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带有可暂停座椅向后移动的辅助锁定机构的滑动汽车座椅

带有可暂停座椅向后移动的辅助锁定机构的滑动汽车座椅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滑动的汽车座椅,装有十分紧凑且结构简单的可暂时停止座椅向后移动的辅助锁定机构(53)。该辅助锁定机构包括枢轴连接在内导轨(32L)上的驱动杠杆(65)、在外导轨(33L)上形成的锁定孔(33b)、和布置在驱动杠杆与外导轨之间的锁定杠杆(66),锁定杠杆(66)设有可进入所述锁定孔的锁定齿(67)。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41204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3-04-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02147359.5

  • 发明设计人 渡边晋介;

    申请日2002-10-16

  • 分类号B60N2/06;

  • 代理机构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章社杲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4:40:2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12-1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60N2/06 授权公告日:20080716 终止日期:20111016 申请日:20021016

    专利权的终止

  • 2008-07-16

    授权

    授权

  • 2003-07-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3-04-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的来说涉及一种可沿汽车纵向滑动的汽车座椅,更具体地讲,涉及这样一种可滑动座椅,其装有主锁定机构,用来锁定与座椅形成整体的内导轨,使其不会沿固定在汽车底板上的外导轨移动,并装有辅助锁定机构,只有当座椅向后移动时才起到锁定作用。

背景技术

日本公开实用新型公报No.HEI 6-18058中公开了一种可滑动汽车座椅,在可滑动汽车座椅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可暂时锁定在适当位置上,以免影响坐在该可滑动座椅后面的座位上的乘客舒适性。

这种已公开的可滑动座椅包括:固定在汽车底板上的下导轨;固定在座椅上并与下导轨可滑动地接合的上导轨;可转动地安装在上导轨上的手柄轴;以及与手柄轴同步转动的锁定件,可与下导槽锁定接合而将上下导轨锁定在一起。手柄轴和锁定件共同构成主锁定机构。这种可滑动座椅还包括辅助锁定机构,用来在座椅向后移动过程中使其暂时停止在沿汽车纵向移动的规定范围内。

辅助锁定机构由装配在下导轨上的止动机构和连接在主锁定机构的手柄轴上的杠杆构成。止动机构包括止动件和切换杠杆,其中止动件可在锁定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当移动到锁定位置时,止动件可与手柄轴上的杠杆接合,当移动到释放位置时,止动件不会影响手柄轴上杠杆的动作。切换杠杆可通过移动切换杠杆来改变止动件的位置。

止动机构的一部分包括止动件和从下导轨横向突出较远的切换杠杆,因此,这种已知的辅助锁定机构要求有较大的安装空间。而且,这种止动机构的结构复杂,使得整个辅助锁定机构的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设有结构简单、尺寸紧凑的辅助锁定机构的可滑动汽车座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可滑动座椅,包括:连接到汽车底板上的外导轨,内导轨,连接在座椅上并与外导轨可滑动地接合,因此可沿外导轨滑动;主锁定机构,作用在外导轨和内导轨之间以锁定内导轨相对外导轨的运动;和辅助锁定机构,作用在外导轨和内导轨之间,只有当座椅向汽车后方移动时具有锁定作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锁定机构包括:驱动杠杆,带有枢轴连接在内导轨上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二端用来操纵驱动杠杆;锁定杠杆,带有枢轴连接在驱动杠杆中间位置上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锁定杠杆的第二端带有锁定齿;和在外导轨上形成的锁定孔,用来容纳锁定杠杆的锁定齿,从而将内导轨与外导轨锁定在一起。

由于驱动杠杆连接在内导轨上,锁定孔在外导轨形成,且带有锁定齿的锁定杠杆布置在驱动杠杆和外导轨之间以实现锁定齿与锁定孔之间的锁定接合,所以这种辅助锁定机构结构较简单、尺寸较紧凑。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形式中,外导轨带有朝上的表面,表面上设有锁定孔,锁定齿通常保持在与外导轨的朝上表面相接触的状态。辅助锁定机构还包括弹簧件,通常是向下推锁定杠杆。

外导轨最好还带有朝下的表面,锁定杠杆带有大体上沿外导轨纵向延伸的导向槽,且所述弹簧件由弓形钢丝弹簧构成,其一端固定在锁定杠杆上,另一端可滑动地容纳在锁定杠杆的导向槽中,弓形钢丝弹簧具有与外导轨的朝下表面相接触的顶点。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下面的说明和附图将使所属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的说明和附图中,通过说明性的实例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原理的一些优选结构实施例。

图1是装有根据本发明座椅的汽车的侧视图;

图2是座椅布置方式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可沿纵向滑动的第二排座椅的透视图;

图4是沿图3中箭头4方向看到的第二排座椅的侧视图;

图5是部分剖开的第二排座椅滑轨及其相关部件的侧视图;

图6是为了清楚起见而被部分切去的第二排座椅下部的透视图;

图7A至7C是部分剖开的放大侧视图,用来说明与第二排座椅相连的辅助锁定机构的工作过程;

图8A和8B是侧视图,用来说明使与第二排座椅相连的主锁定机构处于解锁或释放状态的方式;

图9A和9B是侧视图,示出了将第二排座椅的座椅靠背向下折叠到第二排座椅座垫上的方式;

图10A至10C是侧视图,用来说明座椅靠背保持折叠状态的情况下将第二排座椅向前翻转的方式;

图11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连杆机构的构造和操作过程的简图,该连杆机构用来在第二排座椅向前翻转时使第二排座椅的锁定件产生收缩运动;

图11B类似于图11A,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连杆机构的构造和操作过程;

图11C类似于图11A,显示了根据比较示例的连杆机构的构造和操作过程;

图12是汽车第三排座椅的透视图;

图13是沿图12中箭头13方向看到的第三排座椅的侧视图;

图14至19是示意性侧视图,说明将第三排座椅折叠起来,接着向下降至最低水平位置的方式;和

图20至25是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将第三排座椅贮藏在第二排座椅的座垫下面形成空间中的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实际上只是示例性的,因此不会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或本发明的应用或用途。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的座椅的汽车10。在图1中,数字11表示车身,12表示汽车底板,13表示前轮,14表示后轮,15表示前灯,16表示车顶,17表示挡风玻璃,18表示前保险杠,19表示后保险杠,21表示门镜,22表示前车门,23表示后车门,24表示尾部车门,25表示前防护板,26表示四开板,27表示三角窗,28表示第一排座椅,30表示第二排座椅,70R(70L)表示第三排座椅。汽车10设计成能提供从下面的说明可以了解的各种座椅布置方式。

如图2所示,第一排座椅28由可独立沿汽车10前后方向(纵向)滑动的驾驶员座椅28R和乘客座椅28L构成。第二排座椅30是可沿汽车10纵向滑动并可以折叠起来的长椅,可以向汽车10的前方翻转。第三排座椅70L、70R由沿汽车10横向分开的左右座椅构成,可以放到位于第二排座椅30座垫35下面的贮藏位置。

如图3所示,第二排座椅30包括一对横向分开的座椅导轨装置31L、31R,分别由活动内导轨32L、32R和固定外导轨33L、33R组成,活动内导轨与固定外导轨互相接合;分别连接在内导轨32L、32R上的左右支架34L、34R;支承在左右支架34L、34R上的长条形座垫35;用左右铰链36a、36b连接在座垫35上的左座椅靠背37L;用左右铰链36c、36d连接在座垫35上的右座椅靠背37R;以及分别安装在座椅靠背37L、37R上的左右头枕38L、38R。座椅靠背37L、37R可向后通过规定的角度放至水平位置,并可以往回折叠靠到座垫35上。头枕38的高度可以调整。

第二排座椅30还包括:从座垫35后端部下面向下延伸的左右锁定件41(右边的未示出);当第二排座椅30整体向汽车前方翻转时,用来将各锁定件41拉向座垫35下面的左右条形连杆42(右边的未示出);在座垫35左侧与左支架34L之间延伸的一个阻尼器43;与左导轨装置31L相连的主锁定机构52,用来将座垫35锁定在座椅30纵向滑动范围内的要求位置;辅助锁定机构53,只有当座垫35向汽车后方移动时,在滑动座椅30的纵向滑动范围内的给定位置暂时阻止座垫35移动;和用来从第三排座椅70L、70R(图2)执行主锁定机构52开锁操作的释放机构51。

在图3中,参考数字45表示锁定钮,当要将座椅靠背37L、37R往回折叠靠到座垫35上时,向上拉锁定钮。数字46表示用作连接件的皮带或固定带,用来在座垫35处于向前翻转的竖直位置时,将座垫35系牢在相应的支架34L、34R上。

内导轨32L、32R是空心结构。如图4所示,左内导轨32L的后端设有用来与左锁定件41互锁的锁舌32a,并有保护罩32b用来保护左内导轨32L的空心内部免遭损坏。右内导轨32R(图3)在结构上与左内导轨32L基本相同,因此不再多作说明。

左支架34L带有销钉作为枢轴连接到座垫35前下部的座垫支承部分34a;销钉作为枢轴连接到条形连杆42前端的条形连杆支承部分34b;和挂钩34c,用来在座垫35处于向前翻转的竖直位置时系牢皮带或固定带(连接件)46。座垫支承部分34a构成接头,座垫35和左支架34L通过该接头可枢轴转动地连接在一起;条形连杆支承部分34b也构成接头,条形连杆42和左支架34L通过该接头可绕枢轴转动地连接在一起。第一接头34b位于第二接头34a的下面,并朝汽车后方偏离第二接头34a。右支架34R的构造基本上与左支架34L相同,因而不需要再作说明。

在图4中,数字35a表示设置在座垫35中的座椅框,41a表示销钉连接到条形连杆42尾端的左锁定件41的连接部分,而数字41b表示将左锁定件41从锁舌32a上释放的释放杠杆。连接部分41a构成条形连杆42和锁定件41之间的销钉接头。

释放机构51带有牵引带55,其一端55a(图4中的左端)连接到主锁定机构52的驱动杠杆61上;第一导杆56和第二导杆57,纵向分开地设置在座垫35,用来将牵引带55引导到座垫35的背后。第一和第二导杆56、57是用圆杆制成的。牵引带55的一端55a成环形套在主驱动杠杆61的棒状材料上,牵引带55的另一端55b也做成环形,使乘客能够更加容易地握住牵引带55。导杆56、57布置在驱动杠杆61的上方,使得当向后拉动牵引带55时能够作为支点。

图5以放大比例示出了包括左导轨装置31L和与左导轨装置31L相连的主辅锁定机构52、53的结构。

主锁定机构52包括驱动杠杆61,其一端(图5中的左端)由乘客驱动,并在中间部分销钉固定到左内导轨32L上;锁定杠杆62,其一端(图5中的左端)销钉连接到驱动杠杆61的另一端上,中间部分通过销钉固定到左内导轨32L上;带齿锁定片63,连接在锁定杠杆62另一端上,并带有若干个均匀间隔的锁定齿63a(图示实施例中有三个);扭转弹簧64,作用在左内导轨32L和锁定杠杆62之间,可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推锁定杠杆62;和一连串均匀间隔的锁定孔33a,沿纵向在外导轨33上形成,用来将带齿锁定片63的锁定齿63a锁定其中。

辅助锁定机构53包括驱动杠杆65,其一端(图5中的左端)由乘客驱动,另一端枢轴连接到内导轨32L上;锁定杠杆66,其一端枢轴连接到辅助驱动杠杆65的中间部分上;锁定齿67,设在辅助锁定杠杆66的另一端上;设在外导轨33L中的单个锁定孔33b,可将锁定齿67锁定在其中;和作用在外导轨33L和锁定杠杆66之间的弹簧件68,用来向下推锁定杠杆66,使得当锁定齿67位于外导轨33L的锁定孔33b中时,会由于弹簧件68的作用力而自动与锁定孔33b互锁。弹簧件68最好由向上突起的弓形钢丝弹簧构成,其一端(图5中的左端)固定在锁定杠杆66上,另一端(自由端)可滑动地容纳在设于锁定杠杆66上的导向槽66a中。导向槽66a大体上沿外导轨33L的纵向延伸。弓形片簧(弹簧件)68的中间部分或顶点与外导轨33L的向下表面33c(图7A-7C)接触。

从上述说明可以知道,第二排座椅30(图3)包括布置在汽车底板12(图2)上的外导轨33L、33R;布置在座垫35上并与外导轨33L、33R可滑动地接合的内导轨32L、32R;作用在外导轨33L和配对内导轨32L之间的主锁定机构52(图5),可将内导轨32L锁定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不会相对于外导轨33L移动;和作用在内导轨32L和外导轨33L之间的辅助锁定机构53,只有当内导轨32L、32R和座垫35向汽车后方移动时才起到锁定作用。图5所示的辅助锁定机构53包括驱动杠杆65,带有枢轴连接在内导轨32L上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二端用来操纵驱动杠杆;锁定杠杆66,带有枢轴连接在驱动杠杆65中间位置上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锁定杠杆66的第二端带有锁定齿67;和设在外导轨33L中的锁定孔33b,可容纳锁定杠杆66的锁定齿67,从而将内导轨32L与外导轨33L锁定在一起。

图6是为了清楚起见而部分切去的第二排座椅30下部的透视图。如该图中所示,第二排座椅30的座垫35每侧各带有前端部分,在34a处枢轴连接在相应的支架34L上。因此,座垫35可以绕接头34a向汽车前方翻转。锁定件41用来将座垫35锁定在适当位置而不能相对支架34L移动。锁定件从座垫35后部的下面向下延伸并枢轴连接在座垫35的后部,因此锁定件41可以沿汽车纵向(前后方向)绕枢轴转动。条形连杆42的一端(后端)通过销钉(未示出)枢轴连接在锁定件41的中间部分,另一端(前端)在34b处枢轴连接在支架34L上。在条形连杆42和支架34L之间形成的接头34b位于在座垫35和支架34L之间形成的接头34a的下面,因此当座垫35绕接头34a向汽车前方翻转时,座垫35的向前翻转运动会通过条形连杆42使锁定件41拉向或收缩到座垫35的下表面。

这样收缩的锁定件41既不会影响已翻转座垫35和第二排座椅30整体的美观,也不会使设置座椅的乘客受到伤害。

图7A至7C示出了辅助锁定机构53的操作过程。

当第二排座椅30(图4)在原始位置时,辅助锁定机构53处于正常的释放状态,此时锁定齿67在汽车前进方向上与外导轨33L的锁定孔33b隔开。在此位置,锁定齿67克服弹簧件68的作用力靠在外导轨33L的底面上。

为了实现所要求的座椅布置,可以使第二排座椅30向汽车后方移动。此时,向上拉主锁定机构52(图5)的驱动杠杆61使锁定齿63a脱离锁定孔33a,从而使主锁定机构52处于释放位置。在保持这种状态的情况下,将第二排座椅30的座垫35沿图7A的箭头方向向后移动。

座垫35的后移将锁定齿67带到锁定孔33b的位置,于是锁定齿67在弹簧件68力作用下突出到外导轨33L的锁定孔33b中,如图7B所示。内导轨32L(在其上可枢轴转动的驱动杠杆65)和外导轨33L(其上形成有锁定孔33b)通过容纳在锁定孔33b中的锁定齿67锁定在一起,从而使座垫35和第二排座椅30的整体向后移动暂时停止。

接着,向上拉动驱动杠杆65,如图7C中箭头所示,使锁定齿67脱离锁定孔33b。在保持这种状态的情况下,重新使座垫35向汽车后方移动,如图7C中箭头方向所示,直至座垫35到达所要求的位置。

如上所述,第二排座椅30在向后移动的过程中会暂时停止。通过这样停止第二排座椅30的移动,可以防止第三排座椅70L、70R(图2)上坐有乘客时突然影响乘客的舒适。

在辅助锁定机构53中,驱动杠杆65可枢轴转动地连接在内导轨32L上,锁定孔33b在外导轨33L形成,锁定杠杆66可枢轴转动地连接在驱动杠杆65上并有可锁定到锁定孔33b中的锁定齿67。这样设置的辅助锁定机构53在结构上十分简单并能减小第二排座椅30的总体尺寸。

图8A和8B示出了从第二排座椅30后面操纵主锁定机构52的方式。

如图8A所示,坐在第三排座椅70L、70R(图2)上的乘客从第二排座椅30后面照图中所示箭头方向向后拉动牵引带55的环状端55b。牵引带55的向后拉动使得主锁定机构52的驱动杠杆61顺时针方向绕其枢轴端转动,如图8B中箭头方向所示。通过驱动杠杆61的这种运动,使主锁定机构52处于前面介绍的释放状态。现在可以沿汽车的前或后方向移动第二排座椅30。

牵引带55的一端55a(图8A中的左端)连接在驱动杠杆61上,并由第一和第二导杆56、57导向,其另一个环形端部55b位于第二排座椅30的后面。第一和第二导杆56、57沿汽车纵向隔开并布置在牵引带55与驱动杠杆61连接点的上方。利用这种方式,当向后拉动牵引带55使驱动杠杆61沿顺时针方向绕其枢轴端转动时,导杆56、57可作为支点,释放主锁定机构52,如图8B所示。

通过这样布置牵引带55,第三排座椅70L、70R(图2)的乘客可以采取必要的行动来移动第二排座椅30。这对于设计有三排座椅以提供各种座椅布置方式的汽车特别有利,如本发明中设有座椅28、30、70L、70R的情形。第二排座椅30也可以由坐在该座椅上的乘客用与常见的可沿纵向滑动汽车座椅中相同的方式来进行移动。牵引带55的一端连接到主锁定机构52的驱动杠杆61上,并由第二排座椅30上的导杆56、57导向而延伸到第二排座椅30的后侧。这样布置的牵引带55使得主锁定机构52在结构上十分简单。

图9A和9B示出了将第二排座椅30折叠起来的方式。在这两个附图中只示出了左座椅靠背37L。应当认识到可以用与左座椅靠背37L相同的方式将没有示出的右座椅靠背向下折叠到座垫35上。

当要将第二排座椅30折叠起来时,向上拉起与左座椅靠背37L相连的锁定钮45(图3),靠作用在座椅靠背37L和座垫35上的弹簧(未示出)或铰链36a的力量,图9A中所示的座椅靠背37L沿图9B中所示的箭头方向自动向下倾倒到座垫35上,并最终平放在座垫35上。

在图9A和9B所示的座椅折叠操作之后可以接着进行座椅翻转操作,这是通过下面参考图10A至10C的方式来实现的。

如图10A所示,操纵释放杠杆41b将锁定件41从与锁舌32a互锁的状态释放,接着在椅背(只示出了左边的椅背47L)折叠在座垫35上的情况下使座垫35绕枢轴34a向汽车前方翻转,如箭头方向所示。

当座垫35的向前翻转运动进行时,在条形连杆42的作用下使锁定件41朝座垫35的下表面收缩,如图10B所示。

座垫35的进一步向前翻转运动使第二排座椅30处于图10C中所示的向前翻转竖直位置,此时锁定件41被完全收缩到座垫35的下表面上。为了使座椅30保持在图10C所示的向前翻转竖直位置,将座垫35上的连接件(带孔固定带)46与支架34L上的挂钩34c(图4)接合,从而将座垫35系牢在支架34L上。

在第二排座椅30中,座垫35每一侧的前下部在34a处枢轴连接到相应的一个支架34L、34R上,而左右座椅靠背37L、37R分别通过左右铰链36a和36b或36c和36d枢轴连接到座垫35上。因此,可以照上面参考图9A和9B所述的方式将座椅靠背37L、37R折叠到座垫35上。而且,可以参考图10A至10C所述的方式,在座椅靠背37L、37R保持在折叠状态的情况下向前翻转座垫35。因为座垫35每一侧的前端通过系到挂钩34c上的连接件(固定带)46与相应侧的支架34L或34R连接在一起,所以可防止已经向前翻转的座垫35返回其原始水平位置。因此,可以使座垫35在支架34L、34R上保持向前翻转的竖直状态。

当座垫35处于向前翻转的竖直位置时,座垫35每一侧的前端位于靠近相应侧的支架34L或34R的位置。这种布置方式使得可以利用较短的连接件(固定带)而不会使第二排座椅30的结构变复杂。对于可沿纵向滑动的座椅如第二排座椅30来说,不管可滑动座椅30沿汽车纵向处于什么位置,都可以使座垫35保持在向前翻转的竖直状态。对汽车上的乘客这将提供很大的方便。

现在参见图11A至11C来讨论锁定件41的收缩程度,根据接头34a与接头34b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收缩程度发生变化,其中接头34a在座垫35和每个支架34之间形成,接头34b在支架34和条形连杆42之间形成。如图11A至11C所示,在两个接头34a和34b之间延伸的支架34的一部分、座垫35、锁定件41以及条形连杆42共同构成连杆机构,其中支架部分34是固定不动的。

图11A示出了根据上述实施例(以下称作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连杆机构或连杆的动作,其中接头34b位于接头34a的下面,并朝汽车后方偏离接头34a。如该图中所示,所述连杆是一四边形的连杆机构。当座垫35处于用实线表示的原始水平位置时,座垫35和锁定件41之间形成的角度为θ。当从实线表示的水平位置将座垫35向前翻转某个角度α到达用虚线表示的部分翻转位置时,座垫35和锁定件41之间形成的角度减小到θ1。这表明当座垫35向前翻转时锁定件41朝座垫35收缩。

图1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连杆机构的动作,其中接头34b基本上位于接头34a的正下面。如该图中所示,由支架部分34、座垫35、锁定件41及条形连杆42构成的连杆是一个四边形的连杆机构,其中支架部分34是固定不动的。当座垫35处于用实线表示的水平位置时,座垫35和锁定件41构成角度θ。当从用实线表示的水平位置将座垫35向前翻转角度α到达用虚线表示的部分翻转位置时,座垫35和锁定件41之间的角度减小到θ2。这意味着来说,对于座垫35向前翻转运动过程中的锁定件41的收缩量,图11A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收缩量要大于图11B中所示第二个实施例。

图11C示出了根据比较示例的连杆机构的动作,其中接头34b位于接头34a的下面并向汽车前方偏移。在这种连杆机构中,条形连杆42和座垫35相互交叉。当从用实线表示的水平位置将座垫35向前翻转角度α到达用虚线表示的部分翻转位置时,座垫35和锁定件41之间的角度从θ增加到θ3。对比图11A、11B和11C可以看出θ1<θ2<θ3。这意味着图11A所示第一个实施例中四边形连杆机构的锁定件41收缩量最大,其中接头34b位于接头34a的下面并向汽车后方偏移。对于如图11B所示的接头34b基本上正好位于接头34a下面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四边形连杆机构来说,锁定件41可以实现一定的收缩量,但是所实现的收缩量小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情况。对于如图11C所示的接头34b位于接头34a前下方的比较示例的连杆机构来说,在座垫35向前翻转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锁定件41的收缩;而是,座垫35向前翻转运动使锁定件41从座垫35的后端向外突出。

图12以透视图示出了构成第三排座椅70L、70R的并排布置的左座椅70L(用虚线表示)和右座椅70R。左座椅70L和右座椅70R在结构上是对称的,因此将只详细介绍右座椅70R。

如图12所示,第三排座椅中的右座椅70R大体上包括支撑杆71,其一端(下端)枢轴连接到固定于汽车底板12的支承凸缘或支承座12a上;座垫72,其前下部枢轴连接在支撑杆71的另一端(上端)上;锁定件73,其一端(上端)枢轴连接到座垫72的后下部,另一端可释放地与汽车底板12上的锁舌12b相接合;条形连杆74,将锁定件73的中间部分与支撑杆71的上端延长部分71a相互连接起来,其用途在下面介绍;L形的后支腿75,其一端枢轴连接到座垫72上,另一端连接到锁定件73上,可与锁定件73一同绕枢轴转动;座椅靠背77,通过左右铰链76a、76b枢轴连接到座垫72上;和头枕78,可拆卸地安装在座椅靠背77上。锁定件73的另一端(自由端)由枢轴连接在锁定件73主体上的挂钩73b构成。挂钩73b通常受螺旋拉力弹簧73c的作用推向前方。

在图12中,参考数字72a表示座垫72的座椅框。支撑杆71的上端、后支腿75的一端以及锁定件73的上端与座椅框72a相连。右座椅70R还包括释放杠杆81,用来将锁定件73从与锁舌12b接合的锁定状态释放开来;牵引带82,在将座椅靠背77向下折叠到座垫72上时进行操纵或拉动。释放杠杆81有效地连接到锁定件73的挂钩73b上,使得通过操纵释放杠杆81时,可以使挂钩73b克服弹簧73c的作用力向后移动,直至挂钩73b与锁舌12b之间的互锁接合状态被释放。

图13是沿图12中箭头13方向看到的侧视图。如该图中所示,座垫72的前部支承在支撑杆71上,而座垫72的后部支承在锁定件73和没有示出的后支腿上。锁定件73通常处于使挂钩73b与锁舌12b接合的锁定状态。锁定件73的转动枢轴用73a表示。铰接在座垫72上的座椅靠背77可以向下折叠到座垫72上。通过将锁定件73的挂钩73b从锁舌12b上释放,可以使座椅70R向下进入在第二排座椅30的座垫35与汽车底板12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如下面所将要详细介绍的。在此过程中,锁定件73在条形连杆74的拉力作用下绕枢轴73a朝座垫72的下表面转动。

图14至19示出了第三排座椅70R进行折叠,接着向下降至最低水平位置的方式。

第三排座椅70R通常处于图14中所示的位置,此时锁定件73与锁舌12b接合。当要将第三排座椅70R移动到贮藏位置中时,首先拉动牵引带82(图13),将座椅靠背77向下折叠到座垫72上,如图15所示。接着,操纵释放杠杆81(图13)将锁定件73从锁舌12b上释放开来,然后用力向前推动座垫72和座椅靠背77,使支撑杆71按照图16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向前转动。

座垫72和座椅靠背77的继续向前移动使得支撑杆71通过条形连杆74拉动锁定件73,如图17所示。当支撑杆71由于座垫72的进一步向前移动而进一步向前转动时,锁定件73被收缩到座垫72的下表面上,如图18所示。当第三排座椅70R到达图19中所示的最低水平位置时,锁定件73基本上平放到水平面上并完全收缩在座垫72内。

通过将锁定件73这样容纳到座垫72中,第三排座椅70R当处于最低水平位置并座椅靠背77向下折叠在座垫72上时十分美观并能够提供较大的载货空间。而且不会发生锁定件73从座垫72上突出可能伤害到乘客的情况。

图20至25示出了将第三排座椅70R(70L)贮藏在第二排座椅30的座垫35与汽车底板12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方式。

图20示出了处于原始位置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排座椅28、30和70R(70L)。当要将第三排座椅70R(70L)放置到在第二排座椅30下面形成的贮藏位置中时,首先将第二排座椅30的座椅靠背37L、37R向下折叠到座垫35上,如图21所示。

接着,在座椅靠背37L、37R折叠在座垫35上的情况下,将第二排座椅30向前翻转,如图22所示。接下来,将第三排座椅70R(70L)的座椅靠背77向下折叠到座垫72上,如图23所示。

然后,在座椅靠背77折叠在座垫72上的情况下,使第三排座椅70R(70L)从图23中所示的原始位置向前降低到图24中所示的最低水平位置。该最低水平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与第二排座椅30的座垫35的原始位置对齐,且折叠起来的第三排座椅70R(70L)的最大厚度小于图20中当第二排座椅30处于原始位置时座垫35和汽车底板12之间的最小间距。接着,将第二排座椅30的座垫35从图24中的竖直位置翻回到图25所示的原始水平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折叠起来的第三排座椅70R(70L)被贮藏在第二排座椅30的座垫35与汽车底板12之间形成的空间中。最后,将第二排座椅30的座椅靠背37L、37R抬起到原始位置,如图25所示。

通过这种方式将第三排座椅70R(70L)放置在第二排座椅30的座垫35下面的空间中,可以使汽车在第二排座椅30的后面具有较大的空间。

虽然在所示实施例中,条形连杆74连接到支撑杆71的上端延长部分71a的末端,如图13所示,但是支撑杆71的其它部分也可以用于与条形连杆74的枢轴连接,只要支撑杆71向汽车前方的角动或转动能够通过条形连杆74使锁定件73绕枢轴转动到座垫72的下表面上。

此外,用来将牵引带55引导到第二排座椅30背后的第一和第二导杆56、57布置在主锁定机构52的驱动杠杆61上方,如图4所示。但是导杆56、57的位置并不限于所示实施例中的情形。导杆可以布置在其它任何位置上,只要向汽车后方拉动牵引带的动作能够使驱动杠杆朝着使主锁定机构52处于释放状态的方向转动。

另外,图5中连接在内导轨32L上的辅助锁定机构53的驱动杠杆65可以布置在与内导轨32L整体形成的支架34L的周围。在所示实施例中,连接件(固定带)连接到支架34的挂钩34c上,用来使座垫35保持在向前翻转的竖直状态,如图10C所示。作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可以将连接件46连接到内导轨32L或固定于支架34L的护罩(未示出)上。此外,接头34b可以布置在接头34a的下面并向汽车前方偏移,只要座垫35向前翻转运动过程中能够使锁定件41产生足够的收缩运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