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2015-08-26
授权
授权
2014-07-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5G3/00 申请日:201403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14-06-18
公开
公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酒糟生产烟草漂浮育苗基质的方法及烟草漂浮育苗基质,属 于利用工业、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育苗基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烤烟育苗的主要方式有营养袋育苗、托盘育苗、漂浮育苗等,均需要育苗基质。目 前基质的主要原料是草炭、膨化珍珠岩、蛭石等,其中草炭几乎是所有商品烟草育苗基 质的主要成分。草炭作为栽培基质成分,具有养分丰富,结构疏松,保水性和透气性好 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一草炭主要产生于湿地,形成需要较长年代,是不 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对湿地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其二烟草产地一般不产草炭, 需要将草炭长途运输至产区,运输费用昂贵,显著增加农民育苗成本。而膨化珍珠岩和 蛭石用于基质配方可以起到疏松基质和增加透气性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育 苗成本。
从保护环境和节约成本角度考虑,为烟区提供可再生、原料来源丰富的新型基质逐 渐受到重视。利用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生产育苗基质,一则不但可以减少草炭开采从而保 护环境,还可以变废为宝,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减少废弃物排放和固体垃圾 污染;二则可以实现育苗基质本土化,大幅降低育苗基质成本。近年来,采用工农业废 弃物生产育苗基质的研究较多,常用的废弃物有秸秆、菇渣、蔗渣、木屑、药渣、作物 种壳等。
酒糟是酿酒企业的下脚料,它是由稻谷、大麦、荞麦、高粱等原料经发酵蒸馏后留 下的谷物残渣,养分十分丰富,但由于酒糟酸度大,容易腐败变质,长期堆放必然会污 染环境。目前中国需要处理的酒糟达5000万吨以上,成为酿酒难以处理的废弃物,不 少酿酒企业甚至专门安排经费处理酒糟,而处理的方法也比较简单,如垃圾场填埋或垃 圾场露天堆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菇渣则是用棉籽壳、玉米芯、作物 秸秆等生产食用菌后残留的固体废弃物,产量也十分大,目前的处理方法和利用方法也 较为简单和粗放,常常也造成环境污染。检索发现,利用酒糟、菇渣、碳化稻壳和柳树 叶作为主要原料,复配少量水杨酸生产的烟草专用漂浮育苗基质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以酒糟和菇渣等工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 烟草专用漂浮育苗基质及其方法。不仅实现了工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而且实现了 栽培基质的原料的本地化,节约了成本,保护了环境。培育出的烟苗,植株健壮。
一种利用酒糟生产烟草漂浮育苗基质的方法,原料包括酒糟、菇渣、碳化稻壳、腐 熟柳树叶;各固体组分的体积百分比为:30%-40%的酒糟,20-30%的菇渣,20%-30%的 碳化稻壳,10%的腐熟柳树叶,其中碳化稻壳预先在浓度0.02%水杨酸溶液中浸润,并 晾干;将酒糟、菇渣分别发酵风干后制成≦4mm粒径,加入粒径≦4mm的碳化稻壳和 粒径≦4mm的柳树叶,经搅拌机混合均匀后制成烟草漂浮育苗基质。
所述的方法,所述酒糟的发酵风干方法为:将酒糟摊晾脱水至含水量50-60%,自 然堆放发酵40天,发酵温度50-60℃,每10天翻堆一次;腐熟完成后,采用110℃水蒸 气消毒30分钟,摊晾至含水率20%左右。
所述的方法,所述菇渣的发酵风干方法为:将菇渣摊晾脱水至含水量50-60%,自 然堆放发酵40天,发酵温度50-60℃,每10天翻堆一次;腐熟完成后,采用110℃水蒸 气消毒30分钟,摊晾至含水率20%左右。
所述的方法,所述碳化稻壳的制备方法为:收集新鲜稻壳,在自制土窑中缺氧阴燃 碳化成碳化稻壳。
所述的方法,所述腐熟柳树叶的制备方法为:秋季收集柳树落叶,切成0.5-1cm见 方,用喷雾器均匀喷入清水,调整含水率至40%,自然堆放发酵30天,发酵温度50-60 ℃,每7天翻堆一次,腐熟后完成采用110摄氏度水蒸气消毒30分钟,晾干至含水率 20%。
所述酒糟为:白酒丢糟,是酿造白酒的残留物,主要原料为高粱、稻谷和大麦等, 水分含量50-60%。
所述菇渣为:栽培食用菌后的培养料,主要原料为棉籽壳、玉米芯等,水分含量 50-60%。
所述水杨酸为:试剂公司购买,化学纯(可以诱导植物的抗病性,提高植物的抗冷 性能)。
本发明利用的原料酒糟和菇渣是常见的工农业废弃物,目前利用率不高,经常大量 堆放或丢弃,自然腐败导致臭气熏天污染空气,降雨后随水流淌污染水源,极大地污染 环境。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酒糟和菇渣的实用技术,不仅解决了酒糟和菇渣污染环境 的问题,将其制成烟草育苗基质,实现了工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地保护了草 炭资源,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发明的主要原料来源广泛,很多烟区可以就地取材,腐熟酒糟、菇渣、碳化稻壳 按一定比例混合,吸水性和透气性均较好,添加的柳树叶可以抑制藻类滋生,少量的水 杨酸可以诱导烟苗的抗性,提高抗病性和耐低温能力。该基质营养丰富,性质稳定,有 机质含量高,可以为烟苗提供充足的养分。利用该烟草育苗基质育出的烟苗根系发达, 烟茎粗壮,移栽后成活率高,缓苗快,适应性强,生长旺盛。
本发明烟草漂浮育苗基质生产成本低,每立方米成本100元,草炭基质每立方米250 元以上,降低成本50%以上。此外基质的制备方法简单,设备简易,原料来源广泛。该 发明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3基质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比如表1所示
表1 3种基质的各固体组分体积百分比
注:碳化稻壳在0.02%水杨酸溶液中浸润并晾干。
用酒糟制作的烤烟育苗基质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a、将酒糟摊晾脱水至含水量50-60%,自然堆放发酵40天,发酵温度50-60℃,每 10天翻堆一次;腐熟完成后,采用110℃水蒸气消毒30分钟,摊晾至含水率20%左右, 碾压捶打后全部过5目筛(对应粒径为4mm)。
b、将菇渣摊晾脱水至含水量50-60%,自然堆放发酵40天,发酵温度50-60℃,每 10天翻堆一次;腐熟完成后,采用110℃水蒸气消毒30分钟,摊晾至含水率20%左右, 碾压捶打后全部过5目筛(对应粒径为4mm)。
b、收集新鲜稻壳,在自制土窑中缺氧阴燃碳化成碳化稻壳,全部过5目筛(对应 粒径为4mm),将制成的碳化稻壳冷却后浸入0.02%的水杨酸水溶液中,待完全浸润后, 将稻壳捞出阴干即可。
c、秋季收集柳树落叶,切成0.5-1cm见方,用喷雾器均匀喷入清水,调整含水率至 40%,自然堆放发酵30天,发酵温度50-60℃,每7天翻堆一次,腐熟后完成采用110 水蒸气消毒30分钟,晾干至含水率20%,粉碎后过5目筛(对应粒径为4mm)。
d、将a、b、c、d步骤制成的各组分,按照表1中的体积百分比混合均匀分别制成 基质1、基质2和基质3。
实施例2酒糟生产的烟草漂浮育苗基质的育苗试验
试验以普通草炭蛭石型烟草漂浮育苗基质(湘正农科牌,从湖南湘晖农业技术开发 有限公司购买)为对照,对实例1制成的基质1、基质2和基质3进行育苗试验;供试 品种为云烟87;漂浮育苗盘为200穴的聚苯乙烯泡沫格盘,规格为34cm×68cm×6cm。 单钵呈倒梯台状,底部小孔直径0.6cm,单穴容积约27cm3;育苗用棚为智能化温室大 棚。试验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播种3盘,所有育苗盘均放置在同一育苗池内。其他管 理措施同正常的漂浮育苗流程。
表2 成苗期试验结果
由表2可知,与市售烟草漂浮育苗基质相比,酒糟漂浮育苗基质育成的烤烟漂浮苗, 在出苗率、茎围、茎高、茎叶干重和根干重均表现相当,在抑制花叶病毒方面均表现很 好,无花叶病发生;在茎围方面,基质1和基质2显著优于基质3和对照;在抑制藻类 上,酒糟育苗基质表现出显著的优势,3种酒糟基质均显著优于对照;就基质散落而言, 表现为基质1和基质2优于基质3和对照。
实施例3成苗的大田移栽试验
选取各处理长势一致的健壮烟苗进行大田试验,三种基质育成的烟苗分别为烟苗1、 烟苗2和烟苗3,是为处理,对照基质育成的烟苗,是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 区面积30m3,株行距为0.5m*1.2m,每个小区植烟50株左右,试验3次重复,计12 个小区。
表3 大田移栽团棵期试验结果
由表3可知,与市售烟草漂浮育苗基质相比,酒糟漂浮育苗基质育成的烤烟漂浮苗, 大田移栽后在成活率、株高、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均表现相当,在抑制花叶病毒方面均 表现很好,无花叶病发生;在缓苗天数方面,基质1和基质2比基质3和对照缩短了缓 苗时间1-2天;在茎围方面,基质1和基质2显著优于基质3和对照。
由实施例1-3可知,3种酒糟育苗基质均表现较好,育成的烟苗符合壮苗要求,多 数指标与市售基质育成的烟苗相当,部分指标优于市售基质育成的烟苗;其中2种酒糟 育苗基质育成的烟苗其缓苗期较市售基质育成的烟苗为短。此外,本发明利用了柳树叶 所含的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的作用,使得制备的3种酒糟育苗基质具备良好的抑制藻类发 生的作用;本发明中添加的少量水杨酸,则提高了烟苗的抗逆性。本发明主要利用的是 工农业废弃物,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 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机译: 1.一种用于口腔用烟草的调味产品,包括至少两种基质,其中一种基质包括烟草,另一种基质具有味道并且不含烟草,以及制造烟草产品的方法。
机译: 一种用于在海面条件下利用风来实现用于垂直生产海水养殖和电能以协调生产海水和电能的,具有垂直推力受阻的水下漂浮基础的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水下漂浮基础
机译: 一种生产植物种的半漂浮植物的方法,特别是用于例如烟草的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