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衍射器件阵列的二维仿射变换全光实现方法

基于衍射器件阵列的二维仿射变换全光实现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衍射器件阵列的二维仿射变换全光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该第一空间光调制器加载输入图像;通过基于衍射器件阵列的仿射线性变换模块进行二维仿射变换,然后通过透过率控制模块实现振幅调节。其显著效果是:能够用全光的方式完成输入与输出的映射,进而实现图像的二维仿射线性变换,具有响应速度快、可大规模集成的优点,通过增设透过率控制模块,能够在保证输出面上有用信号幅度不变化的条件下,抑制来自其它通道的干扰。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67639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重庆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310697751.9

  • 申请日2013-12-18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余锦曦

  • 地址 400044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0:40:3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4-20

    授权

    授权

  • 2014-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2F1/29 申请日:201312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3-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光交换思想进行图像处理的技术,具体地 讲,是一种基于衍射器件阵列的二维仿射变换全光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图像的分辨率要求越来越 高,市面上的数码相机的像素已达到1000万以上。如果利用计算机 分形迭代系统(IFS)实现图像数据压缩,其编解码的运算量是非常 惊人的。就拿一幅1000×1000像素的图像解码为例,若要达到1个 像素的分辨率,采用普通的计算方法大约需要1010年,这是分形图像 数据压缩至今仍无法实现实时处理的主要瓶颈所在。

如果采用闭环全光系统进行分形迭代函数计算,其速度等价于光 在该闭环系统中的传播速度,一次循环时间为纳秒数量级,可望满足 实时性的要求。然而,迭代函数系统通常由两个基本部分构成,一个 是仿射线性变换,另一个是迭代(反馈)。如果将输入图像的每个像 元(像素)看着光交换矩阵的一根光纤输入,将输出图像的每个像元 与光交换矩阵中的输出光纤对应,利用光交换的思想,与输入矩阵中 的任一像元对应的光信号都可采用光交换的方法映射到输出中的任 意一个像元,从而可以实现输入图像的任意仿射变换。然而,传统的 光交换是先进行光-电转换,交换后再进行电-光转换,不仅耗时长, 而且带宽存在瓶颈,难以大规模实现。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实现全光交换的一些方案,典型方法有 基于光波导的光交换、基于MEMS/(MOEMS)技术的光交换、基于微透 镜阵列的光交换以及基于衍射的SLM光交换等。

例如,利用空间光调制器实现板与板之间的动态全息连接,采用 了特殊的激光源阵列和铁电型的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利用相位型空间 光调制器对波前相位的调制作用,或者利用计算全息的方法构成光栅 实现对光波波前的相位调制,从而在输出端口或输出平面上得到需要 的光束偏转或扫描信息,从而实现多通道的光交换。其优点是速度快, 可裁剪,可靠性高且自适应性强,可以实现交换前后的光纤通道的动 态对准和跟踪。但存在着衍射效率不够高、空间光调制器构成的衍射 器件尺寸无法做小、通道间串扰较大的缺陷。

而基于光波导和MEMS技术的光交换虽然没有上述的衍射效率导 致的通道串扰问题,但由于涉及机械运动,不仅其速度和可靠性都受 限,且成本高昂、体积较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光交换。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全光交换方法要么存 在着规模或响应速度受限,要么串扰大,因此无法直接应用于二维迭 代函数系统中需要的仿射线性变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光交换方法存在上述不足而无法直接 应用于二维仿射变换的问题,提供一种能用于全光方式实现二维仿射 线性变换的图像处理技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衍射器件阵列的二维 仿射变换全光实现方法,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衍射器件阵列的二维仿射变换全光实现方法,其关键在 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将激光源生成的相干光准直后投射到第一空间光调制器 中,并通过该第一空间光调制器加载输入图像;

步骤2:所述第一空间光调制器将加载有输入图像的相干光输出 到仿射线性变换模块中;

步骤3:通过所述仿射线性变换模块进行二维仿射变换后将输出 的光线投射到傅里叶透镜中;

步骤4:在所述傅里叶透镜的后焦面上获取输出图像;

所述仿射线性变换模块是由多个子衍射器件构成的阵列,该仿射 线性变换模块中的二维仿射变换按照Y=CX+b进行,其中,X为仿射 线性变换模块的输入信息,Y为仿射线性变换模块的输出信息,C为 线性变换矩阵,b为平移矢量;一个子衍射器件实现一个输入像元到 一个输出像元的衍射功能。

基于上述方法,以仿射线性变换模块中对应的输入图像的像元大 小作为基本单位,每个子衍射器件对应一个像元,单独控制各个子衍 射器件对每个输入像元入射光的衍射作用,利用衍射现象可以改变入 射光束的出射角的原理,分别控制各个像元出射光束的偏转,并通过 阵列的形式完成二维输入与输出的映射,进而实现基于衍射器件阵列 光交换的全光仿射线性变换。

由于衍射器件的效率不为100%,上述方案中必然存在串音干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述步骤4中,在傅里叶透镜的后焦面上添加透 过率控制模块来处理输出图像,该透过率控制模块由第二空间光调制 器构成,并按照A、B两种方式对每个像元的透过率进行控制:

方式A:如果该像元中没有有用信号,则透过率为0;

方式B:如果像元中是有用信号与干扰信号的重叠,则透过率 其中Is为该像元对应子衍射器件衍射出的有用信号光强,In为其他子衍射器件在该像元处的干扰信号的光强。

通过增设透过率控制模块,如果没有有用信号,透过率为0即表 示没有信号输出,如果某一输出像元处即有有用信号又有干扰信号, 透过率设为后,(Is+In)t=Is,即保证了在该像元处有效消除 其它子衍射器件造成的串扰。

为了便于实施,所述第一空间光调制器和第二空间光调制器均为 电寻址空间光调制器。

更进一步的描述,所述激光源为氦氖激光器,该氦氖激光器发出 的相干光经过针孔滤波器和准直透镜实现准直。

作为优选,所述仿射线性变换模块采用闪耀光栅阵列,该闪耀光 栅阵列由多个不同方向、不同闪耀角和不同光栅常数的子闪耀光栅组 成,子闪耀光栅的方向、闪耀角和光栅常数根据预设的仿射变换确定。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

(1)利用衍射器件阵列进行图像处理,能够用全光的方式完成 输入与输出的映射,进而实现图像的二维仿射线性变换,具有响应速 度快、可大规模集成的优点。

(2)通过增设透过率控制模块,能够在保证输出面上有用信号 幅度不变化的条件下,抑制来自其它通道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光路系统拓扑图;

图3是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是子闪耀光栅剖面及衍射光强随衍射角的变化关系图;

图5是子闪耀光栅衍射效率有限导致的串扰现象示意图。

图2中的附图标记为:

1氦氖激光器、2针孔滤波器、3准直透镜、4第一空间光调制器、 5闪耀光栅阵列、6傅里叶透镜、7第二空间光调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 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基于衍射器件阵列的二维仿射变换全光 实现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将激光源生成的相干光准直后投射到第一空间光调制器 4中,并通过该第一空间光调制器4加载输入图像;这里的激光源为 氦氖激光器1,该氦氖激光器1发出的相干光经过针孔滤波器2和准 直透镜3实现准直。

步骤2:所述第一空间光调制器4将加载有输入图像的相干光输 出到仿射线性变换模块中;

步骤3:通过所述仿射线性变换模块进行二维仿射变换后将输出 的光线投射到傅里叶透镜6中;

步骤4:在所述傅里叶透镜6的后焦面上获取输出图像;

所述仿射线性变换模块是由多个子衍射器件构成的阵列,该仿射 线性变换模块中的二维仿射变换按照Y=CX+b进行,其中,X为仿射 线性变换模块的输入信息,Y为仿射线性变换模块的输出信息,C为 线性变换矩阵,b为平移矢量;一个子衍射器件实现一个输入像元到 一个输出像元的衍射功能,在具体实施时,仿射线性变换模块采用闪 耀光栅阵列5,该闪耀光栅阵列5由多个不同方向、不同闪耀角和不 同光栅常数的子闪耀光栅组成,子闪耀光栅的方向、闪耀角和光栅常 数根据预设的仿射变换确定。

为了防止各个子闪耀光栅之间的串扰,所述步骤4中,在傅里叶 透镜6的后焦面上添加透过率控制模块来处理输出图像,该透过率控 制模块由第二空间光调制器7构成,并按照A、B两种方式对每个像 元的透过率进行控制:

方式A:如果该像元中没有有用信号,则透过率为0;

方式B:如果像元中是有用信号与干扰信号的重叠,则透过率 其中Is为该像元对应子衍射器件衍射出的有用信号光强,In为其他子衍射器件在该像元处的干扰信号的光强。

在本实施例中,氦氖激光器1的型号为虹扬1000,输出功率40mw, 偏振比(方向)为1000:1,发散角≤0.7mrad。针孔滤波器2的型 号为GCO-01M,针孔直径10μm。准直透镜3的型号为GCO-0203M,焦 距为400mm,孔径为100mm。第一空间光调制器4和第二空间光调制 器7均为电寻址空间光调制器,其液晶板采用的是SONY lcx038,分 辨率为1024×768,液晶尺寸为14.4mm×10.8mm,像元尺寸 14μm×14μm,刷新频率为60Hz,对比度400:1,最高透射率21%, 可实现256级振幅调制,傅里叶透镜6的型号为GCO-0203M,焦距 为400mm,孔径为100mm。

系统组装时,氦氖激光器1位于针孔滤波器2前方5cm处,针 孔滤波器2位于准直透镜3的前焦面处,准直透镜3后方10cm处安 装第一空间光调制器4,在第一空间光调制器4上包括了为使其正常 工作所需的起偏器和检偏器,闪耀光栅阵列5位于第一空间光调制器 4后方5cm处,傅里叶透镜6位于闪耀光栅阵列5后方10cm处,在 傅里叶透镜6的后焦面放置振幅调制型的第二空间光调制器7。氦氖 激光器1、针孔滤波器2、准直透镜3、第一空间光调制器4、闪耀光 栅阵列5、傅里叶透镜6、第二空间光调制器7在同一轴线上。

为了更充分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下面结合图3所示的具体 实施例进行描述。

从图3可以看出,输入图像被划分为4*4=16个像元组成(实际 图像的像元远大于此),若将图3输入图像中坐标为(2,2)的那个像 元对应的光信号偏转到输出平面(也即图3中的输出图像)上的坐标 为(3,1)的那个位置,其余像元对应的信号作类似偏转,则可以实 现对输入图像的旋转变换(仿射线性变换的一种),这样的变换均可 以利用每一个子衍射器件实现。

如图4所示,以闪耀光栅阵列的衍射效应为例,图中画出的仅是 闪耀光栅阵列中的一个子闪耀光栅的衍射效应,它仅实现从该子闪耀 光栅上出射的衍射光沿图中X方向的偏转。设期望在傅里叶透镜6 后焦面上的位移为x,则光线从该子光栅出射的角度θ(即衍射角)应 满足:tanθ=x/f,式中f为傅里叶透镜6的焦距。闪耀光栅的方 向、闪耀角和光栅常数决定了傅里叶透镜6后焦面(图2中的X-Y 平面)上光点的位置以及衍射效率。

下面以图2中在X方向上的位移为例加以说明,其它方向的位 移可以通过对子闪耀光栅的旋转来实现。

从图4可以看出,γ为子闪耀光栅的闪耀角,N为子闪耀光栅的 法线,N’为子闪耀光栅槽面的法线,θ0为入射光方向与子闪耀光栅 平面法线间的夹角,θ为衍射角,则傅里叶透镜6后焦面上的光强 Iout=A0sin2uu2·sin2(Nv)N2sin2v;

其中v=πdλ(sinθ+sinθ0),u=πCλ(sinα+sinβ);α=θ0-γ, β=θ-γ。

当θ0=γ时,可推出θ=γ,从而得到光栅方程为2dsinγ=mλ, 其中m为衍射级数,图4(b)表示经过该子闪耀光栅后的输出光强 Iout随θ的分布,其中的γ既是子闪耀光栅的闪耀角,也是期望的衍射 角。可见,为了在傅里叶透镜6的后焦面上得到期望的偏移,可以通 过改变闪耀角γ和衍射级m来实现。为相邻衍射主极大的位置, 在波长λ一定的情况下,适当选取d可使相邻主极大的位置与包络的 极小值位置尽可能重合,致使这些级次的光能量尽可能小,从而使光 栅的衍射效率达到90%以上。

尽管闪耀光栅的衍射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仍然不可能为 100%。以一维情况为例,如图5所示,图5(a)和图5(b)分别为 两个子闪耀光栅G1和G2在傅里叶透镜6后焦面上位置γ和处 的衍射光强分布I1out(γ)、I2out(γ),图5(c)为两者相互干扰的示意 图。比如在γ处,由于光栅的衍射效率不是100%,因而不仅有第一 个子闪耀光栅G1产生的输出的信号光I1out(γ),也有第二个子闪耀光 栅G2产生的输出I2out(γ),傅里叶透镜6后焦面(输出平面)上最终 得到的是二者的叠加,这必然导致输出平面上γ和处两个像元 处的光信号相互干扰(即串扰),此外,在本例中除了γ和处的 光强,其它位置的光强都是无用信号。

因此,本发明通过增设透过率控制模块来抑制上述串扰和无用信 号。根据透过率控制模块的控制方法,振幅调制型的电寻址空间光调 制器(7)的透过率设置方案为:

A:对于输出平面上那些无用信号处,直接使第二空间光调制器 7在该像元处的透过率为零;

B:对于有用信号与干扰信号重叠的地方,如上面的γ处,两个 子闪耀光栅G1和G2在该像元处的衍射光强分别为I1out(γ)、I2out(γ), 显然有:I1out(γ)=A0,0<I2out(γ)<A0。设第二空间光调制器7在该像 元处的透过率为t(γ),则为了保持该像元对应傅里叶透镜6后焦面上 的光强与只有子闪耀光栅G1时的光强相同,则t(γ)必须满足 [I1out(γ)+I2out(γ)]t(γ)=I1out(γ),由此得到:

因此,只要按照上式将第二空间光调制器7在γ处的透过率设置 成t(γ),则可保证有效地抑制子闪耀光栅G2的衍射对子闪耀光栅G1 在γ处造成的串扰,最终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尽管这里参照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 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比如说,在本申 请文件公开范围内,可以选择不同的设备型号并调整安装位置,可以 调整衍射器件阵列的各种参数来实现不同的衍射变换,可以改变输入 图像的来源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等等,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均落在 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