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公告号CN10441354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公开/公告日2015-03-18
原文格式PDF
申请/专利权人 豪尼机械制造股份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10454448.0
申请日2014-09-09
分类号A24C5/20;B65B41/12;B65B19/22;
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晔
地址 德国汉堡
入库时间 2023-12-17 02:55:12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2023-03-10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A24C 5/20 专利号:ZL2014104544480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虹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变更后:柯尔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德国汉堡 变更后:德国汉堡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2018-09-04
授权
授权
2016-11-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24C5/20 申请日:201409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16-08-31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A24C5/2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0909
著录事项变更
2015-03-18
公开
公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用于两个或者多个用于制造至少两个平行的、由烟草加工业的产品构成的条的包覆材料幅面的撑开装置以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7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拥有撑开装置的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用于制造烟草加工业的产品的机器中,借助于包覆材料幅面来比如不仅固定条状的过滤材料而且固定由松散的烟草纤维构成的条。为了提高生产速度,已经经受验证的是,至少在条形成单元中分两个或者多根平行地伸展的条来制造所述产品,如果不应该使用昂贵的、经过预切割的包覆材料。为了制造对此来说必需的、平行地输入的包覆材料幅面,首先使一个多倍的尤其双倍的宽度的包覆材料幅面从卷筒上退卷,并且借助于切割装置在连续的切割过程中将其切割为两个或者多个彼此平行地定向的包覆材料幅面。所述切割装置通过拉紧-切割辊标准组件来构成,在所述拉紧-切割辊标准组件中将多倍宽的包覆材料幅面切割为两个或者多个同样宽度的包覆材料幅面。随后借助于撑开装置使所述平行的包覆材料幅面彼此平行地偏移,使得其随后相对于彼此平行地并且以一定间距伸展。这一点之所以尤其是必需的,是因为所述条随后也在所述条成形单元中相对于彼此以一定间距并且平行地伸展。
由文献EP 1 186 247 B1公开了一种这样的撑开装置,该撑开装置包括在数量方面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数量相对应的转向辊分组,所述转向辊分组相应地如此被一个包覆材料幅面穿过,使得该包覆材料幅面在进入时在第一转向辊的下侧面上并且而后在第二转向辊的上侧面上转向。相对于所述已转向的包覆材料幅面倾斜地设置了所述转向辊,使得所述包覆材料幅面在转向过程中平行地朝侧面偏移。在穿过之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撑开间距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改变:在高度方面来调节所述第二转向辊。
由文献EP 0 309 818 B1公开了一种具有类似的结构型式的撑开装置,其中所述转向辊分组分别包括两个转向辊,所述转向辊分别成对地布置在一个共同的支撑架上。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撑开间距在这种技术方案中通过以下方式来改变:使所述支撑架与所述转向辊一起围绕着一个平行于入口方向穿过所述第一转向辊的中心延伸的旋转轴线偏转。
对于这两种技术方案来说,所述转向辊自由悬臂式地在一侧得到了支承,从而可以将所述包覆材料幅面从所述转向辊的自由的端部的一侧穿入到所述转向辊分组中。所述被包覆材料幅面穿过的转向辊分组的转向辊在此如此相对于彼此来布置,使得所述转向辊的自由的端部朝向彼此并且相对于彼此具有一定的间距。由此可以将两个包覆材料幅面在所述转向辊之间穿入到所述转向辊分组中。这些技术方案的缺点在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穿入过程以操纵人员的特殊的技巧为前提并且十分耗时。
发明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撑开装置以及一种具有撑开装置的设备,其中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穿入过程可以更为容易地操纵。
为了解决所述任务,提供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撑开装置以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7的特征的设备。本发明的其它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从从属权利要求、附图和所属的说明书中获知。
按照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任务,建议一种用于两个或者多个用于制造至少两个平行的由烟草加工业的产品构成的条的包覆材料幅面的撑开装置,该撑开装置具有以下特征:
-在数量方面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数量相对应的转向辊分组,所述转向辊分组分别具有单个的转向辊,在所述转向辊上分别使一个包覆材料幅面在不同的侧面上转向,其中
-如此斜置所述转向辊,使得在其上面转向的包覆材料幅面关于输送方向以在侧面平行地偏移的方式从所述转向辊分组中退出来,其中本发明的核心在于,所述转向辊分组以沿着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输送方向相对于彼此偏移的方式来布置。
通过沿着输送方向偏移地布置所述转向辊分组这种方式,可以显著地简化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穿入过程,因为所述入口显著地得到了简化。将所述包覆材料幅面关于所述输送方向偏移地导入到所述转向辊分组中,并且使其在所述转向辊分组中朝侧面平行地偏移。在此,所述包覆材料幅面从所述第一包覆材料幅面进入到所述第一转向辊分组中的位置处开始直至所述最后一个包覆材料幅面从所述转向辊分组中退出来的位置经过了相同的距离,从而没有将应力加入到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引导段(Vorlauf)中。此外,可以比在传统的、具有对置地布置的转向辊分组的撑开装置中可能做到的情况更为个性化地设计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侧向的平行的偏移。在极端情况中,甚至可以设想,使所述包覆材料幅面偏移到彼此上面,使得其随后至少部分地在边缘区段中彼此搭接。
此外建议,阶地状地相互重叠布置所述转向辊分组。通过所建议的布置方式,可以特别容易地并且操纵友好地接近所述转向辊分组,用于从侧面来穿入所述包裹带。所述穿入过程在此特别容易,如果所述转向辊以在单侧自由悬臂式的方式得到了支承,使得所述用于包裹带的导引轨迹在侧面是敞开的。
此外建议,相应一个转向辊分组的转向辊具有相同的直径并且彼此间具有相同的相对角度。一个转向辊分组的第一和第二转向辊因此具有相同的直径,并且相应地如此相对于绕上的包覆材料幅面定向,使得所述各个转向辊分组的转向辊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相对角度,也就是说不同的转向辊分组的、相应的第一转向辊与相应的第二转向辊之间的相对角度分别相同。所述相对角度在此是一个转向辊分组的转向辊的纵轴线或者旋转轴线之间的、在沿着输送方向的投影中的角差,所述角差是引起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侧向的偏移的原因,因而作为结果这种偏差对于各个转向辊分组来说同样是相同的。所建议的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在入口区段与出口区段之间的转向以及其在这过程中由于所述相对角度引起的角度变化在所述不同的转向辊分组的转向辊上是相同的。此外,所述转向在此取决于所述转向辊的直径,所述转向由于所述相同的直径而同样是相同的。
此外建议,相应的转向辊分组中的转向辊之间的间距对于不同的转向辊分组来说是相同的。
由此,由所述包覆材料幅面在从所述转向辊分组中穿过时所经过的距离是相同的,因而通过所述撑开装置没有将附加的应力加入到所述包覆材料幅面中,并且更确切地说既没有加入到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引导段中也没有加入其随动段(Nachlauf)中。
在理想情况中,所述转向辊分组相同地并且镜像对称地构成或者定向,使得所述包覆材料幅面侧向偏移相同的距离。
此外建议,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朝向转向辊分组的输入方向及其离开所述转向辊分组的输出方向彼此平行地定向。通过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沿着输入方向及输出方向的平行的定向,可以进一步使所述包覆材料幅面运行变得均匀,方法是:通过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平行的走向进一步降低了在所述包覆材料幅面中出现应力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特别精确地控制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走向,这一点尤其对于对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边缘位置的控制来说是有利的。
一种特别精确的控制方式在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所述转向辊分组能够分别围绕着一个穿过所述贴靠在第一转向辊上的包覆材料幅面延伸的摆动轴线偏转。通过所建议的技术方案,可以将可能的、通过所述转向辊分组的偏转运动加入到所述包覆材料幅面中的应力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且在理想情况中甚至可以将其完全降低到零。
在理想情况中,所述摆动轴线刚好处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纵向中心线中,使得所述包覆材料幅面在调节所述转向辊分组时在所述中心线的侧面相应地以相同的角度为幅度并且以相同的宽度偏转。
此外建议,所述转向辊分组能够分别借助于通过多活节机构形成的调节装置来调节。通过所述多活节机构,可以使整个转向辊分组特别容易地围绕着所述虚拟的、布置在所述包覆材料幅面中的摆动轴线偏转,其中由此此外可以特别容易地将线性的驱动装置的调节运动转化为偏转运动。这一点可以特别容易地得到实现,方法是:所述传递调节运动的多活节机构具有一个定义所述摆动轴线的强制导引机构。所述强制导引机构通过不同的活节来构成,所述不同的活节通过其相对于彼此的间距来预先给定在偏转运动的过程中的运动过程。
在此,所述传递调节运动的多活节机构优选用两个第一耦合杆来支承在两个位置固定的摆动轴承中,其中优选如此布置所述位置固定的摆动轴承,使得其摆动轴线处于一条直线上,该直线穿过所述贴靠在第一转向辊上的包覆材料幅面延伸。
此外,所述第一耦合杆优选通过至少两个第二耦合杆彼此耦合,在所述第二耦合杆的端部上支承板能够摆动地支承在相应的摆动轴承中,其中所述转向辊布置在所述支承板上。
此外建议,所述第二耦合杆相对于所述第一耦合杆相应地支承在摆动轴承中,并且至少所述离位置固定的摆动轴承最近的摆动轴承如此布置在所述第一耦合杆和第二耦合杆之间,使得其垂直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输送方向相对于所述位置固定的摆动轴承具有一定的间距,该间距相当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摆动轴线与所述处于支承板与第二耦合杆之一之间的最近的摆动轴承之间的、垂直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输送方向的间距。
此外建议,所述摆动轴线与所述处于支承板与第二耦合杆之一之间的最近的摆动轴承之间的、垂直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输送方向的间距相当于所述固定的摆动轴承与所述处于耦合杆之间的最近的摆动轴承之间的间距和所述摆动轴线与所述处于支承板与第二耦合杆之一之间的最近的摆动轴承之间的、沿着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输送方向的间距。
此外建议,所述第二耦合杆相对于所述第一耦合杆相应地支承在摆动轴承中,并且所述第二耦合杆的摆动轴承之间的间距相当于所述位置固定的摆动轴承之间的间距。
此外建议,所述第二耦合杆相对于所述第一耦合杆相应地支承在摆动轴承中,并且所述离包覆材料幅面的摆动轴线最近的位置固定的摆动轴承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摆动轴线之间的间距相当于所述处于支承板与第二耦合杆中的一个离所述摆动轴线最近的耦合杆之间的摆动轴承与所述处于第一耦合杆和第二耦合杆中的一个离所述位置固定地布置的摆动轴承最近地布置的耦合杆之间的摆动轴承的间距。
通过所述摆动轴承的所建议的布置方式和所述摆动轴承的间距的尺寸设计,能够使所述包覆材料幅面围绕着在所述包覆材料幅面中伸展的摆动轴线偏转,由此能够以在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引导段与随动段中的很小的应力实现对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边缘位置的非常精确的调节。尤其由此可以防止:所述包覆材料幅面在偏转过程中朝侧面如此在所述转向辊上滑动,以至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摆动轴线在所述包覆材料幅面之外伸展。
此外建议,所述转向辊分组能够借助于耦接到所述第二耦合杆上的驱动装置来调节。所建议的技术方案就此而言是有利的,因为所述驱动装置由此可以相对于所述转向辊分组以一定的间距来布置并且得到固定,而这对调节精度来说没有坏处,因为所述第二耦合杆直接连接到所述支承板上,在所述支承板上保持了所述转向辊。
此外,为了解决所述任务,建议一种具有按权利要求16所述的撑开装置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具有一隔板,所述撑开装置穿过所述隔板来延伸,并且所述转向辊分组布置在所述隔板的操作者侧上,并且所述驱动装置布置在所述隔板的驱动侧上。通过所建议的隔板以及所述转向辊分组的布置,比如可以在穿入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过程中防止操作者意外地对所述驱动装置以及所属的用于传递驱动运动的传动机构进行干预。此外,可以保护所述驱动装置、所述传动机构和所述多活节机构的相应的部件,以防止受到来自操作者侧的外部的机械的影响。对于操作者来说,由此有意识地仅仅为了穿入所述包覆材料幅面才可以接近所述转向辊分组。
此外建议,所述隔板具有空隙,并且所述多活节机构用所述第二耦合杆穿过所述隔板的空隙,并且所述多活节机构的第一耦合杆布置在所述驱动侧上,并且所述多活节机构的支承板布置在所述隔板的操作者侧上。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解释。其中附图示出:
图1是按本发明构成的撑开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按本发明构成的撑开装置的、从上面看的视图;
图3是用于对转向辊分组进行调节的多活节机构的不同的视图;
图4是所述多活节机构的摆动轴承的间距;
图5是按本发明的、具有撑开装置和隔板的设备的第一视图;并且
图6是按本发明的、具有撑开装置和隔板的设备的第二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可以示意性地从侧面看出按本发明的撑开装置。将多倍的、在这种情况下双倍的宽度的包覆材料幅面1从未示出的卷筒上输送给所述撑开装置,并且在拉紧-切割辊分组10中将所述包覆材料幅面1切割为两个平行的、单一宽度的包覆材料幅面2和3。接着将所述在切割之后直接在侧面彼此贴靠的包覆材料幅面2和3输送给两个沿着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输送方向相对于彼此偏移地布置的转向辊分组4和5。将在图示中处于前面的包覆材料幅面2首先导入到所述第一转向辊分组4中,并且在所述第一转向辊6的上侧面上向下输送给所述第二转向辊8的下侧面并且随后又将其从所述第二转向辊8的下侧面上输出。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输入方向I和III以及所述输出方向II和IV在此不仅在图1的图示的垂直平面中而且也在图2的图示的水平平面中彼此平行地定向。
仅仅在经过一段距离之后、因而沿着输送方向偏移地在具有同样两个转向辊7和9的转向辊分组5中使所述后面的第二包覆材料幅面3转向。所述第二转向辊分组5的两个转向辊7和9以及所述第一转向辊分组4的两个转向辊6和8相对于彼此以相同的间距定向,并且具有相同的直径。此外,所述第一转向辊6和7和所述第二转向辊8和9相对于彼此分别以相同的相对角度来定向,使得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在穿过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时经过相同的距离,并且在所述转向辊分组进行镜像对称的定向时平行地朝侧面偏移了相同的距离。在此,使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在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中分别转向两次,并且在此由于所述转向辊6、7、8和9的倾斜位置而朝相反的方向偏转。由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围绕着其纵轴线进行相反的偏转,这些包覆材料幅面因而平行地朝侧面相对于彼此偏移,使得其在经过所述第二转向辊8和9之后相对于彼此平行地并且以一定的间距伸展,也就是说被撑开。
在此如此选择所述转向辊6、7、8和9的、相对于包覆材料幅面的角度,以便所述包覆材料幅面分别向外偏移大致相同的量,使得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间距随后相当于所述侧向的偏移运动的总和,并且在理想情况下在进行对称的偏移运动时相当于包覆材料幅面2或3的双倍的偏移运动。在此,所述第一转向辊6和7及所述第二转向辊8和9的角度成对地相对于彼此镜像对称地定向,从而在所述撑开位置的初始位置中产生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向外的也就是说垂直于输送方向的、相同的偏移。在从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中退出来之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从对所述边缘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装置11的旁边经过,并且随后通过穿入装置12被导入到未示出的条成形单元中,在所述条成形单元中比如将由松散的烟草纤维构成的条放到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上。
在图2中可以在从上方看的视图中看出图1的撑开装置。所述多倍宽的包覆材料幅面1在所述拉紧-切割辊分组10中被切割为两个平行的、单一宽的包覆材料幅面2和3。在切割之后,在图示中斜着朝观察者的方向输送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
首先将所述在图示中处于下面的包覆材料幅面2导入到所述第一转向辊分组4中,并且在所述第一转向辊6的上侧面上使其朝所述第二转向辊8的下侧面转向。使所述上面的包覆材料幅面3沿着输送方向偏移,也就是说在经过较小的距离之后使其在所述第二转向辊分组5的第一转向辊7上转向,并且更确切地说使其又在所述第一转向辊7的上侧面上朝所述第二转向辊9的下侧面转向。在此,所述第一转向辊6和7的、相对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输入方向I和III的角度A和所述第二转向辊8和9的、相对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输出方向II和IV的角度B分别相同,使得所述输入方向和输出方向I、II、III和IV在从上方看的视图中彼此平行地伸展。此外,因为使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在所述转向辊6、7、8和9的圆周上以相同的圆周角为幅度进行转向,所以此外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也沿着所述输入方向I和III及所述输出方向II和IV在图1的侧视图中彼此平行地定向。
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关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输送方向相对于彼此偏移地布置,使得其由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斜着从下往上定向的走向而阶地状地相互重叠布置。因为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相对于彼此偏移地布置,所以可以非常容易地在侧面导入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因为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现在可以从所述侧面来接近。在此尤其通过阶地状的布置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这种方式来实现所述得到改进的可接近性,因为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由此在侧面不再彼此覆盖。所述阶地状的布置方式在这里通过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的、在所述第一转向辊分组4的第一转向辊6上沿着圆周方向的较大程度的转向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包覆材料幅面3在进入到所述第二转向辊分组4中之前所经过的距离的相应的尺寸设计来实现。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中的转向辊6、7、8和9分别在一侧自由悬臂式地得到了支承,因而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在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中的导引轨迹在侧面是敞开的,并且可以非常容易地在侧面插入所述包覆材料幅面4和5。
只要所述传感器装置11检测到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实际定向的、偏离额定定向的、处于预先给定的公差范围之外的偏差,那么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定向就可以借助于调节装置通过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的偏转来个性地化地得到校正。所述调节装置通过一多活节机构来构成,所述多活节机构可以在图3中从不同的视图中看出。所述多活节机构包括多根耦合杆14、15、16、17和29,所述耦合杆在活节23、24、25和26中以能够偏转运动的方式彼此相连接。此外,所述多活节机构用所述耦合杆14、15和29的端部在所述摆动轴承27和28中被固定在一个固定在机器上的支架18上。所述转向辊6和8在一侧自由悬臂式地支承在一支承板20上,该支承板本身以能够偏转运动的方式被保持在所述耦合杆16和17的自由的端部上。此外,设置了一种线性的驱动装置19,该线性的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支承板20的、更加远离第一转向辊6的端部上。如此设计所述多活节机构并且该多活节机构尤其如此具有强制导引机构,从而将所述驱动装置19的线性的驱动运动转化为所述整个多活节机构的、具有与第一转向辊6的表面相切的摆动轴线C的偏转运动。由此可以改变所述转向辊6和8的、相对于在其上面转向的包覆材料幅面2的角度,其中所述摆动轴线C在理想情况中处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中,优选处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的中间纵轴线中,从而尽管所述第一转向辊6的偏转在引导段(Vorlauf)中也没有将应力加入到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中并且也没有将应力加入到所述多倍宽的包覆材料幅面1中。为了所述摆动轴线C与所述转向辊6的表面相切,重要的是,所述摆动轴承27和28的中心在所述固定在机器上的支架18上布置在与所述转向辊6的表面相切的连接直线上。只要使第一转向辊分组4偏转,那么所述摆动轴承27和28的中心的连接直线就在偏转之后不是相切地穿过所述转向辊6的表面延伸,而是取而代之几乎穿过所述摆动轴线C延伸。此外,所述摆动轴承27和28必须如此布置在所述支架18上,使得所述摆动轴承27和28的中心的、离开所述摆动轴承23和25的中心的、在朝所述连接直线的方向的投影中的间距D相当于所述摆动轴承22的中心与所述摆动轴线C之间的、朝所述连接直线的方向的间距。
通过所描述的调节装置,除了为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不同的宽度改变所述撑开间距之外,也可以实现对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边缘长度的调节。
在此对于所述边缘调节来说,重要的是,可以彼此独立地使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偏转,而对于所述撑开间距的纯粹的变化来说也可以设想一个共同的调节装置。
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输入方向I和III可以在图2中从上面通过虚线来看出,所述虚线在这种情况下同时是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中心线。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中心线彼此平行,并且相对于彼此具有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或3的单一的宽度相对应的间距。在从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中穿过时,使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在侧面向外偏移,使得其随后以较大的间距相对于彼此平行地定向,这一点可以通过所述输出方向II和IV的虚线来看出。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具有转向辊6和8或者7和9,所述转向辊彼此间具有相同的间距、具有相同的直径并且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相对角度。由此,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在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中经过相同的距离,并且在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进行相同的镜像对称的定向时除了沿着输送方向的偏移相同的距离之外也对称地向外偏移。
在图4中详细地示出了所述摆动轴承27、28、21、22、23、24、25和26的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的摆动轴线C的必需的间距,必须遵守所述间距,以便所述强制导引机构在进行线性的调节运动时引起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的围绕着摆动轴线C的偏转。在此,接下来在所述未偏转的转向辊分组的位置中对所述间距进行描述,也就是说所述耦合杆14和15或者16和17成对地彼此平行地定向,并且所述第一耦合杆14、15垂直于所述第二耦合杆16、17来定向。接下来所描述的间距相应地涉及所述摆动轴承27、28、21、22、23、24、25和26的偏转中心或者摆动轴线,所述偏转中心或者摆动轴线在进行轴颈支承(Zapfenlagerung)时相当于所述轴颈的中轴线。如果应该实现另一种偏转支承,那么取而代之所述间距必须涉及所述摆动轴承的偏转中心。为了使对于本发明的理解变得简单,仅仅将所述间距通用地定义为所述摆动轴承27、28、21、22、23、24、25和26的间距,其中原来就是指相应的摆动轴线。
已经在图3中所描述的间距D应该大致相当于有待偏转的包覆材料幅面2或3的宽度。此外,所述摆动轴承22、23和25的中心的、沿着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输送方向的间距E应该大致相当于所述间距D。对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30mm的示范性的宽度来说,所述间距D和E由此大约为30mm。所述摆动轴承21、24、26的中心的、相对于所述摆动轴承22、23和25的中心的间距F应该比所述间距E大得多,尤其所述间距F应该设计为所述间距E的4到10倍大小。所述在摆动轴承21和24的中心之间的以及在所述摆动轴承27的中心与所述摆动轴线C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输送方向的投影中的间距G应该相同,并且大致相当于所述间距D的1.5倍。此外,所述在摆动轴承23与25的中心之间的间距H应该与同样被标识为H的、在所述摆动轴承27与28的中心之间的间距相同,此外所述最后提到的间距应该大约为所述间距D的2倍。
为了使整个系统不超出限定(überbestimmt),所述摆动轴承23、24、25或26其中之一可以取消,其中所述摆动轴承26的取消可能尤其合适。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系统的有意识的超出限定也可以将附加的稳定性和刚性加入到所述多活节机构中。因为所述调节运动更容易由较小的调节角度来确定,所以提高了的刚性对于所述调节运动来说并非不利。
通过所建议的技术方案可以保证,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的摆动轴线C在所述转向辊分组4偏转的过程中留在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中并且不会从这个包覆材料幅面2中移出来。在此,所述转向辊6可以随着所贴靠的包覆材料幅面2以及布置在其中的摆动轴线C稍许沿着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的方向或者反向于其输送方向运动。此外,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中的摆动轴线C也可以稍许朝侧面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的纵向中轴线中偏移出来。重要的仅仅是,所述摆动轴线C留在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中,以便将应力仅仅以能够忽略的数量级加入到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的引导段及随动段中。通过所述应力的避免,可以大为精确地调节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的边缘位置,并且包覆材料幅面的运行非常平稳并且受到控制。
在此,对于所述多活节机构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是,所述间距D相同并且所述间距E相同,以便所述调节运动的摆动轴线C大致在所述贴靠在第一转向辊6和7上的包覆材料幅面2或者3中伸展。所述调节运动的半径在此相当于所述摆动轴承25与28之间的或者所述摆动轴承23与27之间的间距,所述间距则相当于所述摆动轴线C与所述摆动轴承22之间的间距。由此将所述摆动轴线C至少显著地比用在现有技术中所知道的技术方案所能做到的情况更为紧密地放到所述贴靠在第一转向辊6或7上的包覆材料幅面2或者3上。
通过所描述的多活节机构,可以显著地更加精确地调节并且显著地更加平稳地设计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运行。所描述的多活节机构在不取决于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的偏移的布置或者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的阶地状的布置的情况下、由于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中的应力的降低而代表着所述包覆材料幅面运行的以及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或3的边缘调节的、一种显著的改进方案,并且由此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发明构思。
在图5和图6中可以看出一种进一步得到改进的撑开装置,该撑开装置具有一个已经得到描述的相同的多活节机构和两个转向辊分组4和5。所述进一步得到改进的技术方案与图3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驱动装置19在这里通过两台能够彼此独立地操控的伺服电机来构成,所述伺服电机分别通过偏心传动机构30与所述为转向辊分组4和5分配的多活节机构的耦合杆16相连接。在此,为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中的每个转向辊分组分配了一个自身的按本发明构成的多活节机构,从而可以在彼此分开的情况下分别通过自身的耦合杆16来调节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在图5的图示中处于右边的并且在图6的图示中处于后面的转向辊分组5明显地具有一个自身的并且相同的多活节机构,该多活节机构为简明起见没有附图标记。
此外,设有具有一个或者多个空隙34的隔板31,该隔板将操作者侧32与驱动侧32分开。所述撑开装置以所述耦合杆16和17穿过所述空隙34,使得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布置在所述隔板31的操作者侧32上,而所述伺服电机、所述偏心传动机构30、所述耦合杆14和15以及所述具有未从所述空隙34中穿过的区段的耦合杆16和17则布置在所述设备的驱动侧33上。由此,可以自检地(eigensicher)防止操作者在无意之中对所述处于驱动侧33上的多活节机构和伺服电机进行干预。此外,可以防止布置在所述驱动侧33上的构件受到来自操作者侧32的机械的影响。为此,特别有利的是,所述伺服电机通过所述偏心传动机构30连接到所述耦合杆16的端部上,所述耦合杆16将所述驱动运动穿过所述隔板31的空隙34来传递到所述布置在操作者侧上的支承板20或者所述被保持在其上面的转向辊6、7、8或9上。所述伺服电机由此可以相对于所述布置在操作者侧32上的支承板20和所述转向辊6、7、8和9以一定的间距布置在所述驱动侧33上。
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沿着所述包覆材料幅面2和3的输送方向同样相对于彼此偏移地布置,其中所述转向辊分组4和5在这里不是阶地状地布置,而取而代之以所述支承板20的大致垂直的定向以一定的间距并排布置。
机译: 用于两个或更多个包装材料网的扩展装置,用于生产至少两个平行的烟草制品产品以及具有所述扩展装置的机器
机译: 用于两个或更多个包装材料网的扩展装置,用于生产至少两个平行的烟草制品产品以及具有所述扩展装置的机器
机译: 用于两个或更多个包装材料网的扩展装置,用于生产至少两个平行的烟草制品产品以及具有所述扩展装置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