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掌上平板电脑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及掌上平板电脑

掌上平板电脑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及掌上平板电脑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AD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及掌上平板电脑,所述方法中,PAD能够接收来自本机屏幕的触发信号,执行所述触发信号对应的操作,并将执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发送给参与联机的其他PAD;同时能够接收由与本地PAD联机的其他PAD发送来的数据并在本地保存。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掌上平板电脑PAD的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能够随时随地实现PAD的数据交互,完成数据更新,达到了不需要其他辅助设备来实现数据交互、数据更新简单快捷的目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24649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33264.8

  • 发明设计人 马映峰;辛志峰;

    申请日2012-02-14

  • 分类号G06F3/14;H04B5/00;

  • 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逯长明

  • 地址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创业路6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9:59:1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8-10

    授权

    授权

  • 2013-09-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3/14 申请日:201202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8-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交互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掌上平板电脑(PAD) 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及及掌上平板电脑。

背景技术

目前,PAD因其轻薄便利且易于携带的特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 迎。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许多复杂工作的需要,PAD间的数据交互作为 协同工作的一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重视。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网络数据交互技术,通过一定的配置操作,能够 实现不同处理器间进行数据交互的目的。该技术中,参与数据交互的任一个 处理器都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但是,相关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工 作都是通过一个单独的服务器来执行,也就是说,参与数据交互的任何处理 器做出的任何操作,都以信号形式发送至所述单独的服务器上,再由所述单 独的服务器根据所述信号来执行相应的处理或保存操作;过程中,各个参与 数据交互的处理器需要分别与所述单独的服务器交换数据来实现数据更新。

由上述内容可知,现有技术中的网络数据交互技术,除了参与数据交互 的处理器外,还需要一个单独的服务器来执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和存储,且参 与数据交互的处理器需要分别与所述单独的服务器交换数据,所以,就存在 资源开销较大且数据更新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AD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及掌上平板电 脑,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单独的服务器来处理和存储数据而导致的资 源开销大且操作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掌上平板电脑的数据交互方法,包括:

至少两个PAD联机;

接收来自本机屏幕的触发信号,执行所述触发信号对应的操作,将执行 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发送给参与联机的其他PAD;

接收由与本地PAD联机的其他PAD发送来的数据并在本地保存。

可选的,还包括:

将参与联机的PAD的屏幕合为一个大屏幕来显示数据。

其中,所述数据为操作指令,则所述接收由与本地PAD联机的其他PAD 发送来的数据后,还包括:

本地PAD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操作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PAD联机,包括:

发送联机感应信号,接收由其他PAD返回的建议联机信号,返回同意联 机信号;

接收联机感应信号,在所述联机感应信号匹配正确的情况下,返回建议 联机信号,与返回同意联机信号的PAD联机。

其中,所述联机感应信号为近距离无线通信识别信号。

其中,所述将执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发送给参与联机的其他PAD, 包括:

将执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通过WI-FI技术或蓝牙技术发送给参与联 机的其他PAD。

一种掌上平板电脑的数据交互装置,包括:

联机模块,用于实现至少两个PAD联机;

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本机屏幕的触发信号,并接收由与本地PAD 联机的其他PAD发送来的数据;

执行操作模块,用于执行所述触发信号对应的操作;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执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发送给参与联机的其 他PAD;

数据保存模块,用于保存与本地PAD联机的其他PAD发送来的数据。

可选的,还包括:

合屏显示模块,用于将参与联机的PAD的屏幕合为一个大屏幕来显示数 据。

可选的,还包括:

指令执行模块,用于在数据接收保存模块接收到的数据为操作指令的情 况下,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操作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其中,所述联机模块包括:

感应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发送联机感应信号;

感应信号接收处理模块,用于接收由其他PAD发送的联机感应信号,并 将接收到的联机感应信号与本机进行匹配,在匹配正确的情况下,返回建议 联机信号;

联机协商模块,用于接收由其他PAD返回的建议联机信号,并向返回建 议联机信号的PAD发送同意联机信号;

联机子模块,用于与返回同意联机信号的PAD联机。

一种掌上平板电脑,包括PAD数据交互装置,所述PAD数据交互装置 为上述PAD数据交互装置。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AD的 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中,PAD能够接收来自本机屏幕的触发信号, 执行所述触发信号对应的操作,并将执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发送给参与 联机的其他PAD;同时能够接收由与本地PAD联机的其他PAD发送来的数 据并在本地保存。通过本发明公开的掌上平板电脑PAD的数据交互方法及装 置,能够随时随地实现PAD的数据交互,完成数据更新,达到了不需要其他 辅助设备来实现数据交互、数据更新简单快捷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 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PAD的数据交互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PAD实现联机的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PAD的数据交互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联机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 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PAD的数据交互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1所 示,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至少两个PAD联机;

下面站在一个PAD的角度来描述实现联机的过程,参见图2所示,PAD 实现联机的步骤可以包括:

步骤201:发送联机感应信号;

每一个PAD都可以发送联机感应信号,所述联机感应信号能够在一定的 范围内被其他PAD接收识别,其识别范围与所述联机感应信号的类型及发送 方式有关,也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优选的,所述联机感应信号 可以为近距离无线通信识别信号;

步骤202:接收由其他PAD返回的建议联机信号;

当一个PAD接收到由其他PAD发送的建议联机信号后,能够对此信号 进行匹配识别,如果所述联机感应信号与本机匹配识别正确,就可以给发送 所述联机感应信号的PAD发送建议联机信号;所述匹配识别的依据可以是某 一公司生产的PAD中自带的、特有的识别信号,也可以是具有相似功能的掌 上平板电脑能够统一识别的信号;

步骤203:返回同意联机信号;

当发送联机识别信号的PAD接收到其他PAD发送的建议联机信号后, 在其屏幕上会有选择是否联机的提示,根据用户的需要,可以选择联机或不 联机;

步骤204:实现联机;

若发送联机识别信号的PAD选择与发送出建议联机信号的PAD联机, 通过内部配置实现两个或多个PAD的联机;

需要说明的是,任意一个PAD在作为发送联机感应信号的同时,也可以 作为接收其他PAD联机感应信号,并对接收到的联机感应信号进行匹配识别、 返回建议联机信号的PAD,也就是说,在参与联机的PAD中,任一个PAD 实现的功能和过程都是相同的,这些PAD都互为主从;

在步骤101后,进入步骤102;

步骤102:参与联机的PAD接收来自本机屏幕的触发信号,并执行所述 触发信号对应的操作,将执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发送给参与联机的其他 PAD;

各PAD在联机后,操作互不影响,能够互为输入设备,在本机屏幕上进 行一定的操作,每一个PAD都会将执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即时发送给参 与联机的其他PAD,以使得参与联机的任意一个PAD都能够最快的实现数据 更新及共享,其中,将执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以通过WI-FI技术或蓝 牙技术发送给参与联机的其他PAD;所述数据可以直接为操作指令,则所述 接收由与本地PAD联机的其他PAD发送来的数据后,还可以包括本地PAD 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操作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的步骤;

步骤103:接收由与本地PAD联机的其他PAD发送来的数据并在本地保 存;

参与联机的任意一个PAD都可能会接收到参与联机的其他PAD发送来 的数据,以获得最新的共享数据,所述PAD还会将接收到的数据保存在本地, 这样,及时联机的PAD在联机分开后,依然能够自主访问联机时涉及到的数 据。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在至少两个PAD联机后,还可以包括将参与联机的 PAD的屏幕合为一个大屏幕来显示数据的步骤,这样可以使得用户很方便的 查看正在进行操作处理的数据,也方便了用户的操作,其中,将参与联机的 PAD合为一个大屏幕来显示数据,可以通过无线感应技术来实现,也可以采 用其他能够实现多个屏幕合屏显示的技术来实现;优选地,PAD上可以包括 能够实现PAD固定连接的装置,以使得PAD在合屏后具有和谐统一的外观 且能够便于单手把持;如:用四个PAD进行协同画图,可以在联机后使多位 用户在四个PAD上分别进行绘图操作或修改操作,参与联机的PAD可以轮 流交替操作,也可以其中任一个PAD操作数个步骤后再和其他的PAD一起 操作,绘图或修改过程中产生的新数据可以即时发送给参与联机的其他PAD, 即使在联机的PAD分开后,每一个PAD中还是保存有完整的、最终的图像 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PAD数据交互方法中,PAD能够接收来自本机屏幕的 触发信号,执行所述触发信号对应的操作,并将执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 发送给参与联机的其他PAD;同时能够接收由与本地PAD联机的其他PAD 发送来的数据并在本地保存。通过本发明公开的掌上平板电脑PAD的数据交 互方法,能够随时随地实现PAD的数据交互,完成数据更新,达到了不需要 其他辅助设备来实现数据交互、数据更新简单快捷的目的。

上述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中详细描述了方法,对于本发明的方法可采用 多种形式的装置实现,因此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装置,下面给出具体的实施 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PAD的数据交互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 示,所述PAD数据交互装置30可以包括:

联机模块301,用于实现至少两个PAD联机;

所述联机模块301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图4,如图4所示,所述联机模块 可以包括:

感应信号发送模块3011,用于发送联机感应信号;

感应信号接收处理模块3012,用于接收由其他PAD发送的联机感应信号, 并将接收到的联机感应信号与本机进行匹配,在匹配正确的情况下,返回建 议联机信号;

联机协商模块3013,用于接收由其他PAD返回的建议联机信号,并向返 回建议联机信号的PAD发送同意联机信号;

联机子模块3014,用于与返回同意联机信号的PAD联机;

信号接收模块302,用于接收来自本机屏幕的触发信号,并接收由与本地 PAD联机的其他PAD发送来的数据;

执行操作模块303,用于执行所述触发信号对应的操作;

数据发送模块304,用于将执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发送给参与联机的 其他PAD;

其中,在所述执行操作模块303执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为操作指令 的情况下,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指令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操作 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数据保存模块305,用于保存与本地PAD联机的其他PAD发送来的数据。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合屏显示模块,所述合屏显示模块可以 用于将参与联机的PAD的屏幕合为一个大屏幕来显示数据,便于用户查看和 /或操作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PAD数据交互装置中,PAD能够接收来自本机屏幕的 触发信号,执行所述触发信号对应的操作,并将执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 发送给参与联机的其他PAD;同时能够接收由与本地PAD联机的其他PAD 发送来的数据并在本地保存。通过本发明公开的掌上平板电脑PAD的数据交 互装置,能够随时随地实现PAD的数据交互,完成数据更新,达到了不需要 其他辅助设备来实现数据交互、数据更新简单快捷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掌上平板电脑,所述掌上平板电脑包括PAD 数据交互装置,所述PAD数据交互装置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公开的PAD数 据交互装置。通过所述掌上平板电脑,能够随时随地实现PAD的数据交互, 完成数据更新,达到了不需要其他辅助设备来实现数据交互、数据更新简单 快捷的目的。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 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 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 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 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 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 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 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 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