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增强的铜对铜接合的三维(3D)集成电路及其形成方法

具有增强的铜对铜接合的三维(3D)集成电路及其形成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涉及具有增强的铜对铜接合的三维(3D)集成电路及其形成方法。至少在第一器件晶片的Cu表面上形成至少一个金属粘附层。具有另一Cu表面的第二器件晶片被放置在第一器件晶片的Cu表面顶上且在至少一个金属粘附层上面。第一器件晶片和第二器件晶片然后被接合在一起。接合包含在施加或不施加外部施加的压力的情况下在低于400°C的温度下加热器件晶片。在加热期间,两个Cu表面被接合在一起,并且至少一个金属粘附层从两个Cu表面得到氧原子,并且在Cu表面之间形成至少一个金属氧化物接合层。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09413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433490.5

  • 发明设计人 S·V·源;

    申请日2012-11-02

  • 分类号H01L21/60(20060101);H01L23/488(20060101);

  • 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鲍进

  • 地址 美国纽约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9:15:4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2-01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L21/60 登记生效日:20171114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21102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5-07-22

    授权

    授权

  • 2013-06-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L21/60 申请日:201211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5-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尤其是,本公开涉及实现 了改善的Cu-Cu接合的三维(3D)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当今的电子器件的规模要求,芯片设计人员和制造商不 断尝试设计最佳地使可用的芯片空间最大化的电路设计。得到的设计 常常扩展到几个不同平面。例如,一个这样的三维(3D)电路设计可 包含按层叠配置取向的多个不同器件层。在另一例子中,3D电路设计 可包含由多个器件层和通过层间垂直通路连接在一起的互连层构成的 垂直叠层。

在典型的3D集成电路中,以背对背的方式层叠两个有源器件晶 片。然后,通过使用出现Cu-Cu接合的热压缩,将两个有源器件晶片 接合在一起。接合处理需要合理的高温和压力施加。在这种直接Cu-Cu 接合中,在被接合在一起的Cu表面上形成CuO。在Cu表面上存在 CuO增加了接合结构的电阻,并且降低了接合结构的可靠性,特别是 粘附力(adhesion)。

因而,需要改善的用于将Cu表面接合在一起的方法,其中,避 免在接合的Cu-Cu表面上形成CuO。

发明内容

至少在第一器件晶片的Cu表面(一般为Cu接合焊盘)上形成至 少一个金属粘附层。具有另一Cu表面(一般为另一Cu接合焊盘)的 第二器件晶片被放置在第一器件晶片的Cu表面顶上且在至少一个金 属粘附层上。第一器件晶片与第二器件晶片然后被接合在一起。接合 (bonding)包含在施加或不施加外部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将器件晶片加 热到低于400°C的温度。在加热期间,两个Cu表面被接合在一起, 并且至少一个金属粘附层(metal adhesion layer)从两个Cu表面得到氧 原子,并且在Cu表面之间形成至少一个金属氧化物接合层。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一种形成三维(3D)集成电路的方 法。本公开的方法包括提供至少包含Cu表面的第一器件晶片。然后, 在Cu表面上形成金属粘附层。在金属粘附层上且在第一器件晶片的 Cu表面顶上放置具有另一Cu表面的第二器件晶片。第一器件晶片和 第二器件晶片在低于400°C的温度下被接合在一起。在接合期间,金 属粘附层从两个Cu表面得到氧原子,并且在Cu表面与另一Cu表面 之间形成金属氧化物接合层。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三维(3D)集成电路。3D集成电路 包括具有Cu表面的第一器件晶片和具有另一Cu表面的第二器件晶片 的垂直叠层(vertical stack),其中,金属氧化物接合层位于第一器件晶 片的Cu表面与第二器件晶片的另一Cu表面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以框图的形式示出可在形成3D集成电路时使用的本公开 的各种处理步骤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可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使用的包含经构图的Cu 接合焊盘的第一器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3是示出至少在第一器件晶片的Cu接合焊盘上形成金属粘附 层之后的图2的第一器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4是示出包含被放置在图3所示的第一器件晶片顶上的至少一 个其它Cu接合焊盘的第二器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5是示出在低于400°C的温度下进行接合之后的图4的两个器 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6是示出从第二器件晶片去除把手基板(handle substrate)之后 的图5的两个器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7是示出可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使用的包含未经构图的 Cu接合焊盘的第一器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8是示出在第一器件晶片的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上形成金 属粘附层之后的图7的第一器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9是示出包含被放置在图8所示的第一器件晶片顶上的至少一 个其它Cu接合焊盘的第二器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10是示出在低于400°C的温度下进行接合之后的图9的两个 器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11是示出从第二器件晶片去除把手基板之后的图10的两个器 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可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均包含经构图的 Cu接合焊盘的两个器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13是示出在器件晶片中的至少一个的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上 形成至少一个金属粘附层之后的图12的两个器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 截面图)。

图14是示出将器件晶片中的一个旋转180°并使器件晶片中的一 个的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与另一器件晶片的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对 准之后的图13的两个器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15是示出在低于400°C的温度下进行接合之后的图14的两个 器件晶片的图示(通过横截面图)。

图16是示出除了在形成金属粘附层时使用选择性沉积处理以外 可通过使用图2~6所示的基本处理步骤形成的3D集成电路的图示(通 过横截面图)。

图17是示出除了在形成金属粘附层时使用选择性沉积处理以外 可通过使用图12~15所示的基本处理步骤形成的3D集成电路的图示 (通过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通过参照伴随本申请的以下的讨论和附图,更详细地描述 涉及具有改善的Cu-Cu接合(Cu-to-Cu bonding)的三维(3D)集成电 路及其形成方法的本公开。注意,提供本申请的附图是出于解释性的 目的,因而,它们的绘制没有按比例。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使得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发明,阐述大量的特 定细节,诸如特定的结构、部件、材料、尺度、处理步骤和技术。但 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通过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可行的替 代性的处理选项实施本公开。在其它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公开的 各种实施例,不详细描述公知的结构或处理步骤。

可以理解,当作为层、区域或基板的要素被称为处于另一要素“上” 或“之上”时,它可直接处于其它要素上,或者,也可存在介入的要 素。相反,当要素被称为“直接”处于另一要素“上”或“之上”时, 则不存在介入的要素。还应理解,当要素被称为处于另一要素“下” 或“之下”时,它可直接处于其它要素下或者之下,或者,可存在介 入的要素。相反,当要素被称为“直接”处于另一要素“下”或“之 下”时,则不存在介入的要素。

如上所述,本公开提供形成三维(3D)集成电路的方法。在图1 所示的框图中示意性地表示出本公开的方法。本公开的方法包括提供 包含Cu表面的第一器件晶片(步骤100)。然后,至少在第一器件晶 片的Cu表面上形成金属粘附层(步骤102)。在金属粘附层上且在第 一器件晶片的Cu表面顶上放置具有另一Cu表面的第二器件晶片(步 骤104)。第一器件晶片和第二器件晶片在低于400°C的温度下接合 在一起(步骤106)。在接合期间,金属粘附层从两个Cu表面得到氧 原子,并且在第一器件晶片的Cu表面与第二器件晶片的另一Cu表面 之间形成金属氧化物接合层。

本公开的方法提供了包括第一器件晶片和第二器件晶片的垂直叠 层的三维(3D)集成电路,第一器件晶片包含Cu表面而第二器件晶 片包含另一Cu表面,其中金属氧化物接合层位于第一器件晶片的Cu 表面与第二器件晶片的另一Cu表面之间。金属氧化物接合层在不增 加Cu-Cu接合表面上的电阻的情况下在不同的器件晶片之间提供改 善的Cu-Cu接合。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器件晶片(device wafer)”表示包含以下 的半导体结构:半导体基板、至少部分地位于半导体基板上的至少一 个器件、包含具有嵌入其中的至少一个导电特征件(通路和/或线)的 至少一个互连电介质材料的互连级和位于互连级的表面上并与位于至 少一个互连电介质材料内的导电特征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Cu接合 焊盘(bond pad)。在一些实施例中,Cu接合焊盘可被构图,并由此仅 位于互连级的一些部分上。在其它实施例中,Cu接合焊盘可不被构图, 并由此位于整个互连级顶上。

至少一个器件可以是场效应晶体管、电阻器、电容器、BiCMOS、 二极管、导体、微机电(MEM)器件、热冷却器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器件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极性,并且器件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功能。 例如,器件可被用作存储器、微处理器、微控制器、传感器、热冷却 器件或这些功能的任意组合。

首先参照示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图3~6,该实施例用于通过 使用本公开的方法制备3D集成电路。注意,虽然以下的讨论和附图 描述和示出了将两个器件晶片垂直层叠和接合在一起,但是,本公开 不限于将仅仅两个器件晶片垂直层叠和接合在一起。事实上,本公开 可被用于通过使用本公开的方法将n个器件晶片垂直层叠和接合在一 起的实施例中,其中,n是大于2的整数。

首先参照图2,示出了包含位于互连级26顶上的经构图的Cu接 合焊盘30的第一器件晶片10。第一器件晶片10还包含至少一个第一 器件18,第一器件18至少部分地位于具有位于其中的至少一个隔离 区域14的半导体基板12的表面上。在附图和以下讨论中,至少一个 第一器件18是场效应晶体管,其包含至少栅极电介质20和重叠的栅 极导体22的栅极叠层。至少一个间隔件24可位于栅极叠层(20和22) 的侧壁上。源极/漏极区域16L和16R被示出在栅极叠层(20和22) 的足迹处,并且位于半导体基板12的上部内。

互连级26包含具有位于其中的多个导电特征件28L、28R的至少 一个互连电介质材料27。如所示的那样,多个导电特征件中的导电特 征件28L中的一个与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区域16L接触,而多 个导电特征件中的导电特征件28R中的另一个与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 /漏极区域16R接触。如所示的那样,导电特征件268具有与在互连级 26顶上形成的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30中的一个的表面接触的导电区 域,即通路29。

可通过利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技术形成图2所示的第一器件 晶片10。并且,第一器件晶片10的各种部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也 公知的材料构成。

以下,关于可如何制作第一器件晶片10以及可存在于第一器件晶 片10内的部件中的每一个的一些材料提供一些细节。虽然提供这些细 节,但是在形成图2所示的第一器件晶片10时,可以使用本领域技术 人员公知的其它方法和/或材料。

第一器件晶片10的半导体基板12可包含任何半导体材料,该半 导体材料包含但不限于Si、Ge、SiGe、SiC、SiGeC、GaAs、GaN、 InAs、InP和所有其它III/V或II/VI化合物半导体。半导体基板12 也可包含有机半导体或诸如Si/SiGe、绝缘体上硅(SOI)、绝缘体上 的SiGe(SGOI)或绝缘体上锗(GOI)的分层半导体。绝缘体上半 导体基板从上到下包含顶部半导体器件层、绝缘体层和底部半导体部 分。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基板12由含Si半导体材料(即 包含硅的半导体材料)构成。半导体基板12可被掺杂、不被掺杂或者 在其中包含掺杂或未掺杂的区域。半导体基板12可包含单晶取向,或 者它可包含不同的晶体取向。出于解释的目的,第一器件晶片的半导 体基板12包含块体半导体(bulk semiconductor)。“块体(bulk)”意味 着整个基板由半导体材料构成。

半导体基板12还可包含第一掺杂(n-或p-)区域和第二掺杂(n- 或p-)区域。为了清楚,在本申请的附图中的任一个中没有特别示出 掺杂区域。第一掺杂区域和第二掺杂区域可以相同,或者它们可具有 不同的导电性和/或掺杂浓度。这些掺杂区域被称为“阱”,并且通过 利用常规的离子注入过程来形成它们。

至少一个隔离区域14可形成于半导体基板12中。至少一个隔离 区域14可以是沟槽隔离区域或场氧化物隔离区域。通过使用本领域技 术人员公知的沟槽隔离处理来形成沟槽隔离区域。例如,可在形成沟 槽隔离区域时对沟槽的光刻(lithography)、蚀刻和用沟槽电介质对沟 槽的填充。任选地,可在沟槽填充之前在沟槽中形成衬里(liner),可 在沟槽填充之后执行致密化步骤,并且平坦化处理也可跟随在沟槽填 充之后。可通过使用所谓的局部硅氧化处理来形成场氧化物。本领域 技术人员了解,至少一个隔离区域14在相邻的器件之间提供隔离,当 相邻的器件具有相反的导电性(即nFET和pFET)时一般需要这种 隔离。这里,半导体基板12的位于相邻的隔离区域之间的部分被称为 半导体基板12的“有源区域”。半导体基板12的有源区域是器件至 少部分地形成在其上的区域。

在限定要形成器件的有源区域之后,至少部分地在半导体基板12 的有源区域上形成器件。在附图中,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在本示出实 施例中形成的至少一个第一器件18是场效应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包 含至少栅极电介质20和栅极导体22的栅极叠层。

栅极电介质20包含任意绝缘材料。在一个实施例中,栅极电介质 20包含半导体氧化物、半导体氮化物和/或半导体氧氮化物。在另一实 施例中,栅极电介质20包含介电常数比氧化硅的介电常数(例如,3.9) 大的电介质金属氧化物。这里,这种具有比氧化硅大的介电常数的电 介质金属氧化物被称为高k电介质材料。一般地,可在本公开中使用 的高k栅极电介质具有比4.0大的介电常数,大于8.0的介电常数是 更典型的。可用作栅极电介质20的示例性的高k电介质材料包含但不 限于HfO2、ZrO2、La2O3、Al2O3、TiO2、SrTiO3、LaAlO3、Y2O3、HfOxNy、 ZrOxNy、La2OxNy、Al2OxNy、TiOxNy、SrTiOxNy、LaAlOxNy、Y2OxNy、 它们的硅酸盐(silicate)和它们的合金。x的每个值独立地为0.5~3,并 且y的每个值独立地为0~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上述电介质 材料中的至少两种的多层叠层。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栅极电介质 20可包含半导体氧化物,即氧化硅,的下层和诸如例如HfO2的高k 电介质材料的上层。

栅极电介质20的厚度可根据其形成技术而改变。但是,一般地, 栅极电介质20具有0.5nm~10nm的厚度,1.0nm~5nm的厚度是更典 型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使用的栅极电介质20可具有大约 1nm或更小的有效氧化物厚度。

可通过包括例如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 分子束沉积(MBD)、脉冲激光沉积(PLD)、液体源模糊化学沉积 (LSMCD)、原子层沉积(ALD)和其它类似的沉积处理的在本领 域中公知的方法形成栅极电介质20。在一些实施例中,特别是当使用 半导体氧化物、氮化物和/或氧氮化物作为栅极电介质20时,可通过 诸如例如热氧化和/或热氮化的热工艺形成栅极电介质20。在这种实例 中,半导体氧化物、氮化物和/或氧氮化物的半导体部分包含与底层的 半导体基板12相同的半导体材料。

在图2中示出的至少一个第一器件18(即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 叠层的栅极导体22包含任意的导电材料,这些导电材料包含但不限于 多晶硅、多晶硅锗、元素金属(例如,钨、钛、钽、铝、镍、钌、钯 和铂)、至少两种元素金属的合金、元素金属氮化物(例如,氮化钨、 氮化铝和氮化钛)、元素金属硅化物(例如,硅化钨、硅化镍和硅化 钛)和它们的多层。在一个实施例中,栅极导体22包含nFET金属。 在另一实施例中,栅极导体22包含pFET金属。在又一实施例中,栅 极导体22包含具有或不具有底层的导电金属部分的多晶硅。

可利用包括例如化学气相沉积(CVD)、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 积(PECVD)、蒸镀、物理气相沉积(PVD)、溅射、化学溶液沉积、 原子层沉积(ALD)和其它类似沉积处理的常规沉积处理来形成栅极 导体22。当使用含硅材料作为栅极导体22时,可通过利用原位掺杂 沉积处理或通过利用沉积以及随后的诸如将适当的杂质引入含Si材 料中的离子注入或气相掺杂的步骤,在适当的杂质内掺杂含Si材料。 当形成金属硅化物时,可以使用常规的硅化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栅极电介质20和栅极导体22可形成为覆盖层, 然后在形成包含它们的栅极叠层时使用构图处理。构图处理包含光刻 (在栅极导体22的上表面顶上施加光刻胶,将光刻胶暴露于放射线并 且通过使用常规显影剂显影露出的抗蚀剂)。光刻步骤在栅极导体22 的覆盖层顶上提供经构图的光刻胶。然后使用蚀刻步骤以将图案从经 构图的光刻胶转印到栅极电介质和栅极导体材料的底层覆盖层中。蚀 刻可包含诸如例如反应离子蚀刻、等离子蚀刻、离子蚀刻或激光烧蚀 的干蚀刻处理。蚀刻还可包含湿化学蚀刻处理,在该处理中使用一种 或更多种化学蚀刻剂以去除栅极电介质和栅极导体材料的覆盖层的未 被经构图的光刻胶保护的部分。可通过利用灰化处理去除经构图的光 刻胶。

在其它实施例中,通过使用替代栅极处理形成包含栅极电介质20 和栅极导体22的栅极叠层。在这种处理中,至少包含牺牲栅极材料的 叠层形成于存在于平坦化的电介质材料中的开口中。至少牺牲栅极材 料被去除,然后被上述的栅极导电材料中的一种替代。在一些实施例 中,替代栅极处理也可包含牺牲栅极电介质材料。在这种实施例中, 牺牲栅极材料和牺牲栅极电介质均被去除,并且被上述的栅极导体材 料中的一种和上述的栅极电介质材料中的一种替代。

示为至少一个第一器件18的场效应晶体管还可包含至少一个间 隔件(spacer)2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从至少包含栅极电介质20和栅 极导体22的栅极叠层的侧壁省略至少一个间隔件24。当存在时,至 少一个间隔件24包含诸如例如氧化硅、氮化硅和/或氧氮化硅的氧不 可渗透的电介质材料。可通过氧不可渗透的电介质材料的沉积以及随 后通过蚀刻,形成至少一个间隔件2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形成至 少一个间隔件24时使用热处理。

图2所示的场效应晶体管(即,至少一个第一器件18)还包含源 极/漏极区域16L和16R。可通过利用离子注入和退火在形成包含栅极 电介质20和栅极导体22的栅极叠层之前或之后形成源极/漏极区域 16L和16R。用于离子注入处理的条件和掺杂剂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 来说是公知的。激活被离子注入到半导体基板12中的掺杂剂的退火包 含在高于800°C或更高的温度下加热。半导体基板12的位于栅极叠 层(20和22)下面并沿横向由源极/漏极区域16L、16R划界的部分 是晶体管的沟道区域。

在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器件18之后,形成互连级(interconnect level) 26。互连级26可代表单个互连级,或者它可代表多个垂直层叠且电连 接的互连级。互连级26包含具有位于其中的多个导电特征件28L和 28R的至少一个互连电介质材料27。多个导电特征件(conductive  feature)中的导电特征件28L中的一个与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区 域16L接触,而多个导电特征件中的导电特征件28L中的另一个与场 效应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区域16R接触。导电特征件28R具有与在互 连级26顶上形成的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30中的一个的表面接触的 导电区域,即通路29。

通过使用包含例如镶嵌(damascene)处理的在本领域中公知的技 术形成互连级26。在镶嵌处理中,首先形成至少一个互连电介质材料 27,然后通过使用光刻和蚀刻将多个开口形成于至少一个互连电介质 材料27中。多个开口可以是通路开口、线开口或通路开口和线开口的 组合。当通过通路开口和线开口的组合限定开口时,可以使用光刻和 蚀刻的第二迭代。在开口的这种组合中,通路和线相互连通。

然后用导电材料填充开口以形成导电特征件28L和28R。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与导电特征件28L和28R同时形成导电区域 29。在其它实施例中,可在导电特征件28L和28R之后形成导电区域 29。在这种实施例中,导电特征件28L和28R每一个都具有基本上与 第一互连电介质材料的上表面共面的最高表面。然后形成第二互连电 介质材料(与第一互连电介质材料相同或不同),并且通过使用与上 述的用于形成导电特征件28L和28R的技术相同的技术形成导电区域 29。在该特定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互连电介质材料形成可在本公开 的一些实施例中使用的多级(multilevel)互连结构。

互连级26的至少一个互连电介质材料27可包含任何级间或级内 电介质,其包含无机电介质或有机电介质。至少一个互连电介质材料 27可以是多孔的或非多孔的。多孔电介质材料一般具有比非多孔相对 物低的介电常数。可被用作至少一个互连电介质材料27的适当电介质 的一些例子包含但不限于SiO2、乙基硅倍半环丙烷(silsesquixoanes)、 包含Si、C、O和H原子的C掺杂氧化物(即,有机硅酸盐)、热硬 化聚亚芳醚(polyarylene ether)或它们的多层。在本申请中使用术语 “聚亚芳基(polyarylene)”以表示芳基部分或惰性替换的芳基部分, 这些部分是通过接合、熔环或诸如例如氧、硫、砜、亚砜和碳酰基等 的惰性连接基(inert linking group)连接在一起的。在一个实施例中, 至少一个互连电介质材料27具有约4.0或更小的介电常数。在另一实 施例中,至少一个互连电介质材料27具有约2.8或更小的介电常数。 除非另外指出,否则,在本公开中提到的所有介电常数相对于真空的。 至少一个互连电介质材料27的厚度可根据使用的电介质材料以及互 连级26内的电介质的确切数量而改变。一般地,对于正常的互连结构, 至少一个互连电介质材料27具有200nm~450nm的厚度。

导电特征件28L和28R以及导电区域29包含包含例如多晶硅、 导电金属、包含至少两种导电金属的合金、导电金属硅化物或它们的 组合的导电材料。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形成导电特征件28L和28R和 导电区域29时使用的导电材料是诸如Cu、W或Al的导电金属。导 电特征件28L和28R可包含与导电区域29相同或不同的导电材料。

通过利用包含但不限于CVD、PECVD、溅射、化学溶液沉积或 电镀的常规沉积处理,形成在形成导电特征件28L和28R和导电区域 29时使用的导电材料。在沉积之后,可以使用诸如例如化学机械抛光 (CMP)的常规平坦化处理以提供平坦的互连结构。

首先,通过用以上提到的用于形成导电特征件28L和28R和导电 区域29的导电材料的技术中的一种,在互连级26顶上形成Cu或Cu 合金的覆盖层,在互连级26顶上形成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30。然后, 在形成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30时使用光刻和蚀刻。如所示的那样, 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30中的一个与导电区域29的上表面接触。虽 然在本实施例中示出和描述了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30,但是,将描 述使用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的实施例。

现在参照图3,该图示出了至少在第一器件晶片10的Cu接合焊 盘30上形成金属粘附层32之后的图2的第一器件晶片10。在本实施 例中,通过利用诸如例如蒸镀、物理气相沉积、氩溅射、化学气相沉 积、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或原子层沉积的非选择性沉积处理,形 成金属粘附层32。“非选择性”意味着在全部暴露表面上形成金属粘 附层32的沉积处理。

金属粘附层32由与Cu或Cu合金相比对于氧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的金属或金属合金构成。换句话说,金属粘附层32由与Cu或Cu合 金相比更易于起氧反应的金属或金属合金构成。特别地,金属粘附层 32包含Mn、Ti、Co、Ta、W、Ru和Ni中的一种。在一个实施例中, 金属粘附层32包含Mn或与Ti、Co、Ta、W、Ni和Ru中的至少一 种合金化的Mn。在另一实施例中,金属粘附层32包含金属合金,其 包含选自Mn、Ti、Co、Ta、W、Ni和Ru中的两种或更多种金属。

金属粘附层32的厚度可根据使用的金属或金属合金及其形成过 程中所使用的处理条件而改变。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粘附层32具有 0.2nm~20nm的厚度。在另一实施例中,金属粘附层32具有 0.5nm~50nm的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粘附层32是单层材料。 在另一实施例中,金属粘附层32包含多层。当使用多层时,多层结构 内的每一金属粘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

现在参照图4,该图示出包含位于图3所示的第一器件晶片10顶 上的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72的第二器件晶片50。第二器件晶片50 包含半导体基板52,其包含半导体器件层52B和绝缘体层52A。半导 体器件层52B包含以上针对半导体基板12提到的半导体材料中的一 种。半导体器件层52B的厚度一般处于5nm~5000nm的范围内。在本 公开中也可使用高于或低于上述的厚度范围的其它厚度。

绝缘体层52A包含半导体氧化物、半导体氮化物和/或半导体氧氮 化物。绝缘体层52A的厚度一般处于5nm~500nm的范围内。在本公 开中也可使用高于或低于上述的厚度范围的其它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体层52A和半导体器件层52B是绝缘体上 半导体基板的部件,其中,在图4所示的第二器件晶片50的制造中去 除基板的底部半导体部分。在这种实施例中,可通过蚀刻或通过利用 诸如例如CMP和/或研磨的平坦化处理去除基板的底部半导体部分。 一般在第二器件晶片50顶上形成把手基板(handle substrate)(或把手 晶片(handle wafer))之后进行绝缘体上半导体基板的底部半导体部分 的去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块体半导体基板被处理以包含至少一个器件、 一个互连级或把手基板之后,在块体半导体基板(代表半导体器件层 54)的底表面上形成半导体层52B。

半导体器件层52B包含在其中形成的至少一个隔离区域54。至少 一个隔离区域54可被形成,并且包含以上针对至少一个隔离区域14 描述的材料。

第二器件晶片50还包含至少部分地在半导体器件层52A顶上形 成的至少一个第二器件58。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二器件58是 包含至少栅极电介质60和栅极导体62的栅极叠层的场效应晶体管。 栅极电介质60和栅极导体62可被形成,并且包含以上针对栅极电介 质20和栅极导体22描述的材料和厚度。

场效应晶体管(即,至少一个第二器件58)还包含位于半导体器 件层52B内且在包含栅极电介质60和栅极导体62的栅极叠层的足迹 上的源极/漏极区域56L和56R。可如以上针对形成源极/漏极区域16L 和16R描述的那样形成源极/漏极区域56L和56R。半导体器件层52A 的位于栅极叠层(60和62)下面并且沿横向由源极/漏极区域56L、 56R划界的区域是至少一个第二器件58的沟道区域。

可在栅极叠层(即,60和62)的侧壁上存在至少一个间隔件63。 至少一个间隔件63可包含以上针对至少一个间隔件24提到的材料中 的一种。可通过使用与以上在形成至少一个间隔件24时提到的技术相 同的技术形成至少一个间隔件63。

第二器件晶片50还包含互连级64,其包含位于至少一个互连电 介质材料65内的多个导电特征件66L和66R。互连电介质材料65可 被形成,并且包含以上针对互连电介质材料27提到的材料和厚度。导 电特征件66L和66R可被形成,并且包含以上针对导电特征件28L 和28R提到的材料。

在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器件58和互连级64之后,在互连级64的最 高表面上形成把手基板68。把手基板68可包含玻璃、Al2O3、SiN或 诸如例如碳、旋涂有机/无机聚合物或柔性带的其它容易去除的绝缘材 料。可通过利用包含层转印处理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常规技术形 成把手基板68。

然后,如果存在的话,可如上面描述的那样去除绝缘体上半导体 的底部部分,并且,如果不存在的话,可通过利用热生长或诸如例如 CVD、PECVD或化学溶液沉积的沉积处理来形成绝缘体层52A。

然后,可通过半导体基板52并通过互连电介质材料65的至少一 部分形成通路70。通路70的一个端部接触导电特征件中的至少一个, 即66R,的水平表面,而另一端部位于基板52的最底表面上。

通路70包含以上针对导电特征件28L和28R提到的导电材料中 的一种,并且通过利用光刻和蚀刻以及随后的在通过光刻和蚀刻处理 产生的通路开口内形成导电材料来形成通路70。通路70的导电材料 可包含以上针对导电特征件28L和28R提到的导电材料中的一种。可 通过使用以上针对形成导电特征件28L和28R提到的技术中的一种形 成通路70的导电材料。可以使用诸如CMP的平坦化处理以提供平坦 的结构。

在形成通路70之后,在绝缘体层52A的表面上形成Cu接合焊盘 72。如所示的那样,Cu接合焊盘72中的一个与通路70的端部接触。 Cu接合焊盘72在本公开的本实施例中被构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可 以使用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未示出)。并且,在本公开的另一 实施例中,可至少在Cu接合焊盘72的表面上形成另一金属粘附层。 本实施例在本公开的附图中没有被示出。当至少在Cu接合焊盘72上 形成另一金属粘附层时,另一金属粘附层可被形成,并且包含以上针 对金属粘附层32提到的材料。另一金属粘附层可以是与金属粘附层 32相同或不同的——一般是相同的——金属或金属合金。

参照图5,该图示出在使两个器件晶片10和50相互紧密接触、 使两个晶片对准以使得每个Cu接合焊盘72的Cu表面位于每个Cu 接合焊盘30的Cu表面顶上并且与其基本上垂直对准,并在低于400°C 的温度下接合之后的图4的两个器件晶片10和50。在另一实施例中, 在50°C~375°C的温度下进行接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接合处理期间向两个器件晶片施加外力, 诸如由手或钳或其它类似的机构手段供给的力。在另一实施例中,在 接合处理期间不向两个器件晶片施加外力。

可在对于两个器件晶片被接合在一起惰性的环境中执行接合。在 一个实施例中,在包含例如He、Ar、Ne、Xe和其混合物的惰性气体 中执行接合。在另一实施例中,氮气可被用作接合处理期间的环境。 可以单独地使用氮气,或者使其与以上提到的惰性气体中的一种混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形成气体(即,氢气(摩尔分数改变)和 氮气的混合物)作为接合期间的环境。

在接合中,金属粘附层32的位于Cu接合焊盘上的部分从两个 Cu表面得到氧原子,并且在Cu接合焊盘30的Cu表面与Cu接合焊 盘72的另一Cu表面之间形成金属氧化物接合层74。因而,与在接合 之前出现Cu接合焊盘相比,接合之后的Cu接合焊盘30和Cu接合 焊盘72在其中具有更少的氧。根据使用的金属粘附层的类型和接合处 理条件,在本公开中Cu接合焊盘30和Cu接合焊盘72中的每一个中 的氧可减少50~99%。

金属氧化物接合层74由此包含金属或金属合金和氧。金属氧化物 接合层74被示为位于Cu接合焊盘30的Cu表面与Cu接合焊盘72 的Cu表面之间,并且与Cu接合焊盘30和Cu接合焊盘72的边缘垂 直对准。金属氧化物接合层74具有一般处于0.3nm~100nm的范围内 的厚度,根据初始金属粘附层厚度和初始加入Cu接合焊盘中的氧的 数量,1nm~10nm的厚度是更典型的。在本公开中也可使用大于或小 于上述的厚度范围的其它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氧化物接合层 74是单层结构。在其它实施例中,金属氧化物接合层74是多层结构。 当金属氧化物接合层74是多层结构时,多层结构中的每一层可具有相 同或不同的成分。

现在参照图6,该图示出从第二器件晶片50去除把手基板68之 后的图5的接合后的两个器件晶片。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通过利用选 择性蚀刻处理去除把手基板68,上述蚀刻处理诸如,例如,如果把手 基板是基于碳氢化合物的,那么利用O2等离子,或者,如果把手基板 是SiN,那么利用热磷酸。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化学机械平坦 化和/或研磨以从接合后的结构去除把手基板68。

可在图6所示的结构顶上层叠其它的器件晶片,并且可通过利用 与上述相同的基本处理步骤实现其它器件晶片与接合后的结构之间的 接合。因而,可形成包含相互垂直层叠的多个器件晶片的3D集成电 路。

现在参照示出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图7~11。除了使用未经构图 的Cu接合焊盘以外,在图7~11中示出的本实施例与以上在图2~6中 示出的实施例类似。

首先参照示出可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使用的包含未经构图的 Cu接合焊盘80的第一器件晶片10的图7。特别地,除了图1的经构 图的Cu接合焊盘30被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80替代以外,第一器 件晶片10包含与图2所示的第一器件晶片10相同的部件。通过利用 以上针对形成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30提到的沉积处理,形成未经构 图的Cu接合焊盘80。在沉积Cu接合焊盘的覆盖层之后,不进行覆 盖Cu接合焊盘的构图。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80的材料和厚度与 以上针对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30提到的那些相同。

现在参照图8,其中示出在第一器件晶片的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 盘80上形成金属粘附层82之后的图7的第一器件晶片。金属粘附层 82可被形成,并且包含以上针对金属粘附层32描述的材料和厚度。

参照图9,其中示出包含放置在图8所示的第一器件晶片10顶上 的另一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84的第二器件晶片50。除了经构图的 Cu接合焊盘72被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84替代以外,第二器件晶 片50包含与以上提到的第二器件晶片50相同的元件。通过利用以上 针对形成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30提到的沉积处理,形成未经构图的 Cu接合焊盘84。在沉积Cu接合焊盘的覆盖层之后,不进行覆盖Cu 接合焊盘的构图。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84的材料和厚度与以上针 对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30提到的那些相同。

现在参照图10,其中示出在低于400°C的温度下接合之后的图9 的两个器件晶片。这里,对于形成图9所示的接合结构,也可使用结 合形成图5所示的接合结构描述的接合处理的其它细节和实施例。与 前面的实施例不同,金属氧化物接合层74邻接地存在于未经构图的 Cu接合焊盘80与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84之间。与前面的实施例 类似,与接合之前的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80与未经构图的Cu接 合焊盘84相比,接合之后的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80和未经构图 的Cu接合焊盘84在其中具有更少的氧。

现在参照图11,其中示出从第二器件晶片50去除把手基板68之 后的图10的两个接合的器件晶片。用于去除把手基板68的细节与在 本公开的先前实施例中提到的细节相同。

可在图11所示的接合结构顶上层叠其它器件晶片,并且可通过利 用与上述相同的基本处理步骤实现接合结构。因而,可形成包含相互 垂直层叠的多个器件晶片的3D集成电路。

现在参照示出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图12~15。本公开的本实施 例从首先提供第一器件晶片10和第二器件晶片10′开始。第一器件晶 片10的部件与存在于图2所示的第一器件晶片10中的部件类似。第 二器件晶片10′的部件与以上针对图2所示的第一器件晶片10提到的 部件相同。使用符号′以区分第二器件晶片10′的与第一器件晶片10 的部件等同的部件。

现在参照图13,其中示出在器件晶片中的至少一个的经构图的 Cu接合焊盘上形成至少一个金属粘附层32之后的图12的两个器件晶 片10和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两个器件晶片上形成另一金属粘 附层32。至少一个金属粘附层32与以上结合图3所示的结构提到的 相同。

现在参照图14,其中示出在翻转(flip)器件晶片中的一个(即,器 件晶片10′)并使第一器件晶片10的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30与第二 器件晶片10′的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30′对准之后的图13的两个器件 晶片10和10′。通过将器件晶片中的一个,即第二器件晶片10′,旋转 180°,实现翻转。

参照示出在低于400°C的温度下接合之后的图14的两个器件晶 片10和10′的图15。这里,对于形成图9所示的接合结构,也可使用 结合形成图5所示的接合结构描述的接合处理的其它细节和实施例。

可在图14所示的接合结构顶上层叠其它器件晶片,并且可通过利 用与上述的基本处理步骤相同的基本处理步骤,实现其它器件晶片与 接合结构之间的接合。因而,可形成包含相互垂直层叠的多个器件晶 片的3D集成电路。

现在参照图16,其中示出除了在形成金属粘附层时使用选择性沉 积处理以外可通过使用图2~6所示的基本处理步骤形成的3D集成电 路。因而,没有金属粘附层接触第一器件晶片和第二器件晶片任一个 的互连电介质材料。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或原子层沉积在Cu/电介质 图案的未处理或改性的表面上实现选择性沉积。典型的例子是通过化 学气相沉积处理的Mn或Co的选择性沉积。

现在参照图17,其中示出除了在形成金属粘附层时使用选择性沉 积处理以外可通过使用图12~15所示的基本处理步骤处理的3D集成 电路。因而,没有金属粘附层接触第一器件晶片和第二器件晶片任一 个的互连电介质材料。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或原子层沉积在Cu/电介 质图案的未处理或改性的表面上实现选择性沉积。典型的例子是通过 化学气相沉积处理的Mn或Co的选择性沉积。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以上的处理步骤可被用于接合来自一 个器件晶片的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与来自另一器件晶片的至少一 个经构图的Cu接合焊盘。

虽然关于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特别表示和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 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 提出形式和细节的以上和其它的变化。因此,本公开不应限于描述和 示出的确切的形式和细节,而落入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