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提高裂殖壶菌油脂中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的方法

一种提高裂殖壶菌油脂中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裂殖壶菌油脂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选择发酵碳源来降低菌体内的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通量,还可以添加外源调控因子,使菌体内的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通量降低,同时对三羧酸转运体系中的苹果酸酶的活性进行抑制,使裂殖壶菌体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含量大幅下降,促进DHA的大量合成,使最终所获取菌体的油脂中DHA含量最高可达55.3%。发酵碳源为1,2-丙二醇,或者1,2-丙二醇与乙醇及乙酸盐中任一种或二种的混合物,外源调控因子优选为芝麻酚,在发酵培养基灭菌后,进行过滤除菌后添加;芝麻酚的添加量可为0.5-3.0mM/L。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可大幅提高菌体油脂中DHA含量,且易于工业化应用。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9-01

    授权

    授权

  • 2015-04-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P7/64 申请日:201411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4-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发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裂殖壶菌油脂中二十 二碳六烯酸(DHA)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 功能,是人体自身不能大量合成但又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DHA大量存 在于人体视网膜及大脑皮层的神经组织中,有促进脑部及视力发育,提高 智力,改善记忆力和视力的作用;此外,它还能阻止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 积,预防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

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是一种优良的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资 源。目前,利用裂殖壶菌大规模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得到很多科 研院所和单位的关注,并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申请号为 201010000055.4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海洋真菌裂殖壶菌,其中二十二碳 六烯酸甘油三酯占油脂总量的35-40%;申请号为201310571413.0的专利公 开了利用秸秆水解液发酵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方法,最终获得的DHA可 占油脂总重的42.1-45.3%;申请号为201010504635.7的专利公开了外源添 加因子促进微生物合成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方法,该方法指出,向可产DHA 的微生物培养基中添加乙酸、柠檬酸和辛伐他汀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 时,微生物体内的DHA含量可有效得到提高,从初始的35.51%最高可提 高到45.00%。

上述方法对裂殖壶菌发酵产DHA的工艺技术具有一定的提升,但目前 尚未有技术结合裂殖壶菌体内所特有的DHA合成路径来调控其代谢通路, 以期实现裂殖壶菌所产油脂中DHA含量的进一步提升;而且,进一步促进 DHA含量的增加,可有效提升裂殖壶菌所产油脂的品质,也间接降低了发 酵成本,增加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利用裂殖壶菌发酵产DHA油脂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 种提高裂殖壶菌油脂中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的方法,根据裂殖壶菌体内所 特有的DHA合成路径的特点,在裂殖壶菌发酵过程中,通过选择发酵碳源 来降低菌体内的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通量,以提高裂殖壶菌所产油脂中DHA 的含量,提升DHA油脂的品质,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裂殖壶菌油脂中二十二碳 六烯酸含量的方法,该方法选择发酵培养基中的发酵碳源来降低菌体内的 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通量,使裂殖壶菌体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H)含量大幅下降,促进DHA的大量合成;所述发酵碳源为1,2- 丙二醇,1,2-丙二醇与乙醇,1,2-丙二醇与乙酸盐,或1,2-丙二醇、乙醇与 乙酸盐的组合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该方法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外源调控因子, 使菌体内的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通量降低,同时对三羧酸转运体系中的苹果 酸酶的活性进行抑制,使裂殖壶菌体内NADPH含量大幅下降,促进DHA 的大量合成。其中,外源调控因子优选为芝麻酚,在发酵培养基灭菌后, 进行过滤除菌后添加;芝麻酚的添加量可为0.5-3.0mM/L。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选择发酵碳源,使菌体中的磷酸戊糖途径代谢 通量下降,以及进一步同时选择发酵碳源和添加外源调控因子,使菌体内 的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通量降低,同时对三羧酸转运体系中的苹果酸酶(ME) 的活性进行抑制,使裂殖壶菌体内的还原力NADPH含量大幅下降,致使 碳代谢流转向聚酮合酶路径来合成DHA,从而促进DHA的大量合成,大 幅提高裂殖壶菌油脂中DHA的含量,显著提升了DHA油脂的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选择发酵碳源,以及进一步添加外源调控因子等方式,使 菌体内的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通量降低,同时对三羧酸转运体系中的苹果酸 酶的活性进行抑制,使裂殖壶菌体内NADPH含量大幅下降,从而促使脂 肪酸前体性物质-乙酰辅酶A向聚酮合酶途径转化。

本发明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为:

(1)将低温冻存的裂殖壶菌种活化培养成裂殖壶菌种子液;

活化培养所采用的种子培养基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提供的各种组分,其 优选的组分(g/L)为:葡萄糖15.0-30.0,酵母粉4.0-8.0,牛肉膏0-5.0蛋 白胨0-5.0,玉米浆2.0-6.0,MgSO4·7H2O 0.2-1.0,KH2PO4 0.5-2.0,海水 晶10.0-20.0。

(2)将裂殖壶菌种子液按照体积百分比4%-10%(优选8%)接入发酵 培养基进行培养;

发酵培养基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提供的各种组分,只是将其中作为发酵 碳源的葡萄糖替换为1,2-丙二醇,或者为1,2-丙二醇与乙醇和/或乙酸盐的 混合溶液,乙醇需经过滤除菌后加入已灭菌后的发酵培养基中,其中,乙 酸盐优选乙酸钠。

发酵培养基优选的组分(g/L)为:发酵碳源40.0-60.0,酵母抽提物 6.0-15.0,谷氨酸钠0-10.0,MgSO4·7H2O 0.2-1.0,KH2PO4 0.5-2.0,(NH4) 2SO4 0-5.0,NaNO3 1.0-3.0,Na2SO4 5.0-12.0。

当发酵碳源为多种物质混合时,其组份(g/L)为:

1,2-丙二醇与乙酸盐:1,2-丙二醇40-60;乙酸钠0-10;

1,2-丙二醇与乙醇:1,2-丙二醇40-60;乙醇0-10;

1,2-丙二醇、乙醇与乙酸盐:1,2-丙二醇40-60;乙醇0-10;乙酸盐0-10。

为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可以在发酵培养基灭菌后,进行过 滤除菌后添加外源调控因子。

外源调控因子可优选芝麻酚,其添加量为0.5-3.0mM/L。

(3)结束发酵后,收集湿菌体并真空干燥,直至菌体保持恒重,并称 重。

(4)对干燥的菌体进行破壁,加入有机溶剂(如石油醚和正己烷等) 进行萃取,从而得到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油脂,进行甲酯化后的气相检 测分析,可以得到DHA的含量。

步骤(3)、(4)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 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 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 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1)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种子培养基。接入低温冻存的裂 殖壶菌种,在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200rpm条件下培养2天,将低温 冻存的裂殖壶菌种活化成裂殖壶菌种子液;

种子培养基组分(g/L):葡萄糖15.0,酵母粉6.0,牛肉膏3.0,蛋 白胨2.0,玉米浆4.0,MgSO4·7H2O 0.2,KH2PO4 2.0,海水晶15.0。

(2)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发酵培养基,将裂殖壶菌以10% 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26℃恒温培养3天,转速200rpm;

发酵培养基组分(g/L):1,2-丙二醇40.0,酵母抽提物6.0,MgSO4·7H2O  0.6,KH2PO4 0.5,NaNO3 1.0,Na2SO4 5.0;

CK(g/L):葡萄糖40.0,酵母抽提物6.0,MgSO4·7H2O 0.6,KH2PO4  0.5,NaNO3 1.0,Na2SO4 5.0;

每种不同的培养基配制3个平行样,121℃,灭菌25min,冷却备用;

(3)连续培养3天后结束发酵,发酵液进行8000g离心15分钟,并 用单蒸水洗2-3次后,再次离心,收集湿菌体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 度为0.9Mpa,温度为80℃条件下,大约烘10小时,直至菌体保持恒重, 并称重。

(4)对真空干燥的菌体进行机械破壁,称取1g破壁菌粉于试管中, 加入30-60沸程的石油醚进行等体积萃取三次,每次加入石油醚5mL,收 集石油醚萃取液,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于80℃,真空度为0.9Mpa条件 下,除去石油醚,从而得到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油脂,并进行甲酯化后 的气相检测分析。

发酵结果如下所示:

表1 发酵过程中菌体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变化对比

表2 发酵过程中菌体内的NADPH含量变化对比

表3 1,2-丙二醇组和葡萄糖组发酵对比

发酵碳源1,2-丙二醇的应用,致使裂殖壶菌在发酵过程中G6PDH活性 明显下降,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通量下降明显,菌体内NADPH含量下降明 显,致使DHA含量提升明显,从而最终获得的DHA产量也相应的大幅升 高。

实施例2

(1)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种子培养基。接入低温冻存的裂 殖壶菌种,在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200rpm条件下培养2天,将低温 冻存的裂殖壶菌种活化成裂殖壶菌种子液;

种子培养基组分(g/L):葡萄糖25.0,酵母粉8.0,蛋白胨5.0,玉 米浆2.0,MgSO4·7H2O 0.6,KH2PO4 1.5,海水晶10.0。

(2)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发酵培养基,将裂殖壶菌以8% 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26℃恒温培养3天,转速200rpm;

发酵培养基组分(g/L):1,2-丙二醇50.0,酵母抽提物10.0,谷氨酸 钠5.0,MgSO4·7H2O 0.2,KH2PO4 2.0,(NH4)2SO4 3.0,NaNO3 2.0,Na2SO4  8.0;

CK(g/L):葡萄糖50.0,酵母抽提物10.0,谷氨酸钠5.0,MgSO4·7H2O  0.2,KH2PO4 2.0,(NH4)2SO4 3.0,NaNO3 2.0,Na2SO4 8.0;

每种不同的培养基配制3个平行样,121℃,灭菌25min,冷却备用;

(3)连续培养3天后结束发酵,发酵液进行8000g离心15分钟,并 用单蒸水洗2-3次后,再次离心,收集湿菌体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 度为0.9Mpa,温度为80℃条件下,大约烘10小时,直至菌体保持恒重, 并称重。

(4)对真空干燥的菌体进行机械破壁,称取1g破壁菌粉于试管中, 加入30-60沸程的石油醚进行等体积萃取三次,每次加入石油醚5mL,收 集石油醚萃取液,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于80℃,真空度为0.9Mpa条件 下,除去石油醚,从而得到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油脂,并进行甲酯化后 的气相检测分析。

发酵结果如下所示。

表4 1,2-丙二醇组和葡萄糖组发酵对比

由以上结果可知,发酵碳源1,2-丙二醇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油脂中DHA 的含量,从而最终获得的DHA产量增加明显。

实施例3

(1)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种子培养基。接入低温冻存的裂殖 壶菌种,在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200rpm条件下培养2天,将低温冻 存的裂殖壶菌种活化成裂殖壶菌种子液;

种子培养基组分(g/L):葡萄糖30.0,酵母粉4.0,牛肉膏5.0, 玉米浆6.0,MgSO4·7H2O 1.0,KH2PO4 0.5,海水晶20.0。

(2)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发酵培养基,将裂殖壶菌以4% 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26℃恒温培养3天,转速200rpm;

发酵培养基组分(g/L):1,2-丙二醇60.0,酵母抽提物15.0,谷氨酸 钠10.0,MgSO4·7H2O 1.0,KH2PO4 1.5,(NH4)2SO4 5.0,NaNO3 3.0, Na2SO4 12.0;

在发酵培养基灭菌后,进行过滤除菌后添加外源调控因子芝麻酚,其 添加量为0.5mM/L。

CK(g/L):葡萄糖60.0,酵母抽提物15.0,谷氨酸钠10.0,MgSO4·7H2O  1.0,KH2PO4 1.5,(NH4)2SO4 5.0,NaNO3 3.0,Na2SO4 12.0;

每种不同的培养基配制3个平行样,121℃,灭菌25min,冷却备用;

(3)连续培养3天后结束发酵,发酵液进行8000g离心15分钟,并 用单蒸水洗2-3次后,再次离心,收集湿菌体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 度为0.9Mpa,温度为80℃条件下,大约烘10小时,直至菌体保持恒重, 并称重。

(4)对真空干燥的菌体进行机械破壁,称取1g破壁菌粉于试管中, 加入30-60沸程的石油醚进行等体积萃取三次,每次加入石油醚5mL,收 集石油醚萃取液,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于80℃,真空度为0.9Mpa条件 下,除去石油醚,从而得到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油脂,并进行甲酯化后 的气相检测分析。

发酵结果如下所示。

表5 发酵过程中菌体内的G6PDH活性变化对比

表6 发酵过程中菌体内的苹果酸酶(ME)活性变化对比

表7 发酵过程中菌体内的NADPH含量变化对比

表8 1,2-丙二醇+0.5mM/L芝麻酚组和葡萄糖组发酵对比

发酵碳源1,2-丙二醇及外源调控因子芝麻酚的应用,有效抑制了裂殖壶 菌中的磷酸戊糖途径和三羧酸转运体系,致使NADPH含量下降明显,在 不影响裂殖壶菌生物量及油脂含量的基础上,可明显促进DHA含量的提 高,从而DHA含量提升明显。

实施例4

(1)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种子培养基。接入低温冻存的裂 殖壶菌种,在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200rpm条件下培养2天,将低温 冻存的裂殖壶菌种活化成裂殖壶菌种子液;

种子培养基组分(g/L):葡萄糖15.0,酵母粉6.0,牛肉膏3.0,蛋 白胨2.0,玉米浆4.0,MgSO4·7H2O 0.2,KH2PO4 2.0,海水晶15.0。

(2)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发酵培养基,将裂殖壶菌以10% 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26℃恒温培养3天,转速200rpm;

发酵培养基组分(g/L):1,2-丙二醇50.0,乙酸钠10.0,酵母抽提物 6.0,MgSO4·7H2O 0.6,KH2PO4 0.5,NaNO3 1.0,Na2SO4 5.0;

CK(g/L):葡萄糖60.0,酵母抽提物6.0,MgSO4·7H2O 0.6,KH2PO4  0.5,NaNO3 1.0,Na2SO4 5.0;

每种不同的培养基配制3个平行样,121℃,灭菌25min,冷却备用;

(3)连续培养3天后结束发酵,发酵液进行8000g离心15分钟,并 用单蒸水洗2-3次后,再次离心,收集湿菌体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 度为0.9Mpa,温度为80℃条件下,大约烘10小时,直至菌体保持恒重, 并称重。

(4)对真空干燥的菌体进行机械破壁,称取1g破壁菌粉于试管中, 加入30-60沸程的石油醚进行等体积萃取三次,每次加入石油醚5mL,收 集石油醚萃取液,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于80℃,真空度为0.9Mpa条件 下,除去石油醚,从而得到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油脂,并进行甲酯化后 的气相检测分析。

发酵结果如下所示。

表9 1,2-丙二醇+乙酸钠组和葡萄糖组发酵对比

发酵碳源1,2-丙二醇和乙酸钠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油脂中DHA的积累, 致使DHA含量提升明显,DHA产量也相应的大幅升高。

实施例5

(1)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种子培养基。接入低温冻存的裂殖壶 菌种,在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200rpm条件下培养2天,将低温冻存 的裂殖壶菌种活化成裂殖壶菌种子液;

种子培养基组分(g/L):葡萄糖15.0,酵母粉6.0,牛肉膏3.0,蛋 白胨2.0,玉米浆4.0,MgSO4·7H2O 0.2,KH2PO4 2.0,海水晶15.0。

(2)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发酵培养基,将裂殖壶菌以10% 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26℃恒温培养3天,转速200rpm;

发酵培养基组分(g/L):1,2-丙二醇55.0,乙酸钠5.0,酵母抽提物6.0, MgSO4·7H2O 0.6,KH2PO4 0.5,NaNO3 1.0,Na2SO4 5.0;

在发酵培养基灭菌后,进行过滤除菌后添加外源调控因子芝麻酚,其 添加量为1.0mM/L。

CK(g/L):葡萄糖60.0,酵母抽提物6.0,MgSO4·7H2O 0.6,KH2PO4  0.5,NaNO3 1.0,Na2SO4 5.0;

每种不同的培养基配制3个平行样,121℃,灭菌25min,冷却备用;

(3)连续培养3天后结束发酵,发酵液进行8000g离心15分钟,并 用单蒸水洗2-3次后,再次离心,收集湿菌体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 度为0.9Mpa,温度为80℃条件下,大约烘10小时,直至菌体保持恒重, 并称重。

(4)对真空干燥的菌体进行机械破壁,称取1g破壁菌粉于试管中, 加入30-60沸程的石油醚进行等体积萃取三次,每次加入石油醚5mL,收 集石油醚萃取液,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于80℃,真空度为0.9Mpa条件 下,除去石油醚,从而得到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油脂,并进行甲酯化后 的气相检测分析。

发酵结果如下所示。

表10 1,2-丙二醇+乙酸钠+1.0mM/L芝麻酚添加组和葡萄糖组发酵对比

结果表明,发酵碳源1,2-丙二醇和乙酸钠,及芝麻酚的应用,明显提高 了DHA的含量,最终获取的DHA产量也增加明显。

实施例6

(1)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种子培养基。接入低温冻存的裂 殖壶菌种,在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200rpm条件下培养2天,将低温 冻存的裂殖壶菌种活化成裂殖壶菌种子液;

种子培养基组分(g/L):葡萄糖25.0,酵母粉8.0,蛋白胨5.0,玉 米浆2.0,MgSO4·7H2O 0.6,KH2PO4 1.5,海水晶10.0。

(2)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发酵培养基,将裂殖壶菌以8% 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26℃恒温培养3天,转速200rpm;

发酵培养基组分(g/L):1,2-丙二醇50.0,乙醇10.0,酵母抽提物10.0, 谷氨酸钠5.0,MgSO4·7H2O 0.2,KH2PO4 2.0,(NH4)2SO4 3.0,NaNO3 2.0, Na2SO4 8.0;

CK(g/L):葡萄糖60.0,酵母抽提物10.0,谷氨酸钠5.0,MgSO4·7H2O  0.2,KH2PO4 2.0,(NH4)2SO4 3.0,NaNO3 2.0,Na2SO4 8.0;

每种不同的培养基配制3个平行样,121℃,灭菌25min,冷却备用;

(3)连续培养3天后结束发酵,发酵液进行8000g离心15分钟,并 用单蒸水洗2-3次后,再次离心,收集湿菌体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 度为0.9Mpa,温度为80℃条件下,大约烘10小时,直至菌体保持恒重, 并称重。

(4)对真空干燥的菌体进行机械破壁,称取1g破壁菌粉于试管中, 加入30-60沸程的石油醚进行等体积萃取三次,每次加入石油醚5mL,收 集石油醚萃取液,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于80℃,真空度为0.9Mpa条件 下,除去石油醚,从而得到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油脂,并进行甲酯化后 的气相检测分析。

发酵结果如下所示。

表11 1,2-丙二醇+乙醇组和葡萄糖组发酵对比

由以上结果可知,发酵碳源1,2-丙二醇和乙醇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油脂 中DHA的含量,最终发酵获得的DHA产量增加明显。

实施例7

(1)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种子培养基。接入低温冻存的裂殖 壶菌种,在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200rpm条件下培养2天,将低温冻 存的裂殖壶菌种活化成裂殖壶菌种子液;

种子培养基组分(g/L):葡萄糖25.0,酵母粉8.0,蛋白胨5.0,玉 米浆2.0,MgSO4·7H2O 0.6,KH2PO4 1.5,海水晶10.0。

(2)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发酵培养基,将裂殖壶菌以8% 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26℃恒温培养3天,转速200rpm;

发酵培养基组分(g/L):1,2-丙二醇55.0,乙醇5.0,酵母抽提物10.0, 谷氨酸钠5.0,MgSO4·7H2O 0.2,KH2PO4 2.0,(NH4)2SO4 3.0,NaNO3 2.0, Na2SO4 8.0;

在发酵培养基灭菌后,进行过滤除菌后添加外源调控因子芝麻酚,其 添加量为2.0mM/L。

CK(g/L):葡萄糖60.0,酵母抽提物10.0,谷氨酸钠5.0,MgSO4·7H2O  0.2,KH2PO4 2.0,(NH4)2SO4 3.0,NaNO3 2.0,Na2SO4 8.0;

每种不同的培养基配制3个平行样,121℃,灭菌25min,冷却备用;

(3)连续培养3天后结束发酵,发酵液进行8000g离心15分钟,并 用单蒸水洗2-3次后,再次离心,收集湿菌体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 度为0.9Mpa,温度为80℃条件下,大约烘10小时,直至菌体保持恒重, 并称重。

(4)对真空干燥的菌体进行机械破壁,称取1g破壁菌粉于试管中, 加入30-60沸程的石油醚进行等体积萃取三次,每次加入石油醚5mL,收 集石油醚萃取液,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于80℃,真空度为0.9Mpa条件 下,除去石油醚,从而得到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油脂,并进行甲酯化后 的气相检测分析。

发酵结果如下所示。

表12 1,2-丙二醇+乙醇+2.0mM/L芝麻酚组和葡萄糖组发酵对比

由以上结果可知,发酵碳源1,2-丙二醇和乙醇,及调控因子芝麻酚的应 用,可有效提高油脂中DHA的含量,使最终获得的DHA产量增加明显。

实施例8

(1)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种子培养基。接入低温冻存的裂殖 壶菌种,在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200rpm条件下培养2天,将低温冻 存的裂殖壶菌种活化成裂殖壶菌种子液;

种子培养基组分(g/L):葡萄糖30.0,酵母粉4.0,牛肉膏5.0,玉 米浆6.0,MgSO4·7H2O 1.0,KH2PO4 0.5,海水晶20.0。

(2)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发酵培养基,将裂殖壶菌以4% 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26℃恒温培养3天,转速200rpm;

发酵培养基组分(g/L):1,2-丙二醇40.0,乙酸钠10.0,乙醇10.0, 酵母抽提物15.0,谷氨酸钠10.0,MgSO4·7H2O 1.0,KH2PO4 1.5,(NH4) 2SO4 5.0,NaNO3 3.0,Na2SO4 12.0;

在发酵培养基灭菌后,进行过滤除菌后添加外源调控因子芝麻酚,其 添加量为3.0mM/L。

CK(g/L):葡萄糖60.0,酵母抽提物15.0,谷氨酸钠10.0,MgSO4·7H2O  1.0,KH2PO4 1.5,(NH4)2SO4 5.0,NaNO3 3.0,Na2SO4 12.0;

每种不同的培养基配制3个平行样,121℃,灭菌25min,冷却备用;

(3)连续培养3天后结束发酵,发酵液进行8000g离心15分钟,并 用单蒸水洗2-3次后,再次离心,收集湿菌体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 度为0.9Mpa,温度为80℃条件下,大约烘10小时,直至菌体保持恒重, 并称重。

(4)对真空干燥的菌体进行机械破壁,称取1g破壁菌粉于试管中, 加入30-60沸程的石油醚进行等体积萃取三次,每次加入石油醚5mL,收 集石油醚萃取液,并置于真空干燥箱内,于80℃,真空度为0.9Mpa条件 下,除去石油醚,从而得到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油脂,并进行甲酯化后 的气相检测分析。

发酵结果如下所示。

表13 1,2-丙二醇+乙酸钠+乙醇+3.0mM/L芝麻酚组和葡萄糖组发酵对比

发酵碳源1,2-丙二醇,乙酸钠和乙醇的应用,及外源调控因子芝麻酚的 添加,有效抑制了裂殖壶菌中的磷酸戊糖途径和三羧酸转运体系,致使裂 殖壶菌油脂中DHA含量增加明显,从而发酵获得的DHA产量提升明显。

本发明方法适用于各种裂殖壶菌,如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S056, 于2013年9月29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编号为 CCTCC M 2013459,等等。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本发明不应该局限于该实施 例所公开的内容。所以凡是不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下完成的等效或修 改,都落入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