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工艺

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工艺

摘要

本发明涉及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提供一种简单方便的制备工艺方法,压制由速释层和缓释层共同组成的双层片。本发明速释层主要由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崩解剂、稀释剂、粘合剂,润滑剂组成,而缓释层主要由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缓释材料、稀释剂、粘合剂、润滑剂组成。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中速释部分的释放可较快地使药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缓释部分缓缓释放,可达到服用一次可持续释放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12小时的效果。能弥补现有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制剂在临床上服用次数多,血药浓度不平稳的不足,从而增加患者顺应性且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的效果。本品制备方法简单,所用原辅料易得,适宜于工业化生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6-29

    授权

    授权

  • 2014-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9/24 申请日:201209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3-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制剂范畴的新剂型药物制剂,特别涉及右 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是由速释层和缓释 层共同压制成的双层片,属于医药领域。

背景技术

双层缓释片,是将一种或两种药物制成由速释层与缓释层两部分共同 组成的片剂剂型。速释层和缓释层可以为同种药物,也可以为两种具有协 同作用的药物。速释层可以在短时间内对疾病起到一个快速缓解或治疗作 用,减小疾病发作带给病人的危害,缓释层用于维持体内的血药浓度,对 症状起到一个继续维持疗效的作用。这种制剂不仅可以减少服药次数,还 可以让病人对某些药物不会产生较大的依赖作用,且可减小药物的峰谷差 异,将速释和缓释效果完美的结合起来

酮洛芬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解热,减轻中度疼痛如关节炎,神 经痛,肌肉痛,头痛,偏头痛,牙痛,感冒及流感症状;临床上常使用其 消旋体治疗各类型关节炎,术后疼痛、癌痛及急性痛风等;但已有研究证 明,左旋酮洛芬是酮洛芬的非活性左旋异构体,无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是外消旋KPF发生胃肠道反应的主要原因;而右旋体为发挥治疗作用的主 要成分,其活性为外消旋体的2倍;但由于右旋酮洛芬为难溶性药物,现 已制备出其水溶性药物,即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其在体内能迅速吸收和 分布,活性比游离酸高,其Cmax比游离酸高,Tmax比游离酸小,利于急性锐 痛的治疗,另外其对胃肠道的毒性比游离酸小,对患者有更好的耐受性,具 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但临床上现有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制剂半衰期短,普通剂型需日服三 至四次,血药浓度波动较大,而其缓释制剂释药缓慢,不能迅速释放药物活性 成分,使最大血药浓度较低;而我们研制的双层缓释制剂口服后速释层中的右 旋酮洛芬氨丁三醇快速溶出而迅速缓解症状,缓释层则缓慢释放,使镇痛消炎 作用维持12小时之久,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并减轻了不良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其中速 释部分的释放可较快地使药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缓释部分缓缓释放,发挥维 持平稳、均匀的有效血药浓度。从而达到减少服药次数,增加患者顺应性且疗 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的双层缓释片包括缓释层和速释层,其 特征在于:所述缓释层主要由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崩解剂、稀释剂组成,粘 合剂,润滑剂组成,所述缓释层主要由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缓释材料、稀释 剂、粘合剂、润滑剂组成。

所述的双层缓释片,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的有效剂量为10mg~120mg。

所述的双层缓释片,其速释层和缓释层含主药量的比例为1∶(1~5)。

所述的双层缓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材料可选用羟丙甲基纤维素、乙 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羟丙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 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 二醋酸纤维素、三醋酸纤维素、十六醇、单硬脂酸甘油酯、巴西棕榈蜡、羟甲 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优选羟丙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

所述的双层缓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崩解剂可选用交联聚乙烯比咯烷酮、 羧甲基淀粉纳、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纳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优选交联羧甲基纤维素纳。

所述的双层缓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稀释剂可选用乳糖、预胶化淀粉、 微晶纤维素、甘露醇、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邻苯二甲酸乙酸乙 酯、聚乙二醇、乙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优选乳糖、微晶纤维素。

所述的双层缓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合剂可选用水、乙醇、无水乙醇、 淀粉浆、聚维酮、交联聚乙烯比咯烷酮、羟丙甲基纤维素和/或其他纤维素类中 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优选交联聚乙烯比咯烷酮。

所述的双层缓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润滑剂可选用硬脂酸镁、微粉硅胶、 滑石粉、氢化植物油、聚乙二醇类、月桂醇硫酸钠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优选 硬脂酸镁。

所述的双层缓释片,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其组成为:

速释层:

缓释层:

本发明所提供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优选的处方是:

所述速释层主要包含以下占速释层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速释层:

所述缓释层主要包含以下占缓释层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缓释层:

本发明还提供了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 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速释颗粒制备

称取处方量的各组分分别过100目筛,然后将原料药、稀释剂、崩解剂混 合均匀,以粘合剂制软材,20目筛制湿颗粒,60℃鼓风干燥,20目筛整粒, 加入润滑剂混匀,得速释层颗粒。

2、缓释颗粒制备

称取处方量的各组分分别过100目筛,然后将原料药、缓释材料、稀释剂、 混合均匀,以粘合剂制软材,20目筛制湿颗粒,60℃鼓风干燥,20目筛整粒, 加入润滑剂混匀,得缓释层颗粒。

3、压片

先轻压速释层颗粒成松散片,再加入缓释层颗粒加压成型,即得双层片。

工艺流程图见图1。

所述的双层缓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缓释片按照溶出度测定法(中 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D第二法)的装置,900mL为溶剂,转速为每分钟100 转,温度为37℃,依法操作,,分别于5min、15min、0.5、1.0、2.0、4.0、6.0、 8.0、12.0h取样,每次5mL,,以孔径0.8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并及时在操作容器 中补充同体积的上述溶剂;弃去初滤液,精密量取续滤液2mL置10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并定容,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蒸馏水(pH7)作为对照品溶液,照分 光光度法,在260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度,分别计算出每片在不同时间的释 放量。本发明制备的缓释片在30min累计释放15%~35%,6h累积释放60%~ 85%,12h累积释放9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制备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羟丙甲基纤维素 (HPMC)不同规格对缓释层释放度的影响曲线图。

图3为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HPMC K4M的不同 用量对缓释层释放度的影响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EC的不同用量对缓释 层释放度的影响曲线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MCC的不同用量对缓 释层释放度的影响曲线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乳糖的不同用量对缓 释层释放度的影响曲线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粘合剂不同种类对缓 释层释放度的影响曲线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不同制备工艺对缓释 层释放度的影响曲线图。

图9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不同压片力对缓释层 释放度的影响曲线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在不同释放介质中, 缓释层释放度的影响曲线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在不同装置下,缓释 层释放度的影响曲线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在不同转速下,缓释 层释放度的影响曲线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最优处方试验结果曲 线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实施例以及处方研究、验证的数据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

处方(按1000片计)

速释层:

缓释层:

药物制剂中主药与辅料的影响是相互的,简单的说,就是主药的特性决定 辅料的选择,辅料的特性决定主药的药效。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直存在于药 物制剂研究到临床使用的全程中。

以下实验表明:本发明通过对辅料的各项实验,从而选择适合本发明目的 辅料、确定片剂各个组分的剂量、完善生产工艺的过程。

实验1崩解剂CMS-Na与MCC混合使用的影响

分别考察CMS-Na与MCC比例为0∶10、2∶8、4∶6、6∶4、8∶2、10∶0时,所 制备的速释层的崩解时间,其崩解特征为:

由上述结果可知,当CMS-Na与MCC比例为2∶8时,崩解时间最短。

实验2不同种类崩解剂的影响

制备CMS-Na和L-HPC与MCC比例均为2∶8的速释层,测定崩解时间。 结果分别为58s和302s,因此选择CMS-Na作为速释层中的崩解剂。

实验3乳糖不同比重的影响

分别制备乳糖占片重40%、50%、60%时的速释层,并测定崩解时间。结 果为62s、58s、65s。

实验4不同粘合剂的影响

分别制备用10%PVP K30的95%乙醇溶液、95%乙醇溶液、75%乙醇溶液 作粘合剂的速释层,并测定崩解时间。结果分别为58s、35s、85s。

实验5速释层正交实验

根据上述单因素实验,选择对崩解时间影响较大的CMS-Na与MCC的比例 (A)、乳糖用量(B)、粘合剂种类(C)三个因素进行正交设计,并进行了9 次实验,以确定最优处方。

实验6制片工艺

对速释层确定的最优处方,分别对湿法制粒压片和粉末直接压片进行了考 察。

湿法制粒:称取处方量并过80目筛的原料药及各辅料,充分混匀,用 10%PVPK3095%乙醇醇溶液制软材,20目筛制粒,50℃烘干,再用20目筛整 粒,加硬脂酸镁混匀,即得速释层颗粒,用单冲压片机压片。

粉末直接压片:称取处方量并过80目筛的原料药及各辅料,充分混匀,直 接用单冲压片机压片。

结果湿法制粒所压片剂崩解时间为35s,粉末制剂压片崩解时间为32s,两 者差异不大,但是在压片过程中,可观察到粉末直接压片,片剂棱角容易断裂, 且考虑到后期缓释层制备需湿法制粒,因此选择湿法制粒压片制备工艺。

实验7硬度对速释层崩解时间的影响

考察硬度分别为2-4、4-6、6-8kg时,速释层的崩解时间,其崩解特征为:

结果表明,所考察的3个范围内的压力对速释层的崩解时间存有差异,硬度 在4-6kg时片剂外观光泽,成型性好,且崩解时间适宜。

实验8冲模对崩解时间的影响

分别采用8mm、10mm的冲模压制速释层,并测定其崩解时间,其结果分 别为63s、35s。结果表明,选用10mm的冲模能更好的满足实验的要求。

实验9HPMC型号对缓释层药物释放的影响

按照实施例采用不同规格的HPMC制备的的缓释层,其释放特征为:

且这三种不同规格HPMC的缓释片的释放曲线见图2。

实验10按照实施例采用不同量的HPMC K4M制备的的缓释层,其释放特 征为:

且这三种不同用量的HPMC K4M的缓释片的释放曲线见图3。

实验11按照实施例采用不同量的EC制备的的缓释层,其释放特征为:

且这三种不同用量的EC的缓释片的释放曲线见图4。

实验12按照实施例采用不同用量的MCC制备的缓释层,其释放特征为:

且这三种不同用量的MCC的缓释片的释放曲线见图5。

实验13按照实施例采用不同用量的乳糖制备的缓释层,其释放特征为:

且这三种不同用量的乳糖的缓释片的释放曲线见图6。

实验14按照实施例采用不同种类粘合剂(70%乙醇、95%乙醇、10%PVPK30 的95%乙醇溶液)制备的缓释层,其释放特征为:

采用以上两种粘合剂制备的缓释片,其释放速度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制粒 过程中,发现在用70%乙醇溶液作为粘合剂时,其可使HPMC迅速凝胶化,粘 度较大,湿度不易均匀且过筛困难,干燥后颗粒硬度大,压得的片剂有色斑, 因此舍弃;而采用95%乙醇作为粘合剂制得的颗粒易脆碎,粒度分布不均匀, 流动性不好,片重差异大;当采用10%PVPK30的95%乙醇作为粘合剂时制得 的颗粒强度适中,粒度分布均匀,流动性好,压得的片剂硬度大并且光洁。因 此选用10%PVPK30的95%乙醇溶液作为粘合剂。

且这两种不同种类的粘合剂的缓释片的释放曲线见图7。

实验15制备工艺对缓释层释放的影响

按照实施例,分别采用湿法制粒压片(10%PVP K30的95%乙醇溶液为粘 合剂)和粉末直接压片两种工艺压片,测定不同时间的释放度,其释放特征为: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粉末直接压片较湿法制粒压片所得的骨架片释药速 率快,这是由于湿法制粒时加入了粘合剂,使凝胶层的粘度变大,降低了骨架 的溶蚀速度,从而使释放速率减慢。而且在压片过程中发现,全粉末直接压片 时可压性差,片剂外表面不光滑,易掉粉。全粉压片粉粒间结合力弱,片子易 松散,且制得的片剂重量差异较大,含量均匀度和释放均一性不如湿法制粒压 片,且粉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不适合大规模的生产。因此选用湿法制 粒压片作为缓释层的制片工艺。

且这两种不同制备工艺制备的缓释片的释放曲线见图8。

实验16不同压片力对缓释层释放的影响

按照实施例分别选择3个不同压力水平制片,其释放特征为:

且这三种不同压力下制备的缓释片的释放曲线见图9。

实验17不同释放介质对缓释层释放的影响

按照实施例制备的双层缓释片,测定其在0.1mol/L的HCL溶液、pH6.8的 磷酸盐缓冲液及蒸馏水中的释放度,其释放特征为:

且在三种不同释放介质下的缓释片的释放曲线见图10。

实验18不同释放装置对缓释层释放的影响

按照实施例制备的双层缓释片,分别采用释放度测定方法中的第一法(篮 法)和第二法(浆法)进行溶出试验,转速分别为100r/min,50r/min,其释放特 征为:

且在不同装置下的缓释片的释放曲线见图11。

实验19不同转速对缓释层释放的影响

按照实施例制备的双层缓释片,以蒸馏水为溶出介质,考察小篮法50r/min、 100r/min时的释放度,其释放特征为:

且在不同装置下的缓释片的释放曲线见图12。

实验20按照实施例制备的双层缓释片,其释放特征为:

具体释放曲线见图13。

实验21机理探讨

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的累积释放按下式计算:F=Q+Mt/M ,F为0~t时间内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表观释放度(%),Q为速释层中右旋酮洛 芬氨丁三醇溶出度(%),Mt/M为t时间缓释层中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累积释放 百分率(%)。将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缓释片最终处方的释放曲线数据分别用零 级、一级和Higuchi模型拟合0~1h,1~12h与0~12h的释药行为,拟合结果 为:

从结果可知,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0~1h)释放行为接近 Peppas方程,而缓释层(1~12h)和双层片(0~12h)释药行为更接近一级方程。 拟合结果表明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在释放过程中首先是速释层 的药物快速释放,然后是缓释层中的药物通过扩散缓慢释放,具有明显的速释和 缓释控制释放特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