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

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本发明的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包括用1-甲基环丙烯处理采后杏鲍菇的步骤;所述1-甲基环丙烯处理采后杏鲍菇是将采摘的杏鲍菇在1-甲基环丙烯浓度为0.8μL/L的气体环境中放置6小时。本发明的采后杏鲍菇贮藏方法,能有效地减缓果实失重率、褐变和软化程度、减小菇体断面微细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保鲜效果。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3-05

    授权

    授权

  • 2013-03-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23B7/148 申请日:201211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2-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

背景技术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剌芹侧耳。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 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杏鲍菇营养丰富,并具有有效提高人体 免疫力的效果。但杏鲍菇采后贮藏期极短,常温下1-2天即丧失其新鲜状态,菌体的表 面会出现变软、变粘、褐变、发臭等现象,从而丧失其营养价值或食用品质。因此开 展杏鲍菇生理变化的研究,探索有效地保鲜措施,对于延长其货架期,提高其鲜销率 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关于杏鲍菇的采后生理变化及贮藏保鲜方面 的研究甚少。

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是环丙烯类小分子化合物,常温下 为气态,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乙烯受体抑制剂,它能不可逆地作用于乙烯受体, 阻断果实与乙烯的正常结合,从而抑制由乙烯诱导的果实后熟与衰老过程。目前1-MCP 主要用于延长果蔬的贮藏期和保持果实品质等方面,赵春燕和马芳菲等研究了1-MCP 对杏鲍菇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3μL/L的1-MCP处理采后杏鲍菇24 小时,能减缓杏鲍菇的失重率、褐变和软化程度、减小菇体断面微细结构的变化,具 有较好保鲜效果,有利于延长杏鲍菇的贮藏期(赵春燕,马芳菲等.不同浓度1-MCP 处理对杏鲍菇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Vol.38No.8)。但该方法 所需的处理时间较长,不利于在产业上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1-MCP处理时间短,能达到更好保鲜效果 的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包括用1-甲基环丙烯处理采后杏鲍菇的 步骤;所述1-甲基环丙烯处理采后杏鲍菇是将采摘的杏鲍菇在1-甲基环丙烯的浓度为 0.8μL/L的气体环境中放置6小时。

其中,所述气体环境的温度为25±2℃,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

所述方法还包括将1-甲基环丙烯处理后的采后杏鲍菇于4±1℃贮藏的步骤。

上述方法中,所述采后杏鲍菇于4±1℃贮藏时,将所述采后杏鲍菇装入0.03mm 厚的聚乙烯袋中。

实验证明,采后杏鲍菇经0.8μL/L1-MCP处理6小时后在4±1℃贮藏与采后杏鲍菇 经0.3μL/L1-MCP处理24小时后在4±1℃贮藏的贮藏方法相比,杏鲍菇在贮藏第14天, 失重率降低了一半以上,PPO活性升高率降低了0.7倍,菌盖硬度提高,菌柄硬度和菌 根硬度相似,菇体断面微细结构的变化明显减小。说明本发明的采后杏鲍菇贮藏方法, 能有效地减缓果实失重率、褐变和软化程度、减小菇体断面微细结构的变化,提高了 保鲜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处理A的杏鲍菇在贮藏第0天断面的微细结构(×3000)。

图中的条长为20μm。

图2为处理B的杏鲍菇在贮藏第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3000)。

图中的条长为20μm。

图3为处理C的杏鲍菇在贮藏第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3000)。

图中的条长为20μm。

图4为处理D的杏鲍菇在贮藏第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3000)。

图中的条长为20μm。

图5为处理A的杏鲍菇在贮藏第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2000)。

图中的条长为30μm。

图6为处理E的杏鲍菇在贮藏第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2000)。

图中的条长为30μm。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 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1-甲基环丙烯为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商品名为“安喜培”的 1-甲基环丙烯制剂。

实施例1、采后杏鲍菇的贮藏

1、实验方法

1.1采收

采收时从菇房人工采摘尚未开伞的杏鲍菇子实体,挑选大小均匀、饱满、表面光 洁无病害、无机械损伤的杏鲍菇,进行下述1.2的贮藏。以上所有过程必须轻拿轻放。

1.2贮藏

实验共设五个处理,处理一为对照(CK),为0.0μL/L1-MCP处理6小时;处理二至 处理五为1-MCP处理。处理二为0.3μL/L1-MCP处理24小时,处理三为0.4μL/L1-MCP 处理6小时,处理四为0.8μL/L1-MCP处理6小时,处理五为1.2μL/L1-MCP处理6小时。 具体方法如下:1-MCP处理均在室温25±2℃、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进行。将杏鲍 菇置于1m3密闭塑料薄膜帐中(厚度为0.1mm),按事先折算好的不同浓度用量称取1-甲 基环丙烯制剂,置于小烧杯里,加水溶解,再将小烧杯分别放入帐内,使帐内1-MCP 气体终浓度分别达到0.3μL/L、0.4μL/L、0.8μL/L和1.2μL/L,其中,0.3μL/L处理保持 24小时后开帐,0.4μL/L、0.8μL/L和1.2μL/L的处理均保持6小时后开帐。同时设帐内 不含1-MCP气体的处理作为对照(CK),其它条件均与1-MCP处理相同。每个处理的杏 鲍菇用量为3kg。将从帐内取出的杏鲍菇装入0.03mm厚的聚乙烯袋中,置于4±1℃贮藏。 取样测定贮藏第0、8、12、14天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各处理分别设定三次重复。

1.3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失重率

随机取10个杏鲍菇称重,重复3次,求平均值。其计算公式:

式中:m1为菇体贮藏前重量(贮藏第0天重量),g;m2为取样时菇体重量,g

1.3.2硬度

将杏鲍菇从贮藏的低温环境中取出,在室温下平衡0.5小时后,用Brookfield CT3 质构仪进行测定,随机取20个杏鲍菇,菇体分为菌盖、菌柄、菌根三个部分,每个部 分测3个点,求平均值。

1.3.3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将杏鲍菇切碎,准确称取1g置于研钵中,加少许石英砂和2mL冰预冷的0.05 mol/L、pH7.0的磷酸盐缓冲液,冰浴研磨匀浆,用6mL磷酸盐缓冲液冲洗研钵及玻璃 棒3次,合并洗涤液,离心(7000r/min,20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用0.05mol/L、 pH7.0磷酸盐缓冲液配制0.04mol/L邻苯二酚溶液。取2.5mL邻苯二酚溶液,加入0.5mL 粗酶液,混匀后在420nm处比色。酶液加入后开始计时,每30s记录1次OD420。样品重 复测定3次,并以不加粗酶液的体系为参比对照,一个酶活力单位定义为在测定条件下, 每分钟引起光密度值改变0.01所需的酶量。活力单位以0.01△420nm/min·g鲜重表 示。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浓度1-MCP处理对采后杏鲍菇失重率变化的影响

结果如表1所示,各处理组杏鲍菇在贮藏期间的失重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失重率大 小排序为:处理五(1.2μL/L1-MCP处理6小时)>处理一(对照)>处理三(0.4μL/L 1-MCP处理6小时)>处理二(0.3μL/L1-MCP处理24小时)>处理四(0.8μL/L1-MCP 处理6小时);处理四(0.8μL/L1-MCP处理6小时)的失重率比处理二(0.3μL/L1-MCP 处理24小时)的失重率在贮藏8天时降低47.7%((4.51-2.36)/4.51),在贮藏12天时降 低54.2%((5.50-2.52)/5.50),在贮藏14天时降低55.4%((6.89-3.07)/6.89)。说明处 理四(0.8μL/L1-MCP处理6小时)与处理二(0.3μL/L1-MCP处理24小时)相比,不仅 1-MCP处理时间缩短了4倍,而且失重率也降低了一半以上。

表1不同处理的采后杏鲍菇失重率(%)

2.2不同浓度1-MCP处理对采后杏鲍菇PPO活性变化的影响

结果如表2所示,各处理组均呈上升趋势,处理效果较好的是处理二(0.3μL/L 1-MCP处理24小时)和处理四(0.8μL/L1-MCP处理6小时),处理二在贮藏第8天时PPO 活性的升高率是48.1%((8.0-5.4)/5.4),处理四在贮藏第8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 2.4%((4.2-4.1)/4.1);处理二在贮藏第12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100.0%((10.8-5.4) /5.4),处理四在贮藏第12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31.7%((5.4-4.1)/4.1);处理二 在贮藏第14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138.9%((12.9-5.4)/5.4),处理四在贮藏第14 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46.3%((6.0-4.1)/4.1)。可见在贮藏第8、12和14天,处理 二(0.3μL/L1-MCP处理24小时)的PPO活性升高率是处理四(0.8μL/L1-MCP处理6小 时)的20.0、3.2和3.0倍。说明处理四(0.8μL/L1-MCP处理6小时)与处理二(0.3μL/L 1-MCP处理24小时)相比,不仅1-MCP处理时间缩短了4倍,而且有效地抑制了PPO活性。

表2不同处理的采后杏鲍菇的PPO活性(0.01△420nm/min·g鲜重)

2.3不同浓度1-MCP处理对采后杏鲍菇硬度变化的影响

如表3所示,各处理组杏鲍菇的硬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处理一(对照)、 处理二(0.3μL/L1-MCP处理24小时)、处理三(0.4μL/L1-MCP处理6小时)、处理四 (0.8μL/L1-MCP处理6小时)和处理五(1.2μL/L1-MCP处理6小时),在贮藏14天时的 菌盖硬度分别是贮藏前的0.4倍(333/742)、0.6倍(459/759)、0.5倍(402/760)、0.7 倍(523/782)、0.4倍(286/733);在贮藏14天时的菌柄硬度分别是贮藏前的0.5倍 (499/940)、0.7倍(669/960)、0.6倍(590/964)、0.7倍(712/985)、0.5倍(463/943); 在贮藏14天时的菌根硬度分别是贮藏前的0.7倍(833/1250)、0.8倍(962/1232)、0.7 倍(885/1251)、0.8倍(1002/1282)、0.6倍(772/1253)。可见,在贮藏14天时,处 理四(0.8μL/L1-MCP处理6小时)的菌盖硬度高于处理二(0.3μL/L1-MCP处理24小时)。 菌柄硬度和菌根硬度相似。说明处理四(0.8μL/L1-MCP处理6小时)和处理二均能有 效减缓菇体的软化,但处理四(0.8μL/L1-MCP处理6小时)的效果更为显著。

表3不同处理的采后杏鲍菇的硬度

实施例2、采后杏鲍菇的贮藏

1、实验方法

1.1采收

采收时从菇房人工采摘尚未开伞的杏鲍菇子实体,挑选大小均匀、饱满、表面光 洁无病害、无机械损伤的杏鲍菇,进行下述1.2的贮藏。以上所有过程必须轻拿轻放。

1.2贮藏

实验共设五个处理,处理A为不进行1-MCP处理对照(CK),为0μL/L1-MCP处理0 小时,处理B至处理E为1-MCP处理。处理B为0.8μL/L1-MCP处理3小时,处理C为0.8μL/L 1-MCP处理6小时,处理D为0.8μL/L1-MCP处理9小时,处理E为0.3μL/L1-MCP处理24 小时。具体方法如下:1-MCP处理均在室温(25±2℃)、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进行。 将杏鲍菇置于1m3密闭塑料薄膜帐中(厚度为0.1mm),按事先折算好的浓度用量称取1- 甲基环丙烯制剂,置于小烧杯里,加水溶解,再将小烧杯分别放入帐内,使帐内1-MCP 气体终浓度均为0.8μL/L,分别保持3、6和9小时后开帐。同时设帐内不含1-MCP气体并 在帐内放置0小时的处理作为不进行1-MCP处理对照(CK)。另外,同时设0.3μL/L1-MCP 处理24小时的对照。每个处理的杏鲍菇用量为3kg。将从帐内取出的杏鲍菇装入0.03mm 厚的聚乙烯袋中,置于4±1℃贮藏。取样测定贮藏第0、8、12、14天各项指标的变化 情况。

各处理分别设定三次重复。

1.3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失重率

随机取10个杏鲍菇称重,重复3次,求平均值。其计算公式:

式中:m1为菇体贮藏前重量(贮藏第0天重量),g;m2为取样时菇体重量,g

1.3.2硬度

将杏鲍菇从贮藏的低温环境中取出,在室温下平衡0.5小时后,用Brookfield CT3 质构仪进行测定,随机取20个杏鲍菇,菇体分为菌盖、菌柄、菌根三个部分,每个部 分测3个点,求平均值。

1.3.3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将杏鲍菇切碎,准确称取1g置于研钵中,加少许石英砂和2mL冰预冷的0.05 mol/L、pH7.0的磷酸盐缓冲液,冰浴研磨匀浆,用6mL磷酸盐缓冲液冲洗研钵及玻璃 棒3次,合并洗涤液,离心(7000r/min,20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用0.05mol/L、 pH7.0磷酸盐缓冲液配制0.04mol/L邻苯二酚溶液。取2.5mL邻苯二酚溶液,加入0.5mL 粗酶液,混匀后在420nm处比色。酶液加入后开始计时,每30s记录1次OD420。样品重复 测定3次,并以不加粗酶液的体系为参比对照,一个酶活力单位定义为在测定条件下, 每分钟引起光密度值改变0.01所需的酶量。活力单位以0.01△420nm/min·g鲜重表 示。

2结果与分析

2.11-MCP处理时间对采后杏鲍菇失重率变化的影响

结果如表4所示,各处理组杏鲍菇在贮藏期间的失重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失重率大 小排序为:处理D(0.8μL/L1-MCP处理9小时)>处理A(对照)>处理B(0.8μL/L1-MCP 处理3小时)>处理C(0.8μL/L1-MCP处理6小时);表明处理C(0.8μL/L1-MCP处理6 小时)的失重率比处理B(0.8μL/L1-MCP处理3小时)的失重率在贮藏8天时降低 60.5%((7.04-2.78)/7.04),在贮藏12天时降低62.9%((8.67-3.22)/8.67),在贮藏14 天时降低64.2%((9.52-3.41)/9.52)。

表4不同处理的采后杏鲍菇失重率(%)

2.21-MCP处理时间对采后杏鲍菇PPO活性变化的影响

结果如表5所示,各处理组采后杏鲍菇PPO活性均呈上升趋势,贮藏效果较好的是 处理B(0.8μL/L1-MCP处理3小时)和处理C(0.8μL/L1-MCP处理6小时),其中,处理 B(0.8μL/L1-MCP处理3小时)在贮藏第8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17.5%((6.7-5.7) /5.7),处理C(0.8μL/L1-MCP处理6小时)在贮藏第8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4.8% ((4.4-4.2)/4.2);处理B(0.8μL/L1-MCP处理3小时)在贮藏第12天时PPO活性的升 高率是128.1%((13.0-5.7)/5.7),处理C(0.8μL/L1-MCP处理6小时)在贮藏第12 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31.0%((5.5-4.2)/4.2);处理B(0.8μL/L1-MCP处理3小时) 在贮藏第14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184.2%((16.2-5.7)/5.7),处理C(0.8μL/L1-MCP 处理6小时)在贮藏第14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42.9%((6.0-4.2)/4.2)。

可见在贮藏第8、12和14天,处理B(0.8μL/L1-MCP处理3小时)的PPO活性的升高 率是处理C(0.8μL/L1-MCP处理6小时)的3.6、4.1和4.3倍。说明处理C(0.8μL/L1-MCP 处理6小时)在抑制PPO活性方面优于处理B(0.8μL/L1-MCP处理3小时)。

表5不同处理的采后杏鲍菇的PPO活性(0.01△420nm/min·g鲜重)

2.31-MCP处理时间对采后杏鲍菇硬度变化的影响

如表6所示,各处理组采后杏鲍菇的硬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处理A(对 照)、处理B(0.8μL/L1-MCP处理3小时)、处理C(0.8μL/L1-MCP处理6小时)和处理D (0.8μL/L1-MCP处理9小时),在贮藏14天时的菌盖硬度分别是贮藏前的0.4倍 (330/739)、0.5倍(410/766)、0.7倍(532/786)、0.4倍(290/738);在贮藏14天时 的菌柄硬度分别是贮藏前的0.5倍(497/938)、0.6倍(597/970)、0.7倍(718/990)、 0.5倍(467/945);在贮藏14天时的菌根硬度分别是贮藏前的0.7倍(835/1248)、0.7 倍(892/1254)、0.8倍(1020/1288)、0.6倍(777/1257)。可见,在贮藏14天时,处 理C(0.8μL/L1-MCP处理6小时)的菌盖硬度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菌柄硬度和菌根硬度 与其类似。说明处理C(0.8μL/L1-MCP处理6小时)最能有效减缓菇体的软化。

表6不同处理的采后杏鲍菇硬度

2.41-MCP处理时间对采后杏鲍菇在贮藏期间断面微细结构变化的影响

通过扫描电镜对处理A的贮藏0天断面的微细结构、处理B的贮藏14天断面的微 细结构、处理C的贮藏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处理D的贮藏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和 处理E的贮藏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进行观察,如图1-6所示。结果表明杏鲍菇在贮藏 第0天,其纤维结构完整、丰满、排列有条理(图1);至贮藏第14天时,细胞由于 失水、呼吸等作用,其纤维发生萎蔫,进而缠绕在一起,1-MCP处理组和对照组杏鲍 菇断面微细结构较初期有明显变化(图2~图6),如纤维变形、缠绕,处理D的这种 缠绕较为明显,其次是处理B和处理A,处理C和处理E其纤维排列相对比较有条理, 缠绕程度较轻,处理C的纤维排列比处理E更有条理,仍保留其原有的形态,缠绕程度 也比处理E轻。断面微细结构变化的原因应该是由于失水和硬度下降导致纤维发生变 形而缠绕,该结果与失重率不断增加的结果相吻合。由此得出结论,0.8μL/L的1-MCP 处理6小时的贮藏效果最好。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