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栽培白灵菇的培养料配方及白灵菇的栽培方法

一种栽培白灵菇的培养料配方及白灵菇的栽培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栽培白灵菇的培养料配方及白灵菇的栽培方法。该培养料配方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壳30~50%,玉米芯30~50%,麦麸10~15%,大蒜10%,石膏1~2%,石灰2%。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高产配方具有以下优点:1、原料中使用了玉米芯,都是农业种植生产中的下脚料,节约了栽培原料的采购成本,降低了栽培白灵菇的成本风险。2、大蒜既提供了部分白灵菇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又提高了白灵菇的防病性能,有助于解决白灵菇易发病的实际性难题。3、在相同的栽培生产条件下生物学效率可达到90%以上,比传统原料产量提高了40~50%,4、白灵菇菌盖直径大,菇型好。5、现蕾早,出菇整齐。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2-0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1/04 授权公告日:20141217 终止日期:20151211 申请日:2012121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12-17

    授权

    授权

  • 2013-06-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5G1/00 申请日:201212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5-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栽培白灵菇的培养料配方及白灵菇的栽培方法,属于白灵菇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白灵菇是原产新疆天山地区栽培的中低温型食用菌品种,又称白灵侧耳、白阿魏蘑等,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和侧耳,颇受消费者的青睐。白灵菇营养丰富,据科学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占干菇的20%,含有17种氨基酸,还含有真菌多糖、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生理活性物质及多种矿物质,有消积、杀虫、镇咳、消炎和防治妇科肿瘤等功效,能够调节人体生理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白灵菇对营养的要求并不苛刻,但普通的培养料一般生物效率仅为40%~60%,容易出现出菇慢,第二潮菇很少,菇型也差,或菇长得虽大,但品质差等问题。低成本高产培养料配方一直是白灵菇生产实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专利申请号为201010176702.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栽培白灵菇的培养料配方”, 该培养料配方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棉籽壳36~66 %,玉米芯20~40%,麦麸10~20%,石灰3%,石膏1%。但总体而言,在解决生物效率相对较低或培养周期长,菇型或品质难以保障、易防病等技术难点上仍有待不断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物效率相对较高或培养周期短,菇型或品质可以得到保障的栽培白灵菇的培养料配方及白灵菇的栽培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栽培白灵菇的培养料配方,该培养料配方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棉子壳30~50 %,玉米芯30~50%,麦麸10~15%,大蒜 10%,石膏1~2%,石灰2%。

一种白灵菇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配方

按照上述的培养料配方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进行配方;

制作菌筒

将培养料含水量65%左右,立即装袋并进行灭菌,灭菌时间常压达100℃保持12~14小时,高压排净冷气后压力达1.5kg,维持2.5小时后揭锅,置于消毒的冷却室冷却;

接种培菌管理

接种前用气雾消毒剂消毒30分钟后接种,接种后,将菌袋立即移入经过消毒的发菌室,墙式堆叠,保持3~6层,排间应至少留有50cm以上的间隙,然后遮光培养,经常通风换气,温度控制在25℃左右;发菌10天左右菌丝便可封面,采用塑料丝扎口的,用消毒后的细针在袋口周围刺3~4个小孔,当菌丝吃料距袋3~4cm时,抽掉封口扎线;

后熟培养

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此时菌丝稀疏,菌袋松软,在23~26℃、湿度70%左右的环境下再培养35~40天,达到菌丝浓白,菌袋坚实,菌袋表面及四周出现淡黄色菌皮;

菇棚及菇床准备

准备栽培菇床,菇床间距50cm,四周及床底要拍实,并提前消毒和杀虫;

覆土

当平均气温在12℃左右时,将已达到生理成熟的菌袋进行脱袋,将脱袋后的菌筒竖直放人菇床中,袋口方向朝上,筒与筒之间相距5cm,中间用土粒填实,覆土厚度不超过lcm;

出菇管理

a、调水

覆土后2天,开始于早晚各喷水1次,连续3天,喷水要轻、慢,调水至土粒含水量达20 %,调水期间,要经常通风换气;

b、催蓄

连续10~12天的温差刺激,白天保持16~18℃,晚上保持5~8℃,并结合90%相对湿度和500lx的光照,菌筒侧面与土粒交连处就会出现米粒状原基;

c、出菇管理

原基出现后,通过草帘的增减使棚温控制在12~16℃,空气湿度维持在90%左右,光照度控制80~1000lx,待菇蕾长至蚕豆大小时,丛生品种要进行疏蓄,小袋1~2个菇蓄,大袋保留2~3个菇蓄,菇蓄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

采收与采后管理

出现原基15天后,菇体达7-8分熟,菇盖边缘尚未向外翻卷,菇体重225~300g采收,采完一潮菇后,因采菇未伤及菌丝,可立即补水和追肥,分早晚进行,在2~3天内完成,补水追肥后,培养菌丝10~15天,重复以上管理措施,即可出第二潮菇。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高产配方具有以下优点:

  1、 原料中使用了玉米芯,都是农业种植生产中的下脚料,节约了栽培原料的采购成本,降低了栽培白灵菇的成本风险。

  2、大蒜既提供了部分白灵菇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又提高了白灵菇的防病性能,有助于解决白灵菇易发病的实际性难题。

 3、在相同的栽培生产条件下生物学效率可达到90%以上,比传统原料产量提高了40~50%,

4、白灵菇菌盖直径大,菇型好。

5、现蕾早,出菇整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栽培白灵菇的培养料配方及白灵菇的栽培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配方

棉子壳30 %,玉米芯42%,麦麸15%,大蒜10%,石膏1%,石灰2%。

制作菌筒 

将培养料调含水量65%左右,立即装袋。袋规格为15cm ×33cm × 0. 04cm的折角袋,装干料约300g,单头接种,用塑料丝扎口。灭菌时间常压达100℃保持12小时,高压排净冷气后压力达1.5kg,维持2.5小时后揭锅,置于消毒的冷却室冷却。

接种培菌管理

接种前将军中带、原种等搬入接种箱(室)后用气雾消毒剂消毒30分钟后接种。接种后,将菌袋立即移入经过消毒的发菌室,墙式堆叠,保持4层左右,排间应至少留有50cm以上的间隙,然后遮光培养,经常通风换气,温度控制在25℃左右。发菌10天左右菌丝便可封面。采用塑料丝扎口的,用消毒后的细针在袋口周围刺3个小孔,可加快菌丝生长。当菌丝吃料距袋表现3cm时,抽掉封口扎线(不要掀开袋口)。

后熟培养

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此时菌丝稀疏,菌袋松软,在23℃、湿度70%左右的环境下再培养35天,达到菌丝浓白,菌袋坚实,菌袋表面及四周出现淡黄色菌皮,表明菌袋已趋生理成熟。

菇棚及菇床准备

栽培场地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会镇一菜园,宽90 cm、深30cm、长度2000cm的南北方向菇床,菇床间距50cm,四周及床底要拍实,并提前消毒和杀虫。

覆土

当日平均气温在12℃左右时,将已达到生理成熟的菌袋进行脱袋。将脱袋后的菌筒竖直放人菇床中(长袋菌筒从中间切断后再放人),袋口方向朝上,筒与筒之间相距5cm,中间用土粒填实。覆土厚度不超过lcm。覆土后应立即把塑料膜覆盖在棚架上,然后在棚顶上遮上草帘,棚架两则保持透光,达到500lx的光照。

出菇管理

7.1调水

覆土后2天,开始于早晚各喷水1次,连续3天,喷水要轻、慢,调水至土粒含水量达20 %(手捏扁土粒而不粘手)。调水期间,要经常通风换气。

7.2催蓄

连续10天的温差刺激,白天保持16℃,晚上保持5℃,并结合90%相对湿度和500lx的光照,菌筒侧面与土粒交连处就会出现米粒状原基。

7.3出菇管理

原基出现后,通过草帘的增减使棚温控制在12℃,空气湿度维持在90%左右,光照度控制800 lx。待菇蕾长至蚕豆大小时,丛生品种要进行疏蓄,小袋1个菇蓄,大袋保留2个菇蓄,菇蓄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

采收与采后管理

出现原基15天后,菇体达7-8分熟,菇盖边缘尚未向外翻卷,菇体重225g采收。采完一潮菇后,因采菇未伤及菌丝,可立即补水和追肥。追肥可选用1%葡萄糖加0. 2%磷酸二氢钾及0.2%尿素复合液,分早晚进行,在2天内完成,使表层土粒捏扁而不枯手。通过补水追肥,覆土层松软潮湿,促进菌丝复壮,积累养分,莫定继续长菇的基础,补水追肥后,培养菌丝10天,重复以上催曹等管理措施,即可出第二潮菇。

以上采收时,对所采收的鲜菇称重,记录产量,进行统计,并测量菌盖直径。结果:100斤干料总产量为90斤,生物学转化率为90%,菌盖平均直径10.5.cm。

实施例二

配方

棉子壳40 %,玉米芯32%,麦麸10%,大蒜10%,石膏2%,石灰2%。

制作菌筒 

将培养料调含水量65%左右,立即装袋。袋规格为16cm × 45cm × 0. 04cm的筒装袋,装干料约600g,采用两头接种,可在接种室(箱)内换用套环加牛皮纸或套环加棉塞的方法封口,以增加发菌时的透气性。注意套环、牛皮纸或棉塞应同栽培袋一起灭菌。灭菌时间常压达100℃保持14小时,高压排净冷气后压力达1.5kg,维持2.5小时后揭锅,置于消毒的冷却室冷却。

接种培菌管理

接种前将军中带、原种等搬入接种箱(室)后用气雾消毒剂消毒30分钟后接种。接种后,将菌袋立即移入经过消毒的发菌室,墙式堆叠,保持5层左右,排间应至少留有50cm以上的间隙,然后遮光培养,经常通风换气,温度控制在25℃左右。发菌10天左右菌丝便可封面。采用塑料丝扎口的,用消毒后的细针在袋口周围刺4个小孔,可加快菌丝生长。当菌丝吃料距袋表现4cm时,抽掉封口扎线。

后熟培养

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此时菌丝稀疏,菌袋松软,必须在26℃、湿度70%左右的环境下再培养40天,达到菌丝浓白,菌袋坚实,菌袋表面及四周出现淡黄色菌皮,表明菌袋已趋生理成熟。

菇棚及菇床准备

栽培场地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荣炳镇一稻田,挖成宽100cm、深30cm、长度5000cm的南北方向菇床,菇床间距50cm,四周及床底要拍实,并提前消毒和杀虫。

覆土

当日平均气温在12℃左右时,将已达到生理成熟的菌袋进行脱袋。将脱袋后的菌筒竖直放人菇床中(长袋菌筒从中间切断后再放人),袋口方向朝上,筒与筒之间相距5cm,中间用土粒填实。覆土厚度不超过lcm,达到600lx的光照。

出菇管理

7.1调水

覆土后2天,开始于早晚各喷水1次,连续3天,喷水要轻、慢,调水至土粒含水量达20 %(手捏扁土粒而不粘手)。调水期间,要经常通风换气。

7.2催蓄

连续12天的温差刺激,白天保持18℃,晚上保持8℃,并结合90%相对湿度和500lx的光照,菌筒侧面与土粒交连处就会出现米粒状原基。

7.3出菇管理

原基出现后,通过草帘的增减使棚温控制在16℃,空气湿度维持在90%左右,光照度控制1000lx。待菇蕾长至蚕豆大小时,丛生品种要进行疏蓄,小袋2个菇蓄,大袋保留3个菇蓄,菇蓄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

采收与采后管理

出现原基15天后,菇体达7-8分熟,菇盖边缘尚未向外翻卷,菇体重275g时采收。采完一潮菇后,因采菇未伤及菌丝,可立即补水和追肥。追肥可选用1%葡萄糖加0. 2%磷酸二氢钾及0.2%尿素复合液,分早晚进行,在3天内完成,使表层土粒捏扁而不枯手。通过补水追肥,覆土层松软潮湿,促进菌丝复壮,积累养分,莫定继续长菇的基础,补水追肥后,培养菌丝15天,重复以上催曹等管理措施,即可出第二潮菇。

以上采收时,对所采收的鲜菇称重,记录产量,进行统计,并测量菌盖直径。结果:100斤干料总产量为93斤,生物学转化率为93%,菌盖平均直径11.7cm。

实施例三

配方

棉子壳40 %,玉米芯36%,麦麸10%,大蒜 10%,石膏2%,石灰2%。

制作菌筒 

将培养料调含水量65%左右,立即装袋。袋规格选择16cm × 45cm × 0. 04cm的筒装袋,装干料约600g,采用两头接种,用塑料丝扎口。灭菌时间常压达100℃保持13小时,高压排净冷气后压力达1.5kg,维持2.5小时后揭锅,置于消毒的冷却室冷却。

接种培菌管理

接种前将军中带、原种等搬入接种箱(室)后用气雾消毒剂消毒30分钟后接种。接种后,将菌袋立即移入经过消毒的发菌室,墙式堆叠,保持5层左右,排间应至少留有50cm以上的间隙,然后遮光培养,经常通风换气,温度控制在25℃左右。发菌10天左右菌丝便可封面。采用塑料丝扎口的,用消毒后的细针在袋口周围刺4个小孔,可加快菌丝生长。当菌丝吃料距袋表现4cm时,抽掉封口扎线(不要掀开袋口)。

后熟培养

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此时菌丝稀疏,菌袋松软,必须在25℃、湿度70%左右的环境下再培养38天,达到菌丝浓白,菌袋坚实,菌袋表面及四周出现淡黄色菌皮,表明菌袋已趋生理成熟。

菇棚及菇床准备

栽培场地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一菜田,挖成宽95cm、深30cm、长度4000cm的南北方向菇床,菇床间距50cm,四周及床底要拍实,并提前消毒和杀虫。

覆土

当日平均气温在12℃左右时,将已达到生理成熟的菌袋进行脱袋。将脱袋后的菌筒竖直放人菇床中(长袋菌筒从中间切断后再放人),袋口方向朝上,筒与筒之间相距5cm,中间用土粒填实。覆土厚度不超过lcm。覆土后应立即把塑料膜覆盖在棚架上,然后在棚顶上遮上草帘,棚架两则保持透光,达到550lx的光照。

出菇管理

7.1调水

覆土后2天,开始于早晚各喷水1次,连续3天,喷水要轻、慢,调水至土粒含水量达20 %(手捏扁土粒而不粘手)。调水期间,要经常通风换气。

7.2催蓄

连续11天的温差刺激,白天保持17℃,晚上保持7℃,并结合90%相对湿度和500lx的光照,菌筒侧面与土粒交连处就会出现米粒状原基。

7.3出菇管理

原基出现后,通过草帘的增减使棚温控制在15℃,空气湿度维持在90%左右,光照度控制900lx。待菇蕾长至蚕豆大小时,丛生品种要进行疏蓄,小袋1个菇蓄,大袋保留2个菇蓄,菇蓄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

采收与采后管理

出现原基15天后,菇体达7-8分熟,菇盖边缘尚未向外翻卷,菇体重300g时采收。采完一潮菇后,因采菇未伤及菌丝,可立即补水和追肥。追肥可选用1%葡萄糖加0. 2%磷酸二氢钾及0.2%尿素复合液,分早晚进行,在2天内完成,使表层土粒捏扁而不枯手。通过补水追肥,覆土层松软潮湿,促进菌丝复壮,积累养分,莫定继续长菇的基础,补水追肥后,培养菌丝13天,重复以上催曹等管理措施,即可出第二潮菇。

以上采收时,对所采收的鲜菇称重,记录产量,进行统计,并测量菌盖直径。结果:100斤干料总产量为100g,生物学转化率为100%,菌盖平均直径11.0cm。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