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从链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烯烃的装置及方法

从链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烯烃的装置及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链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烯烃的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具备能够高选择性地渗透烯烃且耐久性优异的分离膜。本发明的从链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烯烃的装置具备由多孔基体和形成在该基体表面上和/或表层部内的沸石层构成的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沸石层是一种亲水性沸石层,其Si/Al比具有1.3≤Si/Al≤3.5的关系,并且,在含有15~30重量%的水的水/异丙醇(下面,也将“异丙醇”简称为“IPA”)混合液的40~75℃的渗透汽化分离试验中,渗透成分的水/IPA重量比除以供给成分的水/IPA重量比的值所表示的分离性能α具有10≤α≤4000的关系。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81681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310513650.1

  • 申请日2013-10-25

  • 分类号B01D71/02;B01D69/02;B01D61/36;C07C11/06;C07C11/04;C07C7/144;

  • 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谢顺星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3:06: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11-0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01D71/02 专利号:ZL2013105136501 申请日:20131025 授权公告日:20170905

    专利权的终止

  • 2017-09-05

    授权

    授权

  • 2015-12-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01D71/02 申请日:201310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5-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石油炼制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中,从链烷烃和烯 烃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烯烃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以乙烯、丙烯为代表的烯烃,是在石油炼制工业、石油化学工业 中生产出的基础化学原料,但在其生产工序和利用工序中,必需从链 烷烃/烯烃混合物中分离、回收烯烃。

现在,从烯烃/链烷烃混合物中分离烯烃,通常通过蒸馏进行。 但是,烯烃与链烷烃的沸点极为接近,因此通过蒸馏的分离会耗费非 常大的能量,并且需要竟达到120-180段的大规模蒸馏塔。

因此,如果能够通过分离膜从烯烃/链烷烃混合物中高选择性地 渗透分离烯烃,则可以实现工艺的大幅的节能化和简化。

在专利文献1~8中,由美国的MTR公司提出利用膜分离的烯烃 分离、回收工序的高效化。

另一方面,这些膜工艺通常在高压下实施,因此现有的高分子材 料膜会发生增塑,膜丧失渗透率和分离选择性。专利文献9虽然针对 膜的增塑提出使用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的聚酰亚胺膜,但所述膜对烯烃 的渗透率极小。

此外,在非专利文献1、2中,提出将如沸石这种耐久性优异的 结晶性多孔硅铝酸盐用作分离膜材料。但是,实际情况是以往提出的 分离膜的烯烃渗透率均非常小。如果烯烃的渗透率小,则所需的膜面 积变大,引起膜分离设备费用增加。因此,过小的烯烃渗透率在经济 上难以维持,产业上的利用变得困难。例如,非专利文献1、2中的 沸石膜的烯烃渗透率小于100GPU,但在陶瓷膜的情况下,如果从工 业上的利用考虑,若该渗透率不达到300GPU以上,从经济性的观点 考虑实现困难。另外,1GPU等于10-8cm3(标准状态“STP”)/ (s·cm·cmHg)或3.36×10-10[mol/(m2·s·Pa)]。

此外,非专利文献3报道了由结晶性多孔钛硅酸盐构成的分离膜 的丙烯/丙烷渗透分离性能。据报道,初始性能比较良好,丙烯渗透 率为235GPU,分离性能(丙烯/丙烷)=5.5,但在15日中的试验中, 渗透分离性能大幅下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567005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5769927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5785739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第6361582B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5:美国专利第6414202B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6:美国专利第6428606B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7:美国专利第6525236B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8:美国专利第7479227B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9:日本专利特表2006-508176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膜科学杂志(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1 年,第184卷,209-219页

非专利文献2:工业与工程化学研究(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05年,第44卷,226-230页

非专利文献3:膜科学杂志(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8 年,第311卷,326-335页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链烷烃/烯烃混 合物中分离、回收烯烃的装置,其具备能够高选择性地渗透烯烃且耐 久性优异的分离膜,进而提供一种使用所述装置,能够从链烷烃/烯 烃混合物中高选择性地进行烯烃的分离、回收的方法。

(二)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从链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中分 离、回收烯烃的装置,其具备由多孔基体和形成在该基体表面上和/ 或表层部内的沸石层构成的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沸石层是一种 亲水性沸石层,其Si/Al比具有1.3≤Si/Al≤3.5的关系,并且,在含15~30 重量%的水的水/异丙醇(下面,也将“异丙醇”简称为“IPA”)混合液 的40~75℃的渗透汽化分离试验中,渗透成分的水/IPA重量比除以供 给成分的水/IPA重量比的值所表示的分离性能α具有10≤α≤4000的 关系。

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从链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中分 离、回收烯烃的方法,其使用具备由多孔基体和形成在该基体表面上 和/或表层部内的沸石层构成的分离膜的烯烃的分离、回收装置,从 链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烯烃,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沸 石层,使用一种亲水性沸石层,其Si/Al比具有1.3≤Si/Al≤3.5的关系, 并且,在含有15~30重量%的水的水/IPA混合液的40~75℃的渗透汽 化分离试验中,渗透成分的水/IPA重量比除以供给成分的水/IPA重量 比的值所表示的分离性能α具有10≤α≤4000的关系。

在技术方案1和2所涉及的发明中,形成在多孔基体表层部内的 沸石层是指,沸石从多孔基体的表面深入至表层部内而形成的沸石 层。

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烯烃的分离、回收方法是技术方案2所述的 烯烃的分离、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烯烃为丙烯或乙烯。

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烯烃的分离、回收方法是技术方案2或3所 述的烯烃的分离、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链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中 含水量为露点-30℃以下。

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烯烃的分离、回收方法是技术方案2至4的 任意一项所述的烯烃的分离、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膜分离操作温 度为45~200℃。

(三)有益效果

基于本发明的烯烃的分离、回收装置及方法中,沸石层是一种亲 水性沸石层,其Si/Al比具有1.3≤Si/Al≤3.5的关系,并且,在含有15~30 重量%的水的水/IPA混合液的40~75℃的渗透汽化分离试验中,渗透 成分的水/IPA重量比除以供给成分的水/IPA重量比的值所表示的分 离性能α具有10≤α≤4000的关系,因此,由这种沸石层和载持该沸石 层的多孔基体构成的分离膜的耐久性非常优异,并且可以高选择性地 进行膜渗透而回收烯烃。

烯烃的选择性渗透机理的由来是,与链烷烃相比,烯烃对沸石的 亲和性更高。烯烃与沸石的亲和性通常像亲水性的沸石那样高,如果 亲水性过高,则会在沸石上强烈吸附水等杂质,有可能引起烯烃的渗 透障碍。此外,烯烃与沸石的亲和性也会根据沸石中的交换阳离子的 种类而受到影响。在本发明中,沸石中的交换阳离子种类没有特别限 定,但可以列举Li+、Na+、K+、Ag+、Ca2+、Sr2+、Ba2+、Cu2+、Cu+、 Zn2+等。

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烯烃的分离、回收方法中,烯烃为碳原子数 C2-C3的低分子,因此分离膜不会发生堵塞,烯烃的高渗透率可以持 续。

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烯烃的分离、回收方法中,链烷烃和烯烃的 混合物中的含水量低至露点-30℃以下,因此烯烃的高渗透率可以持 续。

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烯烃的分离、回收方法中,通过在45~200 ℃的温度范围下进行膜分离操作,能够表现出烯烃的高渗透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亲水性沸石层的Si/Al比与丙烯渗透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2为表示亲水性沸石层的分离性能α(水/IPA)与分离性能(丙 烯/丙烷)的关系的图表。

图3为表示为进行各种沸石膜与本发明的沸石层的比较的丙烯 渗透率与分离性能(丙烯/丙烷)的关系的图表。

图4为表示水/IPA的渗透汽化分离试验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本发明涉及一种烯烃的分离、回收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分离、 回收烯烃的方法,所述装置具备由多孔基体和形成在该基体表面上和 /或表层部内的沸石层构成的分离膜,例如从乙烷与乙烯的混合物或 丙烷与丙烯的混合物之类的链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烯烃 的装置。

在基于本发明的烯烃的分离、回收装置中,作为多孔基体的材料 的例子,可以列举例如氧化铝、二氧化硅、堇青石、氧化锆、二氧化 钛、硼硅酸盐耐热玻璃、烧结金属等多孔体,但不限于此,可以使用 各种多孔体。此外,作为多孔基体的形状,可以使用管状或中空丝状 多孔基体,但不限于此,可以使用各种形态。优选地,可以使用将具 有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摩尔比2~750的陶瓷微粒混合、 焙烧成型的陶瓷制多孔管或将不锈钢为代表的金属成型而得的金属 制多孔管。

所述沸石层是一种亲水性沸石层,其Si/Al比具有1.3≤Si/Al≤3.5 的关系,优选具有1.6≤Si/Al≤2.9的关系,并且,在含有15~30重量% 的水的水/IPA混合液的40~75℃的渗透汽化分离试验中,渗透成分的 水/IPA重量比除以供给成分的水/IPA重量比的值所表示的分离性能α 具有10≤α≤4000的关系,优选具有100≤α≤2500的关系。在这里,Si/Al 比无论过小还是过大,烯烃渗透率都会下降,α无论过小还是过大, 分离性能(烯烃/链烷烃)都会下降,均不优选。

链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中的含水量为露点-30℃以下,尤其优选 为露点-40℃以下。

膜分离操作温度根据待分离的链烷烃和烯烃的种类等,在45~200 ℃,特别是60~130℃的范围内适当选择。

为在多孔基体表面上和/或表层部内形成沸石层,通常进行以下 方法,将沸石晶体颗粒作为晶种使其层状附着在多孔基体表面(一次 生长),通过水热合成反应使其二次生长。

作为沸石晶种(ゼオライト種)的具体例,可以列举FAU、ZSM-5、 MOR和A型等。沸石晶种优选具有与通过水热合成反应使其二次生 长相同程度的Si/Al比的沸石晶种。

向基体表面涂敷沸石晶种的方法可以是,例如,在含有沸石晶种 的含水泥浆中浸渍基体、并进行干燥的方法,用刷子涂抹该泥浆的方 法等。

对通过水热合成反应进行的沸石的二次生长进行说明。

水热合成反应的原料为氧化铝源和氧化硅源,根据需要,碱金属 源和/或碱土类金属源。作为氧化铝源,除了氢氧化铝、铝酸钠、硫 酸铝、硝酸铝、氯化铝等铝盐,还可以列举氧化铝粉末、胶态氧化铝 等。作为氧化硅源,除了硅酸钠、水玻璃、硅酸钾等碱金属硅酸盐, 还可以列举石英粉、硅酸、胶态氧化硅、硅醇盐等。作为碱(碱土类) 金属源,可以列举氧化钠、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等。氧 化硅源与氧化铝源的摩尔比(SiN2/Al2O3)根据作为目标沸石的组成 适当决定。

在含有上述原料的水性溶液、水性凝胶或含水泥浆中,将附着了 晶种的多孔基体浸渍,在加热状态下保持。加热温度优选为40~200 ℃,更优选为80~150℃。如果加热温度过低,则沸石的合成反应不 能充分发生,如果过高,则沸石的合成反应的控制变困难,无法得到 均匀的沸石层。加热时间可以根据加热温度适当改变,通常为1~100 小时即可。

这样,通过水热合成反应,沸石深入至多孔基体的表面上和/或 表层部内而形成沸石层。通过该方法,可以制造具有各种组成的沸石 层。

[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进行说明,但本发 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亲水性沸石层的形成)

首先,在外径1.6cm、长度115cm的α-氧化铝制多孔管(日立造 船公司制)的外表面,作为沸石晶种,通过浸渍法涂敷含有FAU型 沸石粉末的含水泥浆(沸石的Si/Al比:1.6~2.9),然后干燥,在多孔 管的外表面载持一次生长的沸石晶体颗粒。

接下来,将所述沸石载持多孔管浸渍在含有具有下述摩尔组成的 氧化物混合物的水性凝胶中。

H2O/Na2O=57.4,Na2O/SiO2=1.3,SiO2/Al2O3=12.8

在所述凝胶的温度为100℃下,进行4.75小时水热合成,使沸石 晶体颗粒二次生长,在多孔管外表面上形成Si/Al比=1.6~2.9的沸石 层。

将所述二次生长沸石层和在外表面上具有该二次生长沸石层的 多孔管构成的分离膜(膜有效面积500cm2)用纯水洗净后,在室温 下进行一昼夜的干燥。

(渗透汽化试验)

接下来,使用图4所示水/IPA的渗透汽化分离试验装置,实施通 过本发明的分离膜的水的分离方法。

在所述图中,1为膜分离装置,在容纳含有15~20重量%的水的 水/IPA混合溶液4的溶液槽2内配置分离膜3。分离膜3由多孔管和 在其外表面形成的沸石层构成。溶液槽2在恒温槽5内,水/IPA混合 液4保持在75℃的温度。

分离膜3的内部通过吸引管6由真空泵7进行真空吸引。液氮冷 阱8和真空陷阱9介于吸引管6与真空泵7之间。此外,溶液槽2内 的水/IPA混合液4通过磁力搅拌器10均匀地搅拌。吸引管6的中途 具备真空计11,对分离膜3内的渗透侧压力(真空度)经常进行测 量。

膜渗透成分在液氮冷阱8中通过凝结、液化而收集,通过折射率 计(ATAGO公司制,RX-5000i-Plus)测定渗透成分的IPA浓度,计 算渗透成分的水/IPA重量比除以供给成分的水/IPA重量比的值所表 示的分离性能α。其结果示于表2中。

(丙烯/丙烷分离试验)

为了能够在高温、高压状态下评价沸石层的烯烃/链烷烃渗透分 离性能,在具有耐热、耐压性的不锈钢制模块内部安装从由上述方法 形成的沸石层(长度115cm,直径1.6cm)切下的试样(有效膜面积 10cm2)。

本试验中,作为代表例,使用丙烯作为烯烃,使用丙烷作为链烷 烃。由管状膜外侧将丙烯(70摩尔%)/丙烷(30摩尔%)的混合气 体(含水量:露点-30℃以下)以5(STP)L/min,8atm供给至管状 膜,用气体流量计测量向大气开放的膜内侧渗透进来的气体流量。此 外,通过气相色谱测定渗透成分的浓度,计算渗透成分的丙烯/丙烷 摩尔比除以供给成分的丙烯/丙烷摩尔比的值所表示的分离性能(丙 烯/丙烷)。其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4

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多孔管外表面上形成沸石层,对得到 的分离膜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渗透汽化试验和丙烯/丙烷分离试验。 这些结果示于表2中。

可知,即使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形成沸石层,渗透成分的 水/IPA重量比除以供给成分的水/IPA重量比的值所表示的分离性能α 也会产生偏差。

比较例1~3

关于亲水性沸石层的形成,作为沸石晶种使用ZSM-5型沸石(比 较例1)、MOR型沸石(比较例2)和A型沸石(比较例3)的各粉 末,作为水热合成用材料使用表1所示材料,除上述以外,以与实施 例1相同的操作形成沸石层。与实施例1相同,对所得到的分离膜进 行渗透汽化试验和丙烯/丙烷分离试验。这些结果示于表2中。

(试验结果)

基于表2所示的试验结果做成的亲水性沸石膜的Si/Al比与丙烯 渗透率的关系示于图1的图表,亲水性沸石层的脱水性能与分离性能 (丙烯/丙烷)的关系示于图2的图表,各种沸石膜与本发明的沸石 层的比较示于图3的图表。另外,表2、图1和图3中的文献1、2 分别指非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八面沸石型沸石膜。

根据图1~3可以判明,各实施例的分离膜,在耐久性优异的沸石 膜中,起到既维持必要最低限的分离性能(烯烃/链烷烃)≥3,又能 够表现出高烯烃渗透率(400~2250GPU)的效果。关于烯烃渗透率, 可以判明Si/Al比无论过小还是过大都不好,优选为在1.3至3.5的范 围内。此外,关于烯烃/链烷烃分离性能,可以判明分离性能α(水/IPA) 无论过小还是过大都不好,优选为在10与4000的范围内。

表1沸石层的水热合成条件与Si/Al比的关系

表2亲水性沸石层的渗透分离试验结果一览

附图标记说明

1:膜分离装置

2:溶液槽

3:分离膜

4:水/IPA混合液

5:恒温槽

6:吸引管

7:真空泵

8:液氮冷阱

9:真空陷阱

10:磁力搅拌器

11:真空计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