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

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

摘要

一种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包括从动螺母、升降电机、驱动螺杆、螺杆支架;从动螺母形成在排出口单元上,排出口单元设置在外壳的空气排出口上,可以升降;升降电机设置在外壳上,其电机轴与从动螺母的中轴方向相同;驱动螺杆固定在升降电机旋转轴上,与从动螺母螺纹相互啮合,可以进行旋转;螺杆支架安装在驱动螺杆的下端,制成驱动螺杆,驱动螺杆在其上可以进行旋转;外壳空气排出口内侧,设有用于引导排出口单元上升的排出口单元导件,升降电机安装在排出口单元下端的支撑框架上。本发明以避免排出口影响室内机美观,还可以防止通过空气排出口吸入异物;并且升降机构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78259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6-06-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410093759.5

  • 发明设计人 白重基;

    申请日2004-11-30

  • 分类号F24F13/08;F24F1/00;

  • 代理机构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周永铨

  • 地址 300402 天津市北辰区兴淀公路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7:16:3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1-02-1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F24F13/08 授权公告日:20071114 终止日期:20091230 申请日:20041130

    专利权的终止

  • 2007-11-14

    授权

    授权

  • 2006-08-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6-06-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器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器、蒸发器组成。空调器是利用冷媒的制冷循环,冷却或净化室内空气的装置。为使用者提供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

如图8图9所示,现有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包括底座2、外壳4、正面上部面板10、正面下部面板14、左,右吸入格栅16、送风机18、热交换器20。外壳4设在上述底座2后方部的上侧,其前面具有开放结构。正面上部面板10设在上述外壳4的正面上部,其两侧正面中央分别形成有排出口6,左,右排出口8。正面下部面板14位于上述底座2的正面部和上述正面上部面板10的中央之间的位置。正面下部面板14和外壳4正面下部之间,形成有正面左,右吸入口12。左,右吸入格栅16位于上述底座2的上侧,用于保护上述正面左,右吸入口。送风机18吹送,通过上述正面中央排出口6及正面左,右排出口8排出的空气。上述空气通过左,右吸入口12被吸入后,再由送风机18吹送。热交换器20位于上述正面上部面板10和上述外壳4之间的位置,并用于加热/冷却从送风机吹送出的空气。

上述正面上部面板10的正面中央排出口6形成有上下或者左右相互隔离的多个格栅7,格栅7用于保护内部设施,同时对排出空气进行分流。上述正面左,右排出口8设有叶片9,叶片9用于保护内部设施,同时转换排出空气的风向。

为了靠近上述左右吸入口12,上述送风机18安装在上述外壳4的下部。

上述热交换器20下端下侧装有排水盘22,排水盘22用于积蓄从热交换器下落的冷凝水。上述排水盘22与排水管24连接,排水管24用于排放蓄积在上述排水盘22的冷凝水。

上述现有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在上述送风机18的启动时,通过上述正面左右吸入口12吸入的空气,被上述热交换器20冷却/加热之后,再通过上述正面中央排出口6以及上述正面左右排出口8之后,向室内机上部正面排出。

但是,现有空调器室内机上部面板10的中央和两侧分别形成有正面中央排出口6、正面左,右排出口8。上述正面中央排出口6设有格栅,上述左,右空气排出口8另设有叶片9,因上述排出口6,8和格栅7以及叶片等部件,影响室内机的美观。

另外,上述室内机停止运行时,异物有可能通过正面中央排出口6和正面左,右排出口8进入内部,因此,存在引发室内机故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最近出现的空调器,追加设置了排出口封闭机构,在空调器停止运行时,封闭上述排出口(6,8)。但是,因上述排出口封闭机构设置在与接近上述排出口6,8的位置,而且上述排出口6、8的封闭动作以组合式进行,所以具有结构复杂、增加制作费用及组装费用的问题。

另外,现有空调器室内机的上述排出口6、8和吸入口12只形成在室内机的正面侧,吸入到空调器正面侧下部的空气只能通过空调器正面侧上部排出;因此很难进行多方位的立体制冷/制热。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空调器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以避免排出口影响室内机美观,可以防止通过空气排出口吸入异物;并使升降机构的结构简化、操作方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动螺母、升降电机、驱动螺杆、螺杆支架;上述从动螺母形成在排出口单元上,排出口单元设置在外壳的空气排出口上,可以升降;上述升降电机设置在上述外壳上,其电机轴与上述从动螺母的中轴方向相同;上述驱动螺杆固定在上述升降电机旋转轴上,与上述从动螺母螺纹相互啮合,可以进行旋转;上述螺杆支架安装在上述驱动螺杆的下端,制成上述驱动螺杆,驱动螺杆在其上可以进行旋转。

前述的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其中空气排出口形成在外壳的上面,由上述排出口单元开闭,上述从动螺母形成在上述排出口单元的下部。

前述的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其中外壳空气排出口内侧,设有用于引导上述排出口单元上升的排出口单元导件,上述升降电机安装在上述排出口单元下端的支撑框架上。

前述的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其中支撑框架结构为空气可以通过的格子结构,与上述从动螺母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用于设置升降电机的升降电机设置部。

前述的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其中驱动螺杆插入固定在上述升降电机旋转轴的底面中央,由与上述从动螺母成齿合的螺杆干部,以及凸出形成在上述螺杆杆部下端的阻挡上述螺杆旋转的凸缘构成。

前述的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其中凸缘为顺着上述螺杆杆部下端外周面,按一定高度凸出形成的凸缘。

前述的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其中凸缘的底面设有轴承,降低了上述驱动螺杆旋转时,凸缘和支撑框架之间的摩擦力。

前述的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其中螺杆支架由支架主体和组装部构成,支架主体中央贯穿设有上述螺杆杆部,同时覆盖上述凸缘的上面和侧面,可以进行旋转;沿着上述支架主体的外周面凸出形成有多个组装部,可以固定在上述支撑框架上。

前述的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其中组装部和支撑框架上,分别形成有相互对应的组装孔,组装孔用于通过组装部件进行组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工作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停止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运行时的断面图。

图5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停止运行时的断面图。

图6为本发明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主要部断面图。

图8为现有空调器室内机工作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9为现有空调器室内机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50:底座              60:外壳

72:空气吸入口        74:空气排出口

80:排出口单元            82:顶盖

84:上部框架              84a:正面左侧挂接部

84b:正面右侧挂接部       84c,87c,88c:挂接槽

85:四角框架部            86:下部框架部

87:垂直隔离部            88:格栅

90:排出口单元导件        92:挂接部

94:支撑框架              96:升降电机设置部

100:送风机               102:风机箱

104送风扇                 106送风电机

108:电机底座             110:热交换器

112:左侧热交换部         114:右侧热交换部

120:排出口单元升降装置   122:升降电机

124:驱动螺杆             126:从动螺母

128:螺杆支架             130:座支架

132:固定部               134:支撑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底座50,外壳60,排出口单元80,排出口单元升降机构。外壳60设置在上述底座50的上侧,左侧面及右侧面分别形成有空气吸入口72,上面形成有空气排出口74。排出口单元80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外壳60的空气排出口74上,用于向前方及两侧方分流向上述空气口74排出的空气。排出口升降机构形成在上述排出口单元80和外壳60上,可以使上述排出口单元80向上下方向升降开闭上述空气排出口74。

上述外壳60上面为开放的结构,形成上述空气排出口74,上述空气排出口74会随着上述排出口单元80的下降被关闭,并会随着上述排出口单元80的上升被开放。

进行上述动作的排出口单元80具有正面及左、右侧面具有开放结构,上述面及背面被封堵的结构;通过上述空气排出口74排出的空气,会排向室内机的前方及两侧面。

如图3至图7所示,上述底座50由底座凹槽部52,排水盘部54,隔离部件56构成。底座凹槽部52用于设置上述外壳60。排水盘部54凸出形成在上述底座凹槽部52的中央,用于蓄积热交换器90滴落的冷凝水。隔离部件56安装在上述底座凹槽部52的边缘部,比上述底座凹槽部52的周边更凸出一些,可以使上述空调器与室内墙壁或其他家具等隔离。

上述排水盘部54上连接有用于排出蓄积的冷凝水的排水管54a。

上述外壳60由左侧外壳61,右侧外壳62,正面下部面板63,正面上部面板64构成。左侧外壳61下部形成有组测空气吸入口72a。右侧外壳61下部形成有右侧空气吸入口72b。正面下部面板63设置在上述左侧外壳61和右侧外壳62正面下部。正面上部面板64设置在上述左侧外壳61和右侧外壳62正面上部。

这里,上述左侧外壳61安装有用于保护上述左侧空气吸入口72a的左侧吸入格栅65a。上述左侧外壳61的上部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76a,其上设有用于保护上述左侧空气排出口76a内侧的左侧排出格栅66a。

另外,上述右侧外壳62安装有用于保护上述右侧空气吸入口72b的右侧吸入格栅65b。上述右侧外壳62的上部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口76b,其上设有用于保护上述右侧空气排出口76b内侧的右侧排出格栅66b。

另外,上述正面上部面板64安装有用于显示上述空调器室内机运行信息的显示部64a、64b,上述正面上部面板64的后方设有主控制面板67和补助控制面板68。主控制面板67包括用于控制上述空调器运行的电器部件。补助控制面板68垂直设置在上述左侧外壳61和右侧外壳62的正面部之间。

上述外壳60的空气排出口74内侧面安装有用于引导升降上述排出口单元80的排出口单元导件90,上述外壳60下部一侧形成有贯通孔69,贯通孔69用于上述排水管54a及冷媒配管119贯穿上述外壳60。

上述排出口单元导件90设置在上述空气排出口74的内侧,用于引导上述排出口单元80的升降,其结构为具有一定的高度,同时上面及下面开放的箱体结构,另外,沿着上端周面向外凸出形成有断面具有“”字形状的挂接部92,可以向下挂接在上述形成有空气排出口74的外壳开放的上端。

另外,上述排出口单元80由顶盖82,上部框架84,下部框架86,格栅88构成。顶盖82形成上述空调器上面外观。上部框架84设置在上述顶盖82下侧。下部框架86设置在上述上部框架84的下侧,与上述上部框架84之间的正面和两侧面具有开放结构。格栅88设置在上述上部框架84和下部框架86之间的开放面上。

上述上部框架84上具有向下凸出形成的前方挂接部84a,84b,上述格栅88整体挂接固定在上述前方挂接部84a,84b。上述前方挂接部84a,84b由正面左侧前方挂接部84a和右侧前方挂接部84b构成,上述左侧前方挂接部84a及右侧前方挂接部84b上,分别形成有上下隔离的用于插入挂接上述格栅88的挂接槽84c。

上述上部框架84通过粘附剂粘附在上述顶盖72的底面部,或者通过挂钩或组装螺丝等组装装置固定。另外,上述前方挂接部(84a,84b)的下端通过粘附剂粘附在上述下部框架86的上面部,或者通过挂钩或组装螺丝等组装装置固定。

上述下部框架86包括四角框架部85、垂直封闭部87。四角框架部85中央形成有开口85a。垂直封闭部87垂直安装在上述四角框架部85背面侧。上述四角框架部85正面以及背面安装有用于协助升降的辊85b,上述垂直封闭部87的背面凸出形成有后方挂接部(87a,87b),后方挂接部(87a,87b)用于挂接上述格栅88的后方。

后方挂接部(87a,87b)由背面左侧的左侧后方挂接部87a和背面右侧的右侧后方挂接部87b组成,上述左侧后方挂接部87a以及右侧后方挂接部87b分别形成有上下分离的挂接槽87c,挂接槽87c用于插入上述格栅88。

上述下部框架86固定是通过上述垂直封闭部87或者后方挂接部87a,87b的上端粘附在上述上部框架84的底面部,或者通过挂钩或组装螺丝等组装装置来完成。

多个上述格栅88以上下方向隔离形成在上述上部框架84的前方挂接部84a,84b以及上述下部框架86的后方挂接部87a,87b,其形状为一侧有开放结构的四角环状,安装时拉开开放结构两侧,利用其弹力进行固定。

即,上述格栅88固定在形成在上述上部框架84的左侧前方挂接部84a以及右侧前方挂接部84b的挂接槽84c和形成在上述下部框架86的左侧后方挂接部87a以及右侧后方挂接部87b的挂接槽78c。上述格栅88的前面部,与上述左侧前方挂接部84a以及右侧前方挂接部84b相向的位置形成有挂接槽88a,安装上述格栅88时,上述左侧前方挂接部84a以及右侧前方挂接部84b是通过插入方式被固定。

如上所述,格栅88设置在上述排出口单元80开放的三面,因此,可以对从上述排出口单元80的前方和两侧方向排出的空气进行分流,同时,保护上述排出口单元80的前面以及右侧面。

另外,上述外壳60的内侧设有送风机100和热交换器110。送风机100用于把通过上述左侧空气吸入口72a以及右侧空气吸入口72b吸入的空气通过上述排出口单元80排向室内。热交换器110用于加热/冷却通过送风机传送的空气。

上述送风机100设置在上述热交换器110的上侧,使通过热交换器结束热交换的空气流向上述外壳60的空气排出口。送风机100包括风机箱102、送风扇104、送风电机106、电机底座108。风机箱102形成空气通路。送风扇104位于上述风机箱的内侧。送风电机106设置在送风扇104的旋转轴上。电机底座108用于固定上述送风电机106。

上述热交换器110包括左侧热交换部112和右侧热交换部114、正面罩116、背面罩118。左侧热交换部112设置在上述左侧外壳61旁,而且,越是下端越向外壳60内侧中央方向倾斜。右侧热交换部114设置在上述右侧外壳62旁,而且,越是下端越向外壳60内侧中央方向倾斜。正面罩116和背面罩118分别安装在上述左侧热交换部112和右侧热交换部114的正面和后面,用于堵住上述左侧热交换部112和右侧热交换部114的正面和后面。

与室外机相连的冷媒管119连接上述左侧热交换部112和右侧热交换部114中的其中一个。

如图5、6、7所示,本发明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120包括从动螺母126、升降电机122、驱动螺杆124、螺杆支架128。从动螺母126形成在上述排出口单元。降电机122设置在由外壳60支撑的支撑框架94上,使旋转轴与从动螺母的中轴方向相同。驱动螺杆124固定在上述升降电机122的旋转轴上,与上述从动螺母螺纹相互啮合,可以进行旋转。螺杆支架128安装在上述驱动螺杆的下端,制成上述驱动螺杆,驱动螺杆在其上可以进行旋转。

从动螺母126为内周形成有螺纹的环形部件,位于上述下部框架86的开口85a中央,而且,上述开口85a中还形成有用于固定上述从动螺母的126的座支架130。

座支架130由固定部132和多个支撑腿134组成。固定部132用于把上述从动螺母126固定在中央位置。支撑腿134两端与上述固定部132和四角框架85相连,用于支撑上述固定部132。

另外,上述固定部132中央形成有开放结构,上述从动螺母126插入固定于此,多个上述支撑腿134以相同角度离散形成在上述固定部132和四角框架85之间。

上述升降电机122设置在上述支撑框架中央,使其旋转轴与上述从动螺母126相向。

另外,上述支撑框架94为安装在上述排出口单元导件90下端的板状部件,而且,为使空气的上下流通,设置成了格子形结构,其中央形成有用于设置上述升降电机122的升降电机设置部96。

具有上述格子形结构的支撑框架94形成有多个通风孔94a,不仅确保了经过上述通风孔94a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而且,还支撑着设置在上述升降电机设置部96上的升降电机122,进而,也支撑着排出口单元80。

上述驱动螺杆124由螺杆杆部124a和凸缘124b组成。螺杆杆部124a底面中央,插入固定有上述升降电机122的旋转轴,与上述从动螺母螺纹相互啮合。凸缘124b凸出形成在上述螺杆杆部124a下端外周,被上述螺杆支架128所阻挡,而且还可以进行旋转。

上述螺杆杆部124a为与升降电机122旋转轴一同旋转的杆状部件,其外周形成有与上述从动螺母螺纹啮合的螺纹,而且螺纹长度大于上述排出口单元80的升降距离。

凸缘124b具有沿着上述螺杆杆部124a下端外周,按一定长度凸出形成的结构,其底面还具有轴承124c,进而,使驱动螺杆124的旋转不会因与上述支撑框架94的上面部的摩擦而受阻。

上述轴承124c外形为环形,进而,使升降电机122的旋转轴能够构贯穿上述轴承124c。其不仅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轴承,而且,还可以采用润滑性能优越的金属以及合成树脂材料制作的环形部件,故可减少上述凸缘和支撑框架之间的摩擦力。

上述螺杆支架128由支架主体128a和组装部128b构成。支架主体128a中央贯穿设有上述螺杆杆部,同时覆盖上述凸缘128b的上面和侧面,可以进行旋转。沿着上述支架主体128a的外周面凸出形成有多个组装部128b,可以固定在上述支撑框架上94。

上述驱动螺杆124下部通过上述螺杆支架128固定在上述支撑框架上,还可以进行旋转,进而,可以防止出现上述驱动螺杆124的移动以及任意脱离位置的现象。

上述支架主体128a具有环形结构,用于覆盖凸缘128的边缘,内侧面沿着边缘形成有“”形状的槽,故能全方位的卡住上述凸缘128的边缘。

上述组装部128b和支撑框架94分别形成有相互对应的组装孔(128c,94b),通过组装部件129组装到上述组装孔(128c,94b),上述螺杆支架128固定在支撑框架94上。

下面,对上述本发明空调器排出口单元的升降机构的运行进行说明。

首先,启动空调器,升降电机122开始工作,并使上述驱动螺杆124旋转,通过上述驱动螺杆124使上述从动螺母126上升,这时,上述排出口单元80与上述从动螺母一同上升,进而,开放上述排出口单元80的正面和两侧面。

即,设有上述从动螺母126的座支架130以及下部框架86与上述从动螺母一同上升,而且,通过上述下部框架86的上升,上部框架84和格栅88以及顶盖也一同上升。通过排出口单元801的上升,开放形成在外壳60上面的空气排出口80。

另外,上述下部框架上升时,上述辊85b与上述排出口单元导件一同旋转,使上述排出口单元80更加顺利上升。

另外,随着上述排出口单元80的上升,上述空调器会启动安装在室外机的压缩机,以及上述送风机100的送风电机106。室外机通过冷媒支管119与热交换器相连。

上述压缩机运行时,冷媒会通过上述热交换器110的左侧热交换部112以及右侧热交换部114,上述热交换器110左侧热交换部112以及右侧热交换部114周边的空气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后,被冷却/或加热。

上述送风电机106被启动时,上述送风扇104开始旋转,上述空调器的外部空气通过上述外壳60的左侧空气吸入口72a和右侧空气吸入口72b流入外壳60内部,上述流入空气通过上述热交换器110的左侧热交换部112以及右侧热交换部114时,被冷却/加热之后,通过上述送风机100传向上述外壳60内侧上部。

传向上述外壳60内侧上部的已进行热交换的空气通过下部框架86的支撑部件之后,分流到上述排出口单元80的正面和两侧面开放部,并通过上述空调器的上部侧正面和两侧面,排向室内的三个方向,对室内进行多方位的制冷或制热。

另外,上述空调器停止运行时,上述室外机压缩机和上述室内机送风电机106也停止运行,上述升降电机122就会进行相反于上述排出口单元80上升时的工作。

上述升降电机122进行相反于上述排出口单元80上升时的工作时,上述驱动螺杆124会以相反于上述排出口单元80上升时的方向进行旋转,上述从动螺母126通过上述驱动螺杆下降,而上述排出口单元80也与上述上述从动螺母一同下降,随着上述空气排出口74降入内部,上述空气排出口74也被封闭。

即,座支架130以及下部框架86与上述从动螺母126一同下降,同时,上述上部框架84和格栅88以及顶盖82与上述下部框架86一同下降。上述排出口单元80下降时,上述空气排出口74被上述顶盖82所封闭,上述外壳60的上部内侧面封堵上述排出口单元80的三个开放面。

另外,上述驱动螺杆124通过升降电机122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时,虽然,上述驱动螺杆124的凸缘124b在支撑框架94和螺杆支架128形成的空间中进行旋转,但是,因上述支撑框架94和螺杆支架128的存在,而不会出现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的移位或脱离现象。

上述凸缘124b的底面设有轴承124c,因此可以不计凸缘124b和支撑框架94之间的摩擦力,使上述驱动螺杆可以更加自如的旋转。

发明效果

上述本发明空调器用排除口单元的升降机构结构特点为,排出口单元的座支架设有从动螺母,由外壳支撑的支撑框架设有升降电机和驱动螺杆,上述驱动螺杆通过升降电机进行旋转,使上述从动螺母升降。上述排出口单元升降机构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在升降时工作稳定可靠。

另外,上述外壳的空气排出口设有排出口单元导件,因此,上述排出口单元可以更加稳定的进行升降,而且上述排出口单元导件下端安装有支撑框架,因此上述支撑框架的设置也变得简便。

另外,上述驱动螺杆的下端外周凸出形成有凸缘,同时上述凸缘通过螺杆支架获得支撑,并进行旋转,因此,可以通过上述螺杆支架和凸缘,防止上述驱动螺杆的移位以及脱离,故上述驱动螺杆的旋转变得更加稳定。

另外,上述凸缘的底面设有轴承,降低了上述驱动螺杆旋转时,凸缘和支撑框架之间的摩擦力,使驱动螺杆更加灵活旋转,上述升降电机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