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在长条的塑料膜上形成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的装置

在长条的塑料膜上形成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的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长条的塑料膜上形成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的装置,具备对长条的塑料膜进行卷绕的硬质辊、在辊面上具有倾斜的线状刻印部的多个图案辊、固定有图案辊的驱动轴、将图案辊向硬质辊按压的机构,当压辊向硬质辊移动时,刻印部的图案状突起部被按压在硬质辊上的塑料膜上,从而在塑料膜上周期性地形成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12154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5-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加川清二;

    申请/专利号CN201210323569.2

  • 发明设计人 加川清二;加川洋一郎;

    申请日2012-09-04

  • 分类号B65D77/40;B65B41/00;

  • 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刘文海

  • 地址 日本国埼玉县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7:42:4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3-29

    授权

    授权

  • 2014-12-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5D77/40 申请日:201209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5-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长条的塑料膜上高效率地形成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的 装置。

背景技术

像蒸煮袋那样需要高的气密性、耐热性及强度的塑料包装容器例如包 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高耐热性.高强度树脂的膜;铝箔那样的 高气密性层;无延伸聚丙烯等的密封层。在蒸煮袋的情况下,在通过热沸 水或微波炉进行了加热之后,开封而将内装物取出,但由于袋为高强度, 因此即使在袋边形成缺口(切口),大多数情况下也难以利用手来开封。 尤其是随着高龄化的发展,握力不够的人不断增加,因此仅在缺口处利用 手无法开封而不得不使用剪刀的情况增多。

作为易切割性层叠膜包覆材料的制造方法,日本特开平11-77872号公 开了一种对于由基材膜层和具有总厚的1/2以上的厚度的密封层构成的层 叠膜,从密封层侧照射激光光线,由此使密封层变薄,从而形成连续或断 续的半切状切断线的方法。在通过该方法在蒸煮袋上形成倾斜的半切状切 断线的情况下,必须在制造出各个蒸煮袋之后形成倾斜的半切状切断线, 存在效率差这样的问题。

由于延伸膜容易避开延伸方向,因此以开口部成为与延伸方向平行的 方式形成袋,且在与开口部相邻的一边形成切口部时,能够容易将开口部 附近的膜撕裂。然而,在这样的方法中,仅能与开口部平行地进行开封。 在饮料或流动食品等中优选形成小的开封较多,因此期望一种具有倾斜的 开封部的容器(袋)。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长条的塑料膜上高效率地形成倾 斜的线状易开裂部的装置。

鉴于上述目的而仔细研究的结果是,本发明者发现了如下情况而想到 了本发明,该情况是:(a)将旋转自如的图案辊沿着塑料膜的横向方向配 置多个,其中该图案辊是具有易开裂部(切痕)形成用的图案状突起部的 刻印部相对于旋转方向倾斜而形成的,(b)当将上述图案辊同时且旋转自 如地按压于在硬质辊上行进的塑料膜时,在塑料膜上周期性地形成多个倾 斜的线状易开裂部。

即,在长条的塑料膜上形成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的本发明的装置的特 征在于,具备:(a)对长条的塑料膜进行卷绕的硬质辊;(b)在辊面上局 部地具有倾斜的线状刻印部的多个图案辊,其中该线状刻印部具有图案状 的突起部;(c)固定有所述多个图案辊的轴;(d)使所述轴沿着所述硬质 辊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e)直接按压或经由固定在所述轴上的小 径辊而间接地按压所述图案辊的压辊;(f)使所述压辊沿着所述图案辊的 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其中,当通过所述第二移动机构而使所述压辊 直接或间接地按压所述图案辊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将所述图案辊的 刻印部按压于所述塑料膜,由此,在所述塑料膜上局部地且周期性地形成 由凹部构成的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其中该凹部由所述刻印部的图案状突 起部形成。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第一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a)对长条的塑料 膜进行卷绕的硬质辊;(b)在辊面上局部地具有倾斜的线状刻印部的多个 图案辊,其中该线状刻印部具有图案状的突起部;(c)固定有所述多个图 案辊的轴;(d)使所述轴沿着所述硬质辊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e) 从背后分别按压各个所述图案辊的压辊;(f)使所述压辊沿着所述图案辊 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其中,当通过所述第二移动机构而使所述压 辊按压所述图案辊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将所述图案辊的刻印部按压 于所述塑料膜,由此,在所述塑料膜上局部地且周期性地形成由凹部构成 的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其中该凹部由所述刻印部的图案状突起部形成。

本发明的第二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a)对长条的塑料膜进行卷绕 的硬质辊;(b)在辊面上局部地具有倾斜的线状刻印部的多个图案辊,其 中该线状刻印部具有图案状的突起部;(c)固定有所述多个图案辊的轴; (d)使所述轴沿着所述硬质辊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e)固定于所 述轴上的、比所述图案辊小径的多个辊;(f)从背后分别按压各个所述小 径辊的压辊;(g)使所述压辊沿着所述小径辊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 其中,当通过所述第二移动机构而使所述压辊按压所述小径辊时,通过所 述第一移动机构将所述图案辊的刻印部按压于所述塑料膜,由此,在所述 塑料膜上局部地且周期性地形成由凹部构成的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其中 该凹部由所述刻印部的图案状突起部形成。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具备:将所述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一 滑架;相对于所述硬质辊的轴线而垂直地延伸,且能够使所述第一滑架沿 着其向所述硬质辊的方向移动的第一导轨。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滑架始终由弹性构件以小力朝向从所述硬质辊离 开的方向按压,克服所述弹性构件的力而由所述压辊将所述图案辊或者所 述小径辊按压于所述塑料膜。

优选的是,各第二移动机构分别具备:将所述压辊支承为旋转自如的 第二滑架;相对于所述硬质辊的轴线而垂直地延伸,能够使所述第二滑架 沿着其向所述硬质辊的方向移动的第二导轨。

优选的是,所述图案辊的横向方向位置沿着所述轴能够调节。

优选的是,在第一装置中,所述第二导轨固定于工作台,所述工作台 沿着与所述硬质辊的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三导轨,在所述塑料膜的横向方 向上移动自如,由此根据所述图案辊的横向方向位置,而能够调节所述压 辊的横向方向位置。

优选的是,在第二装置中,所述第二导轨以与各个所述压辊分别对应 的小径辊相接的方式处于固定的位置。

所述刻印部的突起部的一例由具有锐角部的莫氏硬度为5以上的多个 硬质粒子构成,在所述刻印部的两侧的辊面形成有槽。所述刻印部的突起 部的另一例包括:在所述辊面上倾斜延伸的凸条;与所述凸条平行地排列 在所述凸条的上表面上的一个以上的边缘部。可以在所述边缘部上周期性 地设置切口部。

所述压辊优选为橡胶辊。

优选的是,以所述图案辊按照与所述硬质辊相同的周速进行旋转的方 式通过电动机驱动所述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形成有易开裂部的塑料膜及第一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的主视 图。

图4是表示在第一及第二易开裂部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图案辊的一例的 主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图案辊的辊面的展开图。

图6是图5的放大A-A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第一及第二易开裂部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图案辊的另一例 的辊面的展开图。

图8是图7中的部分A的放大图。

图9是图7的放大B-B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放大C-C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案辊的向轴的固定方法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2(a)是表示图案辊的向轴的固定方法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12(b)是表示通过图12(a)的方法而固定在轴上的图案辊的配 置的局部主视图。

图13(a)是表示图案辊的向轴的固定方法的又一例的分解剖视图。

图13(b)是表示图案辊的向轴的固定方法的又一例的剖视图。

图13(c)是表示图案辊的向轴的固定方法的又一例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构成第一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的硬质辊、图案辊、滑架、 工作台及导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一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用的压辊的支架的放大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的放大局部主视图。

图17(a)是表示处于图案辊被按压于塑料膜的状态的第一易开裂部 形成装置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17(b)是表示处于图案辊被按压于塑料膜的状态的第一易开裂部 形成装置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由通过第一及第二装置形成了易开裂部后的塑料膜来形 成袋的工序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二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形成了易开裂部的塑料膜及第二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的主 视图。

图22是表示构成第二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的硬质辊、图案辊、小径辊、 滑架、工作台及导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第二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用的压辊的支架的放大俯视图。

图24(a)是表示处于图案辊被按压于塑料膜的状态的第二易开裂部 形成装置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24(b)是表示处于图案辊被按压于塑料膜的状态的第二易开裂部 形成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于 此,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更。各实施方式的说明 只要未作特别限制,就也能适用于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长条的塑料膜1上形成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100的本发明的装置具 备:(a)对长条的塑料膜1进行卷绕的硬质辊11;(b)在辊面上局部地具 有倾斜的线状刻印部13a的多个图案辊13,该线状刻印部13a具有图案状 的突起部;(c)固定有多个图案辊13的轴15;(d)使轴15沿着硬质辊 11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e)直接按压或经由固定在轴15上的小 径辊18而间接地按压图案辊13的压辊21;(f)使压辊21沿着图案辊13 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其中,当通过第二移动机构而使压辊21直 接或间接地按压图案辊13时,通过第一移动机构将图案辊13的刻印部13a 按压于塑料膜1,由此,在塑料膜1上局部地且周期性地形成由凹部构成 的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100,其中该凹部由刻印部13a的图案状突起部形 成。

[1]第一易开裂部形成装置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易开裂部形成装置具备:(a)对长条 的塑料膜1进行卷绕的硬质辊11;(b)在辊面上局部地具有倾斜的线状的 刻印部13a的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4个)图案辊13,该线状刻印部 13a具有图案状的突起部;(c)固定有多个图案辊13且由电动机M驱动 的轴15;(d)使轴15沿着硬质辊11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e)从 背后分别按压各个图案辊13的压辊21;(f)使压辊21沿着图案辊13的 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其中,当通过第二移动机构而使压辊21按压 图案辊13时,通过第一移动机构将图案辊13的刻印部13a按压于塑料膜 1,由此,在塑料膜1上局部地且周期性地形成由凹部构成的倾斜的线状 易开裂部100,其中该凹部由刻印部13a的图案状突起部形成。

第一移动机构优选具备:将轴15支承为旋转自如的一对第一滑架17、 17;相对于硬质辊11的轴线而垂直地延伸,能够使第一滑架17、17沿着 一对第一导轨19、19向硬质辊11的方向移动的该一对第一导轨19、19。 各第一滑架17及各第一导轨19可以是具有公知的结构的部件。

各第二移动机构优选具备:将压辊2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二滑架22; 相对于硬质辊11的轴线而垂直地延伸,能够使第二滑架22沿着第二导轨 25向硬质辊11的方向移动的该第二导轨25。各第二滑架22及各第二导 轨25可以是具有公知的结构的部件。

在形成易开裂部100时,支承塑料膜1的硬质辊11优选为金属辊, 但只要表面为充分硬质即可,其材质并未限定。为了控制塑料膜1的行进 速度,优选设置与硬质辊11对置的另一硬质辊12,并通过一对硬质辊11、 12来把持塑料膜1。硬质辊11由电动机(未图示)驱动,与之对置的表 面平滑的辊12优选为通过塑料膜1的行进而旋转的从动辊。由于塑料膜1 由一对硬质辊11、12把持,因此在硬质辊11的表面上向塑料膜1形成易 开裂部100期间,能够对塑料膜1施加充分的张力。

如图2所示,在塑料膜1上形成作为易开裂部100的多个凹部的多个 图案辊13以规定的间隔固定在1根轴15上。各图案辊13优选为金属制, 在辊面上具有倾斜的1个线状刻印部13a。如图5及图7所示,刻印部13a 相对于图案辊13的轴线而倾斜(例如45°)地形成在图案辊13的辊面上。

如图4~图6所示,刻印部13a的第一例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由具有 锐角部的莫氏硬度为5以上的多个硬质粒子构成。在刻印部13a的两侧形 成有槽13b、13b。通过两侧的槽13b、13b而刻印部13a的轮廓变得锐利, 能得到漂亮的易开裂部100。作为硬质粒子,优选金刚石微粒子。金刚石 微粒子通过镀镍等而附着在金属制辊主体的表面。硬质粒子的平均粒径根 据塑料膜1的厚度及层结构而适当决定。例如塑料膜1由厚度15μm的聚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层、厚度20μm的尼龙层、铝箔、厚度40μm 的聚乙烯(密封)层构成时,需要在PET层和尼龙层上形成充分的切痕, 因此优选在30~200μm的范围内决定硬质粒子的平均粒径,以便于能够将 凹部形成至接近15μm+20μm=35μm的深度。刻印部13a的表面上的硬质 粒子的比例(面积率)通常为10~50%,优选为15~30%。

如图7~图10所示,刻印部13a的第二例具有:在辊面上倾斜形成的 凸条131;从凸条131的上表面突出的多列的平行的边缘部132。为了使 边缘部132容易向塑料膜1陷入,可以在边缘部132上周期性地设置切口 部134。首先通过磨削而在金属辊的表面(辊面)形成凸条131,接着通 过研磨机在凸条131的上表面形成多个平行的槽133,由此能得到刻印部 13a的边缘部132。边缘部132的高度在上述的例子中必须充分地确保将 切痕切入至约35μm的深度,具体而言优选为100~300μm左右。为了使边 缘部132具有充分的强度及硬度,而形成刻印部13a的金属辊优选通过高 速度钢、工具钢、硬质合金等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 了多列边缘部132,但并未限定于此,边缘部132可以为一列。而且,在 图示的例子中,由具有边缘部132的凸条131构成的刻印部13a与图案辊 13为一体,但也可以为分体。这种情况下,优选通过高速度钢、工具钢、 硬质合金等形成刻印部13a,并通过不锈钢形成辊主体。

从图2及图14可知,固定有多个图案辊13的轴15的两端由一对第 一滑架17、17支承为旋转自如,在轴15的一方的端部安装有电动机M。 各第一滑架17、17沿着各第一导轨19、19在与硬质辊11的轴线垂直的 垂直方向上移动自如。在各第一导轨19、19的前端(硬质辊11的侧)设 有限动件19a、19a、及与限动件19a、19a抵接的螺旋弹簧19b、19b。因 此,在压辊21未按压图案辊13的状态下,第一滑架17、17后退到在各 第一导轨19、19的后端侧设置的限动件19c的位置,其结果是,在硬质 辊11与图案辊13之间具有充分的间隙。而且,优选在压辊21与图案辊 13之间也具有间隙。

图案辊13的横向方向的位置需要根据应制作的包装容器(袋)的大 小及易开裂部100的位置来决定,因此必须沿着轴15进行调节。而且, 为了准确地控制应形成的易开裂部100的深度,而必须准确地设定硬质辊 11与图案辊13的间隔。这需要使图案辊13与轴15完全同轴地旋转。因 此,优选通过热装或螺钉而将图案辊13固定于轴15。

在将图案辊13热装于轴15时,如图11所示,将具有平坦的切口面 15a的轴15与在内周面具有与切口面15a对应的平坦面13c的图案辊13 组合。在全部的图案辊13中,与平坦面13c相对的刻印部13a的位置(旋 转位置)相同。在轴15的平坦的切口面15a与图案辊13的内周面的平坦 面13c卡合时,全部的图案辊13的刻印部13a来到相同的旋转方向位置。 由此,通过多个图案辊13的一圈的旋转而形成的多个易开裂部100沿着 塑料膜1的横向方向排列。

图12(a)及图12(b)表示使图案辊13与轴15螺合时的一例。在 该例子中,使用:(a)具有平坦的切口面15a的轴15,其中该切口面15a 具有螺纹孔;(b)在内周面具有与切口面15a对应的平坦面13c,在外周 面具有与平坦面13c平行的平坦面13d,并且具有贯通平坦面13c及13d 的螺纹孔的图案辊13;(c)与轴15的螺纹孔和图案辊13的螺纹孔螺合的 螺钉16。在全部的图案辊13中,与平坦面13c(13d)相对的刻印部13a 的位置(旋转位置)相同。当使轴15的平坦的切口面15a与图案辊13的 内周面的平坦面13c卡合,并使螺钉16与轴15的螺纹孔及图案辊13的 螺纹孔螺合时,全部的图案辊13的刻印部13a来到相同的旋转方向位置。 由此,通过多个图案辊13的一圈的旋转而形成的多个易开裂部100沿着 塑料膜1的横向方向排列。

如图3及图12(b)所示,隔着应切断的中央线1a而相邻的图案辊 13、13的刻印部13a、13a需要配置成“倒ハ字”状。在图示的例子中, 为了使图案辊13的向轴15的固定可靠,而使刻印部13a的轴线方向长度 (轴15的方向的长度)比图案辊13的轴线方向长度短,但当然也可以使 刻印部13a的轴线方向长度与图案辊13的轴线方向长度相同。

图13(a)~图13(c)表示将图案辊13与轴15螺合时的另一例。在 该例子中,图案辊13在内周面具有轴线方向凹部13e,轴15在外周面具 有与轴线方向凹部13e对应的轴线方向突部15b。轴线方向凹部13e及轴 线方向突部15b的组合作为防旋件发挥功能。在图案辊13的两端部还设 有凸缘部14、14。以轴线方向突部15b嵌入到轴线方向凹部13e的方式将 轴15向图案辊13插入之后,通过螺钉16、16将凸缘部14、14固定于轴 15。

图案辊13通过在轴15的一端安装的电动机M而旋转。即,长条的 塑料膜1通过均由电动机驱动的硬质辊11与图案辊13的间隙。由于必须 将易开裂部100准确且周期性地形成于塑料膜1,因此需要使硬质辊11的 周速(长条的塑料膜1的行进速度)与图案辊13的周速准确地一致。因 此,设置对长条的塑料膜1的行进速度及/或图案辊13的周速进行测定的 传感器(未图示),以使长条的塑料膜1的行进速度与图案辊13的周速之 差成为零的方式控制长条的塑料膜1的行进速度及/或图案辊13的周速。

控制可以是反馈控制,但为了更准确地进行控制,而优选将图案辊13 的周速的初始值设定得比长条的塑料膜1的行进速度稍慢,对塑料膜1的 行进速度及/或图案辊13的周速进行控制,以使两者之差成为零的方式提 高与塑料膜1的行进速度相对的图案辊13的周速。图案辊13的周速的初 始值优选为长条的塑料膜1的行进速度的95~99%。这样控制是因为,图 案辊13的直径必然存在误差,因此易开裂部100的周期性的间隔也存在 误差。因此,例如图案辊13为从动辊时,由于图案辊13的旋转而上述误 差蓄积,易开裂部100的周期性的间隔从所希望的范围脱离,因此不优选。 为了消除这种误差,而以塑料膜1的行进速度与图案辊13的周速之差成 为零的方式进行控制。

对图案辊13进行按压的压辊21为了对图案辊13的刻印部13a进行 保护并增大摩擦系数而优选为橡胶辊。而且为了准确地控制在塑料膜1上 形成的易开裂部100的位置及深度,而需要压辊21的准确的位置控制。 因此,使压辊21沿着图案辊13的方向移动的各第二移动机构具备:将压 辊2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二滑架22;相对于硬质辊11的轴线而垂直延伸, 能够使第二滑架22沿着其在硬质辊11的方向上移动的第二导轨25。如图 14所示,各第二导轨25固定在各工作台27上。

如图1、图15及图16所示,各第二滑架22具备:将压辊21支承为 旋转自如的支承体23;伸缩式地承受支承体23的支架24;设置在支架24 内的负载传感器51;固定在第二滑架22的垂直框架63上,经由螺旋弹簧 52来支承负载传感器51的杆65。在支架24上也可以设置防止支承体23 的旋转的卡止构件(未图示)。支承体23的前端部成为两叉,将压辊21 的轴21a支承为旋转自如。支承体23的后端与负载传感器51抵接,负载 传感器51测定压辊21承受的负载。当压辊21承受的负载超过规定的水 平时,螺旋弹簧52被压缩,压辊21对图案辊13的按压力减少,能够防 止长条的塑料膜1或装置的损伤。

沿着工作台27上的第二导轨25移动自如的第二滑架22具有:由工 作台27的垂直框架3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螺纹轴33;与螺纹轴33螺合而 将螺纹轴33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的螺母构件35;固定于螺母构件 35的滑架主体37;以与工作台27的第二导轨25卡合的方式设置在滑架 主体37的下表面上的引导构件39。螺纹轴33和螺母构件35形成所谓滚 珠丝杠。在螺纹轴33的后端部设有经由驱动带41而与电动机43连接的 滑轮45。

图案辊13的横向方向位置根据应制作的包装容器(袋)的大小及易 开裂部100的位置而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图案辊13的横向方向位置而能 够调节将压辊2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二滑架22的横向方向位置。因此, 如图1、图2及图14所示,第一易开裂部形成装置在工作台27的下表面 具有第三移动机构。第三移动机构具备:设置在装置的水平框架47的上 表面的一对第三导轨49a、49b;与第三导轨49a、49b卡合的一对引导构 件51a、51b。在工作台27还设有与第三导轨49a卡合而将工作台27的轴 线方向位置固定的线性夹紧件53,在线性夹紧件53设有夹紧臂53a。沿 着第三导轨49a、49b使引导构件51a、51b移动到所希望的位置之后,若 使夹紧臂53a旋转,则线性夹紧件53与第三导轨49a牢固地卡合,因此 能够准确地决定压辊21的横向方向位置。通过第三移动机构根据所述图 案辊的横向方向位置而能够调节所述压辊的横向方向位置。需要说明的是 为了调整工作台27的上下位置,也可以在水平框架47设置上下移动机构。

通过第一装置,例如在具有密封层的长条的层叠塑料膜1上形成易开 裂部100时,首先以与易开裂部100的间隔对应的方式,将图案辊13在 轴15上通过热装法或螺合法来沿着横向方向定位。通常包装袋的一边为 折痕,因此优选将易开裂部100设置在与折痕对置的边的附近。即,如图 3所示,以将一对易开裂部100在形成1个袋的带片101上配置成“ハ” 字的方式,将多对图案辊13固定于轴15。

接下来,使密封层朝上(使密封层为硬质辊11侧),而使长条的塑料 膜1通过一对硬质辊11、12之间。

如图2所示,在压辊21位于后退位置时,与图案辊13未抵接,因此 第一滑架17、17通过螺旋弹簧19b、19b而后退至与限动件19c、19c抵 接为止。当使电动机43工作时,经由带41而使螺纹轴33旋转,各压辊 21前进至与各图案辊13抵接为止。而且当使电动机43工作时,第一滑架 17、17沿着第一导轨19、19在硬质辊11的方向上移动自如,因此压辊 21按压图案辊13,如图17(a)及图17(b)所示,图案辊13的刻印部 13a被按压在卷绕于硬质辊11的塑料膜1上。

根据图案辊13受到的压辊21的按压力,图案辊13的刻印部13a决 定多个凹部的平均深度,这多个凹部构成形成在塑料膜1上的易开裂部 100。图案辊13受到的按压力可以根据施加于压辊21的负载进行判定, 因此按照从负载传感器51得到的信号来决定压辊21的位置。如图1及图 17(a)所示,将压辊21的中心与图案辊13的中心连结的直线优选水平。 在该状态下,当长条的塑料膜1通过硬质辊11与图案辊13之间时,与刻 印部13a的图案状突起对应地在长条的塑料膜1上形成多个凹部。刻印部 13a局部且倾斜地形成在图案辊13的辊面上,因此如图3所示,通过刻印 部13a而周期性地形成的易开裂部100相对于长条的塑料膜1的轴线方向 倾斜。

各对图案辊13由于具有反向倾斜的刻印部13a,因此如图3所示,形 成配置成“ハ”字的多对易开裂部100。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于在长条的 塑料膜1上形成有两对易开裂部100的列,因此沿着中央线1a而将塑料 膜1分成两部分,如图3及图18所示,当将得到的各带片101、101沿着 长度方向线1b折叠时,一对易开裂部100改善地重合(工序A)。接着将 折叠后的各带片101沿着易开裂部100的外端100a在长度方向上进行热 封,并沿着得到的第一热封部103将侧端部切落,形成为平坦的筒状的带 片105(工序B)。然后沿着接近各易开裂部100的横向方向线1c形成第 二热封部107,并将筒状带片105切断,形成为各个袋109(工序C)。向 各个袋109填充了内装物之后,对入口进行热封(形成第三热封部111), 从而形成含有内装物的袋113(工序D)。当在第三热封部111的接近易开 裂部100的位置设置切口部115时,容易沿着易开裂部100将袋113开封。

[2]第二易开裂部形成装置

如图19~图21所示,在长条的塑料膜1上形成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 100的本发明的第二装置具备:(a)对长条的塑料膜1进行卷绕的硬质辊 11;(b)在辊面上局部地具有倾斜的线状的刻印部13a的多个(在图示的 例子中为4个)图案辊13,该线状刻印部13a具有图案状的突起部;(c) 固定有多个图案辊13的轴15;(d)使轴15沿着硬质辊11的方向移动的 第一移动机构;(e)固定于轴15且比图案辊13小径的多个辊18;(f)从 背后分别按压各个小径辊18的压辊21;(g)使压辊21沿着小径辊18的 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其中,当通过第二移动机构而使压辊21按压 小径辊18时,通过第一移动机构将固定在轴15上的图案辊13的刻印部 13a按压于塑料膜1,由此,在塑料膜1上局部地且周期性地形成由凹部 构成的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100,其中该凹部由刻印部13a的图案状突起 部形成。

第一移动机构优选具备:将轴15支承为旋转自如的一对第一滑架17、 17;相对于硬质辊11的轴线而垂直地延伸,能够使第一滑架17、17沿着 其向硬质辊11的方向移动的一对第一导轨19、19。各第一滑架17及各第 一导轨19可以是具有公知的结构的部件。

各第二移动机构优选具备:将压辊2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二滑架22; 相对于硬质辊11的轴线而垂直地延伸,能够使第二滑架22沿着其向硬质 辊11的方向移动的第二导轨25。各第二滑架22及各第二导轨25可以是 具有公知的结构的部件。

关于硬质辊11、12、图案辊13、压辊21及第二滑架22的结构、图 案辊的向轴15的固定方法、及硬质辊11的周速(长条的塑料膜1的行进 速度)及图案辊13的周速的控制,可以与第一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相同。

从图20及图22可知,固定有多个图案辊13的轴15的两端由一对第 一滑架17、17支承为旋转自如,在轴15的一方的端部安装有电动机M。 各第一滑架17、17沿着各第一导轨19、19在与硬质辊11的轴线垂直的 垂直方向上移动自如。关于各第一导轨19、19的结构,可以与第一易开 裂部形成装置相同。在压辊21未按压图案辊13的状态下,第一滑架17、 17后退到在第一导轨19、19的后端侧设置的限动件19c的位置,其结果 是,在硬质辊11与图案辊13之间具有充分的间隙。而且,优选在压辊21 与图案辊13之间也具有间隙。

为了准确地控制在塑料膜1上形成的易开裂部100的位置及深度,而 需要压辊21的准确的位置控制。因此,使压辊21沿着小径辊18的方向 移动的各第二移动机构具备:将压辊2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二滑架22; 相对于硬质辊11的轴线而垂直延伸,能够使第二滑架22沿着其在硬质辊 11的方向上移动的第二导轨25。如图14所示,第二导轨25固定在工作 台27上。

通过第二装置,例如在具有密封层的长条的层叠塑料膜1上形成易开 裂部100时,首先以与易开裂部100的间隔对应的方式,将图案辊13在 轴15上通过热装法或螺合法来沿着横向方向定位。通常包装袋的一边为 折痕,因此优选将易开裂部100设置在与折痕对置的边的附近。即,如图 21所示,以将一对易开裂部100在形成1个袋的带片101上配置成“ハ” 字的方式,将多对图案辊13固定于轴15。

接下来,使密封层朝上(使密封层为硬质辊11侧),而使长条的塑料 膜1通过一对硬质辊11、12之间。

如图20所示,在压辊21位于后退位置时,与小径辊18未抵接,因 此第一滑架17、17通过螺旋弹簧19b、19b而后退至与限动件19c、19c 抵接为止。当使电动机43工作时,经由带41而使螺纹轴33旋转,各压 辊21前进至与各小径辊18抵接为止。而且当使电动机43工作时,第一 滑架17、17沿着第一导轨19、19在硬质辊11的方向上移动自如,因此 压辊21按压小径辊18,如图24(a)及图24(b)所示,图案辊13的刻 印部13a被按压在卷绕于硬质辊11的塑料膜1上。

根据小径辊18受到的压辊21的按压力,图案辊13的刻印部13a决 定多个凹部的平均深度,这多个凹部构成形成在塑料膜1上的易开裂部 100。小径辊18受到的按压力可以根据施加于压辊21的负载进行判定, 因此按照从负载传感器51得到的信号来决定压辊21的位置。如图19及 图24(a)所示,将压辊21的中心与小径辊18的中心连结的直线优选水 平。在该状态下,当长条的塑料膜1通过硬质辊11与图案辊13之间时, 在长条的塑料膜1上形成与图案辊13的刻印部13a的图案对应的多个凹 部。刻印部13a局部且倾斜地形成在图案辊13的辊面上,因此如图21所 示,通过刻印部13a而周期性地形成的易开裂部100相对于长条的塑料膜 1的轴线方向倾斜。

各对图案辊13由于具有反向倾斜的刻印部13a,因此如图21所示, 形成配置成“ハ”字的多对易开裂部100。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于在长条 的塑料膜1上形成有两对易开裂部100的列,因此沿着中央线1a而将塑 料膜1分成两部分,如图21及图18所示,当将得到的各带片101、101 沿着长度方向线1b折叠时,一对易开裂部100改善地重合(工序A)。以 下,与第一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的情况同样地经过工序B、C及D,得到含 有内装物的袋113。与第一易开裂部形成装置的情况同样地,当在第三热 封部111的接近易开裂部100的位置设置切口部115时,容易沿着易开裂 部100将袋113开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