • 2007-07-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7-05-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工艺,特别涉及具有高电压隔离结构的金氧半组件。

背景技术

金氧半晶体管的发展最近集中在两个领域: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以及应用在高功率射频(RF)的射频金氧半晶体管。这两者的差别在于后者具有较长的信道长度、较深的接点深度、以及较厚的栅极氧化层,用以承受更高的电压如20-50伏特。

射频金氧半晶体管有两种基本结构:双扩散金氧半(double-diffusedMOS,以下简称DMOS)晶体管,以及横向扩散金氧半(laterally-diffusedMOS,以下简称LDMOS)晶体管。虽然这两者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不类似,但一样包括漏极、源极、栅极;当电压施加于栅极时,可控制漏极与源极间的电流。

在一些情况下会将LDMOS晶体管制成对称结构。在现有技术中,形成具有高电压隔离结构的对称LDMOS晶体管的方法包括:形成N型埋层于基板上、形成磊晶层于N型埋层上、以及形成井区于磊晶层上。磊晶层必需有足够的厚度以适当隔离基板与井区。实际上在晶体管应用的电压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磊晶层必需越来越厚。然而太厚的磊晶层将使漏极与源极间产生漏电流,进而使晶体管发生故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因过厚的磊晶层造成漏电流的问题,本发明提供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如下:

本发明的半导体结构包括设置于半导体基板上的埋层,埋层为第一型掺杂。第一磊晶层形成于埋层上,其为第二型掺杂。第二磊晶层形成于埋层上,其为第二型掺杂;隔离结构设置于埋层上并设置于第一磊晶层与第二磊晶层之间,且该隔离结构为第一型掺杂。第一井区形成于第一磊晶层上,其为第二型掺杂;第二井区形成于第二磊晶层上,其为第二型掺杂;以及第三井区形成于隔离结构上并设置于第一井区与第二井区之间,且该第三井区为第一型掺杂。隔离结构与埋层及第三井区交界,以阻挡第一井区与第二井区的漏电流路径。

本发明提供一种形成半导体结构的方法,包括形成埋层于半导体基板上,埋层为第一型掺杂。接着布植第一型的掺杂物于该埋层的一区域,使该区域的掺杂浓度高于埋层的其它区域。之后成长磊晶层于埋层上,于该磊晶层成长过程中,该区域的掺杂物扩散至该磊晶层形成一隔离结构,将该磊晶层分隔成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形成第一井区于第一区域上,且第一井区为第二型掺杂;形成第二井区于第二区域上,且第二井区为第二型掺杂;形成第三井区于隔离结构上并设置于第一井区及第二井区之间,且第三井区为第一型掺杂。其中隔离结构与埋层及第三井区交界,以阻挡第一井区与第二井区的漏电流路径。

本发明提供一种横向扩散P型金氧半晶体管,包括:N型埋层设置于半导体基板上,P型第一磊晶层形成于N型埋层上,P型第二磊晶层形成于N型埋层上;厚度不小于5微米的N型隔离结构设置于N型埋层上,且N型隔离结构设置于P型第一磊晶层与P型第二磊晶层之间。P型第一井区形成于P型第一磊晶层上;P型第二井区形成于P型第二磊晶层上;N型第三井区形成于N型隔离结构上,且N型第三井区设置于P型第一井区与P型第二井区之间。其中N型隔离结构与N型埋层及N型第三井区交界,以阻挡P型第一井区与P型第二井区的漏电流路径。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现有技术制造的对称PMOS晶体管剖面图。

图2显示另一种现有技术制造的对称PMOS晶体管剖面图。

图3A-3D为本发明实施例制造的对称PMOS晶体管的一系列剖面图。

图3E显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具有高电压阻隔结构的对称PMOS晶体管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200、302、304、306、308、322  剖面图

102、202、310  N型埋层

104、204、312  P型半导体基板

106、206、334  隔离环

108、110、210、212、324、326  P型井区

112、214、328  N型井区

114、116、216、218、330、332  P+接触

118、220、336  栅极氧化层

119、221、337  栅极结构

120、222、317、318、320  磊晶层

224  漏电流路径

313  掺杂浓度较高的区域

314  光阻

315  开口

316  N型隔离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不具有磊晶层的对称横向扩散PMOS(以下简称LDPMOS)晶体管的剖视图100。这种LDPMOS晶体管的作法如下:首先形成N型埋层102于P型半导体基板104上,接着形成N型隔离环106于N型埋层102上。于隔离环106中形成P型井区108、110,两者间以N型井区112隔离。LDPMOS晶体管的漏极(未图示)接线至P+接触114,源极(未图示)接线至P+接触116。形成栅极氧化层118于N型井区112上,以及部分P型井区108、110上。之后形成栅极结构119于栅极氧化层118上,而氧化层120选择性地形成于LDPMOS晶体管的表面。

由于这种LDPMOS晶体管不具有磊晶层,基板104及P型井区108、110之间将产生穿通(through-punch)。

图2显示的现有技术中,具有磊晶层的对称LDPMOS晶体管的剖视图200。这种LDPMOS晶体管的作法如下:首先形成N型埋层202于P型半导体基板204上,接着形成N型隔离环206于N型埋层202上。形成磊晶层208于N型埋层202上,且设置于N型隔离环206中。于隔离环206中形成P型井区210、212,两者间以N型井区214隔离。上述的井区均设置于磊晶层208上,且设置于隔离环206中。LDPMOS晶体管的漏极(未图示)接线至P+接触216,源极(未图示)接线至P+接触218。形成栅极氧化层220于N型井区214上,以及部分P型井区210、212上。之后形成栅极结构221于栅极氧化层220上,而氧化层222选择性地形成于LDPMOS晶体管的表面。

虽然这种LDPMOS晶体管具有磊晶层208,可避免基板204及P型井区210、212之间产生穿通,但此结构可能会造成晶体管故障。特别是在高电压的操作情况下如40伏特,则需要不小于5微米的磊晶层厚度。越厚的磊晶层224越有可能使P型井区210、212之间产生漏电流造成晶体管故障。

图3A-3D显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依序制造对称LDPMOS晶体管的一系列剖面图302、304、306、及308。剖面图302中,以N型掺杂物布植入P型半导体基板312以形成N型埋层310。基板312的材质可为硅,而N型埋层310的厚度取决于布植工艺的能量,其掺杂浓度介于1*1017至2*1018cm-3之间。

剖面图304中,具有开口315的光阻层314形成于N型埋层310上,其中开口315为用以定义埋层310的预定区域313。接着进行第二次的离子布植。光阻314保护N型埋层310其它的区域不受离子轰击,只允许掺杂物通过开口315布植入区域313。借由调整布植能量,可使其不至于穿过N型埋层310到达基板312。调整离子布植的剂量使区域313的掺杂浓度高于埋层310的其它区域。此实施例中,区域313的掺杂浓度介于1*1017至2*1018cm-3之间。接着移除光阻314以形成图3C所示的剖面图306。

图3D的剖面图308中,接着成长P型磊晶层317于N型埋层310上,此工艺的温度较高。实施例中,以三氯硅甲烷(trichlorosilane,SiHCl3)成长的晶层其工艺温度介于1000-1200℃。在磊晶层317成长的过程中,N型埋层313的掺杂浓度较高的区域310其掺杂物将扩散至磊晶层317,进而形成N型隔离结构316。最后形成P型井区、N型井区、隔离环、栅极介电层、栅极结构、以及漏极/源极接触于磊晶层317上,如图3E的剖面图322所示。

图3E显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具有高电压阻隔结构的对称PMOIS晶体管剖面图322。如图3A-3D所述,N型埋层310形成于P型基板312上,而被隔离结构316分隔的磊晶层318、320形成于N型埋层上,且隔离结构316、磊晶层318、320具有相同的厚度。P型井区324形成于磊晶层318上且实质上对准磊晶层318,P型井区326形成于磊晶层318上且实质上对准磊晶层320。N型井区328形成于隔离结构316上,并分隔磊晶层318、320。该隔离结构316与其下的N型埋层310及其上的N型井区328交界。此实施例中,N型井区328实质上对准隔离结构316。

上述晶体管的漏极(未图示)接线至P+接触330以提供奥姆式接触,源极(未图示)接线至P+接触332以提供奥姆式接触。如剖面图322所示,隔离环334形成于N型埋层310上且位于半导体结构的边缘,并与N型埋层310垂直接触,并围绕其中的P型井区324、326及磊晶层318、320。栅极氧化层336形成于N型井区328上,以及部分的P型井区324、326上。栅极结构337于栅极氧化层336上,接着如剖面图322所示,选择性地形成氧化层338于基板表面以进一步保护PMOS晶体管。

由于磊晶层318、320被隔离结构316分隔开,P型井区324、326间的漏电流路径不复存在。同时磊晶层318、320的厚度足以避免P型井区324、326与基板间的穿通。剖面图322所示的LDPMOS晶体管适合于高电压的操作,例如大于40伏特时,磊晶层318、320的厚度不小于5微米。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