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文OA文献 >A Study of Reflexivity in Modern Chinese Verb-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2h】

A Study of Reflexivity in Modern Chinese Verb-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机译:现代汉语动词补语结构的反身性研究

代理获取
本网站仅为用户提供外文OA文献查询和代理获取服务,本网站没有原文。下单后我们将采用程序或人工为您竭诚获取高质量的原文,但由于OA文献来源多样且变更频繁,仍可能出现获取不到、文献不完整或与标题不符等情况,如果获取不到我们将提供退款服务。请知悉。

摘要

本文单纯从语义角度,将“自反性”定义为:在事件场景中,动作发出者(或曰施事)和动作能量影响的对象(或曰受事)具有同一性。“施事受影响”和“施受是否合一”是判断一个结构有没有自反性以及建立自反性的分类层级体系的两个核心要素。 除了事件语义上的两个核心要素,文章还试图从语言形式层面给出自反性有无的几个辅助标准。根据这些意义和形式上的标准,并结合事件语义结构中论元角色的数量与性质,我们构建了汉语自反性的分类层级体系:单元自反,分元自反,显性间接自反和隐性间接自反。同时讨论了这四种自反类型在汉语中可能的句法实现形式。 在确立汉语自反性范畴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现代汉语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所可能具有的自...
机译:本文单纯从语义角度,将“自反性”定义为:在事件场景中,动作发出者(或曰施事)和动作能量影响的对象(或曰受事)具有同一性。“施事受影响”和“施受是否合一”是判断一个结构有没有自反性以及建立自反性的分类层级体系的两个核心要素。 除了事件语义上的两个核心要素,文章还试图从语言形式层面给出自反性有无的几个辅助标准。根据这些意义和形式上的标准,并结合事件语义结构中论元角色的数量与性质,我们构建了汉语自反性的分类层级体系:单元自反,分元自反,显性间接自反和隐性间接自反。同时讨论了这四种自反类型在汉语中可能的句法实现形式。 在确立汉语自反性范畴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现代汉语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所可能具有的自...

著录项

  • 作者

    黄露莹;

  • 作者单位
  • 年度 2016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zh_CN
  • 中图分类

相似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