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方法及应用

一种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方法及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方法,按照海上风机基础设计规范及海上固定平台设计规范,基于海洋工程设计分析软件SACS进行设计计算分析,所述设计计算分析包括基本分析、模态分析、地震分析、冰载荷分析、吊装分析、运输分析及安装分析,所述方法全面考虑了海上风机所处的实际环境条件,分析精确,结果可靠,设计效率高;同时,该设计方法还考虑了海上风机基础设计、吊装、运输及安装的各个环节,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优点;本发明的上述方法还可以应用在潮间带风机桩基础设计中。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92639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454962.5

  • 发明设计人 贾法勇;吴永祥;李明辉;代海涛;

    申请日2012-11-13

  • 分类号E02D27/42(20060101);E02D27/52(20060101);E02D27/1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303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马丽莲

  • 地址 10000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乙56号方圆大厦16层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7:13:2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11-12

    授权

    授权

  • 2013-03-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2D27/42 申请日:20121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2-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潮间带及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 种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也可应用到潮间带风机桩基础设 计中。

背景技术

海上风力资源丰富。通常离岸10km的海上风速要比沿岸陆上高出25 %,深海区域的风力资源比近海区域更为丰富。据统计,美国海域在水深 60~900m处的海上风力资源达到1533GW,而近海0~30m的水域只有430 GW。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中国近海10m、 20m和30m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分别约为1×108kW、3×108kW和4.9 ×108kW。按比例计算,深海60~900m处的海上风能资源将约有17.4× 108KW。海上风力发电发展前景广阔。

海上风机基础有重力式、桩式及浮动式等几种基础型式。桩基础是目 前应用最多的一种基础型式,适用于潮间带以及100米以下水深海域,有 单桩、多桩之分,基础结构包括打入海底土壤的钢桩和上部支撑结构两部 分。

海上风机基础与陆上风机基础不同,除了承受风载荷、上部风机运行 载荷以外,还承受波浪载荷、海流载荷、冰载荷等,海底土壤条件也与陆 上基础土壤条件差别较大。

由于海上风机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海上 风机基础的设计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海上风 机基础的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系统性强,具有分析精确,结果可靠,设 计效率高的特点。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方法在潮间带风机桩基础设计 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方法,按照海上风机基础设计规范及海上固 定平台设计规范,基于海洋工程设计分析软件SACS进行设计计算分析, 所述设计计算分析包括基本分析、模态分析、地震分析、冰载荷分析、吊 装分析、运输分析及安装分析,其中:

所述基本分析为:第一步,用所述海洋工程设计分析软件SACS建立 设计计算模型,包括由钢桩及支撑结构组成的基础结构模型及塔筒模型; 第二步,在所述设计计算模型中输入设计相关数据,包括钢桩的间距、长 度、直径及壁厚,支撑结构的型式及支撑结构中支撑钢管的长度、直径及 壁厚,钢桩与支撑结构之间的连接型式及具体尺寸;塔筒的高度、直径及 壁厚;以及钢桩、支撑结构及塔筒的材料常数;第三步,在所述设计计算 模型上施加外载荷,所述外载荷包括风机重力载荷、风机运行载荷以及海 洋环境载荷;所述风机重力载荷包括基础结构重量、塔筒重量、风机叶片 重量、轮毂重量及机舱重量;所述海洋环境载荷包括风载荷、波浪载荷、 海流载荷,还包括二次弯矩以及水动力放大效应引起的载荷;第四步,在 所述设计计算模型上施加泥面以下的钢桩与海底土壤的边界条件,所述边 界条件以土壤参数轴向载荷-位移t-z曲线、桩尖载荷-位移Q-z曲线以及 侧向承载力-位移p-y曲线模拟;第五步,在所述设计计算模型及、外载 荷及施加在模型上的边界条件基础上,按照所述规范,计算结构静强度、 屈曲强度、疲劳强度、钢桩承载能力以及管节点冲剪能力,并分析计算结 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所述模态分析为:在所述设计计算模型基础上,考虑所述风机重力载 荷,分析结构的模态,计算结构的基频,避开风机1P-3P之间的频率和所 在海域的波浪频率。

所述地震分析:在所述设计计算模型基础上,考虑所述风机重力载荷、 再考虑地震加速度及地震谱,计算结构静强度、屈曲强度、疲劳强度、钢 桩承载能力以及管节点冲剪能力,并分析计算结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所述冰载荷分析:在所述设计计算模型基础上,考虑所述风机重力载 荷、风机运行载荷、风载荷、海流载荷,再考虑冰载荷,计算结构静强度、 屈曲强度、疲劳强度、钢桩承载能力以及管节点冲剪能力,并分析计算结 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所述吊装分析、运输分析及安装分析:在所述基础结构模型的基础上, 考虑所述基础结构重力载荷及海洋环境载荷,分析基础结构的强度及稳定 性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判断设计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则重新建立设计计算 模型或适当调整第二步中的输入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重力载荷中的基础结构重量、塔筒重量根据设计 计算模型中输入的尺寸及材料常数由SACS软件自动计算,所述风机叶片 重量、轮毂重量及机舱重量以集中力形式施加于塔筒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运行载荷由风载荷软件计算得出,以集中力及力 矩施加于塔筒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风载荷软件为BLADED软件。

进一步地,所述海洋环境载荷中,风载荷需输入风速、参考高度与方 向,以均布力施加于水面以上的设计计算模型结构上;波浪载荷、海流载 荷需输入水深、波高、波浪方向、流速、流向,以均布力施加于水面以下 的设计计算模型结构上;二次弯矩是由设计计算模型结构轴向压力和整体 侧向位移联合作用产生的力和弯矩,根据设计计算模型的结构整体侧向位 移与结构重量计算,以集中力施加于设计计算模型结构重心;水动力放大 效应是由波浪或波浪和海流共同产生的动力效应,根据设计计算模型结构 基频和波浪频率计算,以集中力施加于设计计算模型结构重心。

进一步地,所述土壤参数轴向载荷-位移t-z曲线、桩尖载荷-位移 Q-z曲线以及侧向承载力-位移p-y曲线根据勘查得到的海底土壤物理及 力学性能,依据规范API RP 2A计算得出。

进一步地,所述海洋环境载荷考虑1年一遇以及50一遇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基本分析时的规范可以采用载荷系数法,也可以采用 工作应力法。

进一步地,所述疲劳强度分析可以采用应力时程方法,也可以采用等 效载荷方法。

上述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方法还可以应用在潮间带风机桩基础设计 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方法,所述方法按照海上风机 基础设计规范及海上固定平台设计规范要求,基于海洋工程设计分析软件 SACS进行设计计算分析;该设计方法全面考虑并真实反映出海上风机所处 的实际环境条件,设计合理,分析精确,结果可靠,适用于海上风机以及 潮间带风机桩基础设计;其次,该设计方法还考虑了海上风机基础设计、 吊装、运输及安装的各个环节,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优点;再次,该设 计方法简便易行、效率高、节省人力物力成本。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海上风机四桩基础结构基本分析模型及载荷图;

图2是基本分析基础结构静强度及屈曲强度分析结果;

图3是基本分析管节点冲剪能力分析结果;

图4是基本分析钢桩承载能力分析结果;

图5是吊装分析、运输分析及安装分析模型立面图;

图6是吊装分析、运输分析及安装分析模型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 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一种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方法,按照海上风机基础设计规 范:Design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 Structures,DNV-OS-J101,2011;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Offshore Wind Turbines,IEC 61400-3,2009 及海上固定平台设计规范: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planning,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fixed offshore platforms__load and  resistance factor design,1993;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planning,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fixed offshore platforms__working  stress design,2007,基于海洋工程设计分析软件SACS进行设计计算分 析,所述设计计算分析包括基本分析、模态分析、地震分析、冰载荷分析、 吊装分析、运输分析及安装分析,本实施例以四桩基础型式为例进行详细 说明:

基本分析为:

第一步,用所述海洋工程设计分析软件SACS建立设计计算模型,包 括由钢桩及支撑结构组成的基础结构模型及塔筒模型,具体如图1、6所 示,包括4根钢桩1、支撑结构2以及塔筒3。

第二步,在所述设计计算模型中输入设计相关数据,包括钢桩1的间 距、长度、直径及壁厚,支撑结构2的型式及支撑结构2中支撑钢管的长 度、直径及壁厚,钢桩1与支撑结构2之间的连接型式及具体尺寸;塔筒 3的高度、直径及壁厚;以及钢桩1、支撑结构2及塔筒3的材料常数。

第三步,在所述设计计算模型上施加外载荷,所述外载荷包括风机重 力载荷、风机运行载荷以及海洋环境载荷;所述风机重力载荷包括基础结 构重量、塔筒重量、风机叶片重量、轮毂重量及机舱重量;所述海洋环境 载荷包括风载荷、波浪载荷、海流载荷,还包括二次弯矩以及水动力放大 效应引起的载荷。其中,所述风机重力载荷中的基础结构重量、塔筒重量 根据设计计算模型中输入的尺寸及材料常数由SACS软件自动计算,所述 风机叶片重量、轮毂重量及机舱重量以集中力4形式施加于塔筒3顶端。 所述风机运行载荷由BLADED软件或其他风载荷软件计算得出,以集中力5 及力矩6施加于塔筒3顶端。风载荷需输入风速、参考高度与方向,以均 布力7施加于水面以上的设计计算模型结构上;波浪载荷、海流载荷需输 入水深、波高、波浪方向、流速、流向等参数,以均布力8施加于水面以 下的设计计算模型结构上;二次弯矩是由设计计算模型结构轴向压力和整 体侧向位移联合作用产生的力和弯矩,根据设计计算模型的结构整体侧向 位移与结构重量计算,以集中力9施加于设计计算模型结构重心;水动力 放大效应是由波浪或波浪和海流共同产生的动力效应,根据设计计算模型 结构基频和波浪频率计算,以集中力10施加于设计计算模型结构重心。 其中,所述海洋环境载荷考虑1年一遇以及50一遇数据。

第四步,在所述设计计算模型上施加泥面以下的钢桩与海底土壤的边 界条件,所述边界条件以土壤参数轴向载荷-位移t-z曲线11、桩尖载荷- 位移Q-z曲线12以及侧向承载力-位移p-y曲线13模拟;这些曲线根据 勘查得到的海底土壤物理及力学性能,依据规范API RP 2A计算得出。

第五步,在所述设计计算模型、外载荷及施加在模型上的边界条件基 础上,按照所述规范运行SACS软件进行基本分析,其中规范可以采用载 荷系数法,也可以采用工作应力法,计算结构静强度、屈曲强度、疲劳强 度、钢桩承载能力以及管节点冲剪能力等,并分析计算结果是否符合规范 要求。其中,疲劳强度分析可以采用应力时程方法,也可以采用等效载荷 方法。

模态分析为:在所述设计计算模型基础上,考虑所述风机重力载荷, 分析结构的模态,计算结构的基频,避开风机1P-3P之间的频率和所在海 域的波浪频率。

地震分析:在所述设计计算模型基础上,考虑所述风机重力载荷、再 考虑地震加速度及地震谱,计算结构静强度、屈曲强度、疲劳强度、钢桩 承载能力以及管节点冲剪能力,并分析计算结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所述冰载荷分析:在所述设计计算模型基础上,考虑所述风机重力载 荷、风机运行载荷、风载荷、海流载荷,再考虑冰载荷,计算结构静强度、 屈曲强度、疲劳强度、钢桩承载能力以及管节点冲剪能力,并分析计算结 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所述吊装分析、运输分析及安装分析:在所述基础结构模型(如图5 所示)的基础上,考虑所述基础结构重力载荷及海洋环境载荷,分析基础 结构的强度及稳定性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判断设计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则重新建立设计计算 模型或适当调整第二步中的输入数据。

如图2所示,为基本分析基础结构静强度与屈曲强度分析结果,最大 值为0.9(小于1.0为安全);如图3所示,为基本分析管节点冲剪能力 分析结果,最大值为0.919(小于1.0为安全);如图4所示,为基本分 析钢桩承载能力分析结果。由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设计合理,符合 规范要求。

本发明的上述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方法还可以应用在潮间带风机桩 基础设计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 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 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 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