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分层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

分层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层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其包括蓄能机构、自启闭机构、水力发电机构和工作平台;所述自启闭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螺旋升降器、盖板、管道A和控制器;管道A两端分别固接盖板A和用于闭合出水口B的盖板B,盖板A上设有与管道A连通的出水口A,出水口A上设有盖板C,管道A位于上下蓄水池之间。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分别与螺旋升降器A和螺旋升降器B连接,螺旋升降器A的升降杆A与盖板C连接,螺旋升降器B的升降杆B与盖板A连接,控制器与驱动电机电连接。本发明保证了波能装置对潮位变换的自主适应,提高了装置的能量转换总量;保证每次发电水头均能保持在理想条件下运行,极大的提高了发电效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57354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海洋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310590330.6

  • 申请日2013-11-21

  • 分类号F03B13/14;F03B13/06;F03B3/04;F03B3/18;F03B3/00;

  • 代理机构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刘雁君

  • 地址 266100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2:10:1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10-07

    授权

    授权

  • 2014-03-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03B13/14 申请日:201311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2-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波浪能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自主适应潮差的变化、提 高发电效率的分层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功率靠岸式波能电站仍以振荡水柱式为主,振荡水柱波能发电装置的 水下活动部件少,装置可靠性高,但其能量转换效率过低,只能达到10%~15%,因 此岸式装置的输出功率难以达到较高水平。而且岸式装置由于固定位置的限制, 与深水区相比其波能利用率较低,同时还会受到岸线地形、潮差及海岸保护等多 方面因素的制约。

以往研发的越浪型波能发电装置,对潮位变化适应性很差,这将严重影响对水 位变化极为敏感的工作水头,导致装置有效工作时间短,整体工作效率与时均发电 出力水平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大多越浪型波能装置的发电水头保持主要依靠入射 波越浪量超过装置额定出流量,该类蓄水方式对入射波条件要求较高。由于入射波 的随机性与不规则性,导致上述水头保持模式仅在大浪条件下工作性能较好,因此 在欧洲波浪能流密度较高的区域应用较多,但在我国波浪能周期短、波高小的情况 下整体利用率较低。

申请号201010575362.5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越浪式波浪发电装置,其采用单 层结构设计,对潮位变化适应性很差,对入射波条件要求较高,发电效率较低。而 且其属于漂浮式波浪发电装置,一般安置于深水区,生存环境极端恶劣,极易发生 破坏,环境适应性较低,安装布放与回收均较困难。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对潮位变化适应性强,波能转换率 高的分层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层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包括蓄能机构、自启 闭机构、水力发电机构和工作平台;其中:

所述蓄能机构为分层式结构,包括上下两层半圆台型中空蓄水池,分别为上 蓄水池和下蓄水池;上蓄水池顶部设有入水口A,上下蓄水池之间设有半环形空 隙,为下蓄水池的入水口B,下蓄水池的底部设有出水口B;

所述自启闭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螺旋升降器、盖板、管道A和控制器;管 道A两端分别固接盖板A和用于闭合出水口B的盖板B,盖板A上设有与管道A 连通的出水口A,出水口A上设有盖板C,管道A位于上下蓄水池之间。所述螺 旋升降器包括螺旋升降器A和螺旋升降器B,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分别与螺旋升 降器A和螺旋升降器B连接,螺旋升降器A的升降杆A与盖板C连接,螺旋升降 器B的升降杆B与盖板A连接,控制器与驱动电机电连接;

所述水力发电机构包括管道B、水轮机和发电机,管道B的上端连通出水口 B,下端引入所述波能发电装置底部,管道B上端设有“Z”形弯道,下端设有“L” 形弯道,“L”形弯道引入所述波能发电装置后侧,发电机安装于所述工作平台上, 水轮机设于“L”形弯道的拐弯处,水轮机的轮轴与发电机的输入轴连接;

所述工作平台安装于所述蓄能机构的入水口A上方。

所述蓄能机构的上、下蓄水池外侧面坡道上设有由导浪板均匀分割成的多个 楔形坡道。

所述楔形坡道坡度为2:3,适于波浪爬升与攀越。

所述导浪板为不规则四边形,优选不规则梯形。

所述上、下蓄水池内分别设有内验潮井,所述波能发电装置外侧设有外验潮 井,内、外验潮井内均设有水位感应器,水位感应器与所述自启闭机构的控制器 电连接。

所述自启闭机构的驱动电机、螺旋升降器A和螺旋升降器B的机头均安装于 所述工作平台上,螺旋升降器A的升降杆A穿过工作平台与盖板C连接,螺旋升 降器B的升降杆B穿过工作平台与盖板A连接。

所述螺旋升降器B207数量为2个,对称设置于联轴器的左右两侧。

所述水力发电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发电机电连接的蓄电池组,所述蓄电池组位 于所述工作平台上。

所述水轮机为轴流式水轮机。

本发明所述分层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还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底 座和桩柱,底座固定于基岩上,桩柱均布在底座上,一端连接底座,另一端连接 蓄能机构的下蓄水池底部。

所述工作平台通过支撑件与上蓄水池固定连接。工作平台外部设有用于保护 工作平台上部件的保护罩。

所述蓄能机构,因其外侧为斜坡设计,可与防波堤及护岸工程相结合。可以 设置于防坡堤的堤头灯塔处,一方面可以变防波堤的被动消能为越浪型装置的主 动吸能,对防波堤而言可减轻海工建筑的波浪荷载,增加可靠性。此外,波能装 置可直接为堤头处灯塔提供电力支持,实现真正的全天候绿色供电。

所述导浪板不但可以防止波浪爬升过程中往两侧滑落,以尽可能多的捕获波 浪能,而且有利于波浪爬升过程中增加波高。研究发现:未设置导流叶片的装置 基本只有正向有波浪越入蓄水池中,波浪沿坡道爬高后往两侧滑落的现象较严 重,且每次越入蓄水池中的水体并不多,灌满整个蓄水池需要较长的时间,波浪 在爬升过程中易破碎,能量的损耗较大。采用导浪板可有效提高正向波浪的越浪 量(增加20~30%),降低侧面坡道回流并减轻后部波能集中现象。

所述自启闭机构连通所述蓄能机构的上、下蓄水池,当自启闭机构全部关闭 时,上、下蓄水池全部进入蓄水状态。当上层蓄水池需要放水发电时,盖板B依 靠螺旋升降器打开(延时关闭),上蓄水池通过管道A与管道B连通,实现上蓄水 池放水,此时下蓄水池处于(接近)淹没状态,上下蓄水池之间无直接通路,上 蓄水池蓄水不会通过下蓄水池返回大海。当下蓄水池需要放水发电时,盖板B、 盖板A和管道A共同由螺旋升降器带动上提(延时关闭),下蓄水池出水口B与管道 B连通,实现下蓄水池放水发电。此时,上蓄水池同样不与下蓄水池连通,从而 实现了上、下两层蓄水池各自独立蓄水,但共用管道B出水的设想。自启闭机构 保证每次水体回流冲击带动水轮机均在额定工作水头条件下进行,将有效提高装 置的发电出力水平、能量转换效率。

所述水力发电机构的“Z”形弯道主要是为了避免与自启闭机构冲突,并将 发电机安装于波能发电装置上部。“L”形弯道的设计并引至波能发电装置底部后 侧,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波浪海流等造成的反向回流,影响水轮机的工作状态。

所述支撑机构为混凝土配重块预埋桩柱结构,结构整体性好,稳定性高,并 且方便工作人员驾船靠泊,易于维护检修。相较于“L”型沉箱结构,其可以适 用于水深较深的区域,不长期占用岸线资源,不消耗一次性能源,无废气、噪声 及粉尘,对环境不造成破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分层越浪式蓄能机构对应不同设计水 位与入射波况,保证了波能装置对潮位变换的自主适应,提高了装置的能量转换总 量,单位时间发电量将明显提高;而本发明提供的自启闭机构,控制蓄水池仅在满 载时出水冲击水轮机,虽然采用间歇式发电模式,但每次发电水头均能保持在理想 条件下运行,极大的提高了发电效率。本发明提供的分层越浪式蓄能机构不仅可以 固定于岸边,也可以用于深海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图1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自启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工作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高水位时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低水位时工作状态示意图。

其中,101上蓄水池,102下蓄水池,103入水口A,104入水口B,105出 水口B,106导浪板,107楔形坡道,108内验潮井,109外验潮井,110出水口 A;201驱动电机,202管道A,203盖板A,204盖板B,205盖板C,206螺旋升 降器A,207螺旋升降器B,208联轴器,209升降杆A,210升降杆B;301管道 B,302水轮机,303发电机,304“Z”形弯道,305“L”形弯道,306蓄电池组; 401工作平台,402支撑件;501桩柱,502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蓄能机构、自启闭机构、水力发电机构和工作平台 401。

如图1-2、6-7所示,蓄能机构为分层式结构,包括上下两层半圆台型中空 蓄水池,分别为上蓄水池101和下蓄水池102;上蓄水池101顶部设有入水口 A103,上、下蓄水池之间设有半环形空隙,为下蓄水池102的入水口B104,下 蓄水池102的底部设有出水口B105。

如图2、4-6所示,自启闭机构,包括驱动电机201、螺旋升降器、盖板和 管道A202;管道A202两端分别固接盖板A203和用于闭合出水口B105的盖板 B204,盖板A203上设有与管道A202连通的出水口A110,出水口A110上设有盖 板C205,管道A202位于上、下蓄水池之间。螺旋升降器包括螺旋升降器A206 和螺旋升降器B207,驱动电机201通过联轴器208分别与螺旋升降器A206和螺 旋升降器B207连接,螺旋升降器A206的升降杆A209与盖板C205连接,螺旋升 降器B207的升降杆B210与盖板A203连接,控制器与驱动电机201电连接。

如图3所示,水力发电机构包括管道B301、水轮机302和发电机303,管道 B301的上端连通出水口B105,下端引入波能发电装置底部,管道B301上端设有 “Z”形弯道304,下端设有“L”形弯道305,“L”形弯道305引入波能发电装 置后侧,发电机303安装于工作平台401上,水轮机302设于“L”形弯道305 的拐弯处,水轮机302的轮轴与发电机303的输入轴连接。

如图1所示,工作平台401安装于蓄能机构的入水口A103上方。

实施例2:

除以下区别外,其他同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蓄能机构的上、下蓄水池外侧面坡道上设有由导浪板106 均匀分割成的多个楔形坡道107。楔形坡道107坡度为2:3,适于波浪爬升与攀 越。导浪板106为不规则四边形,优选不规则梯形。上、下蓄水池内分别设有内 验潮井108,波能发电装置外侧设有外验潮井109,内、外验潮井内均设有水位 感应器,水位感应器与所述自启闭机构的控制器电连接。

如图4-5所示,自启闭机构的驱动电机201、螺旋升降器A206和螺旋升降 器B207的机头均安装于工作平台401上,螺旋升降器A206的升降杆A209穿过 工作平台401与盖板C205连接,螺旋升降器B207的升降杆B210穿过工作平台 401与盖板A203连接。螺旋升降器B207数量为2个,对称设置于联轴器的左右 两侧。

实施例3:

除以下区别外,其他同实施例1和2。

如图5所示,水力发电机构包括与发电机303电连接的蓄电池组306,蓄电 池组306位于工作平台401上。水轮机为轴流式水轮机。

实施例4:

除以下区别外,其他同实施例1-3。

如图1所示,本发明还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底座502和桩柱 501,底座502固定于基岩上,桩柱501均布在底座502上,一端连接底座502, 另一端连接蓄能机构的下蓄水池102底部。

实施例5:

除以下区别外,其他同实施例1-4。

工作平台401通过支撑件402与上蓄水池101固定连接。工作平台401外部设有 用于保护工作平台401上部件的保护罩。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1-7所示:

低水位条件下,海水沿楔形坡道107从下蓄水池102入水口B104进入下蓄 水池102,当水位感应器监测内、外验潮井检测水位差达到规定阈值时,控制器 控制驱动电机201启动,驱动电机201驱动螺旋升降器A206和螺旋升降器B207 工作,同时带动盖板C205和盖板B204上升,盖板B204带动管道A202和盖板 A203随之上升,下蓄水池102出水至管道B301冲击水轮机302,水轮机302带 动发电机303发电。

高水位条件下,海水沿楔形坡道107分别从上蓄水池101入水口A103进入 上蓄水池101,从入水口B104进入下蓄水池102,当水位感应器监测到内、外验 潮井检测水位差达到规定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201启动,驱动电机201 驱动螺旋升降器A206工作,带动盖板C205上升,上蓄水池101出水经管道A202 和管道B301冲击水轮机302,水轮机302带动发电机303发电。当水位感应器 监测到仅下蓄水池102满载后,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201驱动螺旋升降器A206 和螺旋升降器B207工作,同时带动盖板C205和盖板B204上升,盖板B204带动 管道A202和盖板A203随之上升,下蓄水池102出水至管道B301冲击水轮机302, 水轮机302带动发电机303发电。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